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刀鳅资料

   2023-05-10 互联网艺莲园168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中文名:棘鳅 英文名:Macrognathus aculeatus类 别:其他热带卵生鱼别 名:钢鳅,刀鳅,石锥原产地:印度、远东备 注:为典型的蛇形类鱼,头窄、鼻长;鱼体呈褐色,背鳍上匀称地布有四或五个褐色眼状斑纹;棘鳅属夜间活动鱼类。基本特征身长:350毫米雌雄区别:无明显差异饲养难度:较易食性:各类蠕虫繁殖方法:散性卵繁殖能力:人工繁殖未成功饲养条件水质:无苛求;每5升水加1匙盐水温:24~26℃放养形式:单养活动区域:中、下层水域生活习性为底栖性鱼类。生活于

刀鳅资料

中文名:棘鳅 英文名:Macrognathus aculeatus

类 别:其他热带卵生鱼

别 名:钢鳅,刀鳅,石锥

原产地:印度、远东

备 注:为典型的蛇形类鱼,头窄、鼻长;鱼体呈褐色,背鳍上匀称地布有四或五个褐色眼状斑纹;棘鳅属夜间活动鱼类。

基本特征

身长:350毫米

雌雄区别:无明显差异

饲养难度:较易

食性:各类蠕虫

繁殖方法:散性卵

繁殖能力:人工繁殖未成功

饲养条件

水质:无苛求;每5升水加1匙盐

水温:24~26℃

放养形式:单养

活动区域:中、下层水域

生活习性

为底栖性鱼类。生活于多水草的浅水区。以水生昆虫及其它小鱼为食。

外形特点

体细长,前端稍侧扁,肛门以后扁薄。头长而尖。吻稍长,但不及眼后头长,吻端向前伸出成吻突,其长度约等于眼径。前鼻孔呈管状,位于吻的两侧;后鼻孔圆形,近眼前缘。眼位于头部的侧上方,表面覆以薄皮,眼下前方有一倒生的小刺,埋于皮内。口下位,口裂几成三角形,口角达眼前缘或稍超过。上下颌具绒毛状齿,呈带状排列。胸鳍小而圆,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分别与尾鳍相连。背鳍前方有1排各自独立的硬棘,约为31-33枚;臀鳍具棘3枚;尾鳍略尖。体鳞细小,侧线不显著。体背黄褐色,腹部淡黄。头部从眼上向后有2条淡色线条,沿体背纵伸至尾鳍基。体背、腹侧有许多网状花纹,背鳍、臀鳍与尾鳍的基部网纹更为明显,体侧有30余条褐色垂直条斑。有些个体条斑上端色较深黑,有部分个体近腹侧的条斑之间杂以短斑。背棘基黑褐色,胸鳍淡**或灰黄,其余各鳍灰色,臀鳍下缘常饰以白边。

繁殖特点

生殖期大约在7月份。

棘鳅,原产于印度以东的东南亚之广大区域,台湾亦产,分布于台北桃园一带。本鱼的体形极长,颇似鳗鱼,又因眼前下方有小棘,背鳍前部亦有许多分离的小棘,故英文名之为“棘鳗”。咖啡色的身体上,有3 - 10个不规则的圆形黑斑,口小吻长,且可自由扭转,用此口吻在砂中挖采食物。适水温为24 - 28℃,喜好弱酸性的软水,是属夜行性的,故白天均潜伏砂中,只留鼻与口在外,或隐藏于暗处,静待夜晚的来临,始出来活动觅食。虽性温和不会伤害他鱼,但因个体大,时亦有追逐小鱼的行为,故最好不要与小型鱼混养。又因常在砂中穿梭,水草常会被连根挖出,所以水草的种植需用石块压住保护。水箱必须密盖,以防止其爬出箱外。

[ 上次修改时间:2009年8月4日(星期二) 晚上10:22 ]

刀鳅能吃。

刺泥鳅,其体呈流线型,背鳍上长有16根左右的刺。因刺硬及形似细而长的小刀,故称“刺泥鳅”、“刀鳅”。“干煸刀鳅”是两湖地区人们喜爱的一种菜肴。特别是作为下酒菜,香脆可口,回味无穷。

刺鳅肌肉含高蛋白和低脂肪,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脂肪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EPA与DHA含量均较高,矿物元素含量丰富。

扩展资料:

刀鳅鱼的营养价值丰富含有18种氨基酸、17种脂肪酸、9种矿物元素。肌肉鲜样中,蛋白质含量为1772%、2142%。

脂肪含量为163%、266%;氨基酸总量为1747%、2125%;鲜味氨基酸总量为714%、876%;EPA与DHA总量为417%、792%;人体必需脂肪酸总量为953%、965%。

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252、6628;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甲硫氨酸﹢半胱氨酸)、色氨酸。有补肾、补虚、养颜的功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刺泥鳅

 
标签: 资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