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养泥鳅方法

   2023-05-06 互联网艺莲园166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1池塘建设在养殖泥鳅的池塘周围,需要高出水面40厘米,坡度60℃~70℃,深度80~100厘米,水深30~50厘米。池塘周围要用网、塑料板或瓷板做围墙,防止蛇、老鼠等敌人进入养殖区。此外,进水口和出水口用120目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跑、敌害生物、野生鱼卵、鱼苗进入池塘。2放养前的准备放养泥鳅前,清理池塘很有必要。水深达到10cm后,就要用生石灰做成泥浆,然后洒水,对整个池塘进行消毒。放养前三天施底肥。3播种。泥鳅苗上塘时间为每年5月,种植密度为1500-2000只/m2。

养殖泥鳅的方法

1池塘建设

在养殖泥鳅的池塘周围,需要高出水面40厘米,坡度60℃~70℃,深度80~100厘米,水深30~50厘米。池塘周围要用网、塑料板或瓷板做围墙,防止蛇、老鼠等敌人进入养殖区。此外,进水口和出水口用120目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跑、敌害生物、野生鱼卵、鱼苗进入池塘。

2放养前的准备

放养泥鳅前,清理池塘很有必要。水深达到10cm后,就要用生石灰做成泥浆,然后洒水,对整个池塘进行消毒。放养前三天施底肥。

3播种。

泥鳅苗上塘时间为每年5月,种植密度为1500-2000只/m2。鱼苗投产过程中,要注意放养前的试水,检查水体毒性是否消除。

4饲养管理

泥鳅苗体长小于2cm时,可根据水情适当追肥。追肥可以用发酵的猪、牛、鸡、人粪等农家肥,每天早晚各撒一次。泥鳅长到2cm时,加深水位至50cm,施肥水质,每天早晚各喂一次。泥鳅的养殖水质非常重要。除了一周换一两次水,还需要经常施肥,保持水的黄绿色。

泥鳅怎么养

1池塘建设

在养殖泥鳅的池塘周围,需要高出水面40厘米,坡度60℃~70℃,深度80~100厘米,水深30~50厘米。池塘周围要用网、塑料板或瓷板做围墙,防止蛇、老鼠等敌人进入养殖区。此外,进水口和出水口用120目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跑、敌害生物、野生鱼卵、鱼苗进入池塘。

2放养前的准备

放养泥鳅前,清理池塘很有必要。水深达到10cm后,就要用生石灰做成泥浆,然后洒水,对整个池塘进行消毒。放养前三天施底肥。

3播种。

泥鳅苗上塘时间为每年5月,种植密度为1500-2000只/m2。鱼苗投产过程中,要注意放养前的试水,检查水体毒性是否消除。

4饲养管理

泥鳅苗体长小于2cm时,可根据水情适当追肥。追肥可以用发酵的猪、牛、鸡、人粪等农家肥,每天早晚各撒一次。泥鳅长到2cm时,加深水位至50cm,施肥水质,每天早晚各喂一次。泥鳅的养殖水质非常重要。除了一周换一两次水,还需要经常施肥,保持水的黄绿色。

养泥鳅的方法是怎样的

保持水的清洁,喂米饭或者普通的鱼食就可以。

泥鳅和黄鳝切莫混养一池,因为黄鳝要吞食泥鳅。养鳝池投放泥鳅的目的是避免黄鳝互相缠绕在一起。

池的边缘壁一定要高出水面15尺左右,因泥鳅好动,以防窜逃。

城市居民和没有条件建池的家庭,也可用缸、盆喂养。

“夏至”是养殖投放的最佳期,要抓住时间投放种苗。

扩展资料

水质管理

池水水色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20~25厘米,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溶解氧2毫克/升以上,并适时用田螺、微生物制剂改良水体。

饲料投喂

要求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在30%左右,粒径23毫米以内,水温15℃时,投喂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2%,水温20~28℃时,投喂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3%~4%。每天投喂3次,投喂饲料时遵循“四定”投喂原则。

日常管理

每天早、中、晚3次巡塘检查,观察水质变化以及泥鳅的摄食、活动情况,并做好防逃工作。

参考资料:

泥鳅(动物)_百度百科

泥鳅的养殖技术

池塘养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积可大可小,以2-3亩为好。池塘应排灌方便,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放养前应进行清塘消毒,其方法和用量与鱼苗池相同。如无生石灰,也可用漂白粉消毒,每亩用量4—5千克。有条件的话,可在池中央和排水口附近设置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泥鳅苗入池前,也应施肥以促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待施肥后2-5天,鳅种即可下塘。每亩放养30-50公斤,有丰富水源条件的可增加放养量。 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和无机肥料,以培肥水质。另外,每日还要投喂一定数量的人工饵料。投喂的饵料种类有鱼粉、猪血粉、蚕蛹粉、米糠、麦麸、菜饼等。投喂量可根据不同季节而不同。5-6月为鳅体重的4%一5%;7—8月为8%一10%;9—10月为5%一6%。池塘内要搭设饵料台,饵料要投到食台上,每池可根据大小设3—4个饵料台。投饵前应检查吃食情况,如发现未吃完,应减少其投量。一般以投饵后2—4小时吃完为度,还要每隔3-5天清洗一次饵料台,以防疾病发生。池塘要经常注入新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池水宜保持中性或弱酸性(pH值为6.5-7.2),并每隔一定时间(15-30天)用1-2ppm的漂白粉消毒一下,以达到灭菌防病目的。

答题不易,麻烦点下右上角满意以兹鼓励,谢谢!!

泥鳅的养殖技术

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生活在湖池,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鱼,它和其它的鱼不相同,无论外表,体形,生活习性都不同,是一种特殊的鳅类。那么,泥鳅应该怎么养呢下面,我为大家分享泥鳅的养殖技术,快来学学吧!

泥鳅的生活习性

小型底层鱼类。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内生活。当水缺氧时,可进行肠呼吸,而在水体干涸后,又可钻入泥中潜伏。发各类小型动物为食。为批产卵,繁殖期主要5~6月。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孵化。最大个体可长达300毫米,肉质优良,为出口水产品之一。

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

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引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肛门排出。每逢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此起彼伏,故西欧人对它有“气候鱼”之称。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待翌年水涨,又出外活动。

由于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鱼类,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在干燥的桶里,全长4~5厘米的泥鳅幼鱼能存活1小时,而全长12厘米的成鱼可存活6小时,并且将它们放回水中仍能活动正常。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泥鳅2冬龄即发育成熟,每年4月开始繁殖(水温18℃),产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浅水草丛中,产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没的旱草上面。孵出的仔鱼,常分散生活,并不结成群体。

泥鳅的养殖方法

1家庭养鳅

即利用房前屋后或菜园坑摇和蓄水池进行泥鳅饲养。一般可按每亩投入长3~4厘米的鳅苗4000~5000尾放养,也可与黄鳝、鲤鱼放在一起混养。平时注意投饲和施肥,如剩饭菜、畜禽粪、菜叶等,饲料要植物性与动物性配合使用。同时控制好水质,当发现泥鳅窜出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体中缺氧,应停止施肥,并更换新水。泥鳅个体长到15~20厘米时即可捕获上市。经8~10个月的饲养,亩产可达100千克以上。

2专池养鳅

一般为专门从事泥鳅养殖的生产者所采用的养殖方式。池塘以泥底为好,如果是水泥池,则应辅泥土15~20厘米深。池塘面积不宜太大,以一亩左右为宜,每亩可放3~4厘米长的鳅苗5~10万尾。在放苗前应铺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培育大量的浮游动物作为泥鳅的饵料。放苗以后,逐步加强饲料投喂,并追施有机肥料,投喂的饵料主要种类有米糠、豆饼、麸皮、豆渣、蚕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废弃物等。肥料有人畜禽粪、农作物禾秆堆肥等。如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投饵量应减少。一般饲养8~10个月可以捕获,高产的每亩可达250~400千克。每尾体长15厘米左右,体重10~15克达到商品规格。

泥鳅的捕捞方法

由于泥鳅个体小,具有钻泥的特性,所以捕捉有一定难度。根据泥鳅的其他特点,可采用以下几种捕捞方法:

食饵诱捕

把带有香味的米糠或其他适口的饵料置于网具内,待泥鳅诱刁觅食时,将网具适时提起而捕获。也可以将诱饵装入鱼蒌或麻袋,放入水底,能使大量泥鳅进入蒌、袋之中,往往于傍晚放入,第二天清晨取出,能捕获一定数量的泥鳅。

干池捕捉

当秋后水温降低到15℃以下,泥鳅便逐渐钻入池塘底泥之中。可采取排干池水捕捉。一般先将塘水抽干,后把池底泥挖若干小沟,泥鳅会集中到排水沟内而进行人工捕捉,或将含鳅淤泥挖入铁筛,用水冲去泥土而捕获。

冲水捕捞

即在靠近进水口的地方,铺上密眼渔网,再从进水口放水,由于泥鳅有逆水逃逸的习惯,从而聚集到进水口处,然后适时将先铺设的网具提起,使泥鳅被捕获。

;

 
标签: 泥鳅 方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