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蜈蚣有很大的药用价值,那么蜈蚣怎么饲养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蜈蚣的饲养方法,一起来看看。
蜈蚣的饲养方法
蜈蚣养殖池的建造
养殖池要建在向阳通风,排风条件好而又比较阴湿、僻静的地方。养殖池可建在室内,亦可建在室外。养殖池用砖或石块等材料砌成,水泥抹面,池深80厘米为宜,池内壁四周用光滑无损的塑料薄膜粘贴,或在池口镶一圈玻璃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宽15厘米为宜。以防蜈蚣外逃。池内靠墙壁四周挖一条宽10厘米深4厘米的水沟,在水沟内侧再挖一条宽30厘米深3厘米的料槽供投放饲料用。池内可栽上杂草和树木,并堆放一些石块、瓦片等供蜈蚣栖息。放种苗后池上要盖一层草帘遮光。池内应保持干净、潮湿、荫凉和卫生。
饲喂方法
蜈蚣一般每隔2~3天喂一次,活动期每天喂一次,孵化期间不需要喂食喂水。喂食的时间是每天的16:30~18:00之间。喂食后的次日早晨须将残余食物拣掉。蜈蚣投喂饲料可参照下列配方:①各种昆虫类动物70%,熟土豆20%,碎粒、青菜或面包碎片10%;②各种禽畜类或其它动物的肉泥70%,鱼粉或蚕蛹粉20%,青菜碎片10%。每天在喂食的料槽内放置盛有清水的小碟盘,供蜈蚣饮用。
蜈蚣的繁殖与孵化
蜈蚣一般在3-6月份交配,5-7月份产卵,每次产卵40-50枚,产卵后蜈蚣将卵抱在怀内孵化。孵化20左右天出壳,45天后才能离开母体独立生活。孵化期间应保持安静和适宜的温、湿度,一般温度应控制在25℃~32 ℃之间,湿度应控制在50%~70%之间。
蜈蚣的捕捉:
一般在清明节前捕捉为好。蜈蚣属卵生昆虫,根据蜈蚣喜阴湿、安静,怕强光等生活习性,选择丛林蔽阳或山坡向阴的地方作捕捉场地。在这些地方放置鸡毛、杂骨或枯草树叶等引诱蜈蚣栖息产卵,于清明节前拣卵。拣卵时连土带树枝杂草一起拿回,放人饲养池或饲养缸内覆盖后进行孵化。孵化期间要经常轻轻翻动覆盖物,防止其他虫害侵入,以保证幼体顺利安全孵出。
蜈蚣养殖饲料:
蜈蚣为典型的食肉性昆虫,性较凶猛,凭着它具有能射出毒汁的颚爪,可捕食比它大得多的各类小型动物。蜈蚣食源广泛,从野外观察和试养观察结果,综合各地饲养经验,蜈蚣的饲料主要有以下几类:一类是各种昆虫,如蟋蟀、蝗虫、菸虫、金龟子、稻苞虫、牛,角虫、蝉、蚱蜢、蜻蜒、蜘蛛、蝇类和蜂类等的成虫、蛹、幼虫和卵。另一类是蠕虫、蚯蚓、蜗牛、蛤蝓等无脊椎动物及蛙、蛇、蜥蝎、壁虎、麻雀、鼠、蝙蝠等脊椎动物的肌肉、骨骼、内脏等。再一类是在以上食源不足时,也食少量幼嫩的青草、枝梢、根尖和西瓜、黄瓜等瓜果以及蛋类、牛奶、面包等熟制品。此外,浙江人工饲养的蜈蚣主食泥鳅、黄鳝、小鱼、小虾和小蟹等。
蜈蚣的食源虽然广杂,但对食物要求新鲜,不吃腐臭之食。所以人工养殖时,必须每隔2~3天就应投一次新鲜饲料。投料前,要彻底清除前次剩余的食料。蜈蚣一次食量大,耐饥力强。饥饿时,一次进食量可达自身体重的1/5~3/5。食饱后,十天半月不给食物也不会饿死。同时,蜈蚣不耐渴,每天需饮水。因此饲养场内必须放置盛水器皿,并要定时换水,以保持饮水的新鲜、清洁。
蜈蚣产卵与孵化:
每年春末夏初,是蜈蚣的产卵期。每条雌性蜈蚣一般产卵量为20~60粒,大多为40~50粒,少数为10粒以下。产卵前蜈蚣腹部紧贴地面,自行挖掘浅的洞穴。产卵时,蜈蚣身体曲成?S?形,卵从生殖孔一粒一粒成串产在自行挖好的浅穴内。在无外界惊扰的情况下,产卵需2~3小时。产完后,随即侧转身体,用步足把卵托聚成团,抱在?怀中?孵化。蜈蚣产出的卵呈椭圆形,大小不一,一般直径约3~3.5mm,米**,半透明,卵膜富有弹性。
蜈蚣孵卵时间较长,一般需43~50天。卵在孵化过程中,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都在随胚胎不断发育逐渐变化。一个月后,卵内初具幼虫形态,体长约1.2cm,可见卵膜内幼虫的蠕功;35~40天后,幼体体长约1.5Cm,已能上下爬行,但尚不能离开母体;43~45天后幼虫体长约2.5cm,能离开母体自行寻食。在整个孵卵期间,母体早已蓄足养料,不必给食,否则反而易造成卵或幼虫被食物污染而被母体食掉,影响孵出率和幼虫成活率。
母体在孵卵期间,一直不离开卵团或幼体,精心孵化和守护。不时用触角左右摆动躯赶近身的其他小虫,并常用食爪拨弄或用口吮舔卵团或者幼体。据观察,这是母体食爪的基节腺或口腔腺分泌的液体在清洗卵团或幼体,以防止卵团或幼体遭细菌和其他污物的沾染。
蜈蚣在产卵或孵卵期间,若受外界惊扰,就会停止产卵,并把已产出的卵或在孵化的卵全部吃掉,这就是所谓蜈蚣的?保护性?反应。蜈蚣食卵后,多能重新产卵和孵卵。但使蜈蚣的产卵期和孵化期大大推迟,且产卵少,孵出率不高,影响蜈蚣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在人工养殖蜈蚣时,在蜈蚣产卵和孵卵期间,应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切忌惊扰,这是养殖管理中必须注意的事项。
蜕皮与生长发育:
蜈蚣属甲壳类的节肢动物,体表覆盖有几丁质的甲壳,限制了本身的进一步生长发育。为了摆脱甲壳对进一步生长发育的限制,所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蜕皮数次。每蜕一次皮,就明显的长大一次。在胚胎发育中要蜕皮三次,成体一般每年蜕一次,个别蜕二次。
蜕皮多在盛夏或产卵后进行。蜕皮前体色改变,行动迟缓,不吃食物,视力和触角能力减弱。蜕皮时,由前向后逐节进行,最后蜕出尾足。蜕下的旧皮呈皱缩状,拉直时是一具完整的蜈蚣躯壳。蜕皮需约2小时左右才能完成。蜕皮时切忌惊扰,否则会延长蜕皮时间。人工养殖的蜈蚣蜕皮时还要防止成群蚂蚁等对它趁机攻击,否则易被蚂蚁等咬死咬伤。
蜈蚣发育的速度较慢,从第一年孵化的幼体到当年冬眠前体长仅约3.3~3.9cm,第二年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体长也只约4.9~6.6cm。所以蜈蚣从产出的幼体发育至成体性成熟一般需3~4年的时间。生长发育的速度与食料是否充足和进食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人工养殖中发现同一年产出的蜈蚣,室内养殖的比自然放养的生长发育得快。所以养殖时供给充足的新鲜饲料是提高其产量的重要条件之一。
蜈蚣的越冬:
蜈蚣属变温动物,外界气温升降的变化对其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寒冷的冬季威胁着它的生命。为了逃避寒冷冬季的威胁,它就钻入地下,以冬眠的方式越冬。冬眠期间不食不动,身体呈?S?形或?L?形。冬眠时钻入层的深度与气温、土温的高低直接相关。气温、土温越低,钻入土层则越深;气温、土温较高,则钻入土层较浅。在一般气温、土温条件下,多在土层15~40cm处冬眠;气温、土温低时,可在土层80~100cm处冬眠。若土温升高,不仅可以推迟冬眠时间,而且可在土层浅处或土表冬眠。由此可见,土温的高低是影响蜈蚣冬眠时间长短、潜伏土层深浅的关键。因此在养殖中,人为的提高冬眠场所的土温,不仅可以缩短它冬眠的时间,使之安全越冬,而且可相对的增加蜈蚣正常的生活期,有利于提高养殖蜈蚣的产量。比如在蜈蚣越冬前夕,在养殖场开挖80~100cm深的坑,把挖出的泥土与收集的垃圾泥灰按2:1的比例拌和均匀,倒入坑内,把坑填平。然后铺上适量的砖瓦碎块放人蜈蚣。再盖一层细土,最后覆盖树枝枯草。这样改善了蜈蚣越冬的环境条件。
越冬环境条件改善前,土温低,早、中、晚土温升降变化大,改善后土温大幅度升高。早、中、晚的温差变化小,能基本保持土温在同一天内无大的变化,有利于蜈蚣安全越冬。蜈蚣越冬环境条件改善后的好处很多,主要有:①经过深翻,疏松了土壤,土层中空气流通,因土表盖有细土枯草,砖瓦碎块下的土中热量不易散失,增强了保温能力;并且土中热量易在砖瓦碎块间散发,缩小了一天内早、中、晚的温差。②砖瓦碎块易吸水,造成了蜈蚣要求的阴湿环境,且砖瓦碎块间空隙较大,有利于蜈蚣的出入活动和栖息。③垃圾泥灰与土壤拌和后,垃圾迅速腐烂、分解,散发出大量热能,使土温升高而较恒定,缩短蜈蚣冬眠的时间。④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有利于各种小虫的繁殖,为蜈蚣增加了新鲜的天然食物,起到了为蜈蚣?自然投食?的作用。因此人为改善蜈蚣越冬场所的环境条件,是帮助其安全越冬的有效方法,应予推广。此外,蜈蚣越冬后,恢复了活动能力,要严密封闭饲养场所,防止蜈蚣外逃。
蜈蚣的疾病防治:
人工饲养蜈蚣的主要问题是疾病防治,现将蜈蚣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 绿僵菌病:在6月中旬到8月底,由于气候变化,温度高;湿度大,使蜈蚣受绿僵菌的感染,而得此病。受感染的蜈蚣早期主要在关节的皮肤上出现黑色小斑点,继而体表失去光泽,最终因拒食消瘦而死亡。治疗方法是:食母生0.6克,土霉素0.25克,氯霉素0.25克共研成粉末,同400克饲料拌匀喂病蜈蚣,直到病愈。
(二) 胃肠炎:蜈蚣多在秋后阴雨低温时期患此病。病早期蜈蚣头部呈紫红色,毒钩全张,不食或少食,发病5~7后死亡。治疗方法是:用磺胺片0.5 克研细后用饲料300克拌匀;另用氯霉素0.25克、饲料300克,拌匀,隔日错开喂食。
(三) 脱壳病:由于蜈蚣栖息场所过于潮湿,使真菌在躯体寄生引起。初期表现不安,来回爬动;后期表现无力,行动滞缓;最终因不食不饮而死亡。治疗方法是:土霉素0.25克,食母生0.6克,钙片1克,共研成细末同 400克饲料拌匀,连喂10天即可痊愈。
蜈蚣的生活习性蜈蚣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带,平原地区只有少量分布。每年惊蛰后,气温转暖,蜈蚣冬眠苏醒,开始出土活动,善居于阴湿的杂草丛中或乱石沟里。从芒种到夏至,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它又渐渐移到阴凉的壕沟、坟地、田埂或土坎的缝隙之中,避过炎热的白天。到了晚秋季节,则又多栖于背风向阳的松土斜坡之下或树洞、树根较暖的地方。总之,蜈蚣畏光羞明,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潮湿、温暖、通风的洞穴中生活。所以人工养殖蜈蚣时,就要据其生活习性,尽力创造它要求的生活条件。如在饲养场内栽树种草,放置砖块瓦片等都是为满足蜈蚣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而采取的措施之一。
蜈蚣一般都在夜间出来单独活动。它虽有8只单眼,但视力弱,尤其是白天视力极差。单独活动时至到触角相碰才绕道而行,各自回避。在晴朗无风的夜晚,20~23时是它们活动的高峰期。其活动的特点是夜间活动多,白天活动少;气温高于25℃时活动多,10~150C日活动少;10℃以下活动更少甚至停止活动;天气闷热,雨后的夜晚活动多,气温低的夜晚活动少;无风或微风的夜晚活动较多,大风(风力在六级以上)的夜晚活动少:雨后的夜晚活动多雨天的晚上活动少。由此可见,蜈蚣活动的频率与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雨量和光照强弱等气象因子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人工养殖蜈蚣时都要注意以上气象因子对它生活的影响。同时蜈蚣钻缝能力很强,因此蜈蚣能顺利钻过岩石、土坎等的隙穴,并能栖息在这些缝隙中。
在蜈蚣生活密度过大或惊扰较多的情况下,易引起相互残杀而死亡。但在饲养条件下,随着生活环境和饲养条件的改善,如提供足够的新鲜饲料和水源,不加大对它生活的惊扰,即使养殖密度较大,对其生活也无多大影响。尤其是同一母体所产的蜈蚣因自幼在一起生活,长大后就是几十条卷伏在一起,也能和睦共居。所以提供足够新鲜饲料和水源,保持安静的环境,是人工养殖蜈蚣的必备条件。
蜈蚣饲养要点1、严防逃窜:蜈蚣饲养池等容器的内壁,应经常保持清洁、光滑,及时清除雨后池壁所溅附的泥土、污垢及积水,注意防护网罩的严密,以防蜈蚣逃逸。
2、调温防渍:夏季高温干旱时应注意遮荫防晒,傍晚时洒水保持环境湿度;暴雨后应及时检查,注意排水防渍,覆土保巢。冬季应注意防冻,饲养池等容器内的蜈蚣栖息处,应加厚覆土或加盖草袋、芦席、薄膜等,以维持温度,防止雨雪侵入,保护蜈蚣冬眠。室内养殖还应注意关闭门窗,保持一定室温,但不必人工加温;否则可致蜈蚣中止休眠而外出活动,此时若食物供应不足,会过多消耗自身营养,进而造成死亡。
3、繁殖监护:(1)隔离保护 在同一饲养池等容器内,雌体产卵时间不一致,未产雌体间、雌雄体间常可发生干扰、破坏其产卵与孵卵环境的宁静,影响雌体产卵与孵卵的正常进行,甚至发生雄体掠食或雌体自食卵粒现象。因此对怀卵雌体应于产前隔离护养,将其单独分开饲养或用破璃片、无底玻璃杯、罐头盒、瓦片等进行有效分隔,形成人工巢穴,加以保护饲养。
(2)产前精养 由于蜈蚣抱卵孵化和育幼期间不进食、不饮水,纯靠消耗自身体内储存的营养来维持活动,所以于产卵前,雌体有大量进食积蓄营养的习性,此时则宜精养,及时供给足量食料,注意调节食物品种,保证雌体需要。
(3)监护孵化 雌体孵化期对惊扰、震动、强光、强声等均有特别灵敏的反应,要求孵化环境为安静、阴暗场所,防止意外惊扰。其孵化缸应于产前安置好,一旦开始产卵则绝对不能移动,观察时要特别小心谨慎,不能移动任何遮护的物体(如瓦片或玻璃片等),也不能用手电筒直接照射观察,更不要随意给正在孵化的母体掷食;但可顺着池壁缓缓地加些水,使孵化巢周围略显湿潮,但不可将水直接洒在孵化巢内。
(4)适时分离 孵幼结束,当母体离巢时,应及时将母体移出或将幼体单独分开饲养。若分窝过迟,则易出现母体吃掉幼体现象,造成损失。幼体摄食能力差,应饲喂体软多汁的小昆虫,并因小蜈蚣攀缘能力强,要特别注意防止其逃窜。另外,随着小蜈蚣不断蜕皮,个体不断增长,还应及时做好分窝饲养工作。
4、饲养防护:蜈蚣外形凶恶,毒液毒性强,饲养或捕收时若被螫伤,轻者可出现短时间的灼烧状痛疼、红肿,并有发热症象,有时也可引起淋巴管炎和局部坏死,重者可致发热、头痛、呕吐、眩晕等全身症状。一般虽不致生命危险,但应注意防护。被螫后应立即挤压伤口,挤出含有蜈蚣毒液的血滴,并可搽涂消毒酒精、氨水或风油精、清凉油或大蒜汁、鲜桑叶汁或香烟丝捣烂拌菜油外敷等,重度的螫伤应立即就医对症治疗。
>>>下一页更多精彩?蜈蚣饲养环境?栀子花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大全
皇竹草饲喂杂交育肥牛精青配合比例的研究
王尚荣湖南省邵阳学院生物系(422004)
(来源:当代畜牧,2005年第2期)
摘要本试验采用皇竹草饲喂西黄杂育肥牛(西门塔尔!本地黄牛),随机选取25头年龄、体重相差不大的西黄杂育肥期牛,分为5组,每组5头,第1组为对照组,其余4组为试验组,精青比例分别为:3.6%、4.8%、6.0%、7.1%。结果表明,以精青比6.0%为最适宜,该比例可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皇竹草杂交育肥牛
皇竹草,又名王草、皇草,是由象草和美洲狼尾草杂交而成的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哥伦比亚,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我市畜牧水产局于2000年从中国农科院引进。研究表明,该草适应性广,抗旱能力强,适口性好,产量高,营养丰富。据分析测定,皇竹草茎叶干物质含粗蛋白质18.4%,粗脂肪3.33%,粗纤维33.6%,无氮浸出物49.8%,总糖8.3%,并含有各种氨基酸多达17种,是饲喂草食家畜的理想优良牧草。但我市许多养殖户及养牛场在饲喂育肥牛的过程中,没有正确把握皇竹草与精料的
比例,随心所欲,其精青比极不科学,这样既浪费了宝贵的饲料资源,又降低了养牛业的经济效益。为此,我们于2004年8月上旬至10月上旬在邵阳县塘渡口镇白羊卜肉牛养殖基地随机选取25头年龄、体重相近的西黄杂育肥牛(西门塔尔!本地黄牛),采用皇竹草与精料按不同的精青比例组合进行饲喂对比试验。现将试验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饲料
1.1.1试验用草为邵阳县畜牧水产局在本县七里山园艺场牧草基地自种的多年生皇竹草。
1.12精料配方(%):玉米60、豆粕10、酵母粉4、麸皮20、油糠2、预混料4。
表1正试期各级牛增重情况
组别
始重
头均重(kg)
末重(kg)
增重(kg)
头均日增重(kg)
比对照组提高(%)
对照组
试1组
试2组
试3组
试4组
980.5
974.0
981.0
976.5
980.3
1961±1.24
1948±1.31
1962±1.18
1953±1.27
1961±1.23
1192.0
1280.0
1314.9
1331.7
1340.2
211.5
306.0
333.9
355.2
359.9
705±3.8
1020±3.6
1113±3.5
1184±3.7
1200±3.9
44.7
57.9
67.9
70.2
表2各组耗料量及经济效益比较
组别
对照组
试1组
试2组
试3组
试4组
精料耗量(kg)
450
600
750
900
饲料成本(元)
531.00
708.00
885.00
1062.00
增重值(元)
2538.00
3672.00
4006.80
4262.40
4318.80
比对照组多盈利(元)
603.00
760.80
839.40
718.80
注:饲料价格(元/kg):玉米1.0,豆粕2.5、酵母粉1.5、麸皮0.8、油糠0.5、预混料2.5,混合成精料后成本1.18元/kg、牛毛按12元/kg计。
1.2试验动物
在邵阳县塘渡口镇白羊卜肉牛养殖基地随机选取25头年龄、体重相差不大的西黄杂(西门塔尔×本地黄牛)育肥期杂交黄牛,并随机分为5组,每组5头,其中1组为对照组,其余4组为试验组。
1.3试验方法
1.3.1预试期从8月3日至8月12日,共10天。在预试期间对供试牛进行防疫、驱虫,不喂精饲料,青饲料皇竹草自由采食。在预试之前及预试期后对供试牛进行空腹称
重,并对各组牛体重平均数进行t检验,4组供试牛之间的体重在预试之前及预试期后差异不显著(P>0.05)。
1.3.2正试期从8月13日至10月10日,共60天。在正试期间各组牛每天都饲喂等量的皇竹草,试验组牛除饲喂皇竹草外,再饲喂不同量的精饲料。具体喂料情况是:
对照组每天210kg皇竹草,不补精料;
试1组每天210kg皇竹草+7.5kg精料(精:青=3.6%);
试2组每天210kg皇竹草+10kg精料(精:青=4.8%);
试3组每天210kg皇竹草+12.5kg精料(精:青=6.0%);
试4组每天210kg皇竹草+15kg精料(精:青=7.1%)。
正试期结束后于10月10日清晨空腹称重。
2试验结果
2.1增重效果
正试期间各组牛增重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经60天育肥试验,补精料组比不补精料组的日增重要高,分别比对照组多增重44.7%、57.9%、67.9%、70.2%,经方差分析及LSD多重
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试3、试4组与试1、试2组之间的差异亦极显著(P<0.01),但试3组与试4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2.2饲料报酬
试验期间各组的饲料报酬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西黄杂肉用牛在肥育期间补精料比不补精料好,各补精料组之间以试3组经济效益最高,精青比以试3组(6.0%)为最佳。试4组虽然增重比试3组稍高,但由于精饲料成本价太高,不仅经济效益比试3组差很多,甚至比试2组都差。
3讨论与分析
3.1皇竹草是一种高产优质牧草,喜湿温,适宜温度为20℃~38℃,不仅营养丰富,而且1年可割6~8次,亩产鲜草可达20~25吨。大力推广皇竹草的种植,不仅可以解决养牛业的饲草问题,而且也是农民发家致富的好途径。
3.2经检测分析,皇竹草不仅蛋白质含量高(干草含粗蛋白达18.4%),而且蛋白质的品质好,该草含17种氨基酸,在肉牛养殖当中,可作主要饲草使用。当然,有条件的也可配合其他牧草,以满足肉牛的各种营养需要。
3.3牛属于典型的草食性家畜,在补精料时,为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一定要考虑精青比例,本次试验表明以6.0%比较适宜,该比例可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王尚荣!1956年生男1982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动物营养与动物医学研究。
栀子花的外表好看,还会发出淡淡的香味,备受大家的喜爱,下面就由我来告诉你栀子花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大全,希望对你有帮助!
盆栽栀子花的养殖方法
1、盆土:栀子花是典型的酸性花卉,盆栽用土以40%园土、15%粗砂、30%厩肥土、15%腐叶土配制为宜。
2、上盆:盆栽栀子花栽植宜在晚秋进行,带土球上盆。
3、浇水:栀子花喜欢大水,浇水的原则是干透浇透,浇水采用发酵过的淘米水最好。生长期每7到10天浇1次含0.2%的硫酸亚铁水或者施1次矾肥水。其他时间每3天浇一次就行。
4、光照:夏季最好放在树阴下有散射光的地方,春夏和初秋要经常浇水和叶面喷水,保持湿度。冬天要放在阳光处,也要保湿。
5、换盆:如果是盆栽栀子花,一般1到2年换盆1次,主要是防止土壤碱化。换盆时要注意剪除或切除病根和虫根。
地栽栀子花的养殖方法1、培育种苗:
(1)扦插法:扦插分为春插和秋插。春插于2月中下旬进行秋插于9月下旬至10月下旬进行北方和南方稍有区别但多以夏秋之间成活率最高。选当年生健壮无病枝条扦插,插穗长15厘米左右,去掉下部叶片,留上部2~3片叶,插在沙质土或纯沙基质中,插深为插穗的2/3。插后经常洒水,保持盆土湿润,温度在20~25℃,空气湿度在 85%以上,插后约30天左右可生根。
(2)压条法:在4月清明前后或梅雨季节进行4月份从3年生母株上选取1年生健壮枝条长25~30厘米进行压条将其拉到地面刻伤枝条上的入土部位。
2、选地:宜选向阳但不易被阳光直射、暴晒地段的土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及微酸性土壤栽培。可利用地方有山坡、土坊、田边、地角等。
3、整地:在选好的场地按株行距4-6尺挖穴(土质好距离可大些,否则小些),穴径一尺,深0.8-1尺,施土杂肥,绿肥或人畜粪水作基肥,土肥匀后待种。
4、定植:定植宜选在3-4月阴天进行,苗木出土后,要及时栽种,切勿风吹日晒,如运输较远,宜用黄泥浆浆根,盖草保湿,每穴种一株,盖土、压实。
5、浇水:栽后及时浇定根水,并保持较大的空气和土壤湿度,但不能积水,以免烂根。
6、施肥:栀子喜肥,孕蕾开花前需加强肥水管理,贯彻薄施、勤施的原则。
栀子花养殖的注意事项1、栀子花的整形修剪多在早春进行,每次抽新梢后要进行摘心,一枝分生三枝,形成树冠快、花枝多。同时剪去过密的内膛徒长枝。当每季花即将凋谢时,要及时摘除残花,有利于下一季花芽分化,开花更多更好。
2、人冬后,先让栀子花冷1个月通过休眠,然后移入室内,并用增温和补光等方法保持室温在18℃以上,可促使栀子花在冬、春季开花,可广泛用作各种花束的材料。
3、盆栽的栀子花喜湿润,生长期间应保持盆土湿润,并注意增加空气湿度。夏季高温及天气干燥时要多浇水;春、夏季节,每天早晚要用清水喷洒叶面,并向盆周围地面洒水,以增加空气湿度;冬季浇水宜少,但仍需经常喷洗枝叶,保持叶面洁净。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