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1、宁波市北仑区灵峰山特种蛙养殖场。目前上市石蛙基本上靠上山捕捉,野生蛙已越来越少,市场价格不断上扬,人工饲养石蛙是一项新兴的养殖业。
2、清泉谷石蛙养殖场。常年供应石蛙,可前去购买。
2021石蛙养殖政策
石蛙又名石鸡,属两栖类蛙科动物,是我国大型的食用蛙,其腿肥壮,肉质鲜美,清凉滋补,富含多种维生素。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石蛙,下面我就带你一块去学习下关于石蛙的养殖 方法 !
石蛙的生活习性
石蛙畏光怕声,后肢粗壮,跳跃能力很强,弹 跳高 度可达1米。傍晚时爬出洞穴,在山溪两岸或山坡的灌木草丛中觅食、嬉戏,异常活跃。但其活动范围不大,多在洞穴周围20—30米,夜深时,返回洞穴。白天一般伏在洞口,或潜伏在草丛、砂砾和石头空隙间,伺机捕捉附近的食物。一旦遇蛇、鼠等敌害或人,迅速退回洞内,或潜入水底。棘胸蛙对气温、水温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在闷热、干躁、气压较低的夜晚,或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纷纷出洞,向较高的岩石或山坡跳跃,并且伴有低沉而雄壮的鸣叫声。棘胸蛙的活动强弱与其外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水温变化对其影响尤为明显。水温18-28℃活动、摄食正常。水温超过30℃则会出现夏眠,水温超过36℃则活动异常,甚至出现死亡。秋末水温低于15℃,开始冬眠,不动不食,双目紧闭,藏于洞内。以避不良环境。冬眠时,主要靠体内贮存的养分来进行极为微弱的新陈代谢。据观察,一般在 霜降 后开始冬眠, 惊蛰 前后水温(在15℃以上)陆续复苏,冬眠期约100多天。冬眠期间,若天气睛暖,水温高于15℃时,也有部分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动。冬眠时,棘胸蛙喜栖居于山溪的深水潭内或溪边穴中。
石蛙的栖身环境
石蛙常喜栖息于深山老林的山涧和溪沟的源流处,尤喜栖居在悬岩底的清水潭以及有瀑水倾泻而下的小水潭,或有水流动、清晰见底的山间溪流中。
石蛙的养殖方法:人工繁殖技术
1 种蛙的选择
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4~9月,5~6月是产卵高峰期。要提高产卵率、孵化率,必须从种蛙冬眠复苏开始,做好种蛙的选择和配种、产卵、孵化等准备工作。
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一般二龄蛙,雌蛙体重达200克以上,雄蛙250克以上就可作种用。初产蛙卵较少,产过1~2次的蛙产卵量较高,质量较好。个体大的老龄蛙产卵量多,但质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应选作种蛙。雄蛙要求健壮、善跳、皮光腿壮;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 龄种蛙繁殖力较强。
2 种蛙的培育
气温、水温、水质、光照、饵料、环境条件对蛙的健康、繁殖影响极大,生存环境好坏,直接影响配种、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根据石蛙习性,种蛙池应建在安静、弱光处,池高08m,面积4~10m2。池底铺垫鹅卵石和石块构成的石穴,利于种蛙栖息产卵。池内水陆面积3∶1,要求池水容量相对稳定,水深15cm左右,水质清新,pH值6~8,无有害寄生虫。一般在采食旺季每天换水一次,采食淡季,每间隔2~3天换水一次。每平方米放种蛙15只,按雌雄1∶1比例进行群养,选留的种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必须做好群养放养准备。
准备选留作种的蛙在冬眠前应加强 饲养 ,使之膘厚体壮,保证安全越冬。种蛙培育除要求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之外,还必须保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种蛙以蚯蚓、黄粉虫、飞蛾、蝇蛆和其他昆虫等动物性饵料为主,摄食量5~9月最大,发情期间减少,产卵后期增大。饲料供应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每天投喂量保持均衡。不可忽多忽少,依具体情况,酌情增减,投料时间一般在傍晚(依太阳刚要下山时为准),每天一次,定点投饲。
3 配种和产卵
石蛙冬眠后,卵泡迅速发育,通常到4月份、水温15℃、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9月底结束。配种雌雄比例为1∶1, 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只。雄蛙叫声“咕咕咕”,雌蛙以“咔咔咔”、“咔咔”声应和,种蛙一般在夜间21时后抱对,拥抱刺激对配种母蛙是必要的,配种母蛙一般于清晨4~7时排卵,有些延至9~10时,产出卵块通常粘附在石块池壁上,一般每次产卵约600粒,高的可达1000~2000粒,卵粒圆球形, 外胶质膜将卵粒粘连在一起。产出的卵在1小时之内尽可能不要搅动, 以免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种蛙配种产卵时,要造成一个光线暗淡、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的环境。
4 人工孵化
石蛙卵呈球形,类似鱼眼,卵直径约4mm,卵外层胶质膜呈圆形,卵产出落水后,胶质膜吸水即膨大,卵胶质膜彼此相连成卵块,呈葡萄状,卵块吸附在产卵池内的石块、水草或池壁上。未受精的卵3天后动物极明显变黄,植物极白色不透明。胚胎发育时期,胚胎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避免阳光直射,人工捞取受精卵操作时必须仔细、轻缓,否则就会降低孵化率。在孵化过程中,水要清洁,水温18~28℃,pH值中性为宜,同一窝卵不可分开孵化。
根据石蛙人工孵化试验观察,石蛙卵的动物极呈黑色,植物极呈白色。蛙卵在18℃水温下孵化,第五天可见受精卵动物极黑点变长呈线状,第七天胚胎呈条状,一端大、一端小,第八天胚胎明显显示头和尾、蝌蚪成形,并且会晃动,第十天就有少许蝌蚪孵化出膜,第十三天有75%孵出,第十五天全部孵出, 孵化率达853%。如果孵化水温为25~29℃时,孵化时间只需7~8天,孵化率达85%。蛙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如果做到温度适宜、 水质无污染等技术要求,其孵化率就可达90%以上。在水温适宜时孵化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质和水中的溶氧量,水质越好,溶氧量高,孵化率可达100%。在繁殖季节,每天早晨巡池1次,母蛙排卵1小时后应将卵块取出,采卵时注意保持卵块的完整性。取出的卵轻轻放于事先准备好的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动物极朝上(即有黑色的一端),植物极朝下,孵化过程中除防止天敌侵害外,还应严格掌握孵化的生态条件,包括水温、水深、水质等要求,水温30℃以下,水深15cm左右,pH值6~8,水质清新无污染,并含充足的溶氧,光照自然即可,但忌阳光直射。25~26℃的水温对孵化非常有利,时间短,孵化率高,温度再往上升,孵化率则下降,30℃以上基本孵不出蝌蚪来。
石蛙的养殖方法
投喂的饲料以黄粉虫等鲜活饵料为主,活饵要求大小适口。在适温范围内,日投喂量为体重的5-10。在温度高于30℃时,可以不投喂。平时应根据天气、水质和蛙的摄食情况,酌情增减,做到适量、均匀。
分级饲养:随着幼蛙个体的增大、出现大小不一的情况,要定期按规格大小归类分池饲养,以免幼小的抢不到食,影响生长和成活率。
越冬管理:水温低于8℃时,棘胸蛙进入冬眠状态。当水温降至10℃前,室外的棘胸蛙要移入室内、或搭篷保温越冬。越冬期间不必投喂。春季室外水温稳定回升到10℃以上后,棘胸蛙越冬结束。
石蛙的医药价值
营养:有滋补强壮的功效。
石蛙养殖技术
第一,土地的补偿,土地是自己的承包地,土地确权明确,土地可以获得补偿,如果是租用的土地,土地补偿归实际承包权人所有;第二,养殖场建筑物、附属物的补偿,根据养殖场实际建筑面积、建筑结构以及附属设施综合评估计算补偿金额;
第三,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有合法的养殖手续和营业执照,根据实际产值情况可以获得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
第四,设备折旧及搬迁的补偿,养殖场内的设施设备评估后折旧的补偿,养殖场剩余物料搬迁时产生的搬迁费等都可以获得补偿。第五,禽畜出清补偿,这一项补偿一般是按照存栏禽畜的大小和种类进行补偿。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八条 征收土地应当依法及时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的补偿费用,并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所以,养殖场被征收依照以下规定进行补偿:
石蛙养殖厂需要办什么证件
1、人工养殖石蛙,为了保证经济效益,一般采用集约化养殖模式,故在建池时应确保规范化,为蝌蚪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环境。蛙池内壁涂有防渗涂料,提高池内壁的光滑度,以免水泥池壁对蝌蚪造成损伤;
2、同时以临近山路主干道为宜,适合棘胸蛙养殖过程中的运输,客观上便于管理,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需要,均能以交通便利进行;
3、棘胸蛙的生长对水源的要求较高,因此山区水源丰富是棘胸蛙选择养殖场地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水源应以山溪水、冷泉水和地下水为主,水源丰富,水温应适中,适合棘胸蛙生长的需要;
4、为实现对棘胸蛙生长过程污水的排放,应完善水利设施建设,以便于水源运输和灌溉,但是应注意生活污水的排放,应以尊重水源为主,对生态环境不产生实质性破坏;
5、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其中以安静偏远的山区为主,山区气候的冬暖夏凉特点,适宜棘胸蛙在该地区的养殖。
您好,所需证件包括:
1.营业执照,
2.卫生许可证
3.经营许可证
4.税务登记证
带上申请书、本人身份证及复印件、经营场地证明、一寸照片等到所在地相关部门办理!
但由于你养的对象特殊,所以你还得办理特种养殖许可证!特种养殖许可证向工商行政部门申请主册登记!还得办理防疫合格证,防疫合格证到当地畜牧局办理!
而且养殖场需要征用土地,你还得先到国土局办理土地手续、厂地的条件审查!
祝你早日成功!合作愉快!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