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蟹需要建设哪些基础设施?
(1)养殖稻田的基本条件
①水源、水质、水量:养殖水生动物首要条件是优质的水源,选择稻田养殖场地要求生态环境良好,水质清新无污染,周围无工业“三废”及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等污染源,经检测各项指标符合《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NY 5361-2010)标准。取水方便,水量要满足养殖需求,达到旱久不涸、雨水不漫。
②地势、土质、面积:养殖稻田要求地势平坦,用水通过动力提水,排水可在低位自动流出,崎岖不平的丘陵和山区,需处理因地势高差的渗漏问题。土质要肥沃,黏性土壤为最佳,矿质土壤、盐碱土和沙土容易渗水、漏水。面积原则上不限,每块面积5~10亩,最好集中连片,便于水产品销售、品牌创建和形成产业化。
③电力、交通、通信:要求达到供电、交通、通信方便,关系到养殖投入品和产品的运进、运出的畅通、便利,关系到人员和信息的来往和交流。尤其规模化稻田养殖区域,呈得格外重要。还可将稻田养殖与乡村风景休闲、旅游、农家乐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2)养殖稻田的基础设施
①开挖鱼沟:鱼沟是稻田中增加有效水体和养殖动物活动空间的重要设施,一般距田埂四周2~3米处挖成上口宽5~6米、底宽3~4米、深1~12米的环沟,小的田块另开挖十字形、大的田块可开成目字形或井字形的田间沟,一般每隔20米开1条横沟,每25米开1条竖沟,沟宽2~3米、深08米,达到沟沟相通、沟窝相连。
②开挖鱼窝:鱼窝是解决养殖动物在稻田中栖息生长和解决水稻施肥、用药、烤田与养殖矛盾的一项重要设施,同时,也有助于养殖对象的饲养管理、捕捞收获。鱼窝开在鱼沟的交叉处或田边、田头,也可开在田外。鱼窝的位置、数量、形状、大小和深浅,根据稻田的地形、田块面积大小、饲养种类和放养数量而定。鱼窝的深度一般为12~15米。鱼窝太浅,夏季高温时,水温过高不利于养殖动物生长;鱼窝太深,不利于养殖动物到大田中活动觅食。
③加高、加固田埂:开挖鱼沟、鱼窝的土用于加高、加固田埂,目的是提高和保持稻田水位,有利于提高稻田养殖产量,并防止大雨、洪水冲塌,便于在上面建防逃设施,防止敌害生物和避免养殖对象逃逸。养殖稻田田埂的高度,可根据稻田原有的地势、饲养目的、养殖种类而定。通常加高到06~1米,埂顶宽05米左右,加固时每层土都要夯实,做到不裂、不漏、不垮,在满水时不能崩塌,确保田埂的保水性能。
④开挖注、排水口:在稻田两端斜对角,开挖注、排水口,以利进、排水流通畅。进、排水管由阀门控制,阀门边缘严密无漏洞。进、排水口设置不锈钢或铁质防逃网,避免进排水时养殖水产品逃走。
(3)稻田养殖附属设施配套
①安装拦栅:在注、排水口安装拦栅,以防野杂鱼等敌害进入稻田和养殖对象逃逸。拦栅可用不锈钢、塑料网布、竹篾等编成。拦栅安装高度要求高出田埂05~08米,下部要深埋泥中,做到坚固牢实,没有漏洞。
②建平水缺:其作用是使田间保持一定的水层,特别是暴雨季节,能使多余的积水溢出,确保田埂安全,防止养殖对象逃逸。平水缺可与排水器结合起来做,一般建在傍依排水沟的田埂上。平水缺内、外侧都安装拦鱼栅。
③防逃设施:养殖河蟹、小龙虾、鳖、蛙等水生动物的稻田,必须在田埂上搭建防逃设施。防逃设施一般用塑料薄板做材料,在田埂上方距离田埂斜面1米的外沿稻田四周挖约02米深的沟,将塑料薄板埋入沟中,保证塑料薄板露出田埂面05米左右,塑料薄板每隔1米用竹、木棍或塑料细管支撑固定,防逃塑料薄板在四角做弧形,防止养殖动物沿夹角爬出逃逸。
④防鸟装置:喜鹊、白鹭等鸟类不仅喜欢摄食稻田养殖的水生动物,而且还会传播疫病。因此,在稻田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时,要考虑安装防鸟装置。一般在稻田四周田硬上用25米高的水泥桩柱,埋入土中05米左右,并拉上粗铁丝,稻田上空拉细塑料线,间隔05米左右1条,这样既能防鸟又不伤害鸟,有利于保护野生动物。有条件的在稻田上空覆盖防鸟网,将鸟类拒之网外。
⑤其他配套:稻田养殖还必须配备抽水机、泵,必要的增氧设施,准备养殖用小船、网箱、工具等,建造看管用房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
小龙虾养殖的成本是多少?
白鹭的觅食特征:主要以各种小型鱼类为食,也吃虾、蟹、蝌蚪和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通常漫步在河边、盐田或水田地中边走边啄食,它的长嘴、长颈和长腿对于捕食水中的动物显得非常方便。
捕食的时候,它轻轻地涉水漫步向前,眼睛一刻不停地望着水里活动的小动物,然后突然地用长嘴向水中猛地一啄,将食物准确地啄到嘴里。有时也常伫立于水边,伺机捕食过往的鱼类。
扩展资料:
白鹭栖息于沿海岛屿、海岸、海湾、河口及其沿海附近的江河、湖泊、水塘、溪流、水稻田和沼泽地带。
单独、成对或集成小群活动的情况都能见到,偶尔也有数十只在一起的大群。白天多飞到海岸附近的溪流、江河、盐田和水稻田中活动和觅食。
白鹭成大群营巢,又无防御能力,结果因人类的滥捕而濒于绝灭。是涉禽,捕食浅水中的小鱼,两栖类,爬虫类、哺乳动物和甲壳动物。在乔木或灌木上,或者在地面筑起凌乱的大巢。
白鹭觅食的动作是什么样的?
现状:赢利的仅占三成左右
从2006年开始,宁波人朱刚耀在江北庄桥包下30亩水塘,开始养小龙虾。昨天中午,当记者来到他的虾塘边时,他正在抖动专门的布条幅驱赶偷吃小龙虾的鸟类。朱刚耀对虾塘的投入有十几万元,从今年开始他的虾塘已经有了盈利。“虽然赚了点钱,但市场竞争激烈,生意不好做。”朱刚耀告诉记者,他目前正打算转型从事农家乐。记者了解到,在庄桥附近,像朱刚耀这样的情况在养殖户中算是很好的,大部分养殖户的效益并不理想。
“原以为小龙虾好养,销路也不愁,没想到这么不容易。”去年,做运输生意的陈先生看到小龙虾生意红火,便在鄞州区姜山镇投资了100多万元养殖小龙虾,没想到快2年了,不仅投入的成本远远没有收回,而且还得继续投入,用于买饲料、加固虾塘等。“那么多钱投下去了,不养是不可能的,但继续养下去会怎样,我也不知道。”陈先生说,他周围有不少朋友也养殖小龙虾,有的已经开始准备把虾塘转手。
自2006年以来,一股养殖小龙虾热潮席卷宁波,短短两年时间在宁波大市范围内新增了不少小龙虾养殖塘,一位小龙虾经销商就戏称,这两年只要水塘集中的地方总有人在养或是准备养小龙虾,而从事小龙虾养殖行业的人来自各行各业,做外贸的、开工厂的都有。值得注意的是,宁波迅速升温的小龙虾养殖热并没有产生相应的效益。业内人士保守估计,目前宁波的小龙虾养殖户中有七成左右亏本。
那么,养殖小龙虾究竟有多大的利润?业内人士介绍,养殖成本主要包括虾塘的费用、买种虾、人力和饲料成本,这其中如果养殖得当,买种苗和虾塘费用都是一次性投入,而小龙虾主要靠水体内的天然饵料进食,饲料成本也不大,小龙虾的效益最高可达50%以上。
原因:许多技术难题未解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养小龙虾亏本的主要原因是养殖技术不过关。“小龙虾存活不容易,100只种虾放下去,能存活60%就不错了,这是我们当初怎么都想不到的,而且这些问题很难解决。”养殖户陈先生告诉记者,养小龙虾损耗特别大,白鹭、黄鳝、鱼都会吃小龙虾,而且小龙虾还会自相残杀。另外,小龙虾还容易生病。
“养殖效益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在养殖技术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鄞州区是小龙虾养殖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鄞州区渔业技术管理服务站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曾有不少养殖户因为出现死虾向我们咨询,但因为小龙虾养殖技术方面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因此我们也帮不上什么忙。”这位负责人介绍说,鄞州当地有一家企业每年都要出口大批小龙虾,曾经打算自己规模化养殖,为了突破养殖技术问题,他们还曾请来省内的专家一起研究,但最后还是因为很多问题突破不了,不了了之。
一方面是小龙虾养殖技术不成熟,另一方面,本地小龙虾的品质也影响了其销售。 “现在宁波本地养殖的小龙虾不好卖,不是因为价格高,而是不少餐馆老板都不要。”柳先生是一名小龙虾贩运户,从事淡水产经营十几年。他告诉记者,他手上有二三十张宁波本地小龙虾养殖户的名片,都是希望通过他销售小龙虾的,但到目前为止,有合作的很少。“宁波本地养殖的小龙虾肉比较松,很多对小龙虾品质要求高的餐馆都不肯要。”
“本地养殖小龙虾并不是没有市场,现在宁波卖小龙虾的餐馆、大排档很多,只要养殖成功,销路应该不成问题。”柳先生说。
鄞奉淡水产批发市场姜经理告诉记者本地虾有自身的优势,一般8月以后外地虾因为天气热,运输损耗大,而本地虾因为运输路途短鲜活程度有保证,因此优势非常明显。据介绍,天气最热的时候,小龙虾的运输损耗最高达三成。
建议:刚开始可小面积试养
“很多人都认为小龙虾是在脏水沟里长大的,生命力强,只要有水就能养,也不容易生病,其实这是个误解,因为小龙虾在规模养殖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病害。”江苏盱眙龙虾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赵建民介绍说,这两年各地小龙虾养殖热持续升温,以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等地最为突出,但因为养殖技术不过关,养殖亏本的情况时有发生。作为龙虾之都的江苏省盱眙县,当地的小龙虾养殖已经开展了10年时间,但养殖技术也还没有完全成熟。
赵建民提醒,不要看小龙虾养殖利润高就盲目介入,首先应请专业人士把关,选择好有条件的养殖水体,然后还要充分掌握小龙虾养殖技术,建议初次投入者先以小面积试养,成功后再扩大规模,以免造成大的损失。
据业内人士介绍,龙虾亩产量与放养密度、养殖环境、投饵量、病害防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养小龙虾首先要选择具有良好水源的池塘,池中水草的覆盖面要在30%~60%,仅靠饲料养的龙虾不但存活率低,而且品质也不好。小龙虾目前还没有突破人工繁育种苗关,养殖户购买种苗要注意,不要轻易相信杂交品种。小龙虾虽是杂食性生物,其生长是否良好,取决于蛋白的摄取量,可以以新鲜小杂鱼、田螺为主,辅以植物饵料,不宜投喂腐烂变质的动、植物饲料。另外,虾塘要定期消毒,一般情况下每月2次。
白鹭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塘、溪流、水稻田和沼泽地带。单独、成对或集成小群活动,偶尔也有数十只在一起的大群。白天多飞到溪流、江河、盐田和水稻田中活动和觅食。飞行时头往回收缩至肩背处,颈向下曲成袋状,两脚向后伸直,远远突出于短短的尾羽后面,两个宽大的翅膀缓慢地鼓动飞翔,动作显得从容不迫,十分优美。我国古代《毛诗·周颂》中就用“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来形容它的飞翔时的气势不凡。每年4月和11月进行春秋两季的迁徙活动。主要以各种小型鱼类为食,也吃虾、蟹、蝌蚪和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通常漫步在河边、或水田地中边走边啄食,它的长嘴、长颈和长腿对于捕食水中的动物显得非常方便。捕食的时候,它轻轻地涉水漫步向前,眼睛一刻不停地望着水里活动的小动物,然后突然地用长嘴向水中猛地一啄,将食物准确地啄到嘴里。有时也常伫立于水边,伺机捕食过往的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