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吸收np
(1)微山湖中绿藻和蓝藻等是鲤鱼及沼虾的食物来源,其中沼虾也是鲤鱼的食物,所以该湖泊中鲤鱼与沼虾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3)注入鲤鱼脑垂体提取液,可促进产卵,这主要是利用脑垂体中的促性腺激素.
(4)从图乙可以看出鲮鱼体长在42 cm时,植食性与肉食性比例为3:1,若鲮鱼获得的能量为24kg,有18kg来自藻类,6kg来自小虾,要求消耗藻类能量的最小值,传递效率应按20%计算,故消耗藻类最少为:18÷20%+6÷20%÷20%=240(kg).
(5)癌细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
(6)①两种藻类吸收磷元素的量相当,绿藻在PH大于8时藻毒素含量低,因此选用绿藻较好.
②鲮鱼体长在42 cm时,植食性与肉食性比例为3:1,以植物性食物所占比例高,能量利用率也高.
故答案为:
(1)捕食和竞争
(2)出生率和死亡率
(3)促性腺激素
(4)240
(5)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6)①绿藻 绿藻在碱性水体中藻毒素含量低
②植食性比例高
赤潮和水华有哪些危害?
蓝藻水华是养殖水体中常出现的水质问题。它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氮、磷比例失衡。以下就是我整理的蓝藻产生的原因,希望对你有用。
蓝藻产生的原因
受 其它 藻种的生长制约,蓝藻并不可能在常温条件下大规模暴发,水温25—35℃时,蓝藻的生长速度才会比其他藻类快,故温度是蓝藻暴发的主要因素之一。养殖水体中富营养化,蓝藻比较容易生长,所以不经常换水的池塘往往更容易暴发蓝藻。有机磷是蓝藻生长的必须因素,治理蓝藻最直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除去有机磷。
蓝藻的特征蓝藻不具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中心体、内质网和液泡等细胞器,唯一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含叶绿素a,无叶绿素b,含数种叶黄素和胡萝卜素,还含有藻胆素(是藻红素、藻蓝素和别藻蓝素的总称)。一般说,凡含叶绿素a和藻蓝素量较大的,细胞大多呈蓝绿色。同样,也有少数种类含有较多的藻红素,藻体多呈红色,如生于红海中的一种蓝藻,名叫红海束毛藻,由于它含的藻红素量多,藻体呈红色,而且繁殖的也快,故使海水也呈红色,红海便由此而得名。蓝藻虽无叶绿体,但在电镜下可见细胞质中有很多光合片层,叫类囊体,各种光合色素均附于其上,光合作用过程在此进行。
蓝藻的细胞壁和细菌的细胞壁的化学组成类似,主要为肽聚糖(糖和多肽形成的一类化合物);贮藏的光合产物主要为蓝藻淀粉和蓝藻颗粒体等。细胞壁分内外两层,内层是纤维素的,少数人认为是果胶质和半纤维素的。外层是胶质衣鞘以果胶质为主,或有少量纤维素。内壁可继续向外分泌胶质增加到胶鞘中。有些种类的胶鞘很坚密拌可有层理,有些种类胶鞘很易水化,相邻细胞的胶鞘可互相溶和。胶鞘中可有棕、红、灰等非光合作用色素。
蓝藻的藻体有单细胞体的、群体的和丝状体的。最简单的是单细胞体。有些单细胞体由于细胞分裂后子细胞包埋在胶化的母细胞壁内而成为群体,如若反复分裂,群体中的细胞可以很多,较大的群体可以破裂成数个较小的群体。有些单细胞体由于附着生活,有了基部和顶部的极性分化,丝状体是由于细胞分裂按同一个分裂面反复分裂、子细胞相接而形成的。有些丝状体上的细胞都一样,有些丝状体上有异形胞的分化;有的丝状体有伪枝或真分枝,有的丝状体的顶部细胞逐渐尖窄成为毛体,这也叫有极性的分化。丝状体也可以连成群体,包在公共的胶质衣鞘中,这是多细胞个体组成的群体。
蓝藻爆发后的处理 方法1、杀藻。
①杀藻的时间定在在晴天中午的时候,因为蓝藻这时候大多飘浮在水面,下杀蓝藻药品能很快与之接触,将其灭杀!又能保护到中下层的绿藻、硅藻等。
②增氧机需具情况停开,时间一般为2小时,并提前使用药物增氧剂。
③准备好解毒剂、清新水源,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④重新肥水、培育有益藻类。
2、对付蓝藻办法还有一个:那就是底改、然后下菌、想达到以菌抑藻的目的。想法不错,但是蓝藻真正爆发的时候,这个办法成功的有多少、失败的也有多少。并非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果蓝藻在一期的时候,这种办法还是很有效的。
蓝藻的危害1、溶解氧迅速下降
蓝藻的大量死亡能使水中的溶解氧迅速下降,造成鱼虾等养殖对象大量死亡,这种现象常发生在连续数天阴雨后天气突然转晴。由于蓝藻的过度繁殖,抑制了其它藻类的繁殖,它的死亡造成了水体中浮游植物数量锐减。水体中没有浮游植物,就不能实现光合作用产氧过程。而养殖水体中氧的70%以上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鱼虾等养殖对象因缺氧浮头甚至泛塘。
2、产生快速致死因子
蓝藻中的项圈藻形成水华时,可产生快速致死因子,破坏鱼、虾等养殖对象的鳃组织,干扰其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麻痹神经,使其死亡。
3、产生生物毒素
蓝藻类的个别种类不但活体带毒,而且死亡个体分解也可产生生物毒素,即蓝藻素。蓝藻素数量多时可直接造成养殖对象的中毒死亡,即使数量少,也可通过食物链的积累效应而危害养殖对象,甚至危害人体健康。
4、产生恶臭味,富集于池底
蓝藻水华出现时,水面被厚厚的蓝绿色湖靛所覆盖,被风吹到岸边堆积,不但会发出恶臭味,影响 饲养 管理,而且含毒素的蓝藻细胞在水体中漂游,当与某些悬浮物络合沉淀,或被养殖对象捕食后随其排泄物沉淀,在鱼池池底富集,对水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绿色水产品养殖的目标,将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一、赤潮的危害
1、破坏生态平衡
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2、破坏渔业
破坏渔场的饵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展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3、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二、水华的危害
1、影响饮用水
通过产生异味物质和蓝藻毒素,影响饮用水源和水产品安全,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
2、堵塞自来水
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被藻类“水华”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华”影响景观,并有难闻的臭味。
3、水污染
由于水源地蓝藻水华的堆积与厌氧分解,使自来水出现恶臭,导致水污染事件。
4、直接影响人类健康
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扩展资料:
水华的治理方法
1、采用物理方法
捞取水体中的丝状藻类和其它漂浮物。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循环过滤的方法去除水藻。
2、采用化学方法
使用硫酸铜、季铵盐、活性剂、高锰酸钾、聚合氯化铝、硫酸亚铁等化学药剂,对过多的浮游生物、藻类进行杀灭、絮凝、沉降等手段,能够比较迅速改善水质,看到效果。
但是,这些效果只是暂时的、局部的,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降解营养源,原来水体中的底等生物抗污染抗杀灭的能力比较强,一旦这些药剂的浓度减低、反应作用弱化后,这些低等生物又会迅速生长,恢复原样。
3、采用复合方法:
用含有微生物菌剂的黏土来吸附包裹水体中的藻类,然后用絮凝剂絮凝沉降已经包裹住藻类的黏土,阻断藻类生长的光照条件,达到把藻类从水体中均匀分布的状态中聚集与水体分离的目的,增加水体的透明度。
4、采用生物技术(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的方法
① 种植水生植物:选种和当地水体和观赏相适应的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和观赏性植物。水生植物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其它手段不可替代的。
② 投加适量的鱼虾苗:鱼虾是生物链中最典型的消费者,它们能将植物状态的碳水化合物、初级蛋白质和脂肪转化为高级蛋白质和脂肪。食草性鱼类,如草鱼、等;杂食性鱼类,如鲫鱼、扁鱼等;肉食性鱼类,如乌青、黑鱼、桂鱼等;还有的是专门吃浮游生物的,如鲢鱼、鳙鱼等。
在放养鱼虾时,要注意食草性、食杂性、食肉性之间的搭配。放养数量要与水体面积相适应;还要控制鱼虾的生长繁殖。水体中养殖鱼虾可以消耗水体中碳水化合物、初级蛋白质和脂肪,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水中植物和浮游生物的密度;同时,还能为同类提供食物。
③ 投加适量的螺蛳、蚌等贝壳类底栖动物:螺蚌等贝壳类动物和大量的底栖动物,在水底形成了另一个世界,它们既相辅相成,又消耗着大量剩下和留下来的枝叶、残体、尸体和排泄物,有一部分的小型无脊椎动物,还兼有将有机物质进行分解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赤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