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怎么用泥鳅钓鱼

   2023-05-24 互联网艺莲园128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用泥鳅钓鱼的方法如下:一、目标鱼种泥鳅是鳅科小型淡水鱼类的统称,俗称鱼鳅、泥狗、钢鳅等,全国各地普遍都有分布,喜栖息在淤泥底质的静水或缓流水中,事实上泥鳅也是很多掠食性鱼类的捕猎对象,例如在自然条件下黑鱼、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用泥鳅钓鱼的方法如下:

一、目标鱼种

泥鳅是鳅科小型淡水鱼类的统称,俗称鱼鳅、泥狗、钢鳅等,全国各地普遍都有分布,喜栖息在淤泥底质的静水或缓流水中,事实上泥鳅也是很多掠食性鱼类的捕猎对象,例如在自然条件下黑鱼、鲈鱼、鳜鱼、翘嘴红鲌、狗鱼、鳡鱼等鱼类都会捕食泥鳅。

二、打窝诱鱼

1、生窝:生窝是指一个月内没人用泥鳅打过窝的钓点,对于这种钓点初次要打重窝,可一次性打5~8斤泥鳅,作钓时每2~3小时补20~30条泥鳅,若一直有口可改成每4~5小时补一次窝。

2、熟窝:熟窝是指一个月内用人用泥鳅打过窝的钓点,对于这种钓点可适当减少泥鳅用量,初次可打2~3斤泥鳅,作钓时每小时补10~20条泥鳅,若一直有口可改成每2~3小时补一次窝。

三、挂钩方法

1、背挂法:背挂法是泥鳅钓鱼常用的挂钩方法,具体操作是将鱼钩从泥鳅背部穿过并露出钩尖和倒刺,但挂钩时一定不要伤到泥鳅的脊椎,否则泥鳅很快就会死亡并失去诱鱼效果。

2、鼻挂法:鼻挂法是泥鳅钓鱼常用的挂钩方法,具体操作是将鱼钩从泥鳅类式鼻孔的位置钩入并露出钩尖和倒刺,这种挂法稍不留神就可能钩死泥鳅,原因是泥鳅太滑了不好操作。

3、尾挂法:尾挂法是泥鳅钓鱼常用的挂钩方法,具体操作是将鱼钩从泥鳅尾柄穿过并露出钩尖和倒刺,这种挂法最简单,但作钓时要注意放口,否则泥鳅不是被咬掉一半就是脱钩。

四、调漂技巧

1、钓浮:用泥鳅钓翘嘴、鳡鱼等中上层鱼类时建议钓浮,调漂时先重铅找底,然后半水带饵修剪铅皮直至浮漂露出2目以上,作钓时从30厘米深逐渐向下搜索鱼层,直至能稳定中鱼。

2、钓底:用泥鳅钓鳜鱼、鲶鱼等底栖性鱼类时建议钓底,调漂时先重铅找底,然后半水带饵修剪铅皮直至浮漂刚好能与水面平行,最后上拉浮漂直至浮漂露出水面2目以上即可作钓。

五、注意事项

1、泥鳅的适应能力超强,用泥鳅钓鱼尤其是用活泥鳅打窝会导致泥鳅在水域中疯狂生长,进而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并影响其他鱼类生存。

2、泥鳅是掠食性鱼类的捕猎对象,用泥鳅钓鱼会导致掠食性鱼类急剧减少,没有掠食性鱼类的制衡就会导致整个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

3、泥鳅繁殖速度快且贪食,在与其他鱼类竞争食物等资源时往往处于优势地位,加之水域中泥鳅数量过多也会导致水质变得非常浑浊。

泥鳅习性

刺鳅鱼也叫刀鳅鱼、钢鳅鱼,哈哈,名字倒是挺霸气的,这不单是跟它的外形有关,主要还是其背上有倒刺,那叫一个锋利,若是手抓的话不小心被划破手,有得流血有得疼了

1钓刺鳅可以用手竿,选择长4米左右的,用单竿单钩。钓点要选择有水草或者石块的流水处。最佳的垂钓时间是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左右。刺鳅第一次拉竿的时候力量不大,可以先不提竿,等第二次拉力比较大的时候就要立马提竿,一次性把鱼挑上岸。

2也可以用海竿。手竿钓不到的地方就可以用海竿,同样用单竿单钩,钓法也与手竿的钓法一样。提竿钩住鱼以后,要及时尽量快地摇轮收线,不宜遛鱼。

3、插竿钓。一米长的小竹竿,配一米长的钓线、7号长柄单钩。挂好钓饵后把钩饵放到离水底30--40厘米的水中,然后把竿头牢牢插进岸边泥土里。没有泥土则用石头压牢竿柄,每隔15--20分钟去提竿一次。如果上了鱼可以直接把鱼提上岸;如果没有鱼上钩就要换新鲜饵料。

4、抛线钓。用一条长三四十米,直径08毫米以上尼龙线做主线,顶端绑一个200--300克重的旧铁锁做坠子。用直径025--03毫米、长15--20厘米尼龙线做脑线。从主线头量上去2米开始,每相隔70--80厘米绑一条脑线,用单钩,挂活的红蚯蚓或羊肉肉丁。先将上好钩饵的钓线在地上摆好,不让它相交重叠,然后右手拿坠子,用力抛投到钓点里。主线带钩饵全部落到水底以后,在主线头部绑一条木钉或大铁钉,钉在岸边的泥土里。如果没有泥土可以将线头绑在较大的石头上或树上。每隔30--50分钟去收线要鱼一次。

河中最常见的小型鱼

生活习性

泥鳅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内生活。当水缺氧时,可进行肠呼吸,而在水体干涸后,又可钻入泥中潜伏。发各类小型动物为食。为批产卵,繁殖期主要5~6月。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孵化。最大个体可长达300毫米,肉质优良,为出口水产品之一。 

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

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引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肛门排出。

每逢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此起彼伏,故西欧人对它有“气候鱼”之称。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待翌年水涨,又出外活动。

由于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鱼类,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在干燥的桶里,全长4~5厘米的泥鳅幼鱼能存活1小时,而全长12厘米的成鱼可存活6小时,并且将它们放回水中仍能活动正常。

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泥鳅2冬龄即发育成熟,每年4月开始繁殖(水温18℃),产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浅水草丛中,产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没的旱草上面。孵出的仔鱼,常分散生活,并不结成群体。

扩展资料:

形态特征

须5对,最长口须后伸到达或稍超过眼后缘。无眼下刺。鳞小,埋于皮下。尾柄上皮褶棱低,与尾鳍相连。尾柄长大于尾柄高。尾鳍圆形。肛门靠近臀鳍。

泥鳅体较小而细长,前端呈亚圆筒形!腹部圆,后端侧扁。体高与体长之比为 17:8。  

泥鳅头部较尖,吻部向前突出,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小,亚下位,呈马蹄形。唇软,有细皱纹和小突起。眼小,覆盖皮膜,上侧位视觉不发达。鳃裂止于胸鳍基部。

泥鳅的体表黏液丰富。体背及体侧2/3以上部位呈灰黑色,布有黑色斑点,体侧下半部灰白色或浅**。栖息在不同环境中的泥鳅体色略有不同。  

泥鳅背鳍无硬刺,不分支鳍条为3根,分支鳍条为8根,共11根。背鳍与腹鳍相对,但起点在腹鳍之前,约在前鳃盖骨的后缘和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距腹鳍较远,腹鳍短小,起点位于背鳍基部中后方,腹鳍不达臀鳍。尾鳍呈圆形。胸鳍、腹鳍和臀鳍为灰白色,尾鳍和背鳍具有黑色小斑点,尾鳍基部上方有显著的黑色斑点。

品种

青鳅

一般称泥鳅。体为长圆柱形,尾部侧扁,口下位,呈马蹄形。口须5对,上颌3对,较大,下颌2对,一大一小。尾鳍圆形,鳞片细小,埋于皮下。体背及背侧灰黑色,并有黑色小斑点。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尾柄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体表粘液较多,头部尖,吻部向前突出,眼和口较小。

大鳞副泥鳅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体形酷似泥鳅。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鳞片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肛门近臀鳍起点。

中华沙鳅

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又称钢鳅。吻长而尖。须3对。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眼下刺分叉,末端超过眼后缘。颊部无鳞。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尾柄较低。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

目前国内也有很多观赏用泥鳅,体态和一般泥鳅一样,只是颜色更为艳丽,适合用于家庭饲养及观赏。

分布范围

在中国除青藏高原除西藏林芝地区外,全国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极广,在中国的西部(由东往西流向,全国就只有两条这样的河流)的伊犁河里的种群也在不断的扩大,该条河流与哈萨克斯坦名湖巴尔喀什湖相同。

在赣江的支流袁河流域,江西萍乡等地,泥鳅的人工养殖随着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全国也都大体呈现这种趋势。泥鳅群体数量大,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

参考资料:

泥鳅(动物)_

这都是些什么鱼啊?

河中最常见的小型鱼

河中最常见的小型鱼,鱼的种类还是比较多的,一般大家也都会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鱼类比较了解,而对于其他的鱼类了解甚少,不同的鱼有不同的价值,以下了解河中最常见的小型鱼。

河中最常见的小型鱼1

河里常见的小鱼品种有很多,比如白条、鲫鱼、鳑鲏、黄颡鱼、鲤鱼等等。这些鱼的适应能力都比较强,而且对温度的要求不是很高。它们的食性往往都很杂,能吃的食物有很多,这也方便它们在不同的水系中觅食。其中一些繁殖能力弱,因此还有保护幼鱼的习性。

一、白条

白条是低海拔地区常见的鱼类,比较喜欢群居,通常在溪流、湖泊的上层活动,以藻类为食,也能吃甲壳类和水生昆虫。它的繁殖能力强,适应性也很不错,可以忍受污浊的水体。这种鱼由于分布广泛,所以也是钓鱼爱好者最容易钓到的鱼类之一。

二、鲫鱼

鲫鱼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鱼类,生活在水底,水温较高的时候会到中上层活动觅食。它通常吃植物性饲料,在深水或浅水中都能生存,而且也比较耐碱。它不止可以食用,也可以作为观赏鱼,常见的金鱼就是由这种鱼演变而来的。

三、鳑鲏

鳑鲏的种类有很多,分布也十分广泛,它通常栖息在淡水湖泊的底层,喜欢在浅水区活动。其食性比较杂,多以藻类为食,也可以吃水草和高等植物的碎片。本身体形比较小,繁殖能力弱,产卵后亲鱼会保护幼鱼。

四、黄颡鱼

黄颡鱼也是常见的`淡水鱼,白天会潜伏水底或石缝里,到了晚上才会活动。自身的适应能力强,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存活,而且比较耐低氧,即便是离水5-6个小时也能活。

河中最常见的小型鱼2

河里常见的小鱼有哪些

一、鲫鱼

鲫鱼是野河里常见的小鱼,别称鲫瓜子、月鲫仔、鲫壳等,属杂食性底层鱼类,我国除青藏高原各地的湖泊、江河、溪流、河渠、沼泽等水体均有分布,尤其喜欢在水草丰茂的浅水区活动。

二、白条鱼

白条鱼是野河里常见的小鱼,别称餐条鱼、青鳞子、尖嘴子等,对水质要求高,最大个体可达10~13厘米,喜欢群聚栖息于溪流、湖库等水体的上层,外观和马口、翘嘴等鱼类非常相似。

三、鳑鲏鱼

鳑鲏鱼是野河里常见的小鱼,别称四方皮、镜鱼、彩圆儿等,属杂食性鱼类,我国除西北少数地区以外几乎均有分布,多数栖息于湖泊底层或河流浅水区,少数生活在清澈多石的溪流中。

四、沙塘鳢

沙塘鳢是野河里常见的小鱼,别称趴地虎、土才鱼、土狗公等,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属肉食性鱼类,喜栖息在河沟及湖泊等水体的近岸石缝、泥沙中,主要以小鱼、小虾等为食。

五、麦穗鱼

麦穗鱼是野河里常见的小鱼,因大小像麦穗一样而得名,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湖泊或溪流中,最大个体能长到10厘米,幼鱼主要以轮虫等为食,成鱼则主要捕食枝角类动物及摇蚊幼虫。

六、光唇鱼

光唇鱼是野河里常见的小鱼,别称溪石斑、罗丝鱼、石斑鱼等,喜栖息于石砾底质、水清流急的河溪中,常以下颌发达的角质层铲食石块上的苔藓、藻类等,每年6~8月在浅水急流中产卵。

综上所述,野河里常见的小鱼有鲫鱼、白条鱼、鳑鲏鱼、沙塘鳢、麦穗鱼、光唇鱼等,其中白条鱼、麦穗鱼更是让钓鱼人闻风丧胆的“野钓四大神兽”,其他两种是“指甲非(小罗非鱼)”和清道夫。

河中最常见的小型鱼3

农村河里的6种“小河鱼”,20年前常见也常吃,你认识几种?

第一种就是“餐条子”,有些地方也常叫它白条子,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小鱼,因为这种鱼还有变色的本领。

当它在水里面的时候,你站在岸上看它,就像是一把蓝色的小刀,只因它的身形确实很像小刀,因此也叫它“蓝刀鱼”、“蓝刀子”。

但是当你把它钓上岸,拿在手里观察,就会发现它浑身却并不是蓝色的,而是银白色的,尤其是它腹部更是可见大片的白色。

餐条子虽然不太大,却是农村很有名的一种小河鱼,并且肉质极为鲜美,在过去不少人去捕鱼、钓鱼了,就对它是情有独钟。

第二种鱼现在尤其罕见了,好些人估计都已经不认识它了,它就是钢鳅鱼,也叫它刀鳅、石锥等,是一种长得很像泥鳅的淡水鱼。

老李说起这种鱼,还忍不住咽口水。他说以前这种鱼都被视为垃圾鱼,钓到后常常用来喂家里的鸡鸭了。可是现在才知道,它能百元一斤了。

钢鳅鱼现在确实很少见了,并且它的价格贵也是事实。这种鱼长得像泥鳅,但是却非常的危险,它的背上有一排倒刺,不注意就会被它划伤。

不过钢鳅鱼的嘴巴又尖又细,个头也要比泥鳅大很多,像20年前河里常钓到半斤左右的大钢鳅鱼,有些人说这种鱼还能长到一斤以上。

第三种则是河虾了,虽然它并不是鱼,但却是一种鲜美的“河鲜”。在小时候,每当夏季下雨了,村里的河就会涨水。等到雨停了,村里的大人、小孩都会去河里捞鱼,其中河虾就非常多。

在一些草丛里面一网下去能捞到好几斤河虾,有些个头大的比大拇指还要粗。而这些河虾,部分会鲜吃,吃不完的则会晒干了,以后慢慢吃。现在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用河虾炒韭菜了,回味无穷啊。

当时读书都要住校,并且还要自己带菜去吃,而酸萝卜炒河虾、酸豆角炒河虾就相当于是过年了,不少同学也是用他们的菜来交换着吃。

第四种是鲶鱼了。这可不是现在很多人讨厌的“垃圾鱼”,而是我国本土的一种鱼。

小时候就常和村里的一个老人去钓鱼,而他就酷爱钓鲶鱼,常常是半夜都出去,他说晚上的鲶鱼更容易上钩。

不过当时我还小,也太天真了。只是感觉鲶鱼长得太丑了,吃起来味道也一般。可是现在野生的鲶鱼,基本很少见了。在市面上所见到的都是“洋鲶鱼”,并且还是人工养殖的。

第五种鱼也是我最为讨厌的一种鱼了,它长得像鲨鱼,而且浑身带有尖刺,这种鱼就是黄鸭叫。

农村的一些老人常说,把它捕捞上岸以后,会听到它发出类似鸭子叫的声音。但是我却很少听到过,而被它的尖刺蜇到却是千真万确的,并且这种痛苦丝毫不亚于被大黄蜂蜇到。

黄鸭叫这种鱼对水质要求极高,只在水质清澈的河流中才有,并且它和多数的鱼类不同,黄鱼胶喜欢昼伏夜出,在白天基本难见到它的踪影。

不过黄鸭叫喜欢聚在一起,如果找到黄鸭叫窝了,钓到一条就能钓到一群。目前虽然市面上这种鱼也常见,但这都是养殖的。

野生的黄鸭叫个头都很小,一般也就一两左右一条。

最后一种鱼,不认识的人会把它当成是海鱼,其实它也是小河鱼,这种鱼就是桃花鱼,它的大名叫“马口鱼”。

只因这种鱼的嘴巴酷似马的嘴巴,所以而得名。马口鱼的个头也不大,一般也就是一两左右。不过听一些北方的钓友说,当地的马口鱼个头大,一斤以上的也常见。

但可能是品种的原因,南方的马口鱼个头都很小,我钓到过的最大的也就是1两出头。

在以前河里面马口鱼常常成群地出没,一次捞上来数百条。但是现在也少了,并且它因为肉质鲜美,又基本是野生为主,价格也要六七十元一斤。

上面所说到的这6种小河鱼,在20年前农村的河里很常见,农村人基本都认识,也经常吃过,它们的味道确实很鲜美。

但是现在这些鱼,在好些河里都不多见了。而在市面上也是可遇不可求,就算是遇到了,基本也都是养殖的,而不是野生的了。一来是河里本来就少了,二来是加上禁渔的原因,不能随意捕捞了。

图3   不宜分辨   ,   白缘鱼央  和    鰕虎鱼   学名    

钝头鮠科     Amblycipitidae     鱼央属    Liobagrus     鱼类 

下图为       白缘鱼央   Liobagrus marginatus   ,是中国的特有物种。

生活于多石流水溪河,底栖,以水生昆虫幼虫为食。个体小。徒手捕捉,易被胸鳍刺刺伤。

背缘拱形,自吻端向后上斜,背鳍至脂鳍起点较平缓,向后逐渐下斜,腹面在腹鳍以前略平直。头部向吻端逐渐纵扁,背面有一纵沟,两侧鼓起。吻端钝圆,眼小,背位,眼缘模糊。口大,端位,横裂。须4对,均甚发达。腮孔大,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标签: 泥鳅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