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青蟹养殖技巧 人工养青蟹养殖技巧介绍
1、放养规格及时间:夏苗放养一般在6~7月,规格为15~50克(平均25克)左右,经3~4个月养殖后,当年能达商品蟹规格;秋苗放养一般在9~10月,规格在10~20克,越冬养殖至翌年5~6月份,可达商品规格。如越冬放养数量不足,可在第二年3~4月再补养50~100克蟹种。育肥养殖,一般9~10月收150~200克以上并已交配的瘦蟹,养殖30~40天可达膏蟹。
2、放养密度。4~5月份放养50~100克/只越冬蟹,每亩放苗200~500只为宜,如规格偏小可适当增加放苗密度,约二个月可以轮捕。此时正是夏苗苗发季节,可以放养小规格夏苗,亩放养苗种数量为每亩1000~1500只左右为宜。育肥养殖放养时间在8~10月,放养密度视环境条件可掌握在500只/亩左右为宜。
3、水质管理。大潮汛期海水能自然进出,池内水体能得到充分交换,不存在水质问题,在小水潮到来前夕,检查修复土坝的渗漏水,加高溢水口高程,蓄满水位,一般保持水位在滩面上05米左右,遇大暴雨时,让溢水坝溢出上层淡水,以防海水盐度突然下降而致青蟹发病。
青蟹的养殖注意事项多,青蟹养殖要求有什么?
1、场地选择:选择周围无工农业污染的海滩边建设养殖池。2、放养种苗:放养体壮壳硬、规格整齐、躯体完整的蟹苗。3、合理投饵:及时为青蟹投喂红肉蓝蛤、鸭咀蛤、短齿蛤等饵料。4、水质管理:养殖期间需要每隔3-5天换一次水。
青蟹怎么养殖管理
1、场地选择
养殖青蟹的场地应该建在周围无工农业污染的海滩边,而且海水要达到清新、水体交换自净力强、理化因子稳定、潮差大的要求,pH值在78-86之间,水温在10-30度之间。
2、放养种苗
青蟹可以在每年6-7月份放养,选择体壮壳硬、甲壳呈青绿色、规格整齐、躯体完整的蟹苗,放养密度根据场地的综合实际条件调整,成蟹的放养密度一般为15-3只/平方米。
3、合理投饵
青蟹属于肉食类动物,常用饵料有红肉蓝蛤、鸭咀蛤、短齿蛤、淡水河蛤等,还可以与人工饵料配合投喂,投饵量根据水温、潮汐、水质和青蟹的活动情况灵活掌握。
4、水质管理
青蟹只有在清新良好、溶氧量充足的水体中,才能正常蜕壳和生长,养殖期间需要每隔3-5天换一次水,日换水量为全池水的1/3-1/5,注意进水时流速不能太急。
锯缘青蟹的养殖技术
一、青蟹的养殖注意事项多,青蟹养殖要求有什么?
1养殖周期:如果春季引进蟹苗进行养殖,12月份可以培育出螃蟹,第二年继续养殖,第二年秋季可以完成上市。整个育种周期只有一年半左右。但是,从孵蛋开始培养自己,可能需要两年的时间。但是冬天,温度太低,所以人们很少吃东西。休眠没那么久。我们可以调整温度环境来缩短时间周期。
2培养条件:一般池塘培养。池塘应该建在水源好的地方。最好有干净的水源,粘性土或沙土。适合水生植物、小型浮游生物和昆虫的生长,螃蟹可以食用。但是土不能太深,十几厘米就好。养殖时间长了,需要清理淤泥,不能太厚。螃蟹需要偶尔爬出水面,才能做出小小的水岛。
3注意事项:螃蟹善于逃跑。如果池壁是倾斜的,很容易挖洞,或者出去。最后,水池不要倾斜。池壁最好用水泥加固,否则会挖洞。池塘水深可以离岸边远一点,离岸边30厘米可能逃不掉。周围要加细铁丝网,网也要10米高。在水里种水生植物,可以喂螃蟹,吸收一些有害物质,增加一些氧气。放养前,池塘要用石灰消毒。清洗后要放养,蟹苗也要消毒。
二、青蟹喜欢栖息生活在江、河、海的交汇处,以及海水和淡水缓冲交换的内湾——潮间带泥滩和淤泥质土壤。青蟹是一种会游泳、爬行和打洞的蟹。一般白天生活在许多地洞中,晚上出地洞(洞)四处觅食。青蟹以食肉为主,喜欢寻找小杂贝、小杂螺、小杂鱼、小杂虾、小杂蟹。青蟹也是广盐性的海蟹,其养殖适宜盐度为7 ‰ ~ 33 ‰,最适盐度为10 ‰~ 20 ‰,最适温度范围为6℃ ~ 35℃,最适生长水温为18℃ ~ 25℃。此时的青蟹,活动性强,食欲旺盛,耐甘露能力强。健康的青蟹离开水后,只有少量留在鳃腔中。青蟹一生要经历13次蜕皮(其中幼体变态蜕皮6次,生长蜕皮6次,繁殖蜕皮1次)。总之,青蟹的变态和发育总是伴随着蜕皮。
以上就是关于青蟹的养殖注意事项多,青蟹养殖要求有什么的全部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青蟹养殖最新方法
一、养殖池
青蟹饲养池长方形为好,面积一般为333—1000平方米,池壁用石板或砖砌高1米左右,池壁四周一般设有遮沿防逃,用粗沙或石砾铺底,池底最好先铺石板,且石板相互靠紧不留沟缝,在石板上再铺沙10厘米左右。
二、放养
青蟹放养前,先把池壁、池底等洗刷干净,用高锰酸钾或次氯酸钠进行消毒,然后用淡水冲洗干净。养殖的青蟹要求肢体完整、壮无病、无外伤、活力强、体表干净、重量100克以上。放养量需根据其个体大小而定,一般个体重100—500克放养1000—2000只/亩。育肥蟹与壮黄蟹应分开放养,青蟹入池后100—150毫升/米3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浴30—60分钟。
三、饲养管理
(一)饲料与饵料投喂 青蟹喜食贝类和小型甲壳类,有时也摄食一些植物性饵料。养殖肉蟹青蟹以蓝蛤、肌蛤、短齿蛤、锥螺等活体低值贝类和福寿螺、新鲜小虾、小鱼及人工配合饲料等交替投喂;壮黄蟹除了投喂低值贝类、小虾外,还要增加牡蛎肉、沙蚕、星虫等高蛋白、高能量的饵料,以满足壮黄促熟积累能量的需要。青蟹多在傍晚和清晨摄食,一般在傍晚投饵一次,活体贝类日投喂量为青蟹体重的15%—20%;鲜贝肉、沙蚕、小鱼、小虾为4%—6%青蟹专用配合饵料为2%—4%,以第二天没有剩余为准。
(二)水质管理 养殖期间要求至少换水一次,换水量为100%,换水前后要保持水温、盐度基本稳定,换水时结合清理池底的残儿、青蟹排泄物等污物,并用干净水冲洗干净。保持在24小时连续充气和细水对流,日流量1—2个全景,经常监测水温、盐度、PH值,保持良好的水质和地质。
(三)日常管理 定期监测水质,密切观察青蟹的活动摄食情况,及时调整饵料投喂量,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每日定时投饵,按时排水,清除养殖池箱内残儿及池底其他污物,确保养殖池水质清新和养殖箱内、池底清洁,溶氧充足,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定期有规律地对养殖青蟹进行药浴杀虫,并对养殖环境、工具等清洁消毒,做好青蟹病害的防控。 青蟹养殖的苗种来源,一是人工育苗;二是捕捞海区的大眼幼体(蟹苗);三是捕捉天然蟹种。人工育苗苗种整齐、纯正,还处于试验阶段,大规模生产性育苗技术尚未全面突破。在人工育苗技术尚未生产性的突破前,捕捞自然海区蟹苗和蟹种仍是青蟹人工养殖的主要苗种来源。
1、捕捞大眼幼体
(1)蟹苗捕捞。青蟹产卵于盐度较高海区,孵化后的幼体变态成大眼幼体后逐渐移向河口和内湾稍低盐度环境中栖息,此时即是苗汛季节。浙江沿海在4-11月都可捕到天然蟹苗,其旺季是5-6月和8-9月。蟹苗捕捞方法大多采用定置网,推辑网和手抄网三种。各地根据潮流、风浪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选用。
(2)蟹苗的鉴别。在捕捞的自然蟹苗中,常有其它蟹类的大眼幼体混杂,需要鉴别和挑选。
(3)幼蟹的培育。幼蟹培育是指将天然海区捕捞或人工培育的蟹苗,强化培育成幼蟹的过程。经培育的幼蟹,个体增大,抵抗力增强,养殖成活率较高。
2、捕捞天然幼蟹
天然幼蟹,个体大小不一,要求捕捞幼蟹体质健壮,附肢完整,未受机械损伤和附着物少的青蟹,浙江沿海幼蟹集中苗发期在6-7月中旬(又称夏蟹、梅蟹)和9月中旬至10月上、中旬(称秋蟹),夏蟹可以在当年直接养成商品规格,秋蟹要经过越冬后才能养成商品规格。青蟹捕后的露空时间要短,特别是夏季闷热高温的情况下更不宜露空,一般气温在28°C以上时,不超过半天,25°C以下时也不要超过2天,从捕获到放养时间越短越好。过长会引起死亡。
二 青蟹种苗质量鉴别与挑选。
在当地海区自捕自养的蟹苗,因环境条件基本一致,露空时间短,一般成活率高,如经长途运输的种蟹,须经严格选择,淘汰病残蟹后方可放养,种苗挑选与鉴别的方法有:
(1)选择体质健壮的种蟹。健壮青蟹苗的甲壳呈青绿色,十足齐全,躯体完整无损伤,感官反应灵敏,活动能力强,不易捕抓;游泳足和螯足不能缺少和伤残,步足缺少不能超过3个,如果步足断了一截或受伤,可把剩余的足肢在基节与座节之间的关节处折断,新的附肢会在短时间内再生出来,若不折除,残肢会流掉大量体液而造成死亡。凡甲壳,腹部和附肢有异色(如深蓝色、红棕色、铁锈色等)受刺、钩、晒伤的蟹苗质量差,以不选用为好。
(2)无病。辨别病蟹可以从步足基部肌肉的色泽来判断,其肉色呈蔚蓝色,肢体关节的肌肉不下陷,具有弹性者为健康苗,如肌肉呈黄红色或具白色斑点,肢体关节间肌肉下陷,无弹性,则不适宜用于养殖。
(3)剔除蟹奴。有少数蟹苗的腹节内侧基部寄生1个及多个蟹奴,蟹奴呈卵圆形,体质软以吸取青蟹体内营养维持生活,受寄生的青蟹影响正常生长和发育,故选择时应及时将蟹奴剔除。
三 蟹苗运输。
幼蟹运输工具一般为硬箩框或木箱。在底部铺一层湿草,摆上一层蟹,再覆盖一层湿草,使幼蟹不致碰伤。不要重叠太多,最后盖上硬框纱窗布,便于途中淋海水,提高运输成活率。 混养鱼类的放养时间,因种类、地区不同而各异,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蟹苗放养在鱼苗放养之后进行。一般来说,当鲻鱼苗达3厘米以上、遮目鱼苗3~6厘米、罗非鱼苗6厘米左右时,即可投放锯缘青蟹苗混养。如先放蟹苗时,则应放养较大规格的鱼种。
混养时,蟹苗的放养密度与单养锯缘青蟹池基本一致,即每亩放养个体重在30克左右的锯缘青蟹苗1500~2000只。在保证锯缘青蟹产量的情况下,每亩放鲻鱼苗100~200尾或遮目鱼苗200尾左右。罗非鱼能在池中进行自然繁殖,要控制放苗数量,放养密度以每亩100尾为宜;如能投放单性雄罗非鱼,在池内不会再繁殖,放养密度可适当提高。在锯缘青蟹与鲻鱼、罗非鱼、脊尾白虾等多品种混养时,每亩可放养鲻鱼60~80尾、罗非鱼30~40尾、脊尾白虾2000尾左右。 在锯缘青蟹饵料充足的情况下,不必另外投喂混养鱼的饵料。如锯缘青蟹饵料不够充足时,可酌情增投豆饼、米糠、麸皮、鱼用配合饵料等,投饵量以鱼能在1小时内吃完为度。每日分上、下午两次投喂,在投喂鱼饵料约1小时后,再投放锯缘青蟹饵料,以减少互相争食,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添换水、巡池、控制水色、防病、防逃、防浮头、防病、防盗等。 或采取轮捕轮放方法,捕肥留瘦,或一次性收捕,一般秋季水温下降到13℃以下时,青蟹活力减弱,应及时收捕。秋季收捕结束后,可即放养当年秋苗,经越冬留待次年养成。人工育肥1年可多次进行。
青蟹育肥最佳方法 青蟹的育肥和养殖方法
土法养殖青蟹。
在水草丰富、淤泥厚实的河湖附近建造青蟹养殖场,将青蟹放在湖畔的泉水靠近草丛处进行生长,在养殖之初要定期清理寄生虫。
这些新的养殖青蟹的方法都是在传统养殖方法的基础上做出的创新,有着各自的优势,但也需要注意相应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以确保青蟹健康成长。
多肉植物青蟹怎么养 青蟹介绍
1、青蟹食性广,育肥快,养殖周期短,根据青蟹的生活习性,在围垦区及滩涂筑堤建池,都可以进行青蟹育肥养砒,通过人工投饵,促使雌蟹卵巢成熟和雄蟹增肉,这样,短期育肥可使青蟹体重增长30一40%,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育肥蟹池的建造:蟹池应选择在风平浪静、水质无污染、有淡水注入的内湾。位置在中潮线以下有一定倾斜度的地方。底质为泥沙底,能使池水澄清,池水深度在干潮时能保持70一10。厘米。而积为2~3亩,不宜大于5亩。池的构造可分单塘、双塘两种,一池一个闸门的为单塘,两池相靠两个闸门、其中一个闸门互通的为双塘。
3、闸门由石块和水泥砌成,堤基挖取海泥筑成,堤内四周砌一道石墙或水泥栏板;闸门内外设一道竹篱,堤面内侧与堤身要垂直插入30厘米长的竹箔或水泥板防蟹逃跑。
4、放养:一年四季都可放养。放养密度,一般根据季节和饵料等条件而定。3一4月和9一10月,每亩水面放养4000只,5~8月,每亩水面放养3000只,12月到翌年2月每亩水面放养5000只为宜。
5、饲养管理:青蟹喜栖息在有淡水经常注入的内湾。最适宜生长的水温在18℃~20℃之间。水的比重最好在1010~1020之间。青蟹的饵料有小型贝类(如蜕螺,水彩短齿蛤,寻氏短齿蛤)、小鱼(如罗非鱼)以及小虾等。
6、青蟹在水温15℃以上,生长旺盛,25℃为摄食最高峰温度,13℃以下摄食减退。5℃停止摄食。一般的经验是,5一6月和9一10月的小潮期,每100只蟹投喂蛤类或螺类5一6公斤或鱼虾15公斤,如是大潮期,投喂量可增加一倍,雨水多,水质棍浊时可适当减少,冬季停喂。
7、投喂方法一般早晚投,中午不投,投饵要均匀,沿池边四周投下,不投在池中央。饵料要新鲜。螺蛤类要先轧碎,大块鱼类要切碎。
8、池水的多少、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青蟹的生长,故应做到勤换水,保持水质新鲜,合理控制水位(夏季高温深些,温度下降时浅些),勤检查,以防逃和及时清除残饵。青蟹每次蜕壳可增长03~1。0厘米,增宽04~12厘米,饲养管理得好,使蟹体质强壮,增长就较快。
9、以上就是青蟹育肥最佳方法。
青蟹寿,是百合科十二卷属植物。又名青蟹,原产南非,多年生肉质草本。株高3~4厘米,株幅6~8厘米。叶片肉质,排列成莲座状,暗绿色,叶端斜截,截面三角形隆起,分布着10道左右凸起的纵向脉纹,叶缘棕褐色。总状花序,花白色,有绿色中肋。花期夏季至秋季。
养殖方法:
1 浇水:耐干旱,生长期保持盆土湿润,夏季高温时少浇水,秋凉后保持湿润,冬季保持稍干燥。
2 光照:明亮光照,也耐半阴。
3 施肥:较喜肥,生长期每月施肥一次。
4 繁殖:春季播种,发芽温度21~24摄氏度,或与春季或夏季取叶片扦插繁殖。
5 盆栽摆放:用于点缀书桌、茶几、或博古架等室内半阴处,其似翡翠般的株型,让居室环境更加清新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