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小鸡怎么养?

   2023-05-24 互联网艺莲园213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鸡从出壳到60日龄左右叫雏鸡,这段时间的培育亦称育雏。人工育雏,就是根据雏鸡的生长发生规律,应用科学方法进行喂养。  (一)调节适宜温、湿度,提高雏鸡成活率。  初出壳雏鸡个体小、娇嫩、绒毛短,保温能力低,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鸡从出壳到60日龄左右叫雏鸡,这段时间的培育亦称育雏。人工育雏,就是根据雏鸡的生长发生规律,应用科学方法进行喂养。

  (一)调节适宜温、湿度,提高雏鸡成活率。

  初出壳雏鸡个体小、娇嫩、绒毛短,保温能力低,调节体温机能也还不完善,直到3-4周龄,才逐渐完备。因此,搞好防寒保温,调节适宜的温、湿度,是养好小鸡,提高雏鸡成活率的关键。雏鸡适宜的温度为:安装幼雏保持在30-32°C。以后,每5天降温1-2°C,一个月龄后,如外界气温在20°C以上时,可以自然给温,否则应继续保温。温度适宜与否,可观察雏鸡的形态表现:如雏鸡挤成一堆,不爱活动与吃食,不时发出“吱、吱”叫声,音长而无力,是温度过低的表现;如果雏鸡两翼下垂,张口喘气,拍翅抢水喝,不时发出“啾、啾”声音,叫声尖而短,则是温度过高,只有雏鸡分布均匀,活动、吃食正常,羽毛平整光亮,排除粪后粪便多呈现条状,睡眠时头颈伸直,安静等说明温度合适。

  调节雏鸡温度的方法很多,小群鸡可放于纸箱或木箱,箱内铺垫干草或棉絮,垫料下还可放置热水袋,或用电灯照明取暖。大群鸡可采取温室保育。

  另外,育雏舍(室或箱)内若太干燥,鸡体内水分散发量大,对雏鸡生长不利;若湿度太大,空气不流通,雏鸡容易感染病。适时的相对湿度为55-65%。调节的方法,只要饮水器内不断水即能达到要求;霉雨季节湿度偏大时,可加厚干燥的垫料并及时清理潮湿垫料即可。

  (二)及时供水开食、搞好日粮搭配

  雏鸡开食之前,先给饮用001-002%的高锰酸钾水溶液(呈浅红色即可),以清除胎粪和消毒肠胃。然后喂给8%的蔗糖水,可提高雏鸡成活率。最后再喂料。然后,要经常供给饮水,以免因缺水,而一下子暴饮拉稀死亡。饮水宜先用温开水,以后可逐渐改用新鲜清洁凉水,同时防止雏鸡弄湿羽毛。

  幼雏阶段喂料不宜受餐数限制,应任其自由采食,以后逐渐减少饲喂次数,到20日龄后日喂4次即可。喂料不宜过湿,以能松散为度。喂量应随着雏鸡日龄而增加,但每次不必喂得太饱(以八成饱为宜),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雏鸡的饮料配合。根据其营养需要特点:要求较高的能量和较高的蛋白质。一般日粮中,谷实类(玉米、碎米等)为50-60%;糠麸类(米糠、麦麸等)为5-10%;油饼类(花生饼、豆饼、芝麻饼等)为20-25%;动物性饲料(鱼粉、肉粉等)为7-20%;骨粉、贝壳粉4-5%;食盐03-05%。青饲料另外加喂,尤其没有维生素添加剂时,不能断喂青料,喂量约为精饲料的30-50%。

  不同日龄雏鸡耗料(克/每只、每日),因品种、个体发育、饲喂方法不同而有差异,大致为:1-10日龄为8克,20日龄为15克,25日龄为16克,30日龄为30克,50日龄为40克。

  (三)调控适宜光照,促进雏鸡发育

  日光照射可以增温、增加食欲,利于消化,促进钙磷代谢、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并能杀菌。但光照强而又时间长(包括人工充实光照),易使雏鸡过量运动,得不到适当休息而影响雏鸡正常发育。因此,应采取遮光的办法使雏鸡得到适当的休息,以利于消化、增重和换羽,同时还可以防啄肛、啄羽等恶癖。适宜的光照和运动时间为:一周龄内的雏鸡可全日24小时光照,并在每次喂饲前后各活动10-20分钟。一周以后,若天气晴朗,温度许可的情况下,白天采用自然光照即可。最好每天能晒一次太阳,头一、二天晒半小时左右,以后逐渐延长。20日龄前每天可使雏鸡活动6-7小时,(包括采食时间),20日龄以后,晴天可整天活动,但中午炎热时节应收回遮光休息2-3小时为宜。

如何养好雏鸡?

蜈蚣与蛇、蝎、蟾蜍和蜘蛛称为“五毒”,虽然蜈蚣有毒,严重时会导致被咬者中毒,但蜈蚣的毒液也可以制药,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可治疗癌症等各种疾病,通过合理的方法造福于人类。而现今蜈蚣大量被捕捞、过度开发,从而导致蜈蚣资源逐渐短缺,在市场上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因此在农村养殖蜈蚣还是很不错的挣钱项目,发展空间也非常大,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蜈蚣本身有毒,因此养殖人员因谨慎养殖,提高自身养殖技术。下面是蜈蚣养殖技术:

搭建大棚

人工养殖蜈蚣应选择在远离市区及人口聚居区,找土质较好、周围有树的70~80平方米的空地,用来搭建温室模式的蔬菜大棚。蔬菜大棚室内面积一般为70平方米左右,与一般温室大棚不同的是在大棚顶部塑料膜上,除了每间隔05米要加一个草苫子外,还要在草苫子上多铺一层塑料膜,并将双层塑料膜分别压紧固定好,可使大棚温度一直保持在高温恒温状态以达到保温效果,冬天可采取煤火炉加热方式供热。

另外要在大棚两边墙上开几个通风用的窗口,以便在温度过高或者湿度过大时进行通风排湿。建好大棚后在周围栽种一些南瓜、佛手瓜等,待瓜蔓长成以后,可与周边树木一同为大棚遮荫。

在建好蔬菜大棚后,一般在大棚内壁贴50多厘米高光滑的塑料膜来防止蜈蚣逃跑。

一般用瓦片或砖块码成栖息床,瓦片最少得用2个叠放在一起,叠放时使俩瓦片的突起部分相互支撑,瓦片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隙供蜈蚣栖息。栖息床的间距为10~15厘米,行距为30~40厘米;砖块则按一定的规则来码,砖与砖之间保留一定的缝隙作为蜈蚣的居所与钻爬通道。栖息床建成以后,饲养人员应用01%高锰酸钾溶液为栖息床及大棚内蜈蚣活动场所进行消毒,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引种投放

大棚及配套设施建好后即可引种,种蜈蚣不仅要符合国家药用标准,还需要生长速度快、周期短等优点。种蜈蚣最好已达4龄的成虫,体长在11厘米左右。引种时间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以,但以立夏前后(5月上旬)引种最合适,这时候的雌蜈蚣已经进入繁殖期,即将产卵。雌蜈蚣是否怀卵很容易看出,怀卵后的雌蜈蚣腹部明显膨大。雄蜈蚣体形较瘦长,活动灵敏,爬行速度快。投放时,雌雄蜈蚣应按4∶1的比例投放,投放密度为每平方米500条,7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一般投放蜈蚣35000条左右。

孕育期管理

饵料种蜈蚣以鲜活的黄粉虫大幼虫为主,人工养殖黄粉虫质优价廉,很适合饲喂蜈蚣。

饲喂蜈蚣有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出来活动、觅食。晚上8~12时是蜈蚣出来活动的高峰期,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所以一般在晚上8点左右喂食最为合适。刚引进大棚的种蜈蚣属4龄成虫,雌蜈蚣正处于孕育期(30~40天),在这期间雌蜈蚣有大量进食和积蓄营养的习性,应投喂足够量的黄粉虫,使蜈蚣吃饱吃好,便于多产卵。喂食时不要翻动蜈蚣的栖息地,以免其受惊影响产卵及孵化。

蜈蚣并非每天都摄食,而是每饱餐一顿后2~3天内不再进食,且不可能所有蜈蚣都在同一天取食,因此每天的投饵量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如头一天投喂的饵料全被吃光,那么第二天可略增加一些;如发现有剩余饵料,第二天则可略减一些。蜈蚣能常年吃上大棚内新鲜蔬菜,也可减少疾病的发生。

供水每天应换水一次,注意换水时要清洗干净饮水盘,以免蜈蚣在取食时将食物残渣带入水中污染饮用水。

环境应提供适宜的温湿度,种蜈蚣生长温度应保持在25℃~35℃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70%之间。种蜈蚣投放大棚时正值春末夏初时节,早午晚的温差相对比较大,早晨和晚上应堵严通风口,关好门窗,使大棚内的温度保持在恒温状态,中午应通过洒冷水进行降温,并打开通风窗口进行降温排湿,以免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影响种蜈蚣的生长发育。

防逃对孕育期的蜈蚣必须不定期进行巡视检查,只要大棚内壁上有一条垂直粗糙的划痕,蜈蚣就可沿此划痕爬到棚外,造成大量逃逸。尤其是雌蜈蚣在临产期为了寻找合适的产房,会到处乱爬,因此在管理时,一定要经常检查大棚内壁上贴的光滑透明膜是否完好光滑,有无划痕,接口是否严密平整,四角是否出现皱折等。如塑料膜表面有粘滞性灰尘或污物也应及时清除,以免构成蜈蚣逃逸的“扶梯”。若发现塑料膜被蜈蚣咬破,应马上用透明胶补好。

 

孵化期管理

蜈蚣为卵生,寿命在6~10年。产卵期温度应保持在20℃~28℃,湿度不宜太大,控制在50%左右即可。蜈蚣在产卵时最怕惊扰,若受惊扰,它就会停止产卵或将卵粒全部吃掉,这是蜈蚣的保护性反应。在蜈蚣产卵时,一定要保持环境安静,不要有大噪声,不要去翻窝观看。蜈蚣在不受外界惊扰的情况下,顺利产卵过程需2~3小时。蜈蚣产完卵后,会侧转身体用腹足把卵粒托聚成团,悬空抱在怀中进行孵化。蜈蚣产卵、抱卵孵化时间为40~50天。在这期间,雌蜈蚣一直不吃不喝,不离开卵或幼体,可以不投食,但必须按时加水,将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温度控制在20℃~36℃之间。

共育期管理

共育期是指成虫与幼虫在一起混养的时期,此期应维护好大棚内的温湿度。温度应保持在25℃~30℃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如果温度过高,达到38℃以上时,蜈蚣体内的水分就会散失,一切活动都将停止;如果温度升至39℃以上时,其身体会干枯死亡。在多雨的季节,饲养人员应多注意大棚内的温湿度,及时进行升温排湿,防止低温高湿,防止蜈蚣患上腹胀病。当大棚内温度低于20℃时,饲养人员应及时点燃供暖炉升温,并不定时洒水增加湿度。共育期应尽量使幼蜈蚣居于瓦片最底层,以利于吸收水分,快速生长。

饵料小蜈蚣的饵料应以多汁、柔软的动物饵料为主,如黄粉虫的小幼虫、精肉等,投喂时精肉应剁成肉泥。而雌蜈蚣和成雄蜈蚣还是应以饲喂黄粉虫大幼虫为主。

供水在共育期,除了放置饮水盘外,还要放置吸水海绵。每天应不定时在吸水海绵上洒水,使它一直保持蓄水状态,以保证小蜈蚣正常饮水供给。

疫病防治

绿僵病高温高湿时发生,发病蜈蚣关节、皮肤出现小黑点,最后绝食死亡。

防治方法。剔除病体,用1~300倍硫酸铜溶液喷洒体躯,池内置换上新土。

肠胃病阴雨连绵天气易发生,病体头部呈紫色,毒钩全张开,绝食6~7天后死亡。

防治方法。用磺胺片05克研成细末拌入300克饲料中投喂。

脱壳病此病多发于雨季,栖息场所湿度过高,由真菌引起。初期表现为蜈蚣躁动不安,来回爬动,后期行动滞缓,最终因不食不动而死亡。发现病体和死亡蜈蚣要及时拣出,然后用阿莫西林025克,研成细末,加入1000克饮用水中拌匀供蜈蚣饮用,连喂数日,直至病愈;或用土霉素025克、食母生05克、钙片1克共研为细末,拌入400克饲料中投喂,连喂10天。

小鸡应该怎么养?

(1)饮水

雏鸡第一次饮水称做初饮,初饮最好在出壳后24小时左右。雏鸡饮水要求用温开水,水温一般在18℃左右。为了使雏鸡尽快喝到水,可用手抓鸡,让鸡的喙在饮水器的水中停留片刻,然后再放开鸡即可。开饮后,不应断水,并保持水质新鲜。为了补充能量、减轻应激、增强鸡体的抗病力,可在水中添加5%~8%葡萄糖、蔗糖,或维生素、电解质和抗菌药物等;根据水质情况可加入3毫克/千克有效氯的氯化物消毒剂,以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一般每100只鸡配10~12个钟形饮水器。若用水槽,每只雏至少应有15厘米宽的饮水位置。立体笼育雏开始在笼内饮水,1周后应训练雏鸡在笼外饮水。饮水量突然减少,有可能是鸡群患病的征兆。

(2)开食

开食一般在初饮后2~3小时,或出壳36小时。开食料要新鲜、营养丰富、易消化,颗粒大小要适中,易于啄食。开食料可放在料盘、厚纸或塑料膜上,让鸡自由啄食。饮水器、料槽在舍内均匀间隔放置,定期清洗消毒料槽和饮水器,避免细菌孳生。

(3)饲料与饲喂次数

雏鸡开食料可用碎玉米、小米和碎米等,可干喂,亦可用水浸泡后饲喂,也可直接用湿的配合饲料开食。开食后应少给勤添,每间隔2~4小时添料1次。3~14日龄每天喂6次,3~4周龄每天喂5次,5周龄以后每天喂4次。每次饲料加量要合适,尽量保持饲料新鲜。

不要喂太多食物给它,要做到少喂多餐。其实在家养最好喂饭,也可以喂饲料。最好是两样轮着喂,主要喂饭,经常再喂点饲料就好。关于食物定量的问题不好说,没有什么数据,用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小鸡是否饱了就可以,也可以根据它的吃食速度来看,一般饱了的话,吃食就会变慢。

在鸡很小时最好用养鸟用的陶罐来给小鸡喂水,让它自己喝就可以了,不用管它。

不要让小鸡到外面吃东西,很不安全的。在家养鸡完全不需要喂它虫子,不过你要喂也可以,总之一些比较小的虫子都可以喂养它,但一定不能被杀虫剂喷过。

你的小鸡的前胸要是有些突出来,应该是吃得过饱。减少一点食物吧,不要喂太多了,只有不是太过突出也不用管。

其实小鸡是很好养的,不要以为很易死。我就这样养过好几只小鸡,最后都能长成大鸡。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标签: 小鸡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