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海洋渔业  2020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林蛙养殖环境,需要什么?

   2023-05-25 互联网艺莲园296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比如承包一条长年流水的小溪或小河,因为林蛙要求的生存条件很高,清澈的溪水,水深50公分就够了,大江大河基本找不到它们的身影,水污染严重地区也不适和林蛙的生长。由于最近这些年林蛙的经工养殖的范围内,也就是说人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比如承包一条长年流水的小溪或小河,因为林蛙要求的生存条件很高,清澈的溪水,水深50公分就够了,大江大河基本找不到它们的身影,水污染严重地区也不适和林蛙的生长。由于最近这些年林蛙的经工养殖的范围内,也就是说人工养殖的林蛙可以继续养殖。

但不允许去捕捉野生的林蛙,毕竟现在东北林蛙数量比较稀少。当然,东北林蛙的营养价值非常的丰富,深受市场的欢迎,特别对于日本、韩国的来为林蛙遮阴,在养殖场里还需要挖一些小池塘来供休息和产卵,以及孵化池面的水位必须保持在40厘米以上,这样可以给他们一个活跃的栖息环境,蝌蚪孵化以后长到50天的时候就可以变成幼蛙了。人工养殖是可以的。

主要取油做药用,肉可以吃,但是林蛙对生长的环境要求很高,国家对于林蛙养殖有着统一的规范化妆要申请场地验收,运输买卖都要有相关批文,不申请批准就是不合法。有人在线上热销售林蛙,被网上热议为滥捕野生林蛙破坏生态平衡,这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相关节目的关注及曝光,直接导致当地全面封沟禁止养殖林蛙,使得广大养殖户都受到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这使得在级重点保护动物,在养殖之前要先去当地相关部门办理驯养许可证,要取得经营加工许可证和准运证才可售卖、运输林蛙。养殖林蛙的场地要求水源充足且利于林蛙越冬,养殖过程中要确保投喂给林蛙的病毒爆发,一些医学专家对病毒源头指向了人类吃野生动造成的,为了人类健康安全,研究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禁止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加大保护野生动物。我国最大人工林蛙养殖基地,东北人工林。

谁在养殖林蛙啊 我想养殖林蛙怎么办

林蛙生长适宜的气温在20-30度的范围。对于全程来讲,需要考虑能够承受的低温和高温范围,但一般在正确的技术措施下,按东北、中原、南方的自然气候条件,目前都是有办法处理的。但人工养殖林蛙的技术含量很高,一般经济实力单薄的小投资人目前还不要介入这个项目。

中原完全能够养殖。

蛤蟆油的价格每年有浮动,作为养蛙人基本上是按活蛙的市场(油商)收购价格来计算效益的。而蛤蟆油的产值是油商关心的事情。

中原养殖东北林蛙和东北原产地野生东北林蛙品质上没有证据表明会有显著差异。从目前少有的几份检测报告看,有的甚至表明比东北原产野生林蛙的都好。而在营养价值上均统一认为高于野生东北林蛙。

请参阅:http://hibaiducom/123729303qq 相关文章。

林蛙是怎么养殖的

野外半人工(散放)养殖林蛙是当前东北地区发展较快的一个产业。林蛙养殖必须要了解它的两栖性、食性、繁殖习性,满足其生长和繁殖条件才能养殖成功。

林蛙是典型的水陆两栖性动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蝌蚪期和冬眠期在水中生活,而变态后的幼、成蛙的活动期在陆地生活,两栖生活的时间分别为6个月左右。林蛙每年春天完成冬眠和生殖休眠以后,沿着溪流沟谷附近的潮湿植物带上山,开始完全的陆地生活。林蛙对栖息的森林类型有一定选择,喜栖在林内郁蔽度大、枯枝落叶多、空气湿润的植被环境。如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林内有高大的乔木,中层灌木和低层蒿草的三层植被遮阴。林蛙不喜息在针叶林内,特别是落叶枯林下。林蛙对山林的方向也有一定选择,春季气温低,林蛙喜欢在温度较高的南坡活动;盛夏时节林蛙喜欢在山林的北坡活动。林蛙在林中活动有一定范围,一般以越冬和产卵地为中心,向外1~2公里距离,否则林蛙找不到适合的越冬场所而死亡。林蛙一般不越过山顶,但对低矮山岗也能越过。

林蛙在水中产卵,对产卵场所有一定选择,主要选择水层浅、水面小的静水区产卵。产卵场地多是泥质水域,有石块、植物茎秆等残杂物,水质呈微酸性或中性,pH值为55~70。蝌蚪期完全生活在水中,林蛙在5℃时开始产卵,蛙卵在水中受精、孵化并发育成幼蛙。林蛙产卵的最适温度为8~10℃。水中的溶氧量多少对蝌蚪和成蛙越冬的影响很大,水中溶氧量不足会使大量蝌蚪及越冬蛙死亡,水深是影响林蛙越冬成活率的关健因素。当气温降到5~10℃时,林蛙开始下山入水冬眠,气温继续下降,水温降到3℃~5℃时,林蛙向深水域转移,进入长达4~5个月的深度休眠阶段。林蛙越冬水深要在1~2米,在冰下有较深的流动水,才能安全越冬。

一、林蛙的抱对产卵

第二年春天,(3月底4月初,各地区并不相同),气温升至10℃左右时林蛙即从冬眠中复苏,开始鸣叫。这时要将林蛙从越冬池中取出,按雌雄比例1∶1放置于产卵池中抱对产卵。产卵池水深15~20cm左右密度为30对/平方米,产卵池中要设置隐蔽物,池底要求平坦、无污泥。产卵高峰期为凌晨4~5点左右,白天一般不产卵。

二、卵的孵化

蛙卵产出后,卵团吸水膨胀,隔2~3小时后,可以捞出放于孵化池中进行孵化,不是同一天产的卵不可放于同一池中孵化。应注意卵团不能捞出太早,否则会影响受精率。孵化池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池底要干净无污泥,若卵团沾有污泥后会影响孵化率。孵化池水深在20cm左右,白天可适当降低水位,有利于水温上升,缩短孵化时间。卵团孵化后期,蝌蚪已基本成形,这时不能进行移动或运输。如果移动或运输会造成蝌蚪提前出膜,产出畸形蝌蚪,影响蝌蚪成活率。

三、蝌蚪的饲养管理

卵团经过5天左右时间的孵化,蝌蚪就会陆续从卵胶膜中出来,这时的蝌蚪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不需要喂食。蝌蚪出膜一周后即开始投喂人工饵料,开始以泼洒豆浆、蛋黄浆为好,以后逐渐投喂煮熟的玉米粉、麸皮、青菜、鱼粉、猪肺等饲料。前期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动物性饲料为辅,后期以动物性饲料为主植物性饲料为辅。植物性饲料有利于蝌蚪个体的生长,动物性饲料有利于蝌蚪的发育变态。蝌蚪的饲养密度前期以1000只/平方米为宜,以后随着蝌蚪的长大要根据蝌蚪的大小进行分池,降低密度。分池时同样大小的蝌蚪在同一池中饲养。

前期投喂饵料每天一次,量以池中略有剩余为宜。量不能过多或过少,过多则在水中腐败变质影响水质,过少则蝌蚪不能吃足影响生长发育。后期每天投喂两次,量也以池中略有剩余为好。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要逐渐增加。从开始投喂饵料以后要经常换水,并要定期消毒。蝌蚪经过30天左右的养殖,就开始长出后肢进入变态期,以后再逐渐长出前肢。鳃开始萎缩,逐渐改用肺呼吸,尾巴逐渐变短直至消失,此时变态成幼蛙,在陆地生活。

四、幼蛙的养殖管理

蝌蚪进入变态期以后,要在尾巴消失之前将变态的蝌蚪转至预先消毒好的幼蛙池的水坑中养殖,让其变态。这时蝌蚪的放养密度为200只/平方米。刚变态的幼蛙,靠吸收尾巴的营养来生活,不需要投喂饵料幼蛙的尾巴完全吸收以后,要开始投喂2~3月龄的小黄粉虫或1~2日龄的蝇蛆,并且用灯光引诱天然昆虫为辅助饵料。投喂时间为早晨和傍晚各一次,投喂量以场地中略有剩余为宜。并注意不要投进水坑中。幼蛙进池后,每天要根据场地中土壤的情况及时洒水,场地中既要保持潮湿但又不能有太多的积水。同时洒水的时间也要与投喂饵料的时间相隔2小时左右。阴天、雨天可少洒水或不洒水,晴天多洒水,炎热的夏季每天要洒2~3次水。场地中要定期用漂白粉进行消毒,特别是夏秋炎热的季节更要注意。投喂的饵料要保持清洁,定期加抗菌素拌料投喂,同时饵料也要多样化,不能单一。每天要进行巡池,观察蛙的生长情况,以及是否有敌害、逃逸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林蛙的主要敌害有鸟、鼠、蛇等,以鼠害最为严重。

林蛙是怎么养殖的?

野外半人工(散放)养殖林蛙是当前东北地区发展较快的一个产业,很多养殖户通过在生产实践中的摸索,掌握了独到的养殖方法和经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1、同时孵化  由于蛙卵产出时间不一致,在卵团孵化过程中,往往同一池中的蝌蚪大小不一,容易出现大蝌蚪食小蝌蚪、小蝌蚪食未孵化的卵团及卵胶膜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养殖场采用将同期产的卵集中放在同一池中的办法,但林蛙产卵期长达15天左右,每天产量不等,有时1~2天所产的卵团才能装满 1个孵化池,有时不够,这样所需孵化池的数量就要多,耗费大量人力来分池。在饲喂蝌蚪过程中,还要分池投放适合不同阶段蝌蚪的饵料。汪清林业局养殖户在实际生产中,采用集中管理、同时孵化的办法,效果较理想,值得一试。做法如下:在仓库(东北叫仓房)中,掘一深坑(长、宽、深度灵活掌握),用不漏气的塑料薄膜平铺在里面,将每天所收集的卵团集中到这里,灌水,水深以浸没卵团为宜,坑上覆盖不透光的物品,如麻袋等。之所以选在仓库里,是因为仓库不透光,而且温度适宜。只要不见阳光,这些卵团可保存长达十几天,等到数量攒足时,再一起移送至孵化池中进行同时孵化。  2、光盘惊鸭  目前,困扰林蛙养殖户的难题之一就是天敌。野鸭就是林蛙蝌蚪期的主要天敌,成群的野鸭飞到孵化池中,肆无忌惮吞食蝌蚪,有时几只野鸭半天时间就可以将整个池中的蝌蚪全部食光,危害严重。而野鸭又是国家保护野生动物,明令禁止捕捉。有的养殖户用稻草人、人撵、下粘网,都无大效。鞭炮比较有效,但蝌蚪期又是森林防火期,严禁用火。有一个方法可试:在孵化池四周拦上细绳,高度1m以上,将废光盘用细铁丝挂在绳上,距离不等,10m左右挂1个,光面朝向池面。当有风吹过时,池水与光盘相互映射,光芒四射,野鸭便不敢靠近。  3、不翻卵团  很多养殖户误认为卵团需要阳光,就经常性地翻动孵化池中的卵团,以使卵团全部都能吸收到阳光,这是一个错误的做法。卵团在产下时就已经明确哪面朝下,哪面朝上,朝上的面叫阳极,朝下的面叫阴极。卵团放入孵化池中应按自然规律,不要人为地改变,否则,会降低孵化率。只有沾上泥沙沉底的卵团,才可以翻动以顺应正确的朝向。  4、旱网捕蛙  每到深秋,大量的林蛙从山上下来,直接进入附近的越冬池,有的越冬池较深,把水全部放干不太容易,捕捞难度大。这时应考虑使用旱网,所谓旱网是把原本下到水中的网下到陆地上。具体做法:在距离越冬池1m左右的地方,用地膜将越冬池围起来,立地膜的方法与挡趟子捕捉林蛙的方法一样,支撑木棍放在圈里。并在地膜上留几个口,留口的地方以及附近要平坦、潮气大、植被完整,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林蛙道”。口的多少视越冬池周围“林蛙道”的多少,一般1000平方米的越冬池留6个。口宽50cm左右,放上直径60cm、网眼3cm左右、长3~4m的网,(养殖户平常在溪流中捕捉林蛙的尼龙网),网口两侧要与地膜紧密连接,并用木棍支住,底部要平整,埋在土下,网除留在陆地上1m外,其余的放在越冬池水里。这样林蛙秋季下山时,就会进入网内,下到越冬池内,小林蛙会穿过网眼进入池中,商品林蛙则钻不出去。下网后要经常检查,特别是雨后要及时收网,将商品蛙移人贮蛙池中,防止网内林蛙过多造成挤压。  5、春季购蛙  有的养殖户刚开始养殖,蛙场自产的卵团不够,每年春季都要购进卵团。其实,购买成蛙效益更高。一些养殖场为满足市场需要或其他原因,春季也大量销售雌蛙,这时可购人投放到养殖场。春季的雌蛙由于蛙油和卵混在一起,每公斤不超过120元,每只雌蛙4元左右,到养殖场后可产下卵团,每只价值15元左右。这种外购的雌蛙产后死亡率高、当年回捕率低,按60%的回捕率计算,秋季每只雌蛙销售价最低8元,每投放1只外购雌蛙,可获直接产值08元,加上1个卵团,可产出23元左右。

圈养林蛙技术要点 中国林蛙是集食、药、补于一体的珍贵蛙种,因林蛙所独有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加之自然资源的日趋枯竭,半人工养殖林蛙回捕率较低,圈养林蛙势在必行,笔者经过多年研究与探讨,总结了圈养林蛙要把握的六个关键技术。

1 孵化管理关

11 首先是卵团的选择,一般选择2d内产的卵团放于已消毒好的一个孵化池内,将未受精的卵团剔除,以提高孵化率,孵化过程中卵团的密度不宜过大,如水源充足时按劳取酬10~15团/m2,卵团要均匀分布在孵化池内为宜。

12其次是孵化池的温度,温度包括气温和水温,它是影响蛙卵孵化的最直接的外界条件,温度高,胚胎发育速度加快,孵化期短,反之,胚胎发育速度慢,孵化期长。但是,林蛙卵在孵化过程中,胚胎发育各个阶段对温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卵团孵化初期保持水温在6℃以上,中后期保持水温在16~24℃之间。由于初、后期的气温不同,可采用塑料膜覆盖及灌水的方法来调节水温,确保蛙卵在适宜的温度下正常发育。

13再次是水质,孵化池的水质要保持清新,不混浊、无泥沙、无污染的水质为宜,因为水中混沙污染卵团,造成“水卵”,而降低孵化率,因此要保证孵化池内是中性的清新水质。

2 蝌蚪培育关

21 蝌蚪的密度 蝌蚪培育的前两周密度可大些,随着日龄的增加,密度可逐渐减小,采用人工疏散分池的方法来降低饲养密度。一般饲养密度为:1~15日龄为2000~3000只/m2,15~25日龄1500~2000只/m2,25日龄至变态期500~1000只/m2;如密度过大,蝌蚪生长发育迟缓,成活率低,体质不健壮,影响变态幼蛙的成活率。

22 饲料 当蝌蚪将自身卵胶膜吃完即可喂开食料,一般用熟鸡蛋黄或豆浆做开食料。将熟鸡蛋黄用两层纱布包好,在池水中慢慢摇晃,蛋黄便溶于水中,蝌蚪可以自由采食,以后视蝌蚪采食情况酌情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以喂2h吃完不剩或少有剩余为宜。当蝌蚪生长到20d以后要添加动物性饲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

23 水质与水温 良好的水质对蝌蚪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水质冷凉,有污染,含矿物质多等对蝌蚪生长发育都十分不利,会阻碍胚胎发育和各器官的形成。蝌蚪的排泄物和其他杂质也会使水质变色,发现这种情况要立即排出池水,注入新水。蝌蚪初期,5d注入1次新水,用03mg/mL漂白粉溶液喷洒水面,后期采用单灌的的方法降低水温,水温不能超过24℃。如果气温、水温高时要采取换水和遮荫等办法降低池水温度,否则,蝌蚪易出现各种症状,严重时则死亡。

3 蝌蚪变态关

蝌蚪生长到30d之后进入变态期,此时应及时将变态蝌蚪移入林蛙圈内的变态池内饲养,避免移池过晚幼蛙逃跑的现象发生,林蛙圈要用塑料或其他材料围成内外两层围墙,即小圈一层,整体养蛙场一层,防止林蛙逃跑。此期间要加强管理,精心饲养。因为变成幼蛙比变态前体重要减轻一半以上,而且变态时不采食,能量消耗大,如管理不善,幼蛙体质不健壮,死亡率非常大。变态期管理注意:一要保证变态池内有足够的水量,保持水温在28℃以下,避免高温使变态幼蛙死亡;二要继续喂养蝌蚪,未进入变态期的蝌蚪需要继续摄取食物,必须供应足够的食物。

4 疾病防治 关圈养林蛙在各个时期患不同的疾病,饲养时必须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方法。

41 蝌蚪期饲养 蝌蚪在18~20d时,由于气温高,食最大,水中气体过多等因素易得气泡病。防治方法是:蝌蚪培育期间经常向池内注入新水,每5d消毒1次,不投喂过多的饲料。发现有气泡病时则立即注入新水或将蝌蚪移入清水池内:二是每立方米蛙池用3g食盐兑水泼洒可防治此病。

42 幼、成蛙期 主要在夏季饲养期。由于围内杂草丛生,阴凉潮湿,加之饲养密度大,投喂的饲料有剩余,而使各种细菌滋生繁殖,因此养殖林蛙必须做到经常消毒,预防林蛙患病。此期林蛙主要患红腿病、烂皮病、肠炎病等疾病,死亡率较高。预防措施:夏季放养林蛙前将林蛙圈彻底消毒1次,可用漂白粉等消毒剂;夏季饲养期每半月用07×10-6高锰酸钾或1~2×10-6漂白粉溶液消毒蛙圈。同时每月用增效磺胺眯05g拌入1000g虫内,连喂3d,可起到预防林蛙肠炎病的作用;黄粉虫饲养场所每半月用03×10-6漂白粉溶液喷雾消毒1次,避免林蛙吃到带菌的虫体;蛙圈门口设有消毒设施,进入蛙圈要先消毒,谢绝外人参观。

5 越冬管理关 东北地区蛙越冬期长达6个月之久,此期虽不用饲喂林蛙,但不能忽视对越冬林蛙的管理,否则会出各种意外情况,造成林蛙大量死亡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标签: 环境 林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