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这个问题难答,鱼春季喜食而体弱,夏季温高而厌食,秋季鱼食欲较好,为补充过冬所需之营养,冬季天冷而冬眠。一般的讲,模仿秋季的一种小的生态环境对鱼的生长发育有利。但一年四季的变化换是要有的,那是必不可少的。
泥鳅怎么养?
养殖黑鱼冬季不需喂了,冬季水温接近0℃时,则蛰居在水底泥中停食不动。
营底栖性鱼类,通常栖息于水草丛生、底泥细软的静水或微流水中。黑鱼栖息环境,遍布于湖泊、江河、水库、池塘等水域内。时常潜于水底层,以摆动其胸鳍来维持身体平衡。
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变化适应性强,尤其对缺氧、水温和不良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当水体缺氧时,它可以将头露出水面。后部侧扁。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借助在鳃腔内由第一鳃弓背面的上鳃骨和舌颌骨伸展出的骨片组成的鳃上器,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因此即使在少水和无水的潮湿地带,也能生存相当长时间。乌鱼的生存水温为0~41℃,最适水温为16~30℃。当春季水温达到8℃以上时,常在水体中上层活动;夏令季节活动于水体的上层;秋季水温下降到6℃以下时,游动缓慢,常潜伏于水深处;冬季水温接近0℃时,则蛰居在水底泥中停食不动。具有很强的跳跃能力。当天气闷热、下雨涨水时,黑鱼往往会跃出水面,沿塘堤岸逃逸;在有流水冲击时也会激起鱼跃而逃跑。若其生活的池塘饵料不足时,亦会向他池转移,转移时其身体似蛇形,缓缓向前移动。当温度范围为 10℃ 到 15 ℃时,能离开水面达 3 到 4 天。
甲鱼养殖秋季需要注意什么?
泥鳅养殖方法可参考如下介绍:
一、池塘养殖
泥鳅池面积以150-250平方米较好,水深应保持40-50厘米。鱼溜处水深60-70厘米,泥鳅池可新建,也可利用旧池塘、水坑或其它养鱼设施。水泥池或三合土坑,池底要铺20厘米左右厚的肥泥。土池的池壁和底部要夯实捶紧,进出水口要装防逃罩。
放养前,鱼池同苗种池一样,要用生石灰等清塘消毒,并施肥培肥水质,待毒性消失后,每亩放养鳅种2-3万尾。
要根据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培育水中的天然饵料。除施肥外,每天还要投喂人工饲料、投喂量可依季节不同而异,3月份为泥鳅总体重的1%,4-6月份为4%,7-9月份为10%,10月份为4%。池塘内要设食台,将饲料投在食台上。
养泥鳅的水要“肥、爽、活”,溶氧量要保持在2毫克/升以上,PH值7左右。日常要勤观察,根据水色、天气、摄食量的变化适时换水、加水。发现水色发黑、过浓或泥鳅游到水面呼吸空气时,要立即换水。
做好防病防逃工作,每天或隔天打扫食场一次,刷洗食台上的脏物,定期对食物用漂白粉消毒。发现死鳅及水面漂浮物,要及时捞掉。经常巡塘,发现池塘有漏洞,应立即堵住,泥鳅体小且滑,即使漏洞很小,也会钻洞逃跑。
二、稻田养殖
稻田养泥鳅,是一条的水产养殖渠道,它和稻田养殖其它鱼类一样,可以充分发挥稻田的使用价值,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稻鳅双赢”。
稻田要求没有地下水涌出,但水源要有保证,田埂要高,下大雨时不漫水。稻田的设施与养鲤大致相同,但防逃设备要更加严密。早、中稻插秧以后即可放入鳅种,每亩可放2万尾左右。
养殖泥鳅的稻田,要避免使用石灰,并少施农药。为了提高泥鳅产量和起捕规格,应适当投饲施肥,一般投喂米糠、麦麸等,也可适当施用人畜粪。秋季收稻后,可灌深田水继续养殖,于翌年开春耕田时,再将泥鳅捕获上市。
稻田养殖,一般可亩产泥鳅50-100公斤。
三、流水及水槽养殖
流水养殖是在有流水的地方建立一个或一组饲养池,按每平方米2公斤左右密度放养鳅种,它的优点是产量高、捕捞方便,但养殖成本较高。流水养殖以投喂人工饲料为主,不需施肥。通常投喂配合饲料或米糖、麸皮、豆饼及动物内脏等。
水槽饲养,用砖砌槽,并用水泥抹光,槽长2-3米,宽1-15米,高18米。在槽边开好注、排水口,槽内放松软的泥土约30厘米厚。每个水槽放入鳅种1-15公斤,投喂米糠、螺蚌肉、蚕蛹、蚯蚓、动物内脏及废弃物等。每10天左右将槽底泥层搅拌一次,一股经4-11个月饲养,每个槽可产泥鳅10-15公斤。
扩展资料
一、防敌害设施不可忽视
1、蛇、鼠、蛙是泥鳅的天敌之一,在苗种放养前必须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清塘,除掉敌害。在养殖过程中要在池塘四周插好围网网布,防范蛇、鼠、蛙等对泥鳅的侵害。
2、鸟类也是泥鳅的天敌,在养殖池塘四周及上空架好天网,防止鸟类对泥鳅的侵害。
因鸟类对泥鳅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笔者通过实地观察,每只水鸟每小时可下池吃泥鳅七、八条,每只水鸟每天可吃泥鳅1斤左右,如果不架好防鸟网,整个池塘里的泥鳅将会被水鸟全部吃光。防鸟设施可布天网全池上空覆盖;也可采用人工驱赶水鸟的方法。
3、加强对池塘进、出水口处防逃设施的维护,防范各种野杂鱼、各类有害生物通过进、出水口处溶入池塘水体,造成对泥鳅的侵害。如乌鳢、黄颡鱼等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会直接危害泥鳅的生命,因此不可忽视。
二、科学调水,池塘水质肥活嫩爽不可忽视
泥鳅的生命力极强,在离开水的情况下,泥鳅仍可存活3—5小时。人们常说的“牛坑眼里 、石灰洼里、 污水沟里”等都能养泥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在高密度的泥鳅养殖环境下,保持良好的水质,就成为人们生产中的一道难题。
1、由于养殖密度大,饵料投喂量就增大,排泄物增多,这样一来就造成了藻类繁生,水质恶化,泥鳅就容易发病。
2、池底淤泥、腐殖质等物质腐烂,导致水体溶氧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如硫化氢、硝酸铵等有害物质,引起泥鳅因缺氧或有害气体的影响而死亡。
要想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认为一是要适时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体;二是要用“解底”制剂清除池塘底层的有害物质及有害气体;三是要经常换水,注入新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换水就是放掉池中的部分老水,注入新水,以此来改善水质。
泥鳅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水体有一定的肥度,可以常投施一些有机肥料来培肥水体,但肥性要有度。如果水太肥不仅滋生有害藻类,而且还滋生有害病菌,这对泥鳅的生长是十分不利的,所以要综合利用各种方法调节水质,确保池塘水质肥活嫩爽,不可忽视。
三、科学配食,定时定量投喂不可忽视
养殖泥鳅在放苗种时,常因规格不齐,大小不一,喂养的食量也自然是不一样的,而且差别很明显。如规格在300尾/斤的,最初一周日喂食量占泥鳅体重的5‰;规格在200尾/斤的,最初一周日喂食量占泥鳅体重的6‰,但蛋白质的含量要求高些,一般在34个蛋白含量。
然后,又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逐步调整投喂量,如5—6月日投食量为泥鳅体重的3%—4%,7—8月日投食量为泥鳅体重的6%—8%,9—10月日投食量为泥鳅体重的4%—5%。
同时在不同的养殖阶段对饵料的蛋白含量要求不一样,养殖前段要求蛋白含量34%,中后期要求蛋白含量保持在32%,若蛋白含量低了,对泥鳅的生长是不利的。
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在自然条件下,幼小阶段,以浮游生物为主;中后期,虽吃一些植物,但以植物的须根和腐植物为主。
因此,科学配食,定时定量投喂不可忽视,掌握泥鳅不同阶段的食性和食量,是科学定量的前提,同时还要根据养殖泥鳅人工驯养的特点及季节、气温、水温的变化,合理确定日投食的时间段,喂食的时间段应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情况下调整幅度不宜过大。
四、病害防治不可忽视
防病治病是水产养殖全过程中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千万不可忽视、更不可麻痹大意。对养殖泥鳅的病虫害预防要有针对性:一是细菌性疾病,一般20天左右预防一次为宜。二是寄生虫疾病,一般25天预防一次为宜。三是营养性疾病,一月一次预防为宜。营养性疾病的防治,重点在保肝护胆,增强体质。
参考资料:
福建省人民政府-泥鳅养殖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
晚上好
1、提高饲料中动物蛋白含量。在秋季,在要提高甲鱼饲料中动物蛋白含量,可将动植物蛋白比例提高到7:1(甲鱼饲料中动植物蛋白比例一般为(5~6):1),并且要用新鲜度好、品质优良的进口白鱼粉。同时要增加饲料投喂量,有条件的养殖场还可以改用蛋白含量相对较高的幼甲饲料投喂成甲鱼。
2、提高饲料中脂肪含量。
进入秋季,既需要高蛋白,也需要高脂肪。因此,在饲料中也要适当添加脂肪,一般饲料中的脂肪含量在5%~6%左右为宜。养殖户在拌料过程中要添加2%左右的新鲜鱼油或豆油等不饱和脂肪酸。
3、定期添加药饵提高甲鱼抵抗力。
在增加饲料营养的同时,要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粉或中草药粉等制作药饵投喂,注意保肝护胆,以保证甲鱼快速生长。
4、调整投喂时间。
进入11月中上旬天气更加凉爽,甲鱼摄食开始减少,吃料时间延长,应适当减少饲料投喂量。随着冬天的来临,早上喂料的时间要推后一点,晚上投喂时间要相应提前。天气再进一步转凉变短时,每天投喂两次要逐渐变成投喂一次。
5、调节好水质,为甲鱼创造良好生活环境。
秋季虽然甲鱼发病相对较少,但也要主要调节好水质,做好防病工作。在天气变化、阴雨天气之时要适当用EM菌等生物制剂及生石灰调节和改善水质,使池水pH值保持在7~75之间,透明度维持在30厘米左右; 定期使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等氯制剂消毒水体,防治疾病。
6、甲鱼上市前要防应激。
在甲鱼上市之前,要调节水质防止应激。
首先是甲鱼前2~3天用一些底质改良剂。
其次在甲鱼前一天晚上泼洒一些增氧剂(如速氧宝等)和水质解毒剂,以增加水体溶氧和分解水中毒素,为甲鱼创造良好、稳定的生长环境。
第三是在甲鱼前的1个小时左右施用一些防应激的药物,如激活、水产应激灵等,这样可以避免甲鱼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惊吓发生应激反应,并且能增加水中溶氧。
供你参考
祝你开心快乐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