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石斑鱼养殖注意事项有哪些

   2023-05-20 互联网艺莲园192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山溪石斑鱼的养殖技术如下:(一)、苗种培育技术1、鱼苗地要求:淡水石斑鱼苗种培育池以土池为好,亦可以用室外水泥池,一般单池面积为50-100m3,水深l-1.5米。鱼苗放养前,将池水排干,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山溪石斑鱼的养殖技术如下:

(一)、苗种培育技术

1、鱼苗地要求:淡水石斑鱼苗种培育池以土池为好,亦可以用室外水泥池,一般单池面积为50-100m3,水深l-1.5米。鱼苗放养前,将池水排干,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并施足基肥培肥水质,让鱼苗下池就能吃到天然饵料。

2、鱼苗放养:鱼苗放养前,应先试水。同一池内放养的规格要求整齐,大小一致。放 养密度视饵料、养殖技术水平和培育规格而定,一般放养密度为100尾/m3左右。鱼苗入池前要用sop的食盐水浸泡鱼体15-20分钟。

3、投喂: 淡水石斑仔鱼下池时,以浮游动物为食,随着鱼苗生长,摄食量增大,而池中浮游动物逐渐减少。这时,一可通过追肥培育浮游动物,二可增喂豆 浆。经15-20天培育,当鱼苗达3厘米以上时,其食性开始转化,这时可投 喂鱼糜于食台上驯食,2-3天后加少量人工配合饲料拌鱼糜投喂,以后逐步 增加人工配合饲料比例,减少鱼糜用量,直至全部用人工配合饲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0%左右,日投饵3次。

4、培育管理:

(1)调节水质:在鱼苗培育过程中,由于施肥投饵,所剩粪渣残饵最易败坏水质,为此,应每3-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4。还可在池 中移植一些浮萍或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净化水质和便于鱼苗隐蔽、吃食。

(2)及时分养:当鱼苗生长规格出现较大差异时,因其有大吃小的习性,因此,要及时过筛分养。同一池的鱼苗,力求规格一致,以免影响鱼苗成活 率。

(3)日常管理:主要是巡塘,观察鱼苗吃食、活动、水色变化等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投饲量和做好预防鱼病工作。

(二)成鱼养殖技术

淡水石斑鱼养成可采取混养,在混养中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在池塘中混养少量淡水石斑鱼,每亩水面混养淡水石斑鱼22-50尾左右,经半年时间养殖,体 重平均可达300克以上,经一年时间养殖体重可达500克左右。二是主养鱼为淡 水石斑鱼,混养种类有罗非鱼、草鱼、鲫鱼等,每亩水面放养淡水石斑鱼150-200尾,混养鱼300尾,饲养期间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还可投喂鲜嫩牧草,当池中浮游动物不足时,需要适量追肥,以培育浮游动物。经过半年养殖,淡水石斑鱼平均体重可达200克左右,经一年时间养殖,体重可达250克以上。

石斑鱼的养殖标准基本上是什么呢?

 石斑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洁白,类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石斑鱼又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被港澳地区推为中国四大名鱼之一。不过石斑鱼怎么养接下来我带你去了解一下它们的奇妙世界吧。

 石斑鱼的特征:

 石斑鱼体形特征,大同小异,一般体中长,侧扁,色彩艳丽,变异甚多,常呈褐色或红色,并具有条纹和斑点,口大,牙细尖,有的扩大成犬牙,背鳍和臀鳍硬棘,很是发达,赤点石斑鱼和云纹石斑鱼, 青石斑鱼因体色为青褐色,故又称青斑,是福建产量较多的一种。石斑鱼体椭圆形,侧扁,头大,吻短而钝圆,口大,有发达的铺上骨,体披细小栉鳞, 背鳍强大,体色可随环境变化而改变。成鱼体长通常在20~30厘米。在东海214海区,通过电动轮鱼杆钓到一条长约170米、重达51公斤的石斑鱼

 石斑鱼怎么养:

 01、选择时,必须注意鱼的质量。应选择鱼体壮,活力强,无病、无鳞片损伤,肤色光泽好的进行养殖。

 石斑鱼成鱼养殖的方式主要有网箱养殖、池塘养殖两种,以网箱养殖较为普遍。网箱养殖石斑鱼是一种集约化的养殖方式,放养密度高,便于管理,生产效益较高,所以发展很快。在介绍成鱼养殖技术时,以网箱养殖为主,池塘养殖和室内水泥池养殖可参考网箱养殖。

 02、养殖条件

 养殖海区的环境应具备如下条件:避风条件好,波浪不大,不受台风袭击;沙质底、砾质底、礁石质底为好,低潮时水深应在4米以上;潮流畅通,流速适中,网箱内流速保持在020米/秒~075米/秒为好;冬季最低水温不低于15℃,22℃~28℃水温天数不少于200天;水质清新,石斑鱼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11‰-41‰之间都能生存,最适在适宜盐度25~32‰,pH=7~9,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不受工农业废水、城镇污水的污染,暴雨季节无大量淡水流入,盐度不低于16,透明度在15米以上;交通条件好,活鱼运输、饲料供应方便。

 目前石斑鱼育苗尚未达到生产性要求,因此养殖的鱼都还是以自然海区捕获的幼鱼为鱼苗养成。养殖的石斑鱼幼鱼以手钓钓获的为好。选择时,必须注意鱼的质量。应选择鱼体壮,活力强,无病、无鳞片损伤,肤色光泽好的进行养殖。

 03、放养规格及密度

 放养密度与养殖海区的流速有很大的关系,流速通畅的海区可大些,反之要少些。一般一只3×3×3(米)的网箱,放养鱼种规格在50克/尾以下的每箱可投放2500尾左右,规格在150克/尾以下的每箱1000尾左右。也就是说一只3×3×3(米)的网箱养殖产量200公斤左右是较合适的。海水网箱养殖石斑鱼的放养密度在水温25℃的条件下,以60尾/立方米~70尾/立方米为好。生产实践中,在3米×3米×3米的网箱内 饲养 成鱼500尾左右。结果表明,放养密度为15尾/立方米和30尾/立方米时石斑鱼的生长较快,当放养密度提高到60尾/立方米时生长速度与前者相近,没有明显的差异。然而,当放养密度增大到120尾/立方米,尾增重量减小,饲料系数大大增加,存活率明显下降。证明60尾/立方米的成鱼放养密度是比较适宜的。浙江象山港海区网箱养殖赤点石斑鱼,尾重100克~150克的放养密度以90尾/平方米~70尾平方米为宜。

 04、饲料与投饵技术

 石斑鱼属肉食性鱼类,投喂用的主要饲料是鲜度较高的小杂鱼。一般根据石斑鱼的大小,用切鱼机将小杂鱼切成适宜的大小后喂养。因饲料鱼的种类不同,投喂系数波动在5~12。以蓝圆鱼参作饲料的投喂系数较低,而眼睛鱼的投喂系数较高。随着石斑鱼网箱养殖业的迅速发展,饲料鱼的供应日趋紧张,推广人工配合饲料喂养石斑鱼势在必行。实践表明,石斑鱼对饲料的软硬程度、颜色和口味等适口性要求较高,喜食软颗粒、色浅且明亮的饲料,颗粒过硬则有吐食现象,其对软颗粒饲料的适应性明显优于硬颗粒饲料。从投喂小杂鱼到改喂人工配合饲料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投喂配合饲料前要进行摄食驯化。在赤点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中粗蛋白的适宜含量为40%~50%;青石斑鱼配合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含量为51%~55%,脂肪适宜含量为987%左右。如果在饲料中适当提高脂肪含量,能够使更多的蛋白质用于鱼体的生长,而不作为能源物质被消耗,可以起到节约蛋白质、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的作用。以鱼粉为主要蛋白原配制成的湿性团状饲料喂养鲑石斑鱼小鱼和鱼苗,当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0%~50%和54%时生长最好。以鱼粉及酪蛋白为蛋白原制成干性配合饲料喂养鲑石斑鱼,蛋白质最佳含量50%。石斑鱼肌肉氨基酸组成的种间变异不大,10种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模式为赖氨酸∶亮氨酸∶精氨酸∶缬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组氨酸∶色氨酸=98∶91∶77∶52∶50∶49∶48∶31∶26∶10。此氨基酸组成模式可为石斑鱼配合饲料配置提供参考。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对丙氨酸刺激的电生理阈值分别为10摩尔/升~99摩尔/升和10摩尔/升~96摩尔/升,明显低于其他鱼类。这可能与它们生活于底层岩礁间、视觉机能退化而嗅觉机能相对发达有关。它为石斑鱼的嗅觉诱食剂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前景。石斑鱼对饲料颗粒大小有特殊的要求。投喂成鱼时,颗粒饲料的粒径不宜小于6毫米,颗粒太小食欲不高。

 投饲技术对石斑鱼养殖的效果影响较大。在水温25℃的环境条件下,石斑鱼的消化速度约为20小时~24小时。所以,在南海海域5月~10月对石斑鱼每天投喂一次,一般在上午9时~11时进行。11月~12月、3月~4月每两天投喂一次,冬季海水温度降至20℃以下3天~4天投喂一次。每次的投喂量约占体重的3%~5%,水温适宜时投饲量大些,水温较低或过高时投饲量减小。在生产中,一般视石斑鱼的摄食状态来决定投饲量,以食欲减弱时为度。投饲的一般原则是,小潮水流缓水清,水温适宜时多投,反而少投。日投饵量一般掌握在鱼体重的8%左右,每次投喂时,应先投入小许、分批缓缓遍洒,等抢食完前批饲料后再洒下一批,直至喂饱不抢食为止,决不可将饲料一次倾倒入网箱,以免造成饲料浪费和污染环境,石斑鱼决不吃沉底的食物。由于石斑鱼是吞咽方式进食的,因此饵料的个体大小要小于鱼的口径。投饲还应讲究定质、定量、定时原则。池塘养殖中还应注意搭设饲料台,进行定点投饲,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便于清理残料,保持水质的良好。

 05、分档饲养

 鱼种放养时要根据鱼体的大小分档次进行饲养。从理论上分析,个体差别愈小愈好,但实际操作较难作到。因鱼体大小级差小,摄食均匀,有利于生长。

 06、日常管理

 选择合理的网箱和鱼排密度,防止缺氧事故的发生。养殖过程中除投饵外,要经常观察检查鱼的生长、摄食、活动和体色等情况,还要经常检查网箱是否有破损,附着生物的多少,定期清除网箱上附着的污损生物,以保持网箱内外水流畅通。可以采用污损生物预防剂、机械清理和化学处理、搭配饲养污损生物的天敌等 方法 清除之。定期筛分,保持同一网箱内石斑鱼鱼体规格的一致。因为鱼类具有大鱼压倒小鱼生长的作用和饥饿时自相残食现象,所以应定期筛分,使网箱内石斑鱼大小均匀。混养少量鲷科鱼类和杂食性鱼类。这样,一是可清除底部残食和网箱上污损生物;二是因鲷科鱼类抢食性强,可激发石斑鱼食欲;三是可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饲料资源,提高养殖效益。加固铁锚和缆绳,定期检查网箱的破损情况,确保 安全生产 。特别是台风到来之前,更应加强防御,加强抗风浪 措施 ,做好安全工作,保证生产安全。定期监测水质,保护养殖环境。按国家颁布的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来监测养殖用水,利于石斑鱼正常生长和肉质鲜美,预防因水质恶化而造成的事故。

石斑鱼日常养殖方法 石斑鱼的饲养方法是什么

序言:石斑鱼作为海鱼,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沿海地区,因其肉质鲜美的特点,市场上对于石斑鱼的需求很大。因此也开展了石斑鱼的人工养殖。那么人工养殖石斑鱼都有哪些方法呢?养殖标准又是什么呢?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讲解吧。

一、人工饲养石斑鱼的标准

养殖石斑鱼首先要注意鱼苗的选择。可以选择人工饲养的成年斑鱼,也可以选择在海洋中所打捞上来的成年斑鱼为亲鱼。同时,对于词语的选择么要求其外形腹部膨大,而且具有柔软性,品质优良的词语体重一般在5到8公斤。优异的雄鱼体重则必须要在八公斤以上,且腹部经过轻轻的按压,即可流出精液。并且一个饲养区内的雌雄石斑鱼的比例要在3比1,或者是8:1的比例进行搭配,才能够得到更多的产量。对于石斑鱼的养殖,需要投喂轮虫等无节幼体进行饲养。在疫苗的后期也可以添加适量的搅碎的鱼肉,或者是贝壳类肉物。

二、饲养石斑鱼的注意事项

对于石斑鱼饲养的场地,多为网箱或者是池塘。当然也有部分渔民选择在海洋里进行人工饲养石斑鱼。如果是在池塘进行死养的话,对食堂水分的要求度很高,需要水质,没有被污染,且要对池塘的水进行清洁,保障其透明度。同时,因为石斑鱼作为海洋类的生物,因此,对于环境的要求十分的高,这就需要对石斑鱼的饲养基地进行定期的消毒处理。四要是把鱼的水温也十分的关键。在初期需要将水温控制在27到32摄氏度之间。在寒冷季节时,需要对石斑鱼的水温进行合理的控制。

三、中国常见的石斑鱼种类

石斑鱼的种类有很多,中国东部的东沙群岛常出现东兴石斑鱼。而在中国的南海主要以宝石石斑鱼为主。青石斑鱼和点带石斑鱼多作为中国东南亚前海养殖的主要对象。

养殖石斑鱼苗养殖技术

1、选择时,必须注意鱼的质量。应选择鱼体壮,活力强,无病、无鳞片损伤,肤色光泽好的进行养殖。

2、石斑鱼成鱼养殖的方式主要有网箱养殖、池塘养殖两种,以网箱养殖较为普遍。网箱养殖石斑鱼是一种集约化的养殖方式,放养密度高,便于管理,生产效益较高,所以发展很快。

3、养殖海区的环境应具备如下条件:避风条件好,波浪不大,不受台风袭击;沙质底、砾质底、礁石质底为好,低潮时水深应在4米以上;潮流畅通,流速适中,网箱内流速保持在020米/秒~075米/秒为好;冬季最低水温不低于15℃,22℃~28℃水温天数不少于200天;水质清新,石斑鱼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11‰-41‰之间都能生存,最适在适宜盐度25~32‰,pH=7~9,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不受工农业废水、城镇污水的污染,暴雨季节无大量淡水流入,盐度不低于16,透明度在15米以上;交通条件好,活鱼运输、饲料供应方便。

4、目前石斑鱼育苗尚未达到生产性要求,因此养殖的鱼都还是以自然海区捕获的幼鱼为鱼苗养成。养殖的石斑鱼幼鱼以手钓钓获的为好。选择时,必须注意鱼的质量。应选择鱼体壮,活力强,无病、无鳞片损伤,肤色光泽好的进行养殖。

石斑鱼怎么养?

养殖技术

石斑鱼养殖形式有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两种,其中以池塘养殖为主。

折叠池塘养殖

1、养殖池条件:池塘可在垦区内的低、中潮区挖地建池或利用原有的对虾养殖池修建而成。条件要求为:(1)底质以沙质、半沙质为好,硬泥底也可以;(2)周围海区水质无污染,透明度高;(3)鱼池面积5-10亩为宜,池水水深1米以上。

2、清塘及人工鱼礁投放,鱼池经曝晒、清淤后,在池底铺设一些乱石或投放些有穿空的废旧轮胎,瓦水筒等,以适应石斑鱼喜钻洞的习性。

3、鱼种放养。养殖的鱼种要求活力强,无病,体色偏黑色,并进行大小分养。放养密度必须因地制宜,一般鱼种规格100克/尾左右,每平方米可放养05尾左右。

4、饲养管理

(1)饵料投喂。饵料以新鲜小杂鱼为主,最好为活饵,并依鱼种规格,切成大小适宜的块状投喂。投喂时,采取定量投喂,一般前期占鱼体重的10-15%,后期为5-10%。

投饵时间以早上5-6时和晚上7-8时为佳。

为了节约成本,可以在养殖石斑鱼的鱼池中投入白虾自繁自养或罗非鱼夏花鱼种混养,石斑鱼的残饵和粪便作为白虾和罗非鱼的饵料,而白虾和罗非鱼是石斑鱼的优质饵料,使鱼塘生态取得平衡。

(2)日常管理。石斑鱼对水环境条件的变化很敏感,日常管理要注意。养殖时要求水温在14-30℃,盐度12-35%,PH值78-84,溶解氧4毫克/升以上,并要求日变化幅度不能过大,日换水量一般要求1/3-1/4;在养殖过程中,如果水的交换条件差,放养密度又过大,就容易发生缺氧浮头,要及时采取机械抽水或增氧机增氧。另外,要经常巡塘,注意安全生产。

(3)收获。石斑鱼对低温忍耐力较差,一般宜在寒流未临前完成收捕。对少数未达商品规格的石斑鱼应作越冬处理。

折叠网箱养殖

1、养殖场地的选择和网箱制作类同鲈鱼的网箱养殖。

2、养殖季节。石斑鱼的生长期在浙江海区一般为5-11月,石斑鱼从50-100克体重的鱼种养到400-600克商品鱼需要14-16个月时间。一般采用二种养殖周期安排生产。一种是从第一年5-7月份收购的100克左右鱼种养到入冬前体重达到150-200克,经越冬养到第二年冬前上市;另一种是4-5月份投放体重200克的大规格鱼种,当年在入冬前可养到400-600克商品鱼出售。

3、养殖密度。网箱养殖石斑鱼的放养密度,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和试验结果,认为规格为3×3×3米网箱其年放养密度为10千克/平方米为宜。这一放养密度可达到较高的成活率,总增重率和净产率都高,而且饵料系数低。

4、饵料和投饵技术。鱼种经运输,分养入箱后需7-10天的时间适应环境条件,才能开始摄食。在正式投食前应进行驯食,其饵料主要为下杂鱼,饵料系数一般为7-8:1。采用配合饵料时需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石斑鱼对摄食饵料的习惯性较强。以投喂下杂鱼到改喂人工配合饵料有一个较大的适应和过渡过程。二是配合饵料的配方要合理,其蛋白质含量不宜低于40%,三是石斑鱼如遇饵料不适口或鲜度不够,即会吐食,因此需考虑适口性。四是需制成软颗粒,其大小应与石斑鱼的口径一致。石斑鱼性多疑,对饵料选择性强,因此,投饵技术对石斑鱼摄食影响很大,投饵时间为上午8-11时,投喂量约占鱼体重的5-10%,投喂方式应慢投,待鱼吃完再投。石斑鱼一般不食沉入网箱底部的饵料。

5、越冬管理。每年12月份至翌年4月份水温下降至15℃以下,石斑鱼基本不摄食不游动,进入越冬阶段。

(1)越冬海区选择和网箱结构。选择流速缓,风浪小,最低水温在8℃以上的海区。为减轻潮流、风浪对越冬鱼的影响,在越冬网箱的四周应设置一些空网箱来减缓水流和风浪对越冬网箱的冲击,同时在网箱中设置一定数量的越冬器材,倒挂麻袋或附设硬质塑料笼和管子。

(2)越冬鱼种放养密度。一般放养规格200克/尾的鱼种,密度为350-400尾/箱。越冬期投食应选择在风和日暖天气,投喂量少一些,但饵料质量要好一些,尽量投喂活饵料。

此外,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室内加温越冬或土地塑料大棚越冬。

石斑鱼的市场销量紧俏,养殖石斑鱼需要什么条件

海区;

无工农业及生活废水污染,水质符合国家渔业一类水质标准,在台风、暴雨季节能避免大风大浪的袭击,无大量淡水流入,交通、通讯、供电便利。

底质以砂砾、岩礁底质为佳,泥沙底质次之,泥质的不好。

海况:

海流速度应在15-35cm/s。要有足够的水深,在最低潮时,网箱底到海底的距离至少有2米以上。

盐度:

海区的盐度不应有太大的变化。石斑鱼能适应的盐度为11-41,最适的盐度为25-35。海区盐度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应在25-35。在大雨季节也不应低于15。

水温:

大部分石斑鱼能够适应的水温为15-38℃,但生长最好的水温是23-28℃

网箱的规格:

石斑鱼养成的网箱规格以较大为佳。目前一般用3米ⅹ3米ⅹ4米或4米ⅹ4米ⅹ4米的网箱,但效果不如6米ⅹ6米ⅹ5米规格的网箱。大规格网箱鱼体活动空间大,减少了网箱隔层,有利于水流通畅,减少疾病的发生,日常管理比较省工。

网箱的设置:

许多养殖区网箱的设置是9个或16个1组,然后一组一组地成片密集排列。这样设置极易造成中间网箱水流不畅,水质恶化。比较科学的设置方法是顺潮流方向,2-3个网箱1列纵向排列,每列之间间隔2m左右留一条纵行水道,以使水流畅通。一般原则是6mⅹ6mⅹ5m的网箱2个1列,4mⅹ4mⅹ4m的网箱3个1列,3mⅹ3mⅹ3m的网箱4个1列。 在海流较急的海区,顶流的第一排网箱外数十厘米处应该垂挂一块网目较小(1cm左右)的网片(并垂以砂袋),让附着生物滋生以挡缓海流;否则当大潮流急时,网衣会漂浮起来而使网片想贴;石斑鱼鱼群在网箱中有沿网边游动的习惯,这时就会不顾一切地在网片间穿行,造成两侧的鳞片因摩擦脱落,最终染病死亡。

苗种放养:

(1) 天然苗种 目前养殖的苗种一部分从海区钓捕或以网笼诱捕获得。作为苗种的个体一般全长15-20cm,体重60-200g;最小的个体全长仅10cm,体重仅20-25g。刚钓捕上来的苗种一般需暂养于活水仓或水族箱中,再运往海上网箱养殖。

(2) 人工苗种 人工苗种的规格全长4-8cm,体重1-8g,可以直接放入网箱,经过一段中间培育后,再分苗养成。中间培育以鱼肉糜及鳗鱼饵料混合制作的软颗粒饵料投喂,每天3-4次,至10cm以后可酌情减至每天1-2次。进行中间培育的网箱上方30cm处,悬挂一盏40-60w的灯泡,用于在夜间诱集水中的糠虾、桡足类,以及其他的小苗、小虾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石斑鱼的活饵料。

(3) 放养密度 苗种小时候放养密度可以高些,随着鱼的生长,应按个体大小分苗并降低放养密度。密度以预计在养成时,网箱鱼容量保持8-15千克/m³为佳。每口6mⅹ6mⅹ5m规格的网箱,放养全长15-20cm的苗种1500-1600尾,中途会因各种原因淘汰一部分,余下的可以一直养至收成。全长4-5cm的苗种,可放养5000-8000尾,以后待个体长至15—20cm,再选别分苗。

(4) 养殖周期 石斑鱼在水温14-15℃及更低水温下基本不摄食,16℃左右可以少量摄食,18℃时即可正常摄食。7月未出池的全长4-8cm的人工苗种,养殖15个月左右至翌年11月份可达300-500g/尾。

饵料及投喂方法

(1) 饵料种类 苗种放入网箱,大约2天后即可开始摄食。石斑鱼性多疑,所以最好混养少量相同个体大小的黄鳍鲷、真鲷黑鲷、及篮子鱼等。因为鲷科鱼类比较贪吃,见饵即抢,他们的抢食去带动石斑鱼的摄食。篮子鱼喜食海苔、残饵等,可作为“清道夫”,有利于保持网箱清洁。其他鱼种放养比例约为15%。

(2) 投喂方法 石斑鱼胃内饵料的消化时间较长,在水温24-25℃时,消化时间为24-30h。在5-10月份水温较高时,20cm以上的成鱼,可每天投饵1次,每天的投饵量为鱼总体重的15%-20%;10-15cm的中苗,每天投饵量可为鱼体重4%-6%,分早、晚两次投喂;4-8cm的小苗,每天的投饵量可为鱼体重的8%-10%,每天分3-4次投喂。在11-12月份及3-4月份,隔天投饵1次,视鱼摄食的情况酌情增减投喂量。冬季水温较低时,基本不投饵。

日常管理措施:

(1)巡视检查 每天应对各个网箱进行巡视检查,观察鱼的活动情况。正常情况下,石斑鱼会沉在网箱底部,清晨和傍晚会在水面悠然自得的游动,看到人影就迅速沉下。如果无力的游于网边,受惊动也反应迟钝,或狂游、跳跃,都是不正常的表现,应该捞起或拉网检查,判明情况,采取对策。

(2)观察记录 每天对天气、水温、相对密度、透明度、风浪等情况进行观察、测定和记录。尤其是在海区情况有重大改变,如暴雨、海水突然变混。

(3)换网和清洗网衣 在夏季,当海中有机物增加时,网箱上附着大量附着生物,如牡蛎、海鞘、藤壶、贻贝、海苔、麦秆虫及其他脏物,网衣应每20-30天更换一次,培养5-10cm的苗种,由于网衣网目小,更易被脏物及附着生物堵塞,造成水流不畅,应该每15-20天更换一次网衣。在冬天(12月至翌年2月),由于海水中附着生物繁殖较慢,鱼体不大活动,大多时间不摄食,受了机械损伤而不易痊愈,容易感染死亡,不宜搬动,非特别需要,不必经常更换网衣。

参考资料

石斑鱼的养殖技术中国水产养殖网[引用时间2017-12-22]

想要养殖石斑鱼的话,需要选择比较好的鱼苗来养殖,这样存活率会高很多,一般最好是垂钓上面的石斑鱼,同时,鱼苗最好不要出现鳞片掉落等明显外伤。石斑鱼是怕热不怕冷的鱼类,像现在这个季节天气温度都在20℃甚至30多度以上,所以你想要养好石斑鱼就必须把水温度控制好,水的温度最好在10℃左右不超过15℃,还有水质也是需要关注的。

淡水石斑鱼 为底层鱼类,耐低氧,抗病力非常强 。唯一的缺点就 是对温度特别敏感 ,温度一般在25到30度之间 。当天气有变化 温度降至2O度以下 ,食量明显减少 ,温度降到15度以下如果是溪水石斑的话一定要注意水质,对水质要求特别高,还有就是考虑是否缺氧。

主要是温度水温控制它们生活海域的深浅位置,适合石斑鱼的生长温度在15度至34度,生长最快的水温在22度至28度,石斑鱼是咸水鱼类,在盐度百分之10的水域里生活最好, 7月1日~8月1日,这段时间鱼病害较多,饵料改为90%鳗粉加10%鲜杂鱼,日投饵量5%,投喂时间是早上4点。同时降低密度至500条/ 口,吊挂敌百虫100克/口。

石斑鱼在人工养殖时需重视的就是水温,尤其是在幼苗期间,适宜生长的水温在28-31度,当水温低于23度,幼苗的摄食量下降,很多幼苗甚至不能开口进食,导致幼苗会活活饿死石斑鱼经常生活在礁石和珊瑚礁内的底部活动觅食,石斑鱼是很少结伴而行,都是单独觅食的鱼类品种,在春天和夏天时经常活动在10米至30米深的海水层种注意盐不要放太多,。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