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申营村村情概况
(一)自然状况
申营村位于淮滨县谷堆乡西方,距乡政府15公里,距县城1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组,版图面积2平方公里,正北邻进淮河,与刘营村接壤,南部与洪营村接壤,东部与符营村接壤,因为本地申姓居民聚居,故而得名。
至2017年底,现有耕地面积1040亩,其中:水田106亩,旱地934亩;下辖6个村民小组349户1720人,有劳动力761人(其中:男性劳动力489人),外出务工402人(其中男性229人,省外务工338人)。
(二)经济状况
申营村种植结构以小麦、水稻为主,养殖以养猪、羊、牛、鸡为主,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外出打工收入,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红薯及小杂粮等作物,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村内土地面积少而贫瘠,抵御自然抗灾能力低,群众收入来源单一,产业主要以传统种植占优势。2017年村社会总产值62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85万元,畜牧业产值51万元,外出打工年收入收入约418万元,2017年全村粮食产量993吨,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640元。
(三)住房情况
申营村349户农户中,砖混结构的占69%,其他31%基本全为土木结构的危房,房屋年代久,受损严重。近年来,全村依托危房改造的政策优势,已改造住房18户。2016年之前危房改造15户,其中有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周国明);2017年危房改造3户,其中其中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申志怀);2018年拟计划危房改造30户,其中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王朗轩、王明付、何锐、刘杨、任建业),目前全村30户危房改造户已有两户已经基本完成,但目前仍有部分农户居住偏远地区生产、生活交通极为不便。
(四)生产、生活条件状况
全村现有通村公路7公里,水利方面基本农田得不到灌溉,靠天收,安全饮水方面还没完全实施,还有个别村民小组未能吃上安全有保障的饮用水;教育方面设有一所学校,能享有公平教育,但基础设施落后;卫生方面基本得以保障;电力方面基本得到了保障,抗旱时供给不上;急需增设移动信号增强器,确保通讯网络全覆盖;电视网络信号存在死角,村内还未实现网络全覆盖。
2015年8月3日,农业部认定申营村为第五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盛世绿博水果黄瓜)。
申营村附近有蒋国故城、淮南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淮滨县东西湖、沙冢遗址、期思古城等旅游景点,有石凉粉、淮滨弱筋小麦、乌龙酒、瓦儿糕、冰镇石凉粉等特产。
前邓营村车牌号是多少
论述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
[ 论 文 摘 要] 农业是县域的基础。河南省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振兴农业和经济的根本出路。河南省县域经济已形成推动型、非公有经济推动型、产业集聚型、劳动经济型、农业产业化推动型、开放带动型等模式。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加快城镇化建设,积极开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化进程。
[ 论文 关键词] 县域经济;聚类分析;发展模式
河南省县域经济单位共有108个,包括20个县级市和88个县。全省国土总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县域面积为1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07%。县域人口为8122万,占全省人口总量的85%左右。从GDP来看,全省108个县市的GDP占全省的68%左右。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的聚类分析
河南省有108个县市,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所有县市进行分类,便于更好的分类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人均投资、工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七项指标作为变量进行快速聚类分析。利用欧氏距离公式:EUCLID=■
K表示每个样本有k个变量;X■表示第一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Y■表示第二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
1结果
第一类:11个县市。包括义马市、巩义市、长葛市、沁阳市、堰师市、新密市、新安县、新郑市、荣阳市、林州市。
第二类:27个县市。包括桐柏县、获嘉县、陕县、辉县市、淇县、孟州市、宝丰县、西峡县、舞钢市、中牟县、灵宝市、汝州市、临颖县、伊川县、新野县、许昌县、禹州市、修武县、混池县、新乡县、长垣县、光山县、永城市等。
第三类:70个县市。包括沈丘县、确山县、清丰县、宁陵县、上蔡县、夏邑县、浚县、台前县、扶沟县、淮阳县、罗山县、鲁山县、商水县、拓城县、范县、祀县、唯县、高县、泌阳县、滑具、息县、民权县、汝南县、卢氏县、原阳县、固始县、商城县、封丘县、宜阳县、叶县、洛宁县、汝阳县、虞城县、平舆县、正阳县、淮阳县、新蔡县、淮滨县、太康县、郸城县、开封县、尉氏县、通许县、唐河县、鹿邑县、兰考县、遂平县、安阳县、孟津县、项城市、西华县、内黄县、南乐县等。
2聚类结果分析
第一类县工业强县,强调工业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各类指标排名比较靠前,这11个县的综合位次均在河南省前二十名。这11个县市的总人口76155万,占全省县域总人口的94%,人均GDP为13224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3倍,是第二类16倍、第三类县市的32倍;人均财政收入378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4倍,是第二类县市的18、第三类县市的33倍;人均存款余额6425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2倍和27倍。人均投资水平3966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7倍。一、二、三次产业所占GDP比重分别为74%、60%、274%。
第二类县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资源丰富,比如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县伊川县、桐柏县、禹州市、汝州市、灵宝市、永城市、辉县市、绳池县等;此外,第二类县域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农产品加工有较好基础的资源型县和农业大县,较容易形成产业集聚,农业产业化等。第二类县县域总人口166419万人,占河南省省县域总人口的206%。各类经济指标高于第三类县市,且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而低于第一类县市。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存款余额、人均投资水平是第一类县市的62%、56%、58%、51%。第二类县域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192:546:262。
第三类县是集中河南省的边缘地带,多数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绝大多数贫困县都集中在这一类。第三类县市在河南省108个县市中占得比重比较大,且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在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中处于较弱的位置。主要分布在豫南的信阳、南阳、驻马店;豫北的安阳(除林州)、濮阳;豫东的开封、商丘(除永城外);豫西的三门峡、洛阳等所辖的部分县市。该类县总人口占全省县域的70%,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投资水平、人均储蓄额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该类县的三次产业比重为334:392:274。
二、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已形成模式
1工业推动型
坚持“突出特色、强化优势、膨胀总量、集中布局、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继续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领跑。义马、栾川、巩义、新安等县(市)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在70%以上。借助工业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加速实现工业化,从而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经济实力,如巩义、新郑、偃师、新安、伊川、沁阳、永城、禹州、辉县等,大部分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一层次,基本属于工业强县,经济发展水平均比较高,各类指标排名均比较靠前。特别是地处豫西的新安县,从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因为兴起一个集团,带动了一个县的工业崛起,发展成今日的工业强县。
2非公有经济推动型
非公有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各县域的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各色各样的非公有经济,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突出县域特色,以此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长葛、郸城、遂平、 渑 池等县域在民营经济做的相当好,基本上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二层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区位优势。例如,长葛在河南县域经济排名中排第九位,是河南省非公有经济推动型的典型代表。具有八大支柱产业,是全国最大的金刚石生产基地、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农机配件生产加工基地,此外还有黄河旋风、众品食品、森源电器、奔马机械等知名品牌。
3产业集聚型
产业集聚模式特别适合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县域,突出地方经济特色,集中布局产业,如长垣、偃师、长葛、林州、濮阳、虞城等县市,根据产业集聚理论,发展各类特色的产业集群。例如,长垣县在“零资源”上逐步发展,从“点状经济”发展到“块状经济”,形成了起重机械等为主产业集群。产业聚集效果非常明显,现已建成年产26万台起重机、165万台起重机配件生产能力的特色产业基地,中小吨位起重机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偃师市跨产业聚集和工业强县两大类型,有力的突出的产业聚集的“块状经济”。
4劳动经济型
处在河南省的边缘地区以及贫困山区的一些县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一般分布在聚类分析的第三个层次。三次产业和第一、二两个层次的县域相比均比较薄弱,但是这些县域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比如固始、新县、柘城、淮阳等。例如,固始地少人多,属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农业县。为了改变贫困命运的固始人远走他乡,因此成为典型的劳动力输出大县,成为河南劳务输出的知名“品牌”。很多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现在固始的房地产业、服务业、医疗卫生业等均由这部分人支撑。
5农业产业化推动型
这个模式比较适用于农业大县,潢川、淇县、鄢陵、尉氏、汤阴、延津、正阳等县市,这些县市基本都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三个层次,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各项指标都落后于一、二两个层次。这些农业大县要,最终还要靠农业产业化。一方面加强优质粮食基地建设,另一方面改变单一的粮食生产,发展农业规模化和特色农业,走农业产业化强县的道路。例如,尉氏县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有74个,资产总值达到189亿元,带动268万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此外花卉县鄢陵县全县花卉面积达524万亩,拥有各类花木园林612家,花木产业年产值达22亿元以上;畜牧业发展迅猛,品种结构优化,逐渐形成规模养殖。
6开放带动型
立足本地特色,优化环境,以商招商,以“外”引外,形成以开放谋发展,以发展促开放的互动格局。许昌2003-2007年,出口创汇总额达71亿美元,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在全省县市中连年保持领先地位。以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发制品,出口额占全县出口总量的90%以上,2006年出口总额达14483万美元,2007年出口额达16903万美元。目前许昌县产品出口市场已拓展到英国、法国、韩国、日本、俄罗斯、欧盟、东盟和非洲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河南省发展县域的对策
1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
非公有制经济是县域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增长点,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源,对增加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县域经济实力就相对来说比较强,比如东部沿海的浙江等地。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等优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长葛、郸城、遂平、 渑 池等县域在民营经济做的比较好,但远远不够,河南省要放宽准入政策,要积极引导扶持。落实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创造公平环境,为民营经济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加快城镇化建设
河南省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经济基础薄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城镇化就是人口向城镇的集中的转变过程。农村城镇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城镇化的最好办法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河南省城镇化建设步伐,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在政策上扶持,在资金上支持。县域应充分利用财政的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加强县城对周边城乡的辐射带动作用。部分县市或城镇,可结合自身的条件,建立园区,引导企业城镇集中,把产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块状经济,努力形成集聚效应。
3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化进程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河南省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改造,调整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各县域的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并做大把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例如“花木第一县”鄢陵县,培育了花卉、畜牧、棉花、瓜菜等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发展格局。此外,还要解决农产品的卖难低效问题,这就要求对农产品从简单加工到深度加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4积极开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是一大重要贡献。针对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情况,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变人口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广泛收集用工信息,按照农民文化、技能等实际情况,开展了服装、针织等专业培训,用规模化方式组织农民工输出,实施劳务输出产业化经营,这样为河南经济总水平提高贡献力量。位于河南豫南的信阳各县市,在河南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如新县,全县36万人中,农村人口28万,靠劳务经济富起来的就占了四分之一。新县近年来,2009年,在危机的背景下,新县劳务输出就7万人。先后有1000多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为新县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 考 文 献]
[1]段丽娜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C]西北大学硕士学位,2008
介翔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探究[C]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李亚阁河南省县域经济分类和发展战略研究[C]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北京:社会出版社,2005-10
杨荫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县域经济发展的出路与思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09
郭再欣县域经济发展对策浅析[J]经济研究导报,2009(34)
;前邓营村村情概况
(一)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
前邓营村隶属于淮滨县固城乡行政村。位于固城乡东南部,距离乡政府4公里,东临栏杆镇,西接詹营村,南与本乡李楼村交界,北与邓营村交界。全村版图面积3平方公里,现有8个村民小组,336户,农业人口1854人,劳动力1069人,共有耕地2175亩,村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适宜种植水稻、小麦、花生等农作物,农民人均纯收入4260元。
(二)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种植业是全村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主要产业有水稻、小麦、花生。现有水稻1350亩、小麦1750亩、花生100亩。
(三)公共事业发展现状
前邓营村到乡镇道路为水泥路;进村道路为石子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水泥路面;有村级卫生所1处。全村95%户已通自来水,燃料主要以农作物秸秆为主。村民住房以砖瓦结构为主,占全村总数60%;砖混结构住房占30%;砖木结构住房占10%。全村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网络,无路灯。
(四)区位分析
前邓营村地处安徽省阜南县方集接线公路边沿,交通较为便利,信息畅通。按照“产业化富民”战略要求,依托全县经济发展优势,前邓营村发展弱筋小麦产业具有明显优势。从产业发展的辐射影响作用来看,前邓营村可辐射周边其他产业发展,如:养殖业、“多彩田园”、农家乐等。从生产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对全乡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前邓营村附近有古丘顶遗址、蒋国故城、淮南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淮滨县东西湖、沙冢遗址等旅游景点,有石凉粉、淮滨弱筋小麦、乌龙酒、瓦儿糕、冰镇石凉粉等特产。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