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如何饲养青蛙?

   2023-05-05 互联网艺莲园571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青蛙的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活习性青蛙栖息池塘、水沟小河的岸边草丛及稻田中,捕食昆虫,主要是农业害虫,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白天一般隐匿在草丛或水稻田内,晚黑和清晨出来活动。蛙在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钻入水边或泥土中进行冬眠,翌年春季(长江流域3月上旬)出垫活动,一般4~7 月份进行每殖。雌蛙一次可产卵34个粒,蛙的受精卵12天可孵出蝌蚪。蝌蚪生长到了一定程度开始变态。二、养殖池的建造青蛙养殖池分为产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宜选择既潮湿又温暖避阳的地方,以长

青蛙怎么养

 你要准备一个通风的水箱子,你要分成陆地跟水喔,就是一半是泥沙,一半是水,那不然他的皮肤会变得很乾燥,会死,旁边也可放水草等植物食物是以活的昆虫为主,死的话也可以你要用一条线在他面前晃阿晃阿,他才会吃喔

斯文豪氏赤蛙、梭德氏赤蛙、金线蛙、虎皮蛙、贡德氏赤蛙、古氏赤蛙、腹斑蛙,进一步可以将他们分为两类-流水蛙(前二者)、静水蛙

后者所需要的环境比较简单,陆地与水池大约1比2,可先用较大的石头或沈木先围出一个水池的沿岸,再用砂石将陆地的部分堆高;水池的底层亦可铺设细沙石,方便种植水草水深差不多10公分左右就可以了,最好能在岸边设计一些突出物,让青蛙可躲在下面;此外,不能将水池边缘全部做成峭壁,可选择一边做个斜坡,如果可以的话,找个沈木连接水池与陆地,会让环境看起来更自然喔!

流水型的蛙类就比较麻烦,如果要设计出溪流的样子更是难上加难,不过可以改用瀑布来取代,也可达到相同的效果布置时,先决定瀑布的位置及流向,将沈水的喷水口装上水管,然后将石头堆起来,堆到喷水口的高度,且能让水流沿著石头堆一层层的流下,所以最好选用扁平的页岩石可以让瀑布更有效果比较需要注意的是水位的高低,一定要高於沈水马达,且要随时补充水位,不然马达会抽不到水而烧掉;在堆石头的过程中,可留一些石缝给青蛙躲,也可以塞一些蛇木块种植藓苔;当然,如果能够加上一些沈木,更增加其原始风味

相对於水蛙,"陆蛙″不需要那麼多的水,大致上放几个小水盆就足够了!但是针对不同的生活方式,还是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树栖型(树蛙、树蟾)、底栖型(蟾蜍、小雨蛙)

前者大多喜欢栖息在树上,所以你需要替它们准备一个"挑高″的水族箱,然后选择粗细不一的树枝搭建楼中楼树枝的挑选有两个技巧:1已具有藓苔或蕨类者、2含有树洞或外型奇特者;再搭配上石堆、倒木、落叶层,这样可以让环境更加自然不过,为了避免食物分配不均,最好多放几个食盆-甚至吊在树枝间,让更多的青蛙都有机会吃到

底栖性的青蛙最容易布置,只需要有地方让它躲、让它钻就好了!但是,也不能让它们住得太寒酸,可以用石头、树皮堆出一个洞穴,再放一些落叶、腐植土,这样也会变得很华丽喔!如果,你是要养小雨蛙的话,那一切设备都要小一号,而且禁止跟其他中大型蛙类养在一起(不然…),不过关於食物的来源,你就要伤脑经了!

养青蛙也是要看风水的,选一个"通风好、采光佳″的场所这是因为青蛙非常怕热,如果太过闷热,它可是很容易生病或死亡,同时也对饲主比较好若真的无法避免的话,记得装个抽风扇喔而采光佳青蛙不是夜行性的吗没错,但是还是需要照照阳光,比较不会生病;不过,切忌不能被阳光直射到喔!只需要有反射的光线就够了,这样缸子里的植物也会长得壮壮的

缸子-虽然说缸子是越大越好,但是太大的缸子在管理上十分麻烦所以,如果是养小型的蛙类,如树蟾、面天树蛙,大约1呎缸就差不多了;再大一点的中型蛙类,如蟾蜍、泽蛙、白颔树蛙,就需要2呎缸如果是善於跳跃的大型赤蛙,如斯文豪氏赤蛙、金线蛙,才要考虑用3呎缸另外,市面上有卖一种塑胶材质的"采集饲养箱″,方便清理与携带;但是用久了,表面会雾掉,就不容易观察了,而且因为移动容易,也就容易摔破

盖子-除非你只打算养蟾蜍,否则最好还是做一个盖子,以免青蛙"跳出来″或"钻出来″如果是养树蟾、树蛙的话,盖子就必须密和一点,不然它们一钻就出来了!此外,最好加装纱网,不然很容易将青蛙闷住如果是用较大型的缸子,每次餵食都要将盖子取下,又怕青蛙趁机"落跑″,相当麻烦,建议在盖子上做个小门,这样会变得很方便喔!

砂石、石头、沈木

垫料-就是用来布置环境的材料,可以用砂石或泥土前者的好处是方便清洗,也比较乾净;而用泥土来布置的话,会比较像自然的环境,种植植物效果佳也可两者兼用;或两者都不用,这样更方便清理,不过要放一些供青蛙躲藏的地方,以及一些小盆栽喔!另外,可以铺一些水苔保持湿润当然,如果有大小不一的石头,和枯木树枝的话,那会让整个环境更加的自然

水盆-你也知道,青蛙是不能没有水的,不过对於水的需求,各种蛙类有所不同如果是"水蛙″,如:古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水就要多一点,最好以整个缸子都是水,再利用石头、砂石铺成陆地相反的"陆蛙″,如树蛙、蟾蜍,就不需要太多的水,仅需要放个水盆就够了,同时最好将水盆埋在地下,以方便青蛙的进出

植物-青蛙当然不想住在水泥丛林里啊!建议一开始用小盆栽,或者种一些很耐活的植物,如:黄金葛、山芋;接著可以种一些蕨类、兰花如果,你布置了一个"静水域″的环境,还可以种一些水草喔!当然,光线不足的时候,最好装个太阳灯,可以让植物长得壮壮的

过滤-如果打算布置一个水域的环境,又不想常常换水,那你最好装一台"沈水马达″装置的时候有个原则:隐藏得越好越美观,但是到时要清洗滤心就越麻烦,工程越浩大只要装的时候花点巧思,过滤器还可做出瀑布及溪流的效果喔!

食盆-就是用来放青蛙食物的容器,选择一个大小适中、深浅适宜的塑胶盆就可了食盆如果小到仅容一只蛙进去,那你会发现食物常常被特定几只贪吃鬼吃光;反之,太大的食盆则太占空间且看起来就很突兀,若是可以多放几个在不同的地方,则可让更多的蛙都有机会吃到太浅的食盆很容易让活饵自行爬出来;而太深的食盆,则使青蛙不容易看到活饵,且食盆不易隐藏"隐藏″不怕青蛙找不到吗别误会,我指的是将食盆埋在地下,盆口与地面对齐,或者用树枝石头将食盆外围垫高,让青蛙经过旁边时可以看得到不然可以做个小实验,用个透明的塑胶盆放几只面包虫,你会看到青蛙一直撞塑胶的外壁而吃不到,就是不知道如何爬进去所以,为了避免这情形,还是将食盆稍微埋低一点,让青蛙容易进出比较好!

所有两栖动物中,蛙类是在外型及体色上最富於变化,又被饲养最多的一类它们的栖息地不但是在陆地上,在树上或在水中都所在多有蛙类也是两栖动物中唯一会被人类当做佳肴的种类原产非洲的牛蛙就是主要的食用蛙蛙类的生活习性与幼体的变态进化模式其实都是十分吸引人的特质,而所有蛙类身上都会分泌天然的抗生素, 所以蛙类的皮肤几乎是不会感染病菌的不过一旦受伤或是感染,也比较难治愈

如何饲养青蛙?

一、稻田改造

选择地域宽阔,通讯、交通方便,水源充足且无污染的稻田,四周用18米高的密网把稻田围起,在进、出水口设置铁丝网,以防青蛙外逃。加固加高田埂。将稻田分割成若干小块蛙田,每块面积约80-120平方米。开挖蛙沟。在稻田的两边(靠进水渠或蓄水池)各开挖一条长与蛙田相等、宽1m、深O5-06m的“11”字型蛙沟,面积占本田的15%-25%。蛙沟与蛙田交界处筑一条高、宽各O3m的小田埂。加高加固田埂。开挖蛙沟的土用于蛙田四周筑田埂,加高至04-05m、面宽03--05m。为了防止青蛙逃走,还得在蛙田四周打木桩,用水泥瓦或聚乙烯网片围栏,高08-1m,埋入土中10cm。对角开挖进出水缺口。每块畦田分别开挖进出水口各1-2个,同时用铁丝网或聚乙烯网片钉成拦蛙栅。

二、蝌蚪放养

蝌蚪放养前应做好蝌蚪池的消毒和蝌蚪池水中浮游生物的培育工作。(1)蝌料池的消毒水泥池应在放养前3 ~5天,用清水洗刷干净,并暴晒1~2天,或每亩用含氯量30%的漂白粉5 ~ 10kg,加水稀释后全池泼洒消毒。土池应在蝌蚪放养前710天,干池消毒每亩用生石灰20 ~50kg或漂白粉5 ~ 10kg;带水消毒,水深lm时,每亩用生石灰100 ~ 150kg 或漂白粉 10 ~20kg。在放养蝌蚪前,可用盆取水少许,放人蝌蚪试养,检验池水药物毒性是否消失,若1天后蝌蚪活动正常,表明水中药物毒性已经消失,可按计划放养蝌蚪。(2)浮游生物的培养自然条件下,蝌蚪主要吃食水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如甲藻、硅藻、轮虫等。在蝌蚪池消毒后注人新水的同时,可施放发酵的有机肥(如牛粪、猪粪等),每平方米用量051 0kg。施肥3 ~5天后,水中的浮游生物的繁殖顺序和蝌料的食性转变规律基本相同。5天后蝌蚪入塘。选择优质健壮、规格整齐的越冬蝌蚪,经消毒,每亩稻田放养5000尾。

三、蝌蚪饲养管理

1、水质管理:保持水质肥爽。池塘在保持微流水的同时,保证水质不恶化。

2、食用青蛙人工饲养必须从人工采卵后养育孵化,出膜后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网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养600~800尾,蝌蚪孵出后第4天开始人工投饵,蝌蚪需经一周饲养后移入饲养池,大约20~30天后逐步以红虫、水蚤、蝇蛆为主食,也可以豆浆、豆渣、豆饼粉、小球藻为主食,加喂一定的鱼粉可促其生长,一般每万尾用15个熟鸡蛋揉碎带水泼喂1~2次。第5天后,改用豆浆、麦麸、豆腐渣配合饲料或米糠及鱼粉等饲料,每天投入1~2次,饲料投放在饵料台上,粉末状饵料先用水调成粘稠状再泼喂。

3、疾病防治:以预防为主,勤于巡视,发现疾病及时治疗。保证水质肥爽,饵料合理配制,蛙体大小均匀。病因也要因情况也定。

气泡病患病的蝌蚪全身膨胀,常游于水面,精神不振,胃内充满气体。防治的方法是将病蝌蚪移于清水中,暂时不投食,l一2天后再恢复授喂,但数量不要太多,而且要煮熟。

青蛙的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活习性青蛙栖息池塘、水沟小河的岸边草丛及稻田中,捕食昆虫,主要是农业害虫,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白天一般隐匿在草丛或水稻田内,晚黑和清晨出来活动。蛙在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钻入水边或泥土中进行冬眠,翌年春季(长江流域3月上旬)出垫活动,一般4~7 月份进行每殖。雌蛙一次可产卵34个粒,蛙的受精卵12天可孵出蝌蚪。蝌蚪生长到了一定程度开始变态。二、养殖池的建造青蛙养殖池分为产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宜选择既潮湿又温暖避阳的地方,以长形水泥池或土池为宜。野外大池4×6米为一单池,池壁最好抹上水泥,池底仍留泥土;庭院小池一般1×15米至2米为宜,池深一般1米,设有灌水孔和排水道,水深20~50厘米。池面必须设有遮荫板。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40只成蛙。青蛙养殖池采用土池、砖池、稻田均可,关键在于防逃。有条件者可砌砖围墙,亦可网围,一般1~12米高。池中水深30~60厘米,水中央或向阳的一边堆成土堆供青蛙陆上栖息地,而且约占全污的1/3。土堆上种植青草或农作物。池水中投入少量漂浮性水草。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只留少量陆地面积,供变态后的幼蛙登陆。蝌蚪池以水泥池为好,池壁坡度宜缓,以供蝌蚪栖息。三、饲养管理(一)蝌蚪的饲养管理食用青蛙人工饲养必须从人工采卵后养育孵化,出膜后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网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养600~800尾。蝌蚪孵出后第4天开始人工投饵,蝌蚪需经一周饲养后移入饲养池。大约20~30天后逐步以红虫、水蚤、蝇蛆为主食,也可以豆浆、豆渣、豆饼粉、小球藻为主食,加喂一定的鱼粉可促其生长。一般每万尾用15个熟鸡蛋揉碎带水泼喂1~2次。第5天后,改用豆浆、麦麸、豆腐渣配合饲料或米糠及鱼粉等饲料,每天投入1~2次,饲料投放在饵料台上,粉末状饵料先用水调成粘稠状再泼喂。蝌蚪的管理:当发现池水中有气泡或水质有腐臭味时要立即换新水,一般每3天换一次,天气干旱多日,连续高温时,每2天换一次水。变态期管理:蛙卵孵化后70天左右变成为幼蛙。蝌蚪从出现前肢到完全变态的这一阶段时期主要靠吸收尾部供给,靠肺呼吸空气,并开始跃出水面登陆栖息,当有90%以上蝌蚪变为幼蛙时,即可移入幼蛙池饲养。(二)幼蛙的饲养管理强化驯养:用高密度集中圈养可按每平方米100~150只的密度,圈养在内壁光滑,高度1 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饵料台,池内不设陆地,迫使幼蛙上台集中采食和栖息。诱饵驯食:先用鲜活诱饵料喂1~2天,第3 天开始在诱饵中添加20%的人工饲料,以后逐日加大比例,10天后增加到80%“活饵”料,主要有蚯蚓、蝇蛆、小鱼虾、昆虫、蝎牛和泥鳅等;“死饵”是指蚕蛹干、动物内脏及配合饲料等。以动带静,“死饵”活化,最后过度到完全摄食人工饵料。同时要求投料定时、定量、定位。投料时间,春、秋季在中午前后,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每次投料要在1小时左右幼蛙吃完。体重50克以下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6~8%;体重100克以上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8~10%。饵料要求新鲜、干净和富有营养。筛选分级与分养:幼蛙驯养20~30天时,应放干池水,并将大规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只密度转入成蛙池饲养;小规格幼蛙仍留原池驯养。采用饲饵、室内立体、多层箱笼密集养殖,是养殖青蛙的一种新方法。将青蛙养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进行小型养殖产量极高,每平方米可养殖数百只,一般从孵化到成蛙,只需5个月时间。(三)成蛙的饲养管理幼蛙转入成蛙池后,青蛙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产量的重要时期,除供应充足的饵料,蝌蚪变态成蛙时即需增加动物性饲料的饲喂,主要是人工培养的蝇蛆、蚯蚓、红虫、球藻水蚤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饵。在活饵不足的情况下,可搭配混合饲料,如用菜子饼(粉状)60%、米糠(或麦麸)30%、大豆粉5%、鱼粉5% 配合均匀效果较好。蝌蚪活跃在水中,5天以后可供给精饲料,为豆浆、蛋黄、水蚤、空心菜、蕃茄及水中浮游生物。此外,在土堆上养蚯蚓,只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洒上一些浓度为3~5%的石灰水,蚯蚓即会倾巢而出,充当蛙饵。还要适量喂些配合饲料,并要及时分养,调整饲养密度。成蛙饲养1个月后,蛙体重量达100克时,饲养密度每平方米30只,2个月后改为每平方米10~15只。再经短期饲养,即可成为商品蛙上市。四、繁殖技术青蛙的饲养技术关键是人工繁殖,因为野生田蛙常有一种双槽蚴的寄生虫寄生在蛙的肌肉中,采用人工产卵隔离成蛙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该病。按每3平方米约1组种蛙密度进行投种(在5月份以前投入较好)。种蛙要求个体肥大,开产1~2年的亲蛙为佳。雌雄混合放养比例为3:1,放养密度相对比肉蛙少。由幼蛙到性成熟大约需时三年。种蛙管理:加强蛋白饲料的饲喂,以蚯蚓为主,诱蛾虫为辅。保持池水的正常平衡值,要求肥而活。当水温稳定在22℃左右时即作好产卵孵化的准备( 此时雄蛙鸣叫不停)。50克以上的雌蛙一次可产卵很多。一般雌雄抱对于水草上产卵。蛙卵呈浅**,圆形,成片附于胶质卵膜浮在水草上,极易识别。(一)产卵:人造产卵场需要静水区,一般采用笼式产卵法,即将蛙强制在箩筐或笼子里产卵。雌雄蛙以1∶1的比例,20平方米的产卵也可放5个产卵筐或笼,池水深度应保持在10~15厘米,水温应保持在10℃~11℃,为了使孵化率提高,可将卵片用围网护起来,以免亲蛙干扰后下沉。(二) 孵化:蛙受精卵在孵化期间的温度应保持在20℃~28℃,主要是自然孵化;也可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孵化法和无水孵化法。一般经过3~5天即可全部孵化蝌蚪。初生蝌蚪依赖于卵膜才安全生存,不要随便搅动池水,待所有青蛙产卵后,即将青蛙抓出池,以免干扰孵化及蝌蚪生存环境。卵孵化5天后可供给精饲料,如豆浆、蛋黄、水蚤及水中浮游生物,每天喂给2次,但投饵数量不宜太多,以免水质恶化,引起蝌蚪死亡。蝌蚪经1周饲养后即可移入饲养池饲养。以上回答,仅供参考。]

 
标签: 青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