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稻田养殖成蟹模式有哪些养殖技术要点?

   2023-05-26 互联网艺莲园504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稻田养蟹是在稻田养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立体种养模式,稻蟹共生,各得其所。稻田养蟹对水稻单产影响不大,每亩可产蟹20-30公斤,比一般稻田亩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其主要技术要点:一是选择好田块,水源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稻田养蟹是在稻田养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立体种养模式,稻蟹共生,各得其所。稻田养蟹对水稻单产影响不大,每亩可产蟹20-30公斤,比一般稻田亩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其主要技术要点:一是选择好田块,水源方便,水质良好,绝对没有污染,土壤保水性好,能集中连片;二是搞好田间工程,主要是稻田养蟹的沟池,由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池三个部分组成。环沟是养蟹的主要场所,在田块四周堤埂内侧2-3米处挖沟,沟宽15米左右、深1米、坡比1:2,成环形。田间沟主要供河蟹爬进稻田觅食、隐蔽用,每隔20-30米开一条横沟或十字形沟,沟宽50厘米、深60厘米、坡比1:15,并与环沟相通。暂养池主要用于培育幼蟹、暂养蟹种和收获商品蟹,一般开挖在田的一角或一边,池长5-10米、宽2-3米、深12-15米。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池水面占稻田面积的20%左右。蟹池、蟹沟要中间深四周浅。如果连片养殖面积大,控制条件好,还可以把周边灌排水沟利用起来,作为稻田养蟹的暂养池或环沟,以扩大养蟹水域,不减少或不影响稻田面积。

稻田养殖河蟹有什么特点

稻田蟹的养殖方法是:

1、投饵:池塘精养的整个过程,主要靠人工投喂饲料,因此饲料的种类、优劣和多少对河蟹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投饵时应坚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则,动物性精料占40%,水草占35%,其他植物饲料占25%,饲料的种类主要有三大类(一)全价性河蟹专用配合饲料;(二)动物性:海、淡水小杂鱼,各动物尸体、螺类、蚌类、畜禽血、鱼粉、蚕蛹等;(三)植物性:水草类、浮萍、水花生、苦草、轮叶黑藻等,商品饲料类:山芋、马玲薯、谷类、麸皮、料糠等。

河蟹的投喂方法象池塘养鱼那样,做到“四看四定”,即盾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蟹的活动情况,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看季节:春季幼蟹要投喂一些活口的动物饲料,河蟹生长中期特别是5—8月份,要适当加大动物性饲料投喂量,但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后期河蟹需要大量营养,以满足性腺发育,应多投喂动物性饲料,这样河蟹体重加大,肉味鲜美,饲料的投喂按季节分配一般为3—6月40%,7—10月份60%,水温10℃以下,蟹的活动量少,摄食量不大,可少喂,隔日投喂一次,当水温3—5℃,可以不投喂。

看天气:天气晴朗时要多投喂,阴雨天要少喂,闷热天气,无风下阵雨前,可以停止投喂,雾天,等雾收后再投喂。

看水质:水质清,可正常投饵,水质浓,适当减少投喂,及时换水。

看蟹的活动情况:一般投喂后的第二天早晨吃光,投饵量适当,吃不光,说明河蟹食欲不旺或数量过多,应及时分析原因,减少投喂量,蟹在蜕壳期间要适当增加投喂量。

定时:河蟹有昼伏夜出的习惯,夜晚外出觅食,投喂分上午8、9点钟和下午傍晚两次进行,傍晚的投喂量整天喂量的60—70%。

定点:投喂的饲料要有固定的食物,饲料撒在饲料台或选择在接近水位线浅水处的斜坡上,以便观察河蟹吃食,活动情况,随时增减饲料。河蟹有较强的争食性,因此要多设点,使河蟹吃得均匀,避免一部分个全小或体质弱的争不到饲料而造成相互残杀。

定质:河蟹对香、甜、苦、咸、臭等味道敏感,所投喂的饲料必须具备新鲜适口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定量:“鱼一天不吃,三天不长”,河蟹也同样,这就要求根据河蟹大小、密度、不同季节、天气、活动情况来确定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为存塘蟹体重的8—10%,投喂量少只能维持生命,超过适时范围也影响生长,还增加饵料系数。

投饵时应做到动物性、植物性饲料相搭配,如上午喂草料、谷类,下午投喂蚌肉、螺类、蚕蛹等。避免长时间喂单一饲料,否则造成洒厌食,饲料利用率低,影响生长,出塘规格小。

2、水质管理:河蟹对水体水质条件的要求比鱼类高,尤其对污染的水体具有更大的敏感性,池水水质好,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且肉味鲜美,养蟹池水PH值应保持在7—9,最适75—85,池水溶氧保持在5MG/1以上,低于5MG/1以会影响生长,在2MG/1以下便会出现河蟹死亡,调整池水的PH值,新开挖的池塘,水质大多呈酸性,要定期用生石灰浆泼洒改良水质,这样能提高河蟹对饲料的利用率,有利于河蟹顺利蜕壳,一般春季每月一次,夏秋委每隔15 —20天一次,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7—10千克。

注意勤换水,保持水位稳定,春季每星期换水一次,夏季每3天换水一次,如遇持续高温,应每天坚持换水,秋季天气炎热,且常会出现闷热天气,水质容易变坏,要特别注意换水,每2天换水一次,换水量占整个水面积的1/3。

河蟹不耐肥水,为控制水质变肥,每亩投放200—300尾斤两花鲢鱼种和在蟹池四周种植一引起水生植物。

不同季节蟹池对水位的要求不一样,春季为了提高水温,促进河蟹生长,水位可控制在05—07m,夏秋季节水温较高,池水深度要保持在1—15m。

稻田养蟹,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一项具有综合效益的系统工程,对于稳粮保供,增产增收,引导农民致富,振兴农村经济有着重要作用。其优点是:

(1)有利于水稻生长,水稻不减产,又提高品质、增效

河蟹摄食稻田中的杂草、绿萍、底栖生物,并大量消灭稻叶蝉、螟虫等害虫,其排泄物可肥田,据测定,连续几年养蟹的稻田,耕作层的土壤有机质提高了1倍左右。这就促进了水稻生长,提高了水稻产量,在种植上采用大垄双行技术,水稻栽插“一行不少,一穴不缺”,利用水稻的边际效应,水稻增产5%~17%,而且是“有机稻”,每千克售价增加02元,成本下降10%以上。

(2)稻田为河蟹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促进河蟹生长

稻田水浅、遮光,有利于河蟹隐蔽和蜕壳,浅水饵料生物多,有利于河蟹生长。在后期采用强化营养措施:在第4次蜕壳后,增投动物性饵料,使稻田中河蟹规格明显增大,雌蟹100克以上,雄蟹150克以上,而且品质改善,稻田成蟹产量25~30千克。

(3)稻蟹共生,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每亩稻田可收稻谷400千克左右,收获成蟹25千克以上,可提高纯效益1000~1500元。

(4)综合效益极为显著

稻田养蟹将种植与养蟹密切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稳定了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了河蟹和水稻的品质,不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而且生态效益显著。

(5)一水二用,一地双收,符合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该项技术,对于确保我国基本粮田的稳定,确保粮食安全战略有重要意义。不仅节约了土地、水资源,而且稻蟹共生,稻田病虫害、杂草明显减少,水稻有利于河蟹隐蔽,蜕壳和生长,确保稻田湿地环境和谐友好,成为名副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食品安全型的产业。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