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海洋渔业  2020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李家沙水道鱼是什么鱼种

   2023-05-19 互联网艺莲园176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李家沙水道鱼是青鱼青鱼是鲤科、青鱼属鱼类。体长可达145厘米。身体粗壮,近圆筒形,腹部圆,无腹棱。身体呈青灰色,背部较深,腹部灰白色,鳍均呈黑色。个体大,最大可达70余千克。桑基鱼塘模式是什么酥草鱼的饲料以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李家沙水道鱼是青鱼

青鱼是鲤科、青鱼属鱼类。体长可达145厘米。身体粗壮,近圆筒形,腹部圆,无腹棱。身体呈青灰色,背部较深,腹部灰白色,鳍均呈黑色。个体大,最大可达70余千克。

桑基鱼塘模式是什么

酥草鱼的饲料以高蛋白的蚕豆为主,外加少量青草,但不能添加其他任何饲料。

草鱼的目前饲料有颗粒料、膨化饲料、粉料,但最好要选择膨化料,其次为颗粒料。然后根据水体中草鱼规格选用好颗粒饲料的粒径,使草鱼吞食适口。一般规格为50~100克的鱼应选用饲料粒径为25毫米;200~400克的鱼应选用饲料粒径为35~5毫米;500克以上的鱼应选用饲料粒径在55毫米以上。如果选择不当,过大过小粒径的饲料都会影响鱼类吞食效果,降低饲料利用率。

我想去学养桂鱼要去哪里学习?

桑基鱼塘(mulberry fish pond),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充分利用土地而创造的一种挖深鱼塘,垫高基田,塘基植桑,塘内养鱼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桑基鱼塘是池中养鱼、池埂种桑的一种综合养鱼方式。桑基鱼塘的发展,既促进了种桑、养蚕及养鱼事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缫丝等加工工业的前进,逐渐发展成一种完整的、科学化的人工生态系统。

“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是: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水涝,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据史料记载,珠江三角洲早在汉代已有种桑、饲蚕、丝织的活动。公元7世纪初,唐代各地商人和外国人都相继来广州贸易,贩运绢丝。当时珠江三角洲已是“田稻再熟、桑蚕五收”之地。但当时种的桑是在广州附近的高地,与鱼塘没有联系,尚未形成桑基鱼塘。12世纪初,北宋徽宗期间,在南海和顺德两县相邻的西江沿岸,修筑了著名的“桑园围”,说明当时南海、顺德一带已是重要种桑养蚕地区了。15世纪初(1406年)明永乐四年,顺德的龙江、龙山两地已出现土丝买卖市场,蚕丝生产已成为商品。但尚未发现与养鱼联系。

珠江三角洲池塘养鱼最早记载在公元9世纪的唐代,已有养殖鲩鱼的历史。西江下游沿岸有鱼苗出产,这为发展塘鱼的重要条件。明代初期,鳙、鲢、鲩、鲮已成为池塘养鱼的普遍鱼种。池塘养鱼地区亦已逐渐扩大,在珠江三角洲已逐渐发展为以南海九江和顺德陈村为中心的基塘养鱼生产地带。但当时与基面用于种桑养蚕联系生产还尚未发现。

1522年(明嘉元年)明朝封闭了福建泉州和浙江宁波两港,广州成为生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各地生丝经由广州输出。其后,1553年葡萄牙侵借澳门,外国商船陆续进入,从而澳门又成为对外贸易的转运港口,促使广东生丝对外更加畅销。

当时由于生丝畅销,促进了蚕桑业的迅速发展。南海县的九江,顺德县的龙山、龙江,高鹤县的坡山(古劳一带)等地,蚕桑业急剧兴旺起来。出现塘基种桑的地方很多,著名的桑园围和古劳围就在这一带。这一带农民经过长期种桑养蚕的经验,后来发现养蚕的蚕沙(蚕粪)可以养鱼,逐渐了解蚕沙是塘鱼很好的饲料。当时因需要生丝多,种桑养蚕亦多,蚕沙量日多,塘鱼的饲料也多,于是大量发展养蚕的同时,淡水鱼业也大量发展起来了。农民逐渐明确桑多、蚕多、蚕沙多,塘鱼也多。由此桑基鱼塘这种特殊生产方式经过长期生产实践,逐渐形成起来,并很快传到珠江三角洲各地。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满清王朝闭关镇国,封闭了福建漳州、浙江定海、江苏云台山等对外贸易港口,广州又成为全国生丝唯一的对外输出港口,外国商人都集中到广州来购买生丝和丝织品。粤丝对外销路日广,需要生丝及丝织品大量增加,从而促进了蚕桑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三角洲各地桑基鱼塘的发展,很快在珠江三角洲西北部的南海县九江乡、顺德县的龙山乡、龙江乡,高鹤县的坡山乡(今古劳)一带,构成一个广阔的桑基鱼塘区域。其中以南海县九江为中心,各地纷纷“弃田筑塘、废稻树桑”,掀起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鸦片战争以后,缫丝新式技术逐渐输入。1866年(同治五年)南海陈启元引进国外缫丝新技术,在南海县蕳村建立珠江三角洲第一个现代缫丝厂。不久,新式缫丝业的风由南海县逐渐向珠江三角洲各地吹去。顺德在大良北关建立了一个500—600名女工的怡和昌机器缫丝厂,这是顺德县缫丝业大发展的开始,此后,顺德缫丝业逐渐取代了南海县而居珠江三角洲首位。由于新式缫丝工业迅速的发展,推动了蚕桑业的发展。再次掀起“弃田筑塘、废稻树桑”之风,桑基鱼塘面积再次扩大,形成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发展第二次高潮。

桑基鱼塘自17世纪明末清初兴起,到20世纪初,一直在发展。特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欧洲各国忙于战后恢复工作,我国生丝在国际市场获得畅销,促使本地蚕桑业的畸形发展,珠江三角洲到处是桑基鱼塘,桑基鱼塘面积估计约有120万亩,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是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发展的第三个高潮。

当时蚕桑价格很高,每担(100市斤,50公斤)桑价值等于一担米,而每亩桑地年可采桑七、八造,价值约等于20担米(1910年南海每亩桑地产桑34担)。一造蚕的收入,就可以养活三、四口人。

蚕桑旺盛时,顺德容旗镇每日有“丝船”运生丝出广州,回程运回白银。故有“一船生丝出,一船白银归”说法。1905—1906年广东生丝输出约值4000多万元,顺德一县占3/4。当时广州、佛山、顺德等地设有汇兑钱庄六十六间,顺德一县占有四十四间,占总数65%,可知当时顺德人的富裕。

自1866年陈启元引进新式缫丝机后,珠江三角洲各县陆续增加新式丝厂,到1918年已达147个厂,每年增加大量生丝出口。顺德县占三角洲丝厂和丝车的大半。1922年顺德生产的生丝占全三角洲的97%,占全省出口生丝80%。

随着蚕桑、缫丝业的发展,三角洲各地的丝厂、丝市、桑市、蚕市和和茧栈等遍布于蚕桑地区。集中于以顺德为中心的各县。当时主要茧市有:顺德:容奇、桂洲、勒流、龙江、乐从、陈村、大良、甘竹。南海:官山、吉利、平洲、九江。中山:小杬、古镇。新会:北街。三水:西南。东莞:石龙。

主要茧栈有:顺德:桂洲71家;容奇25家;勒流12家;陈村10家;大良8家;乐从6家;龙江2家;共134家。南海:官山5家。三水:西南25家。

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工商业凋零,市场停滞,丝织品销路锐减,生丝价格狂跌,外销量不断下降。1938年生丝外销量仅及1922年的五分之一。桑基鱼塘面积大大缩小,逐渐被蔗基鱼塘代替。解放初,桑基鱼塘仍占一定地位,自市场经济兴起,由于蚕桑业相对花工多、生产周期长、也有风险,产值不如社队企业高,桑基鱼塘面积逐渐缩小。1995年以后,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已基本消失,部分向三角洲外围地区发展,部分改果基、花基、蔗基、鱼塘。

主要特点:

1、种桑与养蚕、鱼、猪相结合,生产上有紧密的联系。

2、植物与动物互养,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3、塘与基合理分布,水陆资源相结合。

桑基鱼塘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形式。因其生产上形成良性的循环而出名。珠江三角洲由东、西、北三江汇合冲积而成,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是盛产蚕桑、塘鱼、甘蔗的重要基地。三角洲内河网密布,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常闹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当地人民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在一些低洼的地方,把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饲养淡水鱼;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可减轻水患,这种塘基的修筑可谓一举两得。

后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影响,珠江三角洲出现了新的生产结构方式——“果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是把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养鱼,堆土筑基,填高地势,相对降低地下水位来种植果树(如栽植荔枝、柑橘、龙眼等果树)。后来由于国际贸易对丝绸需求的扩大,种桑养蚕的获利大大超过了水果的收益,不少地区从原来的果基鱼塘生产形式大量改为桑、塘专业性生产。果基鱼塘的生产方式,逐渐演变为鱼塘里养鱼,塘基上种桑树的桑基鱼塘,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低洼地积水内涝的问题。人们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充分地利用土地的空间与轮作的时间,以求最佳的经济效益。

建塘

新开桑基鱼塘的规格,要求塘基比1:1。塘应是长方形,长60~80米或80~100米,宽30或40米,深25~3米,坡比1∶15。将塘挖成蜈蚣形群壕,或并列式渠形鱼塘6~10口单塘,基与基相连,并建好进出水总渠及道路(宽2~3米)。这样利于调节塘水、投放饲料、捕鱼、运输和挖掘塘泥等作业,也利于桑树培管、采叶养蚕。新塘开挖季节以选择枯水、少雨的秋末冬初为宜。挖好的新塘要晒几天,再施些有机粪肥或肥水,然后放水养鱼。 加强塘基管理 塘基桑树的生长好坏,产叶量高低,叶质优劣,直接影响到茧、丝、鱼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培管好塘基桑树,增加产叶量,是提高桑基鱼塘整体效益的关键。塘基桑园的高产栽培技术,应坚持“改土、多肥、良种、密植、精管”十字措施,以达到快速、优质、高产的目的,实现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受益。

改土

挖掘鱼塘,使原来肥沃疏松的表土、耕作层变为底土层,而原底土层填在塘基表面,作为新耕土层,虽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但还原性物质也在增多。因此,在栽桑前应将塘基上的土全部翻耕一次,深度10~15厘米,不破碎,让其冬天冰冻风化,增强土壤通透性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若干年后,因桑基随着逐年大量施用塘泥肥桑而随之提高,基面不断缩小,影响桑树生长。所以,塘基要进行第二次改土工作,将高基挖低,窄基扩宽,整修鱼塘,使基面离塘常年最高水位差约1米,并更换老桑。

多肥

应掌握增施农家有机肥料和间作绿肥的原则。一是要施足栽桑的基肥,亩施拌有30~40公斤磷肥的土杂肥100~200担,再施入粪尿10~20担,或饼肥150~200公斤,并配合施用石灰25~50公斤,改良酸性土壤。二是在桑树成活长新根后,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施一次速效氮肥,每亩施20公斤尿素或50公斤碳铵,最好施用腐熟人粪尿50~80担。7月下旬再施一次,肥料用量较前次要适当增加一些,促进桑树枝叶生长,以利用采叶饲养中秋或晚秋蚕。三是桑树生长发育阶段要求养一次蚕施一次肥。并注意合理间种、多种豆科绿肥,适时翻埋。四是在冬季结合清塘,挖掘一层淤泥上基,这样即净化了鱼塘,又为基上桑树来年生长施足了基肥。

良种

塘基栽桑,应选用优质高产的嫁接良桑品种,如湖桑197、199、32号,团头荷叶白及7920等,还应栽植15%左右的早、中生桑品种。

密植

塘基因经过人工改土,土层疏松,挖浅沟栽桑即可。又因塘基地下水位高,桑树根系分布浅,宜密植。栽桑时采用定行密株,株行距以33厘米×132厘米或50厘米×100厘米为好,亩基栽桑1000~1300株。栽桑处须离养鱼水面70~100厘米,桑树主干高20~30厘米,培育成低中干树型。

精管

塘基栽桑后,桑树中耕、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合理采伐等培管都必须抓好,确保塘基桑园高产稳产,提高叶质。

据统计,在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全国桑园面积只有1984万公顷,蚕茧产量309万吨。我国蚕桑业在经过了20多年的曲折发展后,直到1970年,我国桑园面积达到2334万公顷,蚕茧产量1215万吨,首次超过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从此以后,我国就一直位居世界蚕桑业巨头的宝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蚕桑业发展的顶峰时期,是在上个世纪末期的90年代前后。1994年,我国蚕茧产量达7769万吨,全国有26个省市发展蚕桑业。1995年,全国桑园面积为1167万公顷,蚕茧产量仍达7598万吨。然而,“十五”期间,由于我国东部因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使得主产区的蚕桑业明显下滑,导致我国在全球蚕茧生产的比重逐年下降了约2个百分点,削弱了我国桑蚕业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的蚕桑业生产中心的分布格局,与自然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蚕桑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和经济繁荣的东部地区。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东部蚕桑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工业企业发展迅速,东部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涨,使传统的桑蚕业逐渐失去了发展优势,其结果导致蚕桑业出现了萎缩。

为了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的蚕桑产业,确保全国丝绸产业的创汇能力,考虑到我国西部地区在生产要素的成本上具有明显优势,如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充足且价格相对低廉等。在这种情况下,桑蚕业向西转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为此,国家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实施了“东桑西移”工程。即从2006年起,在我国西部15个省(区、市)开始建设蚕桑基地项目。随着这项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蚕桑业的发展中心已经由东部向西部开始了战略大转移。

“东桑西移”工程的实质是把我国蚕桑基地和初级茧丝绸加工的中心移向西部地区,而不是将蚕桑业首次引进到西部地区。

“东桑西移”工程希望通过大力发展桑叶种植扩大西部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达到发展蚕桑业的同时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的目的。

由于我国西部的水资源相对短缺,耕地原本就不肥沃,缺乏有机质,加上地势高,受雨水的冲刷和搬运能力较强,在这样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发展这种对耕地肥力消耗巨大的蚕桑产业,极有可能发生耕地退化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西部发展桑叶种植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蚕沙还地、多施有机肥,严格控制化肥用量,加强对耕地肥力和水分的保护就显得格外重要和紧迫。

因此,“东桑西移”工程的生态保护工作,是该工程持续发展的关键之所在。相关部门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中,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地评估环境风险,发展生态蚕桑业推动产业综合利用,应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好“东桑西移”可能带来的耕地退化、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不仅要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要以良好的生态效益确保该项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吃一次顺德鱼生会寄生虫吗

一、生活习性

鳜鱼是典型肉食性鱼类,在人工喂养时,可喂死鱼、死虾等。雄性鱼三龄成熟,雌性四龄成熟,其生长速度较快,当年可达50~100克,第二年可达05公斤左右,第三年可长到1~15公斤。

二、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一般为2-4亩,水深2米左右,以长方形为主,水质清新,水底泥少或无,排灌增氧设备齐全

三、饵料鱼培育

池塘饲养桂花鱼的饵料鱼的种类有:鲢、鳙、土鲮、麦鲮、泰鲮、鲫鱼、鲤鱼等,饵料系数一般为4-5。根据桂花鱼的生长规格和摄食量,用大于桂花鱼池塘3-4倍面积的池塘培育生产充足的饵料鱼喂养桂花鱼。

早期饵料鱼:在准备放养桂花鱼的池塘每亩预先放养鲢、鳙、土鲮、麦鲮、泰鲮、鲫鱼等鱼苗(鱼花)100-200万尾,作为桂花鱼的早期饵料鱼。投喂花生麸、麦皮等粗饲料,经15-20天培育,饵料鱼长至15-25厘米体长时,使用07ppm硫酸铜和05ppm强氯精杀虫消毒后,可投放入2-3厘米规格的桂花鱼苗培育。

中期饵料鱼:在四大家鱼池塘每亩混养20-30万尾土鲮、麦鲮、泰鲮等鱼苗,也可专塘培育鲢、鳙、鲫鱼等鱼苗作为大规格桂花鱼的饵料鱼。

后期饵料鱼:除自产自给外,还可以外购。养殖后期一般进入冬季,鲮鱼类饵料鱼易冻死,应培育备足一些鲢、鳙、鲫鱼等受寒品种类饵料鱼越冬,用作冬春季节的桂花鱼的后备饵料鱼。

四、鳜鱼种放养

单养鳜鱼时,可亩放规格为8~10厘米的鳜鱼种800~1000尾。也可在鳜鱼池中混养一些繁殖快的鱼类,以作为活饲料。一般每亩放养200~400对罗非亲鱼或60尾二冬龄鲫鱼。用稀网将鱼池隔成两半,一边养鳜

鱼,一边养其它鱼,使繁殖的幼鱼穿过稀网成为鳜鱼食料,同时鳜鱼的活动又不妨碍其它鱼类的安静繁殖。

五、饲养管理

1、投饵:采用间隔投饵料鱼的方法,在养殖前期和后期,每7~10天投喂一次,中期每5天左右投喂一次,应保持鳜鱼与饵料鱼的数量比为1:5~10,饵料鱼太少,会影响鳜鱼摄食和生长,太多则容易引起缺氧浮头,对鳜鱼生长不利。

2、水质管理: 要经常加换新水,特别是6~9月份,每5~7天加换新水一次,每次15~20厘米,使池水保持肥、活、爽、嫩,促进鳜鱼健康生长。可在池四周种植苦草、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为鱼提供隐蔽场所,同时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每隔15~20天泼洒生石灰水一次,每次15~20公斤。及时合理开增氧机,以增加池水溶氧量,防止鱼缺氧,同时应准备一些增氧剂,可在鱼缺氧浮头时用于抢救。

鳜鱼又叫桂鱼、季花鱼等,属鲈形目,鳜鱼属,体较高而侧扁,背部隆起。口大,下颌明显长于上颌。上下颌、犁骨、口盖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下缘有4个大棘。后鳃盖骨后缘有2个大棘。头部具鳞,鳞细小。侧线沿背弧向上弯曲。背鳍分二部分,彼此连接,前部为硬刺,后部为软鳍条。体黄绿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具有不规则的暗棕色斑点及斑块。自吻端穿过眼眶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条狭长的黑色带纹。

缩骨鱼是什么鱼

吃一次顺德鱼生会寄生虫吗

吃一次顺德鱼生会寄生虫吗,很多人对于生鱼片都是特别喜爱的,但是鱼肉我们一般都会经过烹饪之后来享用,但像日本这样的国家就喜欢吃生鱼片。因此,在吃日本料理的时候,也经常会有生鱼片的吃法。以下看看吃一次顺德鱼生会寄生虫吗。

吃一次顺德鱼生会寄生虫吗1

吃一次鱼生片这个感染寄生虫的几率并不是非常大,因为只要是非常干净的情况下,基本上是不会感染寄生虫的

吃鱼生的危害

吃“鱼生”(生鱼片)、生滚鱼粥、打边炉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是导致肝吸虫病在许多地区高发的主要原因。一些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吃鱼生的习惯难以改变,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往不吃或少吃鱼生的居民。

逢年过节或请客吃饭也常常大吃鱼生。广东珠江三角洲不少大城市的一些酒楼、商家甚至把“正宗顺德鱼生”等作为招牌菜来推广,有的省(区)个别县还把招待吃生鱼片作为招商引资的手段。也有不少居民虽然知道进食鱼生会患肝吸虫病。

但误认为喝酒能杀死肝吸虫,仍然照吃不误,有的对肝吸虫病认识不足,别人吃自己也跟着吃。

现在,生鱼片的风味吃法在非流行区,特别是大中城市也很盛行。由于市场开放,流行区含有肝吸虫囊蚴的鱼被运往各地,因此在非流行区和大中城市,居民也可因吃鱼生而感染肝吸虫病。

1、吃了有污染的鱼、会造成皮肤过敏或是其他脏器的过敏、

2、孕妇应尽量少吃鱼、据路透社报道,中国香港的研究人员发现,孕妇长期并大量吃鱼,会将摄入的'水银经胎盘传给胎儿,可能影响婴儿出生后的智力发展。香港中文大学研究人员的这份为期两年的调查涉及千名新生婴儿和他们的母亲。

调查结果显示,25%婴儿的血液和头发中,水银含量超出标准,而母亲中有6%水银超标。“即便是鱼所含水银量均符合安全标准,但是假如孕妇长期并过量食用,则会把水银经胎盘传给胎儿。

加上新生婴儿的排泄能力较差,这样水银便容易积聚体内,可能影响婴儿脑部发育,使智力迟缓。”研究人员说。研究人员提示,女性怀孕期间不要过量吃鱼,每月平均吃2至7公斤算是适中。

3、过分吃鱼容易导致胆固醇升高、

上面详细为大家介绍了一些关于吃鱼生的危害,我们可以从上面的介绍中可以知道吃鱼生的危害是不少的,所以大家平时是需要注意的。大家若是感兴趣的话可以自行查阅更多的信息,祝大家生活愉快!

吃一次顺德鱼生会寄生虫吗2

吃生鱼片会感染寄生虫吗?

生鱼片因为没有经过烹饪加工,所以体内有一定的几率存在寄生虫。因此,也能够增加食用者患寄生虫病的几率,这是肯定的。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生鱼片体内都一定存在寄生虫。海水鱼要比淡水鱼寄生虫更少,而养殖海水鱼则是更为安全的食用选择。

根据研究发现,淡水鱼是不能生吃的。因为淡水鱼体内几乎全部都有异尖线虫寄生,少部分淡水鱼体内还有裂头绦虫。这些寄生虫都可以感染人体,而海水鱼体内寄生虫的数量是非常少的。特别是人工养殖的海水鱼,体内基本没有检测出寄生虫,生吃安全等级很高。所以,想要减少感染寄生虫的几率,一定要选择养殖的海水鱼产品。

如何吃生鱼片更安全?

1、选择养殖的深海鱼

一些食客听到野生、纯天然,就会觉得它们的口感会非常好。但是,对于生鱼片来说,想要从源头上控制寄生虫,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人工养殖。人工养殖从亲鱼受精到鱼苗的养殖和成鱼的捕捞和包装,都有着非常严格的控制措施。在饲料和养殖环境上以及鱼苗接种疫苗的完备性,都是野生海水鱼所远远无法企及的。因此,食用由养殖深海鱼所制成的生鱼片,也有着更高的安全性。

2、选择经过急速冷冻的生鱼片产品

即使是人工养殖的深海鱼,也有一定的几率存在寄生虫。而急速冷冻是有效的消灭寄生虫的办法,同时还不会损害生鱼片的口感。因此,喜爱吃生鱼片的人,可选择经过急速冷冻的深海鱼产品。

吃一次顺德鱼生会寄生虫吗3

以下这几种鱼尽量减少或避免摄入。

1、生鱼片。随着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品尝国外美食也不再是一件难事。近几年,生鱼片也受到了我国食客的追捧。由于生鱼片未经过高温处理,其中可能含有一些寄生虫。所以长期大量食用生鱼片,可能导致人体内的寄生虫不断增加,从而引发一系列病变。特别是对于年幼的孩子,因为其抵抗力较低,更加不建议食用生鱼片,避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健康。

2、熏鱼。熏鱼是南方人比较喜欢吃的一种鱼产品,它主要通过油炸出来后再用各种调味料进行卤制,口味独特,还是挺受大家喜爱的。而我们知道油炸食物会使得食物产生有害物质苯并芘,它是一种致癌物。如果长期食用含苯比芘高的食物容易引发肺癌。

肠胃癌等病。所以近期网上疯传一种说法,吃一公斤的熏鱼就相当于吸入250根香烟。不过这个说法相对有些夸张,任何有毒有害物质都是要达到一定量才会产生致毒或致癌的后果,抛开量只谈结果是不负责的说法。

3、腌制的咸鱼。新鲜的鱼肉营养丰富,但是为了便于储存,和一些人的饮食习惯,把吃不完的鱼肉腌制起来做成咸鱼。咸鱼最好还是不要多食,很多人都没有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经常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至身体于不顾。咸鱼在制作过程中,有一部分是优质的鱼类。

而有一部分则是不怎么好的,为了防止鱼的腐坏,加入了大量的盐,更有甚者,为了节省成本,加入工业用盐。腌制过程产生较多的亚硝酸盐,有专家曾指出,亚硝酸盐属于致癌物的其中一种,经常摄入容易引发消化系统疾病,增加患癌风险。

4、 化工厂附近的鱼。很多人喜欢自己钓鱼,在干净水域中钓的野生鱼更好吃。但是在钓鱼的时候要注意附近有没有那种化工厂了,化工厂附近的河流,重金属最容易超标,在这里生长的鱼也会含有有毒物质,因此在这附近的鱼也是不可以食用的。

养甲鱼赚钱吗?

从本质上来说,缩骨鱼依然是鳙鱼,只是它的外形发生了改变,头大身体小,看起来有些怪异。或许在自然环境下,真的有长成这样的鳙鱼,因为遭受了什么外部的刺激才长这样,数量肯定是很少的,而且它的下一代不一定继续长这个样子。

那么人工养殖的缩骨鱼的鱼苗是哪来的呢?曾经坊间有不少说法,有人说是给鳙鱼喂了药的,也有人说是转基因改良的。实际上,导致鳙鱼外形怪异的原因是在它的鱼苗阶段,通过“低温物理技术”改变了它的生长进程,将鳙鱼的体长人为改造了,让它无法长到正常的长度,等它长到后便成了所谓的“缩骨鱼”。

缩骨鱼其实就是一种畸形鱼,如果在野外钓到这种鱼,人们都不怎么喜欢,但是这种养殖出来的畸形鱼却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商家给缩骨鱼改了个名字,叫做“仙骨鱼”,名气很美,听起来仙气飘飘的样子,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由于它的个头不大,两个人都能吃完一条,销量很不错。但缩骨鱼基本上专供酒楼,在外面的菜市场、水产市场很少见,一般是买不到的。一是目前养殖规模不大,只在珠三角、广西等地有养殖,消费市场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方。二是缩骨鱼的价格比普通的鳙鱼贵不少,十几元一斤,再加上外形不好看,所以主要还是以酒楼为主。

歌里唱过:“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缩骨鱼虽说长得难看,但味道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鱼头肥美爽滑,鱼肉鲜嫩细腻,可以做火锅,可以清蒸,不愧于仙骨鱼的称号。

之所以口感好,是因为人为改造后的鳙鱼相对来说“先天不足”,在捕食方面远不及普通鳙鱼,需要付出更多的活动量,所以肉质有所改善。从消费者来看,这当然是好的,满足了口腹之欲,可是从鱼的角度来看,可谓是命运多舛。

除了缩骨的鳙鱼,市面上还有一些人为改造的鱼类,比如脆肉鲩、脆肉罗非鱼,通过喂养蚕豆来改变肉质,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的同时,也有一些人认为这些养殖方式违背自然生长规律,难以长久,不看好它们的市场。

  现在的甲鱼在市场上慢慢地更受欢迎了,现在养殖甲鱼的市场如何,现在养殖甲鱼有钱赚吗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甲鱼简介

甲鱼俗称鳖、水鱼、团鱼和王八等,卵生爬行动物,水陆两栖生活。鳖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有清热养阴,平肝熄风,软坚散结的效果。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滋补药品和中药材料。商品鳖的加温养殖主要方法是在鳖池上搭建塑料大棚,一般可比室外提高水温5℃。在有地热水资源的地方,如在塑料大棚内引进地热水,则更有利于鳖的生长。引用地下热水,架设钢架塑料大棚,控制室内水温在25~30℃。同时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使4克左右的稚鳖经一年的饲养达到商品规格,比自然条件下养殖的鳖生长倍以上。

致富案列

小甲鱼长成亿元大产业

  连日来,在黄家埠镇万亩水产生态养殖基地里,工程施工人员忙着对水库江等河道进行疏浚。这是黄家埠镇在新的养殖季节到来之前,优化养殖环境,方便池塘养殖取水、净化养殖用水,为发展甲鱼产业做好准备。

近年来,黄家埠镇养殖户抓住生态甲鱼养殖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操作简便,市场销路好等诸多优势,积极发展甲鱼产业,使小小甲鱼成了该镇的又一张特色“名片”。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甲鱼这一特色淡水水产品,满足市场对优质甲鱼的需求,自2002起,黄家埠镇在养殖大户和市场营销大户带动下,组建了全市首家淡水养殖专业合作社齐昌渔业专业合作社,到现在已经发展社员53人,养殖面积超过4000亩。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生态甲鱼已经成为黄家埠镇的特色水产产业。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农业产业竞争能力,黄家埠镇 、齐昌渔业专业合作社从2006年11月开始,先后投入611万元资金, 对该镇七四丘海涂进行宁波市级生态养殖示范基地黄家埠镇万亩水产生态养殖基地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动工修建亲鳖培育池、孵化房、管理房、综合用房子、幼鳖池、标准池塘等全部工程和绿化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该专案核心区建设面积560亩,借助国家级甲鱼种苗场宁波明凤渔业有限公司甲鱼养殖的丰富生产经验和硬体设施,以甲鱼种苗繁育与成鳖饲养为一体,年可以产种苗120万只,商品甲鱼320吨。

同时,黄家埠镇借助多年甲鱼养殖的丰富养殖经验和硬体设施,加强对甲鱼养殖的技术培训、规范操作管理,先后成立了龟鳖研究所、齐昌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同时,该镇不少养殖户还不断创新,走生态套养之路。该镇养殖户闻海深等人在养殖南北白对虾的基础上进行套养甲鱼,亩增加收入4500元以上;养殖户何惠芳等在杏山湖、三号水库进行“大水面生态甲鱼套养”,亩增加收入6000元以上,马四涛等养殖户利用“传统池塘生态甲鱼套养”,亩增加收入超过7000元。

在广大养殖户和农技人员的努力下,2007年,黄家埠镇万亩水产养殖基地的560亩核心区,总产甲鱼320吨,年产值超过6000万元,辐射区10000亩,经过生态甲鱼套养,每亩至少为养殖户增加收入4000元以上,小小一只甲鱼,为黄家埠镇养殖户年增加收入1亿元以上。

罗永红:甲鱼塘套养花白鲢走上致富路

甲鱼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滋补药品和中药材料。近年来,四川省长宁县三元乡水产养殖大户罗永红通过以鱼养鱼的新模式,将甲鱼养殖和其他鱼类养殖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特色水产养殖的全新“致富路”。

据了解,罗永红先后在浙江宁波、广东顺德等地从事甲鱼养殖,掌握了甲鱼养殖技术以及甲鱼餐饮经营方法等。“家乡的生态环境这么好,完全适合搞生态养殖。”罗永红决定回乡创业。2011年,他从湖南洞天湖花64万元买回甲鱼苗2200只。第一年他买回的甲鱼就产出了3万多只甲鱼蛋,存活的也有2万多只,于是卖了几千只后剩下18000只自己喂养。

“我的甲鱼种子很正宗,采用纯天然的养法,只喂鱼、虾、田螺、河蚌等,营养价值也就比较高。现在我每天都用200多斤鱼来喂。”罗永红介绍说,甲鱼一般一年长1斤2两,只有农历4月到9月喂食,其余时间都在冬眠。甲鱼在冬眠期间不进食,体重会下降6两左右。为了确保水塘内回圈环境的原生态,罗永红把甲鱼与鲢鱼等混养,让花鲢、白鲢去吃甲鱼的排泄物,甲鱼又吃不健康的鱼。

目前罗永红已经投资了300多万元。现有6万只甲鱼中可以上市的也有2万多只。甲鱼一般3年才可以出售,年龄不一价格不一,年龄越大价格越高,一个两斤多的最高可卖300多元,成本仅180元。

罗永红弓腰在甲鱼塘边的小棚里,用手刨出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甲鱼蛋。“今年产10万个甲鱼蛋没问题,游客来买2元一个。”

由于罗永红的甲鱼品质好,销量也基本不用发愁,2014年他已获利20多万元,如果2万只上市甲鱼全部卖出,可获利200多万元。

前不久,他和其他农户一起投资2000万元成立了天泉湖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罗永红主要负责苗种和技术,其他成员主要投入场地和人力,“刚成立时仅7户,现在已达40多户了。”与此同时,罗永红还还开办了农家乐湖滨山庄,请了12个养殖人员和7个餐饮临时人员,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罗永红表示,将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带领更多村民一起致富奔小康。

甲鱼养殖的成本核算

甲鱼养殖中成本主要有饲料、种苗、药品、塘租、人工、电费、设施折旧等组成。

成本构成

一、饲料成本:饲料在甲鱼养殖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按现在的饲料、养殖技术水平一般饲料系数在15~17,饲料平均按11元计,每生产一斤商品甲鱼饲料成本在83~94,由于近年来鱼粉资源越来越短缺,尤其是甲鱼饲料中所用的鱼粉主要以优质的白鱼粉为主,使得甲鱼使用的饲料价位始终高居不下,是养殖甲鱼首要面对的问题;

二、苗种成本:苗种成本在甲鱼养殖成本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按2007年进货价计,台湾苗平均约25元/只,湖南苗平均约35元/只,按上市率80%、平均每只一斤计,苗种成本台湾苗种成本平均约313元/斤,湖南苗种成本平均约438元/斤;

三、药品成本:药品包含内服部分及外用部分,内服部分主要有平时额外新增的多维、葡萄糖等保健食品、口服搞生素等;外用部分包括水质调节剂、生物制剂、外用清塘消毒药等。一般每生产一斤商品甲鱼成本约为08~10元;

四、塘租:一般塘租成本在1元/斤;

五、池塘折旧:以每斤05元计

六、人工水电:一般人工水电成本在1 元/斤;

总成本:台湾鱼1473~1603;中华鳖1598~1728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标签: 鱼种 水道 李家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