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蚯蚓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干物质中的蛋白质含量可高达70%左右。一般分析结果也可以得到4162-66%的粗蛋白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自己在家养殖蚯蚓呢?大家请看我接下来详细的介绍。
一, 在家养殖蚯蚓要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是穴居动物,喜欢温度、湿度、安静和黑暗。它以腐烂的有机垃圾为食,喜欢吃甜的和酸的食物。目前,人工养殖蚯蚓主要利用牛粪、糖渣、猪粪、鸡粪、农作物秸秆和生活垃圾。
二,在家养殖蚯蚓,我们要选择合适的品种
适宜人工繁育的蚯蚓应选择生长发育快、繁殖力强、适应性广、寿命长、易于驯化管理的品种。目前,爱Eisenia vulgaris最优秀的品种有大平2号和北星2号,它们都是爱Eisenia vulgaris的人工驯化品种。还有《爱森尼亚》、《爱森尼亚》、《杜拉》等。地点的选择。根据蚯蚓的生活习惯和生长要求,选择靠近养猪场或养鸡场、地形平坦、温暖湿润、植被茂盛、天然食物丰富、隐蔽性好、无污染、靠近自然环境、水源方便、土壤松软、腐生植物丰富的地方,可以灌溉和排水,并暴露在足够的阳光下(避免阳光直射)。
三,在家养殖蚯蚓我们要给它营造合适的温度、湿度和PH值
温度和湿度对蚯蚓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生长温度为5℃~30℃,最适温度为20℃。低于5℃或高于30℃对其生长无害。在零度以下,蚯蚓会被冻死。当温度超过32°C时,蚯蚓就会停止生长。当温度超过40°C时,蚯蚓就会死亡。蚯蚓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应在60% ~ 70%之间,孵化期水分应在56% ~ 66%之间。蚯蚓的生长繁殖与pH密切相关,生长环境和基材的pH值在6 ~ 8之间,最适宜的pH值为7。
四,在家养殖蚯蚓,我们要适时给它浇水
为了保证蚯蚓的正常生长,特别是在夏天,每天至少要浇水一次。水不宜污染,水流不宜过大。必须彻底浇筑,以连接上下两层。最好选择温度较低的早晚浇。蚯蚓的基料和饲料。基料是蚯蚓栖息的物质,也是蚯蚓的食物来源。育种的成败,基材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猪粪、稻草或瓜果混合物为基料。基材要求密度低、压力低、含水率高、保水性好、透气性强。添加60%的新鲜猪粪和40%的饲料,加入一定量的EM菌发酵液和红糖,拌匀,加水使其在55%~70%之间,高度为1m,放松不压紧,膜封厌氧发酵20天。
蚯蚓养殖
蚯蚓的养殖成功与失败,饲养基制作的好坏起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饲养基是蚯蚓养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关键,蚯蚓繁殖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饲养基的质量。
蚯蚓养殖有“基料”和“饲料”之分。基料是蚯蚓生活的基础之料,它是蚯蚓的栖身之所,又是蚯蚓的取食之地。因此,基料要求发酵腐熟,适口性好,具有细、烂、软、无酸臭、氨气等刺激性异味,营养丰富、易消化等特点。合格的饲养基料松散不板结,干湿度适中,无白蘑菌丝等。饲料即制作基料所用的各种动物粪便和各种植物茎叶、秸秆,以及能直接饲喂蚯蚓的,为蚓床直接添加的能源和营养饲料。如:烂瓜果、洗鱼水,鱼内脏等甜、腥味等蚯蚓喜食之物。
第一节饲料的种类
蚯蚓的饲料十分广泛,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动物饲料;二是植物性饲料:三是垃圾性饲料。以下逐一介绍。
1、动物性饲料:即牛粪、马粪、猪粪、鸡粪等各种畜禽粪便。在各种畜禽粪便中,鸡、鸭、羊、兔等粪便属氮素饲料,在配制饲养基时不宜超过粪料的四分之一,氮、碳适中的饲料对蚯蚓生长发育有利。
2、植物性饲料:即玉米、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秸秆,各种野草、树叶等均可配制饲养基,都是蚯蚓较好的植物性饲料。
3、垃圾性饲料:即指城市生活垃圾中的烂菜叶、烂水果、西瓜皮、烂西红柿、废纸及一些工业废弃物,如:糖渣、糠醛渣、酒糟、啤酒渣、锯沫(木屑,属碳性饲料)均属蚯蚓垃圾性饲料。
第二节饲料的配制
各种饲料经过合理配制才能形成氮碳比例合理,营养丰富而且全面的,有利于蚯蚓生长、繁殖的高效饲料或饲养基。
以北星2号、大平2号蚯蚓为例,其饲料、饲养基的氮碳比在20—30之间,饲料中蛋白质不可过高,因蛋白质分解时会产生恶臭气味,口感不好,影响蚯蚓采食,给蚯蚓的生长和繁殖造成不良影响。配制饲养基时,鸡、鸭、羊、兔粪便等氮素饲料,不宜单独使用,不能超过畜禽类粪便的四分之一,否则氮素饲料成分超标,会产生大量臭味和氨气,不利于蚯蚓采食,影响蚯蚓的生长和繁殖。必须搭配碳素饲料,如:木屑、杂草、树叶等。
饲料搭配的原则是:氮碳比例合理,使氮碳比调整在20—30之间。一般配制原则数据为:粪料60%,草料40%,鸡、鸭、羊、兔粪便等氮素饲料少于其它粪料,以不超过四分之一为准,饲料品种尽量多样化。蚯蚓是杂食性动物,要求有营养丰富而全面的有机物质,蚯蚓的生长繁殖需要大量的氮素营养,但蛋白质又不能过高,超标反而有害。
怎样养殖蚯蚓
蚯蚓养殖方法:
1、场地选择
蚯蚓的养殖场地选择非常方便,一般可利用房前屋后、庭院空地以及旧木箱、废桶、盆罐、竹筐或育苗温床来养殖蚯蚓。
2、投放种苗
在蚯蚓的养殖场地平铺新鲜牛粪15-20cm,然后在其上铺种苗,每平方米投入3000-5000条为宜,品种以太平2号、北星2号为优。
3、饵料投喂
饵料宜选择牛粪、猪粪以及秸秆、树叶、杂草等动植物饵料。采用堆块上投法,厚度为10厘米,不要将床面盖满,不必平整,以便分离蚯蚓。每月给料2次,上料前先翻床,每次给料厚度为10厘米,始终保持饵料新鲜透气。
4、温湿度条件
蚯蚓生活的适宜温度是15-30℃,低于12℃就停止繁殖,超过35℃就有热死的危险。因此,高温季节应注意洒水降温,冬季注意覆盖,增温保暖。蚯蚓对湿度要求不高,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为宜。
5、日常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每月添料一次。要定期清理蚓粪并将蚯蚓分离出来,这是促进蚯蚓正常生长的重要环节。同时,饲养一段时间后可适当翻动1次基料,将上、下层基料翻动,调换位置,既可使下层基料疏松、透气。
6、适时采收
在养殖床发现蚯蚓,密度达到每平米2-3万条,80%个体达到03克以上,是最佳采收时间。最佳的采收方法是自然光照采集,利用蚯蚓怕光的特性,逐层扒开,将饵料扒净,最后,使蚯蚓集中在底层,达到采收目的。
养殖蚯蚓方法
1、下种
将腐熟好的饲料调节好湿度后,沿着桑园开挖好的沟槽平铺10 cm,然后均匀放入含卵块及幼叫的蚯蚓种,上而再放5 cm的饲料。养殖密度可控制在2-2 5 kg/m2或1-1 5万条/m2,原则上前期密度可稍大,后期密度可逐渐缩小。
2、遮阴与防护网
蚓种放好后,沟上先覆盖一层塑料防蚊网,再放塑料薄膜,泡沫板等防雨材料覆盖。既可防鼠、青蛙等危害又可防雨保湿。
3、温湿度的调节
蚯蚓的最佳养殖温度在20-27℃,和蚕儿对温度的要求一样。
冬季桑园采用加厚养殖床到40-50 cm,饵料上盖麦秸或稻草,也可把冬季桑树枯叶、剪下的桑枝条加厚平铺,再上盖塑料布保温保湿;冬季大棚、蚕室加温需注意火炉必须通烟管,
以防蛆叫煤气中毒,另外,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0%80%,每天通风3一4次,每次30min。夏季结合通风每天浇1次水降温,一般情况一星期浇1次水即可。
4、勤除薄喂
除蚯蚓粪、取叫蚯蚓茧或倒翻饲育床,结合喂料每月2 -3次,每次厚度10 cm,力求粪料新鲜透气,降低因粪料堆积过厚除蚯蚓粪不及时对蚯蚓造成感病的几率,为蚯蚓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5、分期饲养
蚯蚓饲养可分成种子群、繁殖群、生产群,薄饲勤翻,每月给料2次,每次给料厚度10 cm。分期饲养既有利于蛆叫的常规管理,又有利于蚯蚓的繁殖生长,防比病虫害的发生。
6、蚓叫茧及种叫的处理
蚯蚓经过20天的饲养后,经异体交配产下大量的蚓茧,此时可以把种蚓和蚓茧分离孵化,把分离出的蚓茧、粪料及蚓粪混合物堆成新的养殖堆,保持好温湿度。
蚓茧孵化50%时可在堆上而再覆上10 cm粪料,约经20天即可完全孵化,此时孵化堆中的密度很大,每1 m2可孵叫茧5-6万,应及时分堆处理,可分成2-3份并覆上新粪料饲喂,经过常规管理约经过40天左右即可全部长大。
把从种蚓中分离出的种叫重新搭配后放入新粪料饲喂,20天后即可再次繁殖处理。
7、适时采收
蚯蚓的采收时期:一般掌握在成叫环带明显,生长发育缓慢,饲料利用率降低时进行,夏季每月采收1次,春秋季节每1 5月采收1次,采收后及时补料。
扩展资料:
病害防治
1、饲料中毒症
发现蚯蚓局部甚至全身急速瘫痪,背部排出**或草体液,大面积死亡,这是新加的饲料含有毒素或毒气。
这时要迅速减薄料床,将有毒饲料撤去,钩松料床的基料,加入蚯蚓粪吸附毒气,让蚯蚓潜入底部休息,慢慢就可以适应了。
2、蛋白质中毒症
如发现蚯蚓的蚓体有局部枯焦,一端萎缩或一端肿胀而死,未死的蚯蚓拒绝采食,有悚悚颤栗的恐惧之感,并明显出现消瘦。
这是由于加料时饲料成分搭配不当引起蛋白质中毒。
饲料成分蛋白质的含量不能过高(基料制作时粪料不可超标),因蛋白质饲料在分解时产生的氨气和恶臭气味等有毒气体,会使蚯蚓蛋白质中毒。
发现蛋白质中毒症后,要迅速除去不当饲料,加喷清水,钩松料床或加缓冲带,以期解毒。
3、缺氧症
如果发现蚯蚓体色暗褐无光、体弱、活动迟缓,这是氧气不足而造成蚯蚓缺氧症。
其原因有如下几点:①、粪料未经完全发酵,产生了超量氨、烷等有害气体;②、环境过干或过湿,使蚯蚓表皮气孔受阻;③、蚓床遮盖过严,空气不通。
此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加以处理。如将基料撤除,继续发酵,加缓冲带。
喷水或排水,使基料土的湿度保持在30—40%左右,中午暖和时开门开窗通风或揭开覆盖物,加装排风扇,这样此症就可得到解决。
4、胃酸超标症
在发现蚯蚓痉挛状结节、环带红肿、身体变粗变短,全身分泌粘液增多,在饲养床上转圈爬行,或钻到床底不吃不动,最后全身变白死亡,有的病蚓死前出现体节断裂现象。
这说明蚯蚓饲料中淀粉、碳水化合物或盐分过多,经细菌作用引起酸化,使蚯蚓出现胃酸超标症。处理方法是掀开覆盖物让蚓床通风,喷洒苏打水或石膏粉等碱性药物中和。
5、水肿病
如发现蚯蚓身体水肿膨大、发呆或拼命往外爬,背孔冒出体液,滞食而死,甚至引起蚓茧破裂或使新产的蚓茧两端不能收口而染菌霉烂。
这是因为蚓床湿度过大,饲料PH值过高而造成的,这时应减小湿度,把爬到表层的蚯蚓清理到另外的池里。
在原基料中加过磷酸钙粉或醋渣、酒精渣中和酸碱度,过一段时间再试投给蚯蚓。
蚓体出现痉挛状结节,变粗而短,环节红肿,全身粘液分泌增多,蚯蚓变白而死亡。
原因是蚯蚓吃了有毒的饲料,如在畜粪堆附近喷过农药,蚓床上浇了污染的水,在蚯蚓暂养育壮处曾堆放过化肥、农药,运送蚯蚓的容器接触过有毒物品,
以及暂养蚯蚓放在薄膜上又不漏水,喂的饲料太潮,蚯蚓生活的环境过份潮湿,气温高时出现蚓体变白,少数死亡。
如因毒害出现这种情况,可采取多次喷水,让有害物质随水洗掉,还要勤添精饲料米糠、麸皮等;室内暂养蚯蚓发病,则要搬离。
如因过份潮湿造成蚓体变白,可添加发酵过的干畜粪或精饲料,与原有潮料和蚓粪拌和,并将薄膜取出,如发现已有少数死亡,即搬入蚓床饲养,以使尚能活动的蚯蚓恢复健壮。
参考资料:
-蚯蚓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