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养殖有什么要求
选择地势平坦、不积水侧的沙质草地;合理搭配饲料,不同时期喂养饲料不同;做好疾病预防,定期清理消毒。
北方能养鸵鸟,鸵鸟适应力强、易饲养、抗病力强、耐热、耐寒。
鸟,是现代鸟类中体形最大的,高可达3米,颈长,头小,嘴扁平,翼短小,不能飞,腿长,脚有力,善走。雌鸟灰褐色,雄鸟的翼和尾部有白色羽毛。生活在非洲的草原和沙漠地带。
现代生存的最大的鸟,高可达三米,颈长,头小,嘴扁平,翼短小,不能飞,腿长,善走。雌鸟灰褐色,雄鸟体羽主要为黑色,翼和尾部有白色羽毛。生长于非洲草原和沙漠地带。可取用羽毛及肉。
鸵鸟养殖技术 ?
1、鸵鸟养殖方法:
人工饲养的鸵鸟每天的活动比较有规律。因此,应根据其生活规律定时、定量进行饲喂。
每天早晨天一亮,鸵鸟就在运动场上围着边网跑步,跑15~20分钟后进行交配、采食。所以首次饲喂时间以早6点半至7点半为宜。1天饲喂4次,每次饲喂的间隔尽可能相等。饲喂顺序可以先粗后精,也可以把精饲料拌入青饲料中一起饲喂。精饲料喂量一般每只控制在15kg左右,以防过肥而使产蛋量下降或停产。
产蛋期鸵鸟配合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以18%为宜,代谢能105兆焦/千克。青饲料以自由采食为主。特别要注意种鸟对钙的摄入,除了饲料中给予足够的钙磷外,在栏舍内可以设置饲喂骨粉的食槽,任种鸵鸟自由采食。
2、需要条件:
想要养好鸵鸟的话,我们需要引进一些优良品种的鸵鸟,本身我国的环境其实并不是特别适合养殖鸵鸟的,所以需要引进品种较好的鸵鸟来养殖才行,否则容易养不活。
我们需要包一块比较大的区域用来养殖鸵鸟,鸵鸟是比较喜欢安静的地方的,所以,我们需要确保包的这块区域中没有一些工厂和居民区才行,这样才能更好的养殖鸵鸟。
我们在养殖鸵鸟的时候,更多的需要确保鸵鸟的自由度,这个是非常重要的,鸵鸟并不适合圈养,圈养会让鸵鸟非常的不自在,我们只需要确保鸵鸟在我们整块区域中不逃跑就行了,在外围弄个围墙或者栅栏都是可以的。
我们在养鸵鸟的时候,尽可能的在前期喂饲料,因为初到新的环境下,很多鸵鸟都是无法立马适应的,我们给它们喂饲料可以确保它们在适应阶段身体的健康,这是比较重要的。
养殖环境
鸵鸟的饲养方式及其场地设备 鸵鸟体型大,如果采用舍饲的方式进行饲养管理,则需要占用较大的土地面积和较多的投资。每只鸵鸟需舍内面积5×5米2、运动场50×12米2,而且鸵鸟高大,要求鸟舍的门宽而高(高约3米)。
由于鸵鸟性情温顺、有群聚性,因而可以进行散养或放牧饲养,这样就不需专辟运动场,同时鸵鸟可以自己采食天然植物,减少了饲料投喂量。 鸵鸟舍应有较大面积,檐高不低于3米,土地面(为防鼠最好用水泥铺地)上铺沙草,冬季和繁殖、育雏时垫垫料(如垫草等)。
鸵鸟舍应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北方还应安装保温设施。舍内应有操作廊,还需注意采光问题,食槽和饮具都应深大而坚固。鸵鸟养殖场最好建在冬季最低气温不低于5~10℃的地方。这一条件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鸵鸟养殖场必须建在地势平坦的草原、牧场和沙漠。鸵鸟舍外应开辟尽量大而平坦的运动场。如有天然牧场也可散养或放牧饲养。在鸵鸟运动场或牧场应适当种植其可采食的落叶乔木、灌木、苜蓿或禾草等。
饲料配方
一、鸵鸟的饲料需求。
鸵鸟在育雏期间,必须饲喂营养平衡的全价配合饲料,并辅以优质纤维性饲料(如苜蓿等牧草)。鸵鸟在1周龄内,单纯饲喂以高蛋白质配合饲料可能导致腿疾。随着鸵鸟日龄增大,其吸收利用纤维素的极强本性逐渐表现出来,应让其采食粗饲料或天然植物,而浓缩饲料的投喂量控制在每只每天不超过15~2千克。然而,目前对鸵鸟的营养需要,知之甚少。在南非,多以苜蓿、玉米和家禽饲料来饲喂鸵鸟。在生产实际中,鸵鸟4月龄以后,一般让其采食天然植物。如今,津巴布韦的鸵鸟专家们已根据鸡饲料类型、配制出鸵鸟的育雏料、生长期料和产蛋期料。
二、鸵鸟各阶段的饲料如下。
1 1日龄至12周龄。 使用育雏料或碎粒料,其中粗蛋白质含量为21~22%,饲料配比为浓缩料占90%,优质纤维粉占10%;或者浓缩料占60%,优质青饲料占40%。
2 12周龄至屠宰(12月龄)或开始产蛋。 投喂生长期料,每只每天消耗量不得超过15千克,并让鸵鸟自由放牧或采食粗饲料。精饲料的投喂量在每只每天不超过15千克的前提下,应该根据季节和采食的天然植物等情况而加以调整。
3 产蛋期。 让鸵鸟自由采食青饲料,并提供产蛋期料,每只每天浓缩料消耗量不得超过2千克。随着鸵鸟日龄的增大,对蛋白质需求降低。由于生长期历时长达9个月至2年多,因此,鸵鸟实际上需要2~3种生长期饲料(浓缩配合饲料)。此外,鸵鸟的配合饲料,需求的钙、磷水平较鸡饲料高,一般高25~30%,复合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使用极其重要。通常在2~4周龄的鸵鸟的饮用水中加入水溶性维生素及电解质。鸵鸟喜爱采食颗粒饲料,饲料颗粒化能够减少饲料的浪费。然而在育雏期间或1~6周龄,一些生产者选择粉料,有的加少量水将饲料拌湿,采用这种饲喂方式喂料,可以减少饲料的浪费。至鸵鸟1~6周龄以后,改粉料为颗粒料,颗粒最大的直径为10毫米。产蛋期则喂以方形粒料,其最大值为16毫米。
养殖管理
鸵鸟的饲养和管理。
目前常用于养殖的鸵鸟品种有:“红颈”、“马萨”、“非洲黑”等。 鸵鸟的人工孵化方法与其他珍禽相同,但孵化期为42天、孵化温度377℃左右、相对湿度一般为55~60%。鸵鸟蛋大,要注意翻蛋及使种蛋受温均匀。凉蛋也十分重要,因为蛋大,与外界的热交换、散热较慢。还要重视通风换气。在出壳前2天,进行最后一次照蛋,将正常发育的胚蛋转入出雏盘,进行落盘管理。鸵鸟在出壳后的1~16周龄,由于其机体幼小(初生雏重11千克),各方面机能尚未健全,对环境条件等反应十分敏感,尤其是温度和疾病,因此,在鸵鸟1~12周龄的育雏期,需要精心管理,任何一方面管理不善,都会带来重大损失,例如:高死亡率、高淘汰率,以及鸵鸟的种用性能低下和产蛋年限及寿命缩短。鸵鸟育雏的三要素是温度、饲料和阳光。
鸵鸟出壳后在禽舍内进行人工保温高密度育雏。鸵鸟的育雏温度一是根据温度计的指示,二是根据雏鸵鸟的活动状态来掌握温度,直至鸵鸟感到舒适,活动自如。鸵鸟出生后24小时内,先供应温水供其饮用,1—2小时后喂育雏料。育雏期间要保证不断供应清洁饮水。1~8日龄内每天饲喂8~7次,以后逐渐减少至每天5~4次,每只投喂量以不剩余饲料为度。阳光对育雏期鸵鸟尤为重要。在暖和的晴天应将鸵鸟放出舍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