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怎样养殖 如何养殖甲鱼
1、场地:养殖甲鱼需选在安静、有干净水源的地方,养殖前需将池塘清理干净。
2、水体:养殖甲鱼的鱼池需将深度控制在05~15米之间,过深的水不利于甲鱼生长。
3、养殖:养殖甲鱼需将大小不同的甲鱼分开饲养,养殖期间每天可以投喂两次,注意投喂量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水体。
甲鱼怎么养殖
池塘甲鱼养殖技术具体如下:
1、选择适合的池塘。
甲鱼具有喜静怕惊、喜阳怕风和喜洁怕脏等习性,因此要选择地面开阔、平坦,背风向阳,环境安静,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的池塘。
2、定时巡塘,及时清除病死甲鱼 。
巡塘是为了及时了解甲鱼摄食、生长活动、病害及池塘水质、设施等情况。池中死甲鱼应及时捞出深埋或焚化,病甲鱼也应及时隔离治疗。
3、合理投喂。
在养殖过程中,温室中的幼甲鱼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池塘养殖的商品甲鱼以投喂鲜活动物性饲料为主,这样不仅能提高甲鱼的生长速度,而且能改善甲鱼的品质。在持续阴雨的天气情况下,甲鱼的食欲不佳,须投喂易消化吸收的配合饲料,以减少水质污染,增强甲鱼的免疫力。
4、及时分塘。
甲鱼具有好斗性强的特点,为防止相互咬伤,要做到及时分塘。在温室阶段幼甲鱼个体差异过大时,要利用换水消毒及时分塘;幼甲鱼从温室移至池塘养殖时,不仅要视规格大小分开养殖,还应雌雄分开饲养,以减少打斗。
5、饵料台的安放与清洗 。
饵料台最好安放在养殖池四周的池边上,并与水面成30~45度的角,这有利于甲鱼找到食物和躲避干扰。每次投料前应用刺激性小的消毒液和消过毒的刷子清洗饵料台及其四周,每3天消毒1次。
扩展资料
甲鱼氨气中毒的诊断和治疗
甲鱼氨气中毒是伴随着甲鱼控温高密度养殖而出现的一种由非生物病因引起的甲鱼病。甲鱼氨气中毒在温室的发生率很小,养殖者一般很难辨认此病,一旦发生,如果诊断错误,用药不当,将造成甲鱼大量死亡。
一、 诊断方法
1、症状:甲鱼一旦发生氨气中毒,甲鱼底板呈点状充血,身体萎瘪、瘦弱,病情严重时,脖子、四肢及全部底板起水泡,裙边呈锯齿状断裂。
2、流行特点:甲鱼氨气中毒常发生于温室水质变质的池子,时间为每年的2~4月,甲鱼平均体重超过15克。
3 、甲鱼氨气中毒和红底板症状的区别:甲鱼氨气中毒为点状充血;体表会出现大量水泡;裙边常会呈锯齿断裂。而红底板病,板底为斑块状淤血没有水泡,裙边完好。
二、 治疗方法
1 、将池水全部放掉,放水时不要搅动池水。水放完后用清水将池底的沙和池壁冲洗干净,放水深至10厘米,用10克/立方米的高锰酸钾浸泡30分钟。放掉水,将水加至水深50~60厘米,再用10克/立方米的土霉素全池泼撒,同时泼撒05克/立方米的依诺星。
2 、甲鱼采食后,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60万单位青霉素十2克红霉素十2克维生素C+2克VK。一般内服3-5天,就可痊愈。
参考资料:
甲鱼如何养殖,甲鱼混养优势?
养殖甲鱼需要选择较为安静、向阳、排水方便的环境,并且在养殖时需要挑选生长健康、个头相近的小甲鱼,同时在养殖后需要为甲鱼提供蛋白含量较为丰富、营养价值较高的饲料,还需要定期的清理甲鱼池,为其提供一个较为干净的场所。
甲鱼养殖方法1、养殖环境
养殖甲鱼需要选择合适的养殖场所。甲鱼喜欢生活在较为安静的环境中,所以在养殖甲鱼时最好选择安静向阳、排灌方便的池塘作为养殖场所,并且在养殖前需要对池塘进行清理消毒,以免池塘中存在细菌影响甲鱼的生长。
2、甲鱼选择
在养殖甲鱼时也需要选择合适的小甲鱼苗。最好可以在正规的养殖场所购甲鱼苗,并且在购买时需要挑选个头相近的甲鱼苗,同时在放养前需要在网箱中养殖十五天,定期观察甲鱼的生长状态,确定其生长健康后才能将其放入池塘养殖。
3、合理饲料
在养殖甲鱼时需要为其提供合理的饲料,甲鱼适合食用一些高蛋白、高营养的食物,所以在喂养甲鱼时可以为其提供动物内脏或者蚯蚓、鱼虾之类的食物,同时也可以为甲鱼提供玉米粉、豆渣、麦麸等粗粮食物。
4、定期清理
在养殖甲鱼时还需要为其提供一个干净的场所,所以在养殖的过程中需要为甲鱼定期的清理养殖场所。最好可以每隔一周为甲鱼更换一次清水,并且在换水时需要将甲鱼的排泄物全部清理干净,让甲鱼健康的生长。
甲鱼怎么养
团鱼混养优势:
1.充分综合利用水体
团鱼虽然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中,但也常潜居水底泥中,或上岸晒甲、活动,使水体常处于空闲状态,与鱼类混养时,团鱼和鱼不会发生生态中的共栖矛盾,既养团鱼又养鱼可以大大提高水体的利用率。有人试验证明,团鱼鱼混养池的经济效益比单养鱼类对照池提高1倍以上。
2.团鱼对水体的培肥和净化作用
在单独饲养团鱼的过程中,由于大量有机废弃物如残存饲料及团鱼粪沉入水底,积累的有机物经细菌分解,不仅大量消耗氧气,使有机物耗氧负债增大,还使浮游生物过量繁殖,造成水质污染,影响团鱼的正常生存。而当团鱼鱼混养时,养团鱼的残留饵料与团鱼粪不仅可供鱼类摄食,而且团鱼的排泄物中氮、磷、钾等含量较高,对池中水质起到培肥作用,致水中的氨氮、磷酸盐含量大大提高,使鲢鱼的最佳饵料——隐藻等藻类得以大量繁殖,且经久不衰,同时底栖生物也大量繁殖,为鲢、鳙鱼和杂食性鲤、鲫、罗非鱼等的快速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大量的鱼粪及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的繁殖,又给团鱼的饵料生物螺、蚌的生长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团鱼鱼混养的食物链和相互促进的新的生态平衡,也是团鱼鱼混养能够双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试验表明:7~10月间团鱼鱼混养池的浮游动、植物及底栖动物分别为对照单养鱼池的243倍和55~9倍。在团鱼鱼混养池中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大量繁殖,为团鱼及混养鱼类提供了一定的生物饵料资源,节约了饵料。
团鱼鱼混养,不仅充分利用池塘本身的废弃物,减轻有机物耗氧所造成的负债,而且防止了池内浮游生物过量繁殖所引起的水质污染。因此还起到改善和稳定池塘水质的作用,保持了池塘适当的肥度和透明度,为团鱼和混养鱼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团鱼有在水底爬行拱泥觅食的习性,可不断吃掉池底螺、蚌等底栖生物,以减少池内氧气和营养物的消耗,同时还能加速底泥中有机物的分解,使池水变肥,故有利于食浮游生物性鱼类生长,从而也起到降低有机物耗氧和缓解水质变化的作用。
团鱼混养案例介绍:
实行团鱼池塘主养,收获500克/只的团鱼100~150只,亩效益6000~7000元。
池塘条件
要求环境幽静、避风向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池塘面积10~20亩,水深15米,池坡比1:2,池塘淤泥深20厘米左右。每亩使用生石灰100~120公斤或漂白粉10~15公斤清塘消毒,并栽种苦草、眼子菜等沉水植物。
围栏设施
围栏可选用PVC板、石棉瓦和水泥板等,有条件的可砌成砖墙。一般围栏板高出堤面40厘米,并在四角处制作成弧形,同时沿着围栏用铁丝网或聚乙烯网围成15米以上的围栏。
食台及晒台的设置
晒台用木板或毛竹做成矩形晒台,每个3平方米左右,固定于池塘中央,每亩池塘设置3个左右。食台用木板做成12米×08米的长方形,长边一边带有边沿,每亩设置3~5个。
苗种放养
清明前后每亩移殖250公斤螺蛳为团鱼提供活饵料,当水温达到18℃以上、团鱼自由活动时,每亩投放150~200克的团鱼种200~300只左右,5~6月每亩投放2~3厘米的抱卵青虾2000尾,150~250克/尾的鲢鱼45尾,250克/尾的鳙鱼15尾。苗种放养前均需要用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药浴15分钟。
饲料投喂
遵循"四定"投喂原则,团鱼饲料以蚌肉、螺蚬、小杂鱼、颗粒饲料为主。饲料要求新鲜、营养配比合理、不含有病原体和有毒微生物,日投喂量占在池团鱼总体重的4%~10%,投喂量以2~3小时内吃完为宜。
日常管理
每天巡塘检查,观察团鱼的吃食、水质变化、病害发生等情况,并根据池塘水质情况勤换水。另外,应加强防逃、防病、防盗、防敌害生物侵袭。
团鱼病防治
每隔20天使用二氧化氯对全池进行泼洒消毒1次,每天清洗食台,每3~5天清洗食台后用5毫克/升的漂白粉或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对食台消毒1次,在团鱼生长旺季,在饲料中添加一些中草药或制剂防治团鱼病,禁止使用有残留的药物预防团鱼病。
养甲鱼要做到:甲鱼池的设计、放苗前的水质培育、甲鱼苗的选购、甲鱼苗的投放、投喂饲料、养殖水体的水质管理。
1、甲鱼池设计的要求
在建造幼甲池时,要考虑方便于鳖苗的管理、收集和越冬保温棚的搭建。建议采取双排模式建造,而且每个池的进、排水系统要求独立,不能串通。成甲鱼池的面积最好在5~7亩(每亩667平方米),水深在10~15米,采用仿生态养殖模式建造。
2、放苗前的水质培育
水是甲鱼赖以生存生活环境,一个良好的水质环境,能带给甲鱼健康的生长。因此,无论是稚甲、幼甲,还是成甲,在放养之前都必须预先将池水培育好,把池水培育成青绿色,透明度在25厘米左右。青绿色水质的好处在于水中pH值、氨氮、硫化氢和亚硝酸盐等相对比较稳定。水中溶解氧充足,有利于甲鱼的生长和减少疾病的发生。水质的培育方法就是先将鱼池带水进行彻底消毒,培育水质7~10天后水色即变成青绿色,此时即可投放甲鱼苗
3、甲鱼苗的选购
首先,品种是甲鱼养殖“三要素”的基本要素,其决定着养殖的产量和效益。养殖户在选购苗种时,要注意鉴别,预防假、冒、伪、劣品种和带有疫病的苗种给生产带来损失。其次,对苗种场的亲甲进行调查了解。主要是现场察看亲甲的种质特征和健康状况,估算亲甲的体重,侧面了解其养殖年龄和生长情况。
4、甲鱼苗的投放
将甲鱼苗运回来以后,在投放到鱼池之时,要特别注意空气温度与池水温度之差。当温差超过2℃时,鱼苗会产生应激性死亡。预防鱼苗出现应激性死亡的方法为让刚运回来的甲鱼苗放在阴凉处休息半个小时左右,用盘子将少量池水淋在鱼苗上,让鱼苗漫漫适应池水的温度,并且重复多次。
5、投喂饲料
饲料是甲鱼养殖“三要素”之一。饲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甲鱼的成本。因此,在养殖甲鱼过程中,不仅要选择一种优质的甲鱼饲料,还要进行科学的投喂使所养殖的甲鱼既能健康生长,又能节省饲料稳定水质,减少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