看这个问题!
苏州特产总汇
1、 阳澄湖大闸蟹 推荐度★★★★★
阳澄湖清水大闸蟹享有“蟹中之王”的美称,其外形特征:青背、白肚、黄毛、金爪、体壮。青背,蟹背青得发亮,清爽,半透明,烧熟后,显纯红,红得鲜艳。它不同于其它湖区螃蟹的灰色,色暗,泥土色重,熟后呈淡红,红中带灰。白肚,蟹肚呈白色,白得有光泽,给人以水亮玉质般美感(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有些水深的地方也养殖阳澄湖大闸蟹,因而有少量其它湖区螃蟹肚灰白或灰色,或白得不清洁。黄毛,蟹螯上的绒毛、蟹爪上的须毛呈。雄蟹绒毛密而软,不带泥土屑。蟹爪上毛须清爽,显。其它湖区蟹毛带泥土色,不清洁。金爪,蟹爪尖上呈烟丝般金。其它湖区的蟹,爪尖上没有明显的金。体壮,阳澄湖大闸蟹体壮,墩厚,结实,两螯八爪粗壮有力,放在玻璃上能撑起,爬行自如。与其它湖区蟹相比,同样形体大小的蟹,阳澄湖大闸蟹体重重得多,它没有一壳水的现象。
阳澄湖大闸蟹为“蟹中之王”,其色、香、味妙不胜言,“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那桔红色的蟹黄、白玉似的脂膏、洁白细嫩的蟹肉,造色、香、味三者之极,更无一物可之上,也是其它湖区蟹无法比拟的,难怪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女士诗曰:“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
2、太湖三宝 推荐度★★★★★
太湖水产资源丰富,这为地处太湖之滨的苏州提供了丰厚的美食资源,盛产的银鱼、梅鲚和白虾并称为“太湖三宝”,驰誉中外。
银鱼
银鱼,俗称面条鱼,或面杖鱼,身长数寸,体长略圆,相传吴王食脍有余弃于水中,化而成鱼,古亦称脍残鱼(银鱼之名因其在湖中游洄,如银箭离弦之故)。可知太湖银鱼被开发为我国珍贵食用鱼种历史之久。
太湖银鱼有大银鱼、雷氏银鱼、短吻银鱼和寡齿短吻银鱼四种,前两者较大,后两者较小。整鱼除两眼为黑点外,全身洁白、透明、骨软、无鳞。产期集中于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此间是捕捞的旺季。明朝诗人王叔承所写的“冰尽溪浪缘,银鱼上急湍,鲜浮白玉盘,未须探内穴”诗篇就是对银鱼的赞咏,宋代张先写的“春后银鱼相下鲈”的诗句,则将银鱼和鲈鱼并举,列为鱼中珍品。
银鱼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克银鱼含蛋白质82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14克、钙258毫克、磷102毫克、铁05毫克、热量41千卡,以及维生素B1、B2、尼克酸等多种营养成份。
新鲜银鱼经爆晒可制成银鱼干,其形如一尾玉簪,色、香、味经久不变。苏州荡口产的银鱼干,长不到两寸,体呈扁形,肉肥骨软,色白有光,列为上品。远销欧美,享有盛誉。
银鱼肉质细腻,洁白鲜嫩,无骨刺,无腥味,可用来烹制出多种味美可口的菜肴鲜汤。鱼嫩汤鲜的“银鱼球”和鲜嫩香肥的“银鱼摊黄菜”就是以太湖银鱼为主料,经名厨之手加工、烹制而成的两道传统名菜。食用银鱼干在烹制前,要用水浸泡,如若与鸡蛋合炒,鲜嫩味美,柔若无骨,是一道江南的应时名菜。
梅鲚
梅鲚,又名湖鲚,俗称毛叶鱼,体形略扁薄,头尖小而口大,两眼着生于头的前上端,腹部稍阔,尾则细狭,鳞细色白,整体呈窄长的毛竹叶状。
据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中记载:传说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经过“卧薪尝胆”积蓄了力量,对吴国发起决战,报仇雪耻。当时吴王夫差因得西施,终日寻欢作乐,荒无度,残害忠良。吴军不愿为其卖命打仗,越军赢得有利战机,节节胜利,但后由于受阻于太湖水面,无法攻克吴国都城,战争相持不下。正当越军军粮快要吃尽,欲撤退之际,忽然在越军战船四周,浮游起成群结队的小鱼——即为梅鲚。越军捕捞食之,从而士气重振,很快地攻进了吴国都城(今苏州),灭了吴国。传说太湖梅鲚是由吴王夫差吃剩后倒入太湖里的脍鱼残肉、残骨而变,因其比银鱼要长,太湖渔民惯称梅鲚为银鱼的阿哥。
梅鲚每年三、四月间产卵,六月子鱼始见,随后即为捕捞汛期,民间故有“七月七,梅鲚齐”谚语,捕捞期可直到次年的二月中旬。
梅鲚,肉质细嫩,味极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磷、钙、铁等无机盐。特别应提到的是,嫩骨和卵中含有大量的钙质,约为银鱼的三倍,是人脑和骨髓的滋补品,尤其适合作为青年保健食品。
太湖渔民通常习惯把刚捕捞起来的梅鲚及时用木炭火缓慢烤干,制出了鲜美而无腥味的梅鲚干,为太湖著名特产,被人们视为席上珍品。
梅鲚鱼(鲜品)及其鱼干,烹调方法多种多样,清蒸或红烧均可,如取梅鲚鱼干辅以咸菜或豆腐等共烧煮,则是江南太湖一带群众的一道美味佳肴。
白虾
白虾,生长在太湖开阔的水域,属淡水虾类。体色透明,头部有须,胸部有爪,两眼突出,尾成形。据《太湖备考》记载:“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仍洁白。”
太湖白虾多为生活在水草丰盛、风平浪静的浅滩处,其食性是以植物碎片、有机残渣和弱小无脊椎浮游生物为主要食料。每年五月到七月中下旬,是白虾产卵旺季。春季早批产卵孵化出的幼虾,经过二、三个月,六、七次蜕皮后,至六月中下旬长成大虾,八月底即可成熟产卵。无专门的汛期,通常农历六、七月间是吃虾的时令。
太湖白虾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价值甚高,据科学分析,每100克食用虾中,含蛋白质206克,脂肪07克以及钙、鳞、铁等无机盐和维生素A等营养成份。除食用外,还可入药。当代药学家叶桔泉在《食物中药与便方》一书中说:“虾性味甘、温,托痘疮,下乳汁,壮阳道,是一种强壮补精药,内服有托里解毒之功”。
以虾为主料制作的菜肴,色、香、味俱全。“碧螺虾仁”、“炒虾饼”和“三虾豆腐”等名菜均出于技艺高超的厨师之手,食后令人赞不绝口。
3、碧螺春茶 推荐度★★★★★
碧螺春茶原产于苏州东、西山, 但关于碧螺春却有着许多美丽而动人的传说。一种传说讲:碧螺春兴于唐代、盛于宋朝,明清之际遍及江南。因色如碧、形似螺,又值春天之际,故而得名。据说,此茶为王母娘娘派仙鹤传的种,山人朱元正独得其妙,植于山崖下。初称其为“吓煞人香”,后清康熙南巡到东山,才改名碧螺春。另一类说法也就是目前比较认可的一种,传说认为碧螺春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当初茶农采茶,因“筐不胜贮,置于怀中,茶得热气,忽发异香”,茶农于是惊呼“吓煞人格香”,“吓煞人香”于是便成为碧螺春的俗名。后适逢康熙皇帝南巡,江苏巡抚宋荦用此茶进献,甚得嘉许,但圣上以为名称不雅,遂钦赐“碧螺春”之名。于是,今天就有了人人传颂的碧螺春美称。
4、 昆石 推荐度★★★★
“孤根立雪依琴荐,小朵生云润笔床”,这是元朝诗人张雨在《得昆山石》诗中对昆石的赞美。昆石,因产于江苏昆山而得名。主要出自于城外玉峰山(古称马鞍山)。它与灵壁石、太湖石、英石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石”,又与太湖石、雨花石一起被称为“江苏三大名石”,在奇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大约在几亿年以前,由于地壳运动的挤压,昆山地下深处岩浆中富含的二氧化硅热溶液侵入了岩石裂缝,冷却后形成石英矿脉。在这石英矿脉晶洞中生成的石英结晶晶簇体便是昆石。由于其晶簇、脉片形象结构的多样化,人们发现它有“鸡骨”、“胡桃”等十多个品种,分产于玉峰山之东山、西山、前山。鸡骨石由薄如鸡骨的石片纵横交错组成,给人以坚韧刚劲的感觉,它在昆石中最为名贵;胡桃石表皱纹遍布,块状突兀,晶莹可爱。此外还有“雪花”、“海蜇”、“荔枝”、“荷叶皴”等品种,多以象形命名。昆石总的看来是以雪白晶莹,窍孔遍体,玲珑剔透为主要特征。
昆石的开采历史很悠久,宋代《云林石谱》中就已作介绍。它的采制大致要经过选坯、曝晒、冲洗、剔泥、雕琢、浸泡等复杂工艺,方能完成,又因数量一直很少,故颇为名贵。玉峰山高才82米,方圆不过三华里,经过上千年不断采觅,现在山表已很难看到石坯了。
昆石一般大小仅尺许,大者极少见,据《清秘藏》作者介绍,他在嘉靖年间见到一块昆石,高有丈许,方七八尺,下半部状若胡桃块,上半部乃鸡骨片,色白如玉,玲珑可爱,后被松江一大姓以八十千钱买去了。现昆山亭林公园有两座一人高的昆石立峰,为明代旧物,一为“春云出峋”,一为“秋水横波”,陈列在顾炎武纪念馆前亭子中。这二株巨石,窈窕玲珑,窍孔遍布,是硕果仅存的巨峰佳品。更多的昆石小品则为民间所收藏,成为案几清供之品。
5、万三蹄 推荐度★★★
为周庄首选名菜,以精选的猪后腿为原料,配以佐料,经过煨煮或蒸焖而成。肉质酥烂脱骨,汤色酱红,肥而不腻,咸甜相宜,香酥味美,十分可口。原为周庄过年、宴庆中主菜,意为团圆,后变为招待贵宾的上乘菜肴,传为沈万三家中待客必备的菜肴。
6、万三菜苋 推荐度★★★
万三菜苋采用周庄本地所产的、在春天采摘的嫩菜芯为原料,经过精心腌制,放于小甏,甏口用箬叶和黄泥密封,存放数月而成。清香扑鼻,既可生食,也可烧汤炒菜。配料:菜芯、食用盐、白糖等。
7、 芡实 推荐度★★★
芡实是同里土特产的上品,产自同里西北荡的芡实(俗称“鸡头米”)被誉为“水中人参”。据《本草纲目》记载,芡实主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开胃助气、止渴、益肾、治小便失禁等等。可作药膳之用,以水浸泡半天,用文火煮酥,可配红枣、莲子、桂圆更美味。
8、太湖莼菜 推荐度★★★
莼菜是一种多年生的水生植物,原来野生于长江以南的湖泊和池塘中,尤以苏南太湖、杭州西湖出产最多,也最著名。莼菜的叶子呈椭圆形、深绿色,背面分泌出一种类似琼脂的粘液,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葡萄糖等多种成份,可煮可炒,不仅是风味独特的珍贵蔬菜,而且有清热、润肺、利尿、消肿、解毒、健胃、止泻等功效。太湖莼菜从明末清初开始人工栽培,生长繁殖快,每年“清明”前后水底的地下茎开始萌芽生长。在这个时节采摘的莼菜嫩片称为“春莼菜”;“立夏”之后,气温上升,莼菜生长旺盛,到“霜降可大量采摘,称为“秋莼菜”。目前,以东册财团湖区和西册消夏湾的莼菜产量最多。每年夏秋,那里大片地布满了一簇簇莼菜,连绵数华里,仿佛给碧清如镜的太湖湖面绣上了翠绿的“花边”,美不胜收。莼菜除鲜莼菜可食用外,还可以由食品厂加工成瓶装或罐装莼菜保存或出口,太湖莼菜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荣获外贸优质产品称号远销国外。用太湖莼菜加辅料烹调而成的“是火莼菜汤”、“芙蓉莼菜”,滑嫩鲜美,清香诱人,是苏式菜肴中的名菜,因此国内宾馆、饭店、招待所对太湖莼菜的需求日趋增加。人们还把太湖莼菜比喻为思乡之物。据《晋书》记载,历史上有位名张翰的官吏,在北方想起江南的莼羹,便弃官回乡,这便是“莼鲈之思”典故的由来。
9、 煽禽 推荐度★★
沙家浜煽禽有近100年历史,已逐渐发展成为江南名产。其主要原料为草鸡、草鸭,用沙家浜的传统工艺,配以十余种天然香料,采用现代真空包装和灭菌技术精制而成,不含任何添加剂。该产品开袋即可食,并能保证在储藏过程中不变质及保持原有独特风味,为旅游、家宴之佐餐和馈赠亲友之佳品
江白虾和秀丽白虾是同一种吗
太湖三白
太湖三万六千顷,多少烟波浩渺中。
吴江,依偎着一泓富庶、丰美的太湖水,占尽天时地利,尽得湖风湖水滋润。
相比其他地方,吴江人是最有口福的,因为紧邻太湖,湖中源源不断的鱼虾几乎是唾手可得的东西。我们在城里买菜的时候,菜场里的卖鱼娘娘都会声称:我的鱼虾是太湖里捉来的!以示正宗。可见太湖水产的名声显赫。松陵由于靠近太湖,太湖鱼虾得以源源不断地供应。其中太湖三白是首当其冲的妙品。即银鱼、白虾、白鱼,尤以银鱼为首。这白如玉、细如簪,玲珑剔透的小小银鱼,更为人们所喜爱。
说起银鱼,太湖边的老人会说起一个凄美的传说,传说银鱼是西施投河之后变的。在北方,这个故事的主角又变成了孟姜女。以美女化身银鱼,由此可见人们对这小小鱼儿的厚爱。银鱼全身透明,洁白晶莹,只有2寸来长,漫游水中就如银针穿梭,可是出水即死,又如玉簪一样莹白。
传说只是故事,但是小小银鱼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却不是故事。银鱼肉质细腻,富含丰富的营养,又柔软无骨,是鲜美无比的水中珍品,尤其适合老弱妇孺。银鱼炒蛋、银鱼炖蛋、银鱼莼菜羹都是太湖边的传统佳肴。那天在太湖边吃饭,听渔民说起,银鱼入馔有十八种做法。且“18”这个数字还只是为了讨个口彩,其实远远不止。
白虾,难得的是一个“白”字。那虾通体白得透明,但又不同于太湖虾的剔透,有点米样的本白。白虾最本色的吃法是做“呛虾”。把洗干净的太湖白虾放在有盖的碗里,加上烧酒,红腐乳卤及各种调料腌制一会。虾由于浸泡了酒而醉了,掀开盖时还在微微地跳跃着。夹一只入口,味道的好坏全在于这腌制时的调料,各家都有独特的秘方。由于是生食,关键是多加葱姜蒜末和醋。当虾入口时,虾仁从壳中分离出来时,在舌尖上还在微微地颤动着。细嚼着,味道竟然是有着丝丝的甜。这道菜是佐酒的妙品,不胜酒力者却不敢多吃,因为在不经意间就醉了,呛虾所用的都是高度的好白酒。
因为有些客人对端上来还在微微弹跳的生醉炝虾有心理障碍,且有些人夏天吃生炝虾容易引起肠胃不适,如今流行的醉炝熟虾,倒是大厨的一点小心思。取太湖白虾,在水中快速汆熟,加玫瑰香露酒熟醉,芬芳馥郁,回味悠长,这份心意真的会让食客倍感惊喜。
白鱼,学名翘嘴红鮊,是一种身长而头尾微红的狭长之鱼,因为通体细鳞银白,所以被称为“白鱼”。太湖白鱼鳞下脂肪多,肉质洁白、细嫩,营养成分也很丰富,富含人体需要的钙、磷、铁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白鱼肉质细嫩紧密,味道鲜美,但是却极难储存,几乎是出水即死。
白鱼的吃法一般以清蒸为主。将新鲜的白鱼收拾干净后加盐略腌后清蒸,雪白的鱼肉上撒上几丝嫩黄的姜丝、碧绿的葱丝、再点缀上几根红椒丝,不用多加调料,以本色示人。上桌时鱼肉雪白,映衬着青葱红椒,十分地赏心悦目。白鱼细嫩鲜美而绝不肥腴,实为鱼中上品。
苏式面店中,把一切鱼浇头称为“本色”。白鱼就是最好地保持了“本色”的一道菜,完全不用厨师有高明的手艺,只要保持了它的本色,就是最好的味道。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产。
太湖的水产品有哪些特色?
江白虾和秀丽虾不是同一种。
江白虾学名脊尾白虾,一般生活在近岸浅海中,也能生活在低盐度的淡水中,脊尾白虾为一种中型虾类。体长5到9厘米,额角侧扁细长,基部三分之一具有鸡冠状隆起,上下缘均有锯齿,尾节端尖细,呈刺状。体色透明,微带蓝色或红色小斑点,腹部各节后缘颜色较深,死后体呈白色,煮熟后除头尾呈红色外,其余部分都是白色。故称白虾。
秀丽白虾,又名:太湖白虾,白虾属淡水种其中一种,另一种为越南白虾。秀丽白虾,是太湖主要的经济虾类,每年产量占太湖虾类产量50%以上,它的分布遍及全湖,有两种生态群,一种生活在开敞水域的称为“湖白虾”,这种生态群的个体较大,有一定的集群性;另一种分布在沿湖岸一带,常和日本沼虾混杂在一起的称之为“蚕白虾”,个体较小。养殖技术类似于青虾,秀丽白虾是呼伦湖独特的优质水产品, 因甲壳薄而透明,以其洁白,微带蓝褐或红色点,死后体呈白色而得名。
中文名
秀丽白虾
别名
秀丽长臂虾、白米虾、太湖白虾、水晶虾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纲
太湖白虾怎么做好吃?太湖白虾的营养价值
中国太湖的三种河鲜类特产是银鱼、白鱼、白虾。
1、太湖银鱼,长二寸余,体长略圆,形如玉簪,似无骨无肠,细嫩透明,色泽似银,故称银鱼。清康熙年间,银鱼就被列为“贡品”。银鱼原为海鱼,后定居在太湖繁衍,是太湖名贵特产。银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无鳞、无骨、无刺、无肠、无鳔、无腥味,可烹制各种佳肴,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2、太湖白鱼:亦称“鲦”“头尾俱向上”而得名,体狭长侧扁,细骨细鳞,银光闪烁,是食肉性经济鱼类之一。目前尚未养殖,主要依靠天然捕捞。白鱼肉质细嫩,鳞下脂肪多,酷似鲥鱼,是太湖名贵鱼类。
3、太湖白虾:头有须,胸有爪,两眼突出,尾成叉形,大多生长在水草繁茂、风平浪静的开阔浅滩处,其食性是以植物碎片、有机残渣和弱小无脊椎浮游生物为主要食料。生长期一般为一年左右。白虾没有专门汛期,每年五月到七月中下旬,是白虾产卵旺季。也是捕捞旺季,此时的虾腹中虾籽饱满,渔民称“蚕子虾”。太湖白虾吃法
白虾的吃法很多,名目繁多,各有特色,鲜食有盐水、油爆、虾片、虾仁、虾圆、虾卷、虾仁可做成虾仁炒蛋、虾仁羹汤、石榴虾仁、碧螺虾仁、用作配料的菜则更是不胜枚举:虾肉馄饨、饺子、馒头、虾绒蛋球、虾珠鲫鱼、荠菜虾饼、孔雀虾蟹等百十道名菜。
我国民间久有“死虾泛红”之说,太湖白虾却不然,烧熟也不变红,浑身依然白色。在国际市场上,太湖虾米被奉为水产珍品,供不应求,往往作为主菜的高级佐料。
太湖白虾活着的时候全身透明,烹饪后依旧是白色的肉质,而且肉嫩味鲜。那么,太湖白虾怎么做好吃?一起来了解一下太湖白虾的营养价值吧。
太湖白虾怎么做好吃白虾是太湖名产,白虾壳薄,活时透明,死后变成白色,因此而得名。白虾俗称“水晶虾”,其壳极薄,通体透明,晶莹如玉,肉嫩味鲜,营养丰富,可烹制百十道菜肴,着名的“醉虾”,上桌后还在活蹦乱跳,吃在嘴里,细嫩异常,鲜美无比。
太湖醉白虾
原料:鲜活白虾半斤。
调料:陈年花雕酒、姜末、白糖、御皇鲜露、柠檬一只、麻油和香葱适量。
做法:
1、白虾洗净,放入玻璃碗,将花雕酒倒至刚好没过虾,盖上密封盖,放入冰箱。柠檬榨汁备用。
2、姜末1勺、白糖2勺、御皇鲜露2勺、柠檬汁、麻油1/2勺、葱末1/2勺,一起混合成沙司。
3、从冰箱内取出虾碗,倒掉其中的一半花雕酒,将自制沙司倒入虾碗中,拌匀,即可食用。鲜美软嫩,空气中满是酒香。
太湖白虾的营养价值
含量: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价值较高。每100g食用虾中,含206g蛋白质,07g脂肪,以及钙、鳞、铁、无机盐和维生素A等多种营养成分。
食用:鲜食可采用盐水、油爆虾片、虾仁、虾丸、虾卷等做法,虾仁还可做成“虾仁炒蛋”、“虾仁羹汤”、“石榴虾仁”等名菜。用鲜活白虾做“呛虾”,吃在嘴里,奇嫩异常,鲜美无比。
太湖白虾属于海鲜吗不属于,太湖属于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应该算是淡水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