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泥鳅
1池塘建设
在养殖泥鳅的池塘周围,需要高出水面40厘米,坡度60℃~70℃,深度80~100厘米,水深30~50厘米。池塘周围要用网、塑料板或瓷板做围墙,防止蛇、老鼠等敌人进入养殖区。此外,进水口和出水口用120目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跑、敌害生物、野生鱼卵、鱼苗进入池塘。
2放养前的准备
放养泥鳅前,清理池塘很有必要。水深达到10cm后,就要用生石灰做成泥浆,然后洒水,对整个池塘进行消毒。放养前三天施底肥。
3播种。
泥鳅苗上塘时间为每年5月,种植密度为1500-2000只/m2。鱼苗投产过程中,要注意放养前的试水,检查水体毒性是否消除。
4饲养管理
泥鳅苗体长小于2cm时,可根据水情适当追肥。追肥可以用发酵的猪、牛、鸡、人粪等农家肥,每天早晚各撒一次。泥鳅长到2cm时,加深水位至50cm,施肥水质,每天早晚各喂一次。泥鳅的养殖水质非常重要。除了一周换一两次水,还需要经常施肥,保持水的黄绿色。
泥鳅养殖技术
1池塘建设
在养殖泥鳅的池塘周围,需要高出水面40厘米,坡度60℃~70℃,深度80~100厘米,水深30~50厘米。池塘周围要用网、塑料板或瓷板做围墙,防止蛇、老鼠等敌人进入养殖区。此外,进水口和出水口用120目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跑、敌害生物、野生鱼卵、鱼苗进入池塘。
2放养前的准备
放养泥鳅前,清理池塘很有必要。水深达到10cm后,就要用生石灰做成泥浆,然后洒水,对整个池塘进行消毒。放养前三天施底肥。
3播种。
泥鳅苗上塘时间为每年5月,种植密度为1500-2000只/m2。鱼苗投产过程中,要注意放养前的试水,检查水体毒性是否消除。
4饲养管理
泥鳅苗体长小于2cm时,可根据水情适当追肥。追肥可以用发酵的猪、牛、鸡、人粪等农家肥,每天早晚各撒一次。泥鳅长到2cm时,加深水位至50cm,施肥水质,每天早晚各喂一次。泥鳅的养殖水质非常重要。除了一周换一两次水,还需要经常施肥,保持水的黄绿色。
冬天泥鳅怎么养殖过冬
养殖泥鳅要选择向阳通风、排灌方便的池塘,并挑选生长健康、品种优良的泥鳅幼苗放入其中,由于泥鳅喜干净的水质,养殖时要每隔三天更换一次水分,保持水质干净,在阳光强烈时,可以向池塘上方覆盖遮阳网。
泥鳅怎么养殖1、养殖环境
泥鳅常生长在底泥或者淤泥中,养殖泥鳅可以选择向阳通风、水源充足且地势开阔的池塘,并向池塘底部铺上粘制土壤,栽种浮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为泥鳅提供躲藏、休息的场所。
2、养殖方法
泥鳅在夜间才会捕食活动,养殖时可以在上午八点以及下午三点为其提供食物,以鱼虾、昆虫、水蚯蚓、豆饼、豆渣等食物为主,且喂食三小时后,要为泥鳅清理池塘,避免食物残渣污染水质。
3、注意事项
泥鳅不喜强光,在光照过于强烈时要为其搭建遮阳网,维持泥鳅的正常生长,泥鳅在生长的过程中,容易患上气泡病,导致死亡率升高,养殖时要定期使用木棍搅动池底,将水中的有害气体排出。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无土养殖池中的泥鳅不能钻到泥里躲避寒冷,只好藏在水草里。但就算所选水草品种冬季也不枯萎,到了冬季水草里的温度也不高,泥鳅还是很容易被冻死。为了让泥鳅安全过冬,并且能够正常生长,就得增加水温。增加泥鳅养殖池水温可采用的有效方法为:在泥鳅养殖池扣大棚。如此可提高池水温度,延长泥鳅的生长期。泥鳅在大棚里采食依然很活跃,生长迅速。这样,冬季养殖时间可以向后延长两个月,而早春又可以提前两个月,通过扣大棚一年当中总共增加了4个月的养殖时间,泥鳅养殖效益大大提高。
除此之外,泥鳅养殖池扣大棚,对来年繁育泥鳅种苗也有好处。因为泥鳅繁殖主要是4-5月份,如果冬天能够让其加快生长,繁殖可以提前,并且还可以比较整齐,这样的话,有利于搞人工育苗。
1泥鳅应保持在24-27℃的最适水温范围内。2泥鳅是杂食性鱼类,故可用米糠、小麦、蝇蛆作饵料,一般一日三次。摄食率通常由摄食量决定。3在泥鳅的饲养过程中,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有机肥,但施肥时一定不能太频繁,池水要勤换,一般10-15天换一次。4钓泥鳅,首先要把池水排干,采取抓大留小的方法,保证池中有一定数量的泥鳅苗,有利于后续的养殖和高产。5随着泥鳅品种的生长,逐渐加深水位至其适当深度,平时较浅,热天热时可加深,并经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容水环境。6秋末冬初,水温降到10℃~15℃,泥鳅的食量减少时,就可以捕捞了。想要泥鳅长得好,就要注意饲料的投喂。这样可以准备一个专门的喂食平台,方便观察。答:每次喂食的量可以根据泥鳅剩余的食物来调整。一般半个月喂一次即可。扩展数据笔记版本:1注意池塘的水温。一般来说,不应该超过30。如果天气很热,应该给池塘加水,这样可以降低温度。2水质应该正常,有点绿,能见度20cm左右。如果发现水有点黑,可能是里面微生物太多了。这个时候要注意调节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