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1、箱养法
饲养土堆放与内部布局。箱养法的饲养土堆积厚度为10厘米,同时,每个养殖箱配备若干块弧形瓦片,将瓦片洗干净并吸足水分,4~5片一叠地放置在箱内壁四周,并使叠放的瓦片每层之间用厚约2厘米的海绵条垫起,供蜈蚣栖息。箱的中间不放瓦片,这里是蜈蚣摄食与活动的场所。
该养殖法的优点是:设备制作简单,布置方便,灵活性大,节省空间,而且可以搬动转移。缺点是:饲养土难以保持稳定的湿度,受环境影响大,很难维持蜈蚣所需的最适宜生态环境,只适合于养殖商品蜈蚣。
2、缸养法
用于养殖蜈蚣的缸可以是玻璃的也可以是瓦缸。缸的体积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一般以底面直径为50厘米、高30厘米左右为宜。在缸底先铺上一层粗砂石,再在砂石上铺一层厚约10厘米的饲养土,再在饲养土上缸内壁边缘叠放弧形瓦片,中间则留出蜈蚣活动与摄食的空旷地。瓦片叠放的厚度不限,但以最上一块瓦片的上层面低于缸口10~15厘米为宜。叠堆的瓦片层与层之间,垫以厚约2厘米的海绵条,缸口还要盖以纱网,以防蜈蚣外逃。
但缸养法只是权宜之计或因地制宜的小规模养殖。缸养法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其通风透气差,底部易于积水,容易滋生真菌,使蜈蚣发生绿僵菌病,应特别注意控制饲养土的湿度,并适时更换饲养土。
3、池养法
这是大多数蜈蚣养殖者所采用的一种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池养法从池的构造到池内布局都在不断改进。池养法分室内池养与室外池养两种。室外池养无需建造房舍,成本低廉,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生态条件,抓住蜈蚣的最佳生长发育季节,快速促进蜈蚣的生长繁殖。室内池养法则有利于管理,同时有利于人工营造蜈蚣最佳生态条件,延长蜈蚣的生长期,缩短冬眠非生产期,还有利于控制天敌与病害,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室内养殖应因地制宜地利用简易房舍为主。但无论室外、室内池养,池的构造与内部布局基本相似。
想多了解,可以联系以下QQ!专业金头蜈蚣养殖、技术指导、销售、回收
蜈蚣饲养管理方法与技术
一、控制饲养。控制饲养蜈蚣,可用饲养池、饲养缸、饲养罐等各种形式,但都应防逃。饲养池壁可用玻璃或塑料布,也可在周围修建水沟等防止蜈蚣逃跑。
在蜈蚣人工养殖时,保证蜈蚣繁殖幼体成活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蜈蚣产卵、孵化、育幼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所以适时加强管理,予以保护,对保证繁殖量和蜈蚣孵化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怀卵雌体的隔离。蜈蚣产卵、孵化要求有安静的环境,若有惊扰,常发生雌体吃掉卵粒,甚至吃掉幼体的现象。据观察,在同一个饲养池内,雌体产卵时间很不一致,未产卵的雌体及雄体蜈蚣的活动常干扰、破坏产卵和孵化的正常进行,有的还有抢食卵粒的现象。因此,雌体产卵前,应分开进行饲养、
三、产前加强喂食,增加营养。蜈蚣孵化时间不进食,不喝水,靠消耗本身的营养维持活动、一般在40天左右。产卵前,雌体有大量进食积蓄营养的习性,此时应增加喂食量,并注意调节食物种类,以促使雌体多进食,增加孵化前的营养。
四、孵化时期的监护。蜈蚣抱卵育幼期间,对惊扰、震动、强光、强声等均有一定的反映。所以饲育室一定要选择安静、阴暗的场所,室内最好安装红光灯,并用布或竹帘遮挡窗户,以防强光照射。房内孵化缸应事先安置好,一旦产卵,轻易不要移动。试验人员观察应小心轻动,不要随便移动遮护的玻片(瓦片),也不要用手电筒照射。
孵化期间不需要喂食,但因此时正值盛夏,若孵化巢内湿度过小,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所以孵化缸内应适时加水。加水时,应顺着缸壁慢慢倒入,使孵化巢周围内壁略有潮湿即可。不要将水直接洒在巢内,也不应使巢内湿度过大。
孵化结束后,幼体蜈蚣虽然暂成团群集,但是亦可单独活动和寻食。此时雌体也逐渐离开孵化巢单独活动。因蜈蚣有争食物和大吃小的现象,应及时将雌体移出或将幼体分离饲养。
蜈蚣养殖技术——饲养与管理
1、严防逃窜:
蜈蚣饲养池等容器的内壁,应经常保持清洁、光滑,及时清除雨后池壁所溅附的泥土、污垢及积水,注意防护网罩的严密,以防蜈蚣逃逸。
2、调温防渍:
夏季高温干旱时应注意遮荫防晒,傍晚时洒水保持环境湿度;暴雨后应及时检查,注意排水防渍,覆土保巢。冬季应注意防冻,饲养池等容器内的蜈蚣栖息处,应加厚覆土或加盖草袋、芦席、薄膜等,以维持温度,防止雨雪侵入,保护蜈蚣冬眠。室内养殖还应注意关闭门窗,保持一定室温,但不必人工加温;否则可致蜈蚣中止休眠而外出活动,此时若食物供应不足,会过多消耗自身营养,进而造成死亡。
3、繁殖监护:
(1)隔离保护 在同一饲养池等容器内,雌体产卵时间不一致,未产雌体间、雌雄体间常可发生干扰、破坏其产卵与孵卵环境的宁静,影响雌体产卵与孵卵的正常进行,甚至发生雄体掠食或雌体自食卵粒现象。因此对怀卵雌体应于产前隔离护养,将其单独分开饲养或用破璃片、无底玻璃杯、罐头盒、瓦片等进行有效分隔,形成人工巢穴,加以保护饲养。
(2)产前精养 由于蜈蚣抱卵孵化和育幼期间不进食、不饮水,40天左右、纯靠消耗自身体内储存的营养来维持活动,所以于产卵前,雌体有大量进食积蓄营养的习性,此时则宜精养,及时供给足量食料,注意调节食物品种,保证雌体需要。
(3)监护孵化 雌体孵化期对惊扰、震动、强光、强声等均有特别灵敏的反应,要求孵化环境为安静、阴暗场所,防止意外惊扰。其孵化缸应于产前安置好,一旦开始产卵则绝对不能移动,观察时要特别小心谨慎,不能移动任何遮护的物体(如瓦片或玻璃片等),也不能用手电筒直接照射观察,更不要随意给正在孵化的母体掷食;但可顺着池壁缓缓地加些水,使孵化巢周围略显湿潮,但不可将水直接洒在孵化巢内。
(4)适时分离 孵幼结束,当母体离巢时,应及时将母体移出或将幼体单独分开饲养。若分窝过迟,则易出现母体吃掉幼体现象,造成损失。幼体摄食能力差,应饲喂体软多汁的小昆虫,并因小蜈蚣攀缘能力强,要特别注意防止其逃窜。另外,随着小蜈蚣不断蜕皮,个体不断增长,还应及时做好分窝饲养工作。
4、饲养防护:
蜈蚣外形凶恶,毒液毒性强,饲养或捕收时若被螫伤,轻者可出现短时间的灼烧状痛疼、红肿,并有发热症象,有时也可引起淋巴管炎和局部坏死,重者可致发热、头痛、呕吐、眩晕等全身症状。一般虽不致生命危险,但应注意防护。被螫后应立即挤压伤口,挤出含有蜈蚣毒液的血滴,并可搽涂消毒酒精、氨水或风油精、清凉油或大蒜汁、鲜桑叶汁或香烟丝捣烂拌菜油外敷等,重度的螫伤应立即就医对症治疗。
蜈蚣养殖技术(1)——养殖方法
1、产卵、孵化器管理,蜈蚣在产卵孵化需要安静的环境,若受惊便容易发生母体吃掉卵粒和幼体的现象,所以,在同一池、缸、箱内,雌体产卵的时间不一致,未产卵的雌体及雄体蜈蚣的活动干扰,破坏雌体产卵的正常进行,甚至有雄体掠食卵粒,因此,产卵前应适时把每个雌体分开饲养,或用瓦片,玻璃片进行分离开。而蜈蚣在孵化期对惊扰、震动,强光,强声等均有反应,所以孵化期要选择安静,阴暗的场所,并用布或竹帘遮挡门窗,避免强光照射,观察时动作要谨慎,不能随便,不要随意给正在孵化的母体喂食。
当雌体孵化结束离开孵化穴时,应及时将其移出或将幼体分开单独饲养。防止母体吃掉幼体。
2、春季管理,春天气温回升到15℃以上时,蜈蚣便出来活动,可在池、缸、箱内喷洒加有奶粉或葡萄糖的温水,让其饮用。气温回升到20℃以上时,大部蜈蚣出来活动觅食,但此时活动还不旺盛,可投喂一些水分多的昆虫,,如黄粉虫和地鳖虫的幼虫,嫩的菜叶等。这段时间要注意寒潮突然袭击。气温升到25℃时,几乎所有的蜈蚣开始觅食,活动旺盛,食量增大,应增大精饲料和粗饲料的投量。
3、夏季管理,进入夏季,气温在25℃以上,是蜈蚣生长发育最适宜阶段,30-38℃其活动量最大,消耗能量也大,进食量增多,此时要供应充足的饲料,并以肉类和含蛋白质量高的饲料为主,如黄粉虫幼虫、蚯蚓、畜禽类的瘦肌肉,鱼类等。同时养殖池、缸、箱内要保持有水供应,不能中断,防止断后一旦有水,发生蜈蚣暴饮而死亡。而夏季高温,降雨量大,空气湿度大,是霉菌繁殖旺盛期,会导致蜈蚣多种疾病的发生,在管理上要注意养殖室内降温降湿,宜在养殖池内撒上干细土或用木箱装生石灰块吸取室内水气,降低湿度,保持养殖室,池内适宜温度。同时,投喂后,第二天早晨即使取出投食盘,清除残食。并将食盘用清水洗净,防止残留的饲料留在盘内腐烂发霉。
4、秋季管理,秋天秋高气爽,既是气温逐渐下降,又是温湿度多变的季节,又正值雌体孵化,幼体离开母体独立活动觅食的时期,是养殖蜈蚣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强管理,才能保证孵化顺利进行及提高幼体成活率。除保持安静环境外,要调节好养殖室、池的温湿度在25℃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在75-80%。如果这时室内湿度过低,则以喷洒清水,而秋雨连绵的地区,室内湿度过大则在池内撒上干细土吸湿,也可用生石灰吸收空气水气,降低温度。当幼体与母体分离后,要给幼体共给足够的蛋白质含量高和一定量脂肪的肉食精饲料,并进行精心的管理,为其顺利进入冬眠打下良好的基础。
5、冬季管理,进入冬季以后气温急剧下降,当气温降至12℃,蜈蚣便很少活动,8℃时便蛰伏土中10-15厘米处,不食不动,进入冬眠状态。这是的管理主要做好养殖室,池的保温保湿工作。应在池内的瓦片上撒上一层4-6厘米的细土,防止冷气入侵及风干。并在池、缸、箱周围外面盖草帘,保持温度在0℃以上。同时,要做好冬季防鼠工作。每10-15天选择风和日暖的天气在中午进行一次通风,每次约3-4小时,然后再盖回草帘,保证蜈蚣安全度过寒冬。
蜈蚣养殖技术(2)——养殖方法
从外地或较远地方运回蜈蚣种苗,要防止死亡。运输用的容器宜留有通气孔且袋盖的铝桶和铁桶或木箱,每个容器以0.15平方米的底面积装500-600条为宜,不宜过多,并在容器内放树叶,以增加其隐蔽场所。减少互相残杀,并投喂一些面包屑,苹果块、;梨块,并在树叶上洒水,保持容器内湿润。
养殖密度:蜈蚣养殖的密度与其饲料共给,生长发育个体的大小有着直接关系,合理养殖密度可利用缸、箱的有限面积,提高产量。但密度过大,在饲料不足是会引起它们之间的相互残杀,且容易感染病害。采用池养殖每平方米池底面积可养1-2龄幼体1000-1200条活或3龄240-250条,产卵孵化期雌体只能放70条;箱养,一个长55厘米×40厘米的缸可养1-2龄幼体200条,或3龄70条左右,或4龄以上45-50条,或产卵孵化雌体10条左右,养殖时的雌体比例3:1较适宜。
饲料及投喂方法:为了使蜈蚣快速生长,要备充足的饲料和合理做好各种饲料的搭配。以满足其对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的需要。人工饲养的蜈蚣,可以青蛙、蟾蜍、黄鳝、泥鳅的肌肉及黄粉虫子、地鳖虫、蛋类、杂骨作为精饲料;以蔬菜、瓜果类及树叶作粗饲料。在投喂时可参照以下的配方:①各种昆虫动物70%,熟马铃薯20%。青菜或面包屑10%。②各种禽畜类、鱼类、蛙类的肉泥70%,鱼粉或蚕蛹粉20%,青菜碎10%。投喂的饲料要新鲜,变质的饲料严禁投喂。蜈蚣捕食能力差,投喂的精饲料宜剁成肉泥,粗饲料要切碎,并调成糊状,装入饲料盘内,再放入池、缸、箱内、以免造成浪费和受污染。投喂的时间为每天傍晚6时至10时,投喂饲料的同时,要放入水盘供其饮用。到次日早晨要取出食盘,清理残留的饲料,洗干净再用。投喂粮要根据蜈蚣体重大小和不同的季节而定。春末到初秋气温气温高,活动频繁,活动量大,消耗热量多,可适当减少投喂量。一般每条成体蜈蚣每次投喂1克,每2-3天投喂1此,幼体每次投喂0.1克,每日投喂1次。但是,蜈蚣在产卵前几天几产卵抱抢卵孵化期40-50天时间内,不进食也不饮水,就不投喂。但是,在产卵前的一段时间食量大,要投喂喜欢食、营养丰富、量足的饲料。为雌体抢卵及孵化做好准备。
蜈蚣养殖技术(3)——养殖方式
蜈蚣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经止痛的功能。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蜈蚣在药用领域的拓宽,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因此,发展人工养殖蜈蚣前景十分看好。
池养,是在室内或室外建池养殖,池为砖水泥结构。池内环境要温暖、凉爽、潮湿、安静。室内池一般每个池面积2平方米左右为适宜,长方形,池高为50-60厘米,内壁用水泥抹平不留任何空隙,并衬上农用薄膜,或用20厘米宽的玻璃在池上方镶嵌一圈。池底不铺放水泥,先铺一层厚约10厘米的小土块,再在上面堆放5-6层瓦片,瓦片间留有1.5厘米的空隙,供蜈蚣栖息和产卵孵化。在天气寒冷的地区,可在池壁围墙内侧距离墙的一定距离外挖一条深50至60厘米的坑,坑内堆放石头,碎砖碎瓦片,并造成空隙,供蜈蚣越冬,池口用铁纱盖或塑料纱盖罩严。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