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王养殖技术 蜂王如何养殖
1、选择种王
养殖蜂王前,需要在专门的养殖基地挑选生长健壮、飞动性强的种王,如果蜂群的质量太差,可以选择外形特征相似的蜂王。
2、养殖场所
养殖蜂王时,需要选择适宜的场所,最好在水质干净清澈的地方的地方搭建蜂棚,方便蜂王饮水,并且养殖蜂王时要远离居民区等嘈杂的环境,防止蜂王飞逃。
3、喂养食物
蜂王喜食蜂蜜,养殖蜂王时,需要在周围栽种花树,比如山茶花、百合花、油菜花等植株,方便蜂王取食,如果花蜜缺少,可以用新鲜的蜂蜜兑水后给蜂王喂食。
4、保暖措施
蜂王喜欢在温暖的环境中生长,冬季气温过低时,需要在蜂箱上遮盖一层棉布,起到保暖作用,如果蜂王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会导致蜂群颓靡。
马蜂养殖,是怎样过冬的?什么时候交配?
老劣蜂王产子少,冬季死亡率高,来春产卵“驼峰”曲线明显。因此,必须在初秋培育一批优良健产的新蜂王,以更换老劣蜂王及作为贮备蜂王。冬季不要换蜂王。
中蜂换王的方法
中蜂换王的方法有利用蜂王换王和利用王台换王2种:
⑴利用蜂王换王
在给蜂群更换老劣蜂王,或给新分群和失王群补充蜂王时,都必须诱人蜂王。诱入蜂王的时候、蜜源、群势以及蜂王的行为和生理状态等的因素,对诱入蜂王的成功与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蜂群若失王不久,尚未改造王台.或工蜂没有出现产卵之前,诱入蜂王较容易成功;外界蜜源丰富或没有发生盗蜂的情况下,诱人蜂王容易成功;给弱群或在夜间诱入蜂王容易成功;
蜂王安静稳重或操作轻稳,诱入蜂王容易成功;外界气温较低或巢内饲料充足时,诱入蜂王容易成功。 在诱入蜂王之前,应对蜂群进行详细检查,将王台全部毁掉,需要更换的老劣蜂王应在前1d提走。诱入蜂王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诱入方法。
⑵利用王台换王
①利用自然王台换王
当蜂群出现分蜂王台时,注意选留 1个较大王台,其余王台毁除,并将原群蜂王剪翅,防止自然分蜂。
②利用中蜂母女交替的习性换王
人为剪去蜂王的翅或上颚、中足的跗节,使蜂王致残,然后诱入 1个成熟王台换王。
中蜂换王的时期
⑴常规换王
1年换1次王:春季3~4月份
1年换2次王:春季3~4月份1次,秋季10~11月份1次
⑵结合蜂群断子治病换王
中蜂囊状幼虫病高峰期,用王台换王,使得蜂群有20d的断子期,阻断寄主,有利治病。
⑶结合采蜜期新王采蜜换王
在流蜜期前15d,将原群蜂王除去或囚禁,诱入王台换王。采蜜期到来时,新王刚好产下一些子,从而激励蜂群采蜜,可活较高产蜜量。
在冬季的时候一般就是胡蜂交配的季节,这个季节作为胡蜂养殖人如果不多加注意,就会导致很多胡蜂交配不成功的现象,这样就会影响胡蜂的幼蜂群。交配后的蜂王,基本不再取食,会自己爬进放在交配大棚中遮光环境一端的树筒、老蜂巢、大棚铁纱网的各个角落等处爬附不动,在夜间温度10-20度范围时,蜂王就会自己进入树筒缝隙内、老蜂巢内越冬。建在阴凉有一定湿度环境中的交配大棚可以直接做越冬大棚用,就是不用移动越冬室,让钻入越冬树筒的蜂王直接在交配大棚中越冬。
如果交配过的蜂王没有自己进入树筒的缝隙中,一直爬附在大棚的铁纱网上,说明大棚里的温度夜间不够低,应该换个越冬环境,需要人为地把蜂王放入做越冬室的枯树筒中,移到专用的越冬大棚里。
这个过程的关键是交配后的蜂王必须全部进入越冬树筒内,在避光环境中越冬;越冬大棚内的温度必须保存在10—21度范围;越冬大棚内的湿度必须在50%—60%;做越冬室的枯树筒内的糟木、泡木之间必须有蜂王爬附的空隙,还有越冬环境必须安静。
扩展资料生活习性
黄蜂为有社会性行为的昆虫类群。蜾蠃科的种类平时无巢,营自由生活,在产卵时,由雌蜂筑一泥室或选择合适的竹管,产卵其中,同时贮藏在捕来之后经螫刺麻醉的其他类昆虫的幼虫或蜘蛛。一室一卵,分别封口,由卵孵出的幼虫取食所贮存的猎物。化蛹和羽化成蜂以后,即咬破巢口飞出。
其他种类的胡蜂一生营巢而居。蜂群中有后蜂、职蜂(或称工蜂)(雌性)和雄蜂的区别。后蜂为前一年秋后与雄蜂交配受精的雌蜂,它们把精子贮存在贮精囊中,到该年分次使用。雄蜂在交配后不久即死亡。天渐冷时,受精雌蜂纷纷离巢寻觅墙缝、草垛等避风场所,抱团越冬。
翌年春季,存活的雌蜂散团外出分别活动,自行寻找适宜场所建巢产卵。它们所产的受精卵形成雌蜂,未受精卵形成雄蜂。由于职蜂增多,蜂巢逐渐扩大。职蜂负责筑巢和饲育幼虫。中国中部地区每年有3次发生高峰。秋后,巢中的雄蜂约占总数的1/3,为一年中雄蜂最多的时期。
一般气温在12~13℃时,胡蜂出蛰活动,16~18℃时开始筑巢,
秋后气温降至6~10℃时越冬。春季中午气温高时活动最勤,夏季中午炎热,常暂停活动。晚间归巢不动。有喜光习性。风力在3级以上时停止活动。相对温度在60~70%时最适于活动,雨天停止外出。胡蜂嗜食甜性物质。在500米范围内,胡蜂可明确辨认方向,顺利返巢,超过500米则常迷途忘返。
马蜂亚科和胡蜂亚科的胡蜂所建立的蜂巢是用纸浆所造成的,而非蜂蜡。在这一点上,它与蜜蜂及其他胡蜂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