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海参是怎么养殖的

   2023-05-17 互联网艺莲园344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海参养殖技术包括建造水池,放人工海参礁,投放参苗和饲养几个方面。其中建造水池时用岩礁最好,水池的深度要在一米五左右。人工海参礁可以给其提供更适宜的生活场所,利于野生繁殖。投放时10-30平米的地方放300-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海参养殖技术包括建造水池,放人工海参礁,投放参苗和饲养几个方面。其中建造水池时用岩礁最好,水池的深度要在一米五左右。人工海参礁可以给其提供更适宜的生活场所,利于野生繁殖。投放时10-30平米的地方放300-500头左右。喂养时一般早上晚上各一次,注意投放前要先配合饲料用水泡15分钟。

海参室内养殖技术

海参属棘皮动物,名列海味八珍之首,营养丰富。近几年,人们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养殖方式进行海参养殖都取得成功,现将其方式及要点作一简单介绍。 一、虾池养殖要点 1.利用现有虾池,投放石头、瓦片、旧轮胎等人工参礁,供海参栖息。 2幼参投放密度为体长5cm左右(体重50g/头)每亩投苗3000头-5000头。 3.饵料以投放的参礁上附着的底栖硅藻、有机碎屑等为主,同时投喂鼠尾藻、海带、裙带等藻类,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饵料。 4.虾池的深度应保持15-2m,夏、冬季水位要纳至高位,以利海参顺利夏眠与越冬。 5.严禁向虾池中施用化学消毒物质、油污等以防参体自溶。另外注意池水的温度、盐度,纳水时密切注意虾池周围的水环境,保证池水的交换量10-15%/日。 二、海上筏式养殖要点 1.海区潮流畅通,无大的风浪侵袭,无工业及生活污水的污染。 2.养殖时一般采用扇贝笼、鲍鱼笼。塑料桶,并且大都与鲍鱼混养,参苗体长为5cm左右,且密度为200-300头/平方米,吊挂水层5-8m,笼间距3m-4m。 3.饵料为鼠尾藻、海带或人工配合饵料,随着个体的长大渐疏密度,并随时检查网箱的破损程度。 4.在台风或风暴潮来临前要及时将笼下沉,以免造成损失。 5.海上筏养海参也可与藻类混养。 三、海底沉笼养殖要点 1.选择风平浪静、潮流通畅、无大量淡水注入的内湾海区,用粗钢筋制成网笼,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长方形,外罩网衣,内放石块(3kg/个-5kg/个)若干 2.放养密度为体长3-5cm苗种200-300头/平方米,饵料为人工配合饵料或海带。鼠尾藻等,根据情况可3天-5天投喂1次。 3日常注意网衣的破损情况,并根据海参生长的快慢,及时疏散。 四、潮间带垒石养参要点 1.在潮间带依地势特点,利用钢筋、石块、水泥筑坝,坝内垒石养参。 2.坝高应依历年最高潮位确定,坝底留有进、排水孔,可自然纳水、排水。 3.放养密度为体长1-2cm参苗20000头/亩,5cm左右参苗8000头/亩8000头/亩。 4.饵料可以为人工配合饵料,也可为海带、底栖硅藻、鼠尾藻等。 5.注意多雨季节淡水的注入,应提前纳高水位。严禁化学消毒物质。油污的染污,以防参体自溶。定期清除海星等敌害生物。 五、室内工厂化鲍参混养要点 1.利用工厂化养鲍车间已有的设施混养海参。 2.混养密度为4cm鲍鱼100头/平方米,而海参为3cm-4cm6头/平方米-8头/平方米。 3.养殖期间,夏季利用深海水井降温,冬季可利用升温水,海参无夏眠现象,缩短了生长周期 4.鲍鱼混养海参,可提高鲍鱼的成活率,减少饵料的损失,降低生产费用。

在养殖海参的过程中,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海参属棘皮动物,名列海味八珍之首,营养丰富。而刺参是我国北方一种最主要的食用海参,适于生长在辽宁、河北、山东及江苏的北部沿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然生长刺参资源的不断减少,野生海参产量已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

一、刺参的生活习性 --海参养殖技术教程

刺参适宜生活在水质澄清,潮流畅通、饵料丰富的海区,在暂时风浪较大、水质浑浊的海区亦能生存。对水温的要求,在-3℃和34℃都能生存,最适温度12℃--18℃,超过20℃时则进入夏眠状态,低于5℃则停止生长。对盐度的要求在18--33‰之间,对底质而言,较硬的泥沙底质适于刺参的生长,在有岩石、礁石、水草、海藻丰富的地区更佳。

(一)养殖环境

潮流畅通、水质清新、无污染、无大量淡水注入、有大量海藻生长的岩礁地带。底质对海参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底质为泥质或烂泥底质的,可进行如下改造:

1、在底质不太软烂的条件下,可采用如下改造方法:

(1)投石法:一种是条状投石,长度不限,宽0。5--1。0米,条与条间距2。0--3。0米;二是采用堆状投石法,即每隔0。5--1。0米透石一堆,每堆高0。5米左右;三是采用满天星投石法,即随意往虾池投放石块。

(2)人工参礁:一般用水泥制作,参礁制作原则是多孔、多层次,便于刺参藏匿和栖息,大小重量以便于搬运为宜。有空的参礁,孔径10厘米左右,便于刺参的栖息与采捕。

(3)其它材料:亦可投掷一些树枝、树杈、树桩、筐篓等,不但有利于刺参的栖息,而且木质腐蚀后可作为刺参的饵料。

(二)稀软底质的虾池必须人为的创造悬空的底质以适宜于刺参的生长,方法有二:

①底质稀软,投物易淤陷,不利于刺参的存活,故必须采用水泥柱、石柱、竹筒等物,打立排桩,然后用铁丝和尼龙绳连接,再把筐篓、轮胎、瓦片、树枝、竹制品、人工礁等物吊于绳索上,吊物接近地面即可,要密集成片。

②用接近地面的矮桩,将绳索和旧网片架起一个层面,投放上面所提及的材料即可。

二、刺参的养殖过程 --海参养殖技术教程

(一)参苗的运输方法(参苗的运输可采用湿法和干法两种)

1、湿法:把参苗放在帆布桶或其他容器中,加海水,充气泵充气;或将参苗放在塑料袋中,加海水,充氧气后将袋口扎紧,进行运输。

2、干法:将参苗放于塑料或其他箱子中,箱底铺放海带草、脱脂棉,上铺用海水湿透的纱布,参苗均匀平放,上盖纱布,装车时箱子一个个垛起来,用苫布盖上运输。

(二)参苗的来源和放养

1、刺参养殖苗种的来源有三种:第一为秋苗,即人工培育的当年苗种,体长2-4厘米,每亩投放05—10万头,成活率一般10--40%,15—20年可收获;第二种为春苗,即上年人工培育的苗种经人工越冬,个体大小在6厘米左右,亩放养量4000--8000头,成活率一般在70%以上,翌年夏眠前可全部收获;第三种为自然苗,规格50--60头/千克,亩放2000--3000头,早春投苗,成活率可达90%,入冬前可收获80%以上。

2、参苗的投放方法分两种:一为直接投放法,将参苗按一定的密度直接投放到人工海礁上去;二是网袋投放法,尤其对1厘米左右的参苗来说,其附着力和活动力都很差,如直接投放到人工海礁上,将造成大量死亡。可将参苗装在20目的网袋中,每袋100--200头,网袋中放进小石块,以防飘浮和移动,放在人工海礁上,网袋口敞开,让参苗慢慢从网袋中爬出。

3、养殖水体

水越深越好,一般10—30米,尤其在夏天多雨季节和冬季结冰期要多纳水,以维持适宜的温度。要经常换水,以保持清新的水质,随个体增大加大换水量,每天换水量不少于10%。有条件的方可以用增氧机增氧,用水泵进行内循环,日增氧或内循环2--3次,每次2--3小时,以夜间为主。

4、投喂 放养密度较大时,单靠天然饵料生长慢、周期长,要适量投喂一些酒糟、虾糠、海带、裙带、底栖硅藻、鼠尾藻、粗淀粉、小杂鱼粉等。投喂的原则是宁少勿多。日投饵量占参体重的5--10%,日投饵一次,时间在黄昏前后,快速生长的适温期多投,夏眠和5℃以下不投。

三、成参和参苗的质量标准 --海参养殖技术教程

成参和参苗的质量标准是成参养成或购置参苗的重要质量依据。成参标准:个体粗壮,体长与直径比例小,肉刺尖而高,基部圆厚,肉刺行数4--6行,行与行比较整齐,颜色以灰褐色者多,皮厚出成率高,绿皮参质量差,皮薄出成率低。参苗标准:体态伸展粗壮、肉刺尖而高、色泽艳、头尾活动自如、运动快、伸展自然、排便不粘而散、摄食快、排便快。凡发现体态色暗而粘滑、肉刺秃而短、活动慢而无力、粪便粘的均要进行药物治疗。

四、疾病的防治--海参养殖技术教程

1、烂皮病:为饵料污染、有机物污染、油污、无机污染、重金属及PH值波动过大、水质淡化(盐毒小于17%)等原因引起。治疗方法:潜水员下水收集刺参,放于青霉素、链霉素各50ppm药液中半小时左右投入池中即可;化学污染和有机污染要停止换水,加强内循环,污染解除方可换水;雨季大量淡水注入时要加盐使盐度保持在18‰以上。

2、桡足类:投喂新鲜的海泥或鲜鼠尾藻磨碎液时,一定要提前2小时施5ppm的晶体敌百虫,杀死其中的桡足类和猛水蚤,池水中有桡足类时,施2--3ppm的晶体敌百虫,过5--6小时大换水。

3、肠炎:肠炎的治疗方法是用2--3ppm的土霉素,每个疗程3天。

4、赤潮、黑潮、黄潮:三潮必须提前预防,水深1。5米左右时,泼撒生石灰40千克/亩,碾成粉末,均匀洒落,沉底变为白色,对海参无害。也可用2--4ppm的甲醛或次氯酸钠,均匀泼洒,可使水体营养化消失,对刺参无害。以上两者结合使用效果更好,但不可混合使用。

五、收获加工--海参养殖技术教程

1、收获:采用轮捕轮放的方式,每年留小捕大,根据存池量,每年补充参苗。

2、加工:刺参可鲜食,即用开水闷烫2小时,冷却切片后加调料即食。采捕上来的成参在头背部切割一3--4cm的小口,排出内脏,用淡水煮透,用饱和盐水腌制,几天后,再用盐水煮透,此为水参;如制干,再加盐煮透,用草木灰灰透,晒干即可。刺参的生殖腺和参肠营养丰富,可腌制加工。

六、讨论 --海参养殖技术教程

1、由于我县境内的底质均为泥质或软泥底,因此如何改造底质,如何使所投的附着基不下陷或尽量少下陷,以便于为海参的生长创造尽量好的环境,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2、由于我县境为黄河入海口,如何在早汛期或晚汛期(海水温度〈20℃,海参不再夏眠期〉,防止大量淡水的注入引起海水盐度的激变。

3、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清除养殖池中的蟹类、海星、海葵、海鲶、虾虎鱼等。

4、进一步认识海参的生活习性,发掘一些适宜的混养模式,提高海水养殖空间的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

5、我县境内油井遍布,而海参遇油污污染易自融,我们要采取何种措施来杜绝;一旦污染,我们又用将采取什么措施将损失降到最小。

6、刺参的投放时间很重要,一般在春秋水温8℃左右时投放比较适宜,此时敌害生物比较少,不宜造成损失。

7、一旦养殖成功,如何解决销售问题,或者如何发展我们自己的海参精深加工企业,以创造更高的价值。

8、如何进行工厂化养殖,利用大棚控温,延长生长期,缩短养殖周期,减小风险。

网箱养殖海参有什么办法喂养

为了达到利益的最大化,敌敌畏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有效的去除了杂草、虫类、鱼类,剩下的都是海参啦!这样可以有效的增长,当然,这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为了个人的利益,确实不择手段了。往池塘里加敌敌畏,主要是为了清除不利海参生长的其他生物,比如环虫、松藻虫、中华鳋、藻类、鱼虾、螃蟹等,这些生物不利于海参的生长繁殖。因此在养海参之前需要清池,也就是对池塘进行“消毒”。那么,倒敌敌畏不会杀死海参吗?

海参作为高档滋补食品,受到人们的追捧。因此,价格昂贵,动辄几千,极少出现在普通家庭的饭桌上。前几年,老人身体虚弱,家人去专卖店购买海参,一般要花费一个月工资。视其为珍品,供老人独享。敌敌畏是一种有机磷杀虫剂,易水解,毒性大,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的作用,主要用来防治菜青虫、甘蓝夜蛾、菜叶蜂、菜蚜、菜螟、斜纹夜蛾、烟青虫、粉虱、棉铃虫、小菜蛾以及蚜虫等,人一旦少量吸入敌敌畏熏蒸气体,

敌敌畏,学名O,O-二甲基-O-(2,2-二氯乙烯基)磷酸酯。在环境中相当易分解,在30℃时,18天敌敌畏水解50%,生成二甲基磷酸和二氯乙醛。敌敌畏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更快,正常海水是弱碱性的,这是由于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分,

海参是豪华宴席的常客,一般婚宴酒桌上都离不开的食品,被大众公认为的一道营养价值高的营养品,有很多产后身体虚弱的朋友,癌症病人为了滋补身体,提高身体免疫力用来食用的一种补品。这么昂贵的海产品竟然在养殖上做手脚,真是丧尽天良,失去了人性。

养殖海参应注意哪些问题

1、在河口地区以及水脏水肥的地区,网箱不能太密,20--30目

  2、网箱面积最好不超过养殖面积的1/4,

  3、水位不能太浅,15米以上

  4、投喂不可过量,否则很容易全军覆灭

有专门的海参饵料,育苗期投喂盐藻、角毛藻、叉鞭金藻等。

  通过调查分析,总结了海参发病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参池选址不正确,建池不规范,导致水质交换质量差

  近几年,由于海参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可观、养殖简便宜行而又易于管理,由此激发了不少的投资商不顾环境和条件,盲目选址投资。参池建池也不规范,其一是参池换水条件不畅通,不少围堰参池地势高低不平,池内水深不一,深处高达20m以上,浅处只有30cm~40cm,水循环时参池交换量极少,特别是虾池改建的参池,原本虾池地势较高,水位较浅,为达到海参养殖标准,不得不将池底下挖,有很多参池的进排水闸门悬在离池底40cm以上,水交换时一直留有很深的“死水”;其二是虾池筑礁不合理,有的参池采用石礁,每堆石不足10m,而石块小,间距与堆距都在5m~6m之多。有的参池采用编织袋装泥,仅3袋搭成三角形,间距与堆距也在5m~6m。还有的采用瓦片搭成人字形,刚开始进行养殖就被潮水冲垮,既不利于海参栖息与渡夏,又不利于底栖硅藻的附着,阻碍了海参的正常生活与摄食。

  二、参池清淤消毒不彻底,导致水质败坏

  有很多参池养殖多年而很少清淤和消毒,使池底和礁石上堆积很深的海参粪便、淤泥和杂藻,尤其是池底的低温藻类经过冬、夏两季后开始腐烂变质,从而滋生细菌、霉菌等多种病菌,影响了海参的正常生长,最终导致海参瘦小体弱而发病。

  三、放苗密度过大,造成天然基础饵料生物严重缺乏

  很多养参户不顾养参池所处的地理环境、水质状况、基础饵料生物的容有量,片面地追求高产量、高利润,不惜代价地增加放养密度,在养参条件并不理想的参池放苗密度竟达到10万头/亩之多,加上又不舍得投喂,当海参逐渐长大、天然饵料生物严重缺乏时,海参的生长空间也逐渐缩小,造成海参缺氧、缺食而体弱患病,直至死亡。

  四、养参者的技术素质还不高,缺乏科学养殖和病害防治意识

  这是海参养殖迅速发展带来的突出问题,许多养参者从来就没接触过水产养殖,对于海参的生物学特性等了解甚少,海参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无从谈起,一旦海参发病,束手无策,不仅延误了海参疾病的治疗,而且加速了病害的发展和传染,最后导致海参死亡。

  针对上述海参发病的主要原因,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海参的病害防治工作,以供参考。

  一、做好规划与布局,规范参池建设

  养参池最好避开养参密集区,尽量选择在海区较近、潮流通畅、能纳自然潮水、附近无大量淡水注入和其它污染源、水质条件好、适于刺参摄食的基础饵料生物丰富,尤其是底栖硅藻数量充足、底质以较硬的泥沙底为好、水深达到20m以上、进排水渠道分设、池底不能低于海水低潮浅、排水闸门建成在参池底部的最低位,以使底层水体能够排净,参池水流畅通而达到水质鲜活、饵料丰富、目的的池塘。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筑礁种类,并按照标准堆放,通常多选用的投石筑礁,一般每堆石块不低于20m,每个石块不低于10kg,投石的行距4m~5m,堆距2m~3m为好,前提是以有利于海参的栖息渡夏,有利于藻类的附生,并为海参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及饵料。

  二、适当降低放养密度,提高饵料利用率

  参苗放养密度要根据参池的基础生产力和水体交换量来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以提高海参生长速度,增强海参体质,防止病害的发生。特别是虾池改造的参池,其基础生产力是有限度的,合理密植尤为重要。根据海参的生活习性和天然饵料生物状况估算,一般海区的参池投放规格为300头/kg~400头/kg的参苗,放苗密度应控制在4000头/亩~5000头/亩为宜,而在条件较好、天然饵料生物丰富的海区,且计划投喂饲料的参池,可适当增加放苗量。

  三、严格参池清淤消毒,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海参是底栖水生动物,长年栖息于水层的底部,因此,参池的底质环境和水质是海参栖息的重要条件,底质和水质恶化则带菌量高也是海参发病的主要根源。虾池改建的参池,应选择泥沙底质且要求进行清淤改造。池塘清淤后,全池泼洒生石灰50kg/亩~100kg/亩或漂白粉30ppm进行消毒,1周后待药效消失后方可注水施肥和投苗养成。养成3年以上的参池,由于长期积累的淤泥、粪便、杂藻等,更易引发细菌性疾病,清淤消毒尤为重要,除每年进行消毒外,最好每隔半个月用50kg/亩~100kg/亩生石灰消毒一次,进行底质改良,以为海参创造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防止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四、病害防治以预防为主,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

  参苗投放时,要尽量投放大规格、体质健状的苗种,并在苗种入池前用青霉素、链霉素各30mg/L浓度的药液进行药浴05小时~10小时。无病的成参养殖池,最好每隔15天~30天用生石灰消毒1次,用量为30kg/亩·m,并在低潮时全池泼洒,可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已发病的养殖池,要从改善水质和底质环境入手,加大换水量,并用40kg/亩生石灰消毒,且派潜水员收集病参,将病参放养于小面积培育池中,用青霉素、链霉素各50mg/L药液药浴30分钟,隔天1次,待病参治愈后再投放于养殖池。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标签: 是怎么 海参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