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如何养殖 山羊怎么养殖
1、羊舍建设及水源土质。羊圈是山羊长期生活的地方,应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排水流畅、干燥、通风、平坦向阳、或略有坡度。羊圈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能保证羊的正常生活、生产用水,以井水等地下水为好,对河、溪、塘等水应经净化处理后再饮用。土壤以砂壤为佳,其透水性、保水性好,可防止病原菌寄生虫卵等生存和繁殖。
2、交通电力、网络通讯。羊圈应交通便利,但要与公路、铁路、机场牲畜交易市场、屠宰场、工厂和居民区保持一定距离,以防疾病传播、噪音等; 电力、网络通讯供应有保证。
3、各功能区建设设计合理、经济适用。一是有足够的圈舍面积,使山羊在舍内不太拥挤,可自由活动。每只山羊平均占有面积是: 种公羊为12——15平方米,成年母羊为08——10平方米,哺乳母羊为20——25平方米,幼龄公、母山羊为0——06平方米 ,育肥羊为06——08平方米。
4、要有运动场,运动场的面积为羊圈面积的2——5倍。运动场围墙的高度,小山羊为15米,母山羊为2米,公山羊为22米。运动场内应架设饮水装置、草架、食槽等。还要有兽医卫生室、隔离观察室、办公室、饲料加工储藏室、饲养员生活区等,各功能区间应保持一定距离。
5、饲养管理分圈饲养,定期消毒。重胎母羊、哺乳母羊及其所带羔羊要隔离于小单间养(2平方米/间),以防拥挤造成母羊流产和压死羔羊。每天清洁羊舍地面一次,圈舍及其周围要定期消毒,每半个月清除一次羊粪,并将其远离羊舍堆积发酵。适时配种。母羊适宜的初配期为8 月龄。母羊发情表现: 不安心食草,鸣叫摇尾,有的爬跨羊,初期阴部流出透明黏液,末期黏液成胶状稠样(黏稠)。从发情开始到结束,一般1—— 2天,发情周期18—— 21天。合理搭配饲料。羊属食草动物,饲料应以牧草为主,精料为辅。在夏秋季节,应多喂些草料、树叶或牧草,适当补充精料。冬春季节饲草比较缺乏,通过多喂些混合饲料解决饲草不足的问题。供足饮水。山羊每天必须分泌大量的消化液消化食入的粗饲料,同时体内循环、养分输送也离不开水分。山羊缺水的后果往往比缺料更重,容易导致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膘情下降等。因此,应供给充足而清洁的饮水,冬季应饮温水。
山羊养殖技术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羊舍建筑、山羊的饲养管理、肉用山羊育肥技术等,具体如下:
一、羊舍建筑
1、羊舍选址:羊舍建筑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和经济实用的原则。选择背风、水源充足、地势相对较高、阳光充裕、排水便利的地方。为了便于防疫和防噪音,应离公路、工厂和居民区500米以上。
2、羊舍设计:根据勐海县湿热的气候环境,羊舍高度(地面到天棚的距离)为25米-28米,跨度为6-7米,门宽3米、高2米为佳,窗户距地面的高度不低于15米,便于饲养管理和采光。
3、羊舍面积:根据羊的品种、性别、大小及所处不同生理时期和舍饲数量多少而定。羊舍面积可参考以下标准:种公羊15-20平米/只、成年母羊10-15平米/只、羯羊和育成羊07-09平米/只、怀孕或哺乳母羊16-20平米/只、断奶羔羊05平米/只。
二、山羊的主要饲料
俗话说“羊吃百样草”,羊的饲草种类多。能量饲料主要有玉米、米糠、麦麸、酒糟等,蛋白质饲料主要是豆粨和菜籽粨等。
三、山羊的饲养管理
1、分群饲养:种羊和断奶羔羊分群饲养,公、母羊分圈饲养,防止乱交配,造成品种混杂或近亲繁殖,引起品种退化。育肥羊群数量不宜过大,每群20只为宜。
2、供足饮水:日饮水2次,早晚各1次。夏季应增加饮水量,冬天宜饮温水。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喂尿素(成年羊6-10克/只为宜,切忌饲喂哺乳羔羊)前后1小时内,严禁饮水,防止尿素中毒。
3、补喂食盐:为促进山羊食欲,可适当补喂食盐,可将食盐或舔砖放在槽内让羊自由舔食。
4、哺乳与补饲:羔羊在产后30分钟内吃到初乳。10天左右,用精料对羔羊进行诱食,当羔羊习惯后,投喂混合精料进行补饲。
四、肉用山羊育肥技术
商品肉用山羊在出栏或屠宰前一段时间的育肥,其活重增加,屠宰率提高,肉用品质得到改善,从而达到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的双重目的。如果山羊饲草优质,放牧育肥80-90天,就能达到出栏标准。
五、疾病防治
1、驱虫:春秋各1次,交替使用左旋咪唑片和丙硫苯咪唑片,8-1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性灌服。
2、卫生:每天清扫羊舍,清洗料槽、水槽,驱虫灭鼠。每年春、夏、秋季对羊舍、运动场用002%的速灭杀丁溶液喷雾杀蜱。
3、药浴:每年药浴2次以上,一般可用1%的敌百虫或05%甲醛溶液或005%双甲脒溶液,选择晴天进行,水温35℃左右,让羊在药液中洗浴1-2分钟。
4、防疫:做好羊链球菌病、布氏杆菌病、口蹄疫、传染性脓疱、传染性胸膜炎、山羊痘、小反雏兽疫等重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及综合防治工作。定期交替使用10-20%生石灰或30%的热草木炭水消毒圈舍和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