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刀鳅鱼养殖 人工如何养殖

   2023-05-24 互联网艺莲园415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刀鳅鱼如人工养殖技术方法如下:1、池塘养殖: 池塘养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积可大可小,以2-3亩为好。池塘应排灌方便,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刀鳅鱼如人工养殖技术方法如下:

1、池塘养殖: 池塘养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积可大可小,以2-3亩为好。池塘应排灌方便,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放养前应进行清塘消毒,其方法和用量与鱼苗池相同。

2、池塘混养 即和其它鱼类混养。如和鲢鱼、鳙鱼、鲤鱼、草鱼、鳊鱼等混养。这种养殖方式其选塘、清塘,消毒、放养等和池塘养殖相同。

混养的优点是:不需专门给泥鳅投喂较多饵料,只需给其它鱼类投饵。而鱼类吃不完的饵料和排出的粪便即为泥鳅的食物来源。故这种养殖方式效益高,水面利用价值大,值得大力推广。

3、稻田养殖 我国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着,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

31、稻田选择。养殖泥鳅的稻田以弱酸性、少泥沙,保水性好,降雨时不溢水的稻田为佳。稻田四周要高筑田埂.进排水口要设二道网,以防泥鳅逃逸。

32、放养与管理。于早稻或中稻插秧活蔸后放入苗种。一般每亩放养4—5万尾。放鳅前,也要追施有机肥料,以培养水中浮游动植物。

33、养鳅稻田要尽量少施农药或不施。即使万一需要使用,也应分批下药,且喷头朝上,不要把药液喷到水面。另外,也不要使用除草剂。双季晚稻栽种时,最好采用免耕法,可避免机械损伤泥鳅。

4、坑塘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是利用房前屋后的小型肥水坑塘养鳅。坑塘面积可大可小.十几平方米到四五十平方米均可。一般常规鱼类在这种坑塘中会因有机质过多、溶氧不足而导致缺氧死亡。泥鳅因具有特殊的呼吸器官而在这种坑塘中生长良好。

刀鳅鱼,体细长,前端稍侧扁,肛门以后扁薄。头长而尖。吻稍长,但不及眼后头长,吻端向前伸出成吻突,其长度约等于眼径。前鼻孔呈管状,位于吻的两侧;后鼻孔圆形,近眼前缘。

眼位于头部的侧上方,表面覆以薄皮,眼下前方有一倒生的小刺,埋于皮内。口下位,口裂几成三角形,口角达眼前缘或稍超过。上下颌具绒毛状齿,呈带状排列。胸鳍小而圆,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分别与尾鳍相连。背鳍前方有1排各自独立的硬棘,约为31-33枚;臀鳍具棘3枚;尾鳍略尖。体鳞细小,侧线不显著。体背黄褐色,腹部淡黄。

头部从眼上向后有2条淡色线条,沿体背纵伸至尾鳍基。体背、腹侧有许多网状花纹,背鳍、臀鳍与尾鳍的基部网纹更为明显,体侧有30余条褐色垂直条斑。有些个体条斑上端色较深黑,有部分个体近腹侧的条斑之间杂以短斑。背棘基黑褐色,胸鳍淡**或灰黄,其余各鳍灰色,臀鳍下缘常饰以白边。

请问野生的刺鳅能吃吗?(又名:钢鳅)

中华刺鳅(学名:Sinobdella sinensis)是刺鳅科鱼类,是刺鳅属中唯一的物种,分布于中国和越南的亚热带地区。

中文学名

中华棘鳅

拉丁学名

Ocosia fasciata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鲤形目 Scorpaeniformes

亚 目

鲤亚目 Scorpaenoidei

鲤科 Scorpaenidae

线鲉属 Ocosia

中华棘鳅

1分类编辑

这一属的分类学地位一直是有争议的,目前其被放在棘鳅科中,作为这一科里其他类群的姐妹群。这一物种曾被分类到鳗鳅科中,但证据表明与中华刺鳅的关系不大。

形态特征

鼓腹咝蝰(5张)

体细长而呈圆柱状,头部膨大,颊部隆起。吻短而扁平;口开于吻端,斜裂;上下颌均具齿。眼甚小,隐于皮下。鳃裂在腹侧,左右鳃膜愈合。没有胸鳍与腹鳍;背鳍与臀鳍也都退化成皮褶,而与尾鳍相连。体裸露无鳞片,富黏液;侧线完全,沿体侧中央直走。体背为黄褐色,腹部颜色较淡,全身并有不规则黑斑纹。

2形态特征编辑

体细长而呈圆柱状,头部膨大,颊部隆起。吻短而扁平;口开于吻端,斜裂;上下颌均具齿。眼甚小,隐于皮下。鳃裂在腹侧,左右鳃膜愈合。没有胸鳍与腹鳍;背鳍与臀鳍也都退化成皮褶,而与尾鳍相连。体裸露无鳞片,富黏液;侧线完全,沿体侧中央直走。体背为黄褐色,腹部颜色较淡,全身并有不规则黑斑纹。

3栖所生态编辑

棘鳅全国南北流域,分布广泛,又称为刀鳅,贪吃,垂钓时极易上钩。本种原系台北、是各地各沟渠、池沼间尚称普遍的小鱼,

4新种模式标本编辑

分别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KIZ)鱼类标本库和西南林业大学(SWFC)。腹纹刺鳅与三叶刺鳅、大刺鳅的区别在于:背鳍、臀鳍与尾鳍基部大部愈合,但具缺刻相区分;体侧前部具4~5条褐色纵条纹,最下1条常断续,全部纵纹至肛门前方渐成网格交叉或断续;腹面亦具1条明显褐色纵纹,有时分歧形成小网格。三叶刺鳅区别于腹纹刺鳅及大刺鳅的主要特征包括:背鳍条、臀鳍条和尾鳍条数目均少;背鳍、臀鳍与尾鳍仅在基部相连,在端部分开,能明显区分;除背部的黑色大斑块外,体无六角状环纹或锯齿状纹,腹面亦无斑纹;头长为头宽35倍以下,为吻长28倍以下。云斑刺鳅以下面组合特征区别于三叶刺鳅和腹纹刺鳅:背鳍条,臀鳍条数目均少,尾鳍条数目相对较多;背鳍、臀鳍与尾鳍仅基部愈合;体侧具云状斑,背部具14~15个褐色斑块,腹面无纵纹或网眼斑;头长为头宽40倍以上,为吻长30倍以上。

追问

我这个鱼有鳞啊,我查过你说的那种鱼,不像啊

中华刺鳅成长周期是多少天

野生的刺鳅是可以吃的,味道极佳。

刺鳅俗名刀鳅,一般栖息于多水草的浅水区。小时候在我们南方的塘里面还经常能钓到,野生的个头比较小,和泥鳅差不多。印象最深的就是它背部的鳍,如果从手中滑过能划出一道口子,所以我们钓上来也不敢去抓。

刺鳅肌肉含高蛋白和低脂肪,氨基酸种类齐全,口感和营养价值极高。做法和泥鳅差不多,烹饪可以炸、炒、煮好几种方式,加入紫苏会去腥,闻起来会更香。

刺鳅的养殖建议直接买种苗,因为繁殖技术和条件比较苛刻,一般人很难掌握。

成鱼养殖一般在每年5月份左右投放全长5厘米以上的鱼种,放养密度一般为2000尾每亩的样子。一般十个月左右成鱼能达到达200克以上。大刺鳅为杂食性鱼类,目前人工养殖大刺鳅主要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要求经常加注新水,防止因大量投喂饲料而导致水质恶化。做好鱼病防治工作,每隔15天-20天全池泼洒生石灰水1次,以调节水质,如发现鱼病要及时治疗。

为什么没有人养刺鳅鱼?

刺鳅鱼刚刚孵化出来的时候,鱼苗只有3-4mm左右,3-4天内,鱼苗以自身卵黄囊为营养来源,5天后投喂丰年虫幼体或小型枝角类;经过8-10天后,鱼苗体长可以达到15-2cm左右,此时喂食切碎的水蚯蚓或者红虫;经过30天后,鱼苗体长可以达到25-3cm。一般养殖10-12个月左右即可上市售卖,此时它们一般可以长到250-400g。

刺鳅,能不能在北方养

幼苗繁殖困难价格昂贵,且小众。

大刺鳅属温水性鱼类,栖息于高原溪流、平原低洼湿地等水域底层,且有河卵石、岩石的区域。适温范围为7~30℃,适宜生长水温为20~29℃。

养殖:

受到外界流水声音等的刺激时大刺鳅会跳跃逃跑,因此,冲水时尽量不要产生水流声,养殖池水面离池堤顶部保持最少50厘米的距离,或在池面加盖防逃网。

及时清除残饵:吃剩的饵料要及时清除掉,防治污染水质。控制水草的数量:养殖池内轮叶黑藻和水葫芦数量要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定期捞出过多的水草,不能让其疯长,以免影响光照。

大刺鳅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概要 大刺鳅(Mastacembelue armatus)在分类上隶 属于鲈形目,刺鳅科,刺鳅属,俗称辣锥,猪姆锯,石锥等。主要分布 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酷渔滥捕和江河环境污染,野生资源枯竭。大刺鳅被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标签: 刀鳅鱼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