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麝香从什么动物的哪个部位提取

   2023-05-16 互联网艺莲园281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麝香主要是从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的腹部下方的生长腺以及香囊中提取出来的分泌物质。麝含有大量的水分、灰分、尿素、氨基酸、粗纤维以及胆甾醇等营养物质,是一类比较好的高级香料以及药材。麝香主要是由我国西南部、西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麝香主要是从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的腹部下方的生长腺以及香囊中提取出来的分泌物质。

含有大量的水分、灰分、尿素、氨基酸、粗纤维以及胆甾醇等营养物质,是一类比较好的高级香料以及药材。

麝香主要是由我国西南部、西北部地区和北印度、尼泊尔、等寒冷地带雄性鹿科动物身上提取的一种分泌物,所以能生产麝香的动物比较稀少,所以产量十分有限,所以说麝香是一类比较珍贵的中药材。

麝香确实不太常见的呢,那么我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麝香到底是什么东西?

麝香,为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自阴囊分泌的淡**、油膏状的分泌液存积于位于麝鹿脐部的香囊,并可由中央小孔排泄于体外。

传统的方法是杀麝取香,即切取香囊,先行干燥,腺囊干燥后,分泌液变硬、呈棕色,成为一种很脆的固态物质,呈粒状及少量结晶。 固态时麝香发出恶臭,用水或酒精高度稀释后才散发独特的动物香气。

那么说到麝香,就不得不先来了解一下“麝”了

麝,又称为麝獐、香樟,种类少。其前肢短后肢长,蹄小耳大,雌雄都无角,雄性有发达獠牙。 麝栖居于山林,多在拂晓或黄昏后活动,听觉、嗅觉均发达。

中国麝类资源丰富,有林麝、马麝、原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等5种。

麝香

麝被取了麝香会死吗

不会,但是也会伤害动物。

麝鹿等鹿科动物被提取的分泌物质并不是它的生殖器官,而一种独立的囊体,被人体去除之后对它们的伤害并不是很大,过段时间会再长出来,是不会导致麝鹿死亡的。

麝香可以直接食用吗

不建议食用。

因为麝香本身是作为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使用的,一般是用作外用,具有一定镇痛、消肿等作用,不建议作为煎剂食用,因为麝香是从动物中提取出来的,具有一定刺激性,所以是不建议人体直接食用麝香的。

麝香的历史

麝香是中世纪早期近东所使用最重要的香料。

阿拉伯文献里包含了不同种类麝香的丰富资料,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对麝香的地理起源有着相当详尽的记述。

在伊斯兰教兴起以前,麝香被认为是印度所产,商贾通过阿拉伯东部的达林港,将其贩卖到阿拉伯岛。阿拉伯诗歌中把麝香的香囊称为“印度的老鼠”。直到公元9世纪中期,人们才知道麝香来自吐蕃和中国内地。

基督教医师穆萨维的笔记记述了若干种类的麝香。

特禽养殖包括哪些

问题一:虎鲸是国家几级保护动物 二级

问题二:虎鲸是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是

问题三:虎鲸是濒危动物吗 是的

问题四: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哪些 黄唇鱼、松江鲈鱼、克氏海马鱼、胭脂鱼、唐鱼、大头鲤、金线靶、大理裂腹鱼、花鳗鲡、川陕哲罗鲑、秦岭细鳞鲑、文昌鱼 ・白点原海豚 ・瘤齿喙鲸 ・猞 猁 ・猕 猴 ・灰 鲸 ・渔 猫 ・海南兔 ・海 豹 ・海 狗 ・河 麂 ・沙劳越海豚 ・江 豚 ・江 獭 ・水 鹿 ・水 獭 ・棕 熊 ・林 麝 ・条纹原海豚 ・日本喙鲸 ・斑林狸 ・斑 羚 ・拟小抹香鲸 ・拟大须鲸 ・抹香鲸 ・座头鲸 ・巨松鼠 ・岩 羊 ・小须鲸 ・小爪水獭 ・小熊猫 ・小灵猫 ・小抹香鲸 ・宽吻海豚 ・大须鲸 ・大灵猫 ・塔里木兔 ・原 麝 ・北海狮 ・兔 狲 ・伪虎鲸 ・丛林猫 ・龟 ・镇海疣螈 ・贵州疣螈 ・虎纹蛙 ・绿海龟 ・细瘰疣螈 ・细痣疣螈 ・玳 瑁 ・棱皮龟 ・山 瑞 ・太平洋丽龟 ・大理裂腹鱼 ・大壁虎 ・大凉疣螈 ・大 鲵 ・地 龟 ・唐 鱼 ・凹甲陆龟 ・云南闭壳龟 ・三线闭壳龟 ・阿波罗绢蝶 ・虎斑宝贝 ・硕步甲 ・拉步甲 ・彩臂金龟 ・大珠母贝 ・墨脱缺翅虫 ・叉犀金龟 ・冠 螺

问题五:什么海洋动物能吃掉虎鲸 没有天敌~!

虎鲸亦称“逆戟鲸”哺乳纲、鲸目、海豚科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我国从黄海、渤海至南海均有分布

问你谁是海中霸王你可能毫不犹豫地回答:鲨鱼错了真正的海中霸王是虎鲸,而鲨鱼只不过是虎鲸面前的一碟小菜而已

虎鲸是鲸类中较小的一种它最大全长不过10米,体重7吨~8吨它生性胆大、狡猾、残暴、贪婪、杂食凭着它每小时55公里、在追扑猎物时还可加快一倍的游泳速度,不管海洋中什么动物,只要被它发现就难逃虎口,小到鱼虾海鸟,大到鲨鱼海象甚至大形鲸类都是它经常扑食的对象它是胃口之大令人惊骇,有人曾在一头长7米的虎鲸胃里发现有13头海豚、14只海豹;还有人发现过一头虎鲸竞能一次吞下60头海狗崽子据推测,虎鲸每天的摄食量至少要占其体重的4%,就是说,一只8吨重的虎鲸每天要吃032吨重的食物,足可见其对海洋动物的祸害之甚了

虎鲸胆大,活动范围也大其他鲸类一般南北两半球之间互不交往,太平洋大西洋之间也不交流,惟有虎鲸不受疆界限制,它可以任意从南极海游到北冰洋,从东半球游到西半球,凡能游到的地方它都“到此一游”

虎鲸凶猛残暴又十分狡诈当它们遇到大型鲸时,它们会“组织起来”,先将大鲸围住,再由两头虎鲸冲上去分别咬住大鲸的两个鳍肢,使它难以逃跑然后其他虎鲸一拥而上猛烈撕咬,吃了一阵之后,还会有虎鲸替换咬住鳍肢的鲸,让它们也去享口福小须鲸、座头鲸、灰鲸、以至个体最大的蓝鲸都经常遭受他们袭击而成为腹中之物有时拖着死鲸的扑鲸船被它们发现,它们也会不顾鲸炮的轰击一拥而上钻入大鲸的躯壳中,吃掉里面的鲸油后扬长而去

虎鲸遇到鱼群时,不是马上冲上去乱咬,而是一群虎鲸分散开将鱼群围并在外围游动,将鱼驱赶密聚在包围圈中,然后大家轮流冲入圈内各自饱餐一顿如果遇到海豹或企鹅站在浮冰上,虎鲸会跃上浮冰边缘,用身体把浮冰压得向自身倾斜,冰上动物站立不稳,一下滑到它嘴边便扑而食之

最壮观的场面要算虎鲸和海象的混战海象遇到虎鲸时会迅速聚集在一起,小海象居中大海象居外,面对虎鲸准备厮杀;而虎鲸则先由5只~6只在海象面前横排一列,吸引海象的注意力,再由其他虎鲸悄悄绕到海象背后发动突然袭击,海象群一乱,正面的虎鲸便一拥而上,大咬大嚼,直杀得海象浮遍海,血染波涛

虎鲸虽然凶狠残暴可它却是人类的朋友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虎鲸袭击人类的记录相反,由于它的智慧,倒是有人训养虎鲸使之为人类服务比如,在海滨旅游区的人们训练虎鲸供游人娱乐,当虎鲸听到召唤信号时,它会马上游到岸边让游人骑在背上到水中游弋,而后又能按指令再把人送回岸边

澳大利亚一个捕鲸基地的渔民们则训练虎鲸帮助扑获其他大型鲸平时,他们让受过训练的虎鲸到外海充当侦探,一旦发现大鲸,就有几头虎鲸把它看住不让它逃跑,另外则有虎鲸返回港湾报信,它回到港湾后在基地附近跳跃,翻滚着以引起人们注意,当捕鲸船起航时,它会在前面导航引路,船炮击中大鲸后,它们还会交替跳起压迫伤鲸的喷气孔以阻止其呼吸,还会潜入伤鲸身体下面,不让其潜水逃跑当捕鲸船制服伤鲸后,渔民们只要把虎鲸最喜欢吃的鲸舌赏给它们,它们就心满意足了

由于虎鲸凶残暴戾,使其他海洋动物闻声丧胆,所以,也有渔民把虎鲸的叫声录制下来在养殖场边播放,以此驱逐养殖物的天敌,保障养殖业免受祸害

虎鲸是名符其实的海中猛虎,它的荷兰、英文名称,都是“杀鲸凶手”之意,可见它的凶残和威猛虎鲸又叫“逆戟鲸”,这是因为雄虎鲸高大背鳍突出水面时,很像古代的武器――戟倒竖于海面的形状

有人在一头虎鲸的胃里发现十几头海豚和同样数量的海豹,足以证明虎鲸的凶>>

问题六:虎鲸是群居动物吗它为什么是呢? 虎鲸是群居动物,通常几头到几十头生活在一起。这7头懂得上岸捕食的虎鲸就属于同一群。

海岸巡逻员布巴观察虎鲸已多年。他说,7头虎鲸中有5头会向群中年轻的虎鲸示范上岸捕食的要领。那些“学徒”会跟在“前辈”身后,在靠近海滩的地方停下来看“前辈”捕食。作为学习的奖品,“学徒”还可以从“前辈”那里分到一点食物。

上岸捕食的诀窍在于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虎鲸上陆捕食的奇观仅发生在每年四五月间,这时正是小海狮开始学习游泳的时候。这个季节海边会有许多小海狮,成为虎鲸的绝佳猎物。而一旦错过时机,等小海狮学会游泳,虎鲸要想猎获身手矫捷的游泳健将海狮就绝非易事。

此外,要避免搁浅致死,虎鲸必须测算好猎物的位置和潮水的方向。和海豚一样,虎鲸利用声呐探测猎物的位置。

为了自然保护环境不受纷至沓来的游客影响,当地 已颁布法令,禁止人们接触海生哺乳动物。

问题七:保护动物有哪些 珍稀动物

中臀拟

B

金氏

阿鲁巴岛响尾蛇

细痣疣螈

中国大蝾螈

旱谷蟾蜍

巴拿马金蛙

我国特产的珍贵爬行动物――鳄蜥(图)

回到出生地产卵的爬行动物――绿海龟

生活于温带海域中的爬行动物――P龟和太平洋丽龟

背甲光泽艳丽的海洋龟类――玳瑁

最大的淡水鳖类――鼋(图)

最大的淡水鳖类――鼋(图)

龟中之王――棱皮龟(图)

三线闭壳龟和云南闭壳龟(图)

走近世上稀有的黑嘴鸥(组图)

高原珍稀动物王国 可可西里

扬子鳄在中国永远不会灭绝

渴望嘴下留情的益兽――穿山甲

黑熊--胸挂“新月”的“黑瞎子”

小熊猫―尾巴具九个环状斑纹的动物

大灵猫--能分泌灵猫香的动物

我们的近亲在呼救

长臂猿

懒猴和小懒猴

猕猴

叶猴

豺--凶残而机警的动物

急待保护的猛兽

熊狸--尾巴有缠绕功能的猛兽

关东三宝之一--紫貂

剑吻鲸-上颌无牙的鲸类

抹香鲸―能分泌“龙涎香”的鲸类

露脊鲸―戴“帽子”的鲸

长着“大额头”的鲸类-大吻领航鲸

瓜头鲸-多牙的鲸类

伪虎鲸-有“集体自杀”行为的鲸类

糙齿海豚―牙齿奇特的海豚

灰海豚―上颌没有牙齿的海豚

鼠海豚―小型的海豚

原麝的近亲―林麝、马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

豚鹿―我国最稀少的鹿类

大须鲸―具有黑色须板和白色须毛的巨鲸

最小的须鲸―小须鲸

长须鲸―鲸须颜色不对称的巨鲸

坡鹿―生活于热带的食草动物

珍贵的白唇鹿

黄羊――草原上的瑰宝

扭角羚―深山中的大型食草动物

角似弯刀的珍稀动物―北山羊

斑羚和赤斑羚

短尾信天翁―在海风中生活的鸟类

海鸬鹚―捕鱼能手

红脚鲣鸟的近亲―褐鲣鸟和蓝脸鲣鸟

海南虎斑Z―我国特产珍稀涉禽

黄嘴白鹭―一身雪白无暇的涉禽

秃鹤-头顶无毛的大型涉禽

白琵鹭―长着铲子一样大嘴的珍禽

小天鹅-大天鹅的近亲

美丽的小型雁类―红胸黑雁

肩羽白色的大型猛禽―白肩雕

海陆两栖的空中霸主―虎头海雕

短趾雕和鹰雕

尾羽洁白的海雕―白尾海雕

黑翅鸢―美丽的小型猛禽

大熊猫--动物中的瑰宝

雪豹―高山雪地上的猛兽

云豹―身上具有云状花斑的“豹”

机敏的“野猫”―兔狲

猞猁--北温带寒冷地区的大型山猫

拟小抹香鲸-与小抹香鲸相似的鲸类

座头鲸--大海中的歌声

灰鲸―灰色的巨鲸

伊河豚--长着圆锥形牙齿的鲸类

真海豚―最常见的海豚

白吻原海豚-具有白色喙端的海豚

身上有花斑的海豚―花斑原海豚

蓝白原海豚-具有深蓝色喙的海豚

背鳍如镰的镰鳍斑纹海豚

野驴―“镶有黑边的‘野马’

白鳍豚―生活于长江中的珍兽

马鹿―体形高大似骏马的鹿

用香味传情的动物―原麝

生活在水边的小型鹿类―河麂

沙漠之舟―野骆驼

最原始的反刍类动物―小鼷鹿

失而复得的珍兽―麋鹿

善于游泳的鹿―水鹿

普氏原羚和藏原羚

高原之舟―野牦牛

鬣羚的近亲―台湾鬣羚

鼻腔鼓起的羚羊―高鼻羚羊

登山健将―岩羊

双角巨大无比的动物―盘羊

卷羽鹈鹕的近亲―白鹈鹕和斑嘴鹈鹕

颈部赤红的Gf―赤颈Gf

海空“强盗”―白腹军舰鸟

栖居于深山中的涉禽―黑鹳

具有黑白两色个体的涉禽―岩鹭

失而复得的东方鸟类明珠―朱q

最珍贵的大雁―白额雁

天之骄子―大天鹅

白腹隼雕和棕腹隼雕 >>

林麝养殖证怎么办理?需要些什么?

特禽养殖包括:大雁、鸳鸯、尼古拉火鸡、贝蒂娜火鸡、孔雀苗、白腹锦鸡、红腹锦鸡、白鹇苗、贵妃鸡苗、七彩山鸡、黑凤鸡苗、 绿壳蛋鸡苗、黑天鹅苗、朗德鹅苗、樱桃谷鸭苗、绿头野鸭苗、雉鸡、乌骨鸡、肉鸽、珍珠鸡、鹌鹑、驼鸟、鹧鸪、鸸鹋等众多品种。

特禽养殖也叫珍禽养殖。珍,是珍稀,珍禽是指区别于一般普通的家禽,较珍贵稀有,是属于国家明令禁止捕杀,予以保护的品种,珍禽养殖就是经过合法手续渠道以,国家允许的珍禽品种进行人工合法驯养及科研和经营加工利用,珍禽养殖近年来的话题一直不断,自历史以为人们对珍禽野味就比较青睐,但在那时,珍禽野味也只是有王宫朝廷和身份显贵的人们才能吃到的美味,主要也是由于当时珍禽品种比较稀少,大都靠打猎得到,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吃得到的野味。由于中国人的传统饮食观念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高,这也就更加剧了珍禽野味市场的发展和需求了,而珍禽的养殖也就渐渐热门起来。

濒临灭绝的动物

麝的养殖

麝是以雄性腹部有能分泌麝香的腺体而成为药用动物。麝是草食性反刍动物,俗称鹿獐或麝香獐。麝主要分布在亚洲,我国麝的品种有原麝、林麝和马麝。

一、麝的主要品种介绍

1原麝

原麝全身黑褐色,体高55厘米左右,体长85厘米左右,体重8~12千克,全身黑褐色。黑龙江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大别山均有分布,进一步可分为东北原麝和安徽原麝。

2马麝

马麝多生活在海拔2000~4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或密林中,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体长85~90厘米,高50~60厘米,是体型最大的品种。眼眶周围有**圈,颈部背面有黑色斑块,吻长,耳大直立,善奔跑,体后部毛色较深。

3林麝

林麝主要分布于四川、新疆、西藏、青海、甘肃、贵州。林麝体型小,体长70~80厘米,高50厘米,体重约9千克,是主要养殖种类。林麝前肢短、后肢长,能攀上斜树,其所产麝香为上品。林麝毛色较深,四肢下部前面灰棕色,后部浅褐色,眼下有两条白色或黄白色毛带,直达胸部。幼麝背部有斑点,长成后消失。

二、麝的生活习性

麝可生活在海拔1000~4000米的森林中,属山地森林动物。麝有明显的季节性迁徙活动规律,夏季到高山地带,冬季到低山河谷。麝喜早晨或黄昏活动、觅食,胆小易惊,不成群活动、独居。其食物范围很广,植物的根、茎、叶、花、果食及种子均可食,养殖麝平均每天100~200克精饲料和1千克植物饲料即可满足需要。

三、麝的繁殖

1麝的性成熟和配种年龄

动物随着性成熟而出现的生殖能力。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器官只有在达到性成熟时才开始产生成熟的具有结合能力的生殖细胞。

麝的性成熟期与种类、性别、气候、饲养管理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有关。麝的性成熟开始的年龄约在出生后18个月,但并不能马上进行交配,因为早交配就早妊娠,影响麝的正常生长发育,影响生产性能。为了保持麝的健康以及获得品质优良的仔麝,必须达到一定年龄才允许交配。营养好、发育快的母麝6~8月龄性就成熟,可交配受孕。个别发育慢的、营养不好的1岁半还不能性成熟。在人工驯养下,每1次配种年龄必须在个体发育比较完全时才可以进行。一般适宜年龄,公麝是3岁半;母麝发育好、体健壮的1岁半左右可以配种,最好在2岁半后配种。

2麝的发情

麝为季节性发情的动物,发情交配期在10月到翌年2月份。公麝发情期较长,从9月份开始直到翌年4月份,11~12月份为发情旺期,属于短日照发情类型。

母麝是季节性多次发情。在1个发情季节,可出现3~5个发情周期。母麝性周期为19~25天,平均为21天。发情持续时间为36~60小时,发情旺期可持续24小时。

母麝达到性成熟后,在发情时表现出发情征候。这时母麝表现不安。允许公麝接近和爬到它的背上。母麝发情期,食量减少,阴道粘膜潮红,并有粘液流出,阴户略微红胀。性兴奋时,到处嗅粪、尿、嗅其他麝,排尿频繁,臀毛竖立,尾巴翘起暴露出外生殖器。性欲强的,还发出"嘀嘀"或"咩--咩--咩"的叫声。愿意接近公麝,并接受交配。

公麝在发情期,睾丸变大,表现兴奋,经常追逐母麝,并发出发情时特有的叫声。沿獠牙流出泡沫状的唾液,扭动身体后躯,追逐母麝,表现出性冲动。

3麝的选种选配

为了搞好麝的配种工作,采取选出优良种公麝参加配种的办法,选择种公麝和组织选配是麝饲养业育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每个麝场都应建立一定数量的育种核心群,以提高整个麝群的质量。麝场只有进行选种,实行科学养麝,才能做到选种选配。

选择的种公麝,必须体质良好,性欲旺盛,年龄适宜,睾丸匀称,产香量高,肥满度适宜,并能将这些基本优良特性巩固下来并传给后代。

4麝的配种

我国驯养的麝多数仍处于野生状态,发情期公麝特别狂暴,不易接近,因此现阶段麝的配种多为自然交配方式。目前生产中所采用的配种法主要是单公群母配种法、试情配种法及群公群母配种法。麝的配种法分述如下:

(1)单公群母的配种法首先根据生产性能、年龄、体质状况,将母麝分成若干个配种小群,每群4~6只母麝,选定放入1头公麝,不替换。

另外一种方法是以每群12~15只母麝,选定种公麝按1∶5的比例,1次只放1头公麝,每隔5~6天替换1次。到母麝发情旺期,须2~3天替换1次种公麝。在几天之内公麝已配2~3次以后,尚有母麝发情需要交配时,应将该母麝拨出与其他种公麝交配,以利于保持种公麝的体况良好和提高后裔品质。采用此种配种方式时,公母比例和替换时间须根据公麝的配种能力和母麝发情情况决定。配种时必须注意公母比例,及时观察,及时调整。生产实践证明,1∶5的准胎率和双胎率最高。在发情配种季节,每头种公麝可配10头母麝,但是配得头数过多,会损害公麝健康,降低高麝的受胎率。因此,在一个配种季节,1头种公麝实际配3~5头母麝是比较适的。

(2)群公群母配方法可分为两种类型。

①群公群母1次放入,配种期间不替换种公麝的配种方法就是按1只种公麝负担3~4只母麝配种比例。在配种开始时,1次将公麝全部放入配种的母麝圈内,在整个配种期,如果种公麝没什么问题时,可不进行拨出,如果有些公麝患病,性欲不高,体质特别衰弱,起不到配种作用,可及时将其拨出。一般拨出后不再进行补充。

②群公群母混合后,在配种期中间替换全部种公麝的配种方法全期替换次数为1~2次,配种的公母麝也是1∶3~4。有的将初次参加配种的3~4岁公麝放入配种母麝圈内,引诱母麝提早发情,此时为诱情期。至母麝发情旺期到来前,按1∶3的公母比例,换入壮龄优良种公麝进行配种。配种旺期后,如有70%~80%的母麝配种已经完成,可将体弱的配种能力差的公麝拨出,再按1∶5的比例留公麝,一直坚持到配种全部结束为止。

配种工作的进行,在圈养条件下,经过选择的种公麝于9月份放入母麝群配种。

麝交配时间短、速度快。1次射精量约为05~065毫升,每毫升精液含精子数为20~30亿。每天交配2~3次的公麝,每天可配2头母麝,交配量不宜过大。

刚配完的麝,因血液循环加快,呼吸促迫,一切生理机能尚未恢复正常,不宜马上饮水。

配种期结束后,应立即将所有公麝从母麝圈内拨出,分别予以精心的饲养管理,使其迅速恢复体况,安全越冬。

5麝的妊娠与产仔

麝的妊娠期因麝的种类、个体特点、驯养方式以及其他外界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为175~190天,平均181天。据此,可推算出大致的分娩期,便于预先作准备。1胎双仔或三仔的母麝,其妊娠期最大,平均有184~189天左右。

妊娠期的长短虽然由许多因素决定,其中主要的因素是母麝的饲养管理条件和母鹿个体特点。如母麝饲养条件好,则胎儿生长发育迅速,生命力强,产仔较早;母麝体况不佳,饲养条件差,胎儿发育不好,通常产仔较晚。

母麝妊娠后,食欲增强,采食量逐渐增多,妊娠中期采食旺盛。妊娠3~4个月后的母麝,运动小心谨慎,行动迟缓,性情安静,容易疲倦,有时躺卧。妊娠后期(产前1~2个月),胎儿生长育较快,母体腹围显著增大。接近产仔前,母麝乳腺体积增大。

麝的产仔期根据其发情、配种期和妊娠期的不同而不一致。如配种提前而集中,则产仔也随之提前与集中。一般都在5~6月产仔,个别配种迟的9月初产仔。每年繁殖1次,每次产1~3仔。圈养麝双仔率占80%左右,3仔极少。初产母麝多数一胎1仔。产双胎者,仔麝多为1公1母。在一般情况下,麝在5~6月份集中产仔有利。当新生仔麝开始大量采食饲料时,正是日照时间长,气温适宜,青绿饲料丰盛的时期,有利于促进仔麝早期的快速生长发育和提高成活率。

'麝"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

中国十种濒临灭绝的动物

       一、 古朴国宝:大熊猫 英文: Giant Panda 学名:Ailurpoda melanolenca   大熊猫时一种以食竹为主的食肉目动物,不仅集珍稀、濒危、特产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称。与其同时代的古动物剑齿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袭而灭绝,惟有大熊猫因隐退山谷而遗存下来。现仅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约40个县境内的群山叠翠的竹林中,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传说中,过去大熊猫是白色的,在一次动物葬礼上,为表达哀思,它们把煤灰涂在胳膊上,相互拥抱后,形成了延至后背的黑色,擦眼泪又染黑了眼眶……这当然是杜撰,但大熊猫与许多动物一样,生存状况十分可悲,处在灭绝的边缘。  原因无非是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使其退缩于山顶,呈孤岛化分布,食物与配偶资源贫乏,近亲繁殖严重、体质下降、抗病力弱。目前总数仅仅1000只,被列为 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濒危物种”。作为中国的“国宝”和“友谊使者”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选为自己的会徽标志。

       二、仰鼻蓝面:金丝猴 英名: Snnb-nosed Golden Monkey 学名:Rhinpitheius roxellanae   中国金丝猴包括川、滇、黔三种,因滇金丝猴远居滇藏的雪山杉树林,数量仅千余只,黔金丝猴仅见于贵州梵净山,数量才700多只,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川金丝猴,川金丝猴,布于四川、陕西、湖北及甘肃,深居山林,结群生活。背覆金丝“披风”,攀树跳跃、腾挪如飞。金丝猴刚被命名时,因其仰鼻金发,使动物学家爱德华先生联想起欧洲十字军司令的翘鼻金发的夫人洛克安娜,于是,他便把这个美人之名放到了金丝猴身上(请看金丝猴的学名)。   金丝猴为灵长目、猴科、仰鼻猴属。在这个仰鼻猴属中,还有一支中国以外的金丝猴家族,即越南仰鼻猴,这是一种小型、黑色腹及四肢内侧浅黄的长尾素食猴子,1910年才被发现,曾失踪半个世纪,到1989年才又发现,仅有200只,栖息于越南北部。  三种金丝猴都是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的“濒危”级,川金丝猴为“易危”级(越南金丝猴为极危机)。 它们都面临盗猎、伐木、毁林开荒、生境退缩的威胁,可谓“树倒猢狲散”!

       三、 长江奇兽:白鳍豚 英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学名:Lipotes vexlifer   白鳍豚为中国长江中下游的特有水兽,全球豚类有70多种,淡水仅5种,中国仅此一种淡水鲸。分布狭窄,比大熊猫更古老、更稀少。白鳍豚体态娇美、皮肤滑腻、长吻似剑、身呈纺锤。眼小如豆、耳小像针,上下颌密布小牙130多颗,头顶左上方有一圆形鼻孔,每隔20秒出水换一次气,虽然视听能力欠佳,但声纳系统发达,对超声波的回声定位能力是任何现代潜艇所望尘莫及的,当群体被冲散后,它们利用高频率的声纳可与在十几公里外的同伴取得联系。   白鳍豚是法国动物学家米勒于1918年在洞庭湖采到首只标本命名的,实际上中国人早就记叙过它,如汉代的《尔雅》、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蒲松龄更在《聊斋》中有白秋练与暮生的爱情故事,白秋练就是白鳍豚的化身。   白鳍豚已是一种注定要灭绝于我们手中的美丽传奇的动物,它被国际保护人士称为“活着的死物种”。目前人工饲养仅有一只,名为“淇淇”。长江的围湖造田、有害渔具、修闸建坝、繁忙的航运、渔业及严重的污染都在威胁其生存。已经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列为“极危”物种,也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四、中华之魂:华南虎 英名:Chinese Tiger 学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华南虎的英文为“中国虎”,是我国特有的亚种,原为中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体型较小,但资格最老的一个虎种。全球的虎仅有一种,均产于亚洲,上个世纪尚有8个亚种:孟加拉虎、东北虎、爪哇虎、华南虎、里海虎、巴厘虎、苏门达腊虎,但后三个亚种相继灭绝,中国的新疆虎(尚未搞清属于哪个亚种)是在20世纪初灭绝的。   华南虎雄性约重149—225千克,雌性约重90—120千克,个头虽然不是最大,但对华夏民族文化的影响可谓渊远流长,人们谈虎色变、畏虎、敬虎,认为“老虎吃人”的心理根深蒂固。但结果是,老虎几乎被人类吃光了。华南虎正处于垂危状态,野外数量约20只,呈孤岛分布,且捕食对象稀缺。人工饲养下的50只呈严重近亲,退化现象十分明显。   我们连作为具有民族精神“虎虎有生气”“龙腾虎跃”象征的这种大猫都保护不了,还能保护好我们自己吗?虎的消失,将预示人类灵魂的失落。   虎有几种奇异色形,如产于印度中央邦雷瓦的白虎、产于中国河北省东陵的黑虎(已于19世纪末灭绝)及产于中国福建的蓝虎(灭绝)。华南虎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列为“濒危”级别,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五、东方之珠:朱鹮 英名:Crested Ibis 学名:Nipponia nippon   要问中国最珍稀的鸟是什么,那朱鹮应当名列前茅。这种被动物学家誉为“东方明珠”的美丽涉禽是一种人们一度认为已经灭绝的鸟类,它们原是东亚地区的特产鸟类,仅在中国、朝鲜、 及俄罗斯有分布,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都失去了踪影。难道朱鹮真的消失了吗?七十年代后期,中国鸟类学家开始寻找朱鹮,1981年终于在陕西洋县姚家沟发现2窝共7只朱鹮,轰动了世界。   朱鹮得以幸存,是由于洋县深山里有适应其存在的自然条件,一是湿地觅食条件,二食高树营巢条件;这里的百姓因敬重祖宗的坟山而没有滥砍山林,为这种奇异之鸟的一息尚存提供了机会。而朱鹮的高度濒危,则与过度猎杀、森林锐减及广泛施用农药化肥有关。   据一个迷信的传说,朱鹮的“ 鹮”字从字面一看就知是一种要绝种的鸟,因为它由“四”字和“哀”字组成,“死哀之鸟”怎能不绝?但洋县人民不信邪,为保护朱鹮,他们付出了巨大代价,在朱鹮觅食地,不施用农药化肥、不捕捉泥鳅、蛙类,任由朱鹮来去。新世纪初,朱鹮在中国的数量已达248只,可以说已经摆脱了灭绝、甚至高度濒危的厄运。IUCN红皮书“濒危”级。

       六、 堪称国鸟:褐马鸡 英名:Brown Eared Pheasand 学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褐马鸡是一种产于中国山西庞泉沟、河北小五台山及北京门头沟的珍禽,因耳部由两个雪白的耳羽,好似长角,或有人称之为角鸡或耳鸡。尾羽上翘后,披散垂下,如同马尾,故名马鸡,马鸡属共有4种,均产于中国,既藏马鸡、白马鸡、蓝马鸡和褐马鸡。   褐马鸡虽名为鸡,可羽色黑褐,油光瓦亮,生性更为惊人,勇猛善斗,宁死不屈。在山西庞泉沟褐马鸡自然保护区,农民们就曾见过褐马鸡与老鹰搏斗的情景,二鸟扭成一团,满地翻滚,鹰爪扼住鸡脖,鸡爪抓住鹰眼,两败俱伤,十分惨烈。正因为褐马鸡有勇猛好斗精神,中国早在汉代就有将其尾羽装饰武将帽盔以示英武的记载,东汉的虎贲中郎将,要以“鹖羽”做冠饰,曹曾曰:“鹖鸡猛气、其斗于必死,令人以和褐鸡为冠,像此也”。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褐马鸡“齐觅食,有被侵者直往奋斗,虽死忧不置”。(褐马鸡古语称“鹖”)将其羽毛赐予武将的形式称“鹖冠之制”。这种制度世代相袭,直至清朝,能被赐这种羽翎顶戴,乃是一种殊荣。褐马鸡在国际上与大熊猫齐名,被世界雉类协会放在其会徽上,许多动物学家建议,应把褐马鸡定为中国国鸟。目前,褐马鸡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濒危”级,一级保护动物。

       七、 孑遗物种:扬子鳄 英名:Chinese Alligator 学名:Alligator sinensis   扬子鳄是中国唯一的鳄种。全球鳄鱼共有25种,中国只有湾鳄和扬子鳄。但是作为体型最大的鳄(10米长),湾鳄早已在几百年前灭绝了,而扬子鳄现为我国特有,也是从远古北方仅存的唯一分布在温带的孑遗种类。作为爬行动物,扬子鳄体长2米,善于游泳而栖息于水中,营巢在河湖浅滩、植被密生的草丛中,寒冬,扬子鳄却钻到地下洞之中蛰伏,穴深2—3米,带有1—3个出口,穴顶有通气小孔,洞窟是长达几米到20米不等的隧道,内铺枯木、杂草等,冬眠至4、5月份,扬子鳄出蛰 5、6月份进入繁殖期,7、8月份产卵,卵白如鸡蛋,二个月后孵化出壳,出生小鳄十分虚弱,常受到其他动物威胁。   扬子鳄,主食螺、蛙、虾、蟹、鱼、及鼠、鸟等,遇上较大猎物,会以粗硬的尾巴击打,饱食一顿可长时间不食。目前,由于长江下游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河湖被围成农田,野生数量极为罕见,人工繁殖相当成功。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极危级” 。一级保护动物。

       八、 高原神鸟:黑颈鹤 英名:Black-necked Crane 学名:Grus nigricollis   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高原鹤类,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圣的大鸟,也是世界十五鹤中被最晚记录到的一种鹤,它是俄国探险家普热尔瓦尔斯基于1876年在中国青海湖发现的。黑颈鹤夏季在西藏繁殖,冬季迁至云贵越冬,少数还飞越喜马拉雅山至不丹越冬。黑颈鹤的颈、尾、翅羽均为黑色,体灰白,头上亦有红顶,但不如丹顶鹤的明显。 作为高原草甸沼泽栖息的鸟类,本来在“高处不胜寒”的云贵藏生活、迁飞,与世无争。可近年人类对湿地的开发,抽干沼泽使这些高原涉禽正面临丧失家园的威胁。   据国际鹤类基金会调查,西藏拥有中国亦既世界最大的黑颈鹤种群,估计达4000只,目前已经被列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的易危级,一级保护动物。

       九、 雪域喋血:藏羚羊 英名:Tibetan Antelope 学名:Pantholops hodgsonii   藏羚羊,近年极受世人瞩目,主要原因是由于1980年以来西方时装界对“藏羚绒披肩”即“沙图什”的消费需求而刺激了偷猎者的谋财害命,另外,一些采金者也在对其肆意杀戮,致使生活在生命极限的高寒地区的藏羚羊正以一年近万只的速度减少。为打击盗猎,这几年青海、新疆、西藏的反盗猎力量林业公安一直在为保卫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而战斗,其中的佼佼者即“野牦牛队”,他们已经有两位英雄为此献身。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为偶蹄目、牛科,与已在中国本土刚刚灭绝半个世纪的高鼻羚羊亲缘关系最近。藏羚羊又名“一角兽”,一个世纪前多达数百万只。被藏民称为大雁的朋友,它们在高原上奔跑如飞,狼也很难追上,但以汽车和枪支装备起来的盗猎者却可以成片的杀戮之。目前中国的藏羚羊不足7万只,但年复一年、禁而不止的非法交易与屠杀使其数量直线下降,目前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的“濒危级”。 

       十、 失而复得:“四不象”麋鹿 英名:Pere David’deer 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   “四不象”为麋鹿的俗名,它是做为中国特有的湿地鹿类,曾于1900年在中国本土灭绝的,幸有少量存于欧洲,最后仅剩18头,被养在英国乌邦寺,经过一个世纪的养护,种群才得以恢复。1985年回归到北京南海子,这是麋鹿这一物种的模式标本产地(1865年被法国传教士大卫发现),这里也是原元、明、清皇家猎苑故地。麋鹿是湿地动物,由于对湿地生境的适应,而形成特殊的形态,即所谓的“四不象”,角似鹿非鹿、脸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   中国麋鹿从1985年首批回归38头,被放养于北京南海子的千亩鹿苑后,逐渐繁衍壮大,迁往长江之畔的湖北石首,从而成功完成回归野外的“重引入”工程。另外,在江苏大丰黄海之滨的麋鹿也蓬勃发展,加上全国20几处动物园等饲养的麋鹿,至2001年初,已经达到1300只,麋鹿失而复得、重引入的成功是向国际社会展示的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就,它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的教材,也是向公众表达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之可能性与必要性的重要范例。   麋鹿,为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极危级。

一个个好令人宝贝哦。作为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他们!

麝,偶蹄目麝科的1属。又名香獐,因雄麝在脐部和生殖器之间有香囊,能分泌和贮存麝香故得名。体长70~80厘米,后肢明显长于前肢,肩高低于50厘米;雌雄头上均无角;雄性具有终生生长的上犬齿,呈獠牙状突出口外,作为争斗的武器;四肢趾端的蹄窄而尖,侧蹄特别长;全身褐色,密被波形中空的硬毛,只有头部和四肢被软毛。

我国麝类资源丰富,有林麝、马麝、原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等5种,原麝和马麝体较大,浅褐色。只有原麝全身具白斑点。原麝分布于东北、华北;马麝见于青藏高原及邻近各省;林麝数量多,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均有分布。麝栖居于山林。多在拂晓或黄昏后活动,听觉、嗅觉均发达。白昼静卧灌丛下或僻静阴暗处。食量小,吃菊科、蔷薇科植物的嫩枝叶、地衣、苔藓等,特别喜食松或杉树上的松萝。营独居生活,颇警觉。行动敏捷,喜攀登悬崖,常居高以避敌害。喜跳跃,能平地起跳2米的高度。雄麝利用发达的尾腺将分泌物涂抹在树桩、岩石上标记领域。在领域内活动常循一定路线,卧处和便溺均有固定场所。栖息在某一领域的麝不肯轻易离开,即使被迫逃走,也往往重返故地。夏末上高山避暑,每年垂直性迁徙约两个月,然后重返旧巢。

冬季发情交配,怀孕期半年,夏初产仔,每胎1~2仔。幼麝 15岁即达性成熟。在雌麝产仔育仔时期,雄麝泌香。麝香囊大小如鸡卵,位于腹肌与皮肤之间,囊口在尿道口之前约02厘米处。泌香期持续约1周。此时睾丸和香囊肿胀,体温略有升高,进食量减少,尿内所含17-酮类固醇明显升高。香囊内贮满香液,以后逐渐浓缩成半固体状的麝香。麝香是珍贵的中药材和优质定香剂,具浓郁香味,穿透力强,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据《本草纲目》载,麝香有“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的功能,是治疗中风、脑炎的特效药。

尽管麝在我国的分布区比较广泛,但人们对它们的了解却远不如对麝香的熟悉程度,因为麝香作为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香料,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朝的《神农本草经》,明朝的《本草纲目》等诸多本草药典均将麝香列为诸香之冠、药材中的珍品,认为它能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主治风痰、伤寒、瘟疫、暑湿、燥火、气滞、疮伤、眼疾等多种疾病,很多著名的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大活络丹、六神丸、苏合香丸、云南白药等都含有麝香的成分。现代临床药理研究也证明麝香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刺激心血管、促进雄性激素分泌和抗炎症等作用。

麝香是麝的雄兽腹部下方生长的香腺和香囊中分泌和贮存的一种外激素或信息化合物。香囊是雄兽的副性征之一,为椭圆形的袋状物,埋于生殖器前的组织深处,香腺处于香囊的前方和两侧,主体部分包绕在香囊的前方,向后侧方逐渐变细,伸向囊的腹面两侧。麝香由香腺部和香囊部的皮脂腺分泌形成,香腺主要是由要是由腺泡细胞和疏松结缔组织组成,高柱状的腺泡细胞游离部脱离腺泡细胞进入腺泡腔,成为麝香的初香液,初香液经导管进入香囊腔后与皮脂腺所分泌的大量皮脂共同形成麝香,并进行熟化和贮存,大约需要两个月的转化过程,才形成粉粒状的“蚂蚁香”和颗粒状的成熟的“挡门子香”。成熟的麝香呈咖啡色,干后为深褐色,其形状多呈粉末状,也有时为籽粒状、皮膜状和油脂状,成分有麝香酮(05—2%)、灰分(7—8%)、水分(10—15%)和胆固醇酯(04—24%)等。雄兽从1岁就开始分泌麝香,3—12岁是麝香分泌最旺盛的时期,其形成和分泌过程是连续性的,但只有每年的5—7月间有4—10天的泌香旺盛期,届时雄兽常发生睾丸及阴囊肿胀下垂,腺囊增大,拒食等生理反应。麝香在生物学上称为外激素,具有浓厚而奇异的香味。这种香味平时是它们彼此相互辩认、增加交往,以及减少同竞争对手遭遇的通讯联系手段,在繁殖期间则具有吸引异性的强烈作用。

麝香在香料工业和医药工业中也有着传统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四大动物香料(麝香、灵猫香、河狸香、龙涎香)之首,香味浓厚,浓郁芳馥,经久不散。我国生产的麝香不仅质量居世界之首,产量也占世界的70%以上。然而,由于世世代代都在采用杀麝取香的方法,致使野生麝类资源越来越少,以至于在海拔较低的山地已很少见到麝的踪迹,尤其是北方原麝,已经在新疆、河北等地消失,如果不加以保护,就会有绝灭的危险。

由于各种麝类动物已经成为濒危物种,我国近日将它们均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升格为一级保护动物。目前我国麝类动物资源的总蕴藏量估计约有60万头,仅为50年代的五分之一,其中林麝最多,以下依次为原麝、马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现在我国对麝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不仅在其分布区内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麝类资源。而且早在50年代后期就发展了麝类养殖业,并改变了以往杀麝取香的方法,逐步摸索出了从香囊口直接掏取麝香的科学方法,3—8月麝腺分泌旺盛时,可以活体取香二次,为减少破坏野生种群、扩大饲养规模、提高麝香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科研部门还开展了人工合成麝香的研究,以及利用生物工程的最新手段,培养麝香腺细胞,为早日解决商品麝香的供求矛盾打下基础。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标签: 麝香 部位 动物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