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红色水果蟹属于寄居蟹的一种。饲养方法如下:
1饲料和食水每天更换,用矿泉水、凉开水或不含氯气的自来水饲养,珊瑚沙每2-3月换一次 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维持温度在摄氏20-30度 维持湿度60-80% 蜕皮时不要干扰它们 陆寄居蟹属于夜行性动物,喜爱潮湿、阴暗的地方,饲料和食水每天更换,用矿泉水、凉开水或不含氯气的自来水饲养,珊瑚沙每2-3月换一次,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维持温度在摄氏20-30度,维持湿度60-80%,蜕皮时不要干扰它们,陆寄居蟹属于夜行性动物,喜爱潮湿、阴暗的地方。
2 饲养前
首次饲养请用盐温水替它们浸个海水浴,清除寄生虫或虱类生物。新蟹通常会钻到沙中几天至数星期以适应新环境,等它们熟悉家的沙子。维持适当温湿度,并且摆放水盆,遮蔽物和铺上底沙,在沙上加1-2茶匙钙盐。这时不要把它们放在手上,减少干扰它,但要维持每天更换食物。
3 阳光、通风
尽可以找比较接近窗边的位置,或是日照可以斜射到的地方。但不至于要到阳光直照的地步。把缸放在较低处,缸的最高缘正好在窗户的最下缘。布置要多一点隐蔽物,尤其是洞穴,以配合它们的习性。
4 饲养缸
可选用塑料或玻璃箱。塑料箱附有盖子,可以防止逃走,盖子上有孔,有适当的通气性,加上盖子可紧紧地关闭,能够保温和保湿。
5 空间
饲养缸内要铺底沙让它们能有适合的地方躲藏脱壳,缸内的底沙的深度至少要是缸内个体体高的1-2倍。要有空间布置隐蔽物和水盆,及足够给它们走动。如想饲养缸的空间变得更大,可在饲养缸内放些立体的容器给它们攀爬。
6 不同大小的个体
在同一饲养缸内,应尽量避免饲养大个体和小个体,因为这样会增加了大个体攻击小个体的机会。有某些大个体会霸占食物,不让小个体进食,最坏的情况是会使小个体产生压力,导致出现自割或□□□行为,最终会引致死亡。
7 后备缸
准备1-2个后备饲养缸,作为蜕皮中的陆居蟹的避难所。例如当发现某个体出现蜕皮的先兆,这样便可以把它们放在另一个饲养缸里。另外,后备缸也可以用作生病或受到压力而自割的个体的治疗室。
8 清洗
饲养缸在使用之应该先用清水洗净一次。注意清洁剂对陆寄居蟹来说毒性是十分强的,所以清洗饲养缸时绝对不要使用洗洁精、碱液等清洁剂。夏天细菌容易滋生,可以清洗得频密一些,冬天则不用清洗得那么频密。平均每2-3个月清洗一次。若发现有异味或昆虫时,则应尽快清洗饲养缸。在进行清洗前要注意饲养缸内有没有陆寄居蟹个体失踪了。如有个体失踪,便表示有个体正躲藏在沙里,可能快将要脱壳,这时便要中止清洗饲养缸。准备一个塑料缸,让寄居蟹在加钙盐的水里浸浴,水深为螺壳的同等高度。浸浴时我们把螺壳口面向上,放它们入水中,让它们在水中步行1~2分钟便把它们拿起。
9 温度、湿度 由于寄居蟹是住在亚热带地区的,温度适宜维持在摄氏20-30度,当处于15度时,动作会开始缓慢,10度以下更会死亡。可用热毯或用紫外光灯把饲养缸维持在26~30度。由于寄居蟹是用鳃呼吸的,湿度低时,它们便不能呼吸,请维持湿度60-80%,可设置保湿器,及每天需要使用加有钙盐的水(不要给含有氯气的自来水)作手动喷雾2-3次。
10 食物
陆寄居蟹是夜行性的动物,最好在晚上喂饲。每天更换食物,陆寄居蟹平时会用前螯在沙中找有机物质果腹,可用米饭、面包屑、蛋、蔬果、鱼饲料等喂饲。另外它对玉米和爆谷也特别喜爱。如蜕皮后可以给它们多些钙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肉类、鱼类、蛋壳、熟虾(连壳)等的食物。
不要给它们吃葱类、含芥辣的食物、香辣食物、加入了防腐剂或添加剂的加工食物、糖类、含大量油性的食物、含有防虫效果的食物、含杀虫效果的蔬菜植物。
11 食水 可用矿泉水、蒸馏水或凉开水,不要给含有氯气的自来水,陆寄居蟹是利用鳃部呼吸,而含有氯气的水会伤害它们的健康。如饲养缸够大,可用2个水盆分别放淡水和海水。
12 贝壳
当陆寄居蟹身体不断长大,贝壳变得不合适,狭窄或残破时便需要换壳。第一次买新壳时,需用温水加钙盐洗涤。如它不换新壳,则可能表示现在的贝壳仍合适。准备几个螺壳,然后浸在暖水中。另外向□□□中的陆寄居蟹作喷雾,或给它一个海水浴约1分钟 (应该用暖水,不可用冷水,水位不要太高),然后把它和先前的螺壳一起放进鞋箱内 (如果没有的话,找一个普通盒子、箱子也可),盖上盖子后内里便会变成漆黑一片。跟着,维持这个状况。1~2个小时后打开盖子看看,如果还是继续的话,便再等1~2个小时。蜕皮 陆寄居蟹要成长,每隔一段时间便会进行蜕皮。「蜕皮」和「换壳(更换螺壳)」不是同一种状态。「蜕皮」是指陆寄居蟹脱下身体的旧甲壳,而肌肉组织会长大并逐渐变硬,形成新甲壳。「换壳(更换螺壳)」是指陆寄居蟹从背着的螺壳爬出来,再移到并进入另一个空的螺壳里。当发现它活动量减少,并常常躲在水盆或附近底沙以取得水份,而且不断地重复挖掘底沙躲藏,这便是蜕皮前的征兆。蜕皮的过程通常在沙中,一般需时数星期至一个月,视乎个别情况。陆寄居蟹所蜕出来的旧壳不要拿走,因为这是重新补充所需钙质的重要来源。陆寄居蟹在蜕皮期间会变得很脆弱,如蜕皮失败往往会引致死亡,暂时不要拿它们上手玩或观察,以免干扰了它们寻找适当的位置预备蜕皮。同时把它隔离,以免受同伴干扰而造成蜕皮失败。注意隔离缸最少必须有水盆和供躲藏的洞穴,和足够深度的沙。蜕皮后的另一个变化便是体色变化。有些个体在蜕皮后体色会变得较浅色,有些则会变得较深色。体色变化主要是和它们在蜕皮前所进食的食物有关,一般来说,吃含有胡萝卜素较多食物的个体,体色会渐渐变得鲜艳。但体色变化也有可能与气温、湿度和其它环境因素有关,所以陆寄居蟹在每次脱壳后它们的体色也会有些微的变化。而即使同一品种的陆寄居蟹也会因为栖息地不同而有不同的体色。陆寄居蟹是非常胆怯和神经质的生物,对四周的环境警性很高,贴背景纸或魔术镜纸,这便可好好地观察它们在饲养缸内的活动。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海洋
蚯蚓不同类。
金鱼、蝌蚪、螃蟹都能生活在水里。
只有蚯蚓生活在泥里。
蚯蚓养殖技术
环境要求
温度
一般来说,蚯蚓的活动温度在5至30℃,0至5℃进入休眠状态,0℃以下死掉,最适温度为20至27℃左右,也是蚓茧卵的最适温度,32℃以上时停止生长,40℃以上死掉。
湿度
蚯蚓是利用皮肤来呼吸的,所以蚯蚓身体必须保持湿润,蚯蚓体内水分占体重的75%以上,防止水分丧失是蚯蚓生存的关键,因而饲料的湿度应保持在70%左右为宜。
酸碱度(pH值)
蚯蚓生长在pH值6至8的范围内较好,且产蚓茧最多。
通气
蚯蚓是靠大气扩散到土壤里的氧气进行呼吸的,土壤通气越好,其新陈代谢越旺盛,不仅产蚓茧多,而且成熟期缩短。
食物
投喂食物不足或质量不高会使蚯蚓间争食,病虫害蔓延,死掉率增加,部分蚯蚓逃逸或生长缓慢。
养殖方法
盆养法
此法饲养简便。容易管理,操作方便,饲养条件易于控制。试验数据测定方便,适于室内进行试验研究的小规模饲养。饲养容器可以选用花盆、塑料盆及其他废旧陶瓷器。盆养时,饲料高度要求为盆高的3/4,饲养量以100至200条,盆为宜。由于盆体较小,盆内的温湿度易受环境影响。因此,为了保持盆内湿度适宜,防止盆内饲料干燥以及温度变化较大,可在保证通气的前提下用塑料薄膜覆盖盆口,并经常喷水;或为了调节盆内的温度,盆的摆放位置可以随着外界气温变化经常移动。此外,盆养的饲养时间不宜太长,以30至60天为宜。
箱筐饲养法
箱筐的制作材料有木材、竹、荆条、藤条、塑料等,但是木制、竹制的箱筐容易受湿腐烂,故最好采用塑料。蚯蚓饲养量一般为5000至10000条/箱,饲养规模较大时,可采用立体箱式饲养,即将箱层叠45层。为了便于手提操作,箱体两侧要有对称的拉手把柄。每个箱筐的底部和侧面还要有直径07至12cm的排水和通气小孔,小孔总面积可占箱底或箱侧的20%至30%。为使箱内通气良好,箱内装料不宜太多,堆放高度约16cm即可,这个高度也不会使饲料干燥,有利于地龙的生长繁殖。这种饲养方法占地面积少,使用人力少,管理方便,生产效率较高。
池养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室内外饲养,国内多采用此法饲养蚯蚓。为了保持通气,池的内外壁不要涂抹水泥或石灰。池底要打实铲平,采用水泥或泥地面。养殖床放入含水量60%的腐熟混合饲料,多余的水分可由池的四角底部的小1:5渗出。并用塑料网或铁丝网将洞口盖住,以防蚯蚓外逃。饲养量较少时,可把池分隔成若干个小池,既便于饲养管理,又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一般每个池放养1000至2000条。可以选择旧猪房、鸡舍作为室内饲养池,必须保持室内阴暗、潮湿,且通风良好,以免影响蚯蚓的生长繁殖。
中国螃蟹之乡的临淮概况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近年来,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加强立法、增加投入,实施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和实施重点流域污染防治计划、重点海域碧海行动计划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沿海经济建设和海洋产业开发给海洋环境带来的压力,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局部海域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1 概述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海洋环境保护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政府的一贯高度重视。自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之后,相继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并颁布实施。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之后,我国政府又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和旨在保护海洋防止陆上活动影响的国家行动方案。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国家加大了海洋环保的法制化进程,目前与海洋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达30余部。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沿海经济建设和海洋产业开发带来的环境压力。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海洋存亡,匹夫有责”,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致辞中强调,人类社会再也不能把世界海洋当成一个方便的垃圾倾倒场,或被当作一个取之不尽的财富来源。敦促各国政府、企业和个人再次显示对海洋的尊重,竭尽全力确保自然资源受到保护和可持续的利用。我国积极响应,履行对海洋的承诺,此间,开展了大规模的全国海洋环保联合执法检查,并发表了海洋环境保护的白皮书。行动表明,我国正在不断的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局部海域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2 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原则
2.1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框架
海洋环境保护法是防止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总称。1979年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方面作了规定,1983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范我国管辖海域及沿海地区海洋环境保护活动和行为。1999年,根据海洋环保工作实践对该法进行了修订,新增了海洋生态保护等有关内容。该法是我国较早颁布实施的一部环境资源法律之一,对于切实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合理开发利用和海洋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法,先后颁布实施了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等配套法规。与海洋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渔业法、环境影响评价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体系。如:海水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含油污水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污水海洋处置工程综合排放标准以及海洋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等。这些法律、法规、标准以及一些地方的法规,构成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框架体系,为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另外,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也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有重要的约束作用。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国际船舶防污公约、防止倾倒废弃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等。
2.2 海洋环境保护法的主要原则
从1982年制订到1999年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反映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逐步完善和思路的转变。修订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除保留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及污染者付费、开发者保护、公众参与等原则外,重点体现了坚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统一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并体现了与国际公约接轨。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立法宗旨和目的中得到了体现。海洋是人类的巨大资源宝库,海洋环境污染、资源损害、生态系统的破坏,都会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有效的保护生态系统,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岛、海湾、入海河口、重要渔业水域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生存区域及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对具有重要经济、社会价值的已遭到破坏的海洋生态,应当进行整治和恢复。体现了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由于海洋活动涉及许多方面熏海洋环境保护管理也涉及到许多行政主管部门。对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则作了较为明晰的分工。即形成了各级政府负责实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有关涉海部门依照法律规定监督管理的体制,各自的职责、权力也义务划分相对明确和具体。体现了统一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2.3 主要的法律制度
为了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管理,修订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除了对原有的限期治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海洋环境污染民事损害赔偿制度的内容作了必要的充实外,还根据现实需要,新规定了若干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制度、重点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海洋环境标准制度、排污收费和倾倒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对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落后设备的淘汰制度、海洋环境监测和监视信息管理制度、海洋污染事故应急制度、现场检查制度、船舶油污保险和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等。
防止船舶污染是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上船舶污染源具有流动性、国际性以及污染后果严重性等特殊性质,目前主要的法律制度,相当一部分受加入的有关国际公约的约束,同时国内的法律制度也尽可能的在与国际公约接轨。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要求各缔约国有义务把“一般接受的国际规则和标准”作为防止、减少和控制船只造成海洋污染的最低要求;“73/78防污公约”要求船舶的所有国、船舶营运国和违章事件发生地国都应根据本国法律禁止污染行为并采取相应制裁措施;“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对船舶所有人的免责、赔偿范围、所有人的责任限制、以及强制保险制度作了相应规定;〃国际油污防备、反应和合作公约〃要求缔约国做好大的油污事故的应急防备和进行区域性、国际性合作的制度。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提出了国家完善并实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制,按照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由船东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的原则,建立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等。
3 当前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政策措施
3.1 海洋污染防治
1、总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恢复和改善近岸海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为立足点,以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为基本途径,以陆源污染防治和海岸带生态保护为重点,以碧海行动为载体,河海统筹,陆海兼顾,努力遏制近岸海域污染加重的趋势,实施重点海域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基本改善沿岸水体和海域水质状况;加强法制,依靠科技,强化监督,重点抓好沿海城市毗邻海域、主要河口海域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2、全面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经国务院批复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实施两年多来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国即将启动东海和南海的碧海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循环经济战略,执行“清洁生产促进法”,调整产业结构,减轻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具体措施是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开展生态农业、生态养殖、小流域治理、沿海防护林、港口和船舶污染物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以及代表性、典型性海洋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等措施,初步遏制海洋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在国家行动方案实施中,建立了国家环保总局指导、协调、监督,综合部门提供政策和资金,涉海部门配合,地方政府具体实施的团结治污的机制。正在实施的重点流域和海域水污染防治计划,国家发改委指导和督促国家支持的项目;国家经贸委指导和检查有关产业结构调整、清洁生产等方面的工作;科技部负责有关科技攻关和示范工程的建设;建设部指导和监督有关城镇污水处理厂、城镇垃圾处置工程的实施;交通部等部门指导和监督有关港口船舶的污染防治计划和海上污染应急计划的实施;水利部指导和检查有关水土保持及流域治理计划的实施;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和监督有关生态农业、生态渔业与生态养殖计划的实施;林业局等部门指导和监督实施有关海岸生态隔离带及绿化工程等项目;海洋局指导和监督有关海上石油平台、海洋倾废等方面的工作;军队环保部门组织和督促有关军舰军港的污染防治。
3、全面推行入海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我国已经在开展海洋环境容量研究的试点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测算各海域的环境容量,以容量控制入海排污总量,进而提出消减总量。严格控制陆源、船舶和养殖污染物的排放,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审核,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源头控制,规范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等多种措施,在经济总量和污染物产生量有较大增长的同时,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较好的控制,污染物入海总量有所减少。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推行清洁生产,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减少工业废物的产生量。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从末端治理转变到全过程控制,严格实行污染源达标排放。对新上工业企业,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做到污染物排放总量有计划的消减。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完善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的除磷脱氮能力,要求2010年沿海所有城市的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70%。通过“城考”、“创模”等手段,控制和减少城市的排污量。
4、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海水养殖污染。通过生态省、市、县的创建活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规范畜禽养殖场建设,污染物集中处理,达标排放。颁布海水养殖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控制海水养殖规模,推广生态养殖和立体养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5、严格控制船舶和港口污染。通过加强船舶污染防治法制化建设,建立以“协作共商、预防预控、诚信管理”为内容的工作新机制,加强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能力建设,严格执法,规范管理等举措,使船舶和港口的污染治理情况逐年提高。启动船舶油类物质污染物零排放,实施船舶排污设备铅封制度。建立大型港口废水、废油、垃圾回收处理系统,实现船舶污染物的集中回收,岸上处理。各地加强了船舶运输危险品审批和现场监督检查,开展了船舶防污染专项检查,积极推进海上船舶污染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应急反应体系的建设,督促港口和船舶配备污染应急设备,提高了污染事故的防御能力。
6、防止海上倾废和海上石油污染。
严格管理和控制向海洋倾倒废弃物,按照程序科学的选划倾倒区,严格执行海洋倾废条例及环评制度,进行充分论证。并加强对倾废过程的监管和环境的监测。要求钻井、采油和作业平台配备相应的油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排放。
3.2 海洋生态保护
1、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为指导,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洋生态环境全面恶化。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海洋自然保护区80余处,其中国家级的有24处。这些保护区的建设,对典型性的海岸、滩涂、河口、湿地、海岛、红树林、珊瑚礁等各种生态系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2、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渔业主管部门分别制订了控制海洋捕捞渔船数和功率数增加的“双控”制度,加大控制新增渔船数和压缩现有作业渔船数的力度。禁渔线管理、人工渔礁建设、增殖放流、伏季休渔制度及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负增长”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专项行动与日常执法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有力的打击了电、毒、炸鱼等非法捕捞行动。这些措施,促进了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渔业资源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资源多样性有所改善。
3、沿海防护林建设。“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经十余年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一期工程结束,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24.5%上升到35.5%。现在正在实施“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区域范围北起辽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18340公里,包括11个沿海省、市、区,总面积2598.22万公顷。巩固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以泥岸盐碱地区和台风登陆频繁地区为重点,突出抓好沿海基干林带建设和山地丘陵水土保持林建设,使沿海基干林带全面合拢,珍稀红树林资源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沿海地区形成稳定防护林体系的同时,满足沿海发达地区美化优化生态环境的需要。
3.3 海洋环境监测
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作为全国环境监测网的重要成员,从80年代建立以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已建成了卫星、机载遥感和海上、陆地站网相结合的全方位、多要素的立体监测体系,与陆域环境监测网一起,形成了从流域到海洋的有效的环境监测体系。对重点河口、港口、重点海域、重要渔业水域以及赤潮的监测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包括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区域性海洋环境监测网及行业性海洋环境监测网。在统一的监测标准和规范下,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管理实施。形成了有效的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和预警能力,能够有效的掌握海洋污染状况和变化趋势,为海洋环境管理提供了基础。
3.4 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近年来,我国在参与和推动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方面日益活跃,扩大了影响,树立了负责任的环境大国的形象。我国是区域海行动计划东亚海行动计划与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的成员国之一,同时积极参加UNEP倡导实施的防止陆上活动影响海洋全球行动计划。同时,积极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环境义务。在双边和多边、区域国际合作中,坚持“以外促内”的原则,国际海洋环境合作项目为我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在红树林、海草、珊瑚礁及湿地保护、防止陆源污染海洋、海岸带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4 政策建议
4.1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生产、消费、回收等环节,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从城市、农村等区域探索和实现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着手制订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等;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海洋环境保护的一切政策措施必须符合科学的发展观要求。
4.2 完善税费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调整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等相关的收费政策,适应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制定有关船舶油污强制保险和油污赔偿基金制度。为解决当前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也需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从国家、区域和产业三个层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4.3 发展促进海洋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政策。
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当前面临的核心技术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发展海洋环境容量测算、环境监测、海洋环境保护综合规划、碧海行动计划制定、海岸带综合管理、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等技术。
(作者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博士)
参考文献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中国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国家现状报告. 2003.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 1999-2003.
张皓若,卞耀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释义. 法律出版社,北京,2000.
王灿法. 论修订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的特点. 环境保护,2000.4熏 p5-7.
吴景城. 论新《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 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 2000.9熏 p32-36.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法规选编,海洋出版社,北京,2001.
现在搞养殖业有没有前景请分析谢谢
邮政区码: 223600
面积: 204平方公里
人口: 15万人
方言: 江淮官话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火车站: 沭阳站
车牌代码: 苏N
临淮风光
党支部22个,党员547人,其中农村党员378人,村干部56人,全镇陆地面积1916平方公里,辖洪泽湖水面1848平方公里。全镇螃蟹养殖面积6万亩,其中外湖网围养殖面积5万亩,内塘养殖面积1万亩。年产螃蟹3500吨,居全国乡镇之首,素有“苏北第一乡”的美誉。199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螃蟹之乡。2002年被授予“中国名镇”的荣誉称号,是历届举办螃蟹节活动主要场地。临淮镇位于泗洪县南部,是伸向洪泽湖中三面环水的“岛镇”。面积2046(一说21)平方千米,人口16224人(2009年)。辖临淮、小街、徐圩3个居委会(其中2个社区)和二河、溧河、骈台、洪胜、胜利5个行政村。镇政府驻临淮头,距县城30千米。
近年来,临淮镇党委、政府依托丰富的水产资源,“走水路,奔小康”。以中华绒鳌蟹为重点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业,并主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不断探索水产养殖新技术、新模式,逐渐形成了以蟹为主,全面实施套养、混养、立体养殖的生态型、效益型养殖模式,特别是螃蟹产业极为成熟,螃蟹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链条紧密,螃蟹套养桂鱼、套养青虾、扣蟹培育等技术娴熟,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钦南区简介及详细资料
我说有啊,呵呵
你是作宏观分析还是微观的呢?老大,5分太好笑了吧
500分你也难得这样的分析啊
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又名大闸蟹,是我国的名贵淡水水产珍品之一。我国长江流域、沿海地区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们都喜欢食蟹,每年9月上旬至12月上旬是食蟹的高峰期。产自我国各个地方的河蟹,因其生长的地域环境及气候条件不同,在形态与生态上略有差异,形成所谓的“长江蟹、辽河蟹、闽江蟹、瓯江蟹、福蟹”等地理名称,其中以江苏昆山阳澄湖和太湖的清水大闸蟹及天津的胜芳蟹最负盛誉。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对河蟹的需求量从80年代开始逐年上升,河蟹价格也越攀越高,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出现全国性的“养蟹热”,导致河蟹产量急剧上升,而市场价格与养殖利润却一路下滑,到2000年,全国已有近60%以上的养蟹户出现大面积亏本,给河蟹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笔者通过多年的市场调查及对养殖户生产销售的追踪记录,并参考部分文献资料,加以总结分析,从河蟹价格的涨落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预测我国河蟹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旨在为广大蟹农及市场营销者提供参考价值,为促进河蟹产业走上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奉献绵薄之力。
一、河蟹价格区位的规律分析
从全国范围来看,近年来河蟹跌幅较大,但不同区位的河蟹价格又有很大差别,养殖者和市场经纪人要充分利用商品的区位差(即价格的地区差)开拓自己的市场,寻求最大的利润,因此分析河蟹的价格区位、发现潜在市场地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一环。我国河蟹产区主要有南北两处,南方以长江流域为主要产地。北方则以辽河为主要产地,与之相适应河蟹的价格区位分布比较明显:
1、高价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部分边远城市。上海是全国最大的河蟹集散地,享誉世界的阳澄湖大闸蟹离批发市场不足百里之遥,地域的优势造成上海成为河蟹的高价区,尤其是大规格河蟹更受青睐;香港是国内河蟹最大的消费城市之一,加上长途运输的影响,也形成了特高价区;近年新疆的乌鲁木齐、西藏拉萨的河蟹市场也已开辟,这里的河蟹尚属奢侈品,价格自然昂贵。
2、中价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尤其是江苏省的几座中型城市已形成河蟹的最主要中价区,南京、无锡、常州、杭州等城市及辽宁的盘锦、大洼等地均形成中价区,中价区的变化较大,变动辐度有时可在10-25%左右。由于梭子蟹、青蟹等海水蟹已难吸引沿海食客,福州等地的淡水蟹类需求量逐年上升,价格一路上扬,进入中价区行列。
3、低价区:主要分布在一些小型城市及部分养殖区,产量较多,营销不畅,滞销严重,价格自然下跌。宁波、绍兴、扬州等地以小规格河蟹畅销著称于业内,安徽的合肥、天长、当涂、明光、江苏的洪泽、金湖、盱眙等地的价格比较低,同等规格的售价比高价区低25-35%左右。
不同区域的价格差很大,今后随着加强商品流通和城市企业参与营销,区位的价格差将逐渐缩小,高价区与低价区的差价将趋于平稳。
二、盈利的区位规律分析
从市场而言:由于消费习惯不同,生产经营方式各异,造成各养殖区及市场的盈利区位也略有差异,根据1999年到2000年的盈利区位来看:
1、盈利高价区:主要有上海(尤其是每只重达250g以上的雄蟹,175g以是的雌蟹盈利最丰)、香港、乌鲁木齐等地。
2、盈利中价区:主要有南京、福州、常州、武汉、长沙、盘锦等地。
3、盈利低价区:主要有扬州、无锡、宁波、合肥、绍兴等地。
从河蟹本身而言:不同的规格决定了不同的盈利区位。
1、盈利高价区:主要是供出口且质量上乘的大规格河蟹,尤以大中型湖泊水库的天然蟹最受欢迎,规格要求是雌蟹达150g,尤其是规格达175g以上为佳,雄蟹达200g以上为佳。
2、盈利中价区:主要是大中城市居民的食用蟹,价格较高,但居民有一定的购买力和经济承受力,一般要求雄蟹规格达125g/只左右,雌蟹100g/左右。
3、盈利低价区:主要是农村婚丧嫁娶用于置办筵席用,肉质、口感极差,规格较小,价格低廉。一般雄蟹低于75g,雌蟹在50g左右。
三、市场的变化趋势分析
自八十年代安徽滁州河蟹研究所赵乃刚先生的人工配制半咸水育苗技术及浙江省河蟹研究所许步劭先生的海水河蟹育苗技术的相继成功并得到推广普及后,到90年代已形成大规模、工厂化的蟹苗生产,全国河蟹增养殖规模和产量得到迅速提高。十几年来,随着河蟹产业化的迅速推进,河蟹产量由供不应求到供求平衡再到供大于求,河蟹的价格也由低价上升到顶点并迅速回落。虽然各大城市河蟹市场的变化及不同规格成蟹价格的降幅略有不同,但市场与价格的变化仍有规律可循:
1、产量决定价格:
就价格总趋势而言,在1994年前,一年比一年高。据统计,以上海铜川水产品批发市场为例,每公斤成蟹(规格为125g/只)的平均售价为:1988年40元、1989年45元、1990年60元、1991年70元、1992年105元、1993年180元、1994年230元、到1994年河蟹价格达到最高峰。由于河蟹高利润的刺激,1993年以后全国各地出现“千家万户齐养蟹”的热潮,产量急剧上升,每年以15-2万吨的速度递增,到2000年全国河蟹产量已超20万吨,仅安徽省河蟹产量就超32万吨,市场已经呈现过饱满状态,因此价格下降是必然趋势,1995年河蟹价格迅速降至200元,1996年进一步降至150元,1997年-1998年尚可维持在60-80元之间,2000年则跌至30-40元左右。
2、市场竞争力加剧导致价格下跌
在90年代以前,河蟹以捕捞为主,进入90年代后,则以人工养殖为主,每年 8-11月份是河蟹上市最集中的时候,来自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湖南、湖北、辽宁等地的河蟹一齐云集几个主要的河蟹交易市场,如上海、南京、绍兴等批发市场。据统计,2000年上海的河蟹日上市量超过60吨,双休日及节假日可达百吨,常州、绍兴、宁波、南京等地也不甘示弱,每天的吞吐量超过30-40吨,由于河蟹的仓储、贩运及中介等问题,一旦大量的河蟹集中贸易时,便相互降价促销以求自保。
3、河蟹的价值与价格逐渐相适应
1994年前后的河蟹天价一方面是物以稀为贵的人为炒作,另一方面是政府机关贪污腐败之风的产物,随着河蟹大量上市及政府反腐力度的加强,河蟹的价格逐渐回落,其价值逐渐与价格相适应,河蟹养殖业也从暴利时代走向微利时代。据笔者1996年在安徽省滁州地区的调查表明:养殖扣蟹(即一龄蟹种),一只蟹种成本与投饲、管理、塘租的总投入(成活率已折算在内)约为5-7元,经6-7个月的养殖后,中大规格的河蟹价格每只可卖到20-40元;养殖仔蟹(即当年早繁苗),一只河蟹养成的所有成本约为2-5元左右,经7个月的养成,小规格河蟹的价格为每只8-10元,河蟹的价值与价格严重偏离,因此随着河蟹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价格回落、利润平稳是客观的、合理的。
4、季节时令与价格
河蟹是季节性较强的名贵水产品,每年秋末冬初,其性腺发育最饱满,口感最佳,口味最正,因此此时价格最高。就长江中下游地区而言,在1999年之前,一年之内的蟹价变化规律基本上是有规律可循的。
1)、9月之前河蟹上市少,人们购买力低,价格时高时低,没有规律。
2)、中秋、国庆将临,河蟹大量上市,市场受到冲击,价格出现10天左右的疲软期。
3)、“把酒临风,持蟹赏月”,中秋刚过,便是国庆,此时食蟹人大增,加上送礼风气日重,双节期间河蟹需求量是一个高峰期,蟹价也跃升。
4)、两节过后,尤其是10月1日-15日,食蟹家庭大都有囤养的河蟹,市场购买力较低,尤其是近年出现少数家庭将河蟹返销回市场,更对河蟹的价格造成冲击,蟹价降至全年最低点。
5)、10月下旬,西风渐响,膏腴黄肥,肉鲜味美,食蟹风大起,河蟹的需求量大增,蟹价又上扬。
6)、元旦以后一直到6月辽蟹上市前,由于蟹黄、蟹膏逐渐退化变稀,口感及味道极差,人们购买力极低,市场河蟹较少,价格稳定。
5、逆向需求与价格
这种情况是指蟹价在该升时不升,该降时不降,使销售具有不可确定性,十几年来,这种逆向需求仅出现在1996年和2000年。1995年后期受蟹价奇高的刺激,不少养殖户在1996年将大量的河蟹囤积至后期出售,导致市场积压过多,蟹价一路下滑,即使在蟹价应该上升的10中下旬,也止不住下滑势头,囤养者损失惨重。2000年中秋、国庆两节相邻较近,是全年价格最疲软时期,中秋节当天在扬州、宁波等地甚至出现了“烂市”现象,而10月5日左右,蟹价却昂首上升,使养殖户与营销者目瞪口呆。
四、质量与价格的关系
1、供求关系的变化
在1996年之前,河蟹的供求关系有明显的时间特点:3月上旬(元宵节后)--6月中旬,市场上基本没有河蟹供应;6月下旬开始出现小规格河蟹,多为辽蟹;8月下旬大量河蟹上市,大规格河蟹开始出口。1999年之后,由于产量太多,河蟹出现常年供应的情况,3月上旬-6月中旬,市场上仍有上年存塘成蟹继续供应,其中也有部分大规格的二龄蟹、三龄蟹,但价格飘摇不定;6 月中下旬,大量辽蟹集中上市,河蟹价格稳中有降,9月上旬,大水面河蟹大量冲击市场,出口价格较高;9月下旬-12月中下旬,精养塘河蟹疯狂上市,导致蟹价急剧下降。
从对外贸易出口创汇来看,1994年之前上海起点规格为雄蟹150g,雌蟹125g;而1998年出口起点普遍增大,雄蟹为175g,雌蟹为150g;到2000年出口规格更是让养殖户难以承受,雄蟹的规格不低于200g,雌蟹的规格不低于150g。
2、不同规格河蟹的价格变化情况
不同规格的河蟹价格变化不同:大规格河蟹的价格从上市起就一路攀升, 到11 月-12月为全年最高价格。平均规格为150-200大规格的河蟹,1988年价格为50元/kg,1992年为160元/kg,1994年为300元/kg、1996年为250元/kg、2000年为200元/kg;平均规格为125的中规格河蟹;1988年的价格为40元/kg、1992年为105元/kg、1994年为230元/kg、1996年为150元/kg、2000年为40元/kg;平均规格低于100g的小规格河蟹价格为:1998年为20元/kg、1992年为50元/kg、1994年为80元/kg、1996年为55元/kg、2000年为18元/kg、。从中可以看出:大规格河蟹的价格空间较大,其增幅与降幅比例的利润空间比小规格河蟹大,也就是说,大规格河蟹抗击市场的风险能力比小规格河蟹强。
五、前景展望
1、从整体来看;随着河蟹生产的区域化、产业化进一步增强,河蟹产量将进一步增强,市场价格将进一步回落,河蟹养殖从94年前后的暴利时代已进入微利时代,即每亩纯利润从1994年的1万元-15万元已迅速回落到目前的800元-1500元,稍有不慎,可能出现亏本经营。
2、蟹价下降程度与地区不同:随着WTO的加入,关税的下降,河蟹的价格将受到严重影响,出口国外的河蟹价格将下跌,而且跌幅可能在30%左右,上海、香港等高价区价格随之下调,降幅可达到20-30%左右,国内中价区的降幅相对较低,约在10%左右,低价区的价格降幅将达到40%左右。
3、盈利低价区价格更低:国内大规格河蟹的出口规格及口感、口味、肉质将受到严格限制,生态蟹、健康蟹、绿色蟹将成为抢手货,大蟹的价格降幅不会太大,中等蟹的降幅可达到25%左右,小规格河蟹将陷入无人问津的境地,每公斤价格将维持在成本价即8-10元/kg,降幅达40-50%。
4、生产趋于稳定:由于利润的刺激,全国河蟹养殖出现一哄而上的不正常热潮,最终导致价格下跌,这是市场的必然,随着市场调节功能的进一步增强,经过2-3年的调整,河蟹生产将趋于稳定,全国养殖面积将比目前减少10-15%左右,扣除单产上升因素,全国河蟹产量只能减少5%左右,市场趋于平稳仍显饱和。所以期待近2年内河蟹价格上扬是不现实的,由于受到资源的限制,大规格河蟹的产量仍将维持现状,甚至略有下降,因此200g只以上的大规格河蟹价格仍将独领风骚,利润空间较大,中等河蟹的产量将提高35-50%左右,小规格河蟹将被逐渐淘汰。
六、措施
1、以市场为导向,向市场要效益
A、推广商品蟹暂养技术,暂养的目的在于催肥、增重,变软壳蟹为硬壳蟹、变低价为高价、聚零星为批量,提高经济效益。
B、推广活蟹冷藏技术,目的是节省成本,便于仓储、运输,减少死亡率,提高时差效益和区位差效益。方法是把鲜活河蟹放在特定条件下的冷藏室,活贮一段时间再上市。
C、搞好市场调查研究。根据成蟹的时间、季节和地区差价变动的规律,认真做好市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市场行情,不断拓宽销售渠道,确保货畅其流,并选择适当的时机和高价区域销售。
D、加强协作生产,促进河蟹产业化的健全与完善,规范河蟹养殖操作规程,减少蟹农生产的盲目性、随意性与无序性。
E、建立良好的经营机制,实行公司+农户+基地的组织形式。积极培植优秀的市场经纪人代表,及时和准确地判断市场行情,因时而变、因利势导,在科学指导下建立良好的经营运行机制,减少风险,争取更大的利润。在生产营销方式上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组织形式,以企业方式经营河蟹业,创立种、养、销、加工为一体的专业化的产业集团,发展蟹种培育基地、蟹苗生产基地、成蟹养殖基地、成蟹加工基地及其它相关产业链条,逐渐形成良好有序的运行机制。
2、以科技为中心,实行科学的养殖方式
A、改变思维,变“大养蟹”为“养大蟹”,淡化亩产量概念,强化纯收益的观念,向大规格河蟹要利润,要效益。
B、保护河蟹种质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各地地理种群,加强苗种培育及质量监控,为市场提供优质的大规格河蟹,即所谓的“青背、白肚、金爪、黄毛”,以出口创汇为目的,千方百计增加收入。
C、坚持选择好亲蟹,以草型湖泊的天然亲蟹为最佳,实行常温繁殖、常温育苗和培育幼蟹,实现苗种自培自育、自给自足,提高苗种成活率、减少病源菌侵入机率。
D、改善河蟹生长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池塘的养殖生态条件要满足河蟹生长的要求,实行科学的立体养殖方式,如稻田养蟹、茭白养蟹、莲田养蟹,坚持一年育扣蟹、两年养成的科学养殖方式,杜绝当年早繁苗、当年养成小规格河蟹的速成行为。
E、掌握科学的“四定”、“四看”投饲技术及生态预防为主的病害防治方法,实现生态养蟹、健康养蟹。 作者:紫佳 羊茜
历史沿革
钦南区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秦时期,属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归属秦设象郡所辖。汉朝至晋朝时期,钦州属交州合浦郡,南朝末元嘉设末寿郡,这是钦州的最早建制。梁代设安州。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易名钦州,取"钦顺之义"。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宁越郡为钦州总管府,元改为钦州路,明初改为钦州府,民国年间改为钦县,属广东省钦廉专署所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省设钦廉行政专员公署,1951年改隶广西省,1955年复隶广东省,曾一度合并到湛江专区。1965年7月再隶广西壮族自治区,改为钦州地区行政专员公署,下辖上思、防城、钦州、灵山、浦北、合浦、北海七个县市。1983年10月划出北海市。1985年,防城港从防城县分出,成立自治区辖防城港管理区。1987年7月划出合浦县归北海市管辖。1994年6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钦州地区,设立地级钦州市。
海滨1994年6月28日由钦州市析出成立钦南区。1997年1月,钦州港经济开发区成立并从钦南区析出。2001年,丽光华侨农场划入钦南区。2003年9月撤销钦城管理区,并归钦南区。
行政区划钦南区辖4个街道、12个镇,共有22个居委会、142个村委会,1976个村民小组。
钦南区行政区划
乡镇
面积(k㎡)
人口
下辖村庄
向阳街道
98
36万
沙坡、永福、新兴、城中南4个社区。
水东街道
178
25万
东南、五里桥、小江、山塘4个社区。
文峰街道
71
48万
东风、江滨、中山、三宣堂、文昌、新隆6个社区。
南珠街道
16
54万
城西、北营、白水塘、高岭4个社区。
沙埠镇
1455
26万
高岭社区;大石古、下南山、大岭、沙寮、油路、桥坪、海棠、沙埠、田寮、分界、坭桥、望埠、平银、油埠、明天移民新村15个村委会。
康熙岭镇
892
36万
傍钦、高沙、西围、新平、诗家、白鸡、板坪、横山、长坡、团和、新营、新南12个村委会。
黄屋屯镇
2267
38万
黄屋屯镇社区委会;一屯西、一屯安、一屯胜、一屯利、加其、一屯北、大冲、一屯光、一屯南、金竹、圩埠、田寮、塘营、一屯显、西显、料连16个村委会。
尖山镇
8319万
尖山镇村委会;西沟、黄波豕、谷仓、九鸦、黎头咀、排榜6个村委会。
大番坡镇13376
14万
沙坡、葵子、大番坡、青龙、板桥、大窝口、六村、深坪、茅坡、辣椒槌、亚路江、水井坑12个村委会。
龙门港镇 119 08万 东村、南村、西村、北村、果子山5个村委会。 久隆镇 22292 28万 久隆镇社区;久隆、黎屋、沙田、丁屋、高桥、水铺、新明、平新、那庆、白鹤、青草、大岭、高明、新圩、石安、细岭头、荷木17个村委会。 东场镇 1781 14万 关塘、六加、高塘、东场、英窝、白木、上寮7个村委会。 那丽镇 22008 37万 那丽镇社区;那丽、充包、殿艮、芦荻竹、嫦娥垌、马鞍岭、崩塘、那雾塘、土地田、三兜竹10个村委会。 那彭镇 29138 32万 那彭镇社区;那彭、担坳、那蒟、白沙、六湖、彭新、清湖、那勉、凤凰岗、那里、后立、英学、屋背13个村委会。 那思镇 24476 21万 合江、禄宦塘、米子、那京、那思、塘底、定蒙、茶蓝垌、牛寮水、扁陂10个村委会。(钦南区行政区划及人口参考来源)
人口民族到2006年底,钦南区总人口56万人,汉族和壮族是钦南区的世居民族。
钦南区钦南区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位置
钦南区位于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中心位置,广西南部沿海。是一个集临海工业园区、滨海文化旅游胜地、广西沿海交通枢纽、大西南接海点等众多功能与优势于一身的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中心区。
区位优势
钦南区钦南区是钦州市的主城区,它位于广西南部沿海、北部湾的顶端是中国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广西与东协联系的"桥头堡"和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水陆交通枢纽。钦南区交通便捷,地域优势明显,使钦南区成为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城市经济、海洋经济、物流经济和旅游经济之地。
气候钦南区地处亚热带,受海洋性季风气候调节,气候温和,四季如春,钦南区气候属南亚热带气候,具有亚热带向热带过渡性质的海洋季风特点,年日照时数为1800小时左右,年平均气温21℃-23℃,年平均降雨量在1600毫米左右。
海岸线钦南区有8个镇地处沿海,海岸线长达5208公里。
地貌钦南区三面环陆,南濒海洋,地势北高南低,属丘陵地貌类型,丘陵交错在山地平原台地之间,境内有全市最大的冲积平原--钦江三角洲。钦南区属滨海丘陵地带,地形低矮,起伏较缓。
自然资源 水资源钦南区内河流皆为中小河流,流量丰富,主要河流有钦江、茅岭江、大风江、丹竹江、白鹤江、关塘河等,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流量随雨季变化而变化。
矿产资源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锰、钛、石英砂、花岗岩、陶土等30多种,其中优质陶土储量达30多亿吨。
海洋资源钦南区钦州湾沿海海域辽阔,海洋生物丰富,盛产名贵的经济鱼类600多种,贝类500多种,甲壳类30多种,藻类10多种;有"海洋生态调节器"之称的红树林面积达3894公顷。
经济 综合2009年钦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1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182%、213%。
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93亿元,增长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1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7亿元,分别增长55%、134%和23%。
2011年实现财政收入34亿元,增长108%,其中税收收入28亿元,占财政收入的829%,税收比重比上年提升了75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支出112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895%,增长417%。
钦南区2013年钦南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94亿元,同比增长14%,总量和增速排名第一;财政收入 54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税收收入43亿元,占财政收入的80%,税收比重排名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71亿元,同比增长413%,总量和增幅排名第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24亿元,同比增长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3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排名第一;外贸进出口总额31亿美元,同比增长49%,增速排名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4444元,同比增长99%,总量和增速排名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8544元,同比增长126%,增速排名第一。
第一产业钦南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最佳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有力地增加了农民收入。2008年1-5月份,该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0526万元,同期增长2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65元,同比增长15%。
农业生产2011年钦南区粮食总产量163万吨,圆满完成全年粮食种植任务。
2012年钦南区特色农业提升工程"有效推进,糖料蔗种植面积268万亩,2013年榨季进厂原料蔗90万吨,比上个榨季增加10万吨;全区无公害蔬菜基地达到106万亩。
2012年全区龟鳖养殖规模达1255吨,年产值15亿元,创造利润近7亿元;大蚝养殖15万亩,产量196万吨;无公害对虾养殖59万亩,产量35万吨;海鸭蛋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林业经济发展加快,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8万亩,占年度任务的116%;全区木材加工企业110家,年产值达到21亿元。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28亿元,增长57%。
第二产业钦南区已成为北部湾(广西)临海工业配套产业加工基地,已经形成了以制糖、制革、制药、制陶、食品加工、修造船、林浆纸为主的门类比较齐全的临港工业休系,产业格局已逐渐形成多元化,黎合江、大田、西郊等工业集中区已初具规模。
自动化生产2008年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给钦南区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2008年第一季度,该区4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9731万元,同期增长235%;
2012年钦南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达到103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1亿元,增长412%。
2012年黎合江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五通",建成投产项目30个。广西明利化工产值突破10亿元,成为该区首个超10亿元企业。8家规模以下企业发展成为规模以上企业,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家,同比增加7家,亿元企业总数达到22家。
第三产业2008年1-6月,该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04%,增幅同比提高838个百分点。2008年6月份,该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51亿元,同比增长2736%。
2012年钦南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94亿元,增长1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25亿元,增长176%。
2013年钦南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3亿元,同比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31亿美元,同比增长49%。
社会 城乡建设2012年钦南区城乡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完成那丽、黄屋屯、康熙岭等镇的总体规划,以及30个村庄规划的编制。
和谐塔2012年钦南区投入镇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900多万元,硬化城镇街道3230米,铺设下水道4975米,硬化村道991公里,名镇名村建设步伐加快,投入资金1068万元,完成兴犀大道改造、镇区街道铺设等项目建设。
民生2012年,钦南区投入各类民生保障资金115亿元,比上年增加42亿元。全年完成交通投资1亿元,建成村级水泥路94条,共237公里,全区147个行政村已有145个通水泥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
全年完成水利投资14亿元,除险加固小(二)型水库25座,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33个,解决了2万人饮水问题。
钦南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深入实施,累计竣工保障性住房230套,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如期完成。社会就业渠道不断拓宽,新增城镇就业5146人,帮助1150名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
科技2011年,钦南区科技进步成果显著,专利申报和授权取得突破,全年申报专利116项,获得专利授权86项。顺利通过全国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被列为"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区)"。
教育2011年,钦南区教育事业优先发展,13个校安工程项目全部竣工,累计完成投资2140万元。
2012年钦南区教育投入逐步加大,校舍安全和镇村幼稚园项目建设加快,"两基"成果得到巩固发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位于全市前列。
交通钦南区形成了以钦州城区为中心,以海港、高等级公路、铁路、现代化电讯设施为骨架的海陆立体交通通信网路。
三娘湾旅游区钦南区内拥有南宁-钦州、钦州-防城、钦州-北海、黎塘-钦州、钦州-钦州港等五大铁路干线和桂海高速、钦防高速、钦陆一级、南北二级、钦港一级、沿海一级、钦犀二级等七条高等级公路,以及沙井港、龙门港、康熙港等一批海港码头。
政治钦南区人民 领导(2012年)
黄光发 区长 胡治格 常务副区长 吴晓华 副区长 陈朝文 副区长 刘秀梅 副区长 黄济华 副区长 潘新峰 副区长 苏建华 副区长 许盛副 调研员 林恒副 调研员 旅游钦南区风景秀丽,拥有三娘湾、刘冯故居两个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另有平山岛、龙门群岛、麻蓝仙岛等。
平山岛坐落在钦州城的南面,四面环水,与市区一水相隔土地平坦,林丰草茂,临海的一面又突兀一座山峰,风光旖旎,景色秀丽。康熙岭标准海堤,全长三十多公里, 号称广西第一堤,俗称"海上长城"。
龙门群岛龙门群岛位于美丽茅尾海南端,距离钦州市区约25公里。主要景点有仙岛公园、七十二泾、茅尾海、龙门岛、亚公山、青菜头、绿岛、五马归槽等景点。是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胜地。
三娘湾三娘湾旅游区位于钦州市犀牛脚镇东南面,距钦州市区40公里,南临北部湾,背倚乌雷山。三娘湾自然风光优美、渔家风俗浓郁独特,海滩、海岛、海珍、海豚、海上森林、海洋文化等海洋旅游资源在这里富集,还有海上国宝(中华白海豚)。
龙门群岛该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先后获得"广西首届十佳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拥有"中华白海豚之乡"美称,是著名**《海霞》的外景拍摄地和中央电视台MTV《湾湾歌》和电视剧《海藤花》的拍摄基地。
冯宫保第冯宫保第又名冯子材故居,为晚清抗法名将冯子材退居时住所。座落于钦州城钦南区北白水塘村,建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占地面积64350平方米。居所坐南向北,砖木结构,包括三个小山丘,周围有墙坦。屋分三进,每进三栋,每栋三式,构成富有古风特色的"三排九"的建筑模式。建筑注重牢固实用,没有豪华的装饰,但质高艺精。还有宗庙、塔、宇、马厩、鱼塘、水井、花园、果园等附属建筑。院内东头立有碑林,字迹精湛清秀,笔势劲遒,自成一景。
冯子材故居 麻蓝岛钦州新八景之一的麻篮仙岛,包括钦南区犀水脚镇的麻篮岛和大环的范围。麻篮岛(又名麻篮头)是钦州湾上的一个海岛,发总面积295万平方米(含西北一片沙滩15万平方米),位于犀牛脚镇的西北面,所在地43公里,水从钦州港到该2海里,麻篮岛的外形酷似一个牛轭,呈现长弯形。该岛最宽处400米,最窄处200米,有一个面积8万平方米的小山,海拔218米。
名优特产钦南区著名的特产有坭兴陶、红边龟、海鸭蛋、瓜皮小吃、辣椒、火龙果等。
坭兴陶钦州坭兴陶
坭兴陶是钦南区最有特色、最富魅力的产品数千年古陶钦州坭兴陶。
坭兴陶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钦州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二十世纪初期,钦州坭兴陶两次荣获国际金奖。近百年来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家级展览会评比并获大奖40多项,其中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获万国博览会金牌奖,1930年在比利时获世界陶艺展览会金质奖。
海鸭蛋
海鸭蛋是钦州沿海滩涂养殖的"钦州麻鸭",麻鸭所产的"海蛋",比普通鸭蛋大,蛋黄颜色橙红,核黄素含量高,尤其是"绿壳蛋"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营养价值很高。
钦南青蟹
钦南青蟹,学名锯缘青蟹,是钦州市名贵的海产之一。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
钦南区石斑鱼
钦南区石斑鱼是钦州四大名贵海产之一。它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国内外市场上久负盛名,
钦南沿海常见的品种有宝石石斑鱼、六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云纹石斑鱼、青石斑鱼、纵带石斑鱼等。
历史名人冯子材
(1818-1903),字南乾,号萃亭。钦州沙尾街人。道光末年,子材曾在博白参加农民军反对清朝统治,不久投奔清军,参加镇压太平军,得到广西提督向荣赏识,从咸丰元年(1851年)起,由把总升千总、游击、参将、副将,咸丰七年(1857)任总兵,十年(1860年)督办镇江军务。
同治四年(1865年)调任广西提督,战转于粤、桂和中越边境。光绪十年(1884)8月26日,清 对法国宣战。法军进入镇南关,冯子材指挥作战,英勇抵抗,杀得法军败溃,取得了镇南关大捷。
光绪二十九年两广总督岑春煊又命子材出办团防,会办广西军务。刚招募成军,子材便卧病军中。在临终前口授《遗折》,念念不忘巩固边防。同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于南宁逝世,终年86岁。
宁原悌(生卒年不详),钦江县(今久隆镇)人,唐武后永昌元年(689)中进士。廷试原悌名列第九,授任秘书省校书郎,累官至谏议大夫。唐玄宗朝,任用原悌兼修国史,原悌秉笔直书李建成、李元吉被太宗所杀之事,实写国史逆了圣意,辞官回家,死后葬在钦江东岸的大帽山(又称大墓山)。朝廷下诏在上蒙村建立祠堂,又在钦州北郊二里处建有祠庙称谏议庙。
刘永福刘永福(1837~1917),名义,字渊亭,钦州人。黑旗军首领、抗法名将。1865年(清同治四年),创立黑旗军。1867年,进入越南保胜建立根据地。1873年,法军进攻河内,越南阮氏王朝向驻扎越南高平、谅山的清军和保胜的黑旗军求援。清军不愿介入,而刘永福亲率所部精锐数百人,设伏阵斩法军主帅安邺,取得了与法国侵略者首次交锋的胜利。1882年,法军再次攻占河内,刘永福再次率军开赴抗法前线。5月19日,经过激烈战斗,击毙法军主帅、驻交趾支那舰队司令李威利,取得了中外闻名的纸桥大捷。次年,刘永福黑旗军在越南怀德和丹凤,大战法军,并取得了胜利。
冯兆金
(1845-1894),字丽生。城郊龙船冲(今康熙岭镇傍钦村)人。14岁跟冯子材学武艺,后当冯差役。清同治年间到光绪初年,3次随冯子材出镇南关作战,官至副将,赏戴花翎。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翌年,冯子材复出招兵抗法,委兆金为招兵委员。兆金仅15天,便招集士兵1200人编入萃军。中日战争期间,兆金率领威勇前营随统领冯相华抵浙江防卫,接统楚军寅字中营,光绪二十年(1894)秋,病殁营次。终年49岁。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