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人工养殖棘胸蛙石蛙有哪些技巧呢?如何进行管理?

   2023-05-30 互联网艺莲园356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棘胸蛙属于蛙科蛙属,俗名又称石蛙、石鳞、石冻、谷冻等。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的深山密林有水源的山洞溪流中。春末到秋季的白昼多栖于溪流的水坑或溪边石洞里,为两栖动物,以昆虫为主食。1、种苗来源 种苗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棘胸蛙属于蛙科蛙属,俗名又称石蛙、石鳞、石冻、谷冻等。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的深山密林有水源的山洞溪流中。春末到秋季的白昼多栖于溪流的水坑或溪边石洞里,为两栖动物,以昆虫为主食。

1、种苗来源

    种苗可到棘胸蛙种苗繁殖场购回。棘胸蛙种苗繁殖场有人工驯化的种苗,因棘胸蛙野性很大,没经过驯化很难适应环境,很难养殖。

2、养殖场所的选择

    棘胸蛙人工驯养的关键是要选择好驯养场所,对养殖场的具体要求如下:①海拔高度为300~700米的半山区地带,这样的地带有利于越冬和度夏。②要有充足的洁净水源,最好是泉水。③要有充足的饵料来源,最好要有配套的活饵料培育场。

3、养殖池的建造

    (1)蝌蚪养殖池:棘胸蛙蝌蚪池应用砖、水泥建成,面积以2×18米为宜,池底及四周用水泥抹光,池中央用砖、瓦片适当筑些礁洞,利于蝌蚪栖居。并要有3个食台,食台浸水深约10厘米,池水深约30厘米。池的两端要有进出水口及拦网,使池水经常流动又能防止蝌蚪逃逸,水中放些水生植物和藻类以供蝌蚪觅食。夏天水池要遮阳。待蝌蚪快变态时,水池中要用砖、石砌成小陆地,便于变态后登陆。

    (2)幼蛙养殖池:幼蛙池要建水泥池,长宽高为2×18×1米,每池用木板设3个食台,木板下用3块鹅卵石垫着,便于棘胸蛙躲藏,以及投放饵料。要有进出水口,以微水流为好,经常保持水质清洁,水深保持20厘米,池中还要有放水排污设施。池顶用尼龙网盖紧,以防蛙逃跑。并设一活动窗口,以便投食。池上方要遮阳。

4、成蛙的饲养管理

    人工饲养条件下,从小蝌蚪变态成幼蛙,所需时间80~90天。从幼蛙到成蛙要6~8个月时间。

    (1)饵料来源、投喂方法:饵料来源于人工配套培养的大平二号蚯蚓、蝇蛆、黄粉虫。投喂饵料要做到定时、定点、定量。定时即每天傍晚6点左右,定点即将饵料投在食台上,定量即以吃完略有剩余为宜。

    (2)水质与水温:要经常有微水流,水要清新,pH值为中性,及时排污,通风良好,防止水中氨含量太高。水位稳定。最适水温在20~25℃,低于8℃就冬眠,高于30℃会危及生命。

    (3)环境:要幽静,不要用过响的声音刺激。

    (4)光线:要求光线暗淡,故要用遮阳网遮阳。

石蛙的养殖,要注意什么?

石蛙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1 种蛙池

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2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池高 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 蝌蚪池

面积 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4 幼蛙池

面积4~6平方米,池高 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 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

繁殖要点

石蛙是国家保护动物,又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人工养殖石蛙既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又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人工繁殖是成功养殖石蛙的关键。现将其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1)种蛙池与孵化池的准备

种蛙池、孵化池应建在阴暗、安静、水质良好的地方,面积以 2-3平方米为宜。池内应彻底消毒洗净后放入清洁水,水深保持在20厘米左右,最好放些石块和新鲜水草。

(2)配种和产卵

石蛙通常在4月、气温20℃以上开始交配、产卵,种蛙雌雄比例为1:1,密度为每平方米15-20只。种蛙一般在夜间21时之后抱对,母蛙在清晨4-7时产卵。卵块通常勃附在水草、石块、池壁上。产卵后1小时内不能搅动,以免损伤破碎,降低孵化率。

(3)人工孵化

每日早晨观察、检查种蛙池,如果有蛙卵,可在上午8时后轻轻捞出,放在孵化池中的孵化盘上。在孵化过程中要有少量清水流动,确保干净,水温控制在15—30℃之间,pH值为6-8,一池一窝(500—1000粒卵)。一般在产卵半小时后受精卵胚珠黑点变大,7天胚胎呈条状,9天蝌蚪基本形成,15天后破膜形成蝌蚪,孵化率达85%以上。

(4)蝌蚪饲养

蝌蚪生长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初期(1-10日龄) 蝌蚪破膜后头3天靠卵粒中能量逐渐长大,开始觅食后以卵外膜和未受精卵为主要饵料。

②生长前期(10—20日龄)小蝌蚪出生10天后,食量增大,但消化功能较弱,应投入高蛋白流汁饵料,如蛋黄、豆浆等。每日定时投饵一次,一般1500尾蝌蚪投喂1只蛋黄,以后逐渐增加。

③生长中期(20—55日龄)随着蝌蚪消化功能的不断增强,为促进消化器官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学特性,20日龄后,要逐渐减少或停止高蛋白流汁饲料量,逐步改投煮熟的植物性、藻类性饲料,如薯类的茎叶、瓜类的果叶、米饭和鲜嫩水草等,并应每天清除池内饲料残渣,确保池水不受污染。

④生长后期(55—75日龄)也叫变态期。蝌蚪55日龄后进入变态期,分别长出后肢、前肢、缩尾。这个时期在管理上要特别细心、周到,必须做到分级饲养、水浅清新、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以造就适应于蝌蚪变态所需的生态环境。

(5)幼蛙饲养

刚变态的幼蛙体小、抵抗力弱,要加强管理,应投小蝇蛆、小黄粉虫、小蛆蝴等活动性饲料。每天傍晚投料,投量视采食情况而 定,随着幼蛙食量增大逐步增加投饲量,做到略有剩余。投食台每天早上要清洗干净,经常消毒,以免剩余食物变质污染池水。在以后的时间里,要视幼蛙大小分级饲养,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100-300只。蛙池上口加纱盖,防止逃逸和鼠害。

石蛙养殖技术

石蛙饲养看起来容易,事实上通过率不高,常使初养者吃尽苦头。南方地区近些年在石蛙人力喂养层面做了许多尝试,关键是石蛙的生长标准非常独特,对自然环境需要较高,如果没有把它们的生长规律搞清楚,难以饲养成功。下边列举近些年一次养殖场在种植环节中汇总出的一些规律和经验。

石蛙归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地带水流较缓的溪流内或在流溪的迥水洼内,溪的两岸植被丰富多彩。他们非常少离去海域,鱼体色常与两者的生活自然环境相一致。第二性征朝着强烈地相拥方法发展,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比较发达,这种特性与繁殖特点有较大的关系,生卵时,雌和雄务必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性的溪水,配种时雄性强大地默默的等雌虫,并凭借腹腔的棘提升雄性的接触抑制力,使他们不以水流所冲开。

石蛙具内声囊,发音低浊而大,雄性鸣叫声为“咕咕咕”雌虫以“咔咔咔”声相对应。石蛙有群居动物和晚间寻食的习性,通常几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清静合适的条件中,石蛙大白天也出穴寻食,晚间是活动的成熟期。石蛙善跳和攀登,平常活动较差、稳定,在繁殖成熟期,具备鸣叫和抱对等个人行为。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没动的食材,在肯定状况下,石蛙的肉食性普遍,除虫类、大蜈蚣、蜘蛛、马陆、小乌龟、螺、蚬、泥鳅、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鱼、幼蛇和中小型飞禽。不一样区域的石蛙,因为自然环境所能给予的鱼饵不一样肉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中一般吞噬量为其重量的9%,有时候做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候摄食溪水里的水草植物或水下的水绵,他们用角齿啃掉,把松软的植物组织啃出来食用。蝌蚪所啃掉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青苔、硅藻泥、甲藻、金鱼藻及绿色植物碎渣;动物有草履虫、鞭毛虫、水蚤、轮虫等。有些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掀起水里石头的附生植物,海域中的浮游动物、掉入水里的绿色植物叶子或溪中的动物遗体为食。有时候还啮食死亡的同类。

石蛙养殖技术,养殖需多少时间

  1、人工养殖石蛙,为了保证经济效益,一般采用集约化养殖模式,故在建池时应确保规范化,为蝌蚪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环境。蛙池内壁涂有防渗涂料,提高池内壁的光滑度,以免水泥池壁对蝌蚪造成损伤;

 2、同时以临近山路主干道为宜,适合棘胸蛙养殖过程中的运输,客观上便于管理,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需要,均能以交通便利进行;

 3、棘胸蛙的生长对水源的要求较高,因此山区水源丰富是棘胸蛙选择养殖场地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水源应以山溪水、冷泉水和地下水为主,水源丰富,水温应适中,适合棘胸蛙生长的需要;

 4、为实现对棘胸蛙生长过程污水的排放,应完善水利设施建设,以便于水源运输和灌溉,但是应注意生活污水的排放,应以尊重水源为主,对生态环境不产生实质性破坏;

 5、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其中以安静偏远的山区为主,山区气候的冬暖夏凉特点,适宜棘胸蛙在该地区的养殖。

石蛙是我国南方山区特有的名贵产品,石蛙的养殖要注意什么?

  人工驯养的石蛙由于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它建一个什么样的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首先先选择好场地,然后在着手建造养殖池,这时候大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养殖环境必须近似于石蛙的野生环境,还有就是要便于人工的管理。

  养殖场地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一般来说,石蛙喜静怕闹,应尽量避免在噪声较大的工厂和车流量较大的公路旁边建厂,防止石蛙受惊,影响正常生长。养蛙厂的附近要有充足的水源,江河、湖泊、水库、地下水都可作为养蛙的水源,但水源要求无污染,PH值以中性和略偏酸性为佳,最适宜的PH值在6-7之间。

  养殖池的规格要求

  养殖池主要包括孵化池、蝌蚪池、蛙池,一般建造在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没有太阳光直射,建池时应尽可能符合石蛙的生长习性,为石蛙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孵化池面积1-2平方米,池高08m,水深05-06m,蛙卵孵化时对水质要求很高,为了确保水质清新含氧量足,最好能够24小时连续流水养殖。

  蝌蚪池面积2-3平方米,池高08m,水深03-05m,每池应饲养同样规格的蝌蚪,在蝌蚪变态时应在池内放入木板,让它漂浮于水面之上,以便能让变态过程中的幼蛙跳到木板上休息。

  蛙池,蛙池建造以长方形为好,面积一般以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m,池内设有可供石蛙休息的石屑,石屑上盖有石棉瓦,瓦下光线阴暗,白天蛙就可以躲到瓦下休息,池内水深一般在01-02m之间,池底略微倾斜,池内水陆面积比大约为3:1,池上设有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或敌害生物入侵。

  

  石蛙的自然繁殖期一般在4-9月,5-6月是产卵的高峰期,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多少也会有些差异,石蛙的年产卵量很大,在500-1000粒左右,但是自然繁殖的成活率很低,在生产中大多采用人工繁殖的方法。

  种蛙的选择

  种蛙体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卵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是否能育出成批规格整齐、健壮、活泼的种苗,因此种蛙应该选择身体健壮、个体较大、皮肤光滑、发育良好的成蛙。种蛙要求没有残疾、没有伤痕,一般选用2例蛙,雌蛙体重200g以上、雄蛙体重250g以上就可以选择用做种蛙。

  配种和产卵

  每年的4-9月份,当水温达到18℃以上时,石蛙的繁殖期来到了,石蛙配种雌雄比例为1:1,种蛙一般在夜间抱对,配种时,雄性强有力的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脊加强雄性的固着力,拥抱刺激对用来配种的雌蛙是必要的,雌蛙将卵排除体外,雄蛙射精于卵上,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呈圆球形,乱外的胶质膜粘性强很多卵粘附在一起,常成锁状漂浮在水中或粘附在池壁上。

  人工孵化

  在繁殖季节,每天早晨要加强巡池,石蛙排卵1小时后应将卵块取出。受精卵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我们在捞去受精卵时必须仔细轻缓,注意保持卵块的完整性,以免造成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我们把受精卵从孵化箱放入孵化池中,还要进行翻卵的工作,受精卵黑色的一端为动物极,白色的一端为植物极。孵化时,我们应用铁丝使黑色的一段朝上即动物极朝上,白色的一段朝下即植物极朝下,这样就能保证受精卵的成功孵化,在孵化过程中同一批卵不能分开孵化,大约经过1到2周的时间,这些受精卵就可以完全孵化为石蛙蝌蚪了。

  

  从蛙卵孵化出来的第1天到80天左右的时间属于石蛙的蝌蚪阶段,你瞧,它们都比较小,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敌害的抵抗能力都比较差,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影响蝌蚪成活率的关键。

  一、放养密度

  当蝌蚪在50px以下时,一般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800-1000尾;当蝌蚪长到50px以上时,放养密度应变为每平方米200-300尾。如果经验不足,放养的密度可以适当降低一些。

  二、饵料投喂

  小蝌蚪孵出后通常吸附在池底,很少活动,也不觅食,3天后活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蝌蚪的消化机能弱。在20日前我们只能以牛奶等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来投喂,每天早晨9点和下午5点各投喂一次,投喂量按照每1000尾蝌蚪投喂10ml牛奶。20天后我们转用人工配合饲料来投喂,这种饲料具有营养全面的优点,可以促进蝌蚪的快速生长。当蝌蚪长到50px时,投饵量为在池蝌蚪体重的8-10%;当蝌蚪长到100px以后,按在池蝌蚪体重的6%投喂。在生长过程中,一般视蝌蚪的摄食状态来确定投喂量,以食欲减弱时为度,每次投喂宜分批缓缓遍撒,等抢食完前批饲料再撒下一批,直至喂饱不吃为止。

  三、水质管理

  蝌蚪池一般面积较小,放养密度较大,饲料投喂多,因而水质容易恶化,所以蝌蚪池应在3-5天内少量换水1次,每次换掉池水的四分之一,15天左右应全池换水一次,要彻底清除池底残卵、食物废渣等。另外,为了防治水质恶化,每周还要用100-200pp

信宜石蛤的生活习性

石蛙养殖要注意养殖池的选址、建造、种蛙的培育与饲养,还要注意病害的防治,只有这样才能养好石蛙,才能让石蛙高产,能让人们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另外养殖石蛙时还要注意它的生活习性,要知道这种动物喜欢生活在水质较好而且水流缓慢的水域中。

石蛙池地址的选择

养殖石蛙的时候,石蛙池的地址选择极为重要,是人们需要格外注意的地方,因为它是一种喜欢生活在流水中的动物,在选择石蛙池时一定要选择那些水质好而且水源清澈并且充足的地方,还要注意石蛙池的周边环境,一定要给它选择一个通风而安静并有良好活动空间的地方。

石蛙池的建造

养殖石蛙的时候,石蛙池的建造也极为重要,在选好地址以后,可以开始建造,每个养殖池的面积应该在五到十平方米这间,高度在08到一米之间,池中的水保持在03米左右,不过养殖池的中间还要保留一块陆地,同时在建立方便石蛙休息的石穴,它的上面要盖上石棉瓦,养殖池中的水一定要是可以流动的活水。

种蛙的培育与饲养

养殖石蛙时种蛙的培育与饲养也要多加注意,因为种蛙直接关系到石蛙的繁殖速度,种蛙一定要选择那些膘厚体壮而且性腺发育良好的石蛙,年龄应该在二到三年之间,它的体重让应该在200克到250克之间。平时饲养积蛙要给它提供充足的营养,可以适量添加新鲜的泥鳅,还能给它们补充专业的饲料,这样能让它们快速产卵,能提高它们的繁殖能力。

石蛙病虫害的防治

石蛙在养殖过程中还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在石蛙幼小时期容易出现车轮虫害,它会让石蛙的体表有鳃部出现病斑,还会让它的尾部发白,这时石蛙的食欲会下降,而且行动力也会特别迟缓,发现以后要及时用药,可以使用敌百虫加水以后撒在水池中,另外石蛙在生长过程中还容易出现烂鳃病,出现这种病害后,他的腮部会腐烂发白,而且会造成石蛙呼吸困难,发现这种病害以后要及时使用药物烂鳃灵来治疗,持续用药二到三天以后能让病情得到控制。

石蛤一般春、夏、秋季栖息于山坑小溪的石洞中;冬天,潜伏在草丛中越冬。繁殖季节在5-8月卵产于小山溪瀑布下水坑内,粘附在石上或植物根上。卵大卵在胶膜内成串悬挂在水中。蝌蚪一般分散生活于小山溪水坑内。石蛙在傍晚时爬出洞穴,在山溪两岸或山坡的木草丛中觅食、嬉戏,异常活跃。白天一般伏在洞口,或潜伏在草丛伺机捕食。石蛤的食物以动物性为主,其中以昆虫及其幼体占大多数。幼蛤期的食物主要是蚊虫、小型昆虫及昆虫幼体等。至成蛙期,其食物范围很广,如昆虫、蜈蚣、蜂蛛、马陆、蜗牛、螺蚬、虾、蟹、杂鱼、沙鳅,以及蚯蚓、幼蛇、小型鸟类等。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