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第一种方法
下面为家庭制作肥料一些指南:
厨余堆肥就是在空气和水的存在下利用自然界中微生物和小昆虫分解有机物质(食物垃圾)的过程。最终产品被称为厨余肥料,其中富含易于使用的植物营养素,形成健康土壤的一部分。 建议可以买一个堆肥厨余的桶和木箱。最好在阳台或室外制作。在厨余堆肥发酵的时候会有味道(主要是氨气和硫化氢)。
厨余堆肥主要要有下面几个条件: 含碳有机物如干树叶、木屑、纸、花生壳、瓜子壳等 含氮有机物如水果和蔬菜废弃物、咖啡渣、麦芽粉等
1、空气 2、适量的水 3、处理厨余变废为宝
简单的6步骤:
1、将可食用的厨房垃圾(蔬菜皮,果皮,少量浪费的熟食)分开放入容器中。
2、将干燥的有机物(干叶,锯屑)收集在一个小容器中。
3、拿一个箱子或一个桶,在容器周围钻4〜5个不同的孔,让空气进入。
4、在底部铺上一层土壤。
5、现在开始添加食物垃圾交替湿垃圾(蔬菜和水果皮)与干垃圾(秸秆,锯末,干叶)。
6、用塑料布或木板覆盖这个容器,以帮助保持水分和热量。 一些建议 每隔几天,用耙子给堆快速转动以提供充气。如果您觉得堆太干,请洒上一些水,使其湿润。
在2 - 3个月内,你的厨余垃圾应该开始形成干燥,深褐色的土壤的堆肥。也有现成的、成套工具用于厨余堆肥。 随着时间和一点耐心,你可能会喜欢上堆肥厨余。 不建议使用厨余剩下的肉类、骨头、剩饭、剩菜等。
通过分类,回收和堆肥,一家四口的垃圾每年可以减少1000公斤到100公斤以下的垃圾。想象一下,钦奈所有垃圾中的90%在一夜之间消失了,一个干净的绿色城市 - 它将帮助你开始你的堆肥之旅。
第二种方法
如何使用有机肥配制营养土:
①以大田土为主,大田土与有机肥之比(8:2)~(6:4),配好的营养土容重约1g/cm²;
②在大田土中加入一部分草炭土,再加入一定量的有机肥,配比量为大田土:草炭:有机肥=6:3:1,配成的营养土较为疏松,容重约08g/cm,吸水、吸热、保肥性能好。
③不用菜田土,采用草炭加蛭石,这样可避免使用菜园土可能带有的病菌危害幼苗,并扩散到其他菜田,草炭与蛭石的配比量可为5:5,加入有机肥或无机肥。这种营养土更加疏松,容重约025g/cm,吸水、吸热、保肥、通气等性能更好。
请问人工养殖蜈蚣前景怎么样?难度高吗?
蜈蚣养殖能够成功,不过目前技术并不完全成熟,各地养殖方法各异,没有统一标准,再加上炒作者混杂其中,真真假假,蜈蚣养殖特别不好养,而且养不大还不好卖,不建议养,蝎子好养,而且用处多,不分大小,建议养殖
蝎子蜈蚣养殖方法
蜈蚣与蛇、蝎、蟾蜍和蜘蛛称为“五毒”,虽然蜈蚣有毒,严重时会导致被咬者中毒,但蜈蚣的毒液也可以制药,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可治疗癌症等各种疾病,通过合理的方法造福于人类。而现今蜈蚣大量被捕捞、过度开发,从而导致蜈蚣资源逐渐短缺,在市场上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因此在农村养殖蜈蚣还是很不错的挣钱项目,发展空间也非常大,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蜈蚣本身有毒,因此养殖人员因谨慎养殖,提高自身养殖技术。下面是蜈蚣养殖技术:
搭建大棚
人工养殖蜈蚣应选择在远离市区及人口聚居区,找土质较好、周围有树的70~80平方米的空地,用来搭建温室模式的蔬菜大棚。蔬菜大棚室内面积一般为70平方米左右,与一般温室大棚不同的是在大棚顶部塑料膜上,除了每间隔05米要加一个草苫子外,还要在草苫子上多铺一层塑料膜,并将双层塑料膜分别压紧固定好,可使大棚温度一直保持在高温恒温状态以达到保温效果,冬天可采取煤火炉加热方式供热。
另外要在大棚两边墙上开几个通风用的窗口,以便在温度过高或者湿度过大时进行通风排湿。建好大棚后在周围栽种一些南瓜、佛手瓜等,待瓜蔓长成以后,可与周边树木一同为大棚遮荫。
在建好蔬菜大棚后,一般在大棚内壁贴50多厘米高光滑的塑料膜来防止蜈蚣逃跑。
一般用瓦片或砖块码成栖息床,瓦片最少得用2个叠放在一起,叠放时使俩瓦片的突起部分相互支撑,瓦片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隙供蜈蚣栖息。栖息床的间距为10~15厘米,行距为30~40厘米;砖块则按一定的规则来码,砖与砖之间保留一定的缝隙作为蜈蚣的居所与钻爬通道。栖息床建成以后,饲养人员应用01%高锰酸钾溶液为栖息床及大棚内蜈蚣活动场所进行消毒,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引种投放
大棚及配套设施建好后即可引种,种蜈蚣不仅要符合国家药用标准,还需要生长速度快、周期短等优点。种蜈蚣最好已达4龄的成虫,体长在11厘米左右。引种时间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以,但以立夏前后(5月上旬)引种最合适,这时候的雌蜈蚣已经进入繁殖期,即将产卵。雌蜈蚣是否怀卵很容易看出,怀卵后的雌蜈蚣腹部明显膨大。雄蜈蚣体形较瘦长,活动灵敏,爬行速度快。投放时,雌雄蜈蚣应按4∶1的比例投放,投放密度为每平方米500条,7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一般投放蜈蚣35000条左右。
孕育期管理
饵料种蜈蚣以鲜活的黄粉虫大幼虫为主,人工养殖黄粉虫质优价廉,很适合饲喂蜈蚣。
饲喂蜈蚣有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出来活动、觅食。晚上8~12时是蜈蚣出来活动的高峰期,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所以一般在晚上8点左右喂食最为合适。刚引进大棚的种蜈蚣属4龄成虫,雌蜈蚣正处于孕育期(30~40天),在这期间雌蜈蚣有大量进食和积蓄营养的习性,应投喂足够量的黄粉虫,使蜈蚣吃饱吃好,便于多产卵。喂食时不要翻动蜈蚣的栖息地,以免其受惊影响产卵及孵化。
蜈蚣并非每天都摄食,而是每饱餐一顿后2~3天内不再进食,且不可能所有蜈蚣都在同一天取食,因此每天的投饵量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如头一天投喂的饵料全被吃光,那么第二天可略增加一些;如发现有剩余饵料,第二天则可略减一些。蜈蚣能常年吃上大棚内新鲜蔬菜,也可减少疾病的发生。
供水每天应换水一次,注意换水时要清洗干净饮水盘,以免蜈蚣在取食时将食物残渣带入水中污染饮用水。
环境应提供适宜的温湿度,种蜈蚣生长温度应保持在25℃~35℃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70%之间。种蜈蚣投放大棚时正值春末夏初时节,早午晚的温差相对比较大,早晨和晚上应堵严通风口,关好门窗,使大棚内的温度保持在恒温状态,中午应通过洒冷水进行降温,并打开通风窗口进行降温排湿,以免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影响种蜈蚣的生长发育。
防逃对孕育期的蜈蚣必须不定期进行巡视检查,只要大棚内壁上有一条垂直粗糙的划痕,蜈蚣就可沿此划痕爬到棚外,造成大量逃逸。尤其是雌蜈蚣在临产期为了寻找合适的产房,会到处乱爬,因此在管理时,一定要经常检查大棚内壁上贴的光滑透明膜是否完好光滑,有无划痕,接口是否严密平整,四角是否出现皱折等。如塑料膜表面有粘滞性灰尘或污物也应及时清除,以免构成蜈蚣逃逸的“扶梯”。若发现塑料膜被蜈蚣咬破,应马上用透明胶补好。
孵化期管理
蜈蚣为卵生,寿命在6~10年。产卵期温度应保持在20℃~28℃,湿度不宜太大,控制在50%左右即可。蜈蚣在产卵时最怕惊扰,若受惊扰,它就会停止产卵或将卵粒全部吃掉,这是蜈蚣的保护性反应。在蜈蚣产卵时,一定要保持环境安静,不要有大噪声,不要去翻窝观看。蜈蚣在不受外界惊扰的情况下,顺利产卵过程需2~3小时。蜈蚣产完卵后,会侧转身体用腹足把卵粒托聚成团,悬空抱在怀中进行孵化。蜈蚣产卵、抱卵孵化时间为40~50天。在这期间,雌蜈蚣一直不吃不喝,不离开卵或幼体,可以不投食,但必须按时加水,将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温度控制在20℃~36℃之间。
共育期管理
共育期是指成虫与幼虫在一起混养的时期,此期应维护好大棚内的温湿度。温度应保持在25℃~30℃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如果温度过高,达到38℃以上时,蜈蚣体内的水分就会散失,一切活动都将停止;如果温度升至39℃以上时,其身体会干枯死亡。在多雨的季节,饲养人员应多注意大棚内的温湿度,及时进行升温排湿,防止低温高湿,防止蜈蚣患上腹胀病。当大棚内温度低于20℃时,饲养人员应及时点燃供暖炉升温,并不定时洒水增加湿度。共育期应尽量使幼蜈蚣居于瓦片最底层,以利于吸收水分,快速生长。
饵料小蜈蚣的饵料应以多汁、柔软的动物饵料为主,如黄粉虫的小幼虫、精肉等,投喂时精肉应剁成肉泥。而雌蜈蚣和成雄蜈蚣还是应以饲喂黄粉虫大幼虫为主。
供水在共育期,除了放置饮水盘外,还要放置吸水海绵。每天应不定时在吸水海绵上洒水,使它一直保持蓄水状态,以保证小蜈蚣正常饮水供给。
疫病防治
绿僵病高温高湿时发生,发病蜈蚣关节、皮肤出现小黑点,最后绝食死亡。
防治方法。剔除病体,用1~300倍硫酸铜溶液喷洒体躯,池内置换上新土。
肠胃病阴雨连绵天气易发生,病体头部呈紫色,毒钩全张开,绝食6~7天后死亡。
防治方法。用磺胺片05克研成细末拌入300克饲料中投喂。
脱壳病此病多发于雨季,栖息场所湿度过高,由真菌引起。初期表现为蜈蚣躁动不安,来回爬动,后期行动滞缓,最终因不食不动而死亡。发现病体和死亡蜈蚣要及时拣出,然后用阿莫西林025克,研成细末,加入1000克饮用水中拌匀供蜈蚣饮用,连喂数日,直至病愈;或用土霉素025克、食母生05克、钙片1克共研为细末,拌入400克饲料中投喂,连喂10天。
蜈蚣饲养_如何养殖蜈蚣
1、养殖蝎子:先建造蝎池,蝎池中央用砖瓦、石块平垒成垛,供蝎子栖息,然后于春末夏初引种,天气干燥时在蝎垛上的蓄水池内加水,降雨时用塑料布盖蝎棚,饲养期间投喂高蛋白、低脂肪、体软多汁的鲜活昆虫。2、养殖蝎子:在室内排放数个长度为55厘米、宽度为45厘米、高度为30厘米的木箱,箱底垫上洗净、湿润的瓦片,箱口处配1个铁纱箱盖,这样可为蜈蚣创造潮湿的生活环境。
一、蝎子养殖方法
1、建场
(1)在室内或室外建造蝎池,池高05米左右,宽度为1米左右,长度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蝎池外壁上面的砖缝用灰浆进行堵塞,防止蝎子外逃。
(2)蝎池内侧靠近顶口处,于灰浆干燥前镶嵌光滑材料,比如玻璃、瓷片等,避免蝎子从顶口逃走。
(3)在蝎池中央距离周围15厘米处用砖瓦、石块平垒成垛(大概留出15厘米的空隙),供蝎子栖息。
2、引种
(1)时间:适宜的引种时间为春末夏初,秋季也能引种,但一般以春末夏初为主。
(2)种蝎来源:在正规的人工养蝎场购买种蝎,或购买野生蝎种。
(3)挑选种蝎:种公蝎的要求为活泼有力、体色光亮、体格强健、性欲旺盛;种母蝎的要求为肢体健全、行动敏捷、体型大、体长超过48厘米、静止时后腹部蜷曲、前腹部肥大、皮肤有光泽。
(4)雌雄配比:雄蝎、雌蝎的比例以1:2-3为宜。
(5)运输:将纸箱及经过消毒的编织袋作为引种工具,装袋数量为500只/袋,引种时先在垫有海绵的纸箱内放入几块湿海绵,以调节箱内湿度。
(6)注意:纸箱上部的四周要开出通气孔,运输期间要避免出现剧烈震动,夏季运输应预防高温,冬季运输应做好防寒工作。
3、养殖
(1)光照:在地基较高、光照充足的地方建造蝎房。
(2)湿度:干燥季节,在蝎垛上的蓄水池内加水,让窝土保持湿润,遇到大雨天可用塑料布盖蝎棚,避免积水冲坏蝎垛。蝎子活动场地的空气相对湿度以80%为宜,栖息的窝穴湿度以10-12%为宜。
(3)温度:蝎子的生长适温和交配繁殖适温为20-39℃,在此温度范围内蝎子的食欲较旺盛,生长速度较快,还能顺利蜕皮。入冬后,应将温度保持在3-6℃,便于让蝎子冬眠(晚春、晚秋覆盖塑料布可缩短它们的冬眠时间)。
(4)饲料:养殖期间可对蝎子投喂黄粉虫,或投喂其他高蛋白、低脂肪、体软多汁的鲜活昆虫,不可投喂呆滞、死亡、散发出腐臭味或特殊气味的昆虫。
4、管理
(1)在蝎房地面上铺设水泥,或直接使用普通泥土地面。水泥池中可挂上湿帘,便于控制湿度。
(2)地面上不能出现积水,否则会影响到蝎子的寿命。进入冬季后要为蝎房做好保温工作,比如用暖气供热。
(3)雌蝎和雄蝎交配时,将蝎房的温度控制在37℃。
(4)幼蝎对温度的要求和成年蝎不同,两者需分开饲养,幼蝎的生长适温为25-35℃,成年蝎的生活适温为35-40℃。
(5)蝎子怕冷、怕水、怕光、怕风,喜欢生活在温暖、稍微潮湿的环境中,因此养殖期间要让蝎房保持适宜的温湿度,确保它们正常发育。
5、防治病害虫
(1)斑霉病
①别称蝎虱病,发病原因为空气湿度大、环境潮湿、食物发生霉变现象。
②发病后要及时隔离病蝎,然后拌料投喂长效磺胺,每1000克饲料拌入1-15克药物,直到病蝎痊愈。
(2)黑腐病
①别称体腐病,发病原因是饲喂腐败饲料和脏水、健康蝎子误食患有黑腐病的病蝎尸体,导致感染了黑霉真菌。
②发病后要为病蝎提供新鲜、干净的饲料和饮水,治疗时可对病蝎使用“五倍子”,日用量为02-05克/公斤体重,同时要定期对用1-2%福尔马林水溶液对养殖区进行消毒。
(3)半身不遂
①别称拖尾病,夏末秋初空气潮湿时容易发病,主要发病原因是长期对蝎子饲喂高脂肪的饲料。
②长期饲喂高脂肪饲料会导致脂肪大量堆积在蝎子体内,发病后病蝎表现出肢节隆大、躯体光亮、行动艰难迟缓的症状,经过5-10天左右就会死亡。
③预防时要少喂或不喂脂肪较多的饲料,治疗时可让病蝎绝食3-5天,或在60克清水中拌入3克大黄苏打片、50克麸皮(炒香)进行饲喂,直到病蝎痊愈。
(4)腹胀病
①主要发病原因为温度偏低、蝎子受凉后导致消化不良,早春、秋季阴雨连绵的时期容易发病。
②预防时可将养殖温度保持在25-39℃,治疗时可准备配合饲料100克,磺胺片01克,多酶片、食母生各18克,拌匀后饲喂,直至病蝎痊愈。
(5)虫害
①主要会受到蚂蚁的危害,蚂蚁会和蝎子争夺饲料,还会蛀食弱蝎、病残蝎、幼蝎。
②发现蚂蚁后可用糖类、骨头将它们集中引诱在一处,再用开水烫死。
二、蜈蚣养殖方法
1、箱养
(1)制作材料为木板,长度以55厘米为宜,宽度以45厘米为宜,高度以30厘米为宜,箱子内壁贴一层无毒的塑料薄膜,箱口处配制1个铁纱箱盖。
(2)将箱子排放在室内,箱底垫数层瓦片,每5-6片为1叠(瓦片的间距以15厘米左右为宜),四周用水泥垫脚,这样可在瓦片间留出空隙,供蜈蚣栖息。
(3)需注意,瓦片要清洗干净、吸足水分之后才能放入箱子,以便为蜈蚣创造潮湿环境。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更换1次新瓦片,以确保箱内的卫生和潮湿度。
2、缸养
(1)养殖容器为陶瓷缸,其口径宽度要求达到50-60厘米,高度需达到80-100厘米。
(2)将陶瓷缸摆放在室内,缸底垫一层碎瓦片或碎石子,然后覆盖一层肥沃的菜园土,覆盖厚度需达到30厘米左右。
(3)覆盖后要将土壤整平,并在土壤表面按照箱养方式堆叠瓦片,最上层的瓦片距离缸口20厘米左右,缸口上覆盖铁纱盖,避免蜈蚣外逃。
3、池养
(1)在室内或室外建造砖水泥结构的饲养池,池内环境要保持安静、温暖、潮湿、凉爽。
(2)室内池的形状以长方形为宜,每个池子的面积以2平方米左右为宜,池高以50-60厘米为宜,内壁用水泥抹平不留任何空隙,然后衬上农用薄膜,或在池子上方镶嵌1圈宽度达到20厘米的玻璃。
(3)池底不用铺设水泥,先铺1层小土块,厚度要达到10厘米,然后堆放5-6层瓦片,瓦片间留出15厘米的空隙,供蜈蚣栖息、产卵。
(4)如果养殖地比较寒冷,可在池壁围墙内侧(与墙壁有一定距离处)挖坑,深度需达到50-60厘米,再向坑内堆放石头、碎砖、碎瓦片,石子、砖块间要留出一定空隙,供蜈蚣越冬,池口覆盖铁纱盖,或覆盖塑料纱盖。
4、养殖密度
(1)进行缸养时,直径为80厘米的陶瓷缸可养殖成年蜈蚣200条左右。
(2)进行池养时,养殖密度为50条左右/平方米,最多不能超过100条。
5、投喂饲料
蜈蚣是肉食性动物,其食性较广,养殖期间可投喂各种昆虫、禽畜内脏、蔬菜水果。
(1)昆虫性饵料包括蜻蜓、蜘蛛、蝇、蜂、黄粉虫、蟋蟀、金龟子、白蚁、蝉等动物,以及它们的卵、蛹、幼体等,同时还吃蚯蚓、蜗牛。
(2)畜禽和水产动物的肉、内脏、血、软骨也可以作为蜈蚣的食物,嫩菜、土豆、水果皮、胡萝卜、牛奶、面包也可以作为蜈蚣的食物。
6、繁殖
(1)蜈蚣的寿命为6年左右,性成熟之后它们通常会在每年3-5月份、7-8月份进行交配(尤其是雨后初晴的清晨这段时间),交配后经过40天左右就会开始产卵。
(2)雌性蜈蚣会将受精卵产在自己的背上,这样便于孵化。雌性蜈蚣每次排卵时间长达2-3小时,产卵量多为30-60粒左右/次。
(3)蜈蚣卵表面的粘液较多,卵粒互相粘在一起形成卵块。孵化期间,雌性蜈蚣不会饮水、进食,直至幼蜈蚣孵化出来。
7、管理要点
(1)保持安静,控制好养殖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
(2)投喂干净卫生的饲料,禁止饲喂带有农药的饵料。
(3)定期观察,避免天敌进入养殖池。按时清理食物残渣,防止泥土产生霉变。
(4)控制好养殖密度,按照蜈蚣的体长、体型进行分群、分池饲养,发现患病蜈蚣要及时淘汰。
(5)做好防逃措施,蜈蚣性急,防范措施不到位时容易出现外逃情况。
怎样养蜈蚣∴一
人工养殖蜈蚣时,就要据其生活习性,尽力创造它要求的生活条件。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蜈蚣饲养的方法,一起来看看。
蜈蚣饲养的方法
一、准确把握蜈蚣生活习性,创造蜈蚣养殖最佳环境
蜈蚣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带,平原地区只有少量分布。每年惊蛰后,气温转暖,蜈蚣冬眠苏醒,开始出土活动,善居于阴湿的杂草丛中或乱石沟里。从芒种到夏至,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它又渐渐移到阴凉的壕沟、坟地、田埂或土坎的缝隙之中,避过炎热的白天。到了晚秋季节,则又多栖于背风向阳的松土斜坡之下或树洞、树根较暖的地方。总之,蜈蚣喜欢在阴暗、潮湿、温暖、通风的洞穴中生活。
据此习性,要求我们为蜈蚣所创造的生活环境必须同时满足阴暗、潮湿、温暖、通风的要求,我们的经验是:
室内蜈蚣养殖池一般以1m2左右为一个养殖单元,每个养殖单元内距四周防逃墙20cm用瓦片筑起一个方形框体,瓦片一层正面朝上,另一层则反面朝上,正反交替摆放,使框体高30cm左右,内部填入专门配置的养土,瓦片与瓦片之间形成了大量小缝隙,蜈蚣通过缝隙进入内部养土,在里面随心所欲的打洞造穴,营造自己喜欢的小天地。
室外蜈蚣养殖池一般以10m2左右为一个养殖单元,每个养殖单元内距四周防逃墙40cm全部用瓦片摆放垛体,首先在地面铺一层10cm厚的养土,其上以凸面朝上放置一层瓦片,瓦片上面再铺一层10cm厚的养土,再在垛提上面四周各向内收缩10cm左右,以凸面朝上放置一层瓦片,瓦片上面继续铺一层10cm厚的养土,直至垛体升高至60cm以上,这样的垛体形状有点像金字塔。蜈蚣通过瓦片形成的缝隙进入垛体,初春时节与立秋以后,气温偏低,白天太阳照射下,垛体边缘部分瓦片下面温度偏高,蜈蚣自然向边缘移动;夏季太阳照射下,垛体边缘部分瓦片下面温度太高,蜈蚣自然向多提内部移动,寻找阴凉地方;冬季气温骤降,垛体内部因有厚厚的养土与瓦片保温,温暖适宜,成为蜈蚣冬眠的极好场所。
二、准确把握蜈蚣活动特点,选择最佳投喂时机
蜈蚣一般都在夜间出来活动,20~23时是它们活动的高峰期。其特点是夜间活动多,白天活动少;气温高于25℃时活动多,10~15℃活动少;雨后的夜晚活动多,雨天的晚上活动少;无风或微风的夜晚活动较多,大风(风力在六级以上)的夜晚活动少。由此可见,蜈蚣活动的频率与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雨量和光照强弱等气象因子都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以上特点,对蜈蚣投喂饲料要遵循一定规律,而不是一成不变,必须遵循的规律是:一般在日落前夕定点投喂饲料,以便蜈蚣形成条件反射,培养进食的规律性,同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雨后天气闷热的夜晚,蜈蚣活动加强,食欲较好,可适时增加投食量;大风或阴雨等不良天气应减少投喂量甚至不投食。总之,应充分考虑气象因子对蜈蚣活动的影响,合理投食。
三、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预防蜈蚣自相残杀
在蜈蚣生活密度过大或惊扰较多的情况下,易引起相互残杀而死亡。但在饲养条件下,随着生活环境和饲养条件的改善,如提供足够的新鲜饲料和水源,不加大对它生活的惊扰,即使养殖密度较大,对其生活也无多大影响。尤其是同一母体所产的蜈蚣因自幼在一起生活,长大后就是几十条卷伏在一起,也能和睦共居。所以提供足够新鲜饲料和水源,保持安静的环境,是人工养殖蜈蚣的必备条件。除非培育种苗需要,尽可能避免将产于不同养殖池的幼蜈蚣混合饲养。
四、掌握蜈蚣饮食规律,科学调配蜈蚣饲料
野生蜈蚣为典型的食肉性昆虫,性较凶猛,凭着它具有能射出毒汁的颚爪,可捕食比它大得多的各类小型动物。蜈蚣喜食的动物性饲料包括:蚯蚓、鼠妇、蜘蛛、蜻蜓、地鳖虫、螳螂、蝗虫、蟋蟀、油葫芦、蝼蛄、知了、倒退虫、黄蜂、各种鱼类、青蛙、壁虎、羊肉、牛肉、兔肉、鸡蛋、鸡肉、麻雀肉、蛇肉、大头金蝇、蚰蜒、蚕蛹、羊奶、牛奶等,在动物性饲料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也食植物性饲料。为降低养殖成本,扩大饲料来源,喜旺药用动物养殖场特别重视植物性饲料的开发利用,并研究出几种蜈蚣十分欢迎的混合饲料配方,其中采用的植物性饲料包括:小麦粉、米粉、小米粉、玉米粉、高粱粉、麸皮、米糠、玉米皮、黑豆皮、豆饼、花生饼、菜籽饼(埋坑脱毒处理)、棉籽饼(用量不宜超过10%,药物脱毒后再用)、槐叶粉、黄豆皮等。
蜈蚣的食源虽然广杂,但对食物要求新鲜,不吃腐臭之食。所以人工养殖时,为了便于饲料管理和保证饲料的新鲜与清洁,不要将饲料直接撒入蜈蚣活动场地或栖息的垛体上,以免剩余的饲料霉变,导致真菌性病蔓延,应该把饲料与饮用水放入专用的食盘或水盘里,食盘与水盘必须做到定时、定点投放,不要任意改变投放时间和地点。一般在下午日落前将食盘送入投放地点,翌日清晨取出清洗以备再用。
蜈蚣一次食量大,耐饥力强。饥饿时,一次进食量可达自身体重的1/5~3/5。食饱后,十天半月不给食物也不会饿死,但蜈蚣不耐渴,每天需饮水。因此饲养场内必须放置盛水器皿,并要定时换水,以保持饮水的新鲜、清洁。
五、掌握蜈蚣产卵规律,创造最佳孵化环境
每年春末夏初,是蜈蚣的产卵期。每条雌性蜈蚣一般产卵量为20~60粒,大多为40~50粒,少数为10粒以下。产卵前蜈蚣腹部紧贴地面,自行挖掘浅的洞穴。产卵时,蜈蚣身体曲成“S”形,卵从生殖孔一粒一粒成串产在自行挖好的浅穴内。在无外界惊扰的情况下,产卵需2~3小时。产完后,随即侧转身体,用步足把卵托聚成团,抱在“怀中”孵化。蜈蚣产出的卵呈椭圆形,大小不一,一般直径约3~35mm,米**,半透明,卵膜富有弹性。
蜈蚣孵卵时间较长,一般需43~50天。卵在孵化过程中,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都在随胚胎不断发育逐渐变化。一个月后,卵内初具幼虫形态,体长约12cm,可见卵膜内幼虫的蠕功;35~40天后,幼体体长约15Cm,已能上下爬行,但尚不能离开母体;43~45天后幼虫体长约25cm,能离开母体自行寻食。
孵卵期间,母体不进食、不饮水、不出窝活动,因此在整个孵卵期间,应保证蜈蚣附近湿度相对稳定,过湿或过干都会影响蜈蚣的孵化,甚至造成母体吃掉卵或幼蜈蚣,影响孵出率和幼虫成活率。对于养殖经验不多的养殖户,可以在蜈蚣做窝产卵前,在蜈蚣养殖垛体上面放上一盆或多盆喜湿性的花草,如吊兰,每次给花草浇水的时候,水就通过花盆往下渗,只要花草始终茁壮成长,垛体的湿度就基本稳定,这样母体蜈蚣一旦在垛体上找到合适的地方做窝,你就必须始终保持花草茁壮成长,发现花草的叶子有萎缩现象,就及时浇水,发现有烂根现象,说明湿度过大,必须停止浇水。
蜈蚣在产卵或孵卵期间,若受外界惊扰,就会停止产卵,并把已产出的卵或在孵化的卵全部吃掉,这就是所谓蜈蚣的“保护性”反应。蜈蚣食卵后,多能重新产卵和孵卵。但使蜈蚣的产卵期和孵化期大大推迟,且产卵少,孵出率不高,影响蜈蚣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在人工养殖蜈蚣时,在蜈蚣产卵和孵卵期间,应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切忌惊扰,这是养殖管理中必须注意的事项。
六、蜕皮与生长发育
蜈蚣属甲壳类的节肢动物,体表覆盖有几丁质的甲壳,限制了本身的进一步生长发育。为了摆脱甲壳对进一步生长发育的限制,所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蜕皮数次。每蜕一次皮,就明显的长大一次。
蜕皮多在盛夏或产卵后进行。蜕皮前体色改变,行动迟缓,不吃食物,视力和触角能力减弱。蜕皮时,由前向后逐节进行,最后蜕出尾足。蜕下的旧皮呈皱缩状,拉直时是一具完整的蜈蚣躯壳。蜕皮需约2小时左右才能完成。蜕皮时切忌惊扰,否则会延长蜕皮时间。
人工养殖的蜈蚣蜕皮时容易受到成群蚂蚁对它的攻击,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防蚁。①一旦发现蚂蚁,可立即将新鲜的骨头或者油条等投入饲养池内诱杀,如果蚂蚁太多,则立即将蜈蚣转移,然后用开水烫杀饲养池中的蚂蚁。②将25克蜂蜜、25克硼砂、25克甘油、250克温水混合拌匀,放在饲养池四周蚂蚁经常出没的地方诱杀。③把培养土用开水烫过,再放在阳光下暴晒,以杀灭混在培养土中的蚂蚁或蚂蚁卵。
七、缩短冬眠时间,提高养殖收益
蜈蚣属变温动物,外界气温升降的变化对其生活有极大的影响。为了缩短蜈蚣养殖时间,创造更好养殖效益,一般采用升温保温等措施延长蜈蚣生长期、缩短甚至取消冬眠时间。常用的方法有恒温养殖和塑料大棚养殖。
1、恒温养殖: 蜈蚣的恒温养殖又称无冬眠养殖,即采用人工控温的方法打破蜈蚣的冬眠习性,使其一年四季都处于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
恒温养殖最关键的设备是具有一定面积的可以加温、控温和有良好保温条件的暖房。这些暖房可以新建,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普通民房、塑料大棚改造,无论那种暖房都必须符合以下四项原则:第一,经济实用;第二,具备加温和保温条件;第三,能保持较好的通风;第四,结构科学合理,便于管理。
2、塑料大棚养殖:白天充分利用太阳的照射提高塑料大棚内的温度,傍晚时分及时用草衫覆盖塑料大棚使之保温,尽可能缩小昼夜温差,显著缩短甚至取消蜈蚣的冬眠期,延长蜈蚣的生长时间,提高养殖效益。
塑料大棚养殖由于依赖于太阳光的照射,所以必须注意天气的变化:遇有雨雪天气,要及时采取临时的加温措施,尽量避免蜈蚣冬眠,如果蜈蚣一旦冬眠,就不要轻易把它唤醒,如果蜈蚣一个冬季里反复冬眠,则会造成较大伤亡;春天来临,气温升高,注意及时通风,一则补充新鲜空气,二则防止棚内超温;夏季需要及时揭开塑料布,换上遮阳布,或用草衫进行遮阳处理。
八、天敌与病害防治
1、蚂蚁的防治: 蚂蚁是蜈蚣蜕皮与孵化期的最大敌害,可采用以下方法防治蚂蚁:
①一旦发现蚂蚁,可立即将新鲜的骨头或者油条等投入饲养池内诱杀,如果蚂蚁太多,则立即将蜈蚣转移,然后用开水烫杀饲养池中的蚂蚁。
②将25克蜂蜜、25克硼砂、25克甘油、250克温水混合拌匀,放在饲养池四周蚂蚁经常出没的地方诱杀。
③把培养土用开水烫过,再放在阳光下暴晒,以杀灭混在培养土中的蚂蚁或蚂蚁卵。
2、粉螨的防治: 如果蜈蚣饲养池内湿度太大,在气温高的时候,蜈蚣就容易受粉螨危害,被粉螨寄生后,不但活动不便,而且蜈蚣会受粉螨产生的毒素刺激不得安宁,更严重的事,粉螨吸收蜈蚣体内大量的营养物质,致使蜈蚣身体瘦弱而死亡。防治方法如下:
①饲养池内一星期不要加水,降低养土的含水量。
②处理好养土,采用热水泡、太阳下暴晒等方法杀灭其中的粉螨。
③将新鲜的骨头或者油条等投入饲养池内诱杀粉螨,每天清除2~3次,效果很好。
3、消化不良的防治: 平时切实加强饲养管理,减少不利因素的刺激,提高消化道的消化能力。在早春和晚秋的低温季节,应做好保温工作,池内温度最好保持在25℃。如果蜈蚣已经得了消化不良症,以下两种方法可以治疗:
①用酵母片1克,溶于100毫升温水中投喂,每天一次,直至痊愈。
②取山楂20克,白糖10克,水250克,拌合后煮20分钟,每天一次,喂至痊愈。
4、胃肠炎的防治: 预防此病主要是加强管理。低温期间在池内挂上灯泡,补充光照,每10平方米池内安装20W灯泡一个。保持饲料新鲜和池水清洁,即使取出池内的病蜈蚣隔离治疗。病情严重时,饲养池中要用3%的福尔马林或02%高锰酸钾水溶液进行消毒。对已经染病的蜈蚣用以下方法治疗:取青霉素片2片,酵母片2片碾成粉末,均匀拌进500克饲料中,每日投喂一次,直至痊愈。
5、绿僵菌病的防治: 平时加强管理,经常刷洗食盘和水槽,改善通风条件,掌握好饲养池的温度,一旦发现感染绿僵菌病的蜈蚣,应迅速捉出来另行饲养,同时将感染的饲养土全部清除,换进新饲养土,将池内的瓦片用3%福尔马林溶液清洗,待其晾干后,再放进池内,以杀灭瓦片上的绿僵菌。饲养池周围用05%漂白粉溶液喷洒消毒,杀灭绿僵菌,确保环境的清洁,防治绿僵菌的孢子传播扩散,引起再感染。用氯霉素025克溶于150毫升温开水中,然后让蜈蚣吸吮,每天一次,直至病愈为止。蜈蚣康复期间,同时喂些活性高蛋白饲料,如黄粉虫、土元等,提高蜈蚣免疫力。
蜈蚣的特性
1、喜群居:蜈蚣有大小聚居在一起的习惯,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斗殴而自相残杀的现象,如果栖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时,老的蜈蚣会自动走开,另寻栖息地。
2、蜈蚣胆小怕惊,稍微受到惊吓,就会停止摄食,舍窝亡命逃走,或蜷缩不动,正在产卵的雌蜈蚣则会立即停止产卵,而孵卵的蜈蚣受惊后则一反常态会把卵吃掉。
3、喜欢阴暗潮湿。野生的蜈蚣大多栖息在山坡、田野、路旁、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柴堆及屋瓦隙间,也常在厨房墙角边等阴暗的角落里栖息,在猪舍、鸡舍周围的砖瓦下面也常见到蜈蚣的足迹。
4、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出来活动。晚上8~12时是蜈蚣活动的高峰,一般到凌晨4时前陆续回窝休息,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
白天蜈蚣的视力很差,稍微远一点的东西就看不清楚,因此难于觅食及防御敌害,它只一对细长的伸向前方的触角探路行动,晚上也要触角来搜捕猎物进行觅食。
5、具有舔舐的习性
蜈蚣用第1小颚末节及基节突起上的稠密绒毛、第2小颚末节背面上刷状的刚毛,以及口中吐出的唾液,经常舔舐触角、步足外,也会把自己窝穴舔舐得干干净净
6、温度蜈蚣是变温动物,它的一切活动常与温度相关。蜈蚣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32℃,当温度为11℃~15℃时,蜈蚣的觅食减少,停止交配、产卵。温度下降至10℃以下时,蜈蚣则停止一切活动,钻入松土中(或窝土中),蜷缩一团,进入冬眠,可是当温度升到33℃~35℃时,由于体内水分散失,它的一切活动都暂停下来。如果温度升到36℃以上时,体内失水太多,则使身体干枯而死亡。
7湿度;饲养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窝土湿度为10%~20%时,蜈蚣的一切生命活动最为活跃,也就是说这是蜈蚣生长发育最适合的湿度。
蜈蚣养殖技术
1)箱养法
纤维板加15厘米厚的木板条钉成木箱,一般箱宽50厘米、长100厘米、高40厘米,箱口上配置一个铁纱或塑料纱箱盖,箱内贴上一层装食品用的塑料薄膜,保持内壁光滑。箱底放上5~15厘米厚的饲养土,每个木箱配20块瓦片,5片为叠放置箱内,瓦片要洗净并吸足水分。中间保留2厘米左右的空隙,供蜈蚣栖息,箱中间不放瓦片,这里既是蜈蚣的食堂又是它晚上活动的场所。这样的木箱每平方米可养200~300条中蜈蚣,或100~150条大蜈蚣。四周的纤维板也可用乙纶平织网片取代,围成一个形似蚊帐的笼子,这种笼子比较轻便,可以重叠起来成为立体笼,节省地方。
(2)缸养法
用玻璃缸或瓦缸,一般底面积为50厘米×40厘米,高约30~40厘米。太小的缸养不多,缸太大则不易搬动。缸底放层碎沙石,面上盖一层5~15厘米饲养土,土表堆叠瓦片,瓦片高度应低于缸口10~15厘米,缸口盖上铁纱网。少量饲养时可采用缸养,但缸养通风透气差,底部易于积水,蜈蚣容易得绿僵病,所以饲养时应控制饲养密度。另外应注意控制饲养土的湿度,当湿度超过20%时则应更换干的饲养土。
(3)池养法
①地点的选择养殖池的地点应选在向阳的坡地,要求既可以避免雨季积水,又可以避免冬季北风直吹,以保证有较温暖的小气候。
②养殖池为长方形,池面积的大小可根据情况。底部用砖砌,用水泥砂浆抹缝,砖底渗水能力强,要比水泥铺地好。围墙用砖砌成后,池内底填充一层“生土”。在土层表面的围墙内壁,用水泥抹平后镶嵌玻璃或张贴塑料薄膜。附加表面光滑的材料,防止蜈蚣逃散。养殖池内的“生土”,不含大量农家肥。防止老鼠侵入。有的养殖池,池内围墙四周设有一个宽15~20厘米的投食圈,并在投食圈的外围开设条宽12厘米、深15厘米的浅水沟,给蜈蚣提供取食饮水的地方。同时,设浅水沟也能防止蜈蚣逃跑。
③栖息床的构筑过去的办法只是在围墙内堆些土块,后来改用残砖碎瓦堆积在池内,作为蜈蚣的栖息床。最近才有用整砖砌成较正规的蜈蚣巢(栖息床),这是一个较大的改进。在个养池内构筑立式巢,可同时采用两种构造形式,一种是全卧砖式,一种是卧-立砖式,但据试验观察,蜈蚣夜间离巢外出活动的个体数量,两者总是有明显的差别,即从全卧砖巢出来的显然很多,而从卧-立砖巢出来的很少。据推测,这可能与两种巢的结构形式的利用面积不同有关。因为全卧砖巢的有效利用面积大,且平卧省力、安全,故居住者多,而卧立砖巢有效利用面积要小得多,纵向空间只可爬行,不宜居住,是居住者少的缘故。因此,构筑立式巢时,以采用全卧砖式为宜。因旧式巢要求的成本较高,为遮阳、挡雨和防鼠等需要一些附加设施。因此,又设计了一种成本较低、不用附加其他设施的新式巢。这种新式巢的横切面呈塔形,以砖和坯为材料,在结构上采用平卧砖式,外面用砖块(24厘米×12厘米×5厘米),内部用同等大小的土坯,可砌成不同大小和多层的立体巢。用砖砌成的外层不怕雨淋,狭窄的缝隙约1厘米,可供蜈蚣出入,又可防止鼠类侵入内部用土坯不仅成本低,而且隔热性好。在降温季节,蜈蚣可以由外向内,或由上向下移动,聚集在巢的底部。冬季来临时,还可以用稻草等铺盖在外面。越冬时,可在外面铺盖保温物。这种塔形巢可大可小,在户外大批养殖大一些为好。
养蜈蚣用什么土那?
蜈蚣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带,平原地区只有少量分布。每年惊蛰后,气温转暖,蜈蚣冬眠苏醒,开始出土活动,善居于阴湿的杂草丛中或乱石沟里。从芒种到夏至,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它又渐渐移到阴凉的壕沟、坟地、田埂或土坎的缝隙之中,避过炎热的白天。到了晚秋季节,则又多栖于背风向阳的松土斜坡之下或树洞、树根较暖的地方。总之,蜈蚣畏光羞明,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潮湿、温暖、通风的洞穴中生活。所以人工养殖蜈蚣时,就要据其生活习性,尽力创造它要求的生活条件。如在饲养场内栽树种草,放置砖块瓦片等都是为满足蜈蚣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而采取的措施之一。
蜈蚣一般都在夜间出来单独活动。它虽有8只单眼,但视力弱,尤其是白天视力极差。单独活动时至到触角相碰才绕道而行,各自回避。在晴朗无风的夜晚,20~23时是它们活动的高峰期。其活动的特点是夜间活动多,白天活动少;气温高于25℃时活动多,10~150C日活动少;10℃以下活动更少甚至停止活动;天气闷热,雨后的夜晚活动多,气温低的夜晚活动少;无风或微风的夜晚活动较多,大风(风力在六级以上)的夜晚活动少:雨后的夜晚活动多雨天的晚上活动少。由此可见,蜈蚣活动的频率与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雨量和光照强弱等气象因子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人工养殖蜈蚣时都要注意以上气象因子对它生活的影响。同时蜈蚣钻缝能力很强,因此蜈蚣能顺利钻过岩石、土坎等的隙穴,并能栖息在这些缝隙中。
在蜈蚣生活密度过大或惊扰较多的情况下,易引起相互残杀而死亡。但在饲养条件下,随着生活环境和饲养条件的改善,如提供足够的新鲜饲料和水源,不加大对它生活的惊扰,即使养殖密度较大,对其生活也无多大影响。尤其是同一母体所产的蜈蚣因自幼在一起生活,长大后就是几十条卷伏在一起,也能和睦共居。所以提供足够新鲜饲料和水源,保持安静的环境,是人工养殖蜈蚣的必备条件。
(2)捕捉
一般在清明节前捕捉为好。蜈蚣属卵生昆虫,根据蜈蚣喜阴湿、安静,怕强光等生活习性,选择丛林蔽阳或山坡向阴的地方作捕捉场地。在这些地方放置鸡毛、杂骨或枯草树叶等引诱蜈蚣栖息产卵,于清明节前拣卵。拣卵时连土带树枝杂草一起拿回,放人饲养池或饲养缸内覆盖后进行孵化。孵化期间要经常轻轻翻动覆盖物,防止其他虫害侵入,以保证幼体顺利安全孵出。
(3)饲养管理
1)饲料:蜈蚣为典型的食肉性昆虫,性较凶猛,凭着它具有能射出毒汁的颚爪,可捕食比它大得多的各类小型动物。蜈蚣食源广泛,从野外观察和试养观察结果,综合各地饲养经验,蜈蚣的饲料主要有以下几类:一类是各种昆虫,如蟋蟀、蝗虫、菸虫、金龟子、稻苞虫、牛,角虫、蝉、蚱蜢、蜻蜒、蜘蛛、蝇类和蜂类等的成虫、蛹、幼虫和卵。另一类是蠕虫、蚯蚓、蜗牛、蛤蝓等无脊椎动物及蛙、蛇、蜥蝎、壁虎、麻雀、鼠、蝙蝠等脊椎动物的肌肉、骨骼、内脏等。再一类是在以上食源不足时,也食少量幼嫩的青草、枝梢、根尖和西瓜、黄瓜等瓜果以及蛋类、牛奶、面包等熟制品。此外,浙江人工饲养的蜈蚣主食泥鳅、黄鳝、小鱼、小虾和小蟹等。
蜈蚣的食源虽然广杂,但对食物要求新鲜,不吃腐臭之食。所以人工养殖时,必须每隔2~3天就应投一次新鲜饲料。投料前,要彻底清除前次剩余的食料。蜈蚣一次食量大,耐饥力强。饥饿时,一次进食量可达自身体重的1/5~3/5。食饱后,十天半月不给食物也不会饿死。同时,蜈蚣不耐渴,每天需饮水。因此饲养场内必须放置盛水器皿,并要定时换水,以保持饮水的新鲜、清洁。
2)产卵与孵化:每年春末夏初,是蜈蚣的产卵期。每条雌性蜈蚣一般产卵量为20~60粒,大多为40~50粒,少数为10粒以下。产卵前蜈蚣腹部紧贴地面,自行挖掘浅的洞穴。产卵时,蜈蚣身体曲成“S”形,卵从生殖孔一粒一粒成串产在自行挖好的浅穴内。在无外界惊扰的情况下,产卵需2~3小时。产完后,随即侧转身体,用步足把卵托聚成团,抱在“怀中”孵化。蜈蚣产出的卵呈椭圆形,大小不一,一般直径约3~3.5mm,米**,半透明,卵膜富有弹性。
蜈蚣孵卵时间较长,一般需43~50天。卵在孵化过程中,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都在随胚胎不断发育逐渐变化。一个月后,卵内初具幼虫形态,体长约1.50px,可见卵膜内幼虫的蠕功;35~40天后,幼体体长约1.5Cm,已能上下爬行,但尚不能离开母体;43~45天后幼虫体长约2.125px,能离开母体自行寻食。在整个孵卵期间,母体早已蓄足养料,不必给食,否则反而易造成卵或幼虫被食物污染而被母体食掉,影响孵出率和幼虫成活率。
母体在孵卵期间,一直不离开卵团或幼体,精心孵化和守护。不时用触角左右摆动躯赶近身的其他小虫,并常用食爪拨弄或用口吮舔卵团或者幼体。据观察,这是母体食爪的基节腺或口腔腺分泌的液体在清洗卵团或幼体,以防止卵团或幼体遭细菌和其他污物的沾染。
蜈蚣在产卵或孵卵期间,若受外界惊扰,就会停止产卵,并把已产出的卵或在孵化的卵全部吃掉,这就是所谓蜈蚣的“保护性”反应。蜈蚣食卵后,多能重新产卵和孵卵。但使蜈蚣的产卵期和孵化期大大推迟,且产卵少,孵出率不高,影响蜈蚣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在人工养殖蜈蚣时,在蜈蚣产卵和孵卵期间,应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切忌惊扰,这是养殖管理中必须注意的事项。
3)蜕皮与生长发育:蜈蚣属甲壳类的节肢动物,体表覆盖有几丁质的甲壳,限制了本身的进一步生长发育。为了摆脱甲壳对进一步生长发育的限制,所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蜕皮数次。每蜕一次皮,就明显的长大一次。在胚胎发育中要蜕皮三次,成体一般每年蜕一次,个别蜕二次。
蜕皮多在盛夏或产卵后进行。蜕皮前体色改变,行动迟缓,不吃食物,视力和触角能力减弱。蜕皮时,由前向后逐节进行,最后蜕出尾足。蜕下的旧皮呈皱缩状,拉直时是一具完整的蜈蚣躯壳。蜕皮需约2小时左右才能完成。蜕皮时切忌惊扰,否则会延长蜕皮时间。人工养殖的蜈蚣蜕皮时还要防止成群蚂蚁等对它趁机攻击,否则易被蚂蚁等咬死咬伤。
蜈蚣发育的速度较慢,从第一年孵化的幼体到当年冬眠前体长仅约3.3~3.225px,第二年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体长也只约4.9~6.150px。所以蜈蚣从产出的幼体发育至成体性成熟一般需3~4年的时间。生长发育的速度与食料是否充足和进食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人工养殖中发现同一年产出的蜈蚣,室内养殖的比自然放养的生长发育得快。所以养殖时供给充足的新鲜饲料是提高其产量的重要条件之一。
4)越冬:蜈蚣属变温动物,外界气温升降的变化对其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寒冷的冬季威胁着它的生命。为了逃避寒冷冬季的威胁,它就钻入地下,以冬眠的方式越冬。冬眠期间不食不动,身体呈“S”形或“L”形。冬眠时钻入层的深度与气温、土温的高低直接相关。气温、土温越低,钻入土层则越深;气温、土温较高,则钻入土层较浅。在一般气温、土温条件下,多在土层15~1000px处冬眠;气温、土温低时,可在土层80~2500px处冬眠。若土温升高,不仅可以推迟冬眠时间,而且可在土层浅处或土表冬眠。由此可见,土温的高低是影响蜈蚣冬眠时间长短、潜伏土层深浅的关键。因此在养殖中,人为的提高冬眠场所的土温,不仅可以缩短它冬眠的时间,使之安全越冬,而且可相对的增加蜈蚣正常的生活期,有利于提高养殖蜈蚣的产量。比如在蜈蚣越冬前夕,在养殖场开挖80~2500px深的坑,把挖出的泥土与收集的垃圾泥灰按2:1的比例拌和均匀,倒入坑内,把坑填平。然后铺上适量的砖瓦碎块放人蜈蚣。再盖一层细土,最后覆盖树枝枯草。这样改善了蜈蚣越冬的环境条件。
越冬环境条件改善前,土温低,早、中、晚土温升降变化大,改善后土温大幅度升高。早、中、晚的温差变化小,能基本保持土温在同一天内无大的变化,有利于蜈蚣安全越冬。蜈蚣越冬环境条件改善后的好处很多,主要有:①经过深翻,疏松了土壤,土层中空气流通,因土表盖有细土枯草,砖瓦碎块下的土中热量不易散失,增强了保温能力;并且土中热量易在砖瓦碎块间散发,缩小了一天内早、中、晚的温差。②砖瓦碎块易吸水,造成了蜈蚣要求的阴湿环境,且砖瓦碎块间空隙较大,有利于蜈蚣的出入活动和栖息。③垃圾泥灰与土壤拌和后,垃圾迅速腐烂、分解,散发出大量热能,使土温升高而较恒定,缩短蜈蚣冬眠的时间。④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有利于各种小虫的繁殖,为蜈蚣增加了新鲜的天然食物,起到了为蜈蚣“自然投食”的作用。因此人为改善蜈蚣越冬场所的环境条件,是帮助其安全越冬的有效方法,应予推广。此外,蜈蚣越冬后,恢复了活动能力,要严密封闭饲养场所,防止蜈蚣外逃。
养殖池建好后,可向靠墙处填充饲养土。不要用易板结的沙土、黏土,也不要用黄沙(黄沙在高温时发烫,在低温时冰冷,易致蜈蚣步足损坏),最好用壤土、风化土或通透性好的老墙土、炉渣土等。千万注意饲养土中不要含有农药及化肥残余物,以免毒死蜈蚣。为防止饲养土板结硬化,最好半年疏松一次。一般要保持饲养土湿度15%~20%,绝对不能超过25%,否则饲养土变成了稀泥,极易导致蜈蚣爬行困难而窒息死亡。饲养土湿度计算公式为:
简易测定方法:手握湿土成团,落地散开。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