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麝香鹿是国家几级保护动物

   2023-05-25 互联网艺莲园473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麝香鹿是一种胆小、非群居性的鹿,皮毛上有斑点、大耳朵、短尾巴且没有鹿角。它是唯一生有胆囊的鹿,而且公鹿向下弯曲的犬齿也是鹿科中独一无二的。麝香鹿栖息于从西伯利亚、横跨韩国、延伸至喜马拉雅山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麝香鹿是一种胆小、非群居性的鹿,皮毛上有斑点、大耳朵、短尾巴且没有鹿角。它是唯一生有胆囊的鹿,而且公鹿向下弯曲的犬齿也是鹿科中独一无二的。麝香鹿栖息于从西伯利亚、横跨韩国、延伸至喜马拉雅山脉的山区中,海拔高度可达 2438 米。 公鹿的麝腺可产生浓烈但令人愉悦的气味,是人类争相取得之物,这气味是来自于麝香酮。麝腺在摘除后,必须先干燥,并稀释干燥后的糊状物,才能提炼出香味。这通常用在香水中,因此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动物制品。正因为如此,盗猎是麝香鹿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不过,从麝香鹿身上取得麝香酮现已受到严格控制,且已经发现其它来源,例如麝香花、麝香木及麝香梨,而最常见的方式是以合成方法产生。

麝与獐子有什么区别求大神帮助

  麝

  汉字释义

  shè

  ㄕㄜˋ

  郑码:TXND,U:9E9D,GBK:F7EA

  笔画数:21

  部首:鹿

  笔顺编号:413522115353251113124

  〈名〉

  麞,麞如小麋。脐有香。——《说文》。字亦作麝。

  翠山,其阴多旌牛麞麞。——《西山经》。注:“似獐而小,有香。”

  产于中亚山地的一种小型粗腿的鹿,雄兽有值钱的麝囊,在鹿类中是唯一具有胆囊者 ,能分泌麝香。通称“香獐子”;

  “麝香”的简称。亦泛指香气 [musk]。如:麝鹿(极细的麝香粉);麝枕(香枕);麝脑(麝香精);麝酒(麝香浸制的酒) 。

  同音字:

  厍 设 社 舍 拾 射 涉 赦 摄 慑 滠 歙

  词组:

  麝香 雄麝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体的分泌物,有特殊香气,可制香料,也可入药

  麝鼠 哺乳动物,毛棕黑色。生活在沼泽地带,毛皮可做衣服。

  麝牛 哺乳动物,体形像牛而稍小,皮下有腺体,分泌物有特殊气味。生活在北美洲的极北地区。

  麝囊 瑞香花的别名。

  麝带 麝香带。

  麝脐 雄麝的脐,麝香腺所在。借指麝香。

  名称:麝

  拉丁文学名:Noschus noschiferus Linnaeus

  英文名:musk deer

  中文别名:原麝、香獐、獐子、山驴、林獐

  藏名音译:纳瓦

  分 类:哺乳纲 偶蹄目: Artiodactyla ,麝科:Noschidae

  体长:70~80厘米

  肩 高:低于50厘米

  体 重:成年雄性体重约80千克,雌性约60千克

  寿 命:15~19年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形 态:

  形状像鹿而小,后肢明显长于前肢,雌雄头上均无角;四肢趾端的蹄窄而尖,侧蹄特别长;全身褐色,密被波形中空的硬毛,只有头部和四肢被软毛。耳长直立,上部圆形。眼较大,吻端裸露。尾短。

  特殊性:

  雄性具有终生生长的上犬齿,呈獠牙状突出口外,作为争斗的武器,雄麝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体能分泌和贮存麝香,有特殊香气,可制香料,也可入药。麝与獐有颇多相似处,致使古今文献记载都有将"麝"误称作"獐"现象,进而造成一些研究历史时期动物分布与变迁学者的失误文章在考证文献记载相关物种的时空基础上,综合麝与獐不同的形态特征与空间分布,尤其是生态环境变化与古今延续等相关情况,对历史时期麝与獐的分布进行研究与鉴别,提出此二物种既有各自的单纯分布区,也存在同域分布现象,并划分出这些区域

  毛 色:

  通体暗褐色。耳背、耳尖棕灰色,耳壳内面白色,下颌白色。颈下向后至肩有两条白纹。颈背,体背有4-5纵地土**斑点,腰部及臀部两侧的斑点明显而密集,无清晰的行次,腋下、鼠鼷部、四肢内侧和臀部周围浅棕灰色,四肢外侧深棕色,尾浅棕色。

  地理种群差异:

  我国麝类资源丰富,有林麝、马麝、原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等5种,原麝和马麝体较大,浅褐色。只有原麝全身具白斑点。

  分布情况:

  中国四川、湖南、湖北、青海、陕西、贵州、云南、西藏的波密、 察隅、错那、措美、林芝、米林、工布江达等地。

  原麝分布于东北、华北;马麝见于青藏高原及邻近各省;林麝数量多,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均有分布。喜马拉雅麝只分布在西藏少数地区。黑麝分布在西藏和云南的少数地区。

  物种状况:

  由于各种麝类动物已经成为濒危物种,我国近日将它们均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升格为一级保护动物。目前我国麝类动物资源的总蕴藏量估计约有60万头,仅为50年代的五分之一,其中林麝最多,以下依次为原麝、马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现在我国对麝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不仅在其分布区内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麝类资源。而且早在50年代后期就发展了麝类养殖业,并改变了以往杀麝取香的方法,逐步摸索出了从香囊口直接掏取麝香的科学方法,3—8月麝腺分泌旺盛时,可以活体取香二次,为减少破坏野生种群、扩大饲养规模、提高麝香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科研部门还开展了人工合成麝香的研究,以及利用生物工程的最新手段,培养麝香腺细胞,为早日解决商品麝香的供求矛盾打下基础。

  麝共3种。分布于亚洲东部。林麝体小,色深,呈黑褐色。原麝和马麝体较大,浅褐色。只有原麝全身具白斑点。中国麝类资源丰富,原麝分布于东北、华北;马麝见于青藏高原及邻近各省;林麝数量多,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均有分布。麝栖居于山林。多在拂晓或黄昏后活动,听觉、嗅觉均发达。白昼静卧灌丛下或僻静阴暗处。食量小,吃菊科、蔷薇科植物的嫩枝叶、地衣、苔藓等,特别喜食松或杉树上的松萝。营独居生活,颇警觉。行动敏捷,喜攀登悬崖,常居高以避敌害。喜跳跃,能平地起跳 2米的高度。雄麝利用发达的尾腺将分泌物涂抹在树桩、岩石上标记领域。在领域内活动常循一定路线,卧处和便溺均有固定场所。栖息在某一领域的麝不肯轻易离开,即使被迫逃走,也往往重返故地。夏末上高山避暑,每年垂直性迁徙约两个月,然后重返旧巢。

  麝在历史上曾是个广布种,种群数量巨大。近两个世纪尤其是本世纪中叶以来,麝的分布区域逐渐缩小,资源下降很快,目前分布于亚洲部分地区(大约在十多个国家)。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本世纪70年代俄罗斯麝种群数量在10-12万头之间,到90年代初则下降了50%。目前,估计俄罗斯的麝种群在56-6万头之间,其中在远东的麝种群近年内下降了60%;蒙古的麝类已罕见,1985年估计是44万头,在那之后未再进行过调查统计;北朝鲜半岛种群已濒于灭绝我国是世界麝的主要分布国,有记录的分布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资源量和麝香产量均占世界的约70%。

  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麝资源的估计量为300万只左右,到90年代估计量约为50-100万头。80年代后,由于钢丝套等猎具的使用和偷猎、走私现象日益严重,其资源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根据各方面数据分析,目前中国麝的资源量约在50万头左右。

  生活习性:

  麝栖居于山林。多在拂晓或黄昏后活动,性怯懦,听觉、嗅觉均发达。白昼静卧灌丛下或僻静阴暗处。食量小,吃菊科、蔷薇科植物的嫩枝叶、地衣、苔藓等,特别喜食松或杉树上的松萝。营独居生活,颇警觉。行动敏捷,喜攀登悬崖,常居高以避敌害。喜跳跃,能平地起跳2米的高度。雄麝利用发达的尾腺将分泌物涂抹在树桩、岩石上标记领域。在领域内活动常循一定路线,卧处和便溺均有固定场所。栖息在某一领域的麝不肯轻易离开,即使被迫逃走,也往往重返故地。夏末上高山避暑,每年垂直性迁徙约两个月,然后重返旧巢。一般雌雄分居,营独居生活,而雌兽常与幼麝在一起,以晨昏活动频繁,有相对固定的巡行,觅食路线,通常只在标定的范围内活动。

  生活环境:

  多栖息于针叶林、针阔叶湿交林、疏林灌丛地带的悬崖峭壁和岩石山地。很少见于平地的树林、平原、池沼或荒山秃岭。

  生理特征:

  于每年12月至翌年1月发情交配,怀孕期半年,夏初产仔,每胎1~2仔。幼麝 15岁即达性成熟。在雌麝产仔育仔时期,雄麝泌香。麝香囊大小如鸡卵,位于腹肌与皮肤之间,囊口在尿道口之前约02厘米处。泌香期持续约1周。此时睾丸和香囊肿胀,体温略有升高,进食量减少,尿内所含17-酮类固醇明显升高。香囊内贮满香液,以后逐渐浓缩成半固体状的麝香。

  经济价值:

  麝香是珍贵的中药材和优质定香剂,具浓郁香味,穿透力强,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据《本草纲目》载,麝香有“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的功能,是治疗中风、脑炎的特效药。

  麝香是麝的雄兽腹部下方生长的香腺和香囊中分泌和贮存的一种外激素或信息化合物。香囊是雄兽的副性征之一,为椭圆形的袋状物,埋于生殖器前的组织深处,香腺处于香囊的前方和两侧,主体部分包绕在香囊的前方,向后侧方逐渐变细,伸向囊的腹面两侧。麝香由香腺部和香囊部的皮脂腺分泌形成,香腺主要是由要是由腺泡细胞和疏松结缔组织组成,高柱状的腺泡细胞游离部脱离腺泡细胞进入腺泡腔,成为麝香的初香液,初香液经导管进入香囊腔后与皮脂腺所分泌的大量皮脂共同形成麝香,并进行熟化和贮存,大约需要两个月的转化过程,才形成粉粒状的“蚂蚁香”和颗粒状的成熟的“挡门子香”。成熟的麝香呈咖啡色,干后为深褐色,其形状多呈粉末状,也有时为籽粒状、皮膜状和油脂状,成分有麝香酮(05—2%)、灰分(7—8%)、水分(10—15%)和胆固醇酯(04—24%)等。雄兽从1岁就开始分泌麝香,3—12岁是麝香分泌最旺盛的时期,其形成和分泌过程是连续性的,但只有每年的5—7月间有4—10天的泌香旺盛期,届时雄兽常发生睾丸及阴囊肿胀下垂,腺囊增大,拒食等生理反应。麝香在生物学上称为外激素,具有浓厚而奇异的香味。这种香味平时是它们彼此相互辩认、增加交往,以及减少同竞争对手遭遇的通讯联系手段,在繁殖期间则具有吸引异性的强烈作用。

  麝香在香料工业和医药工业中也有着传统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四大动物香料(麝香、灵猫香、河狸香、龙涎香)之首,香味浓厚,浓郁芳馥,经久不散。我国生产的麝香不仅质量居世界之首,产量也占世界的70%以上。然而,由于世世代代都在采用杀麝取香的方法,致使野生麝类资源越来越少,以至于在海拔较低的山地已很少见到麝的踪迹,尤其是北方原麝,已经在新疆、河北等地消失,如果不加以保护,就会有绝灭的危险。

  麝香作为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香料,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朝的《神农本草经》,明朝的《本草纲目》等诸多本草药典均将麝香列为诸香之冠、药材中的珍品,认为它能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主治风痰、伤寒、瘟疫、暑湿、燥火、气滞、疮伤、眼疾等多种疾病,很多著名的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大活络丹、六神丸、苏合香丸、云南白药等都含有麝香的成分。现代临床药理研究也证明麝香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刺激心血管、促进雄性激素分泌和抗炎症等作用。

  麝的养殖

  1麝的性成熟和配种年龄

  动物随着性成熟而出现的生殖能力。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器官只有在达到性成熟时才开始产生成熟的具有结合能力的生殖细胞。

  麝的性成熟期与种类、性别、气候、饲养管理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有关。麝的性成熟开始的年龄约在出生后18个月,但并不能马上进行交配,因为早交配就早妊娠,影响麝的正常生长发育,影响生产性能。为了保持麝的健康以及获得品质优良的仔麝,必须达到一定年龄才允许交配。营养好、发育快的母麝6~8月龄性就成熟,可交配受孕。个别发育慢的、营养不好的1岁半还不能性成熟。在人工驯养下,每1次配种年龄必须在个体发育比较完全时才可以进行。一般适宜年龄,公麝是3岁半;母麝发育好、体健壮的1岁半左右可以配种,最好在2岁半后配种。

  2麝的发情

  麝为季节性发情的动物,发情交配期在10月到翌年2月份。公麝发情期较长,从9月份开始直到翌年4月份,11~12月份为发情旺期,属于短日照发情类型。

  母麝是季节性多次发情。在1个发情季节,可出现3~5个发情周期。母麝性周期为19~25天,平均为21天。发情持续时间为36~60小时,发情旺期可持续24小时。

  母麝达到性成熟后,在发情时表现出发情征候。这时母麝表现不安。允许公麝接近和爬到它的背上。母麝发情期,食量减少,阴道粘膜潮红,并有粘液流出,阴户略微红胀。性兴奋时,到处嗅粪、尿、嗅其他麝,排尿频繁,臀毛竖立,尾巴翘起暴露出外生殖器。性欲强的,还发出"嘀嘀"或"咩--咩--咩"的叫声。愿意接近公麝,并接受交配。

  公麝在发情期,睾丸变大,表现兴奋,经常追逐母麝,并发出发情时特有的叫声。沿獠牙流出泡沫状的唾液,扭动身体后躯,追逐母麝,表现出性冲动。

  3麝的选种选配

  为了搞好麝的配种工作,采取选出优良种公麝参加配种的办法,选择种公麝和组织选配是麝饲养业育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每个麝场都应建立一定数量的育种核心群,以提高整个麝群的质量。麝场只有进行选种,实行科学养麝,才能做到选种选配。

  选择的种公麝,必须体质良好,性欲旺盛,年龄适宜,睾丸匀称,产香量高,肥满度适宜,并能将这些基本优良特性巩固下来并传给后代。

  4麝的配种

  我国驯养的麝多数仍处于野生状态,发情期公麝特别狂暴,不易接近,因此现阶段麝的配种多为自然交配方式。目前生产中所采用的配种法主要是单公群母配种法、试情配种法及群公群母配种法。麝的配种法分述如下:

  (1)单公群母的配种法首先根据生产性能、年龄、体质状况,将母麝分成若干个配种小群,每群4~6只母麝,选定放入1头公麝,不替换。

  另外一种方法是以每群12~15只母麝,选定种公麝按1∶5的比例,1次只放1头公麝,每隔5~6天替换1次。到母麝发情旺期,须2~3天替换1次种公麝。在几天之内公麝已配2~3次以后,尚有母麝发情需要交配时,应将该母麝拨出与其他种公麝交配,以利于保持种公麝的体况良好和提高后裔品质。采用此种配种方式时,公母比例和替换时间须根据公麝的配种能力和母麝发情情况决定。配种时必须注意公母比例,及时观察,及时调整。生产实践证明,1∶5的准胎率和双胎率最高。在发情配种季节,每头种公麝可配10头母麝,但是配得头数过多,会损害公麝健康,降低高麝的受胎率。因此,在一个配种季节,1头种公麝实际配3~5头母麝是比较适的。

  (2)群公群母配方法可分为两种类型。

  ①群公群母1次放入,配种期间不替换种公麝的配种方法就是按1只种公麝负担3~4只母麝配种比例。在配种开始时,1次将公麝全部放入配种的母麝圈内,在整个配种期,如果种公麝没什么问题时,可不进行拨出,如果有些公麝患病,性欲不高,体质特别衰弱,起不到配种作用,可及时将其拨出。一般拨出后不再进行补充。

  ②群公群母混合后,在配种期中间替换全部种公麝的配种方法全期替换次数为1~2次,配种的公母麝也是1∶3~4。有的将初次参加配种的3~4岁公麝放入配种母麝圈内,引诱母麝提早发情,此时为诱情期。至母麝发情旺期到来前,按1∶3的公母比例,换入壮龄优良种公麝进行配种。配种旺期后,如有70%~80%的母麝配种已经完成,可将体弱的配种能力差的公麝拨出,再按1∶5的比例留公麝,一直坚持到配种全部结束为止。

  配种工作的进行,在圈养条件下,经过选择的种公麝于9月份放入母麝群配种。

  麝交配时间短、速度快。1次射精量约为05~065毫升,每毫升精液含精子数为20~30亿。每天交配2~3次的公麝,每天可配2头母麝,交配量不宜过大。

  刚配完的麝,因血液循环加快,呼吸促迫,一切生理机能尚未恢复正常,不宜马上饮水。

  配种期结束后,应立即将所有公麝从母麝圈内拨出,分别予以精心的饲养管理,使其迅速恢复体况,安全越冬。

  5麝的妊娠与产仔

  麝的妊娠期因麝的种类、个体特点、驯养方式以及其他外界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为175~190天,平均181天。据此,可推算出大致的分娩期,便于预先作准备。1胎双仔或三仔的母麝,其妊娠期最大,平均有184~189天左右。

  妊娠期的长短虽然由许多因素决定,其中主要的因素是母麝的饲养管理条件和母鹿个体特点。如母麝饲养条件好,则胎儿生长发育迅速,生命力强,产仔较早;母麝体况不佳,饲养条件差,胎儿发育不好,通常产仔较晚。

  母麝妊娠后,食欲增强,采食量逐渐增多,妊娠中期采食旺盛。妊娠3~4个月后的母麝,运动小心谨慎,行动迟缓,性情安静,容易疲倦,有时躺卧。妊娠后期(产前1~2个月),胎儿生长育较快,母体腹围显著增大。接近产仔前,母麝乳腺体积增大。

  麝的产仔期根据其发情、配种期和妊娠期的不同而不一致。如配种提前而集中,则产仔也随之提前与集中。一般都在5~6月产仔,个别配种迟的9月初产仔。每年繁殖1次,每次产1~3仔。圈养麝双仔率占80%左右,3仔极少。初产母麝多数一胎1仔。产双胎者,仔麝多为1公1母。在一般情况下,麝在5~6月份集中产仔有利。当新生仔麝开始大量采食饲料时,正是日照时间长,气温适宜,青绿饲料丰盛的时期,有利于促进仔麝早期的快速生长发育和提高成活率。

  麝资源保护和麝香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我国的麝资源和天然麝香资源已处于极为严重的状况,必需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才能保证麝资源的生存、恢复、发展和麝香的持续利用。

  在麝的保护方面,应大大加强保护力度,将麝从国家II级提升为I级,以提高对偷猎、走私、无证经营 等非法活动的处罚强度。同时,结合“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工作,对资源恢复到一定程度后的合理利用、人工饲养和库存原料等作出合适的规定。在现有较高密度麝的分布、但没有建立保护区的区域建立麝的重点保护区,使其成为资源恢复的扩散源和种质交流的基因库。同时强化对偷猎的执法行动和其它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在麝的活体取香和人工饲养方面,应进行野生麝活捕活体取香技术的研究,如此项技术研究成功,必将极大的缓解对野生麝种群的捕杀压力。同时结合国家西部开发战略,在西部有合适自然环境条件的地区建立大规模的围栏放养基地,为西部的经济发展注入一个新的活力因素。对现有的人工养麝场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扶优汰劣,制定规范,促进人工养麝向产业化规模发展,以大幅度提高人工养麝的技术水平和产香量。

  在麝香的持续利用方面,为杜绝麝香的走私现象,加强麝香的统购统销管理,应对国内现有的所有含麝香产品进行一次全面的登记,由主管部门或权威专家按急救、治疗、保健和其它合理的标准确定可使用天然麝香的产品,并尽早开展麝香原料和含麝香产品的标记技术和可行性的研究工作,以保证产品中麝香来源的确定性及有关管理措施的可操作性。同时,对国内麝香的生产和经营利用单位进行规范管理,根据野生麝香、家养麝香、人工合成麝香的资源、生产和使用特点,确定有区别的、合理的经营体系和使用范围,并鼓励有关企业直接参与麝资源的保护、恢复和发展工作。

人工合成香料有哪些?

麝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文名 :麝 拉丁文学名 :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 英文名 :musk deer 中文别名 :原麝、香獐、獐子、山驴、林獐 藏名音译 :纳瓦 分类 :哺乳纲 偶蹄目: Artiodactyla ,麝科:Noschidae 体长 :70~80厘米 肩高 :低于50厘米 体重 :成年雄性体重约8千克,雌性约6千克 寿命 :15~19年 保护级别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特点 脐有香,字亦作麝。注:“似獐而小,有香”。产于中亚山地的一种小型粗腿的鹿,雄兽有值钱的麝囊,在鹿类中是唯一具有胆囊者 ,能分泌麝香。通称“香獐子”;“麝香”的简称。亦泛指香气 。如:麝鹿(极细的麝香粉);麝枕(香枕);麝脑(麝香精);麝酒(麝香浸制的酒) 。麝香 雄麝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体的分泌物,有特殊香气,可制香料,也可入药。 麝脐雄麝的脐,麝香腺所在。借指麝香。麝:原麝、香獐、獐子、山驴、林獐:哺乳纲 偶蹄目:麝科:体长:70~80厘米肩 高:低于50厘米,体重:成年雄性体重约8千克,雌性约6千克,寿命:15~19年,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编辑本段]种群差异 我国麝类资源丰富,有林麝、马麝、原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等5种,原麝和马麝体较大,浅褐色。只有原麝全身具白斑点。原麝分布于东北、华北;马麝见于青藏高原及邻近各省;林麝数量多,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均有分布。麝栖居于山林。多在拂晓或黄昏后活动,听觉、嗅觉均发达。白昼静卧灌丛下或僻静阴暗处。食量小,吃菊科、蔷薇科植物的嫩枝叶、地衣、苔藓等,特别喜食松或杉树上的松萝。营独居生活,颇警觉。行动敏捷,喜攀登悬崖,常居高以避敌害。喜跳跃,能平地起跳2米的高度。雄麝利用发达的尾腺将分泌物涂抹在树桩、岩石上标记领域。在领域内活动常循一定路线,卧处和便溺均有固定场所。栖息在某一领域的麝不肯轻易离开,即使被迫逃走,也往往重返故地。夏末上高山避暑,每年垂直性迁徙约两个月,然后重返旧巢。 1原麝 原麝全身黑褐色,体高55厘米左右,体长85厘米左右,体重8~12千克,全身黑褐色。黑龙江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大别山均有分布,进一步可分为东北原麝和安徽原麝。 2马麝 马麝多生活在海拔2000~4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或密林中,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体长85~90厘米,高50~60厘米,是体型最大的品种。眼眶周围有**圈,颈部背面有黑色斑块,吻长,耳大直立,善奔跑,体后部毛色较深。 3林麝 林麝主要分布于四川、新疆、西藏、青海、甘肃、贵州。林麝体型小,体长70~80厘米,高50厘米,体重约9千克,是主要养殖种类。林麝前肢短、后肢长,能攀上斜树,其所产麝香为上品。林麝毛色较深,四肢下部前面灰棕色,后部浅褐色,眼下有两条白色或黄白色毛带,直达胸部。幼麝背部有斑点,长成后消失。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形状: 形状像鹿而小,后肢明显长于前肢,雌雄头上均无角;四肢趾端的蹄窄而尖,侧蹄特别长;全身褐色,密被波形中空的硬毛,只有头部和四肢被软毛。耳长直立,上部圆形。眼较大,吻端裸露。尾短。 毛色: 通体暗褐色。耳背、耳尖棕灰色,耳壳内面白色,下颌白色。颈下向后至肩有两条白纹。颈背,体背有4-5纵地土**斑点,腰部及臀部两侧的斑点明显而密集,无清晰的行次,腋下、鼠鼷部、四肢内侧和臀部周围浅棕灰色,四肢外侧深棕色,尾浅棕色。 辨别特征: 雄性具有终生生长的上犬齿,呈獠牙状突出口外,作为争斗的武器,雄麝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体能分泌和贮存麝香,有特殊香气,可制香料,也可入药。麝与獐有颇多相似处,致使古今文献记载都有将“麝”误称作“獐”现象,进而造成一些研究历史时期动物分布与变迁学者的失误文章在考证文献记载相关物种的时空基础上,综合麝与獐不同的形态特征与空间分布,尤其是生态环境变化与古今延续等相关情况,对历史时期麝与獐的分布进行研究与鉴别,提出此二物种既有各自的单纯分布区,也存在同域分布现象,并划分出这些区域。 獐子俗称(原麝) 中文名称:原麝 拉丁学名:Moschus moschiferus 英文名:Siberian Musk Deer 商品名:麝香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二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 濒危等级:渐危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 生态环境:亚寒带针叶林, 针阔混交林 致危因素:因为贸易被捕猎,栖息地破坏 [编辑本段]分类地位 偶蹄目 Artiodactyla 麝科 Noschidae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黑龙江, 吉林, 内蒙古, 河北, 甘肃, 安徽 在我国分布于吉林敦化、黑龙江伊春、内蒙古大兴安岭,河北,北京,山西吕梁山、安徽大别山和新疆阿尔泰山等地。原麝在我国共分化为3个亚种,西伯利亚亚种分布于东北的大兴安岭和新疆阿尔泰山;东北亚种分布于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华北地区;安徽亚种分布于安徽。 国外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蒙古北部和东部、朝鲜及萨哈林岛。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一种小型的偶蹄类动物,体长为80-95厘米,尾长仅有3-5厘米,肩高50-60厘米,体重8-13千克。头上没有角,也没有上门齿,下犬齿呈门状,并与6枚门齿连成铲状,雄兽有一对獠牙状的上犬齿,一般为5-6厘米,露出唇外。身体的毛色为黑褐色,背部隐约有六行肉桂**的斑点,颈部两侧至腋部有两条明显的白色或浅棕色纵纹,从喉部一直延伸到腋下。腹部毛色较浅。毛粗而髓腔大,毛被厚密,但较易脱落。头和面部较狭长,吻部裸露,与面部都呈棕灰色。耳长,大而直立。短短的尾巴藏在毛下。四肢很细,后肢特别长,站立时臀高于肩,蹄子窄而尖,悬蹄发达,非常适合疾跑和跳跃。 原麝终生具有肉桂**或橘**斑点,这与马麝、林麝差别较明显。东北原麝,身长85 厘米左右,肩高55-60 厘米,体重8-12 千克。全身显暗褐色,成年个体呈现肉桂**斑点,多排列成6 行。安徽原麝大小与林麝相仿,体长65-80 厘米,肩高小于50 厘米,体重8-12 千克。全身呈灰褐色,体背及体侧的毛色较深,腹部及四肢上部内侧毛色淡,后肢下部后侧的毛近于黑色,颊、额及耳背呈灰黑色,耳壳边缘黑褐色,耳内为白色;颌及喉白色向两颊伸延,向下沿颈部两侧在胸前连成环状,中央仍为灰褐色,在颈后两侧有两个白色斑点。1-2 岁的幼麝体背有横向的橘**斑纹,自肩至臀有13 条。成年麝斑纹逐渐消退,变斑点,排列成了纵行,股侧及近腹处有梅花斑,腰及臀部的斑点没有行次之分。 [编辑本段]生活环境 东北原麝栖息于北方大面积的针阔混交林内,食地衣、苔醉、杂草及树木的嫩枝叶等。安徽原麝栖息于海拔1 500 米以下的针阔叶混交林中,其活动区域随季节的交替也有所变迁。春季在低山阳坡灌丛中,夏在高山石崖边,冬在阳坡温暖处或树林中。初生仔麝全身被覆有棕**斑纹,随年龄的增长和被毛的脱换而呈现橘**斑点。其他均与林麝相似。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原麝一般雌雄分居,营独居生活,而雌兽常与幼麝在一起,以晨昏活动频繁,有相对固定的巡行,觅食路线,通常只在标定的范围内活动。在雄麝卧栖处,常留有浓郁的麝香味,视觉与听觉灵敏,性怯懦,为植物食性,原麝所食的植物种类十分广泛,包括低等的地衣、苔藓和数百种高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冬季食物较少时还啃食树皮。 原麝的性情孤独,胆怯而机警,常年生活在山地的阔叶林、灌木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有时随季节的不同作垂性的迁移。 原麝的食量很小,每天只吃1000克左右的食物,但所食的植物种类却很广泛,包括低等的地衣、苔藓和数百种高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冬季食物较少时还啃食树皮。饮水在山间小溪或小河边,冬季封冻后,还常常舔食积雪。 每只原麝的居住和取食的区域范围一般在10-15公顷左右,随山体高低、植被疏密、种群大小、地势走向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多在各自的居住地段内,沿着一定的路线行走、采食,还有固定的排泄粪便的场所和遮盖粪便的习惯。它还常用尾脂腺分泌的油脂,涂抹在树桩上,既作为划定领域的标记,又作为彼此联络的信息。 原麝雄兽平时的神态是精神抖擞,威风凛凛,雌兽则较温和腼腆,洒脱可爱。它很少发出叫声,即使出现敌害或发生异常现象,也只是从鼻孔里发出短促的喷气声,以表示自己的不满和抗议。当然,在它们不幸被捕获时,也会拼命地大叫。有趣的是,它在逃脱追捕之后的几天之内,往往还会回到该地,人们对这种固执的怀恋故土的情感,称之为“舍命不舍山”。 [编辑本段]繁殖习性 每当冬季来临,日照缩短,气温下降,原麝就进入了繁殖期。它是季节性多次发情动物,雌兽在一个发情季节内可以出现多次性周期,一般为13-20天,每次发情持续24-36小时。发情期间,常由一只雄兽和3-5只雌兽组成一个配种群。如果交配后受孕,雌兽就不再发情,也不接受交配。雌兽发情的初期,表现不安,不停地走动,此时如果有雄兽追赶,则逃跑或用臀部接触地面,拒绝交配。到了发情的盛期,雌兽则发出低沉的“嗯一嗯一”的求偶声,并主动接近雄兽,有时将臀部移向雄兽的头部,让其交配。 雌兽的怀孕期为175-189天。幼仔在5-7月出生,一般一胎生1-2仔。临产前3-5日,雌兽的活动减少,行动稳重。临产1-2小时则表现不安,尿频,行动极为谨慎,产门常一舒一张,随即将腰背弓起,子宫做交替收缩,寻找僻静的地方分娩。 初生的幼仔,体长为19厘米,体重为350-820克,身体为深棕色,有许多白色的斑点,数月后逐渐隐腿。幼仔被毛干燥以后就能站立,蹒跚而行,然后就开始吸乳,先用头和嘴数次触动乳房后,接着用嘴衔住乳头吸吮乳汁,有时还用前肢交替踢打乳房,这是一种刺激方式,有助于泌乳,同时发出“咪咪”的叫声。此时雌兽还经常舔食幼仔的肛门、外阴部和臀尾部。幼仔在出生后的1个月内极少活动,除雌兽每天定时走来喂奶外,整天伏卧在林中隐蔽的地方,只要敌害不直接触到它的身体,即使近在咫尺,它们也仍然一动不动。大约3月龄时,雌兽就离开幼仔,让它们独立生活。原麝15-2岁时性成熟,寿命为12-15年。 [编辑本段]保护价值 原麝所分泌的麝香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香料,具有十分高的经济价值。加之原麝的行动规律固定,近年来遭到过度捕猎,数量急剧减少,急待加强保护。

四大名贵动物药香料是什么

合成香料也称人工合成香料,是人类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模仿天然香料。运用不同的原料,经过化学或生物合成的途径制备或创造出的某一“单一体”香料。世界上合成香料已达5000多种,属于常用的产品有400多种。合成香料工业已成为精细有机化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成香料如按其化学结构或官能团来区分,有烃类、醇类、酸类、酯类、内酯类、醛类、酮类、酚类、醚类、缩醛类、缩酮类、曳馥基类、睛类、大环类、多环类、杂环类(吡嗪、吡啶、呋喃呋噻唑等),硫化物类,卤化物类等。

麝鹿人工养殖

  四大动物香料 麝香,龙涎香,灵猫香,海狸香,为四大动物香料。 麝香麝香是成熟的雄麝肚脐下方的香腺和香囊中形成的一种有香物质,又称寸香、脐香、当门子。 麝香的香味浓郁,经久不散,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系统有极其显著的影响,在香料工业和医药工业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雄性麝鹿的香囊是一个椭圆形的袋状物,位于肚脐下面,香腺包围在香囊附近,香腺中分泌出麝香的初香液,进入香囊之后形成麝香,再经过约两个月的熟化和贮存,才形成粉粒状和颗粒状的“麝香仁”。成熟的麝香呈咖啡色,干后为深褐色,其形状多呈粉末状,也有时为籽粒状、皮膜状或油脂状。 把香囊整个割下,晾干,就是“毛壳麝香”,其重量很小,一般只有5-10克。 毛壳麝香多为棕褐色,直径5厘米左右,呈椭圆形,带有密生的白色或灰棕色的毛,中间有一个小囊孔。剖开后可以看到一些粉末或小颗粒的“麝香仁”,还有一些少量的细毛和脱落的内皮,习称“银皮”。 野生麝香仁质软,油润,疏松。其中颗粒状的麝香仁质量最好,习称“当门子”,呈不规则的圆球形或颗粒状,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粉末状者称为元寸、寸香,多呈棕褐或黄棕色。 粉末状或颗粒状的麝香仁使用不够方便,也不宜精细把握用量,所以调配香料时常把麝香仁制成麝香溶液。 麝属动物有5种:原麝、马麝、林麝;黑麝、喜马拉雅麝,常称为麝鹿。麝虽然属于鹿科,但其体型很小,高度和长度都在1米以内,体重也只有几十斤,头顶没有角,雄兽还长有獠牙。 麝鹿喜欢生活在海拔较高的高原和山区,一般单独活动,嗅觉、视觉、听觉都很灵敏,胆怯,机警,行动轻捷,善于跳跃和奔越悬崖峭壁,是一种很“灵”的动物。一般凌晨开始活动觅食,天亮之后就休息;黄昏后又开始活动,直到午夜;喜欢吃松萝、苔草、杜鹃、高山柳、灌木的嫩枝叶、杂草等食物。麝鹿的活动、排便、栖息地都有固定的路线和场所,一般不轻易改变,有“舍命不舍山”之说。即使雨后惯行的道路受到阻碍,麝鹿也不会改寻捷径,而是尽力涉水而过。雄兽从1岁就开始分泌麝香,3—12岁是旺盛期,但要形成颗粒状的较好的麝香仁要8-10岁以上。麝香的形成和分泌是连续的过程,但在冬季和初春的交配期更为显著。所以,人们也在这些时候猎取野麝。 从生物学上看,麝香是一种外激素(外激素是动物腺体中分泌出来的, 能在同种动物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合物),其香味在平时是麝鹿相互辩认、增加交往、减少同竞争对手遭遇的通讯手段,在繁殖期间则有强烈的吸引异性的作用。 麝香不仅是高级的香料,也是最名贵的中药材之一。很多著名的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大活络丹、六神丸、苏合香丸、云南白药、苏合香丸、香桂丸等都含有麝香的成分。 麝香入药,最早见于《神农本草》,“麝香,味辛温,生川谷,辟恶气,杀鬼精物,温疟蛊毒痫痉,去三虫,久服除邪,不梦寤魇寐。”李时珍《本草纲目》云:“麝香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通诸窈,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 麝香药效神奇,具有强烈的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等功能,对中风昏迷、惊厥、癫痫、心绞痛、痈疽肿毒、咽喉肿痛,难产等多种病症均有明显的疗效。(麝香对子宫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孕妇忌用。)现代的药理学研究也证明,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脉搏、血压等有极为明显的影响,小剂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有抑制作用,对治疗冠心病、小儿麻痹症引起的瘫痪淋巴结核等诸多病症均有疗效。西药常用麝香作强心剂、兴奋剂等急救药。 麝香气味浓郁且迥异于其他的香味。单用麝香,无论量大量小,气味都不怡人,但若微量使用,并于其它香料搭配起来,却可以使整体香气更加稳定,而且其强烈的开窍醒神作用可以使香气具有一种特殊的灵动感和“动情感”。 麝香是中国的著名特产,不仅质量居世界之首,产量也占世界的70%以上。“西藏麝香”自古以来就是西方人士梦寐以求的天然宝物,早在公元一世纪,古罗马就有了来自西藏的麝香。(中国古代有四大对外通商渠道,北丝绸之路、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经过西藏的“麝香之路”。) 获取1千克麝香,大约要捕杀160头麝,由于世世代代都采用杀麝取香的方法,致使野生麝类资源越来越少,以至于在海拔较低的山地已很少见到麝的踪迹。目前我国麝类动物的估计约有60万头,仅为50年代的五分之一。无论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出产优质麝香的马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还是分布地区较广的林麝和原麝,都已经成为濒危物种,均被列入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现在的麝类养殖业,不再像以往那样杀麝取香,而是活体取香,从香囊口直接掏取麝香仁,不仅可多次获取,提高麝香产量,也大大减少了对野生种群的破坏。 龙涎香 龙涎香:龙涎香(Ambergris)是抹香鲸科动物抹香鲸的肠内分泌物的干燥品。取自需宰杀的抹香鲸,从其肠内取其分泌物(即鲸鱼的粪便,它是抹香鲸吞食墨鱼后,胃肠道分泌出来的灰黑色的蜡状排泄物)。其味甘、气腥、性涩,具有行气活血、散结止痛、利水通淋、理气化痰等功效;用于治疗咳喘气逆、心腹疼痛等症。本品系各类动物排泄物中最名贵的中药,极为难得。 世界上最早发现龙延香的国家,是古代中国。汉代,渔民在海里捞到一些灰白色清香四溢的蜡状漂流物,这就是经过多年自然变性的成品龙延香。从几 Kg 到几十 Kg 不等,有一股强烈的腥臭味,但干燥后却能发出持久的香气,点燃时更是香味四溢,比麝香还香。当地的一些官员,收购后当着宝物贡献给皇上,在宫庭里用作香料,或作为药物。当时,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宝物,请教宫中的“化学家”炼丹术士,他们认为这是海里的“龙”在睡觉时流出的口水,滴到海水中凝固起来,经过天长日久,成了“龙涎香”。 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个个自然之迷被揭开,大家认为龙涎香是“龙”的口水的说法不科学,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猜想:有人认为它是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有的说是海岛上和鸟粪飘入水中,经过长时间的风化而成的;有的说这是蜂蜡,在海水中经过漫长的漂浮生成;还有的说这是一种特殊的真菌。龙涎香也激起了海洋生物学家的兴趣,经过不断的研究,大家认为这是一种巨大的海洋动物肠道分泌物,至于是什么动物分泌的,一直没有弄清楚。 真正发现龙涎香秘密的是沙特阿拉伯科特拉岛的渔民。这个岛屿上的渔民主要以捕抹香鲸为生。龙延香其实是抹香鲸的排泄物,抹香鲸隶属齿鲸亚目抹香鲸科,是齿鲸亚目中体型最大的一种,雄性最大体长达23米,雌性17米,体呈圆锥形,头部约占体长的l/3,呈圆桶形,上颌齐钝,远远超过下颌。由于其头部特别巨大,故又有“巨头鲸”之称呼,它的头部之大,任何生物都没法比!有一次,一位老渔民在剖开一条抹香鲸的肠道时,发现了一块龙涎香。当时,渔民们认为这是它从海面吞食的,并没有当着一回事。但这消息不径而走,引起了海洋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他们立即进行深入的研究,终于解开了龙涎香之迷。原来,大乌贼和章鱼口中有坚韧的角质颚和舌齿,很不容易消化,当抹香鲸吞食大型软体动物后,颚和舌齿在胃肠内积聚,刺激了肠道,肠道就分泌出一种特殊的蜡状物,将食物的残核包起来,慢慢地就形成了龙涎香。科学家曾在一头 18 米长的抹香鲸的肠道中,发现了肠液与异物的凝结块,认为这是龙涎香的开端。科学家们认为,有的抹香鲸会将凝结物呕叶出来,有的会从肠道排出体外,仅有少部分抹香鲸将龙涎香留在体内。 排入海中的龙涎香起初为浅黑色,在海水的作用下,渐渐地变为灰色、浅灰色,最后成为白色。白色的龙涎香品质最好,它要经过百年以上海水的浸泡,将杂质全漂出来,才能成为龙涎香中的上品。从被打死的抹香鲸的肠道中取出的龙涎香是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它必须在海水中漂浮浸泡几十年(龙涎香比水轻,不会下沉)才会获得高昂的身份,有的龙涎香块在海水中浸泡长达百年以上。身价最高的是白色的龙涎香;价值最低的是褐色的,它在海水中只浸泡了十来年。 自古以来,龙涎香就作为高级的香料使用,香料公司将收购来的龙涎香分级后,磨成极细的粉沫,溶解在酒精中,再配成 5% 浓度的龙涎香溶液,用于配置香水,或作为定香剂使用。所以,龙涎香的价格昂贵,差不多与黄金等价。1912年12月3日,一家挪威捕鲸公司在澳大利亚水域里捕到一头抹香鲸,从它的肠子里获得一块455千克重的龙涎香,并以23000英镑的巨价出售。1955 年,一位新西兰人在海滩上检到一块重 7Kg 的灰色龙涎香,卖了 26 万美元,如果检到白色的龙涎香,更是无价之宝。但是,要识别龙涎香,必须具备相关的生物学、生态学知识和化学知识,有长期与海洋打交道的经验,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现代化学实验表明,龙涎香是一些聚萜烯衍生物的集合体,它们大多有诱人的香味,具有环状的分子结构。由于人类对各种香味的特殊爱好,香料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早在 19 世纪,化学家就测定了大部分萜类化合物的结构,从天然香精油中分离出香叶醇、芳樟醇、茴脑、檀香醇、龙脑等,并进行了工业生产。从苯环衍生出的人工合成香料,如苯甲酸、乙酸苯甲酯、苯乙醛等也开始生产。 1920 年,瑞士化学家发现麝香和香猫酮的分子结构,接着美国科学家又发明了合成大环酯的方法,合成了人工麝香。现在,龙涎香中的各种成分均能人工合成,但却不能完全代替大海赠与人类的龙涎香,因为目前人类的技术还达不到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特别是天然龙涎香中的龙涎甾,加入香水中后会在皮肤上生成一层薄膜,能使香味经久不散。 当前,天然龙涎香的国际市场,完全由香水大国法国控制,每 Kg 的收购价在 1~45 万法郎之间,香料公司加工后的售价为每 Kg6~10 万法郎。据商业资料显示,世界龙涎香交易最盛时每年在 600Kg ,随着人类对抹香鲸的大量捕杀,龙涎香的资源逐年减少,现在每年的贸易额已经减少到 100Kg ,这对喜爱香水的女性和男士来说可不是一个好消息。 奇妙的龙涎香是大自然的精华,大海馈赠给人的礼物,为了让龙涎香的芳芬世世代代永存,我们必须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抹香鲸,让它们在大海中繁衍生长,不断地为人类贡献香中极品——龙涎香。 抹香鲸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它是鲸类家族的潜水冠军。抹香鲸善于深潜的目的,是在于寻找栖息在深海中的大王乌贼和章鱼。人们在抹香鲸的体内曾经发现象小儿头颅一样大的大王乌贼的口器。由于乌贼口内有坚硬角质的颚和齿舌,不易消化,抹香鲸吞食乌贼后,肠道内受到刺激而分泌出龙涎香。迄今为止,龙涎香仅发现于抹香鲸腹内,这种灰色或黑色的病态分泌物,有时可以排出抹香鲸体外而浮于海面上,偶尔也会被海浪冲上沙滩。一般每块龙涎香不超过几千克,已知最大的龙涎香重达60千克。龙涎香是重要而极为珍贵的药材。龙涎香约含有25%的龙涎香素。龙涎香素是胆固醇衍生物,并且含有苯甲酸。《本草纲目》中记载着龙涎香可以"活血、益精髓、助阳道、通利血脉"。中医用龙涎香作为"化痰、散结、利气、活血"药使用。可见,龙涎香是治病和补益强壮的名贵中药。如果病人出现咳嗽气逆、神错气闷和心腹疼痛等病症,可以用龙涎香1道3份,研末冲服。龙涎香素是龙涎香香味的主要成份。这种极为名贵的龙涎香,因为在世界上产量很小而不能人工合成,所以它的价值远远超过黄金的价值。龙涎香是香料中的极品,它是高级香水香精中不可缺少的"奇香"。使用其配制的香水香精,不仅香气柔和,而且留香持久,美妙动人,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 灵猫香 草药名: 灵猫香内容介绍:灵猫香 (《国药的药理学》)异名灵猫阴(《本草拾遗》)。来源为灵猫科动物大灵猫的香腺囊中的分泌物。动物形态大灵猫,又名:类(《山海经》),文狸(《楚辞》),灵狸(杨孚《异物志》),灵猫(《本草拾遗》),香狸(《酉阳杂俎》),香猫(《丹铅杂录》),山狸(《坤舆图说》),九节狸、麝香猫、九江狸。体形细长,身长约83厘米,尾长约43厘米,体重8公斤左右。吻部略尖,口旁列生刚毛。四肢较短,足具5趾,爪弯曲而略具伸缩性。雌雄体的会阴部均具香腺囊,能分泌奇异的香味。全身灰棕色或浅**,头、额、唇均灰白色,颈侧至前肩有3条黑色横纹,其问夹有2条白色横纹;背中央一直到尾基有1条黑色纵纹,其两侧白背中部起各有1条白色狭纹;腹部毛色浅灰;四肢黑褐色;尾毛浓密而较软,为白色狭环与黑色宽环扣间,末端呈黑色。栖于灌木丛中。昼伏夜出,营独居生活,行动敏捷,听觉灵敏。杂食性,以小兽、小鸟、鱼、蛙、蟹为食,也食昆虫、野果及家禽。我国北自陕西秦岭,南至广东海南岛;东达江苏、浙江,西至四川、云南等地均有分布。本动物的肉(灵猫肉)亦供药用,另详专条。采集将灵猫缚住,用角制小匙插入会阴部的香腺囊中,刮出浓厚的液状分泌物,即灵猫香。每隔2~3日采取一次,每次可得一钱许。药材新鲜品为蜂蜜样的稠厚液,呈白色或黄白色;经久则色泽渐变,由**而终成褐色,呈软膏状。不溶于水,逢酒精仅能溶一部分,点火则燃烧而发明焰。气香,近嗅带尿臭,远嗅则类麝香;味苦。以气浓、白色或淡**、匀布纸上无粒块者为佳。灵猫香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小灵猫,又名:斑灵猫,其香腺囊中的分泌物亦同等入药。但小灵猫体型较小,香腺囊较不发达。化学成分含特殊酮香猫酮。又含吲哚、粪臭素 、乙胺、丙胺及几种未详的游离酸类。性味《本草拾遗》:辛,温,无毒。功用主治辟秽,行气,止痛。治心腹卒痛,疝痛。①《本草拾遗》:主中恶,心腹卒痛,疟,疫气,镇心安神。②《坤舆图说》:疗耳病。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1~2分。外用:研末调敷。 海狸香 [外观]香囊中取出的分泌物,新鲜时乳白色,日晒久藏后变成棕褐色树脂状物。[主要成份]海狸香素,苯甲酸,苄醇,苯乙酮,式旋龙脑,对甲氧基苯乙酮,对乙基苯酚,十多种含氨化合物和内酯类等。[香气]强烈腥臭的动物香气,但逊于灵猫,介于灵猫与麝香之间,也有些“俄国皮革”样、格蓬样与成熟的无花果气息。 海狸栖息于小河岸或湖沼中,主要产地为加拿大、喜马拉雅高原、西伯利来等地。不论雌雄海狸,在生殖器附近均有2个梨状腺囊,内藏白色乳状粘稠液即为海狸香。干燥后的海狸香为褐色树脂状。海狸香稀释后有岩蔷薇样的龙涎香温暖香气,并带桦焦油样的焦熏气。这种焦熏气可能由于过去用火烘干整个香囊时造成的,因此成为海狸香气的特征之一,所以海狸香总是带着明显的焦熏气味,这也是海狸香与其他动物香料最大的不同之处。主要成分是由生物碱和吡嗪等含氮化合物构成,主要用于东方型香精的定香剂。 海狸香也是先被制成“海狸香酊”并“熟化”几个月再用于配制香精的。

麝香是什么

麝又名獐子,是珍贵的药用动物,雄性麝香腺囊的分泌物-麝香,是一种名贵的香剂,具有芳香开窍、通经活络、活血止痛、消炎解毒、排脓生肌等功效。麝为草食动物,食量小,饲养成本低,是农民致富的门路之一。

一、饲料

成麝每昼夜食青粗饲料1000~1500克,精饲料100~150克。人工饲养条件下,饲料大致分为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和矿物质饲料。

(一)植物性饲料 分为精饲料和青粗饲料。精饲料主要有大豆、玉米、绿豆、麦麸等。青粗饲料包括青绿多汁饲料和粗饲料,青绿饲料有青草、野菜、树枝、树叶、地衣、苔藓、胡萝卜、萝卜、白菜、甜菜、马铃薯等;粗饲料有干草、干树叶、干菜及农作物的秸秆等。

(二)动物性饲料 主要有牛奶、羊奶、蛋、奶粉、鱼粉、血粉等。

(三)矿物质饲料 主要有食盐、贝壳粉、骨粉、蛋壳粉等。微量元素要制成添加剂,均匀拌在饲料中喂给。

二、饲养方法

公、母麝所需的营养不同,一般说,公、母麝在生长发育阶段,公麝的配种期、泌香期;母麝的妊娠期、哺乳期要求有营养全面、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饲料,所以,在饲养期间,要及时调整,合理搭配饲料。

喂料要求严格定时、定量、定次数,每次给料量以吃饱而无剩料为宜,一般分早、中、晚3次给食,早晨喂日粮的30%,中午20%,夜间50%。喂料要求先粗后精,饲料种类和质量要相对稳定。变换饲料种类时,应由少量到多量,使之逐步适应。突然变换饲料,可引起消化不良,甚至腹泻,食欲减退。供给足够的清洁饮水,夏天应每天换1次。饮水器要经常保持清洁卫生,防止粪尿污染。

三、饲养管理

麝应分圈饲养,以避免大欺小、强欺弱、公母互相追逐。麝场周围及舍内应种些桑树、杏树、核桃楸等,供麝采食树叶和避开阳光直射。圈内应保持干燥、通风,空气新鲜,冬暖夏凉,安静,无不良刺激源。圈舍及运动场每年要定期消毒2-3次,食槽必须每天刷洗。 麝要有一定的运动场,使之有充分的运动,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种公麝应适当的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精子的活力,从而使受精率提高;妊娠麝适当的运动能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减少难产。饲养员接近麝时,态度要温和亲近,切忌简单粗暴的举动。

(一)公麝 种公麝在配种前的1个月,就应增加饲料中蛋白质饲料的比例和富含胡萝卜素的饲料,保证充足的运动,使之体质健壮,性欲旺盛。配种期结束后,为保证公麝迅速恢复体况,配种期间的饲料不要立即变更,待体况恢复后,再转入非配种期的饲料。

(二)母麝 适龄、体况好的母麝在配种期间要及时配种,防止漏配、空怀或受孕推迟,并做好配种记录,搞好产后护理工作。母麝怀孕后,必须与公麝隔离,并保证环境安静,防止惊扰和被公麝追逐而引起流产。母麝妊娠期间增加精料喂量,多喂蛋白质饲料及富含维生素的饲料,以保证胎儿发育的营养需要。临产前1~2日,减少精料,加喂多汁饲料。 临产前,需根据分娩的症状及预产期,提前1~2天单圈饲养。产后,若遇母麝母性较差,乳汁不足,可用母性好、产仔期相近的其他母麝代乳或以羊乳进行人工哺乳。哺乳期间,精饲料要增至150克/日左右,供应优质青绿多汁饲料。

(三)仔麝 仔麝生后15天开始吃草,这时供给的草料必须鲜嫩、质软。同时, 要加强仔麝的护理,密切注意采食情况和精神状态,经常检查粪便,发现异常及时诊治。仔麝哺乳4个月以后,即可断奶,公母分群饲养。体弱有病的单独喂养。

麝鹿 你们知道什么是麝鹿吗

麝香也是一种名贵的药材。《神农本草经》还将麝香列为上品,称为“诸香之冠”。现代医学已经证明,麝香是一种良好的强心剂和兴奋剂。中药六神丸、麝香膏以及其他名贵药物都用麝香来配制。国际市场上,我国是麝香原料的主要输出国,麝香的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麝鹿是生长在尼泊尔、西藏及我国西北高原的野生动物,雄性麝鹿从2 岁开始分泌麝香,自阴囊分泌的淡**、油膏状的分泌液存积于位于麝鹿脐部的香囊,并可由中央小孔排泄于体外。传统的方法是杀麝取香,即切取香囊,先行干燥,腺囊干燥后,分泌液变硬、呈棕色,成为一种很脆的固态物质,呈粒状及少量结晶。固态时麝香发出恶臭,用水或酒精高度稀释后才散发独特的动物香气。

扩展资料:

一般在十月到翌年3月为狩猎时期,但以11月间猎得者质量较佳,此时它的分泌物浓厚。将雄麝的脐部腺囊连皮割下,捡净皮毛等杂质,阴干,然后将毛剪短,即为整香,挖取内中香仁称散香。现四川马尔康饲养场试行了三种活麝取香的方法,有“捅槽取香”、“手术取香”及“等压法”等,取香后生长正常并能继续再生麝香,而且生长速度也较快。

麝在3岁以后产香最多,每年8~9月为泌香盛期,10月至翌年2月泌香较少。取香分猎麝取香和活麝取香两种。

参考资料来源:——麝香

别名香獐、林獐、麝,属于鹿科,学名为 Moschus berezovskii。 林麝是麝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体长70厘米左右,肩高47厘米,体重7千克左右。雌雄均无角;耳长直立,端部稍圆。雄麝上犬齿发达,向后下方弯曲,伸出唇外;腹部生殖器前有麝香囊,尾粗短,尾脂腺发达。四肢细长,后肢长于前肢。体毛粗硬色深,呈橄榄褐色,并染以橘红色。下颌、喉部、颈下以至前胸间为界限分明的白色或橘**区。臀部毛色近黑色,成体不具斑点。有人认为它是原麝的一个亚种。 生活在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区。性情胆怯。过独居生活;嗅觉灵敏,行动轻快敏捷。随气候和饲料的变化垂直迁移。食物多以灌木嫩枝叶为主。发情交配多在11~12月份,在此期间,雌雄合群,雄性间发生激烈的争偶殴斗。孕期6个月,每胎1~3仔。国内已有养殖,雄麝所产麝香是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香料。 产于西北、华北以及西南部分省区。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