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蟹需要什么条件
养殖蟹时,需要选择水质良好且排灌方便的地方建设池塘,蟹池边还要修建防逃设施,避免蟹逃跑,在投放蟹苗前,需要使用生石灰消毒池塘,后期给螃蟹喂食时,可以使用虾米、鱼、豆类等营养价值高的饲料。
养蟹需要哪些条件1、修建蟹池
养殖蟹时,需要选择排水方便且水质较为良好的地方建立池塘,而且池塘底部最好铺上一层沙土或者黏土,利于水草和蚯蚓等生长繁衍,并且池塘底部的淤泥不要超过5厘米,需要定期检查淤泥高度并进行清理。
2、防逃设施
在建设蟹池后,需要在离池塘15米以外的地方建立防逃墙,防逃墙向阳一面要离水3米左右,而且防逃墙的高度约为80厘米,可以使用钙塑板、水泥板、塑料薄膜进行搭建,并且防逃墙拐角需要用水泥抹成圆角。
3、消毒池塘
在投放蟹苗前,需要对池塘进行消毒,可以使用生石灰和漂白粉溶入水中,再将其泼洒至全池,除尽池塘里的致病真菌,等待10天过后,就可以往池塘里移栽水草,然后即可将蟹苗放入池塘中。
4、提供饲料
蟹是杂食性动物,以水生植物和动物尸体为食,在给蟹喂食时,需要为其提供虾米、螺蛳、小鱼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饲料,并定期为蟹补充土豆、面包渣和豆浆等食物,可以每天喂食饵料2-3次,使蟹正常生长。
河蟹健康养殖对环境条件有什么要求?
螃蟹是非常好养的,一般需要好的生活环境,比如水质要清澈、有丰富的水草、弱光以及水温不要太低等。
螃蟹一般白天隐居或穴居,夜间出来四处觅食。喜水质清澈,溶氧充足,水草丰盛的水体;厌恶肥水、污水,怕缺氧,对不良水质回避性十分明显。喜弱光、怕强光,喜安静、怕惊动。当水温达10℃以上时开始摄食,15℃左右蜕壳生长,20~28℃为生长盛期。水温过高对螃蟹摄食、生长、蜕壳均有抑制作用。
健康养蟹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
养殖水源被工厂排放的污水污染,如果养蟹池进入污染水,轻则使河蟹体内积累毒性,影响河蟹品质,食用对人体有害;重则使河蟹大规模死亡。
(2)生存环境建设要合理
河蟹养殖不仅要水源充足,水深面阔、排灌方便,污泥少、水质清新,饵源充沛,而且还要根据河蟹的特性建设好河蟹的生存环境。要有深水区和浅水区,深浅水区面积之比为3∶1以上。
(3)引进的苗种无病原微生物
引进和使用有病或有病原体潜伏又未消毒的苗种,待发病的条件成熟时,就能造成某种蟹病的流行或大流行。很多养蟹户到外地购买河蟹苗种不调查暗访,是否发生过病害;买回的苗种不检验检测,苗种是否带有病原体;放入蟹池之前不进行消毒;实践证明,从发病区引进的蟹种大都会发病,健康蟹种就很少发病。
(4)注意引进苗种的品质
一些育苗场家河蟹亲本基本上都选自于本区域的养殖成蟹,不经严格挑选,更缺乏必要的技术措施和手段,造成长江水系河蟹特有的品质逐步退化,种质资源的混杂,免疫力下降。外购的蟹苗、蟹种质量得不到保证,加上长途运输、检验检疫、消毒等工作做不到位,造成了蟹种培育和成蟹养殖病害经常发生。因此,广大养蟹户一定要注意引进品质优良的苗种。
(5)选药用药要慎重
在河蟹疾病流行季节,许多蟹农发现河蟹生病或死亡时,就会手忙脚乱,胡乱用药。结果蟹病不但没有防治好,反而增加了成本,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增强了病原体的抗药性。有的还影响到子代,造成下一代滞长、畸形,发病率高。因此,在防治河蟹病害时,用药一定要慎重。
(6)养殖模式要合理
一些养蟹户在养殖商品蟹的过程中,总会在5、6月再投养一部分仔蟹,年底收获时,捕成熟的蟹,留下的蟹继续再养,翌年5、6月再补充仔蟹。对这种养殖模式,他们不但看不到它的危害性,反而认为是养蟹的“好办法”,结果造成大蟹和敌害残杀小蟹和软壳蟹的现象很严重;商品蟹捕完后不便和不能彻底清塘消毒,否则会伤害幼蟹,导致潜伏在底泥和幼蟹身上的病原体,待条件和时机成熟产生各种病害。放养的河蟹苗种要保证规格一致,养殖一个周期要彻底清塘消毒。
(7)苗种放养密度要合理
在养蟹水平一般地区,养蟹户普遍存在不顾具体条件,盲目追求高密度,认为多放产量高,效益好,结果高密度带来河蟹发病率高,规格小,残杀率高。要求养蟹户每亩放600~1200只。
(8)投喂的饲料营养要合理
在养蟹过程中,有的养蟹户投饵不足,使河蟹生长慢,躯体瘦弱;有的投饵虽较多,但饵料质量差,不能满足其营养需求;有的只投喂植物性饵料,不投动物性饵料,造成蛋白质缺乏等。河蟹营养缺乏,抗病力就弱,因而发生各种病害的概率也就会高起来。要求广大养蟹户按照河蟹的营养需求来饲养管理,使河蟹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