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福建农林大学水产养殖研究生专业是该校水产养殖领域的重点学科之一,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涵盖了水产养殖领域的多个方面,包括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病理与疫病控制、水产生态与环境保护等。学生在学习期间将接受系统的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有机会参与国内外重要水产养殖项目的研究和实践,为将来从事水产养殖领域的科研和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福建农林大学水产养殖研究生专业是一所非常不错的选择。
养殖50只羊利润多少
中国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为了因地制宜地实行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必须充分认识各地区自然、经济条件的特点,掌握农业生产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
农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中国农业自然条件的主要特点是:
①光热条件优越,地带性差异显著。
中国国 跨有8个温度带,各地带温度条件不同,宜种农作物种类及熟制差别很大。
但除高寒气候(青藏高原大部)外,765%的地区温度条件均较优越。
夏半年大部分地区均可种植各种喜温作物。
水稻、棉花的种植北界为世界最北。
暖温带及以南地区农作物均可复种(见中国的气候、中国土地资源)。
②水资源丰富而地区分布极为不均,特别是水土资源不平衡,给农业带来重大影响。
东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和西北部的半干旱、干旱地区约各占国土面积的一半。
东南部地区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极有利于植物生长。
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森林分布在东南部地区。
西北部地区降水不足,农业必须依靠灌溉。
这就限制了农林业的发展,大部是草原和荒漠,成为天然的牧业地区。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河川径流量占全国824%,而耕地仅占全国38%;北方黄淮海流域耕地占全国37%,而河川径流量仅占全国66%。
③山地显著多于平地。
山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2/3,平地只占1/3。
山地自然条件的多样性,要求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利用方式,方可发挥其生产潜力。
特别是中国东南部的亚热带和热带的丘陵山地,全部位于多雨湿润地区,为世界所罕见,有发展林特产等多种经济的潜力(见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
④易发生各种自然灾害。
在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尤大。
旱涝威胁交替出现。
冬季寒潮降温可影响到海南岛。
春秋低温也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
此外,外雹、干热风及沿海地区的台风等,对部分地区的农业也有重大影响(见中国的寒潮、中国的台风、中国的干热风、中国的冰雹)。
⑤各地区农业自然条件配合不甚协调,各有利弊。
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大,土壤肥力高,气候不甚干旱,但气温较低,生长期短,易受寒害。
华北地区平原广阔,夏暖冬寒,水资源不足而变率大,旱涝碱面积较大。
南方地区温度条件好,水源充沛,植物生长发育快,但丘陵山地比例大,耕地较少,降水变率大,易受洪涝威胁。
西北地区土地面积广,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夏季温度高,但严重干旱缺水,沙漠、戈壁和盐碱地分布很广。
青藏地区地势高,太阳辐射强度为全国之冠,但气候寒冷,生长期短。
社会经济条件
由于各地区在农垦历史先后、民族生活习惯、人口密度、工业交通城市分布及不同时期国民经济需要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别,往往在相同的或相似的自然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农业特点。
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农垦历史已超过3000年,而东北北部、内蒙古东部等地区则不过一二百年甚至只有几十年,两地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差别显著。
藏、蒙古、哈萨克、塔吉克等族是长期从事畜牧业的民族,而汉、 尔、 等则长期习惯以农为主。
这些民族的不同分布区,基本上也就是牧区和农区的所在地。
朝鲜族擅长种植水稻,东北地区的水稻分布区过去往往就是朝鲜族分布区。
人口密度影响农业劳动力的保证程度和农产品的需要程度,从而影响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和作物布局。
全国大面积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并不在地处热带、人口较稀、灌溉不发达的海南岛和西双版纳,而却在人口稠密、灌溉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长江三角洲。
全国粮食单产最高的地区,往往即为人口最稠密地区。
这同劳力充裕、精耕细作有关。
但粮食商品率的高低,则不仅同粮食单产有关,更重要的是同人均耕地面积、当地粮食自给需要量的大小有关。
因之,人均耕地最多的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也最高。
至于一些不便长途运输的作物如甘蔗、甜菜及蔬菜、园艺、奶牛饲养等的分布,则和加工工业、交通条件、城市分布发生直接联系。
土地的农业利用与改善
据粗略估算,中国土地资源中,约有74%的土地已利用或可利用于农林牧渔生产。
①耕地。
全国耕地约09567亿公顷,垦殖指数为997%,耕地分布极为不均,90%以上分布于大兴安岭经长城至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线以东地区。
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垦殖指数可达50~60%,四川盆地40%,东北平原20~30%,长江以南的丘陵低山地区一般约10~20%。
西部地区耕地少,主要集中于山麓平原的小块沃洲,广大高原山区耕地很少。
宜农荒地资源估计共03535亿公顷,其中质量较好的仅01亿公顷左右,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及新疆等地区,其余多为质量较差、开垦需要投资较大的土地,且大多又属于宜牧或宜林地,处置不当易引起农林牧业之间的矛盾。
从北到南,不同熟制之间耕地生产水平差别很大。
东北、内蒙古、甘新、青藏及黄土高原西部和北部等地区,约占全国35%的耕地,基本一年一熟,其中一部分尚实行轮歇撂荒,复种指数低于100%。
华北地区大部实行二年三熟,复种指数为120~150%。
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一年二熟至三熟,复种指数为180~250%。
有些地区人口较稀、劳力不足,水利灌溉保证程度不高,虽位于生长期很长的亚热带或热带,复种指数并不高,甚至仍有一年一熟地。
因此,无论南方和北方,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潜力都较大。
但也有一些地区,人多地少,有机肥不足,片面强调提高复种指数,势必导致土壤肥力减退,或出现次生潜育化,实际是掠夺地力,这一情况亟需改善。
在中国水田较旱地、冰浇地较无灌溉地,单位面积产量往往高出50%,乃至200%以上。
因之,兴修水利,解除旱涝威胁,是提高耕地生产力、实际稳产高产的关键。
20世纪50年代以来,灌溉面积已从0153亿公顷发展到1990年的0474亿公顷,约占全部耕地的495%,抗旱能力大大增强。
旱涝保收面积约占耕地1/6。
全部旱地中,还有70%无灌溉设施(其中一般无需灌溉的南方旱地约占19%)。
水田面积占耕地2667%,约有90%分布于淮河泰岭以南地区,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无水利设施或水利保证程度不高。
现有耕地中,约有1/3以上为各种低产耕地,其中约50%是易于引起水土流失的坡耕地,约20%是涝洼、盐碱地,约23%是风沙、干旱耕地,约7%为低产水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基本建设、城乡居民点、交通、水利等的发展,占用耕地现象相当严重。
平均每年占用耕地约833万公顷,多年累计达031亿公顷,而同期垦荒扩大耕地面积约032多亿公顷,二者大致相抵,全国耕地总面积略略超过20世纪50年代初期水平。
②草地。
宜牧草地占国土面积1/3以上。
草场面积虽广,但类型很多,产草量和质量差别很大。
北部和西部的天然草场为中国主要放牧业基地。
但长期以来,利用多而建设少,全国人工草场和改良草场面积仅占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的15%,绝大部分还是靠天养畜,草场产草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直接影响牧业生产,使牧区牲畜长期处于“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状态。
由于多年来牲畜头数增加远远超过草场载畜能力,大部分牧场出现超载过牧,局部地区草场兼受滥垦、滥樵和滥挖药材的破坏,造成草场退化、沙化,估计北部、西部牧区退化草场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3%,平均产草量下降30~50%,且质量变坏,可食性牧草比重下降,毒草杂草增多。
因此,必须大力改善对天然草场的利用和加强草原建设。
中国中部和南部的草山草坡,产草量高而质量较差,粗纤维含量多,草场又大多分布零散,坡陡土薄,利用不当易引起强烈的水土流失(见中国草场资源)。
③林地。
中国森林面积124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298%,与世界平均数22%比差距很大。
地区分布极为不均。
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一带为全国最大林区,次为西南地区的川西、藏东南、滇西北等山区。
内蒙古东部,东北3省及长江以南各省区,森林覆盖率在25~30%以上,广大农区和牧区少林甚至无林。
华北平原地区覆盖率不及10%,西北地区不及1%。
林地面积中,用材林占732%,次为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竹林等。
现有林地利用,在交通方便的林区,普遍存在重采轻造、超采过伐、更新跟不上采伐的现象,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交通不便的边远林区,得不到开发利用,成过熟林比重大,自然病腐损失多;森林火灾也较严重。
人工造林则一般质量较低,成活率不高,成林面积小。
除已有林地外,尚有疏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苗圃用地及各种宜林荒山荒地,约占国土面积158%(见中国森林资源)。
④内陆水域。
全国内陆水域约有0266亿余公顷,占国土面积28%,是发展淡水水产的主要场所。
其中江河0126亿公顷,湖泊008亿公顷,池塘水库0066亿公顷。
约有92%分布于爱辉―兰州―腾冲一线的东南部,自然条件极有利于淡水水产业。
但多年来重捕捞、轻养殖,人工养殖面积占可养面积的比例,池塘占73%,湖泊仅占25%。
加以不合理的围垦,使湖泊池塘面积大为缩小,水域污染和水利设施的截流等措施,使鱼类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依中国农业用地的利用现状,宜牧地、宜林地远较宜农地(耕地及可垦荒地)广阔得多。
但长期以来,中国农业上往往只重视对耕地的利用与改善;反之,对于广阔的宜牧地、宜林地和内陆水域,却是利用多而改良建设少,或进行掠夺式的滥牧、滥伐、滥捕,或者任其荒芜,或进行毁林开荒、毁草原开荒、围垦水面,从而破坏林牧渔业的资源基础。
发展中国农业,必须着眼于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因地制宜地进行全面合理利用,从而发掘巨大的土地生产潜力。
农业生产结构
1990年全国农业总产值766209亿元,其中种植业占5849%,林业占431%,畜牧业占2563%,副业占621%,渔业占536%,除 牧业比重大于种植业,青海、内蒙古牧业比重稍大外,其他各省区种植业均占绝对优势。
这是长期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同中国人口多、粮食需要量特别大有关,也是多年来忽视多种经营发展的结果。
这种结构的主要缺点是:
①农业生产结构的单一性与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很不适应,自然资源尚未充分合理利用。
②经济效益低,农业费用高,纯收入比例小。
③以大田作物为主的农业经济,经不起天灾(尤其水旱灾害)的考验,具有较大的脆弱性。
1978年以后,农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农村经济正转向多部门综合经营,农村社会总产值已由1978年的203754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1661921亿元;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已由1978年的686%下降为461%,而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饮食业总产值则由1978年的314%,上升到539%,全国农村单一的农业结构正在发生根本变化。
农业生产布局可分为下列5方面:
①粮食生产布局。
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成分(见中国粮食作物地理,全国各县市粮食作物各有其组合特征:第一,在淮河秦岭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稻谷占粮食总产量70%乃至90%以上,平原地区有较多的双季稻,旱地以玉米、甘薯为主,但占比重不大。
在丘陵山地区域,尤其是西南地区,玉米、甘薯比重也较大。
第二,淮河秦岭以北,六盘山以东、长城以南,以冬小麦、玉米为主,次为高粱、甘薯、大豆、谷子等。
第三,东北地区以玉米、大豆、春小麦、高粱、谷子为主,20世纪60年代以后,玉米扩大很快,而大豆、高粱、谷子等则缩减很多。
第四,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地带,粮食作物种类多而杂,以春小麦、玉米、谷子、莜麦、马铃薯、糜子、高粱、大豆等为主。
第五,西北灌溉沃洲农业地区以春小麦为主,次为谷子、糜子等。
南疆等地以冬小麦和玉米为主。
第六,青藏高原地区以青稞、春小麦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发展迅速,1990年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39倍。
其中,1953~1990年平均增长27%,而1981~1990年则平均增长34%,但年际很不稳定,丰歉年起伏很大,1990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每公顷为393吨,各地产量水平相差很大,提高单产和平衡增产还有很大潜力。
1990年全国人均粮食社会占有量为3931千克,粮食商品率为366%。
为保证国家商品粮的需要,提高粮食商品率应在普遍提高各地区粮食产量的同时,有重点地选建若干片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见中国粮食作物地理)。
②经济作物布局。
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逐年有所增长,1990年达144%,主要为棉花(占经济作物面积26%)和油料作物(占经济作物面积5090%,主要包括油菜籽、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5大油料),其次为糖料作物(甘蔗和甜菜)、烟叶(烤烟为主)、麻类(黄红麻为主)、药材等。
此外还包括未计入农作物播种面积的茶、桑、水果、橡胶等木本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虽远小于粮食,但产值和商品率均高,在满足人民生活多方面需要、增加农民收入、提供轻工业原料和出口商品等方面均占有重要地位。
大多数经济作物各有一定较集中的分布区。
20世纪50年代初期,多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产量稳定增长。
50年代后期起,经济作物面积缩减,种植分散,管理粗放,产量降低,商品率下降,棉、油、糖均不能自给。
自7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纠正了忽视经济作物的现象,经济作物面积又有所扩大,大多数经济作物如棉花、花生、油菜籽、向日葵、甘蔗、甜菜、烤烟、茶叶、蚕茧、水果等的产量均已创历史最高水平(见中国经济作物地理)。
③畜牧业生产布局。
1949年以来,全国畜牧业有很大发展,至1990年大牲畜达13021万头;猪362408万头;羊210021万只;大小牲畜总计达到702649万头(只),为1949年的339倍。
但畜牧业仍然是农业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第一,畜牧业产值比重低,人均畜产品很少。
1990年畜牧业仅占农业总产值的2563%,人均年产肉量221千克,年产蛋量695千克,接近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年产奶量只有364千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第二,牲畜头数多而产品率很低。
1990年猪出栏率只有8784%,牛的出栏率更低。
第三,牲畜增长很不稳定,广大牧区基本上“靠天养畜”,抗灾能力弱,牲畜常年死亡率超过5%。
为加速畜牧业发展,农区要扩大饲料作物种植和发展饲料工业,提高生猪的出栏率和出肉率,改善畜禽结构,提高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半农半牧区要逐步过渡到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牧区要大力加强草场的管理和建设,改善畜群结构,加速畜群周转。
在城市郊区和工矿区要建立和发展现代化畜牧业,增加肉、奶、蛋、禽产品供应。
同时,应根据不同地区条件,逐步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现代化的稳定、优质、高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见中国畜牧业地理)。
④林业布局。
1949年以来,历年累计造林保存面积028亿公顷,天然更新和封山育林0326亿公顷。
木材年产量由50年代初期的500多万立方米增加到5000余万立方米,提高9倍多。
林产品产值增长17倍。
但木材和林产品均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林业仍是中国农业经济中十分薄弱的部门,在造林、育林、护林和木材生产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逐步加以解决(见中国森林资源)。
进一步发展林业生产,要把整个林业纳入以营林为基础的轨道,要重点建设好东北、西南两大林区;加强广大农区的绿化造林;充分发挥南方亚热带和热带丘陵山地的林业生产潜力;建设以木本油料为主的经济林和林特产品生产基地;在黄土高原和北方干旱地区大力发展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林。
⑤水产业布局。
1990年全国水产总量1237万吨为1949年产量的265倍,但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仅108千克。
海洋水产占577%,以捕捞产量为主(占7728%),养殖产量较小,(2272%)。
淡水水产中,养殖产量占8492%,捕捞产量占1508%。
长江及淮河流域拥有全国最大的淡水湖群和最密的水网,淡水水产产量占全国60%以上,次为珠江流域。
进一步发展水产生产,主要在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水产资源,发展人工养殖和资源增殖,重点建设一批海水和淡水养殖基地(见中国水产资源)。
农业区划概述
中国可综合地划分为以下10大农业区:
①东北农林区。
包括辽、吉、黑3省及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地区。
农垦历史短,可垦荒地广,森林资源丰富,是中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木材供应基地,也是重点开荒扩耕地区。
大豆、甜菜、亚麻、温带水果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发展本区的农业生产,必须战胜自然灾害特别是低温寒害的威胁,改变粗放种植习惯,大力提高单产。
同时合理开垦荒地,建设高产稳产的商品粮基地;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采育并重,建设永续采伐基地。
②内蒙古及长城沿线牧农林区。
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以东地区及从辽宁至宁夏的长城沿线地区。
草原辽阔,农牧兼营,在全国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发展本区生产,需要因地制宜地逐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坚持以牧为主,牧农林结合;合理利用和建设草原,逐步摆脱靠天养畜状态;以草定畜,制止草原继续退化、沙化;稳定农区耕地,着力提高单产,逐步实行粮草轮作;营造防风固沙林。
③黄淮海农业区。
包括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的黄淮海平原及山东丘陵地区,是中国小麦、高粱、谷子等旱粮的主产区和棉花、花生、芝麻、烤烟等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
发展本区农业的关键在于综合治理旱涝碱,实现水利化,改良低产土壤,大大发掘增产潜力,实现稳产高产;因地制宜地建设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商品生产基地;改变农业结构过分单一状况,大力发展畜牧业及林果渔业生产。
④黄土高原农牧林区。
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及秦岭以北地区,是重要的旱杂粮产区,但水土流失极其严重,是全国突出的低产、贫困地区。
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把土地合理利用和治理措施结合起来,控制水土流失;利用川地、坪地、塬地建设稳产高产的农业生产基地;逐步把陡坡耕地退耕种草造林,尽快扩大草地林地比重,实行农牧林副综合发展;以流域为单位开展综合性水土保持工作。
⑤长江中下游农林养殖区。
包括淮可―伏牛山以南、福州―英德―梧州以北,鄂西山地―雪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是全国稻谷、棉花、油茶籽、麻类、茶叶、蚕丝、木本油料、生猪、淡水水产等的主要商品基地或集中产区,农业经营较集约,复种指数和粮棉单产均为各大区最高。
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加强水利建设,战胜洪涝渍害及伏旱威胁,改进耕作制度,合理利用丘陵山地及淡水水域,大力发展亚热带经济林、用材林、家畜家禽及水产养殖业。
⑥西南农林区。
位于秦岭以南,百色―新平―盈江一线以北,宜昌―溆浦一线以西,川西高原以东,包括四川大部、滇黔地区及陕南、湘鄂西部,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和油菜籽、烤烟、甘蔗、生猪及经济林、用材林生产基地。
但大部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增产潜力很大。
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丘陵区水利事业,改造低产田,提高单产;充分合理利用丘陵山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建设用材林和经济林基地,发展多种经济。
⑦华南农林热作区。
位于福州―大埔―英德―百色―盈江一线以南,包括闽南、两广大部、滇南及台湾省。
农业经营较集约,大部粮食单产较高,是全国主要的蔗糖、热带亚热带水果产区,也是橡胶、椰子、剑麻、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的唯一产区。
发展本区农业的关键是要发挥本区的自然优势,建设以橡胶为主的热作基地,蔗糖基地和热带水果、经济林、用材林生产基地;大兴水利,战胜洪涝旱渍,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粮食自给水平。
⑧甘新农牧林区。
位于包头―盐池―天祝一线以西,祁连山―阿尔金山以北。
农业基本上完全依靠灌溉,农区小而分散,利用荒漠及山地牧场进行季节性游牧,甜菜、瓜果、长绒棉及畜牧业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发展本区农业的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和合理利用区内有限水源,改良盐碱地;调整季节牧场,加强草原建设,实行农牧结合;造林种草,防风固沙。
⑨青藏高原牧林农区。
是国内最大的牧区,大牲畜和绵羊头数均为全国各区之冠,人均牲畜头数也为各区最多,南部和东南部拥有全国第二大林区,农业主要限于东部和南部的河谷低地,主要牲畜、作物和树种均带有高寒地区特点。
地广人稀,农牧业经营较粗放,生产水平一般较低。
进一步发展本区生产,必须加速建设巩固的草料生产基地,摆脱靠天养畜状态;提高牲畜质量,调整畜群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加速林业生产建设;提高作物单产,建设区内的粮食基地。
⑩海洋水产区。
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太平洋西部5大海域,各海域鱼、虾、贝、藻品种繁多,资源丰富。
发展海洋水产生产,要根据海洋水产资源增殖及变动规律,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调整或减轻沿岸和近海捕捞强度,保护和增殖海洋水产资源,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和建设海水养殖基地,积极发展外海及远洋渔业。
浦城县森农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怎么样?
您好:这个利润首先要看你养的羊是什么品种,一般的羊养殖50只利润在40000元左右,不同品种的羊受市场欢迎度不同,同样价格也不同,按目前的普通羊计算,圈养一天的饲料成本是15元左右,放养08元左右,而一只羊从幼崽涨成可以出售的羊,一般需要六七个月,可以长到50--60kg,那么你养殖一只羊如果按6个月算,单单只是饲料成本就需要15元X30X6=15元X180=270元,也就是说你养大一只羊要花270元人民币,
而你养大一只羊所获得的利润为,按现在市场价是18元但是收购价略低一些,按18元/斤来算,假设你的羊长到80Kg,就可以出40Kg左右的肉,的价格,则一只羊的利润为18元X40X2---270元=1440元-270元=1170元,还有幼崽的成本在200元左右,也就是说你每只羊除去其他的成本可以获利1170元--200元=970元左右,那你养了50只就可以获利970元X50=48500元,也即是说50只羊的利润就是48500元,这是你养的好,成本最低的情况下所获的最大利润,但是实际养殖过程中,不只如此,还有养殖羊过程中的疫苗费用,所以从实际来说你可以有40000元左右的利润
另外,现在销售的主要有波尔山羊和小尾寒羊,杜泊绵羊,夏洛莱羊这几个品种,波尔山羊和小尾寒羊养殖的利润还是不错的 ,杜泊绵羊适合做种公羊用,引种一定要选择好的品种养殖的利润才会大
如果满意,请采纳,谢谢。
本回答资料出处引自,农林科技苑,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农林养殖技术2011年版,金农养殖基地。
中国四大灌溉农业区分布区域?
浦城县森农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是2016-08-02在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地址位于福建省浦城县水北街镇水北新街169号。
浦城县森农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3350722MA34A28H6K,企业法人钟国华,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浦城县森农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是:组织成员进行林下蜜蜂、家禽、牲畜养殖,组织收购、销售成员养殖的林下蜜蜂、家禽、牲畜产品,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浦城县森农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农业区划是管理和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我国农业区划种类较多,其划分方法也不尽一致,目前主要有:①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编制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它是根据农业生产条件、特征和发展方向、重大问题和关键措施及行政单位的完整性等原则,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农业区,即东北农林区、内蒙及长城沿线牧农林区、黄淮海农业区、黄土高原农林牧区、长江中下游农林养殖区、华南农林热作区、西南农林区、甘新农牧林区、青藏高原牧农林区。
②根据我国客观存在的三条地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线、青藏高原边缘线和秦岭淮河线),将我国分为四大农业类型区:即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南方水田农业区;秦岭淮河以北,400毫米等降水线以东,北方旱地农业区;长城、青藏高原北,400毫米等降水线以西的西北牧业、灌溉农业区,这里还可分为东部的半农半牧区和西部甘新的绿洲农业和荒漠放牧为主的农业地区;青藏高寒牧业、农业区域,这里地高天寒,有广阔的草原,居民3/4是藏族,盛行季节放牧;农业集中在雅鲁藏布江谷地,以种植特有的青稞著名,并有小麦、马铃薯、玉米和豌豆等。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