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中国池塘养鱼的整个生产过程大致分为:主要用人工方法繁殖鱼苗(见鱼类人工繁殖)、鱼苗鱼种培育(见鱼类苗种培育)和食用鱼养殖3个主要阶段。
放养鱼种的规格要根据不同鱼种的较佳生长阶段、当地气候条件、养殖技术水平以及产量和经济效益等因素加以确定。中国通常采用的鱼种规格为草鱼100~500克、青鱼500~800克、鲢50~300克、鳙50~500克、鲮15~50克、鲤15~50克、鳊或鲂15~50克、鲫15克左右。养殖技术的要点如下。
混养和密养 即在同一池塘里混养和合理密养习性不同、食性各异或同一种类而规格不同的鱼种,这是中国池塘养鱼技术的核心。鲢、鳙生活在水体上层,草鱼、团头鲂生活在水体中、下层,青鱼、鲮、鲤、鲫、非鲫等生活在水体底层。将这些不同种类的鱼混养在同一池塘中时,与单养一种鱼类比较,不但可以增加池塘单位面积的放养量,而且由于各种鱼类需要的饵料种类不一,还能充分地利用池塘中的各种饵料资源,产生互利关系。如青鱼和鲤食螺、蚬等底栖动物;草鱼和团头鲂食草,但对纤维素的消化能力很差,粪便中含有大量未经消化的茎、叶细胞,能起肥水作用,培养浮游生物和提供丰富的悬浮有机物;鲢、鳙则以浮游生物为食。若将这些鱼类混养,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饵料资源,又防止了水的富营养化。此外,鲤、鲫、鲮、非鲫均有取食残屑物质的特点,它们在觅食时翻动塘泥,可加速有机物质的分解,改善池塘生产条件。混养中各种鱼之间也有争食、挤占生活空间等矛盾,通常可采用控制某些鱼类的放养量、对某些鱼类提早收获、放养规格不同的鱼种等方法来加以避免或缓和。将同一种类不同规格的鱼进行混养,可在生产食用鱼的同时生产大规格鱼种,从而减少了培育鱼种的池塘,扩大了食用鱼的饲养面积。在合理的密度范围内,只要水温适宜、水质良好、混养鱼类的比例和放养鱼种的规格适当、饵料质优充足、饲养管理细致,则放养密度越大,产量越高。
中国各地因气候、所养鱼种、饵料资源等的不同而形成了多种混养类型。最普遍的是以鲢、鳙为主和以草鱼、鲢为主的类型,其次是以鳙、鲮、草鱼为主的类型,多见于珠江三角洲;青鱼、草鱼并重和以青鱼为主的混养类型多见于太湖地区;华北、东北、西北各省则多以鲤为主。
轮捕轮放 即一次放足鱼种,饲养一个时期后,分批捕出其中部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鱼,再适当补放鱼种。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池塘单位水体始终保持适宜的密度,避免放养初期因鱼种较小而使水体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养殖后期因鱼长大、生活空间相对减少而使鱼类生长受到抑制,从而可取得较高的单位面积产量。
养殖池塘怎么做
甲鱼养殖技术池塘如下:
1、新建池
首先,新建池应在池底保持一定量的泥*或铺一定量的沙,否则甲鱼入池后由于没有遮蔽物而活动频繁导致水质长期浑浊。其次,新建池在放苗前应先培养好水色,以便甲鱼入池后有一个稳定舒适的环境,减少甲鱼的活动,保证甲鱼的健康生长。
否则,在放苗前刚进水,甲鱼入池后由于对环境的不适应,在池中频繁活动,造成水体变浑浊,而甲鱼又不适应此种水体,更加剧烈活动,从而恶性循环使水体长期浑浊,甲鱼摄食不正常,最终导致甲鱼生长缓慢,且易发病。
2、水色培养
一定数量的浮游植物对室外池塘甲鱼养殖是非常有益的,它能够利用水体二氧化碳及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达到分解有害物质的作用,改良水质,稳定水环境,同时亦可起到遮蔽作用而减少互相撕咬。但超量则易导致浮游植物衰老死亡而引起水质剧变。
酸性水环境中,甲鱼活动减弱,摄食下降,抗病力低,而强碱性环境对甲鱼的皮肤粘膜有损害,因此甲鱼池应多保持弱碱性水环境。室外池塘甲鱼养殖均处于高温情况下,所以培养藻类应以高温弱碱条件下最适合生存的微囊藻为主。培养方法为:施用生石灰60千克/亩,过磷酸钙5千克/亩,尿素2千克/亩,施肥注水培养。
水色培养好后,为了防止水体老化或倒水(水变褐色或泛白色),首先应保持经常少量的换水,使浮游植物保持肥、活、嫩、爽;其次,当浮游动物数量偏多时应及时用生石灰及一定量的“敌百虫”予以杀灭,最后再使用含氯消毒剂后换水1/4左右。
3、防水变
由于水体控制不好,导致浮游植物急剧、大批量死亡,使水质严重缺氧,甚至产生有毒物质称为水变。其过程一般由原来的浓绿或蓝绿急剧变成暗黑色,以后逐渐变得澄清透明。
其水体中浮游植物残存极少,光合作用停止,而增加的大量浮游植物死骸及原来的有机质在水体中剧烈氧化分解,使水体溶氧急剧下降,最终酵解而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造成甲鱼摄食及抗病能力下降。
遇水变后应注意搞好浮游植物的培养以保证甲鱼的健康生长。首先应及时排掉部分旧水而注入新水,减少池中的有机质,降低有害物质的产生;其次应施放一定量肥料加速浮游植物的繁殖,由于水变水体总氮含量偏高,因此应以施磷肥为主,以达到调节水体氮磷比例,促进浮游植物生长的目的。
4、水体溶氧应充足
虽然甲鱼是肺呼吸动物,对水体溶氧要求不高,但其养殖水体仍应保持4毫克/升以上的溶氧,这是因为甲鱼大量含丰富蛋白质的排泄物和跌落水体中的饲料如不能有氧分解。
在高温的条件下进行酵解,易造成二氧化碳、硫化氢、氨氮等有害物质在水体中积累,引起水体恶化,导致甲鱼摄食下降及抗病力减弱。因此水体由于各种情况而溶氧下降时应能采取化学或物理方法来补充水体溶氧,保证甲鱼的健康生长。
1、位置选择: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交通电源方便的地方建池。
2、水源和水质:良好的水源便于经常加注新水,防止因水质恶化、鱼类缺氧而死鱼;也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改善鱼类生活条件。池塘水源以河水和水库水最好。
3、面积适中:鱼苗鱼种池以3—5亩为宜,成鱼池以8—10亩为宜。面积大,适合鱼类生物学要求,鱼的活动范围广。水面广,受风力作用大,能给池子自动增氧。渔谚有“宽水养大鱼”的说法。
4、水深适度:池塘的水深,鱼苗池以1—1.5米、鱼种池1.5—2米,成鱼池2—3米为宜。这样的水深,水质不易剧变,可增加水体载鱼量,提高产量和效益。
5、土质良好:鱼池的土质必须有较好保水性,一般以壤土最好,粘土次之,沙土最劣。
6、池塘设计:池塘形状呈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为宜,长宽比5:3最佳。这样的池形,池埂遮荫小、日照长,利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也利于饲养管理和拉网操作。池塘底部呈龟背状,整个池底向出水口倾斜,有利于排水捕鱼。池塘周围应开阔,池埂最好种饲料草,不宜种植高大树木,以免阻挡阳光照射和风的吹动。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