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在古代,因为军事水平的限制,军事器械大多简陋且杀伤力度不足,士兵们或赤手相搏或手持利刃等冷兵器,在这样的条件下,战马的存在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战马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而且此时不仅出现了战马,而且拥有战马的骑兵也已一种独立兵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战马的作用不言而喻,手无缚鸡之力的人自然比不上牲畜的力量之大,到两汉时期,战马更是迎来了空前绝后的发展时代,在当时一方军队的胜败很可能取决于一方军队的战马数量与质量,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胜负兴衰也很可能与战马有关,就比如当时的蒙古如果没有战马的帮助那就没有历史上的元朝。
中国自古就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吕布——古代名将,在名著《三国演义》中吕布被描述成“飞将”,骁勇善战的名号与他密不可分,既然赤兔能与吕布相提并论,可见吕布在马中的地位之高,也从宏观角度看出来战马在战场中的强大作用。
既然战马作用如此强大,那著名的二战中也不会缺少战马的身影。二战中,日本的战马尤其出名,以至于其他各国遇到日本马队时束手无策。不过,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那如此多驯养优良的战马是从何而来的呢?日本在刚开始时只养的出矮脚马,这种马平均身高只有一米三,虽然日军因同样身材矮小可以驾驭这种马,但在战场上,这种马的作用却非常小,后来日军在向欧洲学习时,发现欧洲马十分强大,从此日军踏上了进口他国战马的道路。不过因为水土不同、道路遥远等问题,存活下来的战马寥寥无几,但几经折腾,日军还是培养出了其他品种的战马,这也是日本马队发展迈出的重大一步。
日军虽然国土面积小,但十分重视战马的作用 在国家内设立多个战马养殖基地,在进口战马方面更是不含糊,所以日军战马的发展也是必然趋势。
支撑汉武帝出征匈奴的数十万战马从何而来?
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早在很久之前,人们就明白了物尽其才的作用。对于植物,人们食用、观赏、药用。而对于动物,除了作为食物和宠物外,人们根据不同动物的不同特性,用牛耕地,用驴拉磨,而马则被用来成为战争的作战工具战马。
战马的使用不仅影响了作战方式和作战效果,而且还延伸出了一种新的兵种——骑兵。
骑兵以其灵活性和敏捷的反应性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而作为骑兵不可缺少的战马,在我国古代都有哪些品种呢?而古代战马的外貌大都是矮如驴,为什么在古代培育不出优良品种呢?
上图_ 古代的骑兵交战图
一、战马品种:作战英勇 提供军需
在古代战争中的战马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作用是作战,另一个就是提供军需。
1大宛马
大宛马这个名字可能并不太被人熟知,可是它的另一个别名汗血宝马应该更加有名吧。大宛马原产于西域古国大宛,因此被称作大宛马。据传说,大宛马在快速奔跑后,肩膀位置慢慢鼓起并流出红色的汗水,像鲜血一样,因此又被叫做汗血宝马。
张骞出使西域后,大宛马才被汉朝使者发现,因其强健所以被带回汉朝,后来汉武帝令人使大宛马与蒙古马杂交,马种改良,汉朝的军队战斗力也大大提升。在《史记》中,司马迁描述汗血宝马为“其先天马子也”,李白的《天马歌》中也这样写道:“天马出来月氏窟,背为虎纹龙翼骨,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从中我们更是可以看出大宛马的强健英勇。
上图_ 古代骑兵使用马槊的画像,马槊是重型的骑兵武器,是长矛的重型精品版
2乌孙马
西汉时的乌孙国主要位于七河流域,现在的新疆昭苏县就是古乌孙的旧地,在西汉时隶属于西域都护府的管辖。张骞出使西域后,乌孙国王向汉武帝进献乌孙马数十匹,更赋诗《西极天马歌》一首:“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障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汉武帝高兴的称此马为“天马”。
乌孙马就是现在的伊犁马的前身,也属于哈萨克马的一种,骨骼粗实,皮毛厚密。短跑时比蒙古马略快,长跑时与蒙古马相差无几,更适合于距离较短的近距离攻击。
3蒙古马
在辽宋金元时期的战争中,蒙古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甚至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马种之一的蒙古马,体型相对其它的马种来说比较矮小,虽然其貌不扬,但其本领却不小。
成吉思汗大踏四方征战南北时,靠的就是蒙古马,蒙古马速度惊人且具有超强的耐力,可谓是长时间的战争中的好帮手。
更因其高速度与长耐力,在历朝中都喜欢将的马种与蒙古马杂交以培养更优质的马种,足以见得蒙古马的崇高地位和超强本领。
上图_ 蒙古骑兵
以上这三种马都是作战用的战马,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军需用的战马!
1西南马
分布于我国西南的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西南马,体型较小,颈高昂,鬃、尾、鬣毛较为丰长。善于走山路,是在恶劣地形作战中重要的物资运输工具。其中著名的就是四川建昌马、云南丽江马和贵州马。而西南马除了作战时运送军需外,在茶马互市中运输货物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河曲马
原产于中国甘肃、青海、四川等地的河曲马,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军需战马,也是一种良好的农用挽马。河曲马的体型较大,十分强健,颈肌发达。历史上曾称其为吐谷浑马,早在汉朝时,就已被养殖并进行杂交改良。
作为一种轻挽和乘骑的优良马种,适合配套马车拉物,载重量极大。对于运输军需用品有很大的作用。
上图_ 明朝为銮驾前导的骑马御林军
二、培育不出“高头大马”优质马种的原因
1引入马种所遭遇的杂交危害
头细颈高的大宛马,其四肢修长也算得上是“高头大马”的一种,但大宛马被引进之后,统治者为了使本地良马也具有大宛马速度、力量和耐力的优良特性,多安排大宛马与本地马种杂交。
杂交在初代的时候可以明显的展示大宛马和本地良马的优质特性,但由于数量上的差异(大宛马少本地马多)和几代之后的优质特性下降,
又加上为了使战马保持优良特性,战马多被阉割,严重影响了引进的大宛马的繁殖能力,因此,我国古代引入的战马都会经历“引种―杂交―改良―回交―消失”的过程,进而导致不复存在的下场,所以这是我国古代缺少优质马的重要原因。
上图_ 《大驾卤簿图书》中的北宋重骑兵
2宋代育种学的破坏和基层养马的影响
北宋初年一个叫王禹偁的人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北宋初的将领符彦卿喜爱养马,他府中就有善于培育良马的人,为了保持良马的优良性能,养马人使母马在生下小马后,企图使母马与小马**杂交生下性能更优良的马种,但是却被二马发现察觉,最后二马自杀。于是就有人发表言论说:“礼称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夫马本兽也,古圣人调伏而策御之,故曰伏牛乗马是也!是马也兽其身而人其心乎?”
虽然这件事想表明连马匹这样的禽兽都懂道德,那些小人又怎么好意思不如禽兽呢?但我们从这个故事可以发现当时的宋代人已经掌握了回交育种技术,但也经过这件事之后,宋以前积累的本土育种学就慢慢处于下滑趋势,而那些所谓的理学大儒对育种学的批判间接影响了育种学的发展,回交育种不再被使用,科学的育种学成果被抛弃。
上图_ 宋代重骑兵马铠
除此之外,宋代为了建设骑兵而实施的保马法,“熙宁以来,有保马、户马、其后又变为给地牧马。”
宋朝将养马的重担全部交给了民众,民众一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为马匹提供营养补给,二没有科学的养马方法,养出的马匹的优劣程度自然可想而知。之后的明代也效仿此养马之法。经过这两件事之后,宋代以后中国的马种品质大大下降也是必然的。
上图_ 清朝骑着马的武官
3优质马种的缺乏
在中国古代中最常用的马匹就是蒙古马,且多引用优质马与蒙古马杂交,因此受数量较多的蒙古马影响,杂交出来的马种的个头也不会太大。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国将领就曾抱怨中国的马体型小,因为在外国人眼里,低矮的体型就意味着较低的载重力和缓慢的奔跑速度。
法国人之所以可以对中国的战马颐指气使,那是人家确实有资本嫌弃,早在六七百年前,罗马教皇就曾经送给元代皇帝一匹法国马,《元史》中描述这匹马“长一丈一尺三寸,高六尺四寸”引得元顺帝兴奋不已。
上图_ 外国的骑兵队
上图_ 法兰克重骑兵
法国的马之所以高大,除了法国人对于人工育种的精挑细选之外,来自西亚中东的优良马种也是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的马种大都是蒙古马,与中亚的马种相比,速度、耐力是远远不如,而宋代以来过度依赖蒙古马种,对中亚马种的不屑,则深刻影响了中国战马品种的优良。
中国之所以缺少优良品种的马匹,缺少科学的养马知识和受社会观念影响等都是重要的原因,所以要想培育良种马,不断学习经验知识重要,吸取以往的教训也重要。
项羽当年将刘邦56万大军打得满地找牙的三万骑兵的战马是哪里来的
冷兵器战争史中,骑兵在速度、耐力与冲击力方面比步兵有着明显的优势。而马匹的养殖规模常常也成为一个王朝战斗力强弱的关键因素之一,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在他的历史评论中写道:“汉唐之所以能张者,皆唯畜牧之盛也”。
汉武帝时期的对外扩张是“厥先祖父,曝霜露,斩荆棘”的结果,在汉朝前期数十年的隐忍之后,汉武帝所组织和壮大的汉朝骑兵多次深入大漠数千里,对匈奴发动了持续的大规模打击。这些战争在形成“漠南无王庭”的局面,维护汉朝边境安全的同时,也造成了战马的严重损失,这让他不得不停止对外的军事扩张。那么,版图曾经局促于中原地区的汉朝,到底是如何发展了支撑汉武帝打击匈奴的骑兵呢?汉武帝时期数十万战马又是从何而来呢?
在汉武帝成功地发动对匈奴战争之前,汉朝筚路蓝缕的养马业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战国至汉朝初年中国严重缺马的阶段
秦末战争形势
战国至汉朝初年,我国处于一场持续数百年的战争环境之中,汉朝更是在秦末大动乱中立国,当时国内一贫如洗,户口减半,物资储备不足,军事力量大大减弱,战马尤其缺失。在古代中国,马匹曾经是尊贵身份的象征之一,伏波将军马援曾说“马者,兵甲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济远近之难”,但是在汉朝初期,“别尊卑之序”的现状则是:“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意思是全国都找不出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来给刘邦拉马车,将相只能乘坐牛车,汉朝初年的窘境可见一斑。
第二、汉朝发展养马业的转折点——汉高祖的“白登之围”
西汉初年版图
汉四年八月,汉高祖刘邦下令在全国征收“算赋”,“为治库兵车马之用”。所以,汉朝发展养马业绝不是为了满足“别尊卑之序”的需求。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让刘邦深刻地认识到“治库兵车马”的必要性,那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围”。汉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在追击叛变的韩王信的同时乘势打击匈奴,结果却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若不是最后采用了陈平的密计,刘邦能否脱困还是未知,此时刘邦才清楚地意识到大汉与匈奴的之间的差距不是一丁半点。
所以,在解围之后他并没有急于报复,而是理智地采用了刘敬的和亲政策,换取一时的和平。自此直至汉武帝时期,汉朝为了不与匈奴发生正面冲突,一直采用奉送礼物以及和亲的方式与匈奴维持相对缓和的关系。
而刘邦以卧薪尝胆的姿态,自白登山被困之后下定决心发展养马业,壮大骑兵力量。因为他深知“车骑者,天下之武备也!”
第三、汉武帝及之前的汉朝统治者对养马业的扶植
汉高祖刘邦
上文已经提到,早在汉四年八月汉高祖已经为了发展骑兵而下令在全国征收“算赋”(即人头税,当时汉朝所有十五岁至五十六岁的人,每人每年都要缴纳一百二十钱的算赋)。之后,又有多位统治者颁布了不同的诏令以发展养马业。比如:
1、汉文帝时期
汉文帝时期颁布了“复马令”,鼓励民间养马规定凡是养殖一匹马的农民,可以免除他家三个人的兵役,甚至可以用捐马的形式来给自己赎罪。
禁止民间屠杀马匹,并且明确规定:“盗马者死”。
严厉禁止优良马种外流(禁马高五尺九寸以上,齿未平,不得出关),史称“马弩关”。
2、汉景帝时期
汉景帝时期专门设置了三十六所养马用的“牧苑”,并继续鼓励民间养马。
3、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时期又开始征收“马口钱”,为的就是给刚刚起步的大汉骑兵增加补助。同时设立和健全了马政的管理机构。而汉武帝对匈奴作战时期更加注重养马业,《史记》记载:“天子为伐胡,盛养马,马之来食长安者数万匹,卒牵掌者关中不足,乃调旁近郡。而胡降者皆衣食县官,县官不给,天子乃损膳,解乘舆驷,出御府禁藏以赡之。”很明显,与马匹相比,汉武帝堪称是视金钱如粪土了。他的这种态度也成为鼓励民间养马的良好宣传手段。
第四、汉武帝在位前期——养马业的全盛期
经过政府的大力提倡,等到了汉武帝时期,一片胜景出现了——“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当时仅仅国营的牧苑中,就有四十万匹马!民间已是“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于此同时,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后,也让西域的优良马种也被引入大汉,这真是锦上添花!
霍去病墓前“马踏匈奴”石刻
此时的汉朝空前繁荣,马匹的规模也使汉朝的骑兵得到了充足的发展。终于,在对匈奴隐忍七十年之后,汉武帝终于开启了反击匈奴之战,这场战争历时四十四年之久。期间,骑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没有骑兵的优势,汉朝长途奔袭打击匈奴几乎是不可实现的。在多次大规模战争中,汉朝发动了多达十余万的骑兵。雄厚的经济实力,优良而大规模的战马储备再加上卫青、霍去病等军事天才的出色领导,汉朝终于在对匈奴作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并最终造成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
汉武帝时期疆域图
但是,汉武帝的连年对外战争造成战马的巨大损耗。比如《史记》记载,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战争中“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得首虏万九千级……而汉军之士马死者十馀万……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后入塞者不满三万匹”。
大汉立国后隐忍数十年,闷声搞养殖,后来终于在汉武帝时期达到了巅峰,并且汉马给汉朝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马匹的成长及训练有着不可一蹴而就的周期,如果使用无度就很难恢复。所以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时,就因为缺少马匹,不得不回到数十年前的步兵作战。正是因为缺少战马的支持,武帝后期不得不停止对外扩张(自(卫)青围单于后十四岁,以汉马少,故久不伐胡)。于此同时,汉朝在持续对外战争的冲击下,百姓也是怨声载道,国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也真是“兴也战马,衰也战马”。
不知道你在哪里听说的三万骑兵
战马是在武帝刘彻的时候 才大规模养殖的
刘邦建国初年的时候 自己的车 想找4匹相同颜色的马都找不齐全
当时骑兵是很少的兵种 所有的马都是以战车的形式出现的
拥有骑兵的最多的是战国时代赵国 这个国家与匈奴等少数民族为邻
战车不利于对方的骑兵做战 所以才会有点骑兵
而且骑兵的杀伤力并不大 那时候的没有马镫
士兵保证不从奔跑的马上摔下来就已经不容易了
所以即使是3万骑兵 也打不过56万步兵
所以是有水分的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