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开口过料
在4~7日龄,这期间的成活率很低。有记载,孵化7d,石斑鱼仔鱼存活率<10%,甚至全军覆没也是常有的事。
主要原因:包括卵质不良、先天性畸形、不能开口摄食等。除上述原因外,饵料中缺乏必需的生物生理活性物质,仔鱼很难完成内源性营养到外源性营养的过渡,这是仔鱼成活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育苗中应采取多种措施:
培育并维持水中有足量的轮虫、藻类等生物饵料。
发现个别鱼苗开口后,应马上投喂螺旋藻粉05克立方米(用250目筛绢网过滤后)或抽适量的池塘水到孵化箱里,让先开口的鱼苗及时摄食,及让其他鱼苗适应觅食味道。
投喂适口、足量的配合开口饵料,如螺旋藻粉与虾片等200~300克/亩·米+大泡王1亩/瓶+多维200克/亩+双价酵母200克/亩+水适量混合浸泡2~3小时后泼洒,2次/天,连喂3天;第一天用250目的筛绢网过滤后投喂,后两天用200目筛绢网过滤后投喂;目的是诱食强化水体营养,增强仔鱼食欲。
发翅在孵化后12~15天左右,是在后期仔鱼阶段,这时鱼已经长出长的背棘和腹棘,内部器官进一步发育,外部形态也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个阶段的仔鱼有集群的习性,如果鱼苗的活力不好,那鱼苗的“翅膀”容易纠缠一起,导致发生死鱼现象;此外,过度密集也容易造成局部亚缺氧,导致鱼苗活力不好。
采取以下措施有明显的好处:夜间育苗池塘边不开灯,保持水质清爽,防止因发粘造成肥沉底导致青苔滋生,及时清除池底和池边的丝状藻类,减少鱼苗与青苔纠缠死亡。此阶段最好每隔两天使用高稳C+速安(1+1用15)亩增氧去粘、增强鱼苗体质提高鱼苗活力,减少因亚缺氧中毒等造成鱼苗活力不好。
收翅在孵化后16~25天左右,收翅期鱼苗容易死亡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水体恶变,水中氨氮、有机物含量过高,因此应适当用水毒净2亩/包泼洒解毒。
其次是因鱼苗生长发育情况造成鱼苗大小不一,加上石斑鱼苗有自残的习性,此阶段的石斑苗已经出现相互攻击和残杀,石斑鱼苗互相残食现象相当严重。
经常可以观察到:个体大小差不多的鱼,一尾大一点鱼苗吞入另一尾小一点的鱼苗的半条,大的鱼苗被卡死,小的鱼苗被咬死,大小两尾鱼一起死去;还有被咬伤的鱼待在池边,时常被追逐;少数摄食了同类的个体生长加速,以后更易残食同类。自残习性对育苗成活率影响很大。在石斑鱼互相残食最严重的阶段投喂卤虫幼虫,可降低使互相残食现象。因为这个阶段主要是投喂桡足类,而桡足类的大小已经不太适合大鱼苗的口径,需要找些大的食物。投喂卤虫幼虫后,鱼随时可以摄食适口饵料,残食也就相应地减少,当鱼长到5cm以后,互相残食现象自然减少。
鲟鱼鱼苗培育用淡水还是海水
1、选留与放养
亲鱼的选留鳟鱼亲鱼包括雌鱼和雄鱼,雌鱼和雄鱼必须来自两个养殖地区,不能有近亲关系。计划留作亲鱼的鳟鱼要单独养殖,在养殖过程中不断选择,择优弃劣,定性选育,计划选择雌鱼的群体绝对不能留雄鱼,而计划选择雄鱼的群体绝对不能留雌鱼。
必须建立自己养殖场的亲本配对关系档案,保证后代的优良性状。生产发眼卵的养鳟场,要每年选留亲鱼,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淘汰繁殖力差的亲鱼,补充新的亲鱼。根据需要保证亲本群体的数量。
亲鱼的放养新选的亲鱼和刚进行完人工繁殖的亲鱼暂时还不能混在一起养殖,刚进行完人工繁殖的亲鱼体质比较弱,摄食能力差,因此,进行完人工繁殖的鳟鱼亲鱼要单独饲养,待体质完全恢复再放入下一年度进行人工繁殖的亲鱼池中养殖。
鳟鱼亲鱼培育前期雌雄个体同池混养,进行人工繁殖前一个月,将雌雄分池单独饲养。鳟鱼亲鱼放养密度,雌雄个体混养时每平方米水面放养3~5尾,雌雄个体分养时,放养密度减半。
繁殖后亲鱼的恢复鳟鱼亲鱼人工繁殖后消耗很大,体质比较弱,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要特别注意,保证繁殖后亲鱼的存活率。刚进行完人工繁殖的亲鱼由于离水时间较长,投放时要轻轻放入池中,位置选择在池水比较平缓的上游,如果投放的亲鱼平躺在池底就要轻轻拨动,让其慢慢游动。
投喂的饲料营养要比平时更丰富,最好投喂一些容易消化吸收的饲料,饲料中添加抗菌素并增加维生素的含量。投喂时比平时要更细心,慢慢长时间投喂,尽量保证产后亲鱼尽快摄食。
产后亲鱼池中的进出水尽量平缓,不要形成急流,减少鱼体的能量消耗。如果重视了产后亲鱼的恢复就可以大大提高其存活率,保证下一年度生产亲鱼的数量。
2、饲料与投喂
饲料的选择与配制鳟鱼养殖池基本都是水泥池,池中几乎没有天然饲料,营养完全依靠人工投喂饲料,因此,选择配制优质全价饲料是养殖鳟鱼的关键。
鳟鱼亲鱼的饲料可以直接选择商品饲料,商品亲鱼饲料营养全面,质量稳定,养殖过程中劳动强度较小,但价格高,存放时间长,容易造成营养损失。如果自己配制饲料,必须严把原料质量关,每种原料不能变质,配成的饲料蛋白质在42%以上,而且动物蛋白要占80%以上,脂肪含量6%即可。
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要丰富,最好是现配、现加工、现投喂。具体配方:进口鱼粉50%、肉骨粉10%、蛋白粉20%、血粉5%、苜蓿粉5%、次粉5%、豆油5%。添加剂按购买鳟鱼亲鱼预混料按用量添加,如果预混料中不含类胡萝卜素,另外再添加40~60ppm类胡萝卜素。
如果有条件,可以投喂鲜活野杂鱼和动物内脏等动物性饵料。投喂鲜活动物性饵料必须清洁卫生,严把质量关,带病源的绝对不能投喂。
饲料的投喂鳟鱼亲鱼个体较大,行动比较迟缓,放养密度相对较小,在实际投喂时要耐心细致,慢撒投喂,保证每尾鱼每次投喂时都能吃到饲料。
使用成品饲料或自己配制加工的饲料,如果另外要添加抗菌素、维生素类、胡萝卜素等时,先将要添加的物质用量计算好,用温水溶解,将要添加的饲料平铺开,用喷雾器均匀喷洒到饲料上,在室内晾干后就可投喂。
亲鱼的投饲量按鱼体重的05%投喂,投喂时灵活掌握,鳟鱼亲鱼摄食减少,可减少投喂量,但要及时分析,找出摄食减少的原因,一般在繁殖季节摄食会减少,或者是水质变化、饲料变化等因素也导致摄食减少。
鳟鱼亲鱼培育的饲料,如果有鲜活野杂鱼等动物性饵料,可长期投喂,但必须保证每天至少有02%的成品饲料投喂,否则,如果新鲜动物饲料没有保证,再投喂成品饲料容易导致摄食习惯变化而诱发疾病。新鲜动物饲料每100公斤按30公斤成品饲料计算。
如养殖亲鱼1000公斤,每天的投饲量是05%,全部投喂成品料,每天的投饲量就是5公斤,如果要投喂新鲜动物饵料。其中成品饲料不能低于02%,即每天投成品料2公斤,投喂新鲜动物饲料10公斤。
每天9:00和17:00投喂两次。投喂新鲜动物饵料可以提高鳟鱼繁殖力、受精率、发眼率,最终提高鱼苗养殖的成活率,因此,在鳟鱼亲鱼培育时,尽可能投喂一些新鲜动物饵料。
3、养殖种类
世界上在海淡水域可以实施完全人工养殖的鲑鳟鱼类约有16种。我国的海水养鳟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尚未推广养殖,几乎全部是淡水养殖。已经形成了配套全人工养殖技术并已普遍养殖或正在扩大养殖的主要有以下4种。
虹鳟:2年性成熟,终生可多次繁殖。年均水温1~2℃以下,2龄体重可达1千克。池养鱼最大个体达7千克。流水池养殖,每平方米产量可达25千克以上。影响存活的疾病主要是病毒性疾病和弧菌病。
金鳟:生物学特性以及生长速度、单位面积产量等与虹鳟鱼相似。兼具食用、垂钓和观赏价值。其金黄体色是显性遗传性状,对育种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种质价值。因其富丽典雅的金黄体色,市场价高于虹鳟鱼。
山女鳟:适于池塘和溪流垂钓。2年性成熟,终生只繁殖一次。2龄鱼体重多为400~700克,最大个体900~1000克。抗病力强,一般不感染病毒性疾病。在22~25℃水温下,生存能力及摄食强度好于虹鳟。
日光白点鲑:2年性成熟,终生可多次繁殖,适于垂钓。年均水温12℃条件下,12月龄体重110~130克,2龄鱼500~1000克。最大个体达2000克以上。在0~4℃环境中生存活力、摄食强度好于虹鳟鱼。喜食下沉中的人工饵料,也喜食沉底饵料。抗病力强,基本不感染病毒性疾病。
此外,还有土著种细鳞鲑、远东哲罗鲑、花羔红点鲑以及引进种河鳟、北极红点鲑、银鲑、大西洋鲑、褐鳟等正在进行试验养殖。
4、养殖环境
水温
淡水或海水养殖都需要一个低温的水域环境。夏季水温不超过22℃,最高不超过24℃,冬季不结冰或短期内结冰、无污染、澄清透明的海、淡水都可用于养殖鲑鳟鱼。水温是影响养殖效果的重要因素。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生长越快。
水温越高,溶解氧越低,当水温达到22℃时,水中的溶解氧会降到5~6毫克/升。这时水环境出现了水温偏高和氧量偏低两个不利因素,鱼体代谢强度和饵料效率都会降低,长此下去会严重地影响生长,甚至会引起死亡。水温18℃以下,生长一般不会受到水温和溶解氧的影响。
溶解氧
鲑鳟鱼喜栖高溶解氧水域。一般情况下,虹鳟鱼溶解氧安全临界值为315毫克/升,长期在低氧环境下饲育的鱼,其安全临界值降为245毫克/升左右,溶解氧低于5毫克/升时,虹鳟鱼呼吸频率加快,低于4毫克/升时游动迟缓,
当鱼群集在入水口呈现浮头状时,水中溶解氧大约已降到了3毫克/升以下,这时鱼的生命已经受到了威胁。安静的环境下,鱼耗氧量会降低。温度、光照、震动等对鱼体的刺激因素,都会使耗氧量增加而降低溶解氧环境的安全性。
水温变化的刺激,可使耗氧量增加30%~70%,光照和震动刺激可使耗氧量分别增加20%~30%和40%~50%,多种因素组成的复合性刺激,会使耗氧量比安静状态下增加1倍以上。流水池饲育鲑鳟鱼类,排水口溶解氧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
水质
影响鲑鳟鱼生长的水质因素很复杂,主要是水的酸碱性和氨氮浓度。虹鳟鱼对酸碱度的耐受范围是55~92,适宜范围是65~75,酸性特别是强酸性环境对虹鳟鱼会产生抑制生长的致害作用。
来源于残饵、粪便等有机物的非分解状态的氮素特别是氨氮和亚硝酸盐,是鲑鳟鱼的致毒物质。虹鳟鱼对氨氮的耐受浓度是00125毫克/升,在流水池内,如果ph为7左右,耐受浓度可达005~06毫克/升,在接近中性的水中,氨氮一般不会造成大的危害。水温和ph越高,氨氮的毒性也越强。
水中溶解氧量越高,对氨氮的耐受力越强,在溶解氧7毫克/升以上的环境中,氨氮量达08~10毫克/升时,6周之内不会对虹鳟鱼产生危害。在溶解氧量为5毫克/升以下的水中,当氨氮量达05毫克/升以上时,虹鳟鱼生长减慢,鳃易受损伤,甚至会导致肾、肝组织功能障碍。
水质的混浊度也是影响鲑鳟鱼生长的重要因素。混浊的水质会妨碍鱼的视力,而影响摄食和生长。建设鲑鳟鱼养殖场时,有条件的应对水源的环境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农户建设小型养殖场,可以根据水中是否有野生小动物来判断水质情况。如果水源中生活着小型鱼类、水生昆虫等生物,那么这个水源一般就可用来养殖鲑鳟鱼。
适于海水养殖的虹鳟、银鲑等,其幼稚期都是在淡水环境中度过的。随着个体的长大,耐盐力逐渐增强,虹鳟稚鱼、当年鱼、一龄鱼和成鱼可以耐受的盐度分别为05%~08%、12%~14%、2%~25%和35%。35克以上的幼鱼,经半咸水过渡10天左右即可适应海水生活。
5、饲养管理
水质管理鳟鱼一般都是流水繁殖,水质比较清新,主要是控制好流水量,在人工繁殖前三个月开始加大流量,池水交换量可以达到每日10次,人工繁殖亲鱼恢复阶段,流量要小,水流要平缓,每日交换量5次,平时日交换7次。
日常管理经常检查进、出水口栏鱼栅,如有破损要及时修补,有淤积物要及时清除,保证水流通畅,投喂时要仔细观察鱼的摄食情况,遇到异常现象,要及时分析,尽快解决。雨季和秋末要增加巡塘次数,及时清理雨水冲来的污物和飘落来的树叶等杂物,防止淤堵拦鱼栅。
池塘清淤鳟鱼亲鱼培育池要定期清除池塘底部沉积的粪便等杂物。清除时,先用渔网将鱼全部赶拦到进水口,加大池水流量,用铁锨等工具将池底淤积物清理。
也可以用吸污泵将淤积且聚在一起的污物抽出。一般每月需要清理一次,清理时间一般选择在14:00进行,此时天气温暖,而且已过上午投喂时间5个小时,距下午投喂时间还有5个小时,可以不影响鱼的正常摄食。
鱼病防治鳟鱼养殖用水要求比较高,一般养殖病害较少,主要有原生动物的寄生虫病,在饲料中定期添加一些抗虫药就完全可以解决。鳟鱼养殖由于全部是人工投喂,池塘中几乎没有天然饵料,
因此,饲料必须营养全面,原料必须新鲜,否则容易产生营养方面的疾病,鳟鱼亲鱼的饲料要求就更严格,特别是矿物质和维生素必须全面,对容易散失的维生素要加大添加量。尽量定期投喂一些鲜活动物饵料,也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新鲜的植物汁液。
做好亲鱼培育,第一要选留有优质遗传基因的亲鱼,第二要投喂营养全面的饵料,第三要抓好养殖过程中的每个细小环节。只有抓好鳟鱼亲鱼培育这个关键环节,才能生产出鳟鱼优质发眼卵,才能保证鳟鱼养殖的物质基础牢固,鳟鱼产业才能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扩展资料
通常生活于水质清澈,具有砂砾底的上、中游水域中。适宜生活温度为12~18℃,最适生长温度16~18℃。稚鱼适宜生长温度10℃。低于7℃或高于20℃,食欲减退、生长缓慢。超过24℃停止摄食,机体衰弱以至死亡。虹鳟喜逆流,亦喜氧。
水中溶氧低于3毫克/升时会出现大批死亡;低于5毫克/升时,呼吸频率加快,感觉不适;6毫克/升以上,生长良好。虹鳟生存于pH值55~92的水中,最适pH值范围为65~68。
随个体的成长对盐度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上浮稚鱼适宜盐度为5‰~8‰,1龄鱼20‰~25‰,成鱼35‰。当体重达35克以上时,只要经半咸水过渡,即能适应于海水生活。
-虹鳟
-鳟鱼
我是养鱼苗的,养殖水体的盐度我该怎么降下来,除加清水冲以外有不有有效的药物了?
一般是用淡水培育
说道鲟鱼,大家都知道鲟鱼浑身上下都是宝。鲟鱼的肉可以做各种美味的菜肴食用,而且营养价值较高;鲟鱼的皮可以制革,是非常优质特种皮革;而鲟鱼的鱼卵又可制作鱼子酱,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
有人说:“鲟鱼是淡水鱼。”但也有人说:“鲟鱼是咸水鱼。”究竟是哪一种说法对呢?下面,妈网百科跟您一起了解了解鲟鱼究竟是不是淡水鱼。
鲟鱼类为目前地球上最古老和最原始的辐鳍鱼类。鲟鱼不论是数量,还是种类,主要集中在东欧地区,该地区鲟鱼产量占世界产量的80-90%。鲟鱼类多数属于温水性鱼和冷水性鱼之间的类型,为亚冷水性鱼类,喜栖息于寒带和温带盐度较低的水体。鲟鱼对水质要求比较严格,喜生活于流水、溶氧含量较高,水温偏低,底质为砾石的水环境中。全世界现存鲟鱼约28种,按其生活习性可分为淡水、咸淡水和海水生活三种类型。其中分布在我国的有中华鲟、长江鲟、史氏鲟、达氏鳇、白鲟等。所以不能断定说鲟鱼就是淡水鱼,鲟鱼就是咸水鱼,要根据鲟鱼的生活习性来判定,一般家常菜的鲟鱼大部分是淡水鱼。但是,由于鲟鱼大部分为洄游性和半洄游性鱼类。如长江的中华鲟幼鱼降河下海生长,性成熟群体由浅海溯河到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繁殖。但由于筑坝阻碍了鲟鱼的生殖洄游和过度捕捞性成熟的亲鱼等因素,导致鲟鱼资源急剧下降。不过庆幸的是世界各国纷纷开展研究,并人工繁殖鱼苗和培育鱼种进行大规模人工放流增殖。近年来,许多国家又先后开展了鲟鱼的人工养殖。
我国海洋水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年,闽南地区饱受厄尔尼诺之苦,自六月以来,虽说没有遭遇台风登陆危害,但是持续的干旱无雨使得海区盐度连连爆表,近期检测外海水盐度已经突破35‰大关,更有甚者池塘盐度在40‰上下徘徊,这给今年的海水养虾埋下了不少隐患,今年的冬棚虾又该如何管理呢?
笔者从高盐度水体对白虾养殖的影响开始逐一分析,希望为饱受高盐度困扰的朋友们在生产中提供养虾请注意以下问题:
1、生长缓慢。
A、随着盐度的升高,对虾为了抵抗高盐度带来的高渗透压,机体消耗大量的能量进行主动运输平衡体内的离子浓度,在高盐度的环境中,对虾蛋白质的积累速度较低盐度(10-20‰)明显降低,进而减缓生长速度。
B、对虾的生长伴随着脱壳,脱壳后,对虾通过吸收水分来增加体长、体重,然而浸泡在高盐度水体中的虾脱壳之后吸水缓慢,在硬壳之前吸收水分较低盐度环境下少,这容易导致生活在高盐度环境下的虾相对于低盐度环境下每次脱壳时增长的比例小,生长较缓慢。
C、盐度超过体液盐度(9‰)越多,其生长速度越慢,这就是半咸水虾比海水虾生长速度快的原因。但很多研究表明南美白对虾在盐度18‰的环境下生长速度最快。
2、弧菌极易超标。
在对虾养殖水体中,普遍意义上所说的弧菌包括副溶血弧菌(致病力极强)、溶藻弧菌(易引发肠炎)、鳗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等,其中以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对对虾养殖业影响最为严重。
例如:副溶血弧菌,又名肠炎弧菌,是一种嗜盐性革兰氏阴性菌,其在30-60‰的盐度环境下繁殖异常迅速,当然只说迅速不能直观得说明其繁殖速度的可怕性,那么就举例说明:高盐度情况下,副溶血弧菌每10分钟内繁殖一代(细菌分裂生殖,一个分裂成两个即为一代),假设水体中副溶血弧菌的浓度为1cfu/mL(一毫升一个菌),经过一晚上12个小时的繁殖,其浓度将达到惊人的37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cfu/mL,这么多零你数的过来吗?当然,这只是理论数据,实际上受池塘营养物质和环境因素的限制,其最终的浓度不会达到理论上那么多,但是这依然能说明高盐度情况下,副溶血弧菌非常非常非常可怕啦!
控制弧菌繁殖要有合理的方法,化学消毒剂并非首选,笔者建议使用“噬菌蛭弧菌”类制剂,更为环保、有效,并且无刺激。
有心人才会发现此行文字武功秘籍,利洋“优肽”可以有效抑制水体弧菌的繁殖。
3、藻类繁殖速度慢,易变难培。
高盐度水体,藻类繁殖速度慢,其中的原因想必不用多说,大家也都清楚,一旦出现倒藻,想重新培养水色那就更是难上加难,其主要的原因是:高盐度水体影响了水体中磷肥的溶解度,水体中过多的磷肥沉淀在池底,即便池底含有大量磷肥,过高盐度阻碍底泥与水体的进行磷肥交换,供给藻类利用,所以藻类经常因营养物质缺乏而老化、倒藻,因此增加底泥与水体之间营养物质交换是解决倒藻的根本解决办法。
利洋西埔店建议大家,处理问题抓主要矛盾,使用“底居安”促进底泥与水体的物质交换,来起到稳定藻类的作用。
特别提醒:“漂白粉"的过量使用,更容易阻断底泥与水体的物质交换,所以建议大家减少或者不用漂白粉消毒。
有心人才会发现此行武功秘籍,“底居安”利洋造,颗粒型,效果好,安全型、无刺激。
4、高盐度影响有益菌繁殖。
随着盐度的提高,池塘内部土著有益菌的繁殖所受的影响逐渐凸现出来,再加上冬季水温较低,有益菌的繁殖速度明显降低。池塘水体中有益菌繁殖速度的下降和有害菌繁殖速度的提高给冬季温棚养虾留下不小隐患。
因此,在控制有害菌、致病菌的同时,大量人为的补充“有益菌”将成为高盐度养殖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有心人才会发现此行武功秘籍,有益菌首选利洋“利菌多”“利生多”
5、易黄鳃、黑鳃。
高盐度环境下,藻类老化加快、池底底泥活性降低,导致底栖虾类生活环境恶化加速,加上高盐度情况下,对虾鳃部排氮困难,又要通过主动运输抵抗较高的渗透压,对虾鳃组织大负荷的工作,体弱的虾容易导致虾鳃排泄能力透支,引起病变,一般低温高盐度时,黄鳃较黑鳃出现的频率高,高温高盐度的时候,黑鳃更容易出现。为了避免因出现黑鳃、黄鳃导致脱壳死亡而被迫出虾的局面,还是提早给自己的虾苗补补身子的好。
6、高盐度对虾耗能高,饲料转化率低,料比高。
为了抵抗高盐度对对虾内环境的影响,对虾通常采用主动运输的方式来进行排泄活动,以达到内环境稳态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对虾需要每时每刻消耗能量,这些能量的来源均来自于饵料,所以高盐度池塘对虾摄食饲料转化率低,料比容易超过15。
为了达到节约饲料,降低料比的目的,减少对虾耗能时间即加快对虾生长速度将是行之有效的方案。
在此,笔者建议大家本季虾选择高动物蛋白的饲料(大于41%)同时长期添加饲料添加剂促长。
有心人才会发现此行武功秘籍,利洋“利多精”套餐,改善肠道、促进生长,降低料比,改善体质
7、浮游动物卵难孵化,生物饵料难培。
虾苗早期的发育以及生长速度与池塘内饵料生物的组成息息相关,在海水池塘,桡足类的多少决定了对虾苗期的生长发育速度和质量,可惜的是,目前过高的盐度抑制了桡足类休眠卵的萌发,池塘内桡足类繁殖的数量难以满足虾苗生长发育需求,虾苗对饲料的摄食提前,转肝期提前,最终导致中后期对虾加料慢,规格参差不齐。
促进水体中桡足类孵化繁殖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A、短时间内降低2-3度的盐度或放苗前通过换水改变降低盐度,可促进桡足类休眠卵的萌发。
B、桡足类少量出现时,少量多次外泼“利饵多”生态发酵的粉料可加快桡足类的直接繁殖。
C、减少漂白粉和生石灰的使用,选择不伤水的消毒剂,如聚维酮碘、季铵盐类。
8、放苗成活率低。
虽然说南美白对虾对盐度的难受范围为1-40‰,但是这不代表虾苗同样能够耐受这样大的盐度范围,在自然界中,南美白对虾虾卵在深海中孵化,其孵化盐度范围在27‰左右,其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阶段需要在27‰的盐度下生长,只有达到仔虾(规格多为06cm)阶段,其才能适应盐才能逐步的升高或降低,这就是为什么育苗场内需要虾苗达到仔虾阶段才开始淡化的缘故。
虽然仔虾阶段可以进行逐步的淡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刚刚达到仔虾阶段的虾对盐度的变化适应能力很强,仔虾期的虾苗鳃发育并不完善,对盐度的变化非常敏感,盐度的剧烈变化极易导致其因内环境紊乱而死亡。
目前,多数对虾育苗场海水苗的出苗盐度为27‰,出苗规格从06cm到12cm不等,如果放苗池塘的盐度超过苗室盐度太多,恰好出苗规格又偏小的情况下,放苗后出现死苗现象就不足为奇了,而同样的情况下,投放大于1cm的稍大规格虾苗,放苗第一次脱壳死苗的现象就少多了。
笔者建议大家:放苗需谨慎,提前调盐度,选择大厂家,大苗把握大。
海水日常管理要点是什么?
2018年,我国海水产品产量为3301万吨,占比51%;淡水产品产量为3156万吨,占比49%。然而,从两大品类的生产方式看,则差异巨大,淡水产品的养殖规模和比例要远远高于海水产品。2018年,淡水产品养殖规模为295984万吨,占淡水产品产量938%;海水产品养殖规模为203122万吨,占海水产品产量只有615%,尚且不到2/3。
事实上,相比淡水养殖,海水养殖优势更为明显,生产周期短,单位面积大,产量较高。但是相比淡水养殖,海水养殖的鱼苗成本往往更高,并且海水生物对环境的含氧量、温度、pH值要求也更高,因此饲养难度和成本也更高,这是导致海水养殖规模要远低于淡水养殖规模的重要原因。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水产品加工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海水养殖是利用浅海、滩涂、港湾、围塘等海域进行饲养和繁殖海产经济动植物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定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水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夏秋交替,天气变化大,这对海水养殖来说是一场很大的考验,如果池塘管理措施稍有不当,就有可能产生一系列问题。海水养殖后期池塘管理如何防缺氧、防水变、防底变、防细菌性疾病是海水养殖成功的关键。
一、防缺氧
池塘氧气的消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水产养殖动物规格逐渐增大,耗氧量增加。
2、大量肥水、过量投喂,池塘底部有机质积累过多,易造成氨氮、硫化物超标,导致底热、发酵,加重耗氧。
3、进入秋季,早晚温度低,中午温度高,易造成池塘溶解氧上下分层,上层溶解氧高,下层溶解氧不足,氧债积累。
4、遇到恶劣天气(白天刮南风,夜间刮北风),短时间内池水强烈对流,池底大量有机质上翻,加快池塘溶解氧消耗,易造成急性缺氧。
海水动物养殖后期管理好池塘溶氧非常关键,可以说充足溶氧是成功养殖的基础。肥水、喂料采取少量多次原则,并且经常查看料台,避免投喂过多,污染池底。同时定期或实时监测池塘溶解氧,增加增氧机,打破水体分层现象。
对于有缺氧症状的池塘,果断采取措施增氧,包括多开增氧机、加大换水量、必要时药物辅助增氧,多管齐下,保证溶解氧供应。
二、防水变
养殖后期会出现水质混浊、发黄、发暗、发绿、发红等现象,其中水质发红最常见,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大量的残饵、排泄物等在池底的无氧分解。
2、养殖池水太深,与增氧能力脱级,造成底层溶氧不足,容易发臭。
3、频繁的换、排水使池塘中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流失,造成池底沙漠化。
4、池水常使用化学药物消毒,对有益微生物构成危害,失去生态平衡,塘底的自净能力丧失,造成池底恶化。
5、水质廋或藻类老化的池塘,藻类光合作用差,溶氧低,有害物质将降解速度慢,底泥容易发臭。
海水动物养殖后期,稳定是第一位的,任何一次水变,都可能对养殖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在日常管理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谨小慎微,安全平稳的度过高温期才是养殖成功的保障。
一方面是防水变的发生,高温季节慎重进水,如果一定要进水,则每次进水前带水样到药店检测水质指标,符合养殖标准方可进水。
另一方面是防水变发生后对海水养殖动物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发生水红现象时,实时监测池塘溶解氧含量,遵循先增氧,再改底,再解毒的步骤,循序渐进处理,切不可直接杀灭,如此可降低泛塘的风险。
三、防底变
海水养殖池塘底质变坏的判断方法:
1、池边的角落有大量黄褐色泡沫,有异味,不易散开。
2、水质变得浓稠,风吹过水面出现细密的水纹。
3、亚硝酸盐含量升高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