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养殖蚯蚓需要什么条件和技术,蚯蚓如何繁殖

   2023-05-31 互联网艺莲园495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1、温度:温度控制在5-30℃左右,尤以20-27℃为宜。2、湿度:混合饲料的湿度控制在70%左右为宜。3、酸碱值:混合饲料的ph控制在6-8之间。4、透气性:饲料保持湿润的同时,不能过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1、温度:温度控制在5-30℃左右,尤以20-27℃为宜。2、湿度:混合饲料的湿度控制在70%左右为宜。3、酸碱值:混合饲料的ph控制在6-8之间。4、透气性:饲料保持湿润的同时,不能过于潮湿,饲养容器应当有透气孔。5、食物:主要包括秸秆、树叶、杂草等植物性饲料,猪粪、牛粪等家畜粪便以及西瓜皮、烂水果、桔子等水果性饲料。

一、养殖蚯蚓需要什么条件和技术

1、温度

(1)蚯蚓的活动温度为5-30℃左右,适宜温度为20-27℃左右。

(2)蚯蚓在0-5℃时进入休眠状态,在32℃以上时停止生长,在0℃以下或40℃以上时死亡。

2、湿度

蚯蚓主要依靠皮肤来进行呼吸,身体表面必须要保持湿润,所以饲料的湿度应当要保持在70%左右,比较合适。

3、酸碱值

当混合饲料的ph为6-8之间时,蚯蚓生长状态良好,蚓茧产量较多。

4、透气性

(1)蚯蚓所需氧气来源主要为大气中扩散到土壤中的氧气,因此饲料不仅要保持湿润,而且不能过于湿润,保证透气性良好,同时饲养容器不能处于完全密封状态。

(2)透气性良好,有利于蚯蚓的新陈代谢,从而增加蚓茧的产量,缩短蚯蚓的成熟期。

5、食物

(1)食物主要包括猪粪、牛粪等家畜粪便,各种秸秆、树叶、杂草等植物性饲料,西瓜皮、烂水果、桔子等水果性饲料。

(2)在去掉杂质之后,将秸秆、杂草、甘蔗渣切碎与猪、牛粪混合发酵,制成混合饲料。

(3)每隔20天观察一次,并补充一次饲料。

二、蚯蚓如何繁殖

1、交配过程

(1)大多数蚯蚓在交配的时候,双方前端腹面以头、尾相反的方向相互吻合,一方的雄性生殖孔对准另一方的受精囊孔,接着环带粘液腺分泌粘液,再加上体表刚毛的作用,双方紧紧连接在一起,相互赠送精子(受精囊装满精子大约需要90分钟)。

(2)正蚓在交配的时候,一方将环带对准另一方的受精囊孔,然后排出精子。而精子会沿着环带分泌的粘液沟游动,直至受精囊孔。

2、蚓茧排出

(1)在交配后数天左右,卵开始成熟。蚯蚓环带的卵茧分泌腺分泌粘液,将环带包围,形成茧管,然后白蛋白腺分泌白蛋白(白蛋白主要作用为将卵悬浮于茧管之中,并为后续受精卵发育提供营养),成熟的卵进入茧管之中。

(2)茧管随着蚯蚓身体的蠕动,逐渐往前移动。当茧管移动至受精囊孔所在体节的时候,精子从该孔进入茧管之中。

(3)当茧管完全脱落蚯蚓后,外层的粘液物分成,将两端封闭,最终形成淡**、卵圆形的蚓茧(卵在其中完成受精)。

蚯蚓养殖技术 蚯蚓养殖技术是什么

蚯蚓食性繁杂,喜食富含蛋白质、糖类的腐烂有机物和杂草、落叶、蔬菜碎片、畜禽粪便等,除金属、塑料、玻璃、橡胶外,几乎什么都吃。

在生产性养殖中,可以将农作物的秸秆、枯枝落叶、水生植物、家畜粪便、蔗渣、蔬菜水果、畜禽下脚料、生活垃圾等破碎发酵腐熟后作为养殖蚯蚓的基料,将畜禽下脚料、蔬菜水果、麦麸、米糠、各种青菜、玉米面等作为饲料。蔬菜水果、畜禽下脚料等作为饲料时要切碎使用。

使用干燥植物做基料时,要粉碎成1厘米左右的段或块备用,畜、禽粪便要捣碎、消毒备用,生活垃圾要破碎后使用,其中的塑料、金属、砖瓦等蚯蚓不能食用的部分要先捡拾出去。

发酵时先在地面上铺一层10~15厘米厚的园土,在园土层上面铺一层10厘米左右的草料层,在草料层上面铺一层10厘米左右的粪料层。草料层、粪料层反复向上堆积约1米高,一般粪料占60%,草料占40%左右。堆料时不要压实。

堆积3~5层后向料堆上喷水,堆积完后再向料堆上喷水,直到料堆下面渗出水来为止。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

经过10~15天翻堆一次。翻堆时料堆里外、上下对倒,并将草料、粪料拌匀。过10~15天再翻堆一次。经过3~4次翻堆后,将料堆打开,检查料堆是否完全发酵。如果发酵不充分,可再次进行发酵,直至充分发酵。

发酵好的基料,没有特殊的恶臭味,草料应完全腐烂,粪料颜色应呈黑褐色或深棕**,质地松软,不黏滞,放入蚯蚓后会自动钻入基料中,24小时内不会出来。

如果蚯蚓不进入基料中,或进入后几小时就出来,说明基料没有发酵好,应重新进行发酵。

怎样养殖蚯蚓

1、架堆

用稻草、秸秆(裁成小段更好)先铺一层(厚10~15厘米)干料,然后在干料上铺粪料(4~6厘米厚),如此重复铺3~5层,每铺一层用喷水壶喷水(EM原液就在此时加入粪堆中,一吨粪料需要EM10公斤兑水100公斤左右),直至水渗出为好;如采用垃圾,一层垃圾一层粪,长宽不限,并用薄膜盖严;如果用100%粪料,先把粪料晒至五六成干后架堆,用EM兑水淋湿,用薄膜盖严。

2、翻堆

在气温较高的季节,一般第2天堆内温度就会明显上升,4~5天可升至60℃~70℃,以后逐渐下降,当堆内温度降至40℃时(这个过程需12天)则进行翻堆,把上面翻到下面,两边翻到中间,并再加入EM稀释液。冬天翻堆2~3次,夏天翻堆1次。

3、投喂

饲料发酵结束后,扒开饲料淋水散热后即可使用,投喂时一般采用上添法和侧喂法,上添法就是把饲料铺盖在原有已被蚯蚓吃过的饲料上,每10~15天进行1次;侧喂法就是取出部分已吃完的饲料再把新饲料添在一边,下次添加另一边。

4、日常管理

蚯蚓是变温动物,环境温度不仅影响蚯蚓的体温和活动,还影响蚯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及繁殖等,而且温度也对其他生活条件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蚯蚓。因此,温度是直接影响蚯蚓生长发育和产卵状况的重要生态因子。一般来说,蚯蚓最适宜的温度为20—27℃左右,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蚯蚓没有特别的呼吸器官,它是利用皮肤进行呼吸的,所以蚯蚓躯体必须保持湿润。如果将蚯蚓放在干燥环境中,蚯蚓的皮肤经过一段时间就不能保持湿润,因而不能正常呼吸,蚯蚓马上会发生痉挛现象,不久就会死亡。蚯蚓体内水的成份极大,占体重的75%以上,因此,防止水份丧失是蚯蚓生存的关键。当然,土壤过于潮湿对蚯蚓的生长发育也是不利的。由于蚯蚓喜食细,烂,湿的饲料,尤其是它要靠皮肤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来呼吸,因此对蚯蚓来说,保持一定的水份供应特别重要。蚯蚓抗急剧干燥的能力很差,其生育环境的最适湿度为70-75%。蚯蚓养殖的全过程均需充足的新鲜空气。为了保持饲养床始终处于疏松、透气状态,可采取以下措施:基料厚度不得超过规定高度,必须时予以削减;饲养一段时间后可适当翻动1次基料,将上、下层基料翻动,调换位置,既可使下层基料疏松、透气,又有助于上、下层基料湿度趋向一致。蚯蚓的放养密度与蚯蚓的种类、生育期、养殖环境条件(例如食物、养殖方法和容器)、及管理的技术水平等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平方米面积,25厘米高的培养基中可放养密度为:种蚯15—2万条,孵出至半月龄,可放养8—10万条,半个月到成体可放养3—65万条。所以在养殖蚯蚓时适时扩大养殖床,调整养殖密度,取出成蚓,这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养殖蚯蚓注意事项

养殖蚯蚓的孵化床孵化基厚度以10~15厘米为宜,孵化基要保持碎细和湿润,每平方米可放蚯蚓种5000条,每月用铁叉松动1~2次,以便其通气与幼蚓成活。蚯蚓喜阴暗、喜潮湿、喜安静、喜温暖、喜甜、酸味和喜同代同居。蚯蚓是杂食动物,腐植质、动物粪便、土壤细菌等都可以作为它的食物。

养殖蚯蚓的过程中要切记蚯蚓的“六怕”,分别是:怕光、怕震动、怕水浸泡、怕闷气、怕农药及怕酸碱。蚯蚓没有特别的呼吸器官,它是利用皮肤进行呼吸的,所以蚯蚓躯体必须保持湿润。如果将蚯蚓放在干燥环境中,蚯蚓的皮肤经过一段时间就不能保持湿润,因而不能正常呼吸,蚯蚓马上会发生痉挛现象,不久后便会死亡。

蚯蚓养殖技术

养殖蚯蚓方法

1、下种

将腐熟好的饲料调节好湿度后,沿着桑园开挖好的沟槽平铺10 cm,然后均匀放入含卵块及幼叫的蚯蚓种,上而再放5 cm的饲料。养殖密度可控制在2-2 5 kg/m2或1-1 5万条/m2,原则上前期密度可稍大,后期密度可逐渐缩小。

2、遮阴与防护网

蚓种放好后,沟上先覆盖一层塑料防蚊网,再放塑料薄膜,泡沫板等防雨材料覆盖。既可防鼠、青蛙等危害又可防雨保湿。

3、温湿度的调节

蚯蚓的最佳养殖温度在20-27℃,和蚕儿对温度的要求一样。

冬季桑园采用加厚养殖床到40-50 cm,饵料上盖麦秸或稻草,也可把冬季桑树枯叶、剪下的桑枝条加厚平铺,再上盖塑料布保温保湿;冬季大棚、蚕室加温需注意火炉必须通烟管,

以防蛆叫煤气中毒,另外,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0%80%,每天通风3一4次,每次30min。夏季结合通风每天浇1次水降温,一般情况一星期浇1次水即可。

4、勤除薄喂

除蚯蚓粪、取叫蚯蚓茧或倒翻饲育床,结合喂料每月2 -3次,每次厚度10 cm,力求粪料新鲜透气,降低因粪料堆积过厚除蚯蚓粪不及时对蚯蚓造成感病的几率,为蚯蚓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5、分期饲养

蚯蚓饲养可分成种子群、繁殖群、生产群,薄饲勤翻,每月给料2次,每次给料厚度10 cm。分期饲养既有利于蛆叫的常规管理,又有利于蚯蚓的繁殖生长,防比病虫害的发生。

6、蚓叫茧及种叫的处理

蚯蚓经过20天的饲养后,经异体交配产下大量的蚓茧,此时可以把种蚓和蚓茧分离孵化,把分离出的蚓茧、粪料及蚓粪混合物堆成新的养殖堆,保持好温湿度。

蚓茧孵化50%时可在堆上而再覆上10 cm粪料,约经20天即可完全孵化,此时孵化堆中的密度很大,每1 m2可孵叫茧5-6万,应及时分堆处理,可分成2-3份并覆上新粪料饲喂,经过常规管理约经过40天左右即可全部长大。

把从种蚓中分离出的种叫重新搭配后放入新粪料饲喂,20天后即可再次繁殖处理。

7、适时采收

蚯蚓的采收时期:一般掌握在成叫环带明显,生长发育缓慢,饲料利用率降低时进行,夏季每月采收1次,春秋季节每1 5月采收1次,采收后及时补料。

 

扩展资料:

病害防治

1、饲料中毒症

发现蚯蚓局部甚至全身急速瘫痪,背部排出**或草体液,大面积死亡,这是新加的饲料含有毒素或毒气。

这时要迅速减薄料床,将有毒饲料撤去,钩松料床的基料,加入蚯蚓粪吸附毒气,让蚯蚓潜入底部休息,慢慢就可以适应了。

2、蛋白质中毒症

如发现蚯蚓的蚓体有局部枯焦,一端萎缩或一端肿胀而死,未死的蚯蚓拒绝采食,有悚悚颤栗的恐惧之感,并明显出现消瘦。

这是由于加料时饲料成分搭配不当引起蛋白质中毒。

饲料成分蛋白质的含量不能过高(基料制作时粪料不可超标),因蛋白质饲料在分解时产生的氨气和恶臭气味等有毒气体,会使蚯蚓蛋白质中毒。

发现蛋白质中毒症后,要迅速除去不当饲料,加喷清水,钩松料床或加缓冲带,以期解毒。

3、缺氧症

如果发现蚯蚓体色暗褐无光、体弱、活动迟缓,这是氧气不足而造成蚯蚓缺氧症。

其原因有如下几点:①、粪料未经完全发酵,产生了超量氨、烷等有害气体;②、环境过干或过湿,使蚯蚓表皮气孔受阻;③、蚓床遮盖过严,空气不通。

此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加以处理。如将基料撤除,继续发酵,加缓冲带。

喷水或排水,使基料土的湿度保持在30—40%左右,中午暖和时开门开窗通风或揭开覆盖物,加装排风扇,这样此症就可得到解决。

4、胃酸超标症

在发现蚯蚓痉挛状结节、环带红肿、身体变粗变短,全身分泌粘液增多,在饲养床上转圈爬行,或钻到床底不吃不动,最后全身变白死亡,有的病蚓死前出现体节断裂现象。

这说明蚯蚓饲料中淀粉、碳水化合物或盐分过多,经细菌作用引起酸化,使蚯蚓出现胃酸超标症。处理方法是掀开覆盖物让蚓床通风,喷洒苏打水或石膏粉等碱性药物中和。

5、水肿病

如发现蚯蚓身体水肿膨大、发呆或拼命往外爬,背孔冒出体液,滞食而死,甚至引起蚓茧破裂或使新产的蚓茧两端不能收口而染菌霉烂。

这是因为蚓床湿度过大,饲料PH值过高而造成的,这时应减小湿度,把爬到表层的蚯蚓清理到另外的池里。

在原基料中加过磷酸钙粉或醋渣、酒精渣中和酸碱度,过一段时间再试投给蚯蚓。

蚓体出现痉挛状结节,变粗而短,环节红肿,全身粘液分泌增多,蚯蚓变白而死亡。

原因是蚯蚓吃了有毒的饲料,如在畜粪堆附近喷过农药,蚓床上浇了污染的水,在蚯蚓暂养育壮处曾堆放过化肥、农药,运送蚯蚓的容器接触过有毒物品,

以及暂养蚯蚓放在薄膜上又不漏水,喂的饲料太潮,蚯蚓生活的环境过份潮湿,气温高时出现蚓体变白,少数死亡。

如因毒害出现这种情况,可采取多次喷水,让有害物质随水洗掉,还要勤添精饲料米糠、麸皮等;室内暂养蚯蚓发病,则要搬离。

如因过份潮湿造成蚓体变白,可添加发酵过的干畜粪或精饲料,与原有潮料和蚓粪拌和,并将薄膜取出,如发现已有少数死亡,即搬入蚓床饲养,以使尚能活动的蚯蚓恢复健壮。

参考资料:

-蚯蚓

蚯蚓养殖技术是什么?

 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加入养殖行业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养殖蚯蚓的养殖户也在逐渐的增多,那么,蚯蚓养殖有哪些技术要点?以下就是养殖蚯蚓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蚯蚓养殖技术

 1、饲养设备。建池:挖坑大小不限,注意防逃防积水即可;立体饲养:搭架、建槽,每层间隔40厘米即可;或用木箱、篓、盆、缸,室内堆料均可。

 2、饲料准备。搞了“三性”饲料的组合搭配。“三性”饲料,即动物物饲料:猪牛粪等;植物性饲料:各种秸秆、树叶、杂草等;水果性饲料:西瓜皮、烂水果、桔子等。第一、三类饲料大体占70%。

 3、温湿度条件。

 (1)最适温度10—30℃。在冬季稍加遮盖即可,不让蚯蚓冬眠,但不可暴晒及雨淋。

 (2)蚯蚓对湿度要求不高,相对湿度为60—70%,一般按新鲜牛粪直接投入即可,如果堆放太久偏干,可稍喷些水,水分掌握在用手握料,手指间见水珠但不滴下为宜。酸碱度PH值6—8。

 4、投放种苗。先在蚯蚓养殖池里(或木箱、室内地板上),平铺新鲜牛粪15—20cm,然后在其上铺种苗(每平方料投入3000—5000条为宜),品种以太平2号、北星2号为优。

 5、日常管理。一般每20天观察一次,并加料一次,方法同上。每40天可成倍扩大饲养面积。一般每40天为一周期,一年可养9批。

 6、采收方法。用铁丝网装钉一个筛子(用木片固定),然后将蚯蚓连土放在筛子上,放在太阳光下,蚯蚓怕光怕热,即往下钻,筛子底下放一盘子即可收集蚯蚓,然后投给蛙、鸡、鸭、猪等食用(鲜食)。

 7、定时清出卵茧,提高孵化率。在气温15—28℃的季节里,每隔10—15天将卵茧从蚯蚓养殖床内清理出来,放到预先准备的蚯蚓床上进行孵化。蚓床必须通气良好,相对湿度控制在56—60%之间,在这种条件下,卵茧孵化15—20天便可出幼蚓,孵化率达95%以上。

养殖蚯蚓的注意事项

 1避免阳光的照射,最好的养殖地点在树荫下,否则要人工设置遮罩物。尤其是夏天,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

 2蚯蚓的食量很大,保证充足的食物才不会让蚯蚓四处觅食,爬出养殖床。

 3当蚯蚓性成熟、出现环带后,生长变得缓慢,饲料的利用率变低,此时可以进行收获。

 4饲料中的水分不宜过高,因为细菌的繁殖过快会使饲料产生酸性的物质,不利于蚯蚓的生长。

 5蚯蚓没有牙齿,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细沙,以促进蚯蚓的消化。

 6蚯蚓对天气的变化有感知的功能,空气中的湿度变高和大风来临,蚯蚓会跑出来。用电灯照明可以防止蚯蚓跑出来。

水产养殖用蚯蚓好处多多

 在水产养殖中用蚯蚓有很多的好处,据有关测试,蚯蚓作水产饲料可减慢生物的呼吸频率,这可能是蚯蚓体内所含药用成份所致。由于呼吸频率减慢,异化作用降低,热量损失减少,这大概是饲养效果较好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鲜蚯蚓的饲养效果较好,蒸熟的蚯蚓可提高适口性,还能杀死蚯蚓体内寄生虫。蚯蚓粉虽然饲养效益较差,但使用和贮存都很方便,适于工厂化生产。

 喂鱼:用活蚯蚓喂鱼,以喂25克~100克的幼鱼效果为最好。在幼鱼阶段,各种鱼都可吞蚯蚓。

 喂蛙:用蚯蚓喂蛙,解决了蛙类非活动饵料不食的难题。养蚯蚓喂牛蛙,促进了牛蛙养殖业的发展。

 喂龟:采用池内养龟,池旁养蚯蚓,满足了龟对动物性饲料的需要,降低了成本,经济效益明显。

 喂黄鳝:用蚯蚓喂黄鳝,需要在鳝池内筑一个略高水面的泥墩,傍晚时,将蚯蚓投放到泥墩上。天黑后,黄鳝就会游出水面觅食,自动集于泥墩四周吞食蚯蚓。用蚯蚓喂黄鳝,可以提高黄鳝的产卵率和成活率,并可加快生长速度。

蚯蚓养殖首先要搭建蚓床,一般是用稻草搭建,先铺稻草,再铺饲料,再铺稻草,如此反复。蚓床搭建好以后将蚯蚓放到蚓床上,同时浇湿蚓床。蚯蚓放好后就是日常的管理了,保持温度20-27℃,空气相对湿度70%-80%,每天通风3-4次,每月喂料2-3次。

1、搭建蚓床:一般是用稻草搭建蚓床,先铺稻草,再铺饲料,再铺稻草,如此反复。保证蚓床的宽度在50厘米左右,蚓床之间有适当的距离即可。蚯蚓以吃腐烂的食物为主,养殖的时候可以用动物的内脏,腐烂的植物或者是粪便当饲料,一般选择使用粪便的比较多,因为比较好发酵,且成本比较低。

2、放养蚯蚓:选择合适的蚯蚓,比如大平二号,不仅个头较大,而且寿命比较长,繁殖能力较强,也比较好饲养。将蚯蚓放到蚓床上,同时将蚓床浇湿。

3、日常管理:温度保持在20-27℃,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0%-80%;每天通风3-4次,每次30分钟;每月喂料2-3次,饲料要新鲜透气。

扩展资料

蚯蚓营养丰富,繁殖迅速,食性杂,人工养殖产量高  。经济效益好 。蚯蚓可作为珍贵药物治疗多种疾病,还可以用作高蛋白食品和饲料。

蚯蚓挖穴松土、分解有机物,为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创造良好条件,在土壤改良、消除公害、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目前许多国家利用蚯蚓来处理生活垃圾、有机废物和净化污水。

——蚯蚓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标签: 蚯蚓 条件 技术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