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稻田养蟹的主要技术关键是哪些?

   2023-05-03 互联网艺莲园147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虽然其个体比青虾大得多,但其食性与青虾雷同,只是对螺、蚬等贝类的摄食能力比青虾强得多。因为河蟹的繁殖必须在海水或人工海水中进行,所以稻田养蟹分两个阶段:购淡化的蟹苗培育成第五期幼蟹;幼蟹继续培育到年底或第二年春天则为蟹种,俗称扣蟹。田块的选择和准备与青虾基本相同。但也有像稻田养鱼开挖田间沟,使成“田”或“目”等形状的蟹沟。因为蟹会钻洞,所以田埂要加宽至2~25米,底部宽4~5米。高度也相应增加至08米左右。田埂压紧,不能有缝。田埂上用塑板、厚塑料膜或

螃蟹在稻田养殖方法

可以,不过也有要求:

用作养蟹的稻田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有良好的水源和水质。蟹是水生经济动物,必须依水而生,因此要有足够的水资源,随时能调度供应,且没有工业污染,水质成份要符合国家制定的渔业水质标准要求,能排能灌。

(2)田块的水质条件好。最好选用壤土土质的田块,较肥沃,保水性能好,不渗漏水;田埂牢固,有一定的高度,便于交通运输、制作防逃设施和劳务操作。养殖面积以成片集约规模养殖为好,不宜小块分散养,一般面积以10—20亩或者更大些为好,有利于管理和高产,田周通路通电,建有看守棚和有堆放、制作饲料的富余余地,为养蟹准备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工作条件。

(3)种稻养蟹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应该把稻、蟹作为一个生产整体对待,由专人统一抓管,科学筹划、调节,解决稻用水、施肥、施药及开沟筑堤方面的矛盾,以免顾此失彼。

(4)尽量选一熟制稻田,也可选用稻麦两熟田,不宜选用种双季稻的稻田养蟹。

稻田养殖河蟹有什么特点

1.蟹种放养:经长途运输的蟹种,为了防止直接下田吸水过多,影响成活率,放养前应先在水中浸泡1~2分钟,然后取出再搁置10~15分钟。如此反复2~3次,而后将蟹倒入盆中,放进稻田,让其自行爬行,将伤蟹、死蟹随时捞出,以免下池后影响水质。

蟹种放养时间应根据稻田插秧前进行农药封闭灭草时间而定,如不用农药封闭灭草,可以在早春放养。每公顷稻田可放养规格为100只/千克的蟹种75~150千克,也可放养规格为150只/千克的蟹种60~120千克。

2.饵料投喂:饲料是养蟹的物质基础。河蟹在整个饲养过程中,除利用稻田中生长繁殖的水草和底栖生物外,主要靠投喂人工饲料。

螃蟹怎么养殖

稻田养蟹,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一项具有综合效益的系统工程,对于稳粮保供,增产增收,引导农民致富,振兴农村经济有着重要作用。其优点是:

(1)有利于水稻生长,水稻不减产,又提高品质、增效

河蟹摄食稻田中的杂草、绿萍、底栖生物,并大量消灭稻叶蝉、螟虫等害虫,其排泄物可肥田,据测定,连续几年养蟹的稻田,耕作层的土壤有机质提高了1倍左右。这就促进了水稻生长,提高了水稻产量,在种植上采用大垄双行技术,水稻栽插“一行不少,一穴不缺”,利用水稻的边际效应,水稻增产5%~17%,而且是“有机稻”,每千克售价增加02元,成本下降10%以上。

(2)稻田为河蟹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促进河蟹生长

稻田水浅、遮光,有利于河蟹隐蔽和蜕壳,浅水饵料生物多,有利于河蟹生长。在后期采用强化营养措施:在第4次蜕壳后,增投动物性饵料,使稻田中河蟹规格明显增大,雌蟹100克以上,雄蟹150克以上,而且品质改善,稻田成蟹产量25~30千克。

(3)稻蟹共生,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每亩稻田可收稻谷400千克左右,收获成蟹25千克以上,可提高纯效益1000~1500元。

(4)综合效益极为显著

稻田养蟹将种植与养蟹密切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稳定了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了河蟹和水稻的品质,不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而且生态效益显著。

(5)一水二用,一地双收,符合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该项技术,对于确保我国基本粮田的稳定,确保粮食安全战略有重要意义。不仅节约了土地、水资源,而且稻蟹共生,稻田病虫害、杂草明显减少,水稻有利于河蟹隐蔽,蜕壳和生长,确保稻田湿地环境和谐友好,成为名副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食品安全型的产业。

1、池塘准备

养殖池塘要选择在有着丰富的水草,水质干净清澈,阳光充足的地方,池塘的面积要根据自己的养殖数量决定。一般是在3-8亩左右,水不宜过深,大概在12m左右,有良好的排灌系统,池塘最好是硬质的黏土,要将池底过厚的淤泥清除干净。

在池塘的四周设置好防逃设备,并且为了减少在养殖过程中疾病的发生率,在放养蟹苗的时候要将池塘做好清塘消毒的工作。放养前15天的时候使用生石灰进行全池的泼洒消毒,每亩用量大概在75千克左右。生石灰不仅可以杀灭池塘中的病菌,还能有效的增加水体中的钙离子,改良池底。

2、选种放苗

选择蟹种的时候要选择优良纯正的品种,不能选择杂蟹,有伤,带病的蟹,或者是肢体残缺的。蟹种应该长势良好,发育健壮,附肢齐全,没有伤病并且规格大小相差不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河蟹的质量与后期的成活率。

在放养蟹种的时候要让蟹苗先暂养一段时间,为了让蟹苗有一个过度的适应期,在池塘中设置一个暂养区,大概占整个池塘的1/5。注意放养密度,密度要适中,保证河蟹的正常生长发育,将密度控制在一亩2000只左右。放养时间一般在立春前后。

3、饲料投喂

养殖河蟹时要适当的投喂一些饲料,因为仅靠河蟹自己采食天然的饵料是不能满足河蟹的生长发育和达到高产的目的的。放养蟹种之后,当池塘中的水温达到了11度及上后就需要人工进行投喂了。投放时要以前期精料、中期粗料、后期荤料为主,在春季时要投喂少量的糊状饵料,夏季就需要投喂植物型的饲料。

过了八月就需要开始增加动物性肉料的投喂量了,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河蟹的性腺发育,增加河蟹的体重,使其肉质更加鲜美。

4、水质管理

水质对河蟹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做好水质的管理工作。在放养蟹种的时候要保证水中有一定的肥力,并且肥力不能减少,所以养殖中每周至少要加一次水。

而且还要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深水位,七月的水位至少要在15m,气温升高时要增减换水的频率。夏季5-6月时至少半个月换一次水,7-8月时至少每周换一次水,气温降低后便可逐渐减少换水频率。每次换水不需要全池水换掉,换30%左右就可以了,还需要定期的泼洒生石灰。大概是15天一次。

扩展资料:

螃蟹的病害防治

腐壳病

病蟹步足尖端破损,成黑色溃疡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甲、胸板出现白色斑点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甲壳被侵蚀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导致河蟹死亡,该病是由于河蟹步足尖端受损伤感染病菌所致。

预防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保持水质清洁,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塘底有 5~10 厘米的淤泥。

2、在有病预兆的池塘,用生石灰兑水全池泼洒呈 15~20PPM。治疗方法:用漂白 2PPM 全池遍洒,在饲料中加磺胺类药物,每千克饲料加药 01~02 克,连喂 3~5 天。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螃蟹

 
标签: 稻田 关键 技术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