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蛹的养殖技术
1 .概述 我国蚕丝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同时也产生大量的副产品 ——蚕蛹。 蚕蛹( silkworm chrysalis ) 蚕虫吐完丝后死亡的尸体, 是蚕丝工业副产物 , 分为桑蚕蛹和柞蚕蛹。我国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四川和广东、广西、陕西等地是桑蚕养蚕区,辽宁、山东、河南是榨蚕的主要产区,每年都有大量蚕蛹产出。由于鲜蚕蛹含脂高,不宜保存,一般多经压榨或浸提去油,再经干燥、粉碎制得饲用蚕蛹粉(粕)。
蚕蛹粉是蚕蛹干燥后粉碎制成的产品,根据其脂肪含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未榨油的蚕蛹粉,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都很高,不容易保存;另一种是榨油后的蚕蛹粉,其脂肪大部分被提出,因此脂肪含量较低,比较容易保存。
2 .蚕蛹的营养特性及饲用价值 蚕蛹中含有 60% 以上的粗蛋白质 和 26%的脂肪 ,必需氨基酸组成好,可与鱼粉相当,不仅富含赖氨酸,而且含硫氨基酸、色氨酸含量比鱼粉约高出 1 倍。不脱脂蚕蛹的有效能值与鱼粉的有效能值近似,是一种高能量、高蛋白质饲料,既可用作蛋白质补充料,又可补充畜禽饲料能量不足。新鲜蚕蛹中富含核黄素,其含量是牛肝的 5 倍、卵黄的 20 倍。蚕蛹的钙磷比约为 1 : 4 ~ 5 ,可作为配合饲料中调整钙磷比的动物性磷源饲料。典型的营养成分见表1 。
蚕蛹中脂肪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而且富含亚油酸和亚麻酸,但不宜贮存。陈旧不新鲜的蚕蛹呈白色或褐色。蚕蛹可以鲜喂,或应脱脂后再作饲料。蚕蛹中含有几丁质,不易消化,含量可通过测定“粗纤维”的方法检测出来,优质的蚕蛹不应含有大量粗纤维,凡粗纤维含量过多为混有异物。
蚕蛹的主要缺点是具有异味,加工前用 1% 过氧化氢或 05% 的高锰酸钾在 55 ℃下浸泡 24h 再烘干,可除去异味,但对各种养分破坏性很大,应慎用。
生产中多将蚕蛹与血粉搭配配合饲料喂猪、鸡、鱼和经济动物,以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应注意的是,用劣质蚕蛹粉喂鱼,易引起鱼的瘦鳍症和贫血症(添加维生素 E 可预防);喂猪可使体脂变黄,产生腥臭味,影响肉质。 蚕蛹粉有一定特殊的蚕蛹气味,饲喂家畜会使肉、奶、蛋产生特殊气味,因此,对正在产奶的母畜和正在产蛋的家禽不宜使用,生长肥猪使用时,也应在屠宰前一个月停止使用,避免影响肉的品质。 蚕蛹粉在畜禽饲粮中参考用量:肉鸡、火鸡料 25% ~ 5% ;蛋鸡和猪料 2% ;乳牛、肉牛料 2% ~ 3% 。
表1 蚕蛹的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
(来自张子仪中国饲料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CFN 5-13-2080 )
名称
单位
含量
名称
单位
含量
蚕蛹
脱脂
蚕蛹
脱脂
常
规
成
分
干物质
%
923
906
氨
基
酸
精氨酸
%
279
336
粗蛋白质
%
515
717
缬氨酸
%
247
350
粗脂肪
%
267
32
组氨酸
%
157
168
粗纤维
%
37
49
酪氨酸
%
367
426
无氮浸出物
%
68
55
苯丙氨酸
%
266
332
粗灰分
%
40
53
色氨酸
%
117
130
有
效
能
消化能(猪)
代谢能
MJ/kg
MJ/kg
1933
1280
矿
物
质
及
微
量
元
素
钙
%
017
018
磷
%
076
062
—
1167
钾
%
—
085
氨
基
酸
赖氨酸
%
333
427
钠
%
—
002
蛋氨酸
%
147
201
铜
mg/kg
—
206
胱氨酸
%
060
063
锰
mg/kg
—
399
苏氨酸
%
224
294
锌
mg/kg
—
2093
异亮氨酸
%
019
298
氯
%
—
002
亮氨酸
%
344
462
镁
%
—
028
蚕蛹如何孵化?温度、湿度或其他条件是什么?孵化成蛾后如何继续养殖?它吃什么?
需要先准备蚕室、蚕具和桑叶,将蚕具和蚕室彻底消毒后于春季以及夏季,把蚕卵放在较为温暖的环境中进行孵化,幼蚕出生后便可饲喂新鲜且已切成小块的桑叶,桑叶上如果有水需要将其擦干并将蚕室的温度保持在27℃,长至2龄后可适当降低温度。通常当蚕4龄时就会开始结茧,把茧剥开就能得到蚕蛹。
蚕蛾的外形与蝴蝶较为相似,全身有白色的鳞毛,头部呈小球状,有鼓起的复眼以及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但因为两对翅较小,已经失去了飞行的能力,通常当蚕蛾在拍打翅膀时不代表在飞翔。
蚕蛹养殖注意事项
在蚕种买回来之后,首先需要对养殖环境进行一定的消毒工作,建议用浓氯是最好的,一方面不会有氯气残留,另一方面,也不会对蚕蛹造成什么大的伤害,在消毒以后要将环境进行密封,充分的消毒之后才可以将蚕种放进去。
当蚕蛹生长到大蚕阶段,此时的饲养工作可以直接放到蚕树上,当然这期间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适应完好就大蚕就会自行在蚕树上啃食桑叶,进行自然生长。另外,如果发现蚕树上几乎没有桑叶可供蚕啃食,则需要将蚕树上的蚕一个一个捡下来,放到一个盆子当中,然后分运到桑叶丰富的地位。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蚕蛹
蚕蛹的养殖
孵化:熟蚕吐丝毕,体躯缩小略呈纺锤形,静止不动,这时称潜蛹(预蛹)。潜蛹是真皮层与旧幼虫表皮分离并形成蛹表皮的时期,约需2日。化蛹蜕皮是蜕皮激素作用的结果。刚蜕皮的蛹呈纺锤形,乳白色,后转深褐色。蛹体分头、胸、腹3部分。
雌蛹腹部大而末端钝圆,第8腹节腹面正中线上有1条纵线;雄蛹腹部小而末端尖,在第9腹节腹面中央有1褐色小点(图3)。一般蛹体重15~25克。蛹期体内剧烈地进行着幼虫组织器官的破坏,成虫组织器官的发生、形成,以及生殖细胞的发育、成熟等生理过程。
化蛹后约14日完成成虫发育,这时由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贮存在咽侧体内的羽化激素,因光的刺激而分泌至血液中,约40分钟后蛹便羽化。
蚕蛹适宜温度228~267℃,最适温度239~244℃,温度最好不要超过28℃。化蛹需1~2天,蛹期15~18天,剖开茧后需10~11天。化蛹第二日高温28℃24小时保护,易产非滞育卵。
蚕蛹冷藏:宜在化蛹第三天冷藏,冷藏适温25~10℃,最适温度5~75℃,发育起点温度10℃。
养殖技术
1、小蚕饲育
塑料薄膜覆盖育:用于1~3龄蚕饲育。1~2龄上盖下垫聚乙烯塑料薄膜,四周包折。有条件的地区应采用1~3龄蚕的小蚕期共育。采集桑叶应按照叶位和从上至下的顺序进行。采摘桑叶的时间宜在上午10时前和下午3时后,避免在高温烈日下采叶。1~2龄稚蚕给桑要切叶,切叶通常以蚕体2倍见方为标准。
给桑方法:给桑前先匀蚕、整座,使蚕分布均匀。1盒蚕种最大蚕座面积:1龄007~12_,2龄16~4_,3龄4~10_。起蚕适时饷食,90%~95%的起蚕头部呈淡褐色,即为饷食适量。饷食叶适熟偏嫩、新鲜。小蚕期在给桑前将生石灰粉均匀地撒在蚕体、蚕座上,起蚕、将眠各一次。
2、饲育上蔟
4龄至多龄称为大蚕。大蚕期需防高温、高湿,加强通风换气并饱食良桑。桑叶须储存在阴凉、保湿、清洁卫生的储桑室内,平摊于地面上。宜早晨采桑,储备一天用量为宜。4、5龄蚕吃片叶或芽叶,每昼夜给桑4~5次。4龄占全龄用桑量的10%,5龄占85%,尤其是5龄第三天后吃桑很猛,要达到良桑饱食。
蚕室门口每天撒生石灰粉,进出更衣换鞋,病死蚕不能乱丢,要放入石灰罐中集中烧毁。喂塑料大棚养蚕,即节省蚕室,也可加大棚室利用率。一般33米×10米的大棚,可搭两排各5层的蚕台,每期养2盒蚕种。8米×25米的大棚一期可养蚕一盒。
适时上蔟,按照随熟随捉,先熟先上的原则。上蔟密度:折蔟380~400头,方格蔟以孔格80%~85%计算上蔟头数。上蔟可采取人工拾取和自动上蔟相结合的方法。蔟中温度保持在22~25℃。湿度以干湿差25℃为宜,光线均匀,环境静寂,避免强风直吹,要加强通风换气,保持05~10米/秒的风速。
适时采茧,采茧应在蚕结茧化蛹后,蛹体皮色转为时进行。在上蔟后第6~7天采茧。采茧时先将蔟中的死蚕和烂茧拾去,按照分批上蔟先后,先上先采,后上后采,轻采轻放,避免蛹体损伤出血。采下的茧不可堆积过厚,以2~3粒厚为宜,放置于凉爽、通风、干燥的场地,避免强光暴晒。
扩展资料
蚕是变态类昆虫,最常见的是桑蚕,又称家蚕,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桑蚕起源于中国,其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蚕宝宝以桑叶为生,不断吃桑叶后身体便成白色,一段时间后它便开始脱皮,脱皮时约有一天的时间,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动,这叫“休眠”。
经过一次脱皮后,就是二龄幼虫,它脱一次皮就算增加一岁,幼虫共要脱皮四次,成为五龄幼虫,再吃桑叶8天成为熟蚕,开始吐丝结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桑蚕
最佳答案绝对错了,他可能完全弄乱了,我敢保证,因为我有亲身经验
,什么都不用喂,只要把它放在正常室温下,过几天蛾子就自己钻出来了,挺大的,我曾养活了4只,后来还产了很多卵,可惜后来蚕宝宝没出来。
要想养活他,也可以参考这个问题和回答,我觉得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