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1。种粮直补政策。 2014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补贴资金原则上要求发放给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具体由各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2014年1月份,中央财政已向各省(区、市)预拨2014年种粮直补资金151亿元。
2。农资综合补贴政策 2014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实行种粮农民农资综合补贴,补贴资金按照动态调整制度,根据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变动,遵循“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的原则及时安排和增加补贴资金,合理弥补种粮农民增加的农业生产资料成本。
2014年1月份,中央财政已向各省(区、市)预拨2014年种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071
亿元。 3。良种补贴政策 2014年,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长江流域10个省(市)和河南信阳、陕西汉中和安康地区的冬油菜、藏区青稞实行全覆盖,并对马铃薯和花生在主产区开展试点。
小麦、玉米、大豆、油菜、青稞每亩补贴10元。其中,新疆地区的小麦良种补贴15元;水稻、棉花每亩补贴15元;马铃薯一、二级种薯每亩补贴100元;花生良种繁育每亩补贴50元、大田生产每亩补贴10元。
水稻、玉米、油菜补贴采取现金直接补贴方式,小麦、大豆、棉花可采取现金直接补贴或差价购种补贴方式,具体由各省(区、市)按照简单便民的原则自行确定。4。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继续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补贴对象为纳入实施范围并符合补贴条件的农牧渔民、农场(林场)职工、农民合作社和从事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补贴机具种类涵盖12大类48个小类175个品目,在此基础上各省(区、市)可在12大类内自行增加不超过30个其他品目的机具列入中央资金补贴范围。 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实行定额补贴,即同一种类、同一档次农业机械在省域内实行统一的补贴标准。
一般机具单机补贴限额不超过5万元;挤奶机械、烘干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12万元;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大型免耕播种机、大型联合收割机、水稻大型浸种催芽程控设备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15万元;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25万元;甘蔗收获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20万元,广西壮族自治区可提高到25万元;大型棉花采摘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30万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提高到40万元。
不允许对省内外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实行差别对待。同时在部分地区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试点工作。 5。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政策 2014年继续在山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新疆、宁波、青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
农机报废更新补贴与农机购置补贴相衔接,同步实施。报废机具种类主要是已在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登记,并达到报废标准或超过报废年限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标准按报废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机型和类别确定,拖拉机根据马力段的不同补贴额从500元到1。
1万元不等,联合收割机根据喂入量(或收割行数)的不同分为3000元到1。 8万元不等。 6。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政策 国家将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实行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政策。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农场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政策。探索开展家庭农场统计和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工作。
推动相关部门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7。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 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国家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2014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
2014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提高到每50公斤118元,比2013年提高6元,提价幅度为5。4%;2014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35元、138元和155元,比2013年分别提高3元、3元和5元,提价幅度分别为2。
3%、2。2%和3。3%。继续执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政策。 8。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 为改善和增强产粮大县财力状况,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2005年中央财政出台了产粮大县奖励政策。
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320亿元,具体奖励办法是依据近年全国各县级行政单位粮食生产情况,测算奖励到县。 对常规产粮大县,主要依据2006-2010年五年平均粮食产量大于4亿斤,且商品量(扣除口粮、饲料粮、种子用粮测算)大于1000万斤来确定;对虽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在主产区产量或商品量列前15位,非主产区列前5位的县也可纳入奖励;上述两项标准外,每个省份还可以确定1个生产潜力大、对地区粮食安全贡献突出的县纳入奖励范围。
在常规产粮大县奖励基础上,中央财政对2006-2010年五年平均粮食产量或商品量分别列全国前100名的产粮大县,作为超级产粮大县给予重点奖励。奖励资金继续采用因素法分配,粮食商品量、产量和播种面积权重分别为60%、20%、20%,常规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与省级财力状况挂钩,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奖励系数,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由中央财政测算分配到县,常规产粮大县奖励标准为500-8000万元,奖励资金作为一般性转移支付,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使用,超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用于扶持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
在奖励产粮大县的同时,中央财政对13个粮食主产区的前5位超级产粮大省给予重点奖励,其余给予适当奖励,奖励资金由省级财政用于支持本省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 产油大县奖励由省级人民政府按照“突出重点品种、奖励重点县(市)”的原则确定,中央财政根据2008-2010年分省分品种油料(含油料作物、大豆、棉籽、油茶籽)产量及折油脂比率,测算各省(区、市)三年平均油脂产量,作为奖励因素;油菜籽增加奖励系数20%,大豆已纳入产粮大县奖励的继续予以奖励;入围县享受奖励资金不得低于100万元,奖励资金全部用于扶持油料生产和产业发展。
2014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产粮(油)大县奖励力度。 9。生猪大县奖励政策 为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生猪养殖积极性,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35亿元,专项用于发展生猪生产,具体包括规模化生猪养殖户(场)圈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的支出,以及保险保费补助、贷款贴息、防疫服务费用支出等。
奖励资金按照“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的原则,依据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和存栏量权重分别为50%、25%、25%进行测算。2014年中央财政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10。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 2014年,国家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
2014年,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 11。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 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60。
5亿元,在主产省实现了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在西北实施地膜覆盖等旱作农业技术补助,在东北秋粮和南方水稻实行综合施肥促早熟补助,针对南方高温干旱和洪涝灾害安排了恢复农业生产补助,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对于预防区域性自然灾害、及时挽回灾害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4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相关补助力度,积极推动实际效果显著的关键技术补助常态化。 12。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支持政策 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在全国建设12500个万亩示范片,并选择5个市(地)、81个县(市)、600个乡(镇)开展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试点。
2014年,国家将继续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和整建制推进试点,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辐射带动区域均衡增产。
13。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支持政策 2014年,继续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工作,并已按照2013年资金规模的70%拨付地方。 继续抓好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创建,推进标准园由“园”到“区”、由“产”到“销”拓展,在优势产区选择基础条件好、规模大的标准园,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提升创建水平。
在支持新建标准园基础上,加强集中连片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继续做好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开发。 在东北、西北、华北选择冬春蔬菜自给率低、人口多、产业基础好的城市,开展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开发工程,制定设施建造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促进设施标准提高、技术规范提高,推进设施蔬菜规范科学发展,提高北方城市冬季蔬菜的供给能力。
同时加强宣传,充分发挥引导示范作用。 14。 测土配方施肥补助政策 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测土配方施肥专项资金7亿元,以配方肥推广和施肥方式转变为重点,继续补充完善取土化验、田间试验示范等基础工作,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试点和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创新农企合作强化测土配方施肥整建制推进,扩大配方施肥到田覆盖范围。
2014年,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4亿亩;粮食作物配方施肥面积达到7亿亩以上;免费为1。9亿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指导服务,力争实现示范区亩均节本增效30元以上。
15。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政策 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8亿元,通过物化和资金补助等方式,调动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其应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术,促进秸秆等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提升耕地质量。
2014年继续在适宜地区推广秸秆还田腐熟技术、绿肥种植技术和大豆接种根瘤菌技术,同时,重点在南方水稻产区开展酸化土壤改良培肥综合技术推广,在北方粮食产区开展增施有机肥、盐碱地严重地区开展土壤改良培肥综合技术推广。
16。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支持政策 2014年,农业部将会同有关部委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做大做强。 一是强化项目支持。通过种子工程等项目,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建设育种创新基地。
推动新布局的国家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产业化技术创新平台优先向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倾斜。推动国家相关科研计划和专项加大对企业商业化育种的支持力度。 发挥现代种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金融资本支持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
二是推动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推动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将国家拨款形成的育种材料、新品种和技术成果,申请品种权、专利等知识产权,鼓励作价到企业投资入股或上市交易。研究确定科研成果的机构和科研人员权益比例,并在部分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试点。
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及人才合作。深化科企合作,推进国家良种重大科研攻关,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突破种质创新、品种选育等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瓶颈。完善种业人才出国培养机制,支持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三是优化种业发展环境。深入开展打假护权专项行动,建立种子可追溯管理信息系统,保护农民和品种权人合法权益。 加强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为企业商业化育种奠定基础。加快建立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做好品种测试与品种审定的有机衔接。
全面清理现有行政规定,打破地方封锁,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种业大市场。 17。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支持政策 近年来,农业部在种植、畜牧、水产和农垦等行业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部分省、市也围绕地方追溯平台建设积极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
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正式纳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总投资4985万元,专项用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开发。
项目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基本实现全国范围“三品一标”的蔬菜、水果、大米、猪肉、牛肉、鸡肉和淡水鱼等7类产品“责任主体有备案、生产过程有记录、主体责任可溯源、产品流向可追踪、监管信息可共享”。18。
农业标准化生产支持政策 从2006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500万财政补助资金补助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工作。2014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2340万财政资金补助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工作,在全国范围内,依托“三园两场”、“三品一标”集中度高的县(区)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44个。
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示范品种生产技术规程等标准的集成转化和印发、标准的宣传和培训、核心示范区的建设、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档案记录的建立以及品牌培育等工作。 19。
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从2005年开始,国家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2013年投入畜牧良种补贴资金12亿元,主要用于对项目省养殖场(户)购买优质种猪(牛)精液或者种公羊、牦牛种公牛给予价格补贴。 生猪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猪40元;奶牛良种补贴标准为荷斯坦牛、娟姗牛、奶水牛每头能繁母牛30元,其他品种每头能繁母牛20元;肉牛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牛10元;羊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只种公羊800元;牦牛种公牛补贴标准为每头种公牛2000元。
2014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20。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扶持政策 从2007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5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2亿元资金支持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2009年开始中央资金增加到5亿元,2013年中央资金增至10。
06亿元;2012年中央财政新增1亿元支持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扩建。支持资金主要用于养殖场(小区)水电路改造、粪污处理、防疫、挤奶、质量检测等配套设施建设等。
2014年国家将继续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21。动物防疫补贴政策 我国动物防疫补助政策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小反刍兽疫(限西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政策;强制免疫疫苗由省级政府组织招标采购,兽医部门逐级免费发放给养殖场(户);疫苗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按比例分担,养殖场(户)无需支付强制免疫疫苗费用。
二是畜禽疫病扑杀补助政策,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小反刍兽疫发病动物及同群动物和布病、结核病阳性奶牛实施强制扑杀;对因重大动物疫病扑杀畜禽给养殖者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助,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
三是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政策,补助经费主要用于对村级防疫员承担的为畜禽实施强制免疫等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的劳务补助,2013年中央财政投入7。 8亿元补助经费。四是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国家对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对养殖环节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给予每头80元的无害化处理费用补助,补助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
2014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实施动物防疫补助政策。 22。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保障牛羊肉等特色畜产品供给,促进牧民增收,从2011年起,国家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内容主要包括:实施禁牧补助,对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中央财政按照每亩每年6元的测算标准对牧民给予补助,初步确定5年为一个补助周期;实施草畜平衡奖励,对禁牧区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在核定合理载畜量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对未超载的牧民按照每亩每年1。
5元的测算标准给予草畜平衡奖励;给予牧民生产性补贴,包括畜牧良种补贴、牧草良种补贴(每年每亩10元)和每户牧民每年500元的生产资料综合补贴。2012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山西、河北、黑龙江、辽宁、吉林等5省和黑龙江农垦总局的牧区半牧区县,全国13省(区)所有牧区半牧区县全部纳入政策实施范围内。
2013年,国家继续在13个省(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中央财政投入补奖资金159。46亿元。2014年,国家将继续在13省(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23。振兴奶业支持苜蓿发展政策 为提高我国奶业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从2012年起,农业部和财政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中央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支持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建设,片区建设以3000亩为一个单元,一次性补贴180万元(每亩600元),重点用于推行苜蓿良种化、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和加强苜蓿质量管理等方面,2014年将继续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
24。渔业柴油补贴政策 渔业油价补助是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项重要的支渔惠渔政策,也是目前国家对渔业最大的一项扶持政策。根据《渔业成品油价格补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渔业油价补助对象包括:符合条件且依法从事国内海洋捕捞、远洋渔业、内陆捕捞及水产养殖并使用机动渔船的渔民和渔业企业。
2014年将继续实施这项补贴政策。 25。渔业资源保护补助政策 2013年落实渔业资源保护与转产转业转移支付项目资金4亿元,其中用于水生生物增殖放流30600万元,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9400万元。
2014年该项目将继续实施。 26。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 2013年开始,中央对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给予补助,无房户、D级危房户和临时房户户均补助2万元,C级危房户和既有房屋不属于危房但住房面积狭小户户均补助7500元。
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的补助对象按长期作业地确定,2010年12月31日前登记在册的渔户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可列为补助对象:一是长期以渔船(含居住船或兼用船)为居所;二是无自有住房或居住危房、临时房、住房面积狭小(人均面积低于13平方米),且无法纳入现有城镇住房保障和农村危房改造范围。
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实施期限2013-2015年,目标是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改善以船为家渔民居住条件,推进水域生态环境保护。201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5亿元,补助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8个省区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
2014年国家将继续实施这一政策。 27。海洋渔船更新改造补助政策 自2012年9月开始,国家安排42亿多元用于海洋渔船更新改造。渔船更新改造坚持渔民自愿的原则,重点更新淘汰高耗能老旧船,将渔船更新改造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渔业生产方式转型相结合,形成到较远海域作业的能力。
中央投资按每艘船总投资的30%上限补助,且原则上不超过渔船投资补助上限。中央补助投资要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按照建造进度分批拨付,不得用于偿还拖欠款,不得用于购买国外设备。
国家不再批准建造底拖网、帆张网和单船大型有囊灯光围网等对资源破坏强度大的作业船型。享受国家更新改造补助政策的远洋渔船不得转回国内作业;除因船东患病致残、死亡等特殊情况外,享受更新补助政策的海洋渔船十年内不得买卖,卖出的按国家补助比例归还国家。
2014年该项目将继续实施。 28。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政策 2014年将继续加大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将示范区打造成为现代农业排头兵和农业改革试验田。
一是认定第二批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和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和示范区规模,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继续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对投入整合力度大、创新举措实、合作组织发展好、主导产业提升和农民增收明显的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给予1000万元左右的奖励。
三是将中央预算内专项投资规模由3亿元增加到4亿元,加大对示范区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四是协调加大对示范区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示范区健全农业融资服务体系,力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今年对示范区建设的贷款余额不低于300亿元。
29。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政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2014年中央1号文件对进一步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14年的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将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以启动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和试验项目、组织召开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交流会、完成改革试验项目中期评估三大工作为重点,充实试验内容,完善工作机制,加大试验项目组织实施力度,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为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积累经验、探索路子。
30。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政策 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转移支付资金,采取“先建后补”方式,按照不超过单个设施平均建设造价30%的标准实行全国统一定额补助,扶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烘干房等三大类19种规格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
实施区域为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福建、河南、湖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97个县(市、区、旗、团场)。2014年,将继续组织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31。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为推进全国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降低流通费用,全国所有收费公路(含收费的独立桥梁、隧道)全部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范围,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
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的公路收费站点,要开辟“绿色通道”专用道口,设置“绿色通道”专用标识标志,引导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优先快速通过。鲜活农产品品种范围,新鲜蔬菜包括11类66个品种、新鲜水果包括7类42个品种、鲜活水产品包括8个品种、活的畜禽包括3类11个品种、新鲜的肉蛋奶包括7个品种,以及马铃薯、甘薯(红薯、白薯、山药、芋头)、鲜玉米、鲜花生。
“整车合法装载”认定标准,对《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范围内的不同鲜活农产品混装的车辆,认定为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对目录范围内的鲜活农产品与目录范围外的其他农产品混装,且混装的其他农产品不超过车辆核定载质量或车厢容积20%的车辆,比照整车装载鲜活农产品车辆执行,对超限超载幅度不超过5%的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比照合法装载车辆执行。
32。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税费减免政策
新疆的区域面积,26%是广袤的沙漠。如此干旱缺水的地方,怎会是渔业大省?按照常人思维,用曹操的话来说,“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可事实是,新疆除了沙漠,还有另外一面。
一、新疆的沙漠面积,到底有多大?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立体化认识新疆沙漠的面积之大。
1、从面积占比来看
新疆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全区面积达到166.5万平方公里。而自治区内的沙漠,面积达到了43.1万平方公里,占到全区面积的25.9%。在这里,超过四分之一的区域面积都是沙漠。
中国的沙漠面积,有71.3万平方公里。而新疆43.1万平方公里的沙漠面积,占到了全国的60.4%。
2、从单挑排位来看
在中国前十大沙漠中,新疆占了三个,分别为塔克拉玛干沙漠(33.67万平方公里)、吉尔班通古特沙漠(4.88万平方公里)、库木塔格沙漠(2.28万平方公里),分别位居第一、第二、第九的位置。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全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面积仅次于阿拉伯半岛的鲁卜哈利沙漠(65万平方公里)。
3、从横向比较来看
43.1万平方公里,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不综合比较的话,很多人无法形象地理解。
在内地32个省级行政区中,区域面积位居第七的是甘肃(45.44万平方公里),位居第八的是云南(38.33万平方公里)。这就是说,新疆的沙漠面积,能够直追甘肃,挤上第八的位置。
广东的面积是18万平方公里,北京的面积是1.68万平方公里。横向比较的话,新疆的沙漠面积,是前者的2.4倍,是后者的25.7倍。
如果看来,说新疆是沙漠遍地,真的一点也不夸张。
二、说新疆是“渔业大省”,应该如何认识?大和小、高和低,这都是比较性的词语,不能泛泛而谈。那么,说新疆是渔业大省,它到底是怎么大、在哪些地方大?这个问题,我认为有必要把它说清楚,避免产生一些误会和歧义。
1、从渔业产值看,排名靠后
渔业产值,是反映渔业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产值大,说明渔业强。反之亦然。
2020年,新疆的渔业产值是31亿元,在全国32个省市当中,排名第26名,只比北京、山西、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要高。排名第一的是山东,渔业产值是4147亿元。
新疆的渔业产值,只占到全国的0.11%。从这个角度来看,说新疆是“渔业大省”,让人难以信服。
2、从淡水养殖看,排名提升
渔业产值,以海水养殖、淡水养殖、远洋捕捞为主。新疆作为内陆地区,在海水养殖、远洋捕捞上,没有产出,所以计算总产值的话,存在一定的劣势。
那我们抛开这两项,单看淡水养殖,新疆的排名又如何呢?
2020年,新疆的淡水养殖产值是24.5亿元,在全国32个省市中,排名第24名,比北京、山西、内蒙古、上海、西藏、甘肃、青海、宁夏高。
新疆的淡水养殖产值,占到全国的0.38%。从这个角度来看,说新疆是“渔业大省”,依然让人难以信服。
3、从西部地区看,优势明显
渔业产业,受地理条件约束较大。
南方地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发展渔业产业,东部省份具有天然的优势。所以,把新疆和这些省份相比,可比性并不强。
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俗称“西部五省”,他们地理条件比较相近。那么,如果与西部省份比较,情况又如何呢?
2020年,在这五省当中,新疆的渔业产值排名第一,淡水养殖产值同样排名第一,并且都是大幅度领先。
所以,说新疆是我国的渔业大省,这个提法并不妥当。恰当的说法是,新疆是西部地区的渔业大省。
三、新疆发展渔业,水是从哪里来的?沙漠,是干旱、缺水的代名词。而渔业发展,离不开水的支持。那么,新疆发展渔业,并且成为西南老大,是靠什么支撑的呢?
1、湖泊众多
新疆有两面,一面是沙漠,另一面就是湖泊。
根据统计,新疆有大大小小的湖泊130多个,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的有30多个,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10多个。新疆湖泊总面积达一万多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四。
比较有名的湖泊有天山天池、喀纳斯湖、博斯腾湖、赛里木湖等等。这些湖泊,有的是淡水湖,有的是咸水湖,但还是以前者为主。
产鱼量比较大的湖泊有博斯腾湖、乌伦古湖等等。
2、水源优质
新疆的水源,主要是高山的冰雪融水。
新疆地处西部,平均海拔高度是4383米,最高海拔是乔戈里峰的8611米。在这里,雪山几乎是抬头可见。
冰雪的融化,造就了大小河流570多条,地表水年经流量达到了884亿立方米。比较出名的河流有伊犁河、塔里木河等等。
高山上的雪水,水质较好,没有污染。这也是新疆渔业的优势之一。
3、双面成因
一面是43.1万平方公里的沙漠,一面是众多的雪山、大大小小的河流、130多个湖泊。这样强烈的反差,到底是因为什么?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的腹地,气候干旱,同时海拔较高,地表水蒸发量很大。又因为水资源分布不均,能够凝聚水蒸气的地方,一直有水,无法凝聚水蒸气的地方,水越来越少,就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局面。
这就是一曲沙漠与湖泊之歌。
四、新疆海拔高,鱼从哪里来?2020年,新疆渔业捕捞量为16.3万吨,其中以淡水鱼为主。这么大的捕捞量,鱼都是从哪里来的?尤其是,新疆如此高的海拔,在渔业发展之初,鱼是从哪里来的呢?
1、鱼苗引进
长江流域,鱼类丰富。很多的地方,都是在这里引进鱼苗的。
从1959年起,新疆开始陆续从区域外引进鱼苗,壮大渔业。引进的鱼苗中,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等,都是长江水系的鱼类,它们都没有高原反应,适应得很好。
上述引进,为人工引进。还有的,是动物引进的。因为南来北往迁徙的鸟类,也可能给湖泊附带送来鱼籽。但确定性较高的,还是人工引进的。
鱼苗引进,大大丰富了新疆本土的鱼类组成。
2、人工繁殖
实现人工繁殖,是发展渔业的有力推手。因为,自然繁殖,养殖户无法掌控的,产生多少鱼苗,都是听天由命。而人工繁殖,实现了鱼苗数量的自主掌控。
经过技术的发展,新疆先后实现了主要鱼类的人工繁殖。1961年,新疆取得鲤鱼人工繁育技术的成功。1965年,取得鲢、鳙、草鱼的人工繁殖技术的成功。
同时,新疆在1968年实施了“南鱼北调”工程,将主要产鱼湖泊的鱼类分配到其他湖泊,实现了鱼类的湖泊之间的交流。
3、自然进化
水乃生命之源。在水源充足的地方,经过万年的进化,很可能会诞生生命。鱼,应该也会是其中之一。
“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独特的气候、独特的水源,这些在新疆进化而成的鱼类,应该就会成为新疆的特有鱼类。其他的地方,是不会生长这种鱼类的。
比如,塔里木河大头鱼,起源于3亿年前,有着古鱼类活化石之称,只存在于新疆塔里木河水系。又比如,赤鲈,在我国仅产于新疆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流域。等等。
总结:新疆的沙漠面积达到43.1万平方公里,占到全区面积的四分之一,这的确可以说是遍地沙漠。
说新疆是我国的渔业大省,这种提法有待商榷。因为新疆的渔业产值排名,在全国来看还是比较靠后的。但是,如果划定范围,同类别比较,在西南地区,新疆的渔业优势明显。
新疆的渔业,离不开水的支持。全区大大小小130多个湖泊,570多条河流,以及优质的水源,都成为它发展渔业的优势。
新疆海拔那么高,鱼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三条来源途径。一是自然进化的,二是鱼苗引进的,三是人工繁殖的。
美丽新疆,是个让人向往的好地方。在这里,炽热的沙漠、碧蓝的湖泊,谱写着让人心旷神怡的动人之歌。
那么,去了新疆后,你感触最深的地方是什么呢?
提到新疆,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画面大都是沙漠、戈壁滩、枯黄的胡杨林,干旱缺水是新疆留给我们的普遍印象。可有人就不同意了,新疆根本就不缺水,不但水资源丰富,渔业资源更是在国内名列前茅!是出了名的渔业大省!这就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了,新疆作为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怎么可能成为渔业大省?这些鱼又都从何而来?
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份,大约占了我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而如此庞大的面积中约有一半都是沙漠。放眼望去,漫漫黄沙,人们对新疆的印象也就固定在了这里。可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新疆虽然沙漠面积大,可渔业资源也极其丰富。 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新疆的年产鱼量可以达到数十万吨左右!本土的经济鱼类多达50余种,其中不乏像高白鲑、虹鳟鱼、河鲈等极具特色的地方名贵鱼类。
不少产自新疆的鱼都用来出口其他国家,像高白鲑、池沼公鱼都用来出口日本、芬兰都国,而且这些鱼的出口量在我国同类产品中位居前列,是不折不扣的鱼类出口大省。
看完前面的介绍,这下不得不相信新疆确实存在很丰富的渔业资源,“渔业大省”的殊荣并非浪得虚名。新疆人民也得益于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发“鱼”财。但新的问题就来了,养鱼需要水,沿海城市渔业发达是因为水资源丰富,这个普通人很容易理解。可新疆作为一个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距离海洋还远着呢,它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水里的鱼又是来自哪里?下面将一一为大家揭秘。
先来说说新疆的水是从何而来。
新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不光远离海洋还受到高山的阻挡,湿润气流根本无法到达这里。所以,即便年平均降水量能达到150毫米左右,但因为分布很不均匀,很多地区常年处于干旱少雨的情况,全省有一半的面积都是沙漠也不足为奇。
虽然降水量少,但是新疆却有一个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优势:冰川! 每年到了夏天,气温开始上升,高山的冰川积雪就开始融化,这些积雪融水为新疆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融化后的积雪,会随着地下暗河流向地势低洼的盆地或平原,然后在此聚集,形成河流、湖泊或者湿地。丰富的冰川融水,使新疆形成了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美景。比如准格尔盆地中的沙湾千泉湖,就是由于地下3000多个泉眼不停往外喷涌冰川融水,所以才有了如此具有诗意的名字。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应该都清楚了新疆渔业的水源到底来自哪里了。原来,即便是深居内陆,也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馈赠:丰富的冰川融水为新疆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种积雪融水,不仅体量巨大,而且没有污染,是真正的有机养殖。
弄清楚了水源问题,接下来咱们再来了解一下新疆的鱼又是来自哪里。不像沿海地区,因为水域都是相通的,所以在水不断流动的过程中幼小的鱼仔就被顺势带到了其他水域,然后慢慢长大、继续繁衍后代。
新疆的水域几乎是封闭的,所以鱼群跟着水流从其他地方游过来不现实。而且很久以前交通运输并不发达,水里的鱼也不可能靠人工运输来到这里。那新疆这些湖泊中的鱼最开始来自于哪里呢?请继续往下看。
一、来此栖息、繁衍的水鸟从其他地方携带过来的鱼籽。 动物都有迁徙生活的规律,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动物也会因为过度劳累需要停下来休息调整。正是这种短暂的休息,让物种之间出现了地点的变化。
比如一些鸟类在迁徙时,会不时停下来喝水、清洗羽毛。当它们在水中清洗羽毛时,水中的鱼卵因为体积小,重量轻,很容易就沾在这些鸟类的身上,然后随着自己的迁徙带到其他的地方。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发现一些小河沟里明明没有人放养鱼苗,可是过不了多久,就能在里面看到有鱼的身影。
二、“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 这是老一辈的人流传下来的话,其中的道理还是值得我们去仔细琢磨的。大家都知道,在地球诞生之初,就是个大“水球”,到处都是一片汪洋。只是后来因为地壳运动,有些地方上升成为高山,有些地方夷为平地,还有些地方依旧被海水包围。
虽然地形发生了变化,但原本生活在水中的鱼卵因为外表被一层膜包裹着,当环境发生改变时会让自己主动进入“休眠期”。在这段时期,它们依旧存在生命体征,一旦环境适合生存或者繁衍,它们就会从膜里出来,长成一条真正的鱼。
因为地球在很多年前的样子我们已经无法再一一还原,但是通过科学技术我们能够推测出以前这里是什么地貌,所以对于一些沙漠地区出现鱼籽就很容易理解了。这些鱼籽在经历了漫长的休眠期后,终于等来了生命之水,繁衍生息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三、某些特殊的自然现象发生时,也会改变鱼类的生存地点。 “天上会下鱼”这可并不是一句玩笑话,这在 历史 上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人们走在大街上,头顶被从天而降的鱼砸得生疼,鱼也会飞吗?怎么会从天上降落下来?
原来,当遇到龙卷风的时候,恰巧这股龙卷风又刚好经过一片有鱼的水域时,巨大的吸力会将鱼从水中吸出来,然后跟着龙卷风一起“离开”。当这股龙卷风遇到阻挡物或者风力减弱时,就会停止,而那些被从水中吸起的鱼就会像下雨一样从天空中降落下来。
也许在很久以前,在新疆也发生过这样独特的自然现象,鱼从其他地方被带到了这里,然后就在这里一直繁衍生息了下来。
四、从国外人工引进鱼 。当然,这种方式已经是现代的事情了。各种养殖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的条件下,选择从国外引进鱼苗回来人工养殖,这样不仅能增加当地鱼类品种的丰富性,也为老百姓增加收入又拓宽了一个渠道。
综合以上四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些鱼并不是凭空而来。有可能是由于其他动物在迁徙的过程中,无意间将鱼籽沾在了自己身上,然后跟随自己到了这里。也有可能是因为某种特殊的自然现象将鱼带到了这里,或者很久以前这里就存在水源,只不过后来随着地壳运动又改变了地形,但深埋在地下的鱼籽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当环境适宜的时候再繁育新的生命。
由此我们也能见证到生命的伟大和顽强,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能让自己具备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就像新疆,虽然深居内陆,但靠着冰川融水,依旧发展出了繁荣的渔业经济。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因为人们的过度捕捞和肆意破坏,原本和谐宁静的环境已经出现了伤痕累累的局面。值得欣慰的是,人们已经意识到这样无限索取对大自然、对自身发展所带来的危害,也开始在寻求更有效、更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 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相处的,双方应该是互相依赖的关系,只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我们的 社会 才能持续发展。
答:说起“新疆特产”,你会想到什么?是鲜美的羊肉还是雪白的新疆棉,亦或甜甜的葡萄干? 其实,在最近的二十年里,新疆的鱼早已异军突击,成为“新疆特产”里公认的“硬品牌”。
新疆的16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沙漠面积达到43万平方公里,另外还有七点七亿亩的牧草地,这些景象,也让很多人想象中的新疆,全是茫茫戈壁与草原。这么一个“天苍苍野茫茫”的地方,真的有地方养鱼?
但这些年许多出国 旅游 的朋友,都开始感受到新疆渔业的强大: 在号称“欧洲水产大国”的芬兰、荷兰等国,新疆产的鲈鱼早已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新疆的鱼子酱也在欧洲抢滩登陆。 新疆博斯腾湖产的池沼公鱼,占到了如今日本池沼公鱼市场的七成以上。不夸张的说,今天哪怕一个中国人离国千万里,他依然很有机会在异国他乡,吃到中国新疆的鱼。
同样是最近二十年里,看似低调的新疆渔业,发展速度也十分惊人。2006年时,新华社一篇《新疆告别“吃鱼难”》的新闻稿,还在互联网上引起小小热议。那年新疆的水产产量不到八万吨。十年后的2016年,新疆水产产量就突破了16万吨。2008年时,新疆水产产值突破9亿的事儿,还成了大新闻。2 020年时,新疆的水产产值,早已突破了27亿。 虽然放在全国范围内,排名还是靠后,但放在西北五省,却是响当当的第一。
以这个意义说,本世纪初还“吃鱼难”的新疆,现在已是名副其实的“渔业大省”。那么在印象里满是“沙漠戈壁草原”的新疆,这活奔乱跳的新疆鱼,又是从哪钻出来的?这事儿,首先就得说说很多人对新疆的最大误解: 新疆可不止有草原戈壁。
新疆的地形,确切说是“三山夹两盆”,即自北向南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三座山,夹着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无论沙漠还是草原,都只是这“三山夹两盆”地貌里的一部分而以。 这个地形的另一大特点,则是充足的水资源。 单是新疆境内一座座高耸的雪山,就足以提供优质的水源。而且新疆境内最高点戈里峰与最低点艾丁湖,落差也高达8766米,极易形成湖泊。虽然新疆境内大多数地区降水不多,但伊犁河谷地带,年降雨量却在300到500毫米,这一系列的因素,造就了新疆辽阔的水域。
所以,在看似“缺水”的新疆,却有着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还有中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以及新疆流量最大的伊犁河。 另外在新疆境内,还有着9700平方公里的湖泊,比如博斯腾湖、赛里木湖、艾比湖等景点,今天已是网红打卡的首选地。 另外在新疆的水域里,还有着500多种饵料生物,足以给鱼类提供足够的食材。 在整个新疆,水域面积高达1145万亩,位居全国第四位。倘若“鱼儿游进新疆的水里”,那不止住得开,更是吃得好。
所以,看上去“没鱼”的新疆,渔业资源自古就十分丰富。 《汉书》里就形容当时新疆(西域)一些地区“水多鱼”。而在今天的新疆,土著鱼类有五十种,而且分为“河流型”“湖泊型”“冷水性”“暖水性”等多种类型,简直是发展渔业生产的天然宝地
可话虽如此,当年新华社对新疆“吃鱼难”的评价,却也是事实。新中国之前,新疆的渔业一直极为落后。1949年时新疆的水产产量只有172吨,养殖业更几乎为零。 对于老一辈新疆人来说,吃鱼难确实是事实,以新华社在2006新闻稿里的原话:“许多农牧民几乎一辈子没有吃过鱼”。
所以,虽然新疆的渔业资源好,可这“渔业大省”的身份,确实是从新中国开始。
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战乱等 历史 原因外,交通、建设、技术等因素也都很重要。就以交通来说, 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本身就造成交通不便。新疆长期以来落后的交通建设,也桎梏着包括渔业在内的各个产业。 在经过了数十年艰苦建设后,今天的新疆已经是中国拥有民营机场最多的省份, 2019年新疆各地市全部连通高速公路。2022年1月10日,随着阿阿铁路通车,新疆的铁路运营也进入了新阶段。 交通的进步,才给各产业“解绑”。
比如在今天的新疆,交通的进步也让水产的运送速度加快, 新疆特产的阿勒泰冷水鱼从乌鲁木齐发货,只要十二个小时就能送到全国部分省会城市。 新疆的渔业,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高速起飞的。
更重要的,是新疆渔业自己的变革。 确切说,哪怕在建国早期时,新疆的渔业也只有捕捞业。直到改革开放后,养殖业才高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在鱼种引进、繁殖、培育各方面,新疆不断取得着突破。 刚才说过,新疆本土的鱼种有五十种,但其实新疆境内现在养殖着一百多种鱼,一多半都是外来引进品种。就以新疆渔业基地博斯腾湖来说,湖中的鱼种只有两三种土著鱼,其他十几种,多是省外引进繁殖。
甚至在今天,不止是黄河长江水系的青鱼、草鱼、鲢鱼、螃蟹、对虾等各品种,都已经在新疆繁殖,新疆的水域,几乎成了全国各鱼种的水族馆。 美国的三文鱼、俄罗斯的冰川鱼等品种,也早已落户新疆。 新疆特产的各类名贵鱼种也因此杀出国门,形成了多种响亮品牌。曾经的“吃鱼难”?自然已是 历史 。
从当年惨淡的捕捞,到今天异军突起的渔业,“新疆人养鱼吃鱼”的 历史 ,就是新疆高速发展的见证。以这个意义说, 那些“侮辱新疆棉花”的“海外精英”“文体明星”们,真是不配吃新疆的鱼。
参考资料:
《新疆水产的逆袭》《辉煌60年,新疆水产的发展概况》作者:张嵚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