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鳟鱼的养殖
一、繁育
主要包括亲鱼培育、人工授精、孵化和仔鱼的管理。(一)亲鱼培育培育健壮和繁殖力强的亲鱼,可获得理想的采卵、受精、孵化效果及优良的鱼卵、稚鱼。对准备用作次年产卵的亲鱼,经选择后从春季开始进行周年培育。亲鱼的选择标准是体质健壮、无病、年龄4~5龄。 1亲鱼培育的环境条件亲鱼培育所需鱼池要求宽大,水流畅通,池水溶氧量丰富。通常的面积100~300平方米,具体情况要根据发展方向与规模来确定。水深一般在1~14米,注水量为每1 000平方米005个流量(即50升/秒)。适宜培育水温上限为12~13℃,下限4~5℃,产卵前6个月的水温不宜超过12℃。在该温度下培育,有利于获得优质卵。若于5~20℃培育则难以获得优质卵,周年在16~175℃的水中培育,亲鱼成长良好但其性腺发育不成熟。为了有利于亲鱼性腺发育,性成熟前注水量应加大。亲鱼培育的适宜密度为5~10公斤/平方米。 2亲鱼个体大小与怀卵量的关系亲鱼的怀卵量多少及其卵径大小与鱼体大小和年龄相关,个体大、高龄鱼的卵粒大而且数量多(见表6-1)。卵径大小又关系到直接孵出仔鱼的大小,如卵径35毫米,孵出仔鱼全长12毫米;卵径7毫米,孵出仔鱼全长20毫米。 虹鳟鱼苗种生产上,对采卵亲鱼龄期的确定,各国选择标准不一样。日本为2、3、4龄,朝鲜为4、5龄,中国多为2、3、4龄。 3亲鱼培育的管理虹鳟鱼人工繁殖效益的高低,与亲鱼的培育管理好坏密切相关。培育亲鱼要有专人进行管理,尤其是要注意加强对环境条件和饲料营养的调控管理。 亲鱼性腺的发育是在外在和内在两方面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完成的。无论是外在环境条件的不适宜,还是内在条件如饲料营养的缺乏,都会影响虹鳟亲鱼的性腺成熟。影响虹鳟亲鱼性腺发育的重要外因有:(二)人工授精1雌雄鉴定虹鳟鱼雌雄的鉴别,主要依据体色、头部及吻端加以区别。体色深,头部及口大,下颌向上弯曲,盖住上颌,背部略隆起,腹部硬、无弹性,泄殖孔不突出,吻端尖者为雄性鱼。体色较雄鱼浅,头部及口小,背部不隆起,腹部大而柔软,有弹性,生殖孔明显突出,吻端钝而圆者为雌性鱼。 2成熟度鉴别临近产卵的亲鱼体色发黑,沿侧线的彩虹带特别鲜艳,食欲减退,并有相互追逐咬斗的现象。成熟雌鱼腹部膨大柔软,生殖孔红肿外突,当尾柄上提时,两侧卵巢下垂轮廓明显,轻压腹部有卵粒流出体外。成熟的雄鱼体色变黑,体表粗糙且粘液稍有减少,生殖孔周围较软,轻压腹部,即见精液流出。通常在2个月的采卵期中,雌鱼不是同时成熟,为了便于及时采卵,防止卵粒过熟流失,需每周进行一次成熟度鉴别,鉴别后及时采卵及按成熟度分养。雌鱼池内可放几尾雄鱼,以促使雌鱼早熟。亲鱼暂养池可用幼鱼池或用大池隔成小池代替,水的流量应保持在30升/秒以上,密度可掌握在每平方米1尾。 3采卵和受精采卵多用挤压法,挤压者用毛巾包住雌鱼尾部,使生殖孔面向采卵盆,轻压生殖孔前方的腹部,只要轻轻施加压力,成熟卵即随之顺生殖孔流出。挤卵过程动作要轻柔快捷,尽量不使亲鱼受伤。 人工授精普遍采用干法授精,轻轻擦干雄鱼体表水珠,用挤压法将精液直接挤于卵上,每5~7尾雌鱼卵用2~3尾雄鱼精液即可,或按每一万粒卵滴入10毫升事先取好的精液,将精液与授精盆中的鱼卵混合,用羽毛轻轻搅拌均匀使精卵充分接触;然后加入少量的等渗液或清水快速均匀搅拌1分钟,使精卵结合,完成受精过程,再换水搅拌1~2次,洗去多余的精液和破损的卵皮,在水中放置30分钟,待卵充分吸水膨胀,使卵膜硬化并富有弹性,然后计数装入孵化器中进行孵化。 成熟的卵采出后在空气中停留时间越长或遇水会降低受精率,因此采出的卵在未加入精液前切不可遇水,而且每次采卵授精的时间应掌握在2分钟之内。 在整个采卵、采精和授精及清洗的过程中,必需在遮光条件下进行,防止鱼卵暴露在直接照射的阳光下。 亲鱼离水5分钟以上容易死亡,因而采卵后应立即放入流水池中,并投以优质、易消化的饵料,以利亲鱼体质的恢复。 (三)孵化1受精卵的发育和敏感期特点卵从受精至孵出所需日数因水温而异,在平均水温75℃下需46日,即343个累计温度。根据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试验,当平均水温9℃时,孵化期约30~38天。从受精卵至发眼期的日数约为孵化所需日数的一半。根据虹鳟鱼胚胎发育的敏感期特点,可以划分为胚盘形成期、卵裂期、胚环和胚盾出现期、体节分化期、发眼前期和发眼期六个阶段。 2孵化的生态要求日光照射和机械震动对受精卵有致死作用,散射光对发育卵亦有不良影响。 孵化用水要求水质澄清,无杂质和悬浮物,水温适宜。孵化最适水温为9℃,适温范围为7~13℃,低于此范围孵化日数延长,且孵化效果不好;高于此范围,孵化发眼率降低,畸形仔鱼增多。 孵化用水要求溶解氧充足。在水温10℃下每10万粒受精卵每小时耗氧量为260毫克,每10万粒发眼卵每小时耗氧量为440毫克。孵出后耗氧量急剧增加,约为发眼卵的2~3倍。孵化时水中溶氧过少,受精卵的发育发生障碍,孵化日数延长,孵出的仔鱼个体规格小。孵化用水的溶氧量应高于65毫克/升。 3受精卵孵化的管理虹鳟鱼受精卵吸水膨胀后,经过计数后放入孵化器进行孵化。孵化器除仍采用卧式孵化器外,目前广泛采用桶式孵化器和平列槽相结合的方法。桶的大小不一,盛卵2万粒到10万粒不等。孵化用水自下部流径全部鱼卵后从上部溢出,每桶注水量4~7升/分钟。每4天用孔雀石绿溶液消毒1小时,抑制水霉菌的生长。孵至累计温度达220个度日、眼点明显时转入平列槽继续。孵化过程中人工拣除死卵。平列槽槽内有自下而上流水的小槽4~6个。每个平列槽可盛发眼卵4~6万粒,将卵铺成一层平列放置。采用桶槽结合方法孵化,可大大节约用水和占地面积。孵化桶可架式放置,以每平方米8只桶的面积可孵化近100万粒鱼卵。平列槽一层摆放,便于检查管理,出苗后可在原槽中继续饲养2~3周。整个孵化期间均使鱼卵处于安静状态,并严格采用避光措施。 4发眼卵的管理⑴ 温度发眼卵孵化的最适温度为9℃,因此应控制温度在7~13℃。 ⑵ 氧气发眼卵耗氧较多,即使短时间停水,也会因过于密集而造成缺氧窒息,因此孵化期间必须保证流水的供给,装运时务必带水操作。 ⑶ 光线卵对光线照射的抵抗力很弱,明亮光线照射数小时就会致死,因此应采取相应的避光措施。 ⑷ 振动在孵化的整个过程中应保持安静,防止一切噪音的干扰及搬动时的振动。虽然发眼卵对振动的抵抗力已相对增强,但是仍应防止过于强烈的振动。 5孵出仔鱼的管理桶式孵化器将受精卵孵至220个度日以后,及时转入平列槽中孵化,容卵量以槽底平铺一层为佳。每万粒卵的注水量为每分钟8~10升。及时清除死卵。当槽内鱼卵开始出现破膜仔鱼时,应加强检查,及时清除卵皮和死苗,注意饲育环境的清洁卫生,经常刷洗槽孔,保持水流畅通。刚孵化出来的仔鱼体质嫩弱,体色很淡,具有卵黄囊,伏卧于槽底,体长15毫米,靠吸收卵黄囊的营养继续发育,经16~20天后,卵黄囊逐渐吸收,体表黑色素增多,游动能力增强。此时若平列槽不够使用,可移入无直射光的稚鱼池中继续吸收卵黄囊,使空出的平列槽继续放入即将出膜的发眼卵,周而复始循环使用。 对不同发育阶段的虹鳟称呼如下:孵出至上浮,称为仔鱼;上浮至摄饵,称为上浮稚鱼;摄食至5个月龄左右(体重10克左右),称为稚鱼;5个月龄至周年,称为当年鱼;1~2周年,称为一龄鱼。 三、养殖技术(一)养殖场地的选择和设置1 养殖场地的选择养殖场是开展虹鳟鱼养殖的场所。在场址的选择过程中,对自然条件调查的目的是要选择为虹鳟鱼提供一系列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其正常生长、发育、繁殖不同阶段的需要,同时还要有利于生产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 场地的选择,首要条件之一是水源,包括水量、周年水温变化及水质条件等。 虹鳟鱼养殖一般均采取流水高密度饲养法,因此水流量大小就限定了养殖水面的规模。一般情况下,建设600平方米养殖水面,每秒注水量为100升才能保证水的交换量。 虹鳟鱼对养殖水温的要求范围为7~20℃,因此要了解一年中气温最高时和最低时所测水温的指标,最高水温超过22℃即对养殖虹鳟鱼造成威胁,低于7℃则会造成虹鳟鱼食欲减退、生长缓慢。水质条件是一个重要内容,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虹鳟鱼养殖生产的成功与失败。 溶氧量一般要求在6毫克/升以上,9毫克/升时虹鳟生长较快;低于43毫克/升,鱼鳃长时间外张,随即会出现死亡,低于3毫克/升时则会大批死亡。水色要清净透明,虹鳟喜清净而透明的水,色度一般低于30度,水中悬浮物应小于15毫克/升。水中的化学物质,应符合渔业用水的部颁标准范围。在水源与水环境已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要考虑充分利用地势,造成一定量的跌水和流速,做到排灌自流,减少提水动力,以降低生产成本。 另外,交通条件、电源动力等也应一并考虑。 2 养殖场的设置养殖场的设置应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不同的养殖类型而考虑。如综合性养殖场,从亲鱼培育到食用鱼养成应设计配置全套设施,而单纯从事苗种生产或食用鱼生产的养殖场,可不必设计配置食用鱼养殖设施或鱼种繁育设施。 ⑴ 鱼池的种类和大小在虹鳟鱼养殖中,养鱼池的种类按使用目的一般可分为鱼苗池、鱼种池、成鱼池和亲鱼池。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交替使用。鱼池的大小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一般鱼苗池面积10~30平方米,水深20~40厘米;鱼种池面积50~100平方米,水深40~60厘米;成鱼池面积100~200平方米,水深60~80厘米;亲鱼池面积100~300平方米,水深80~100厘米。鱼池的高度应高出水面20~30厘米。 ⑵ 鱼池的形状虹鳟鱼养殖池有圆形、六角形、长方形等,以长方形池较为实用。鱼池长宽比例一般为1∶5~8。总的要求是水流必须畅通,没有死角,饲养管理方便和便于捕捞。 鱼池一般建成水泥池,便于清洁和管理,适于高密度放养。在鱼池的排布上,并联水池的饲养效果较串联水池为佳。若水量充足,地形地势许可,可全部采用并联水池的形式。但为了充分利用水量,通常多采用鱼苗、鱼种池并联形式,亲鱼池、成鱼池采用串联形式。串联形式一般不超过3个。鱼池要有进排水口,安装拦鱼网。池底一般要有1/100的坡度,便于清理污物。(二)鱼苗培养上浮鱼苗开食的最初一个月是虹鳟养殖中难度最大、技术性最强的阶段,这一阶段首先要注重成活,其次是成长。由于鱼苗规格越大生命力越强,而且鱼苗长的快慢将直接影响今后的生长,因此对上浮苗的成长不能忽视。 刚孵出的鱼苗很嫩弱,趋暗怕光,活动缓慢,因有卵黄囊供给营养,此时不需投饵。当卵黄囊吸收2/3以上,大部分鱼苗开始上浮觅食,此时要及时投喂营养丰富而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否则容易引起黑瘪病造成死亡。开始时可以投喂鸡蛋黄、水蚤、丝蚯蚓等,也可投喂牲畜肝脏和生鲜鱼肉等。饵料可以用04毫米网眼的细筛过后投喂,也可以涂抹在细铁丝网上挂在池中,让鱼苗自行取食。每天需投喂6~8次,每天投饵量为鱼体总重的10%~12%。 经20天的饲养后,一般体长达25厘米,体重达02克,可以转到鱼种池内饲养。 (三)鱼种培育鱼苗、鱼种的放养密度随鱼的规格、水温和注水量的不同而异。鱼苗通常在水温略偏低的条件下饲养不易得病,成活率高。平均体重达到1克,在15℃水温下从开食起约需60天,在10℃水温下约需75天。再经20~30天,体重可达2克。随着鱼苗的成长和游泳能力的增强,可以适当增大水量。 (四)成鱼饲养为了得到较高的养鳟效益,需要在有限的鱼池面积、用水量方面争取获得最大的生产量。为此,应在全部鱼池里经常保持最大饲养密度和良好的饲料效益,使虹鳟鱼健康地成长。由于水量供给主要是氧气的供给,而氧气又和温度有关,因此水量、温度和氧气是影响饲养密度的三大要素。 饲料是高密度养成的关键。由于密养条件下鱼类的营养完全依赖于所摄取的人工饲料,所以饲料的质量是关键。为了使饲料的营养能满足鱼类生长的需求,通过科学配合使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达到虹鳟鱼的需要量,使必需氨基酸保持平衡,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的营养价。 虹鳟鱼鱼种和成鱼用的全价饲料,其营养成分中粗蛋白为40%~45%,粗脂肪为6%~16%,粗纤维为2%~5%,灰分5%~13%,水分8%~12%。日投饵量一般不超过鱼体总重的3%,每日投饵2~3次。 四、鱼病防治鱼病的防治在虹鳟鱼养殖中十分重要,尤其是高密度饲养时,更容易发生鱼病。加强鱼病防治,尽量减少鱼病造成的损失,是提高鱼的成活率和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鱼栖息在水中,对其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较困难,在发现鱼病后进行治疗,也只能挽救尚未发病或病情较轻的鱼免于死亡,对病情严重的鱼,往往用药也难以奏效。因此控制鱼病,关键在于预防。鱼病按其病原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传染性鱼病、侵袭性鱼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鱼病。 (一)鱼病的预防1 传染病的预防在虹鳟病害当中,病毒性鱼病威胁最大。如传染性胰脏坏死症(IPN)、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IHN)、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VHS)等,这些病害常会给养鳟业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引起各国的关注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各国虽提出一些防治措施,但效果不佳。对上述三种病毒症主要采用预防措施,对进口发眼卵要持谨慎态度,力求购自没有病毒症的繁殖场,卵运达后要用有机碘消毒处理15分钟。 2 营养性疾病的预防鱼发病原因是由于饲料原料中的脂肪氧化产生的过氧化物中毒所致,因此在预防上不仅要注重配合饲料原料成分的多样,以使多种饲料原料的营养得到互补,同时要注重配合饲料中必需脂肪酸的质量和数量,加工过程中要添加抗氧化剂。另外,配合饲料的保存期不可过长,以防脂肪氧化产生过氧化物引起虹鳟鱼中毒。 (二)常见病的治疗1 烂鳃病烂鳃病可以由细菌引起,也可以由寄生虫或霉菌引起。 病鱼不活泼,鳃盖外张,慢游在池边和排水口,不爱摄食,鳃部分泌异常性粘液,并局部褪色。严重时菌体覆盖整个鳃表面,丧失鳃的正常功能。水温4~9℃时易发此病,以春季多见。 防治方法:用2 000倍的硫酸铜溶液洗浴1~2分钟,或按每50公斤鱼体重加5~10克呋喃唑酮药饵投喂。 2 节疮病由细菌引起。在鱼躯干的局部组织上生出节疮,发病部位多在鱼体背鳍基部附近,皮下肌肉形成感染病灶,坏死溃烂,形成溃疡口。 防治方法:按每50公斤鱼体重用25克磺胺噻唑制成药饵投喂,每周一疗程,第一天药量加倍。 3 水霉病由于水霉菌是腐生性菌类,因此健康虹鳟鱼以及活的发育卵一般不受其感染。虹鳟患此病多是在体表受伤后受病原体侵袭所致。 防治方法:可用4%食盐水浸洗10~15分钟,或用10-6浓度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05~1小时,孵化鱼卵可用5×10-6浓度的孔雀石绿溶液冲洗1小时。 4 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是一种流行广、危害大的纤毛虫病。小瓜虫在鱼的皮肤和鳃组织中剥取细胞质为食,寄主受刺激分泌粘液包围,形成白色囊泡,呈现出许多大白点,如不及时治疗,会造成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4×10-6浓度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1小时或用1/4 000浓度福尔马林溶液浸洗1小时。 5 三代虫病虫体寄生在鱼的体表,并大多数寄生在鱼的鳃部和背鳍部。 鱼鳃浮肿、鳃盖张开,鳃丝暗黑色;鱼体色暗黑无光泽,离群缓游,病鱼不摄食,逐渐瘦弱死亡。 防治方法:可用1×10-6~2×10-6浓度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30~60分钟,或用20×10-6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20~30分钟,也可用2%食盐溶液浸洗2分钟。五、北京市虹鳟发展前景北京市的延庆、密云、怀柔、房山、门头沟等区县,为水库资源、山区流水资源集中区,并且山地资源、森林资源丰富,民风古朴,旅游景点集中,形成自然风光休闲度假优势,因此利用水库资源和山区流水资源,开展高档的冷水鱼养殖,发展集垂钓、烧烤、餐饮、休闲、观景、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渔业项目,很有前途。 观光垂钓旅游渔业是京郊近几年发展的产业,也为京郊渔业摆脱困境发挥了巨大作用。发展观光垂钓旅游渔业是市场的要求,也是商品鱼销售的一条重要渠道,即为旅游增加了光彩,也为大批渔(农)民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集餐饮、垂钓、住宿、休闲、烧烤、野菜、采摘多功能为一体,使渔(农)民获得了比养鱼更高的综合效益,实现了市民和渔(农)民、城市与乡村的有机结合与交流。
要全面的掌握虹鳟鱼养殖知识,虹鳟鱼养殖有什么禁忌?
了解虹鳟鱼生物学知识,对我们为养好虹鳟,进行科学化饲养管理很有帮助。这里,生长环境是最主要的因素:
虹鳟是冷水性鱼类,通常栖息在水质呈清、无污染、砂砾底质的河川溪流中。虹鳟喜欢生活在水温8—20℃的水中。在人工密养条件下,最佳生长水温是12—18℃,当水温低于7℃或高于20℃时食欲明显减少,生长减慢,抗病国减弱,水温达到24℃时停止摄食,在26℃短时间内即能死亡。所以虹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水温上限是24℃。虹鳟鱼没有明显的生长下限温度,只要水不结冰,就能摄食、生长,但摄食强度减弱、生长缓慢。
养鳟水体中的溶氧要求在5mg/L以上,当溶氧在5
mg/L时鱼的呼吸频率加快,感觉不适,在4mg/L时即出现缺氧症状,常会引起死亡。当溶氧为3mg/L时会出现大批死亡。养殖水体的PH值应保持在5
—9,碱度15mgn/L,硬度8—12。虹鳟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经过短暂的驯化,可以用海水进行成鱼的养殖。
水是进行虹鳟养殖的前提条件,养殖用水应该是流动的冷凉水,常年水温在22℃以下,冬季不结冰。水质要符合养鱼用水标准,澄清无污染。这类水源程序有山泉、山涧溪流、地下进水、水库的底层排水、雪山融水等。
养鳟用水要有一定的流量,通常可养鱼的数量均按水流量计算,一般情况下每秒1升水的流量的养鳟产量约为50—200公斤。流水池中的用水要有一定的流速,一般在12—18米/分之间,养稚鱼水的流速要小一些,养成鱼和培育亲鱼的水流速稍大些为好。
虹鳟鱼对水温要求很高,超过10’C就长变形了。长得也慢,500克左右的一条要长上一年,所以肉质极鲜美
虹鳟鱼生长周期长,虹鳟鱼在什么时候养殖最合适
虹鳟鱼是现在兴起的一个比较热门的养殖项目。虹鳟鱼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其肉质带刺,肉质柔软,有小腥味。它是许多餐馆的高级食用鱼。其生长周期短,成本低,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较高的经济效益吸引了大量的朋友来养殖。但是养殖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很多,那么应该注意什么呢 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虹鳟鱼一天的喂食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过少会使虹鳟鱼吃不饱,仍处于饥饿状态,降低虹鳟鱼的生长速度,投喂过多,不仅浪费饲料,还会使残留的饲料溶于水中,影响水质。容易产生病害,适当的投喂量有利于虹鳟鱼对饲料的利用,能促进虹鳟鱼的生长发育。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应占据首位。应筛选出不同生长阶段的鱼,分别投喂,以促进每种鱼的良好生长。
虹鳟鱼池塘应该是圆形或椭圆形的。应避免方形或长方形的池塘。因为方形有棱有角的池塘,往往存在水流的 "死角",不仅影响水体的对流效率,而且会增加水体中的悬浮物数量。长时间不能换水,容易积聚鱼饵、粪便等污物,隐藏和滋生病原体,为病害的滋生对象埋下隐患。虹鳟鱼是一种 "娇贵 "的鱼种,对悬浮物和病原体非常敏感。因此,在池塘设计和选择上,尽可能不留死角或减少死角。对于有死角的池塘,可以用水泥混凝土填满池塘的右角,在当前养殖期结束后、下一茬养殖前,再将其抹成圆弧。
注入淡水交换的目的是增加溶解氧,平衡水温,释放污染物,刺激鱼类游泳。当注水量达到水温和水体透明度的控制要求时,注水应加大进水口与池水面的距离,使淡水能将更丰富的溶解氧带入池水,增加对鱼体的刺激作用。一般来说,注水落差为30厘米左右,注水口应与水面平行或低于水面。
虹鳟鱼养殖条件,是什么呢?
在细胞中拥有三组染色体的虹鳟鱼,通过阻止合子的第二次减数分裂,然后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抑制第二极体的放电,被称为三倍体。三倍体虹鳟与正常虹鳟相比,由于身体含有三组染色体要进行减数分裂,所以不能产生精子和卵子,也没有发育现象,这种繁殖方式可以避开性腺发育阶段和产卵季节,由于能量的转移和婚姻所引起的鱼的品质下降等一系列因素,因此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好等特点,是制作三文鱼生鱼片的首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已成为当前市场上受欢迎的优质商品鱼。
三倍体虹鳟鱼培养的基本条件
虹鳟鱼是一种典型的底水冷水鱼类,三倍体虹鳟鱼在养殖过程中对水温要求较高,成鱼的最大生长极限温度范围为0~30℃,其中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2~20℃,特别是在16~18℃范围内生长最快。当水温低于8℃时,鱼的代谢水平较低,摄食变少或不摄食,生长速度变慢。在4℃以下,鱼不会进食或生长。水温高于20℃,食欲不振;当温度超过22℃时,喂食停止,活动减慢。24℃时,死亡开始;超过27℃,死亡在短时间内发生。因此,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当水温低于12℃或高于18℃时,应尽量增加流量,以辅助氧合,减少取食或不取食。
由于三倍体虹鳟鱼体型较大,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水,所以必须采用水培的方法,这与其他淡水鱼不同。养殖三倍体虹鳟鱼的最佳流速大于2 cm/s,小于30 cm/s。流量越大越好。水流越刺激,鱼的正常运动就越多,这对健康是有好处的。还可以促进食欲,增加食物摄入量,加速生长。适宜的流量和大流量不仅能持续供给新鲜、高溶解氧的水产养殖用水,满足三倍体虹鳟鱼对氧气的需求,还能随着养殖池塘的水流排出鱼类排泄物和其他固体废物。
环境对虹鳟鱼生长影响很大,虹鳟鱼养殖的环境要求有什么?
在养殖虹鳟鱼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合理的选择饲料,虹鳟鱼对于饲料的敏感度非常严重,他们对饲料的形状大小以及柔软程度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饲料的颗粒大小不仅会影响虹鳟鱼的进食量同时也会影响它们的口感要流水养殖,江河湖泊都可以!池塘养殖下大雨水混了容易死。比较麻烦!
虹鳟(oncorhynchus mikiss)是属于鲑科的一种冷水性鱼类,是目前最广泛的世界性养殖鱼类之一。由于虹鳟最适合进行人工集约化养殖,具有高产、高效、市场广阔等特点,所以虹鳟鱼养殖发展迅速,养殖面积范围及产量在逐年增长。我家隔壁镇上有养殖的,不知道是不是同一类。去养殖场转时曾问过养殖场的老板,说这种鱼对养殖环境,水质期温要求非常严格,而且水是长期流动的泉水,如果养殖不当死亡率很高。
我们这边有一个虹鳟鱼养殖场,从我小时候就开着,直到现在。生意很好,虹鳟鱼价格比较贵,肉质鲜美,是很多喜爱吃鱼的人的首选。这个主要还是要看你有没有养殖技术和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吧,流水量,水质,气温,海拔,以及当地有没有污染源,交通是否便利等条件。
山区水质好,养瘦身鱼最好一般长宽比例为8:1--10:1,可根据地形确定适当比例。从进水口到出水口保持一定的坡降(1/50--1/100),便于水体交换和排污。池与池之间可利用地形分级跌水排列布局。批量入货大的四大家鱼,然后活水瘦身能卖个几倍价钱。养殖难度低,成本低,销量好。水中的酸碱值最好在65-68之间,盐度根据虹鳟鱼的生长阶段不同来调整,一般稚鱼可适应5-8%的盐度,成鱼可适应30%的盐度。
虹鳟鱼养殖注意事项有很多,虹鳟鱼养殖温度怎样合适?
水质要求温度。这是一个重要条件,四季最佳水温为12-18℃,夏季最高水温不能超过24℃。溶解氧。水中溶解氧应在7mg/L以上,最低一般不能低于5mg/L。流速。要求有较大的流量,流量大,养殖规模就大,产量也高。一般流速为每秒1升水,其产量为100-200公斤。它要求水质清洁,无污染,无沉淀物。
虹鳟鱼对饲料的要求是40%-45%的蛋白质,要求饲料营养全面,幼鱼的粗蛋白含量为45%左右,成鱼不低于40%。饲料中应含有较高的脂肪含量,并应添加矿物质和维生素。饵料可就地取材,用小鱼、小虾、动物内脏、猪血、蚕蛹、蚯蚓等动物原料与豆饼、小麦粉、玉米、麸皮、蔬菜等按不同阶段、不同比例混合成颗粒饲料投喂。如苗期动物饵料可占60%左右,成鱼50%左右,亲鱼40%左右。
适宜养殖虹鳟鱼的环境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适宜的水温。养殖中,虹鳟鱼的生长温度尽量控制在7~22摄氏度之间,适宜的水温可以促进虹鳟鱼的生长繁殖,如果水温过低或过高,都会造成虹鳟鱼的生长迟缓甚至死亡,通常用于虹鳟鱼的孵化温度为8~11摄氏度,培育鱼苗的适宜水温为9~15摄氏度;成鱼的最佳水温为14~18摄氏度。
充足的氧气。在养殖中氧气含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虹鳟鱼的生死,也会影响到虹鳟鱼的繁殖发育,如果氧气含量低,虹鳟鱼的胚胎和卵黄吸收速度就会变慢,甚至可能出现孵化后的嵌顿畸形。适合虹鳟鱼的氧气为6毫克/升以上,它们在溶氧量达到9毫克/升时生长繁殖最快;如果水中的溶氧量低于5毫克/升,它们的呼吸速度会加快,而在3毫克/升时,虹鳟鱼会大量死亡。为了让虹鳟鱼茁壮成长,池塘中的溶解氧水平至少要达到6毫克/升。
养殖虹鳟鱼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1,温度
虹鳟鱼属于冷水性鱼类,其四季水温最好在12℃-18℃左右,最佳池水温度为16℃-18℃,夏季最高水温不能超过24℃。低于8℃或超过20℃时,虹鳟鱼的生长速度会明显下降;如果超过25℃时,虹鳟鱼就会不吃不喝,导致死亡。
2,密度
虹鳟鱼的养殖密度和注水量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每平方米每秒注入04L水量的池塘,在水温15℃的情况下,可以放养15kg的鱼种。
3,溶氧量
溶氧量对虹鳟鱼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如果溶氧量过低,虹鳟鱼食欲变差,进食后难以消化,生长速度下降。合适的溶氧量能够保证虹鳟鱼的正常生长,保持良好的生长速度,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4,喂养
虹鳟鱼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为40%-45%,要求饵料营养全面,粗蛋白含量幼鱼在45%左右,成鱼不低于40%,饵料中要有较高的脂肪含量,还应注意添加矿物质和维生素。饵料可就地取材,利用小鱼、小虾、动物内脏、猪血、蚕蛹、蚯蚓等动物性原料与豆饼、麦粉、玉米、糠麸、蔬菜等在不同阶段按不同比例混合加工成颗粒饵料进行投喂。如苗种阶段动物饵料可占60%左右,成鱼50%左右,亲鱼40%左右。饵料一定要新鲜。严禁使用霉变的饵料。
鱼类摄食行为是鱼类健康状况的最好标志,鱼类摄食积极则说明其健康状况良好,因此,要保持鱼类有旺盛的食欲就应该视天气、水温及消化情况等每次投喂八成饱为宜。
生产的饲料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而质量下降,虹鳟鱼所需的新鲜饲料必须在1个月内使用完,一次不能购买过多的饲料加以贮存。不投喂变质或由于运输贮存不当造成营养成分遭到破坏的饲料,可以有效地防止虹鳟鱼营养性疾病,因此,饲料贮存要注意防潮、防晒、防鼠害,保证贮存处通风干燥。
对于很多农民来说,只要是有销路的农产品都是可以种植的,只要是种植出来的农产品就会有人购买,这样的话对于农民来说选择种植的农产品范围就十分多了,而有的农民会选择一些养殖项目来维持生计,毕竟养殖出来的品种不仅繁杂,还能够卖出一个昂贵的价格,需要时刻照顾的时间并不多,前期的投入也是在可以承受范围以内的。
虹鳟鱼的养殖自然就成为了最近国内兴起的一项养殖项目,因为虹鳟鱼中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自然就引发了消费者的食用,而虹鳟鱼更大的优点确实它的肉多而且鱼刺少、腥味小等等的特点存在,即使是不喜欢吃鱼的人也会喜爱这样的鱼类,这样鱼处理起来也是十分的省事,当然就会有非常多的饭店用于烹饪。
在养育虹鳟鱼的时候还是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的,第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养殖虹鳟鱼的水温控制问题,虹鳟鱼是一种冷水性的鱼类,养殖它们最为适宜的温度自然是不能超过25度了,在养殖的时候要时刻注意温度的变化,而最适宜虹鳟鱼生长的温度当然是16-18度了,控制在这样的温度范围以内,虹鳟鱼的生长速度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一旦水温出现急速上升或者下降,有可能会让虹鳟鱼不适应而大面积死亡情况发生。
其次对于虹鳟鱼来说饲料问题也是需要注意的,虹鳟鱼对于饲料的要求比较高,不同规格的饲料都会影响虹鳟鱼的口感问题,而不好的饲料也会引发虹鳟鱼消化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不同阶段大小的虹鳟鱼需要注意投放不同颗粒大小的饲料进去,饲料一旦过小的话,就会不利于虹鳟鱼食用,也会降低了投喂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