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青蟹的养殖户越来越多,青蟹养殖有哪些要注意的?

   2023-05-06 互联网艺莲园419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池塘的选择和建造池塘应建在内湾中高潮区或高潮区,海水交换好,平静,无污染源。底质是有底质的沿海和河口地区,最好有淡水来源。同时,pH值应控制在78~86,最适盐度为8~26,溶解氧为5毫克/升当然,防逃逸设施和其他池塘设备也必须做好充分准备。选择改良品种蟹苗来源于自然抓苗和人工培育苗,以自然苗为佳质量要求:外壳坚硬,颜色翠绿,规格整齐,附属物齐全,无损伤反应迅速,生命力强。放养时,在池塘中设置一个“临时饲养区”,临时饲养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水温和池塘中的生长情况。临时耕种面积

锯缘青蟹大眼幼体土池养殖需要注意管理哪些方面?

锯缘青蟹大眼幼体对光线的要求在l000勒克斯左右,因此在放养初期避免直射光的照射。

大眼幼体阶段为了减少幼体之间互相残食,可投放附着基。附着基的投放量一般2~3立方米水体投放l平方米,附着基以孔径1毫米的深色平板式结节塑料网衣制作。附着基投放的位置要求在水面以下20厘米,距池底30厘米。

  天气突变对锯缘青蟹的威胁很大,特别是暴雨时,池内盐度突变,有时会造成全池的死亡。因此要经常注意天气的变化,控制一定的水深,以保证锯缘青蟹的正常生长。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锯缘青蟹的养殖情况,必须坚持每天早、中、晚巡池检查制度。包括:检查堤坝、闸门和防逃设施有无损坏,若发现有破损,要及时修补,以免逃蟹。观察池塘水色、水位、池边四周的病蟹和锯缘青蟹的活动、摄食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定时测量水温、溶解氧、透明度、盐度、pH、氨氮、硫化氢等水质指标,并做好记录,若有超标现象,应及时调整。定期测量锯缘青蟹的生长情况,一般10~15天测量一次,包括甲长、甲宽、体重等,以便为今后更好地进行锯缘青蟹的养殖积累经验。

锯缘青蟹性凶好斗,常发生互相残食的现象,尤其是在蜕壳期间常遭遇强者残食或伤害,这是造成养殖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预防措施为:饵料不但要投足,而且每天早晚的投饵还要再各分2次投喂,使身体强者和弱者均有饱食的机会,以免因争食或饥饿而引起互相残食。在蟹池中预先放入陶管、水泥箱、塑料管、小木箱、竹箩、缸片等隐蔽物。锯缘青蟹在蜕壳前夕会自寻隐蔽阴暗之处躲藏,避免或减少强者(硬壳蟹)残食,待新壳硬化后才出来活动。这是提高锯缘青蟹成活率的有效办法。

当锯缘青蟹池中发现有敌害鱼类时,可用15~20克/立方米水体的茶籽饼毒池,不但能在不伤害锯缘青蟹的前提下杀死鱼类、杀灭病原体,而且可刺激锯缘青蟹蜕壳生长。每隔半月施用一次。注意施放茶籽饼毒池后3小时左右加注海水,冲淡茶籽饼浓度,以利锯缘青蟹生长。

人工养青蟹养殖技巧

1、养殖环境 想让青蟹生长快,要在远离工业、农业、无污染的地点建造池塘,池塘的长宽高分别是50米、30米、15米,并且池塘建造完成后,要向底部铺上淤泥,并栽种水生植物,为青蟹营造生态化的环境。

2、投放蟹苗 养殖青蟹时,要在每年的五月份中旬投放蟹苗,选择生长健康、体型完整、外壳坚硬的青蟹苗,使用消毒药剂浸泡杀菌后,投放在池塘中,养殖密度控制在每亩1100只左右即可。

3、饲养管理 青蟹在生长的过程中以贝肉、鱼虾、其它蟹类为食,养殖期间可以为其提供小鱼、鱼粉、大豆粉等食物,而且喂食量要控制在青蟹总体重的30%,并且要定期将食物残渣清除,以免污染环境!

青蟹养殖方法

1、放养规格及时间:夏苗放养一般在6~7月,规格为15~50克(平均25克)左右,经3~4个月养殖后,当年能达商品蟹规格;秋苗放养一般在9~10月,规格在10~20克,越冬养殖至翌年5~6月份,可达商品规格。如越冬放养数量不足,可在第二年3~4月再补养50~100克蟹种。育肥养殖,一般9~10月收150~200克以上并已交配的瘦蟹,养殖30~40天可达膏蟹。

2、放养密度。4~5月份放养50~100克/只越冬蟹,每亩放苗200~500只为宜,如规格偏小可适当增加放苗密度,约二个月可以轮捕。此时正是夏苗苗发季节,可以放养小规格夏苗,亩放养苗种数量为每亩1000~1500只左右为宜。育肥养殖放养时间在8~10月,放养密度视环境条件可掌握在500只/亩左右为宜。

3、水质管理。大潮汛期海水能自然进出,池内水体能得到充分交换,不存在水质问题,在小水潮到来前夕,检查修复土坝的渗漏水,加高溢水口高程,蓄满水位,一般保持水位在滩面上05米左右,遇大暴雨时,让溢水坝溢出上层淡水,以防海水盐度突然下降而致青蟹发病。

有的地方青蟹的价格要高于梭子蟹,人工养殖青蟹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青蟹其肉味鲜美独特,营养极为丰富,素称酒席上之佳肴!那么,对于新手养殖户而言,要如何养殖好青蟹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青蟹的养殖要点,希望你会喜欢!

一青蟹苗种放养

1苗种来源

青蟹养殖的苗种来源,一是人工育苗;二是捕捞海区的大眼幼体蟹苗;三是捕捉天然蟹种。人工育苗苗种整齐、纯正,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大规模生产性育苗技术尚未全面突破。在人工育苗技术尚未生产性的突破前,捕捞自然海区蟹苗和蟹种仍是目前青蟹人工养殖的主要苗种来源。

1捕捞大眼幼体

①蟹苗捕捞:青蟹产卵于盐度较高海区,孵化后的幼体变态成大眼幼体后逐渐移向河口和内湾稍低盐度环境中栖息,此时即是苗汛季节。浙江沿海在4~11月都可捕到天然蟹苗,其旺季是5~6月和8~9月。蟹苗捕捞方法大多采用定置网,推辑网和手抄网三种。各地根据潮流、风浪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选用。

②蟹苗的鉴别:在捕捞的自然蟹苗中,常有其它蟹类的大眼幼体混杂,需要鉴别和挑选,鉴别分类详见表3-4。

③幼蟹培育:幼蟹培育是指将天然海区捕捞或人工培育的蟹苗,强化培育成幼蟹的过程。经培育的幼蟹,个体增大,抵抗力增强,养殖成活率较高。

2捕捞天然幼蟹 天然幼蟹,个体大小不一,要求捕捞幼蟹体质健壮,附肢完整,未受机械损伤和附着物少的青蟹,浙江沿海幼蟹集中苗发期在6~7月中旬又称"夏蟹"、"梅蟹"和9月中旬至10月上、中旬称秋蟹,夏蟹可以在当年直接养成商品规格,秋蟹要经过越冬后才能养成商品规格。青蟹捕后的露空时间要短,特别是夏季闷热高温的情况下更不宜露空,一般气温在28°C以上时,不超过半天,25°C以下时也不要超过2天,从捕获到放养时间越短越好。过长会引起死亡。

3青蟹种苗质量鉴别与挑选 在当地海区自捕自养的蟹苗,因环境条件基本一致,露空时间短,一般成活率高,如经长途运输的种蟹,须经严格选择,淘汰病残蟹后方可放养,种苗挑选与鉴别的方法有:

①选择体质健壮的种蟹。健壮青蟹苗的甲壳呈青绿色,十足齐全,躯体完整无损伤,感官反应灵敏,活动能力强,不易捕抓;游泳足和螯足不能缺少和伤残,步足缺少不能超过3个,如果步足断了一截或受伤,可把剩余的足肢在基节与座节之间的关节处折断,新的附肢会在短时间内再生出来,若不折除,残肢会流掉大量体液而造成死亡。凡甲壳,腹部和附肢有异色如深蓝色、红棕色、铁锈色等受刺、钩、晒伤的蟹苗质量差,以不选用为好。

②无病。辩别病蟹可以从步足基部肌肉的色泽来判断,其肉色呈蔚蓝色,肢体关节的肌肉不下陷,具有弹性者为健康苗,如肌肉呈黄红色或具白色斑点,肢体关节间肌肉下陷,无弹性,则不适宜用于养殖。

③剔除蟹奴,有少数蟹苗的腹节内侧基部寄生1个及多个蟹奴,蟹奴呈卵圆形,体质软以吸取青蟹体内营养维持生活,受寄生的青蟹影响正常生长和发育,故选择时应及时将蟹奴剔除。

④蟹苗运输 幼蟹运输工具一般为硬箩框或木箱。在底部铺一层溼草,摆上一层蟹,再覆盖一层溼草,使幼蟹不致碰伤。不要重叠太多,最后盖上硬框纱窗布,便于途中淋海水,提高运输成活率。

2苗种放养

1放养规格及时间:夏苗放养一般在6~7月,规格为15~50克平均25克左右,经3~4个月养殖后,当年能达商品蟹规格;秋苗放养一般在9~10月,规格在10~20克,越冬养殖至翌年5~6月份,可达商品规格。如越冬放养数量不足,可在第二年3~4月再补养50~100克蟹种。育肥养殖,一般9~10月收150~200克以上并已交配的瘦蟹,养殖30~40天可达膏蟹。

2放养密度。4~5月份放养50~100克/只越冬蟹,每亩放苗200~500只为宜,如规格偏小可适当增加放苗密度,约二个月可以轮捕。此时正是夏苗苗发季节,可以放养小规格夏苗,亩放养苗种数量为每亩1000~1500只左右为宜。育肥养殖放养时间在8~10月,放养密度视环境条件可掌握在500只/亩左右为宜。

二养成管理

1投喂饵料

投饵是取得青蟹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青蟹的生活食性掌握合理的喂养技术,才能有效发挥滩涂围网养蟹的优越性。青蟹的食料要充分利用天然饵料在池内的繁殖或通过网目进入池内的饵料生物。青蟹以肉食性为主,喜食贝类和小型甲壳类,可投喂活体蓝蛤、短齿蛤、鸭嘴蛤等低值贝类,一些滩涂原先就是一些低值贝类的生长繁殖区,应加以保护和利用,同时还可移入一些环节动物如沙蚕及小型底栖甲壳类,自繁能力强,青蟹又喜食,这些都是青蟹良好的活体饵料。另外,小杂鱼虾及淡水种的贝类如螺蛳、人工配合饵料等可作为缺饵时的补充。

根据青蟹昼伏夜出的觅食习性,人工投喂最好在傍晚进行。投喂量要视季节、潮流、水质和池内的自然饵料情况来掌握,一般来说海区水温适宜18~25°C时及大潮汛期间可以加大投喂量。

青蟹养殖的日常管理

1投饵技术

1饵料种类青蟹属于肉食性蟹类,因此,要以肉食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常用饵料有红肉蓝蛤、寻氏肌蛤、鸭咀蛤、小毛蚶、短齿蛤、淡水河蛤、淡水螺等小型低值贝类以及小杂鱼、杂虾、杂蟹等,也可投喂一些青蟹人工配合饵料。其可食饵料的种类较多,可根据当地的实际资源情况选择,只要无毒无害、青蟹喜欢觅食的廉价饵料,都可作为保障供给的饵料源,但要求饵料必须新鲜,霉烂变质的饵料切不可投喂,否则会严重影响青蟹的健康生长。

2投饵比例养殖期的投饵量,应根据水温、潮汐、水质和青蟹的活动情况灵活掌握。如青蟹在水温15℃以上时摄食旺盛,26℃时达到最高峰,若水温高于30℃或低于13℃时,其摄食量就明显减少,如浙江沿海温州、台州一带5月~6月和9月~10月水温较适宜,青蟹的摄食量会增强,应多投饵;7月~8月高温期水温偏高,5月以前和10月以后水温明显偏低,青蟹摄食量会减弱,则应少投饵。

在大水潮或潮涨时,青蟹摄食较多,小水潮或潮退后摄食量较少;大水潮换水后,水质好摄食增强,投饵量与平时相比可增加1倍;若遇多雨天,池水混浊或天气闷热,食量就下降,这时要适当减少投饵量;天气寒冷,水温下降到10℃左右,青蟹活动少或不活动,觅食少或不觅食,要注意少投饵或不投饵。

青蟹的摄食量随着个体生长而逐步增加,但日摄食量与其自身体重之比则会随体重增加而下降。一般日投饵量与青蟹个体大小的关系和百分比为:蟹甲壳宽3厘米~4厘米,掌握其日投饵量占体重30%左右;5厘米~6厘米时日投饵量为20%左右;7厘米~8厘米时日投饵量为15%;9厘米~10厘米时日投饵量为10%~12%;11厘米以上为5%~8%。

3投饵方法饵料要均匀地投放于蟹池的四周,不宜投放在池中央,有条件的池塘,最好在池周边设几处食料台,以便更好地掌握日所需投饵量。根据青蟹日伏夜出活动觅食的生活习性,可清晨投喂日投饵量的三分之一,傍晚投喂三分之二。八月中秋西北风起指农历,前、后半夜温差拉大,青蟹则易烦躁,半夜后易逃跑,最好在前半夜,适量增投一次饵料,既可防止青蟹逃跑又可减轻其相互残杀。总之,投饵要根据水质条件、天气变化、蟹体生长蜕壳情况等要素,灵活掌握每日所需的投饵量。

2水质管理

良好的池塘水质环境是青蟹生长发育的基本保证。青蟹的一生要经过多次蜕壳才能长大成成蟹,而其蜕壳的活动都在清晨或后半夜进行。如果没有清新良好的水质或溶氧量不足,青蟹就无法顺利完成正常蜕壳和增长,甚至会导致死亡。保持池水清新稳定,溶解氧丰富,青蟹蜕壳就容易,且生长快,所以一定要认真管理好水质。管理好水质的基本内容是换水纳水、控制水位,调节水温、盐度,保持适宜透明度、pH值和溶解氧,确保养殖池水的清新稳定。

1合理换水换水是改善水质环境的最经济而行之有效的办法。日常换水掌握"量小次多"的原则,一般3天~5天换一次水,大水潮时多换水,日换水量为全池水的1/3~1/5。高温期池内水质差,池外外海水质好则要增加换水量,以1/2或2/3的比例进行,具体应根据本池池水的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注意在进水时流速不宜太急,流量不宜过大。此外,在换水时还需注意了解掌握外海水质变化状况,如发现外海水发光、粘滞性大、有异味、有赤潮生物时,不宜进水。正常的水位应保持在1米上下,高温季节的水位可升到15米左右,以维持养殖池水温的稳定。

2调节盐度当池内海水盐度过低或过高时,要及时换水调节,特别在多雨季淡水汪期或多台风暴雨天,出现池内海水比重过低时,应及时开启上部闸板,先排出池内上层低比重水,然后纳入 位的中下层高比重海水。对于高滩建池自然纳水困难,可用提水泵抽取中下层海水调节。

3稳定理化因子要确保池内各理化因子相对稳定,换水前后要随时检测池内外海水的温度、盐度,尤其在降雨前后更应引起注意,避免换水前后温度、盐度变化过大。池水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30厘米为宜,还需保持良好的水色浅、黄绿色和充足的溶解氧大于3毫克/升,pH值控制在78~85之间,一旦发现池内有腐败物要及时清除。

4投放水质改良剂青蟹养殖中通常使用的水质改良剂,主要有光合细菌、沸石等。光合细菌能有效改善池塘生态环境,可预防、减少疾病的发生,对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大有好处。其使用方法是在蟹苗种放养前的5天~6天全池泼洒光合细菌液15ppm~20ppm菌液浓度每毫升达10亿个以上,以后每隔10天~15天泼6ppm~8ppm,可结合实际灵活掌握应用。

为了及时了解掌握蟹池准确的生产情况,青蟹饲养管理中除了加强科学投饵和水质调控管理外,还应做好日常的巡池检查工作。

1巡池检查要坚持建立健全每天早、晚巡池检查制度。检查内容包括闸门、堤坝、防逃设施、水色、水位、青蟹觅食、生活活动状况及池边四周有无病蟹的出现等。特别在盛夏秋季的雷雨天、雷雨前和无风闷热的傍晚及早晨日出前,久晴后下大雨,池水盐度突变时,最容易出问题,所以更要加强巡池,防范青蟹逃逸及意外事故的出现。

2水质和蟹体生长检测坚持每天测量养殖池的水温和比重,尤其是下雨后和换水前后更要注意勤检测,及时掌握水质环境因子的变化。在整个青蟹养殖期间,做到每隔15天随机取样测量青蟹的背甲壳宽和体重,通过测量,了解不同季节青蟹的生长情况,以便适时调整投饵量。

4越冬管理在越冬前尽量做好降低池内水位工作,促使秋蟹在池的中边沟两侧及塘底挖掘洞穴潜伏过冬,当北方冷空气来临前要尽量加高水位,以防秋蟹冻伤,影响越冬成活率。越冬期水温在10℃以下时不须投喂饵料,水温在12℃上时,则少量投饵,水温回升至14℃以上,要适当增投饵料,对面积小、保温性差的池塘,可搭棚盖上覆盖物越冬。

青蟹养殖的病害防治

当前,对青蟹养殖病害成因及防治技术的研究还不够深透,所以现在仍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则进行防治,尽量排除致病因素。从增强青蟹体质和自身的抵抗力入手,以减少减轻病害的发生,达到青蟹养殖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

1青蟹纤毛虫病及丝状藻附着综合症

该病一般会发生在青蟹幼体期,也可能发生于养成期。此病具病程长、累积死亡率高等特点。

1病蟹症状发病初期,体表长有黄绿色及棕色毛状物,活动迟缓,对外来 反应迟钝,手摸体表有滑腻感。用显微镜可观察到钟形虫、累枝虫等纤毛虫类原生动物及绿状藻存在。发病中晚期,蟹体周身被厚厚的附着物附着,引起鳃丝受损、呼吸困难,继发感染细菌病,导致食欲减退,甚至不摄食,生长发育停滞,体质虚弱难蜕壳,死亡率约占20%~30%左右。

2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池塘放养密度过大,残饵过多,污染严重,水中的有机质含量偏高,造成养殖池水极度富营养化,致使纤毛虫及丝状藻大量繁殖,特别是每年的7月份~9月份高温期,大量纤毛虫及丝状藻附生于蟹体上,严重影响了青蟹的正常生长发育。

3防治方法①保持水质清洁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做好正常换水,调节水质,排水时及时捞去池中残饵,定期泼用氯制剂消毒,定期重点监测氨氮、pH值,一旦发现超标,立即换水,全池泼洒100克/立方米~150克/立方米沸石粉或10克/立方米~20克/立方米"净水宝"。②对发病的池塘可用硫酸锌、硫酸铜、硫酸亚铁按8∶5∶2的比例混合泼洒,浓度为12ppm~15ppm,连用3天,第4天全池泼洒"富氯"03ppm;或第一天用"纤虫清"12ppm~15ppm,进行全池泼洒,第二天换水后全池泼洒"富氯"03ppm。对病情严重的,可7天~10天后再使用一次,则可杀死蟹体表的附生物。消毒杀灭病虫害后,饵料中掺拌抗菌素制成药饵,并新增01%~02%蜕壳素,连喂7天为一疗程,可使疾病得到全面有效控制。

2青蟹蜕壳不遂症

青蟹发生蜕壳不遂病,是整个青蟹养成期中危害最严重的病例之一。该病主要由水环境突变,病菌感染引发所致。

1发病症状该病一般多发于每年的秋季,每当第一次寒潮初来时,大量体重在150克左右的青蟹容易感染弧菌,在未收捕继续留养的过程中逐渐恶化死亡。病蟹体液白浊,基节的肌肉呈乳白色健康蟹呈蔚蓝色,折断步足会溢流出白色粘液,通常称"白芒病"。发病池塘极易重复感染,死亡率可达30%~80%,对养殖生产影响特别严重。

2发病原因①秋季水温在22℃~25℃时为水体中孤菌等病原菌最适繁殖的条件,而水温下降又会降低青蟹的活力及抗病力,病原菌感染为该病发生的根本原因。②发病还与青蟹特殊生理生态结构有关,秋季25℃~28℃水温时正值青蟹集中生殖蜕壳期,一般蜕壳硬化时间较长2天~3天,极易感染病菌。此时,若环境突变、水质、涂质不良也易使雌雄体交配受阻而造成大量死亡。

3防治方法①保持良好水质是防病的最基本的措施,养殖过程中应严防外染源污染及外病菌源感染。②在发病前半个月用25ppm生石灰或2ppm漂白粉每隔7天交替消毒,以改善水质,杀灭水体中的病原菌,同时能 部分青蟹提前蜕壳,促使蟹与蟹之间的蜕壳期叉开。③对发病的池塘用033ppm二氯海因或08ppm溴氯海因进行全池水体消毒,连用2天~3天,同时结合内服强力霉素,连用5天~7天,其效果较好。

3青蟹的黄斑病

青蟹黄斑病一般多发于Ⅷ期以后的幼蟹或成体阶段,是目前养殖过程中较常见的一种病害,发病病程长,死亡率高,仅次于蜕壳不遂病。

1发病症状此病得病初期在青蟹的螯足基部和背甲上出现斑点,而后在腹甲上出现铁锈色斑点,或在螯足基部分泌出一种黄粘液。螯足的活动机能减退,失去活动规律和摄食能力,腹甲上斑点中心部稍凹下,呈微红褐色。到晚期,溃疡斑点扩大,互相连线成为形状不规则的大斑,中心处有较深的溃疡,边缘变黑色。剖开甲壳检查,在其鳃部可见像辣椒籽般大小的浅褐色异物。

2发病原因引起此病的病原细菌种类较多,分布也很广。发生此病的直接原因是青蟹在收捕、运输、养殖过程中甲壳上表皮受伤,分解几丁质的细菌侵入所致。其发病频率及感染率是随着水温升高而增加,一般的发病时间大多在水温偏高、雨水较多的季节。

3防治方法①投喂新鲜饵料,多投活性饵,如贝壳类的兰蛤等,可减少该病的发生。②在蟹苗的捕捞、运输、养殖生产过程中管理操作要细心,防止蟹体受伤害。放养的密度不要太高。③保持水质清新,放养前苗种要用200ppm福尔马林溶液浸洗2分钟~3分钟,以杀灭甲壳体表上的寄生虫和病原菌。④尽量保持养殖池水盐度稳定,定期使用25ppm生石灰或2ppm漂白粉进行灭菌消毒,并做到每月全池泼洒茶枯浸出液, 青蟹蜕壳,减少疾病发生。⑤对已发病的池塘,可用05ppm二溴海因进行水体消毒,连用3天。同时配合内服复方环丙沙星,用量为每天每100公斤施用5克,连用一星期,可预防和减轻疾病的发生。

4青蟹的黄水病

青蟹黄水病一般多发于翌年的7月~8月与9月~10月份,对青蟹养殖生产危害匪浅。

1发病症状因在临死前肌肉液化成"黄水"而得名,每年的发病率要比秋季高,严重时死亡率达70%以上,直接影响到青蟹的健康生长。

2发病原因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季节水质、底质差,细菌大量繁殖引起。7月~10月昼夜温差大,加剧了该病的发生。每当春夏季虾类养殖发病旺季,虾蟹混养池塘所养的青蟹,虽然能对低剂量的白斑病毒有抵抗力,但出现病虾大量死亡沉积于池底时,一旦池内鲜活饵料短缺,对原来已感染过"黄水"病菌但还未发病的青蟹,觅食了这些死虾后,会在大剂量的白斑病毒感染助动下,很快发病,并开始大批量集中死亡。

3防治办法发病前半个月用生石灰25ppm或二溴海因03ppm进行全池泼洒预防,同时结合内服复方环丙沙星,用量为每天每100公斤蟹体施用3克,连用3天,可预防该病的发生。对已发病的池塘应连续消毒3天,内服复方环丙沙星,每天每100公斤蟹体施用5克,连服5天~7天有较好治疗效果。

猜你感兴趣:

1青蟹要怎么养

2怎样养青蟹

青蟹和海蟹全是较为常用的蟹类,其营养元素都特别的丰富多彩,肉质地也都特别的美味,在我国的沿海城市是属于非常重要的农作物。许多渔夫打进这几种蟹类都特别的高兴,他们的价钱或是非常高的,这对提升渔夫的经济收入有较大的功效。养殖青蟹日常管理方法应注意的这方面,那便是开展按时的巡视,对比许多养殖的养殖户应当也都了解螃蟹是一种比较喜欢逃走的小动物

而且他们的进餐状况及其存活的条件针对它的生长发育而言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每日迟早都要开展巡视一次,不仅是查验养殖场里边水体的转变,看一下是不是要拆换一下水体,而且要观察一下他们的成长情形,及其是不是有一些出现异常,避免她们逃走。有来过小河边或是海边玩的好朋友都懂,水里黑色的淤泥常含有一股恶臭味,养殖青蟹栖居于流通性较弱的水里,并且喜爱藏在细沙下

这促使它在进餐时,经常吃进淤泥。着手青蟹,挨近它嘴上,细心闻,如果是养殖的青蟹,一般能够嗅到一股恶臭的淤泥味,这也是鉴别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液肥培藻能够取得优良的光合作用生态体系,得到不断平稳的溶氧,并对蟹有遮掩功效,更能够平稳水质的高锰酸盐指数、亚硝酸钠和消化吸收有害物,用环微发酵水肥,还能够培养水质里的乳酸菌饮料相

明显提高巨蟹的免疫力抗病能力,抑止巨蟹的细菌感染病症。应用强微发酵水肥的第二个目的性,是培养水质里的乳酸菌饮料相,由于发酵花生麸中益生菌活菌成分是非常高的,要是没有制做发酵水肥的,提议每过30天左右蟹鳃有过虑海面,滤去水里残渣,并给青蟹给予O2的功效,藏匿于淤泥里的青蟹,吸气的时候会吸进黑色的淤泥,因此养殖的青蟹,它蟹鳃一般都非常脏,乃至能够看见黑色的淤泥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