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梧鼠之技是什么意思

   2023-05-22 互联网艺莲园355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梧鼠之技比喻技能多而不精,于事无益。同“梧鼠五技”。梧鼠之技(梧鼠:原作“鼫鼠”,讹作“鼯鼠”“梧鼠”)传说梧鼠有五种技能,但都不专精。比喻技能虽多而不精,于事无益。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出处:战国·荀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梧鼠之技比喻技能多而不精,于事无益。同“梧鼠五技”。

梧鼠之技(梧鼠:原作“鼫鼠”,讹作“鼯鼠”“梧鼠”)传说梧鼠有五种技能,但都不专精。比喻技能虽多而不精,于事无益。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出处: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

成语寓意:

螣蛇是一种龙,虽然没有手脚和翅膀,但能腾云驾雾,飞翔于云端。梧鼠虽然有五种技能,然而在逃命时却一种也用不上。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学通天下所有的知识,与其浅尝辄止地涉猎不如专心致志地钻研,把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技能学精,使自己在某个领域有一技之长。倘若东也抓,西也抓,最后只能落得个一事无成、梧鼠之技的地步。

近义词:

梧鼠五技而穷是比喻才能虽多不精。

梧鼠五技,比喻才能虽多而不精,于事无益。出自荀子劝学:腾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意思是说,腾蛇虽然没有脚却能飞,而梧鼠空有五种技能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梨小双说,看来百艺好随身未必是正确的,未来社会对高精尖专人才的需求是越来越多,价值体现也越来越明显。比如说专科医生肯定比全科医生更有价值。在养殖业,精通养猪的养猪,精通养羊的养羊,肯定比什么却养,却什么都养不好的要强。这就是成语梧鼠五技的真正内涵吧。

家里叫土狗子的一种昆虫

梧鼠五技而穷是比喻才能虽多不精。

梧鼠五技,比喻才能虽多而不精,于事无益。出自荀子劝学:腾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意思是说,腾蛇虽然没有脚却能飞,而梧鼠空有五种技能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梨小双说,看来百艺好随身未必是正确的,未来社会对高精尖专人才的需求是越来越多,价值体现也越来越明显。比如说专科医生肯定比全科医生更有价值。在养殖业,精通养猪的养猪,精通养羊的养羊,肯定比什么却养,却什么都养不好的要强。这就是成语梧鼠五技的真正内涵吧。

梧鼠:即鼯鼠,为鼣鼠之误;五技:据说鼫鼠有五种技能。比喻技能多而不精,于事无益。

出自荀子劝学:腾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动物叫梧鼠,它的形状似兔子,腹旁有飞膜,有点象蝙蝠的翅膀。据说梧鼠的本领很多,可是哪—种也学得不精。梧鼠利用腹侧的膜能做短距离的飞行,却连房子也飞不过去,它会爬树,却爬不高,连树顶都爬不上去。

它也能游泳,却连小河沟也游不过去,它也会挖洞,却挖不成能藏自己的洞穴,它也会奔跑,却跑不过其它的动物,连人都能轻易地追上它。所以由于梧鼠样样都会,却没有一种技艺能在危难时救自己的命。名义上会五种本领,但实际上却—样也不中用。

蝲蝲蛄是不是害虫呢?有哪些功效?

蝼蛄

mole cricket

拼音:lóu gū

直翅目(Orthoptera)蝼蛄科(Gryllotalpidae)约65种昆虫的通称,生活在地下,湿土中可钻15∼20公分深。前足适於铲土,体圆柱形,头尖,体被绒状细毛。有翅,夜间可出洞。产卵管不突出。产卵於土穴内,穴内存放植物作为孵出若虫的食物。欧洲蝼蛄(Gryllotalpa gryllotalpa)有护卵和若虫的习性,吃植物根,大量发生时,损害作物和园林。

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蝼蛄科。大型、土栖。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开掘式,缺产卵器。本科昆虫通称蝼蛄。俗名拉拉蛄、土狗。全世界已知约50种。中国已知4种:华北蝼蛄、非洲蝼蛄(应该是东方蝼蛄,发生遍及全国,一般在长江以南东方蝼蛄较多)、欧洲蝼蛄和台湾蝼蛄。

体狭长。头小,圆锥形。复眼小而突出,单眼2个。前胸背板椭圆形,背面隆起如盾,两侧向下伸展,几乎把前足基节包起。前足特化为粗短结构,基节特短宽,腿节略弯,片状,胫节很短,三角形,具强端刺,便于开掘。内侧有1裂缝为听器。前翅短,雄虫能鸣,发音镜不完善,仅以对角线脉和斜脉为界,形成长三角形室;端网区小,雌虫产卵器退化。

一般于夜间活动,但气温适宜时,白天也可活动。土壤相对湿度为22~27%时,华北蝼蛄为害最重。土壤干旱时活动少,为害轻。成虫有趋光性。夏秋两季,当气温在18~22℃之间,风速小于15米/秒时,夜晚可用灯光诱到大量蝼蛄。蝼蛄能倒退疾走,在穴内尤其如此。成虫和若虫均善游泳,母虫有护卵哺幼习性。若虫至 4龄期方可独立活动。蝼蛄的发生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常栖息于平原、轻盐碱地以及沿河、临海、近湖等低湿地带,特别是砂壤土和多腐殖质的地区。

华北蝼蛄的生活史较长,2~3年1代,以成虫和若虫在土内筑洞越冬,深达1~16米。每洞1虫,头向下。次年气温上升即开始活动,在地表营成长约10厘米的隧道。非洲蝼蛄仅在洞顶壅起一堆虚土或较短的隧道。6~7月是产卵盛期,多产在轻盐碱地区向阳、高、干燥、靠近地埂畦堰处所。卵数十粒或更多,成堆产于15~30厘米深处的卵室内。每虫一生共产卵80~809粒,平均417粒。卵期10~26天化为若虫,在10~11月以8~9龄若虫期越冬,第二年以12~13龄若虫越冬,第三年以成虫越冬,第四年6月产卵。非洲蝼蛄在黄淮地区约2年完成1代,长江以南1年1代。产卵习性与华北蝼蛄相似,更趋向于潮湿地区,集中于沿河、池塘和沟渠附近。卵期15~28天。在黄淮地区当年化为若虫,以4~7龄若虫越冬,若虫共8~9龄,于第二年夏、秋羽化为成虫越冬,第三年5~6月产卵。

蝼蛄都营地下生活,吃新播的种子,咬食作物根部,对作物幼苗伤害极大,是重要地下害虫。通常栖息于地下,夜间和清晨在地表下活动。潜行土中,形成隧道,使作物幼根与土壤分离,因失水而枯死。蝼蛄食性复杂,为害谷物、蔬菜及树苗。非洲蝼蛄在南方也为害水稻。台湾蝼蛄在台湾为害甘蔗。据国外记载,某些种类还取食其他土栖动物。如蛴螬、蚯蚓等。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2、药剂防治:a、施毒饵;b、堆马粪 c、施毒土

3、灯光诱杀,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4、挖窝灭虫(卵)

附中药蝼蛄:

释名: 蟪蛄、天蝼、蝼蝈、仙姑、石鼠、梧鼠、杜狗。

气味: 咸、寒、无毒。

主治: 1、水肿病(腹满,喘急,不能安卧)。用蝼蛄五枚,焙干为末,饭前用开水送服一钱,以小便通畅为效,加甘遂末一钱、商陆汁一匙,忌盐一百日。又方:不便不通者,用蝼蛄下截焙研,水磁服半钱,立通。又方:用蝼蛄一个、葡萄心七个,捣烂,露一夜,晒干,共研为末,酒送服。又方:夏季收集蝼蛄阴干,分头、腹、尾,焙过收存,治上身水肿,用头末七个;治身体中部水肿,用腹末七个;治下身水肿,用尾末七个,饭前服,酒送下。

2、大腹水肿。用蝼蛄炙热,每天吃十个。又方:用大戟、芫花、甘遂、大黄各三钱,共研为末。以蝼蛄七个,加捣烂的葱,在新瓦上焙干,去掉翅足,每个剪作左右两半。退左侧水肿时,即以虫的左侧七片焙研加上述的药末二钱,黎明时,用淡竹叶、天门冬煎激发调服。三天后,照

这种方法服虫的右侧七片。

3、鼻消水(头面乳肿较重)。用蝼蛄一个。轻粉二分半,共研为末,每次取少计,入鼻中,以黄水出尽为效。

4、石淋用痛。用蝼蛄七个、盐二两,在新瓦上焙干,研为末。每服一匙,温酒送下。

5、大小便不通。用蝼蛄、蜣螂各七个,男取虫头,女取虫身,瓦上焙焦,研为末。以樗皮煎汁送服。极效。

6、胞衣不下。用归蝼蛄一个,水煎开二十次,灌入即下。

7、牙齿疼痛。用蝼蛄一个,裹旧糟中,湿纸包好煨焦,去糟,研末敷患处。

别名蝲蝲蛄、杜狗

来源蝼蛄科昆虫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 et Beaurois或大蝼蛄G unispina Saussure的成虫全体。夏秋捕捉,开水烫死,晒干。

原形态

体长圆形,淡黄褐色或暗褐色,全身密被短小软毛。雌虫体长约3厘米余,雄虫略小。头圆锥杉,前尖后钝,头的大部分被前胸板盖住。触角丝状,长度可达前胸的后缘,第1节膨大,第2节以下较细。复眼一对,卵形,黄褐色;复眼内侧的后方有较明显的单眼3个。口器发达,咀嚼式。前胸背板坚硬膨大,呈卵形,背中央有1条下陷的纵沟,长约5毫米。翅2对,前翅革质,较短,黄褐色,仅达腹部中央,略呈三角形;后翅大,膜质透明,淡**,翅脉网状,静止时蜷缩折叠如尾状,超出腹部。足3对,前足特别殳达,基节大,圆形,腿节强大而略扁,胫节扁阔而坚硬,尖端有锐利的扁齿4枚,上面2个齿较齐白石工笔画大,且可活动,因而形成开掘足,适于挖掘洞穴隧道之用。后足腿节大,在胫节背侧内缘有3~4个能活动的刺,腹部纺锤形,背面棕褐色,腹面色较淡,呈黄褐色,末端2节的背面两侧有弯向内方的刚毛,最末节上生尾毛2根,伸出体外。

生活于潮湿温暖的沙质土壤中,特别是在大量施过有机质肥料的地中更多。春、秋两季,最为活动,常在晚间出动开掘土面成纵横隧道,白天隐伏洞中。趋光性强,能飞翔。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地区有分布。主产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安徽、辽宁等地。

性状干燥的虫体,多已碎断而少完整。完整者长约3厘米,头胸部呈茶棕色,杂有黑棕色;复眼黑色而有光泽;翅膜质,多碎落,足亦多折损不全,腹皱缩,浅**,有的呈黑棕色。疏生短绒毛,或无毛,质软,易碎。有特异的腥臭气。以身干、完整、无杂质及泥土者为佳。

化学成份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有13种,其中丙氨酸、组氨酸、缬氨酸含量较高。睾丸中的游离氨基酸有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脯氨酸、丝氨酸、酪氨酸、缬氨酸,其中以脯氨酸浓度为最高,天门冬氨酸、丝氨酸、酪氨酸为最低。尿中的氨基酸有胱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以及未详的氨基酸等;此等氨酸,亦为血淋巴所有。精囊中未找到精氨酸和赖氨酸。

药理作用蝼蛄粉混悬液灌胃,对家兔不能证实其利尿作用。蝼蛄长期喂饲,对家兔与小白鼠并未见中毒现象。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翅足,或焙至黄褐色用。

性味归经咸,寒。有小毒。归膀胱、大肠、小肠经。

入胃、膀胱经。

①《滇南本草》:"入胃。"

②《本草求真》:"入肠、胃。"

③《玉楸药解》:"入足太阳经。"

功能主治

利水,通便。治水肿,石淋,小便不利,瘰疬,痈肿恶疮。

①《本经》:"主难产,出肉中刺,溃痈肿,下哽噎,解毒,除恶疮。"

②《日华子本草》:"治恶疮,水肿,头面肿。"

③朱震亨:"治口疮。"

④《纲目》:"利大小便,通石淋,治瘰疬,骨鲠。"

⑤《玉楸药解》:"清利湿热。"

用法用量 3~5只,焙干研粉,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注意体虚及孕妇忌服。

备注(1)用于大腹水肿、小便不利等实症,可与大戟、芫花等配伍。如用治尿闭,可用蝼蛄焙焦,趁热研碎,用黄酒或开水调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蝼蛄的“方言”

蝼蛄的“方言”蝼蛄也叫喇喇姑,是一种在土里钻来钻去的地下农业害虫。在土质疏松的地区,发生量尤其多,活动猖獗。钻行地表之下,咬食作物根部,造成作物枯死。蝼蛄主要在晚间活动,时常可听到一片咕咕的鸣声,这种声音可全是男声合唱,因为只有雄蝼蛄的翅膀才能摩擦出声音来,其实它们是在唱情歌,以招来蝼蛄姑娘前来幽会,生儿育女呢。沉默羞涩的蝼蛄姑娘常为这种动听的歌声所打动,并姗姗地爬到雄蝼蛄身旁。当然它们爱情的唯一后果就是使当地蝼蛄的数量增多,加重对农作物的为害。我国的昆虫学家为了消灭蝼蛄,最近试验了一种声诱法,就是用灵敏的录音机,先行将雄蝼蛄唱的情歌一首首的录下来,然后需要时在晚间于田野中以大音量进行播放,在这雄壮多情的歌声感召下,果然蝼蛄姑娘成群结队地奔向录音机,但随之而来的却不是雄蝼蛄的爱抚,却是人类对它们无情的消灭,当然十分方便而容易。农作物受到了保护。可是,当昆虫学家们将蝼蛄情歌在各地播放时,却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就是各地“听众”多寡不一。如把北京蝼蛄小伙子唱的情歌磁带在北京附近播放时,可深得雌方欢心而趋之若鹜,但要是拿到河南播放,却得不到当地蝼蛄姑娘的青睐。原来那里的姑娘听不懂或不爱听北京情歌,它们只对河南蝼蛄小伙子唱的情歌赏心悦目。由于发现了蝼蛄这种方言上的差别,所以现在所录歌声,一定要在磁带盒上注明演唱者的籍贯,以避免使用时发生误会,影响效益。

蝼蛄养殖技术

(一)形态特征 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昆虫,俗称拉拉蛄、土狗子等。不全变态。 蝼蛄的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宽阔粗壮,适于挖掘,属开掘式足前足胫节末

端形同掌状,具4齿,跗节3节。前足胫节基部内侧有裂缝状的听器。中足无变化、为一般的步行式后足脚节不发达。覆翅短小,后翅膜质,扇形,广而柔。尾须长。雌虫产卵器不外露,在土中挖穴产卵,卵数可达200~400粒,产卵后雌虫有保护卵的习性。刚孵出的若虫,由母虫抚育,至一龄后始离母虫远去。我国大陆上所产蝼蛄有二种:即非洲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 Palde Beauvois),分布遍及全国,其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可活动的棘3~4枚;华东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分布在华东地区其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可活动的棘一枚或无。

(二)药用价值 蝼蛄的药用部分为蝼蛄的干燥成虫。体形较大的若虫也可以入药。当采到或用光诱捕到虫体后,应尽快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备用,但应防发霉虫蛀。也有记载将活虫埋入石灰中焙干备用。 蝼蛄有利尿、消肿、解毒功能。内服5克~10克,可消水肿,利尿治淋及治跌打损伤;可治疗脓肿疮毒等症。在进行动物试验过程中,发现本虫有小毒,但未见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三)蝼蛄的饲养技术 中药材中应用的为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在自然环镜中,这两种的发生量都很大。在野外用灯诱方法采收成虫,常能获得较好效果,足以满足药源供应要求。但随着治理农业害虫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农药及施药的方法不断改进,作为重要地下害虫之一的蝼蛄,虫口数量已显著减少。为了保证药源供应,在掌握药材市场信息的情况下,进行人工饲养还是必要得。 群体饲养蝼蛄,以长300厘米、宽200厘米、深200厘米以上的大饲养池为好,池的四周用砖砌成,以水泥抹平,下部填100厘米厚的壤土,稍作压实,为其创造深入越冬或挖掘产卵、育儿的环境;再填入20厘米厚的湿润疏松含农家肥或腐殖质的土,这样的土质适应蝼蛄的“跑湿不跑干”、“跑松不跑硬”的习性;表面撒上一层发酵后的马粪、碎麦杆、谷糠等作为保护层,以供成虫、若虫潜入,挖掘遂道,觅食,寻偶交配或躲避天敌的袭击;再在上面松散地放上一层长麦秸、玉米芯、稻草等,作为遮荫、保湿用。池中罩上铁窗纱盖子,防止成虫晚间逃逸。

典故

《荀子》有云:“鼯鼠而技穷”,据说实际上就是蝼蛄,它有飞,缘,游,穴,走五种本领。但前翅短小,飞不能越屋脊;前足可以挖掘,却不能从土中取食;能爬却爬不上屋顶;落水能游却游不过小河;能走却跑不快。

这是什么虫子(图)

蝲蝲蛄是农村常见的一种昆虫,夏天晚上支个灯乘凉时就会见到好大一个昆虫飞过来,飞近一看就是蝲蝲蛄。蝲蝲蛄是生活在泥土中的,而且有昼伏夜出的习惯,所以见到蝲蝲蛄一般都是晚上的时候,白天很少遇到。

蝲蝲蛄是害虫吗?

蝲蝲蛄的主要食物是农作物嫩茎,所以它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害虫。而且在我国很多地区造成的危害还比较大。平时蝲蝲蛄主要危害的作物有柑橘、桑树、梨等果树,也有杜仲、地黄等中药材,也有槐树、松树、柏树等绿化树木,此外对烟草也有一定的危害。蝲蝲蛄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啃食地下的嫩茎,另一种是在苗床下挖掘隧道,使幼苗根部脱离土壤而死亡。

蝲蝲蛄有哪些功效?

蝲蝲蛄虽然属于害虫,但是确是一味常见的中药材。中医称之为仙姑、石鼠、杜狗、天蝼等,该药材味咸,性寒,无毒或有小毒。具有利水、通便的功效,临床上可用于主治水肿病、大腹水肿、大小便不通、胞衣不下以及牙齿疼痛等。《本经》:"主难产,出肉中刺,溃痈肿,下哽噎,解毒,除恶疮。"《日华子本草》:"治恶疮,水肿,头面肿。"

现代研究表明蝲蝲蛄的血淋巴中含有多种琉璃氨基酸,其中丙氨酸、结氨酸、组氨酸的含量较高,睾丸中的脯氨酸的含量最高,而天门氨酸、丝氨酸等的含量比较低;尿中也有胱氨酸、精氨酸、赖氨酸等多种氨基酸。

蝲蝲蛄的炮制:捕捉到蝲蝲蛄后,需要使用沸水烫死,拣净杂质,除去翅足,晒干或焙至黄褐色用。

蝲蝲蛄是昆虫类:

我们这里就叫蝲蝲蛄。有的地区叫它蝼蛄,土狗子。

它在地下挖掘隧道,吃植物的嫩根,隧道浅的在地表就可以看见弯弯曲曲的印迹。所以我们这里也有人叫它窜地龙。

菜园子里种植的小葱苗,会被它窜土食根而一片片的枯萎。 粮食作物的苗期也最怕它们了。所以它们被归到害虫里面去了。

不过呢,他们大多都生活在潮湿,沙土地区。黄土,黏土,干旱的土地不会有它们的身影。大概是不好挖洞的原因吧。

可是它们也是有药用价值的。

中药名蝼蛄,主治水肿,大便小便不通,胞衣不下牙齿痛……

在我们辽西,小凌河边的土地上,常见它们的影子。还好不是很多,危害不大。农民忽略了它们的危害。反而是地蚕更可怕。

这个家伙还会飞呢。

我也就知道这么多了。

是害虫;有中药作用可以治病;

主治: 1、水肿病。

2、大腹水肿。

3、鼻消水(头面乳肿较重)。

4、石淋用痛。

5、大小便不通。

6、胞衣不下。

7、牙齿疼痛。

别名:蟪蛄、天蝼、蝼蝈、仙姑、石鼠、梧鼠、杜狗。

蝲蝲蛄是不是害虫呢?有哪些功效?

蝲蝲蛄,在我们东北这边叫做地蝲蛄,也有叫做蝼蛄的。就是一种农业害虫,对水田和旱田都有危害,相对来说对于旱田的危害更为严重。

蝲蛄的一个特性就是钻洞,在地下啃食作物的根茎,特别是种植地瓜、土豆、萝卜这类的块茎类作物和蔬菜的田地更多。因为种植块茎类蔬菜和作物的土壤相对的松软、透气,有利于蝼蛄的打洞。蝼蛄打洞之后就是啃食根茎了;而在水田种植中也是被蝼蛄弄得哭笑不得。蝼蛄对于水稻没什么危害,但是对于田埂来说却是恨人啊。打洞,在田埂上打洞,洞打穿了就开始慢慢的渗水、逐渐变成漏水,而且漏水点还不好找。比老鼠在田埂上打洞还坑人,因为蝼蛄打的洞不仔细看是不会被发现的。

很多人为了防治蝼蛄使用毒药、新鲜马粪里下毒药、用紫光灯诱捕等等,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了。但是有些人却把蝼蛄当好东西。我们这边每到夏秋季节晚上天黑之后,就有很多人拎着桶或者拿着矿泉水瓶子在大街上抓蝼蛄卖钱,特别是有路灯的地方,蝼蛄很多的。据说是蝼蛄是一味中药,晒干后使用。晒蝼蛄的味道别提了,不比农村的旱厕味道好,真的。

蝼蛄也是可以食用了,去头,掐住尾巴揪出肠子,油炸就可以了。一些地方卖的还挺贵呢。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应该是,但不知有何功效。

蝲蝲蛄是不是害虫呢?有哪些功效?农村有句种庄稼的老话叫做:“听见蝲蝲蛄叫,就不种庄稼了?”可见蝲蝲蛄对于农作物的危害性,蝲蝲蛄俗称土狗,土狗子,蝼蛄,诸多的名称,也被称之为海陆空大元帅,能上天飞翔,能钻地土循,而且这货还能够游泳,三栖运动健将,但也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飞得不高,钻都不深,游的也不远,在农村还被比喻成贪多嚼不烂的说法。

蝲蝲蛄在土里横冲直撞,遇到植物的根茎,都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那就是用大牙咬断,这货对于植物的根系有很大的危害性,当然是作为一种农田害虫存在,逮到蝲蝲蛄用手将蝲蝲蛄扯成两段会发现,蝲蝲蛄胸椎部位有一根针似的硬刺,将蝲蝲蛄的头部和尾部相连,据说这是刘秀没做皇上之前,有一次为了逃避敌人的追杀,躲藏在草丛中,又饿又困之中睡意朦胧,这时候追兵已至,在千钧一发之时,腿上被一阵刺痛惊醒,刘秀用手一摸发现是一只蝲蝲蛄,发怒将蝲蝲蛄扯成了两半,抬头一看追兵将至,心中暗赋醒来在晚一会就要大祸临头,也知晓了是蝲蝲蛄救了自己一命,遂取了树枝上面一根刺,将蝲蝲蛄两端对其,用刺穿了起来,这也是后来为啥蝲蝲蛄身上都有一根刺的由来。

蝲蝲蛄虽然是一种害虫,但也是一味药材,蝼蛄性寒,味咸,具有消肿、解毒的功能,用于治热毒炽盛,疮疡肿痛,所以可以治痈肿恶疮等等诸多的疾病。蝲蝲蛄不但可以作为药物使用,这几年更是作为一味 美食 深受吃货们的喜爱,蝲蝲蛄可以制作成为各式各样的菜肴,味道鲜美,咸香可口,在很多酒店、大排档均有出售,随着蝲蝲蛄使用量的增多,这种不起眼的害虫,现在也是身价倍增,成为一种价格不低的美味。

我是六十年代生人,因为怀旧,也来凑凑热闹。

蝲蝲蛄,也称“地老虎”。虽然长相可爱,但却是不折不扣的害虫,它专咬农作物的嫩根,导致庄稼死亡而大面积减产。尤其是在六七十年代缺吃少穿的岁月,农民伯伯把它恨透了!

那时候,蝲蝲蛄在很多地方泛滥成灾。因为有趋光性,这玩意儿会飞,跑得快,晚上这些家伙经常跑到城里来。

我八九岁时,家里养了几只鸡。那时都是散养,晚上把它们轰进鸡窝,早上再放出来到外面令其自己找食吃,比如菜叶和多种虫子。那年头没有饲料,更没有多余的粮食喂它,因为连人都吃不饱。鸡最爱吃蝲蝲蛄了,我每天晚上到路灯底下捉,一两个小时可捉千只左右。早上把鸡放出来,这些蝲蝲蛄就成了它们美美的一顿早餐!虽然每只鸡吃了大约一二百条蝲蝲蛄,但还是意犹未尽。那时每枚鸡蛋大致五分钱,家里养这几只鸡是为我交学费的。

后来,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其他多种人类活动的影响,蝲蝲蛄成了“稀有动物”,很少见到它的身影了。听说这种昆虫富含蛋白质,已被人们端上了餐桌,因此养殖蝲蝲蛄成了一些人的副业。写到这里,心里不免有些遗憾:如果早四十年知道这东西能吃,该有多好,既可解馋,又能充饥!

蝲蝲蛄又叫蝼蛄、土狗子、耕狗、扒扒狗,是彻头彻尾的地下害虫,如果说地下害虫对农作物生长百害无一益的话,蝲蝲蛄绝对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者。 在过去农业种植中如果地里蝲蝲蛄太多基本上没有办法进行耕作,常听人说“听见蝲蝲蛄叫,最好别种地”。

蝲蝲蛄属于昼伏夜出的地下害虫,虽然说它是地下害虫,主要是因为它白天躲在地洞里睡觉,晚上出来祸祸农作物。夏天的夜晚,即便农户庭院灯光之下也时常见到它。 蝲蝲蛄对农作物危害大,特别是起垄蔬菜例如大白菜,能一宿 只咬不吃 祸祸好几垄。

据说蝼蛄和汉武帝刘秀有渊源,刘秀逃难之时被农夫埋在地下,是蝲蝲蛄钻了个洞帮助刘秀呼吸,刘秀手忙脚乱把蝲蝲蛄扯成两截,又用狗尾巴草串起来并允诺它“天下土地都可以任拱三垄”,结果 蝲蝲蛄听成了“天下土地都可以随便去拱”,蝲蝲蛄成灾。

长期以来蝲蝲蛄在我们本地就是严重的地下害虫,农民种植的红薯、土豆、花生基本上都会被蝲蝲蛄祸害,祸害轻的时候缺苗死苗,祸害重的时候出现虫眼影响品质,再厉害了还会滋生病虫害引发病害,但 蝲蝲蛄可以入药治疗水肿甚至治疗牙疼,你敢吃么!

如果说蝼蛄入药还可以理解,毕竟重要多数不是熬汤就是碾成细末,很少会见到蝲蝲蛄整个样子,听说这种罪名昭著的虫子竟然成了吃货的最爱,而且有些地区还吃出了 历史 吃出了名气, 蝲蝲蛄富含多种蛋白质而且脂肪含量低,还听说饭店里蝼蛄价格很高。

蝼蛄的医药价值早就被挖掘出来,而且还出现了很多蝼蛄药材的保存方法,例如抓住蝲蝲蛄之后要尽量趁着鲜活将其用开水烫死,然后晾干或者晒干,其实主要还是为了方便后期入药,更主要的是为了 杀死蝲蝲蛄体内的病虫害,预防保存期腐烂。

我们这叫蝼狗

我们叫哈吧狗

mole cricket

  拼音:lóu gū

  直翅目(Orthoptera)蝼蛄科(Gryllotalpidae)约65种昆虫的通称,生活在地下,湿土中可钻15∼20公分深。前足适於铲土,体圆柱形,头尖,体被绒状细毛。有翅,夜间可出洞。产卵管不突出。产卵於土穴内,穴内存放植物作为孵出若虫的食物。欧洲蝼蛄(Gryllotalpa gryllotalpa)有护卵和若虫的习性,吃植物根,大量发生时,损害作物和园林。 

  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蝼蛄科。大型、土栖。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开掘式,缺产卵器。本科昆虫通称蝼蛄。俗名拉拉蛄、土狗。全世界已知约50种。中国已知4种:华北蝼蛄、非洲蝼蛄(应该是东方蝼蛄,发生遍及全国,一般在长江以南东方蝼蛄较多)、欧洲蝼蛄和台湾蝼蛄。

  体狭长。头小,圆锥形。复眼小而突出,单眼2个。前胸背板椭圆形,背面隆起如盾,两侧向下伸展,几乎把前足基节包起。前足特化为粗短结构,基节特短宽,腿节略弯,片状,胫节很短,三角形,具强端刺,便于开掘。内侧有1裂缝为听器。前翅短,雄虫能鸣,发音镜不完善,仅以对角线脉和斜脉为界,形成长三角形室;端网区小,雌虫产卵器退化。

  一般于夜间活动,但气温适宜时,白天也可活动。土壤相对湿度为22~27%时,华北蝼蛄为害最重。土壤干旱时活动少,为害轻。成虫有趋光性。夏秋两季,当气温在18~22℃之间,风速小于15米/秒时,夜晚可用灯光诱到大量蝼蛄。蝼蛄能倒退疾走,在穴内尤其如此。成虫和若虫均善游泳,母虫有护卵哺幼习性。若虫至 4龄期方可独立活动。蝼蛄的发生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常栖息于平原、轻盐碱地以及沿河、临海、近湖等低湿地带,特别是砂壤土和多腐殖质的地区。

  华北蝼蛄的生活史较长,2~3年1代,以成虫和若虫在土内筑洞越冬,深达1~16米。每洞1虫,头向下。次年气温上升即开始活动,在地表营成长约10厘米的隧道。非洲蝼蛄仅在洞顶壅起一堆虚土或较短的隧道。6~7月是产卵盛期,多产在轻盐碱地区向阳、高、干燥、靠近地埂畦堰处所。卵数十粒或更多,成堆产于15~30厘米深处的卵室内。每虫一生共产卵80~809粒,平均417粒。卵期10~26天化为若虫,在10~11月以8~9龄若虫期越冬,第二年以12~13龄若虫越冬,第三年以成虫越冬,第四年6月产卵。非洲蝼蛄在黄淮地区约2年完成1代,长江以南1年1代。产卵习性与华北蝼蛄相似,更趋向于潮湿地区,集中于沿河、池塘和沟渠附近。卵期15~28天。在黄淮地区当年化为若虫,以4~7龄若虫越冬,若虫共8~9龄,于第二年夏、秋羽化为成虫越冬,第三年5~6月产卵。

  蝼蛄都营地下生活,吃新播的种子,咬食作物根部,对作物幼苗伤害极大,是重要地下害虫。通常栖息于地下,夜间和清晨在地表下活动。潜行土中,形成隧道,使作物幼根与土壤分离,因失水而枯死。蝼蛄食性复杂,为害谷物、蔬菜及树苗。非洲蝼蛄在南方也为害水稻。台湾蝼蛄在台湾为害甘蔗。据国外记载,某些种类还取食其他土栖动物。如蛴螬、蚯蚓等。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2、药剂防治:a、施毒饵;b、堆马粪 c、施毒土

  3、灯光诱杀,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4、挖窝灭虫(卵)

  附中药蝼蛄:

  释名: 蟪蛄、天蝼、蝼蝈、仙姑、石鼠、梧鼠、杜狗。

  气味: 咸、寒、无毒。

  主治: 1、水肿病(腹满,喘急,不能安卧)。用蝼蛄五枚,焙干为末,饭前用开水送服一钱,以小便通畅为效,加甘遂末一钱、商陆汁一匙,忌盐一百日。又方:不便不通者,用蝼蛄下截焙研,水磁服半钱,立通。又方:用蝼蛄一个、葡萄心七个,捣烂,露一夜,晒干,共研为末,酒送服。又方:夏季收集蝼蛄阴干,分头、腹、尾,焙过收存,治上身水肿,用头末七个;治身体中部水肿,用腹末七个;治下身水肿,用尾末七个,饭前服,酒送下。 

  2、大腹水肿。用蝼蛄炙热,每天吃十个。又方:用大戟、芫花、甘遂、大黄各三钱,共研为末。以蝼蛄七个,加捣烂的葱,在新瓦上焙干,去掉翅足,每个剪作左右两半。退左侧水肿时,即以虫的左侧七片焙研加上述的药末二钱,黎明时,用淡竹叶、天门冬煎激发调服。三天后,照

  这种方法服虫的右侧七片。 

  3、鼻消水(头面乳肿较重)。用蝼蛄一个。轻粉二分半,共研为末,每次取少计,入鼻中,以黄水出尽为效。 

  4、石淋用痛。用蝼蛄七个、盐二两,在新瓦上焙干,研为末。每服一匙,温酒送下。 

  5、大小便不通。用蝼蛄、蜣螂各七个,男取虫头,女取虫身,瓦上焙焦,研为末。以樗皮煎汁送服。极效。 

  6、胞衣不下。用归蝼蛄一个,水煎开二十次,灌入即下。 

  7、牙齿疼痛。用蝼蛄一个,裹旧糟中,湿纸包好煨焦,去糟,研末敷患处。

  别名蝲蝲蛄、杜狗

  来源蝼蛄科昆虫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 et Beaurois或大蝼蛄G unispina Saussure的成虫全体。夏秋捕捉,开水烫死,晒干。

  原形态 

  体长圆形,淡黄褐色或暗褐色,全身密被短小软毛。雌虫体长约3厘米余,雄虫略小。头圆锥杉,前尖后钝,头的大部分被前胸板盖住。触角丝状,长度可达前胸的后缘,第1节膨大,第2节以下较细。复眼一对,卵形,黄褐色;复眼内侧的后方有较明显的单眼3个。口器发达,咀嚼式。前胸背板坚硬膨大,呈卵形,背中央有1条下陷的纵沟,长约5毫米。翅2对,前翅革质,较短,黄褐色,仅达腹部中央,略呈三角形;后翅大,膜质透明,淡**,翅脉网状,静止时蜷缩折叠如尾状,超出腹部。足3对,前足特别殳达,基节大,圆形,腿节强大而略扁,胫节扁阔而坚硬,尖端有锐利的扁齿4枚,上面2个齿较齐白石工笔画大,且可活动,因而形成开掘足,适于挖掘洞穴隧道之用。后足腿节大,在胫节背侧内缘有3~4个能活动的刺,腹部纺锤形,背面棕褐色,腹面色较淡,呈黄褐色,末端2节的背面两侧有弯向内方的刚毛,最末节上生尾毛2根,伸出体外。

  生活于潮湿温暖的沙质土壤中,特别是在大量施过有机质肥料的地中更多。春、秋两季,最为活动,常在晚间出动开掘土面成纵横隧道,白天隐伏洞中。趋光性强,能飞翔。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地区有分布。主产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安徽、辽宁等地。

  性状干燥的虫体,多已碎断而少完整。完整者长约3厘米,头胸部呈茶棕色,杂有黑棕色;复眼黑色而有光泽;翅膜质,多碎落,足亦多折损不全,腹皱缩,浅**,有的呈黑棕色。疏生短绒毛,或无毛,质软,易碎。有特异的腥臭气。以身干、完整、无杂质及泥土者为佳。

  化学成份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有13种,其中丙氨酸、组氨酸、缬氨酸含量较高。睾丸中的游离氨基酸有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脯氨酸、丝氨酸、酪氨酸、缬氨酸,其中以脯氨酸浓度为最高,天门冬氨酸、丝氨酸、酪氨酸为最低。尿中的氨基酸有胱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以及未详的氨基酸等;此等氨酸,亦为血淋巴所有。精囊中未找到精氨酸和赖氨酸。

  药理作用蝼蛄粉混悬液灌胃,对家兔不能证实其利尿作用。蝼蛄长期喂饲,对家兔与小白鼠并未见中毒现象。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翅足,或焙至黄褐色用。

  性味归经咸,寒。有小毒。归膀胱、大肠、小肠经。

  入胃、膀胱经。

  ①《滇南本草》:"入胃。"

  ②《本草求真》:"入肠、胃。"

  ③《玉楸药解》:"入足太阳经。"

  功能主治

  利水,通便。治水肿,石淋,小便不利,瘰疬,痈肿恶疮。

  ①《本经》:"主难产,出肉中刺,溃痈肿,下哽噎,解毒,除恶疮。"

  ②《日华子本草》:"治恶疮,水肿,头面肿。"

  ③朱震亨:"治口疮。"

  ④《纲目》:"利大小便,通石淋,治瘰疬,骨鲠。"

  ⑤《玉楸药解》:"清利湿热。"

  用法用量 3~5只,焙干研粉,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注意体虚及孕妇忌服。

  备注(1)用于大腹水肿、小便不利等实症,可与大戟、芫花等配伍。如用治尿闭,可用蝼蛄焙焦,趁热研碎,用黄酒或开水调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蝼蛄的“方言” 

  蝼蛄的“方言”蝼蛄也叫喇喇姑,是一种在土里钻来钻去的地下农业害虫。在土质疏松的地区,发生量尤其多,活动猖獗。钻行地表之下,咬食作物根部,造成作物枯死。蝼蛄主要在晚间活动,时常可听到一片咕咕的鸣声,这种声音可全是男声合唱,因为只有雄蝼蛄的翅膀才能摩擦出声音来,其实它们是在唱情歌,以招来蝼蛄姑娘前来幽会,生儿育女呢。沉默羞涩的蝼蛄姑娘常为这种动听的歌声所打动,并姗姗地爬到雄蝼蛄身旁。当然它们爱情的唯一后果就是使当地蝼蛄的数量增多,加重对农作物的为害。我国的昆虫学家为了消灭蝼蛄,最近试验了一种声诱法,就是用灵敏的录音机,先行将雄蝼蛄唱的情歌一首首的录下来,然后需要时在晚间于田野中以大音量进行播放,在这雄壮多情的歌声感召下,果然蝼蛄姑娘成群结队地奔向录音机,但随之而来的却不是雄蝼蛄的爱抚,却是人类对它们无情的消灭,当然十分方便而容易。农作物受到了保护。可是,当昆虫学家们将蝼蛄情歌在各地播放时,却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就是各地“听众”多寡不一。如把北京蝼蛄小伙子唱的情歌磁带在北京附近播放时,可深得雌方欢心而趋之若鹜,但要是拿到河南播放,却得不到当地蝼蛄姑娘的青睐。原来那里的姑娘听不懂或不爱听北京情歌,它们只对河南蝼蛄小伙子唱的情歌赏心悦目。由于发现了蝼蛄这种方言上的差别,所以现在所录歌声,一定要在磁带盒上注明演唱者的籍贯,以避免使用时发生误会,影响效益。 

  蝼蛄养殖技术

  (一)形态特征 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昆虫,俗称拉拉蛄、土狗子等。不全变态。 蝼蛄的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宽阔粗壮,适于挖掘,属开掘式足前足胫节末

  端形同掌状,具4齿,跗节3节。前足胫节基部内侧有裂缝状的听器。中足无变化、为一般的步行式后足脚节不发达。覆翅短小,后翅膜质,扇形,广而柔。尾须长。雌虫产卵器不外露,在土中挖穴产卵,卵数可达200~400粒,产卵后雌虫有保护卵的习性。刚孵出的若虫,由母虫抚育,至一龄后始离母虫远去。我国大陆上所产蝼蛄有二种:即非洲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 Palde Beauvois),分布遍及全国,其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可活动的棘3~4枚;华东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分布在华东地区其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可活动的棘一枚或无。

  (二)药用价值 蝼蛄的药用部分为蝼蛄的干燥成虫。体形较大的若虫也可以入药。当采到或用光诱捕到虫体后,应尽快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备用,但应防发霉虫蛀。也有记载将活虫埋入石灰中焙干备用。 蝼蛄有利尿、消肿、解毒功能。内服5克~10克,可消水肿,利尿治淋及治跌打损伤;可治疗脓肿疮毒等症。在进行动物试验过程中,发现本虫有小毒,但未见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三)蝼蛄的饲养技术 中药材中应用的为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在自然环镜中,这两种的发生量都很大。在野外用灯诱方法采收成虫,常能获得较好效果,足以满足药源供应要求。但随着治理农业害虫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农药及施药的方法不断改进,作为重要地下害虫之一的蝼蛄,虫口数量已显著减少。为了保证药源供应,在掌握药材市场信息的情况下,进行人工饲养还是必要得。 群体饲养蝼蛄,以长300厘米、宽200厘米、深200厘米以上的大饲养池为好,池的四周用砖砌成,以水泥抹平,下部填100厘米厚的壤土,稍作压实,为其创造深入越冬或挖掘产卵、育儿的环境;再填入20厘米厚的湿润疏松含农家肥或腐殖质的土,这样的土质适应蝼蛄的“跑湿不跑干”、“跑松不跑硬”的习性;表面撒上一层发酵后的马粪、碎麦杆、谷糠等作为保护层,以供成虫、若虫潜入,挖掘遂道,觅食,寻偶交配或躲避天敌的袭击;再在上面松散地放上一层长麦秸、玉米芯、稻草等,作为遮荫、保湿用。池中罩上铁窗纱盖子,防止成虫晚间逃逸。 

  典故

  《荀子》有云:“鼯鼠而技穷”,据说实际上就是蝼蛄,它有飞,缘,游,穴,走五种本领。但前翅短小,飞不能越屋脊;前足可以挖掘,却不能从土中取食;能爬却爬不上屋顶;落水能游却游不过小河;能走却跑不快。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标签: 梧鼠之技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