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大闸蟹是一种经济蟹类,又称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或螃蟹。为中国久负盛名的美食。其螯足用于取食和抗敌,掌部内外缘密生绒毛,绒螯蟹因此而得名。杂食性动物,鱼、虾、螺、蚌、蠕虫、蚯蚓、昆虫及其幼虫等均可作为大闸蟹的动物性饵料。中国境内广泛分布于南北沿海各地湖泊,以江苏阳澄湖所产最著名。
养殖方法
养殖区选择
湿地养殖区要远离村庄、工矿区,自然环境优良,无污染,蓄水方便,水草资源、小虾及螺、蚬等底栖生物丰富,底质淤泥层少(10厘米),无凶猛鱼类等敌害生物,路渠等设施配套。
放苗
首先加强黄河口河蟹原种的选育工作,保持黄河口河蟹的优良性状,培育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坚持选用野生亲蟹繁育,操作中实行自然筛选、去杂留纯、去劣留良,保证严格筛选。然后选择规格整齐,大小100只/千克~200只/千克为好,体质健壮,爬行敏捷,附肢齐全,指节无损伤,无寄生虫附着(严禁投放性早熟扣蟹)的扣蟹,经3‰~4‰食盐水溶液浸洗3分钟~5分钟后于4月份向湿地沟渠投放蟹苗。采用一次放足,三级放养。放苗时养殖区与育苗池盐差≤5‰,温差≤2℃,放养密度每亩200只~400只。为让蟹苗适应新的生长环境,在投放后一周内用隔断隔开,并投蛋黄及豆浆豆渣,待他们适应环境后,敞开隔断放入各个主渠和支渠。
日常管理
坚持可持续的健康养殖模式,加强对水环境的质检工作。通过芦苇生态养殖,保护湿地植被,使该区域养殖环境具有较强的水质调控和净化功能,从而做到黄河口河蟹健康养殖。其次是加强对水环境的质检管理。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芦苇湿地养殖区的抽样化验,及时掌握养殖区中水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合理调控,使养殖用水达到黄河口河蟹养殖生产的环境要求。蟹苗放养以后,每天早晚各巡池一遍,观察蟹子生长及摄食情况,定期对养殖区水质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盐度:0‰~30‰,适宜温度15℃~30℃,最佳温度22℃~25℃,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pH值75~85,氨氮01毫克/升以下,硫化氢001毫克/升以下。
河蟹健康养殖对环境条件有什么要求?
水产科技工作者除了寻找开发新的蟹苗产地外,重点开始研究河蟹人工繁殖技术。1987年,蟹苗人工繁育场已初具规模,全国有46家育苗场,年繁育蟹苗2000余千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我国河蟹养殖产业的发展很快。河蟹从大水面粗养,发展到围栏精养、池塘养殖、稻田养蟹、鱼蟹混养、湖泊河沟围栏粗养等模式,层出不穷。河蟹养殖发展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普及推广速度之快,前所未有。1994年以后,当年育苗、当年养成商品蟹获得成功,尽管商品蟹规格偏小,单成本低,风险小,这一技术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的重要致富途径。如江苏省的泗洪、洪泽、盱眙等,安徽省的当涂、天长,浙江省的萧山等地都开始大规模养蟹。养殖产量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吃蟹难”的问题已经初步解决。2000年前后小规格河蟹充斥市场,价格猛跌,致使七成小规格蟹的养殖蟹户亏损。当时的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河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自2002年起,河蟹养殖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生态高效养蟹阶段,其技术核心,就是保持养蟹水体的生态平衡。养蟹效益显著提高,如江苏高淳池塘生态养大闸蟹亩效益超过5000元,金坛、宜兴等地微孔增氧生态养蟹的亩效益超过1万元,苏州阳澄湖的围网生态养蟹亩效益超过3万元。
健康养蟹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
养殖水源被工厂排放的污水污染,如果养蟹池进入污染水,轻则使河蟹体内积累毒性,影响河蟹品质,食用对人体有害;重则使河蟹大规模死亡。
(2)生存环境建设要合理
河蟹养殖不仅要水源充足,水深面阔、排灌方便,污泥少、水质清新,饵源充沛,而且还要根据河蟹的特性建设好河蟹的生存环境。要有深水区和浅水区,深浅水区面积之比为3∶1以上。
(3)引进的苗种无病原微生物
引进和使用有病或有病原体潜伏又未消毒的苗种,待发病的条件成熟时,就能造成某种蟹病的流行或大流行。很多养蟹户到外地购买河蟹苗种不调查暗访,是否发生过病害;买回的苗种不检验检测,苗种是否带有病原体;放入蟹池之前不进行消毒;实践证明,从发病区引进的蟹种大都会发病,健康蟹种就很少发病。
(4)注意引进苗种的品质
一些育苗场家河蟹亲本基本上都选自于本区域的养殖成蟹,不经严格挑选,更缺乏必要的技术措施和手段,造成长江水系河蟹特有的品质逐步退化,种质资源的混杂,免疫力下降。外购的蟹苗、蟹种质量得不到保证,加上长途运输、检验检疫、消毒等工作做不到位,造成了蟹种培育和成蟹养殖病害经常发生。因此,广大养蟹户一定要注意引进品质优良的苗种。
(5)选药用药要慎重
在河蟹疾病流行季节,许多蟹农发现河蟹生病或死亡时,就会手忙脚乱,胡乱用药。结果蟹病不但没有防治好,反而增加了成本,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增强了病原体的抗药性。有的还影响到子代,造成下一代滞长、畸形,发病率高。因此,在防治河蟹病害时,用药一定要慎重。
(6)养殖模式要合理
一些养蟹户在养殖商品蟹的过程中,总会在5、6月再投养一部分仔蟹,年底收获时,捕成熟的蟹,留下的蟹继续再养,翌年5、6月再补充仔蟹。对这种养殖模式,他们不但看不到它的危害性,反而认为是养蟹的“好办法”,结果造成大蟹和敌害残杀小蟹和软壳蟹的现象很严重;商品蟹捕完后不便和不能彻底清塘消毒,否则会伤害幼蟹,导致潜伏在底泥和幼蟹身上的病原体,待条件和时机成熟产生各种病害。放养的河蟹苗种要保证规格一致,养殖一个周期要彻底清塘消毒。
(7)苗种放养密度要合理
在养蟹水平一般地区,养蟹户普遍存在不顾具体条件,盲目追求高密度,认为多放产量高,效益好,结果高密度带来河蟹发病率高,规格小,残杀率高。要求养蟹户每亩放600~1200只。
(8)投喂的饲料营养要合理
在养蟹过程中,有的养蟹户投饵不足,使河蟹生长慢,躯体瘦弱;有的投饵虽较多,但饵料质量差,不能满足其营养需求;有的只投喂植物性饵料,不投动物性饵料,造成蛋白质缺乏等。河蟹营养缺乏,抗病力就弱,因而发生各种病害的概率也就会高起来。要求广大养蟹户按照河蟹的营养需求来饲养管理,使河蟹健康生长。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