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1.成都新宏大饲料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工业区) 2.成都鑫旺生物饲料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幸福镇永桂村四组) 3.农标普瑞纳(成都)饲料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龙潭寺西路167号) 4.四川大千企业集团饲料公司(大慈寺路32号东三楼) 5.四川省农垦饲料厂(外南石羊场) 6.北京大北农饲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分公司(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静居寺路20号1栋3楼1-6号) 7.成都红金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县公平镇太极街3号) 8.成都金华达饲料厂(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蒙阳镇) 9.成都九州中农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蒙阳镇东街口) 10.成都市龙粮饲料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镇驿丰苑步行街100号) 11.成都市新都思源饲料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工业开发区南二路16号) 12.彭州市百顺科技饲料厂(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庆兴镇东风村) 13.郫县安德饲料厂(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安德镇羽毛厂院内) 14.四川港宏饲料有限责任公司(机场路一公里处) 15.四川奶奇乐乳业有限公司奶牛饲料加工厂(红兴镇护国寺村二组) 16.四川省简阳市嘉鑫油脂饲料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苏坡桥西街123号) 17.成都红金牛饲料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周路333号) 18.成都华新特种水产饲料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公平镇建安村二组) 19.成都市巧旺奶牛饲料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文家乡盐井村1组) 20.崇州市森彬饲料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江源镇砖桥村四组) 21.成都川泰饲料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花桥镇蔡湾) 22.成都新创百盛科技饲料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苏坡乡培风村) 23.成都正昌饲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天回乡莫龙村十组) 24.成都牧丰饲料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晋原镇迎春广场16号楼) 25.成都山科饲料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公平镇正宗村) 26.成都市新盛饲料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侯家桥村七组) 27.成都牧宝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玉林南路13号) 28.双流县宏源饲料厂(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九江镇渔剑村5社) 29.四川省粮油饲料科技开发公司(上东大街67号) 30.四川省饲料公司贸易部(上东大街67号) 31.四川省土产进出口公司粮油饲料公司(上东大街67号) 32.四川蜀源鱼粉饲料有限责任公司(西玉龙街201号综合楼八楼) 33.四川省畜科饲料有限公司(小桥村二号) 34.四川兴兴饲料有限责任公司(苏坡乡草堂村) 35.四川省饲料公司咨询服务部(上东大街67号) 36.成都市鑫路饲料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东升镇三强东路一段81号) 37.四川倍力饲料有限责任公司(上东大街67号) 38.成都海通饲料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致和乡贤德村) 39.崇州市天瑞饲料厂(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安阜乡) 40.四川华龙饲料有限责任公司(张家巷95号) 41.四川穗屏饲料有限公司(武侯祠大街8号) 42.成都市新津县天一饲料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普兴镇) 43.成都威特佳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琉璃乡金象寺村4组) 44.四川省水产养殖公司饲料分公司(一环路西三段 15号) 45.四川省卓越矿物饲料厂(四川省粮食物资公司仓库内) 46.成都金亿来饲料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外西土桥78号) 47.成都科飞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县公平镇龙凤村一组) 48.四川动物饲料营养研究所(经济动物养殖场) 49.希杰(成都)饲料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县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区) 50.成都市江灵饲料厂(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镇千弓村五组)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团结和领导全市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把省委“三个转变”的发展思路、成都市委“三新三最”奋斗目标与我市“三基地一家园”建设和“八个一”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全面实施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取得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建设成效明显、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等若干成就。
(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预计, 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为58.7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032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2.9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1.1亿元, 2005年产业结构比为23.8:39.8:36.4,非农产业比重达76.2%。
(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进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200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达46%,较2000年提高4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2005年末,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有普通中学校41所,专任教师4416人,在校中学生42349人,在校小学生44195人。农村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取得新进展,上元成人学校被列入国家科技部第一批全国农民星火科技培训学校。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体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三)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预计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630元,较2000年增加31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66元,较2000年增加1452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2005年城镇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91%和99%,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参保率达69.2%。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顺利开展,基本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5200人。
(四)城乡建设成效明显
实施了城市“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和旧城改造工程,城市景观明显改善。路网建设力度加强,实现村村通水泥(柏油)路,预计2005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480公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天然气主管道建设、变电站建设和电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通讯网络进一步完善,预计2005年网络覆盖率达95%。农村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5年间共完成微水治旱工程四期,新增蓄水量41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37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平方公里。生态环境日益优化,2004年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3平方米/人,城市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顺利完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建设。
(五)改革开放日益深化
改革向纵深发展,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构建“阳光政府”,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乡镇区划调整和机构改革基本完成,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投资体制、财政体制、流通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进展良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预计5年间共引进项目257个,实际利用外资共344万美元,出口创汇共3704万美元。成功举办“中国·成都首届陆游文化节”、“金鸡风筝节”和“布朗李采摘节”、第十届“科技之春”科普月启动式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和成都市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等对外交流活动,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
(六) “十五”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还存在若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发展速度偏低,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小。二是产业竞争力不强。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工业布局分散,集聚程度较低,旅游业对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力度不够。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足。全市路网尚不完善,与成都市中心城区联系的主通道单一,乡镇间横向干道较缺乏,部分乡镇缺乏到市区的快速通道和通达外部的干线公路。电网建设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四是旧城改造速度缓慢,重点镇建设力度有待加强。五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标准化建设力度不够,职业中学数量过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明显不足,乡镇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科技投入不足。六是城乡差距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城镇,远郊农业乡镇与崇阳镇以及近郊乡镇的经济发展差距日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1、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有利于实现城乡共繁荣
“十一五”期间,成都市将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对远郊地区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强,有利于我市整合和集约利用各种资源和要素,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工业的集中度和竞争力,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实现城乡共繁荣。
2、成都市西南次级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有利于形成集聚效应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确定崇州为成都市西南次级中心城市,是成都西南翼城镇群的重要节点,有利于我市充分利用和整合周边区(市)县的优势资源,成为成都西南翼的要素和市场的聚合点,形成较强的集聚效应。
3、“二通道”的建设有利于形成新的发展轴
“十一五”期间,崇阳至温江金马的市级快速通道(以下简称“二通道”)的建设将打破目前我市与成都市中心城区道路衔接单一的格局,增强与成都市近郊区县的联系,有利于承接中心城区和近郊区县的产业转移,降低物流成本,增强对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的集聚能力,形成新的发展轴,带动“二通道”沿线乡镇和全市的经济发展。
4、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房地产业、旅游业等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我市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较高,污染相对较少,气候宜人,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十一五”期间,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生态优势将进一步凸现,随着居民住房、旅游需求的增加和成都市中心城区居住功能向西转移,我市的生态优势将转变为经济优势,有利于房地产业、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展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二)面临挑战
1、要素环境制约明显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土地、资金、能源等各种要素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我市建设用地指标不足、资源缺乏、资金紧张,要素制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加大。同时,我市是成都市生态屏障重要的组成部分,鸡冠山森林公园和鞍子河自然保护区是成都市生态保护区的组成部分,环境保护是我市“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并且污染治理和环境建设的成本将越来越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
2、区域间竞争加剧
“十一五”期间,成都市各区(市)县将加快发展步伐,对人才、资金和市场等资源的争夺将日益激烈。我市位于成都市第三圈层,不具备区位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不突出,市场和投资环境缺乏明显优势,经济发展速度与大部分区(市)县有较大差距,在各区(市)县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我市维持和提高发展速度的难度较大。
3、老龄化趋势突出
目前我市60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已达17%,超过老龄化社会10%的进入界限,高于成都市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我市老龄人口比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社会保障体系急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地方财政压力将日益加大。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对我市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老龄人口的增长对医疗保健、体育、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服务的需求增加,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实施“八个一”发展战略;以改革开放、科技进步、人才开发为动力,扎实推进“三个集中”;以构建三大特色产业发展区为载体,推进区域连片开发,不断壮大产业实力,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强城乡社会事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崇州逐步建设成为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中等城市。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美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崇州建设成为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中等城市。
经济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10年达到103亿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17:43:40。
社会发展目标:到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4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恩格尔系数降到40%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4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达90%。
环境建设目标: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45%,城市绿地覆盖率达40%。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
四、发展布局
我市是成都市特色产业发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三个集中”的要求,综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水平、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构建“一条轴线、三大片区、四个支点”的空间发展总体布局。三大特色发展区域中各乡镇以“一乡一品”为重点形成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一)一条轴线
一条轴线即“羊马——崇阳”城市、产业发展轴。“羊马——崇阳”要充分利用良好的发展基础,发挥龙头作用,形成城市经济和二、三产业发展聚集区域,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二)三大片区
三大片区即工业和第三产业集聚发展区、农业产业化集聚发展区、特色农业和以生态旅游、休闲为主的第三产业集聚发展区。
1、工业和第三产业集聚发展区
发展范围主要为城市规划区域,包括崇阳、羊马、元通。发展方向是壮大产业实力,提升产业档次,增强集聚辐射能力,成为带动崇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参与区域竞争的主体。发展重点是以崇阳、羊马、元通为核心,大力发展工业和新型服务业,鼓励和引导工业向园区、片、点集中发展,新型服务业向崇阳镇集聚发展。“十一五”期间要形成工业集中发展区、羊马中小企业集中发展片区和元通工业集中发展点;并将羊马镇打造成为我市的城市副中心。
在特色产业方面,崇阳发展城市服务业,羊马发展家具制造为主的轻工业,元通发展铸造业和古镇旅游业。
2、农业产业化集聚发展区
发展范围主要为成温邛高速公路和二通道以南区域,包括桤泉、三江、集贤、王场、白头、济协、燎原、隆兴、大划和江源。发展方向是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成为推进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农民增收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区域。“十一五”期间要做大做强粮油、果蔬、食用菌、生猪、商品鸭等农业优势产业,在桤泉形成农产品加工基地,争取在三江形成农产品交易中心。
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桤泉发展农产品加工,三江发展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种植,集贤发展特色水产养殖,王场发展商品鸭加工,白头发展商品鸭养殖,济协发展黄金梨种植,燎原、大划发展食用菌种植,隆兴发展优质粮种植,江源发展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和生猪养殖。
3、特色农业和以生态旅游、休闲为主的第三产业集聚发展区
特色农业区发展范围主要为川西旅游环线和无根山区以东、成温邛高速公路以北的区域,包括元通、观胜、梓潼、廖家、锦江。发展方向是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吸纳农村人口向场镇和中心村转移,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区域。“十一五”期间要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在元通形成我市特色农业贸易中心。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元通发展铸造业和古镇开发,观胜和锦江发展优质粮种植,梓潼发展无公害蔬菜,廖家发展花卉苗木种植。
第三产业集聚发展区发展范围主要为川西旅游环线和无根山区域,包括街子、怀远、三郎、万家、苟家、道明、公议。发展方向是维护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成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环境功能区域。“十一五”期间要加强九龙沟风景旅游区、鸡冠山森林公园和鞍子河自然保护区的开发与保护,加强街子古镇的保护和利用,大力发展山水生态资源和以古镇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街子发展古镇开发和兰花产业,怀远发展藤编产业,三郎发展九龙沟生态休闲旅游,万家发展文锦江温泉休闲旅游,苟家发展鸡冠山生态探险旅游,道明发展白塔湖观光旅游,公议发展布朗李种植。在怀远形成我市北部地区集旅游、商贸为一体的商业中心。
(三)四个支点
四个支点即元通、怀远、三江、街子四个特色区域中心镇。“十一五”期间特色区域中心镇要以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为支撑,形成较强的人口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带动周边乡镇发展。
五、主要任务
(一)实施“一乡一品”战略,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十一五”期间,坚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突破口,以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以规模生产基地为载体,以农业服务体系为支撑,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合理、产品特色突出的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城郊型农业,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力争达到6%以上。
1、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按照“一乡一品”发展战略的要求,优化生产基地区域布局,大力推进产业化工程实施,壮大产业支撑。“十一五”期间,重点推进实施“五大产业工程”,建设“十一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推进实施“五大产业工程”。重点推进实施标准化万公顷蔬菜、40万亩优质粮、标准化100万头生猪产业、标准化5000万只商品鸭产业、标准化1万亩优质水产品养殖产业工程。
建设“十一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一是以隆兴镇为核心的优质粮基地,二是以桤泉乡为核心的食用菌基地,三是以三江镇为核心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四是以公议乡为核心的优质水果基地,五是以万家镇为核心的枇杷茶基地,六是以廖家镇为核心的花卉苗木基地,七是以王场镇为核心的商品鸭生产基地,八是以江源镇、燎原乡为核心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九是以集贤乡为核心的优质水产基地,十是集贤乡为核心的以奶源生产基地,十一是以道明镇、怀远镇为核心的藤竹产品基地。
实施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和管理。统一规划基地建设,在平坝区建成土地平整、格田成方、排灌畅通、机耕方便的高标准现代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在山丘区建成集中成片、特色突出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基地无公害化生产,促进农、林、牧、渔业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
培育品牌生产基地和优质农产品品牌。努力打造红提、郁金、食用菌、生猪、粮油等农产品的品牌生产基地,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加强对优质品牌的保护,鼓励生产基地以多种形式注册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商标,培育“绿色产品”品牌。“十一五”期间,争创2—3个省级、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生产基地), 2-3个全国农产品知名品牌,3-5个西部农产品知名品牌。
2、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体系
加快农业产业化集聚发展区的建设。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在成温邛高速公路和“二通道”以南形成农产品加工聚集区,大力发展有质粮油、生猪、水产、商品鸭和蔬菜精深加工。重点建设桤泉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努力建成国家级农产品的加工示范园区。
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业产业化项目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的、科技含量高的大型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制定和落实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四川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资金和成都市城乡一体化专项基金。抓住成都市重点发展食品、医药产业的机遇,加大对食品加工企业和中药材加工企业扶持力度,主动融入成都市食品和医药产业链。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形成年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0个以上。
3、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和完善农副产品专业市场。逐步构建起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重点的布局合理、功能适用的市场网络体系。在各乡镇构建中小型农产品初级市场,完善集贸市场,满足最基本的农产品交易需求,鼓励农民进入初级市场交易,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化。在三江、元通、桤泉等交通和区位条件良好、有一定市场基础的乡镇建设农产品、生产资料批发市场。
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深入动员农民和企业兴办经济合作组织,到2010年,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联系农户面积达到75%以上。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契约约束机制,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提高订单履约率。鼓励中药材、花木、食用菌等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打破区域界限,加强与区(市)县相关组织的交流和合作,联合组建跨区域的专业组织。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立健全市、镇(乡)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建立强制性例行检测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定期公布禁用、限用及推荐的农业投入品的品种和目录,“十一五”期间,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建立质量安全标准化监测体系,规范管理优质粮油、无公害果蔬、食用菌等种植基地农药、化肥的使用和生猪、商品鸭等畜禽养殖基地兽药、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对种植、养殖基地的病虫害、农药污染和疫病、养殖污染等实施全面监控。
(二)以“一区一片”和“一点”为载体,增强工业发展实力和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继续坚持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工业集中发展区、羊马中小企业集中发展片区和元通工业集中发展点为主要载体,引导工业向园区、片、点集中,提高工业集中度,加快工业发展速度,壮大工业实力,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使工业发展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力支撑。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4%,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6%,工业集中发展区和羊马中小企业集中发展片区、元通工业集中发展点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0%。
1、培育壮大重点优势产业
进一步做大做强家具、皮革制品、建材、食品加工和中药材五大优势产业。以实木、中纤板家具制造为支撑,大力发展居家、宾馆、办公等家具产业。以皮革处理和皮鞋生产为支撑,大力发展皮革制品加工业。以球墨铸铁管、塑胶管、日用玻璃生产为支撑,大力发展管材、塑胶、玻璃制品等建材产业。以川芎、郁金种植为支撑,大力发展中药材加工业。以蔬菜种植、生猪养殖为支撑,大力发展肉制品加工、蔬菜加工等食品加工产业。
加大对工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改进和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五大优势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崇州。加大对工业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重点在项目、资金、土地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争取在优势产业的每个产业中培育出2—3家规模大、品牌好、后劲足、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积极争创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
引导和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和扶持家具、皮革制品等产业集群的发展。家具产业要以全友、明珠等企业为核心,积极发展木材加工业、胶粘剂业、涂料业、五金业、装饰材料业、家具展销和物流运输业等配套产业。皮革制品产业要以立申、富邦等企业为主,积极发展皮鞋设计、鞋材生产和皮革设备等配套产业。建立计量检测体系、质量认证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完善产业集群服务平台。
2、整合和引导工业向工业集中区集中
严格坚持新办工业项目向工业集中区集中,除必须就地加工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外的工业项目一律进入工业集中发展区、羊马中小企业集中发展片区和元通工业集中发展点。建立异地招商补偿机制,通过分享产值、税收或转移支付等方式,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工业集中区外乡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推动本地企业逐步向工业集中区聚集。到2010年,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达到6平方公里,羊马中小企业集中发展片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超过2平方公里。元通工业集中发展点要形成一定规模。
工业集中发展区、羊马中小企业集中发展片和元通工业集中发展点要形成合理分工、错位发展的工业发展空间布局。工业集中发展区是崇州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主要发展建材、皮革制品、中药材等产业。羊马中小企业集中发展片区是崇州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发展家具、皮革制品、食品加工业。元通工业集中发展点以发展铸造业为主。
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集中财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的承载能力。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加快110千伏变电站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羊马中小企业集中发展片区重点加强现有道路的改造和水、电、气管网的建设。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针对皮革制品等污染较大的产业,加强园区内工业废料、废水和废气处理能力和循环使用能力建设,保护园区生态环境。
3、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鼓励发展有助于满足社会多种需要,增加就业和为龙头企业生产服务配套的中小企业。逐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协作发展道路,支持龙头企业、大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建立协作关系,带动和促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中小企业与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开发与交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十一五”期间,继续优化服务业结构,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利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以“一城一镇” 、“一山一路”为重点,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突出发展旅游业、巩固发展传统商贸流通业、积极发展新型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大都市后方服务型的生态旅游、居家城市。“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力争达14%。
1、大力发展房地产业
积极发展安居房产。在崇阳、羊马等产业、人口集聚程度较高的城镇大力发展面向广大市民的中档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修建一批居民小区、拆迁安置小区、工业集中发展区配套住宅区,改善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和城市建设拆迁户的居住条件。在三江、元通、街子等发展基础较好、农民集中度较高的区域中心镇,大力建设农民新居工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配套设施,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促进农民逐步向城镇集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大力发展中、高档住宅地产和适当发展旅游房产。加快滨水新城的商品房建设,在文锦江沿岸打造特色房产发展片区,开发高品质住宅。以土地开发项目为载体,利用湿地示范区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二通道”与光华大道连通的便利的交通条件,承接温江的房地产品牌效应,大力打造针对都市居民的高档商品房发展片区。依托历史文化和生态优势,在街子古镇控制性开发面向成都大都市的休闲旅游房产,打造“山水崇州”的房产品牌。
积极发展商业地产。引进知名房地产企业开发规模较大的商业地产,以适应我市商贸流通业提档升级的要求。在崇阳主要开发以大型中高档购物中心为主的商业地产,在三江、元通、桤泉等镇主要开发以生产资料市场和特色农产品市场为主的商业地产。
2、积极发展旅游业
提升旅游业发展档次,打造旅游精品景点,完善旅游精品线路。积极开发主题旅游,推进旅游业从纯观光旅游升级到休闲度假旅游和体验式旅游。在白塔湖、无根山区等景区发展以农业休闲度假为主题的旅游,建设农业休闲旅游区。在街子、文锦江沿岸发展以温泉休闲度假为主题的旅游,建设都市游憩带。在罨画池(含陆游祠、文庙)、元通、怀远等等景点发展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争创省级和国家级旅游景区(点)。在鸡冠山和九龙沟等景区发展以生态观光主题的旅游,打造“中国西部生态旅游胜地”。“十一五”期间,旅游业总收入力争达13亿元以上。
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完善旅游精品线路。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开发企业,鼓励组建大型旅游集团,以集团化模式推进旅游资源的整合,对旅游发展区域进行整体开发和整体促销。按照休闲度假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古镇旅游、生态观光探险旅游等不同旅游主题,整合我市境内旅游资源,完善以成都—街子—九龙沟—鸡冠山—罨画池(含州文庙、陆游祠)精品旅游线路为主体的1—2日游。同时依托川西旅游环线,加强与都江堰、大邑、温江等周边旅游资源的整合,推出以2—4日游为主的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把成都—街子—九龙沟—鸡冠山—罨画池(含州文庙、陆游祠)旅游线路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旅游精品线路。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