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1、孵化
产卵日产1枚,时间不定,多为连产。孵化温度,1-10天为38℃-38·3℃,11-20天为37·7℃ ,21-25天为37·5℃。相对湿度,1-22天为60%-65%,23 -25天为65%-70%。
2、育雏
第1周温度34℃,相对湿度为60%;第7天开始每天降低0·5℃,在31天后就可保持室内温度。保持一定的光照,相对湿度保持在65%(前期)、55%左右(后期)。
3、育成期和成年期
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0-25只,13周龄后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8-10只。用混合日粮饲喂,蛋白质水平不低于18%,每天喂食4次。
在进入交配繁殖期应按公母1:3-4的比例配组,日粮蛋白质水平保持在16%。采用全价饲料饲喂,每日喂3次,并应经常投喂青绿饲料及昆虫。
4、疾病防治
榛鸡霍乱病:用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磺胺类等药物治疗该病均有良好的疗效,具体用法参照家鸡剂量至少减半。
榛鸡副伤寒:此病用土霉素、金霉素治疗效果好,可将药物按0·2%的比例拌入饲料内连喂1天。
扩展资料:
“天上龙肉,地下驴肉”这里的“龙”指的就是飞龙鸟榛鸡,是盛产于兴安岭山林中的一种较小的飞禽。
在东北常用来做一种汤,“飞龙汤”是东北的“食中珍品”。相传,飞龙鸟是曾受过封的一种专给皇帝进贡的山珍,世上罕见,其肉细嫩,味鲜美,早在14世纪就闻名于世。
此菜汤清见底,汤中红、白、绿、黑四色相间,其味鲜咸异美。此菜以飞龙鸟(榛鸡)为主要原料,配以口蘑,汤呈乳白色,味极鲜美。三味同食,极富营养,是滋补之美味汤菜。
-花尾榛鸡
怎样养小鹌鹑
紫貂
是在白天活动的猎食者。通过嗅觉和听觉猎取小型猎物,包括鼠类、小鸟和鱼类。有时也吃浆果和松果。紫貂大多在森林的地面上筑巢,在天气恶劣或遭遇捕杀时下,它们会躲在巢穴中,甚至将食物储藏在里面。
紫貂的皮毛称为貂皮,在中国只产于东北地区现已被中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猎野生的紫貂。
以松鼠、花鼠、田鼠、姬鼠、鼠兔、野兔、雉鸡、松鸡、小鸟、鸟卵和昆虫等为食,有时也捕鱼,采食蜂蜜、各类坚果和浆果等。
在春季有假发情现象,真正的发情交配期是6至8月间。雌貂妊娠期约229-276天,受精卵有滞育期,至翌年2-3月间才能着床发育。紫貂每产2-4仔,但1-3仔居多。据饲养观察,3-6岁的母貂产仔率最高,7-10岁的雌貂仍有产仔能力。雄性约3岁半性成熟,雌貂要早些。寿命为16-18年。
如何养好紫貂?
1 准备配种期
对于公貂是指从8月份结束交配开始到翌年6月中旬的配种前这段时间。对于母貂则从5月下旬的仔貂分窝以后到6月中旬的配种前的时间。此期主要任务是恢复公母貂体况,迎接配种期到来。在饲养上,应多供给新鲜而适口的营养全价的、易消化吸收的饲料。
9~10月份是秋季换毛和蓄积脂肪、准备越冬的时节,此时要给予高能量和含硫氨基酸较高的蛋白质饲料。种貂,特别是种公貂此期食欲猛增,易造成胃肠膨胀,应特别注意。日粮供给要均衡,切忌饥饱不均,喂饲后05~1小时最好驱赶紫貂运动,寒冬季节,应加强小室保温。
3月份以后,提供给营养丰富的食物,以满足公貂性器官发育及母貂妊娠的需要,如动物脑、鸡蛋、牛奶、鲜肝、麦芽等,维生素A、E、C也须补充。
紫貂的配种期是从6月中旬至8月下旬这一段时间,约2个月。此期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公母貂的放对交配工作。在饲养上,饲料营养与准备配种期一样,不过公母貂应单独制定日粮。在管理上,为确保配种,每天4时30分~9时30分放对一次,其余时间尽量减少对种兽的干扰。配种期紫貂每天喂2次。
早晨喂量占日粮的35%~40%,在配种结束后的9时30分~10时供给。晚喂量为60%~65%,在下午的17时30分~18时喂给。配种期还须防止咬伤紫貂的情况发生,并做好配种登记。
3 妊娠期的饲养管理
母貂受配后,即转入妊娠期,紫貂从8月份至翌年2月份为胚泡滞育期,而其真正妊娠期为2~3月份。胚泡滞育期饲养上同准备配种期,而妊娠期应加强饲养,饲料必须全价,饲料中应保证牛奶、鲜肝、鸡蛋、水果的补给,如能补喂麻雀、松籽则更好。妊娠期的管理主要是创造安静的环境。临产前要搞好产箱的保温工作,同时在紫貂妊娠滞育期必须搞好母貂换毛和越冬工作。
4 哺乳期的饲养管理
紫貂哺乳期在3~5月份。饲养上基本同妊娠期,但不要控制饲料量,按食欲进行饲养。产仔初期的产仔母貂早饲时,喂日粮的30%~40%,晚饲时喂日粮的60%~70%。管理上主要是搞好产仔母貂及仔貂的护理。一般仔兽在25~28天即开始采食,饲料要稍细并稀些。仔兽长到50日龄,母兽乳量减少仍需维持哺乳期的水平,经2~3周后再转入准备配种期和仔貂育成期饲养。
5 幼貂养育
仔貂分窝最好一次断乳,分窝的幼貂成对养育在笼中,为防止互咬,最好是公母成双,同窝公母饲养最好,幼貂小室要铺垫草,以防受潮,饲养上按食欲情况实行最初分窝,仔貂食欲不好,1~2天适应后,食欲即恢复正常。随仔貂体重增加,而逐渐增加食量,以够吃不剩为准。
幼貂在6月龄时,即达到成年貂大小,日粮比基础群日粮标准高。10%~15%。到8~9月份,幼貂的食欲大增,易发生胃肠疾病,因此,须增加能量饲料的供给,如猪脂肪等,以减少饲料的容积。在日粮分配上,应采取早晚均量或三分日粮的饲喂方法。
在管理上,从8月1日开始,所有幼貂都要单笼饲养,公母貂最好相邻,以便进行合笼驯化。应经常观察分窝幼貂的情况,并拿到手中仔细检查,看是否有尿湿症状,如有,可用双氧水或高锰酸钾稀溶液擦洗,然后用棉球擦干,撒上抗菌素即可。
6 冬毛生长期的饲养管理
紫貂8~10月份为冬毛生长期。此期除保证蛋白质供给外,还应注意含硫氨基酸的供给量。同时还应增加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饲料的供应,以保证冬毛迅速生长
注意:如果你要饲养,一定要有野生动物驯养许可证,养殖子二代,因为原代是等级动物,抓到会罚款的
《红脖子》全文
会养鸡吗? 很简单的 我给你复制了 农业知识 看看吧 很简单的 饲养鹌鹑方法
发布时间:2004-02-18 阅读:246次 〖 大 中 小 〗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饲养鹌鹑,饲料省,收效快,一家可养几百只,但管理要细致,饲养要求高。
1笼舍设备
可同鸡舍相仿,用竹制成笼子。为了增加饲养,笼子以层叠式排列,笼高15厘米,笼脚离地16厘米,下面的盛粪板有空间10厘米,每笼饲养一只,笼子底网用竹签制成,使粪便漏下,而鹌鹑脚不会踩下去,底网后高前低,稍倾斜,便于蛋能滚出。笼子采食面的网孔间距22-24厘米,以便鹌鹑伸出头来采食。笼前挂的白铁皮小食槽,口宽4厘米,槽高5厘米,上口大,下口小,呈杯状。
2培育幼鹑
鹑蛋只需17天就孵化小鹌鹑。小鹌鹑出壳后,需放在34℃的高温下,以加速腹内吸收蛋黄,收脐良好,一旦毛长就移入内环境与小鸡相仿的小间内培育,但保温开始32℃左右,以后每隔一天降温一度。要通风良好,空气新鲜。
小鹌鹑出壳一天后,即可用粗米粉或优质麸皮饲料,两天后逐步改用混合饲料,并由终日饲喂改为分顿饲喂,一般养50天成熟,开始产蛋。
3母鹌鹑饲养
方法与蛋鸡大致相同,但饲料要保持一定的蛋白质,适口性良好,不能随意变换,以防减食,影响产量。常用混合饲料配方:碎米粉65%、麸皮23%,鱼粉12%。夏天养料不足时,可用南瓜打浆,每天每千鹌鹑喂5公斤。
饲料要质量良好,磨成粉状,养料切细打成薄浆,两者1:1加水混搅成能捏得拢,散得开,不粘嘴。一般每天喂食四次,定时定量供给。
4日常管理
鹌鹑饲养40天即可上笼,以适应产蛋时的笼养环境,夏季要保持通风良好,防暑降温;冬季要生炉子,保持温度在16℃以上。产蛋期要有充足的光照,相当于50-60支光的电灯;天黑以后可补充光照4小时左右。母鹑产蛋通常是下午2-4时,6时结束,要随时捡蛋,以防践踏、啄碎。此外,每天要清除粪便一次,至少两天一次。
5配种繁殖
大体和鸡一样,春季配种3-5月,秋季9-11月,公母鹑搭配一比四;一般每只公鹑一天交配一只母鸡,如果过多交配会影响种蛋的受精率。配种时将公鹑放到母鹑的笼里,自行交配,配后再捉出公鹑。
养松鼠犯法么
全文:
松鸡妈妈带着它的一窝小松鸡,走下泰勒山的长满树木的山坡,朝那条象水晶一样透明的小溪走去。这条小溪被人古怪地取了个名字,叫做烂泥涧。这些小松鸡出世才一天,可是跑起路来已经挺快了,松鸡妈妈还是头一回带它们去喝水哩。
松鸡妈妈低低地俯着身子,走得很慢,因为树林里到处都有敌人。它一面走,一面在喉咙里咯咯咯地轻声叫着,喊那些满身斑点的小茸毛球儿跟上来。这些小家伙“的跺的跺”地迈着它们的小红腿,跟在后面,有时被拉下了几英寸远,也要柔弱地卿卿哭叫起来。
看上去,它们的身体非常脆弱,就是四十雀也比它们大,比它们粗壮。它们一共十二只,松鸡妈妈把它们都当心好了,一面还要留神所有的灌木丛、树木、乱丛棵子,以及整个树林和天空。
它好象总是在寻找敌人——要在这儿找到朋友是太不容易了——而且,它的确发现了一个敌人。在平坦的绿茵茵的草地那边,有一只凶恶的大狐狸。这只狐狸正在朝它们走来,要不了多大工夫,它一定会闻到它们的味儿,或者是发现它们的脚印子。情况紧急,一秒钟也不能耽搁了。
“喀尔尔!喀尔尔!”(躲起来!躲起来!)松鸡妈妈用沉着的低声喊着,子是,那些个儿不见得比橡子大的、出世才一天的小家伙们,就远距离(只有几英寸)散开,分头隐蔽起来。
有一只钻到一片树叶底下,另一只躲在两棵草根中间,第三只爬进了一片卷着的桦树皮,第四只跑到一个洞里去了。
大家全躲好以后,还有一只小松鸡找不到隐蔽的地方,就伏在一块黄颜色的宽木片上,平贴着身子,紧闭起眼睛,这样就满以为别人不会看见它了。这时候,小家伙们停止了唧唧的惊吵,四周一片寂静。
出处:出自王菲翻译的加拿大作家ET西顿所写的《红脖子》。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ET西顿(1860一1946)世界知名的博物学家、社会活动家和作家。他从小就喜欢观察、研究飞禽走兽,后来他根据观察的素材创作出许多动物故事。西顿被尊为“世界动物小说之父”。
其动物故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描写的都是真实的动物,展示动物的心理时,强调的是动物最基本的感受,如饥饿、痛苦、仇恨等,而不是人类的思想情绪。《小战马》和《红脖子》是西顿动物故事中的经典名篇。
ET西顿的《红脖子》该书讲的是一只雄壮而美丽的山鸡如何在困境中努力求生的故事。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由于掠夺性的资源开发与野蛮的生产方式,地球上的物种在迅速减少,许多动物濒临灭绝,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我们要修复生态系统,建设绿色家园,就要树立良好的生态道德。
-红脖子
松鸡被驯化了吗
养松鼠不犯法,因为松鼠暂未列入国家保护动物名录中。
松鼠主要分布在由松属(Pinus)、落叶松属(Larix)和云杉属(Picea)树种构成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由于食物来源相对较为丰富和稳定,松鼠在针阔混交林中可以维持较高的种群密度,并可以利用城郊甚至城市中的小片林地,成为伴人动物。
扩展资料:
松鼠全年活动,不冬眠,为日行性动物,每日开始活动时间与日出时间有关,而结束活动时间与日落时间无明显关联。松鼠的日活动节律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大风、暴雨和严寒酷暑都会减少松鼠的活动时间。
觅食需要和留在巢中保存能量的权衡(tradeoff)影响着松鼠冬季的活动格局。冬季日活动节律呈单峰型,在严寒天气条件下也会留在巢中几天不活动。夏季则在上午和下午各出现一个活动高峰,。春季和秋季的日活动格局介于冬、夏之间。
参考资料来源:-松鼠
是人类驯化了鸡,还是鸡利用了人类?
高广银工作室
2020-03-19 12:26机械工程师,高广银,本地资讯创作者
如果有一天,我们人类从地球上消失,如果要找一个可以研究人类的“旁证”,那么毫无疑问就是鸡了。鸡不但记录了我们人类的智慧文明,同时还记录了我们如何统治世界,改变地球的能力。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改变了鸡这个物种。
相比较于古代的鸡,目前我们食用的肉鸡寿命非常短,最长也就50多天,但是它们生长速度非常快,体重和它们祖先相比,已经增长了5倍多。
这些经过我们人类改造的鸡,它们的骨骼化石被埋藏在地质层当中,成为未来记录我们人类文明的一个“旁证”。未来的其他文明,如果想了解地球在第四冰期发生了哪些变化。那么就可以通过大量的骨骼化石,研究这个人类文明最忠实的记录者。
鸡的历史
最早的野生鸡由鸟类雉科动物演化而来的,在距今2000多万年前山旺山东鸟化石,被认为是现代鸡祖先之一。那么这些鸟又是从何而来呢?
在1861年,德国巴伐利亚州出土了1亿5千万年前晚侏罗纪始祖鸟,被认为是爬行动物演化为鸟类的过度类型,代表了脊椎动物从陆地向空中发展。
近些年在辽西发掘了罕见的晚侏罗纪鸟化石及身披有羽绒毛的恐龙化石,进一步证实鸟类动物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而且现在最流行的学说是,这些鸟类是由已经灭绝恐龙演化而来。
恐龙在17亿年前,像人类一样统治着这个星球,在白垩纪末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很多人认为恐龙集体灭绝了,其实恐龙还有一个分支,鸟类,却在这场大灭绝之后发展起来,并且成为五大脊椎动物群类之一。
关于鸡的起源,早前有科学家比如达尔文认为,起源于印度。可是近些年,经过对大量鸡骨进行基因测序,发现中国也是最早鸡的发源地。目前世界上仍然有近300种野生鸡,可能人类在不同时期都驯化了这种野生动物。美洲的凤冠雉、吐绶鸡、齿鹑,非洲的珍珠鸡以及澳大利亚的冢雉,还有中国境内的松鸡和雉鸡等都是最早的野生鸡。
松鸡
从文物考古的资料来看,在距今1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发现了鸡骨的存在。在距今5千多年前龙山文化遗址当中发掘出了陶器鸡。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当中,还发现了和现在家鸡大小的鸡腿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鸡的驯化至少要超过1万多年,而且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鸡也不断改造着我们的文明历史。
在殷商文化遗址当中,已经有了甲骨文“鸡”字,在《周礼·春官·鸡人》中记载着“鸡人掌供鸡牲,辩其物;大祭祀,夜呼且以警告百官”,鸡已经成为人们祭祀的主要动物。在战国时期,把祭祀的官员称之为“鸡人管”,地位是非常高的。
鸡在古人眼中,等同于祭祀,通常在“歃血为盟”的时候,用的就是公鸡的血。过程中不但要用鸡血涂在脸上,而且参加的人都要喝下鸡血。之后结盟虽然不在直接喝鸡血,还是将鸡血滴在酒内,然后一饮而尽。
因此鸡在中国古代文化当中,又通“吉”字,被视为一种灵禽,被赋予了丰富的寓意。成书于公元前的《韩诗外传》曾阐述:“鸡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
鸡在中国又被称为五德之禽,也就是具备了文德、武德、勇德、仁德、信德五种高贵品格。它也是人和神灵沟通,最重要的媒介。
不仅仅是中国人喜欢鸡,几乎在所有的宗教里,都有鸡的身影,而且鸡的地位往往很高。比如在波斯教当中,传说穆罕默德曾经见过一只体型巨大的公鸡,爪子踩在地面上,鸡头能够直插云霄,向世间传播真主的荣耀。
在基督教当中,公鸡是黎明的使者,能够让人类苏醒、彻悟,唤醒所有的懒惰者。世界各地的基督教教堂,都会配一个公鸡形状的风向标,安装在教堂的最顶端。在日本有一位天照大神,他是一只白鸡,是唯一能够召唤出天照大神的动物。
几乎在所有的宗教、文化当中,都有鸡的影子,而且鸡的象征意义具有惊人的相似,它代表着光明、正义以及觉醒。鸡在古代拥有这么高的地位,那么鸡的形象是如何走下神坛的呢?这主要源于鸡的工业化。
工业化的鸡
虽然鸡被我们驯化了几千年,但是鸡成为今天的样子,也就是最近几十年的才发生的事情。1946年,美国举办了一场“明日之鸡”的比赛,这是一家连锁超市发起的活动,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农户养出体型更大,产肉量更高的肉鸡。
之后人们在鸡腿还有鸡胸上不断下功夫,就这样经过几十年驯化,这些特征不断被放大,因此就成为今天的样子。从工业化养鸡开始,鸡的形态就和过去发生了巨大巨大变化,而且鸡的生活也发生变化。
这种工业化养殖的鸡,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人工孵化,从小生活在人工控制温度的鸡舍当中,长大之后,这些鸡会密密麻麻地挤在养殖厂房当中。它们每天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不停地吃饲料。
肉鸡的生长速度非常快,而且它们的肉几乎都是长在了腿还有胸脯上,这也是最适合人类当食物的地方。一般情况下,这些肉鸡长到5周左右的时间,就会把它们宰杀。如果再将它们养殖到第7周,反而死亡率会大幅增加。这是因为它们腿部还有胸部巨大的组织,已经超过了心脏还有其他组织的承载能力,因此不得不将它们进行宰杀。
如果只依靠自然的演化,那么这些肉鸡会出现吗?绝对不可能的,或者说几万以后才有可能。就算鸡因为基因突变产生了这种肉鸡,那么它也很快被自然界所淘汰。现在生物的进化完全已经不是过去依靠自然的演化,而是人类筛选的结果。
在现在人类养殖技术下,鸡从生下来就非常舒服,有人喂食,还有人给注射抗生素。它们根本不用接受大自然的挑选,它们只服务于人类。
从近几十年科技的发展,对肉鸡改造看,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彻底改造一个物种。人类已经战胜了上亿年的“物竞天择”,任何物种想要活下来,或者说想要称霸地球,必须要和人类搞好关系。
人类征服鸡,还是鸡利用了人类
现在地球上有超过300亿只鸡,不到1000平米的鸡舍,可以养活超过1万只鸡。现在地球上,除了南极洲,几乎每块大陆都有鸡的存在。因此现在科学家在质疑,是人类征服了鸡,还是鸡利用了人类。
在12世纪,西非出现了男女平等的现象,幕后推手就是鸡。早先牛羊养殖过程非常麻烦,当时是男人的专利,可是随着妇女也能够养鸡,女人不再依附于男人,于是成为最早的男女平等的社会。同时鸡极强的繁殖能力,以及极低的养殖成本,成为古代社会当中成本最低的祭祀生物。
也许在未来的世界,人类毁灭了,鸡像它们祖先恐龙一样,依然会活在这个地球上。实验数据表明,鸡可以在高辐射的环境当中生存,哪怕是发生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甚至爆发广岛的核爆炸,这些鸡依然能够健康地活着。
未来如果我们人类迁移火星,鸡是必不可少的动物,无论从对抗恶劣环境的角度,还是从人类食物的角度,鸡都是最优的选择。
如果某一天,我们像恐龙一样,从这个地球上消失。那么留在地质当中这些鸡的骨骼化石,无疑是最好的生物遗迹,未来的智慧生物,通过研究这些骨骼化石,能够判断人类文明的进程。
现在每年有上百亿只被宰杀,他们的骨骼源源不断送到垃圾填埋场,在无氧的环境下,这个骨骼可以保存上百万年甚至更久。未来通过这些骨骼化石的规模与数量,就能够观察出人类巨大影响力。
而且通过这些鸡骨骼化石的连续变化中,也能够解读出很多信息。比如英国莱斯特大学的研究团队,他们通过测量19世纪鸡骨骼的变化,分析出了不同时期鸡爪子末端的一些变化趋势,他们就能够得出这只鸡的体重数据。毫无疑问,鸡爪子末端的宽度已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而且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鸡骨骼当中的碳、氮等同位素变化趋势,还能够找到鸡食物结构的变化。之前鸡在几千年的时间,与人类相伴,主要以杂食为主,现在鸡的饲料当中可以观察到主要食物来自于玉米。这都是人类养殖技术带来的结果,我们将这些信息留在地层,等待未来智慧文明的发掘。
举报/反馈
精彩推荐
正在加载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