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工布江达县属半农半牧地区。1959年以前,境内实行封建农奴制,生产资料基本归“三大领主”(地方官府、寺庙及上层僧人、贵族)所有,农牧业生产极为落后,基本是靠天种植和靠地养畜。1959年实施民主改革,把生产资料分配给农牧民和原贵族领主,实行个体所有制。60年代办起人民公社,实行集体所有制。1970年农牧业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1980年开始推行农牧业生产责任制。1984年后实行“两个长期不变”政策(土地归户,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长期不变)。 2013年,工布江达县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12854人;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2.0097亿元,比2012年增长8.0%; 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4516亿元。
农业
工布江达县境内种植的农作物以青稞、小麦为主,大麦、豌豆、油菜、荞麦、扁豆、马铃薯、蔓菁(圆根)、玉米等为辅。耕地多分布在河谷和山沟中,以台田和坡地为主,土质以沙质土壤为主。1959年粮食平均亩产133斤,1960年开始大面积开荒。1972—1977年实施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园田和台田。七八十年代以后逐渐推广良种。 2013年,工布江达县耕地面积2997公顷,全部为旱地,有效灌溉面积2920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3258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91公顷,总产量7350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724公顷,产油菜籽842吨;蔬菜产量7.1万吨。粮食作物中,谷类播种面积2250公顷,总产6368吨;豆类播种面积12公顷,总产77吨。实现农业产值7953万元。
牧业
工布江达县境内饲养的牲畜以牛、羊、马、骡及猪为主,其中牦牛、藏猪、黄牛数量最多,绵羊、山羊、犏牛次之。牦牛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乡镇,黄牛主要在中东部乡镇,藏猪主要在东部乡镇。除养殖外,狩猎一直以来在牧业中亦占有一定比例。1959年境内有74个牧场,牲畜总数50252头(只、匹),绝大多数为野外放养。1966年开始改良部分畜禽品种。70年代初鼓励农牧民养猪,提倡圈养。1976年,工布江达被确定为西藏绵羊改良重点规划县。90年代起发展规模养殖业。1993年,农业部将错高乡划为藏猪原种保护区,县养猪场建成。到2000年,工布江达县形成牦牛养殖带(加兴、金达、娘蒲、仲萨、错高、朱拉等乡镇)、绵羊养殖带(加兴、金达、娘蒲、仲萨等乡镇)、藏猪养殖带(错高、朱拉、巴河等乡镇)三大养殖带。 2003年开始发展藏猪、藏鸡特色养殖业。 2011年,藏猪养殖业被确定为工布江达县主导产业,牦牛养殖业为主培产业。 截至2013年末,工布江达县牲畜存栏15.88万头(只),其中大牲畜10.91万头,羊0.75万只。2013年肉类总产量2260吨,其中牛肉1464吨,羊肉50吨;奶类产量5111吨,其中牛奶5091吨;绵羊毛产量28吨;牛皮产量7202张,羊皮产量2138张;实现牧业产值1.1955亿元。
林业
1959年前,林木属“三大领主”所有,民主改革后收归国有。1962年成立雪卡林场。1965年县林业站成立。1972年,县农牧局设林业科。1981年起实施林业“三定”政策(稳定林权、划定自管山和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1984年成立县林业局。1999年,林业政企分开,成立县木材经销公司。2000年,工布江达县有用材林17.78万公顷,以高山松、云杉、冷杉、柏树和阔叶用材树为主;经济林150亩,主要有核桃树、毛桃树、梨树、桃树、苹果树、杏树等,水果年产量118吨;此外还有薪炭林1193公顷,防护林13.22万公顷,特种林7043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3643.5万立方米。 2013年,工布江达县实施义务植树造林360亩,重点区域造林1561亩,森林抚育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1.97%, 实现林业产值707万元。
采集业
工布江达县山高林密,地广人稀,生物资源丰富,采集中草药、菌类等一直是农牧民的重要经济活动之一。20世纪80年代出现挖虫草专业户。 2002年,工布江达县实现虫草现金收入1751.42万元,松茸现金收入144.9万元。 商业贸易
西藏和平解放前,境内的太昭、下巴沟处于西藏连接内地的交通要道上,商贾云集,农牧商品交换较活跃。20世纪五六十年代境内时常举办物资交流会。1960年县贸易公司成立,11个乡成立供销社;1964年县供销联社成立;以国营商业为主,供销合作商业为辅,个体商业为补充的社会主义商业体制逐渐形成。80年代初开放集市贸易和私营商业。90年代后,县内所产松茸、虫草、羊毛开始销往内地和海外。到2000年,全县有私营商业网点265个,从业人员504人。 2009年,工布江达县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开展家电、家具下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95万元。
旅游业
1993年,巴松措景区营业,并配套建设度假村。1994年,工布江达县旅游局成立,旅游业开始起步。1999年成立县旅游开发领导小组。2000年,县旅游开发公司和县旅游风景区管委会成立。 2004年起举办巴松错工布民俗旅游文化节。 青藏铁路开通和林芝机场通航后,工布江达县旅游收入由2006年的2149万元猛增至2007年的6030万元。 2008年后受“3·14”事件影响,旅游业下滑,2011年起恢复增长。 2014年,工布江达县共接待游客56.38万人次,比2013年增长11.15%;旅游总收入6844.96万元,比2013年增长6.68%;农牧民群众参与旅游增收470.94万元。
金融业
1957年,太昭县邮电局开办汇兑业务。1959年,中国人民银行太昭县支行成立。1961年12月,始建信用合作社,至1970年底,全县9个区均建立起信用合作社及相应的社管会。1971—1975年,雪卡区设有六〇六银行分理处。1994年起,县邮电局开办邮政储蓄业务。199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工布江达支行改为中国农业银行工布江达县支行。 截至2013年末,工布江达县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95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5609亿元。
近日,砥砺奋进的五年西藏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幸福感
位于西藏拉萨河畔曲水县达嘎乡的三有村,是西藏建成的首个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3个乡10个村子的184户712名贫困群众,去年7月全都搬进了新家。
面对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西藏自治区坚持靶向治疗、精准施策,以易地扶贫搬迁为突破口,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这个搬出来的三有村,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产业聚集区相结合,已经摆脱了贫穷困扰。
“三有村”寓意让人们“有房子”、“有产业”、“有健康”。在三有村规划中,就配套建设了供水、电力、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村委会、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宜居。
村民扎西多吉的新家,就像别墅一样。二层钢筋水泥楼房宽敞明亮,卧室、客厅、佛堂加起来有100多平方米,藏式家具整洁地摆放在客厅,“这些都是免费的。”扎西多吉说。
60岁的扎西多吉家庭贫困,原先的住房条件较差,加上女儿的一场大病,使得本来就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如今一下有了这么好的房子,就像做梦一样。”扎西多吉笑着说。
更让扎西多吉高兴的是,他和妻子都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妻子在村里做环卫工一个月工资1500元,他作为三有村东区的组长,也有一笔固定的收入。
三有村除了给村民解决了住房问题,还建立了奶牛养殖、藏鸡养殖、药材和饲草种植、商铺经营等产业项目,使得家家能分红、户户有工作。
2016年,三有村搬迁定居的家庭实现年人均分红3500多元,地方产业已成为带动当地人口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在距离拉萨市区24公里的曲水县才纳乡河谷地带,一处拥有12条主干道,365套(108至140平方米不等)安居房的易地扶贫搬迁点四季吉祥村拔地而起。
2016年12月15日,曲水县5乡1镇17个村的267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和98户仍居住在海拔4500米以上区域的村民,共计1700余人,正式迁入这里。
46岁的巴桑卓玛以前住在曲水县最偏远的色麦村,一年只能去城里两次,丈夫常年生病,家里只有她和一个儿子务农,加上一个在拉萨打工的儿子的收入,全年只有7000多元。
“搬来后交通方便,住得宽敞舒心了。在净土健康产业园半年,我和儿子就挣到了1万多块钱。”正在玫瑰园里除草的巴桑卓玛脸上一扫以前的愁云,“丈夫医药费也能报80%。”
像巴桑卓玛一样,在拉萨净土健康产业曲水示范区打工的四季吉祥村村民有300多人,每人每天收入100元钱。
根据规划,四季吉祥村周边未来还将兴建万亩乡土苗木良种繁育基地、藏药种植基地、现代化奶牛养殖场等大型项目,拉萨市第一职业学校也将整体搬迁至此,届时将发展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新型小城镇。
易地搬迁的成效直接考量着一个地方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的实力。2016年西藏自治区完成353个安置区(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完成投资48.2亿,7.7万人全部搬迁入住。2017上半年,新开工安置区(点)285个,已完成投资14.8亿元,竣工搬迁入住1440人,年内建成搬迁点450个、搬迁16.8万人。
走在曲径通幽的村间小道上,村民们的欢笑声萦绕于耳,幸福的歌声回荡在每个人心中。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