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1. 关于四大动物香料的诗句
关于四大动物香料的诗句 1.关于四大香料
龙涎香:龙涎香是珍贵的动物香料之一,有“龙王涎沫”之美称,令人神秘莫测。
“龙”,抹香鲸是也! 龙涎香具有清灵而温雅的特殊动物香气,既有麝香气息,又微带壤香、海藻香、木香和苔香,有一种特别的甜气和说不出来的“动情感”香气,其留香性和持久性是任何香料无法比的,留香比麝香长20-30倍,作为固体香料可保持其香气长达数百年,历史上流传龙涎香与日月共存的佳话。据说在英国旧王宫中,有一房间因涂有龙涎香,历经百年风云,至今仍在飘香。
龙涎香具有一种特异的药理作用,对神经系统和心脏等药效非常显著,常用作补药,尤其以激素作用称著。中东和欧洲各国人们则想念龙涎香有壮阳作用,使香龙涎香更加身价百倍。
麝香:一般人都以为天然香料均来自植物,其实有些香料也来自动物,且特别珍贵,但品种不多,常见的只有麝香、龙涎香、灵猫香、海狸香四种而已。 麝香自古以来就是极名贵的中药村,《本草纲目》称其“辟恶气,杀鬼精物,……除邪,不梦寐魇寐……通神仙。
佩服及置枕间,辟恶梦及尸疰鬼气……除百病,治一切恶气及惊怖恍惚。”关于“麝香”二字来源,李时珍说是“麝之香气远射,故谓之麝。
或云麝父之香来射,故名,亦通。” 麝外形似獐,故俗称香獐。
(麝居山,獐居泽,以此为别)分布于中亚细亚山区,海拔3000米以上,从喜马拉雅山到阿尔泰山都有。我国麝香产量占世界的70%以上,主要产在西藏、四川、云南、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安徽等地,国外只有越南、印度、尼泊尔、蒙古、西伯利亚南部稍有生产。
麝香取自雄麝脐下香囊即腹部香腺的分泌物。麝常食柏叶,又能啖蛇。
“入春脐内急痛,自以爪剔出,着屎溺中覆之,常在一处不移。曾有遇得乃至一斗五升者。”
这是麝香中之极品,“名遗香……价同明珠。其香聚处,远近草木不生或焦黄也。
今人带香过园林,则瓜果皆不实,是其验也”。民间传说孕妇不可近麝香,恐流产,即源于此。
灵猫香:灵猫香的品种较多,但可供取香的主要是大灵猫和小灵猫两种,雌雄灵猫都有香腺分泌物,称为灵猫香膏。 非洲大灵猫主产于埃塞俄比亚、几内亚和塞内加尔等国。
小灵猫主产于印度、孟加拉、爪哇、婆罗洲、苏门答腊,马来西亚、菲律宾、刚果、索马里、肯尼亚和海地也有分布。我国秦岭和淮河以南各省都有小灵猫,大灵猫则分布在云南南部和西南部,广西和华中地区资源也很丰富,浙江也有。
杭州动物园有一个灵猫饲养场,人工驯养和繁殖大、小灵猫,并在几年前开始取香,现年产几十公斤灵猫香。上海动物园变在饲养取香。
海狸香:海狸香是四大动物香——龙涎香、麝香、灵猫香和海狸香——中价位最低的天然香料,用途也没有麝香和灵猫香之大,但它也有自己的特色,也带有强烈腥臭的动物香气,仅逊于灵猫香,调香师在调配花香、檀香、东方香、素心兰、馥奇、皮革香型香精时还是乐于使用它,因为海狸香可以增加香精的“鲜”香气,也带入些“动情感”。 “海狸”这个名称是不确切的,因为这种动物并不生长在大海中,而是生长在河流里,所以现在海狸学名已改为河狸了,但香料界还是习惯叫“海狸香”而不叫“河狸香”,改不过来。
河狸是属于河狸科的哺乳动物,体形肥胖,长约80厘米。它的基部有两个腺囊,也就是香囊,雌雄都有,从香囊中取出分泌物就是“海狸香”。
由于过去取香者都用火烘干整个香囊,因此商品海狸香带有桦焦油样的焦熏气味,成为海狸香香气的特征之一。 河狸产于加拿大、俄罗斯、我国与俄罗斯接壤的新疆、内蒙古,东北地区也有,但还未组织生产。
现在我国香料工业用的海狸香靠进口。
2.四大名贵动物药香料是什么
麝香,龙涎香,灵猫香,海狸香,为四大动物香料。
一、麝香是成熟的雄麝肚脐下方的香腺和香囊中形成的一种有香物质,又称寸香、脐香、当门子。麝香的香味浓郁,经久不散,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系统有极其显著的影响,在香料工业和医药工业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性麝鹿的香囊是一个椭圆形的袋状物,位于肚脐下面,香腺包围在香囊附近,香腺中分泌出麝香的初香液,进入香囊之后形成麝香,再经过约两个月的熟化和贮存,才形成粉粒状和颗粒状的“麝香仁”。
二、龙涎香抹香鲸科动物抹香鲸的肠内分泌物的干燥品。取自需宰杀的抹香鲸,从其肠内取其分泌物(即鲸鱼的粪便,它是抹香鲸吞食墨鱼后,胃肠道分泌出来的灰黑色的蜡状排泄物)。其味甘、气腥、性涩,具有行气活血、散结止痛、利水通淋、理气化痰等功效;用于治疗咳喘气逆、心腹疼痛等症。本品系各类动物排泄物中最名贵的中药,极为难得。
三、灵猫香:新鲜品为蜂蜜样的稠厚液,呈白色或黄白色;经久则色泽渐变,由**而终成褐色,呈软膏状。不溶于水,逢酒精仅能溶一部分,点火则燃烧而发明焰。气香,近嗅带尿臭,远嗅则类麝香;味苦。
四、海狸香:海狸栖息于小河岸或湖沼中,主要产地为加拿大、喜马拉雅高原、西伯利来等地。不论雌雄海狸,在生殖器附近均有2个梨状腺囊,内藏白色乳状粘稠液即为海狸香。干燥后的海狸香为褐色树脂状。海狸香稀释后有岩蔷薇样的龙涎香温暖香气,并带桦焦油样的焦熏气。
这种焦熏气可能由于过去用火烘干整个香囊时造成的,因此成为海狸香气的特征之一,所以海狸香总是带着明显的焦熏气味,这也是海狸香与其他动物香料最大的不同之处。主要成分是由生物碱和吡嗪等含氮化合物构成,主要用于东方型香精的定香剂。
3.和香料相关的诗词,哪里有
1)唐 杜牧 《阿房宫赋》:“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椒与兰。皆芳香之物。
2)九歌 山鬼
乘赤豹兮从文魑,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芬馨兮遗所思;
辛夷、石兰、杜衡,皆香草。
3)唐 杜甫 丁香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
兰,麝。
4)唐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桂树,秋香。
5)唐 李白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郁金香。
6)唐 杜牧 赠张好好
婷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豆蔻。
7)唐 高骈 山亭夏日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蔷薇。
8)张九龄《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桂。
4.可以分泌出香料的动物有哪些,越多越好
LZ,我转的,你看看怎么样哦~~ 在人类文明史上,很早就有使用香料的记载。
一些考古学家认为香料的应用起源于帕米尔高原的游牧民族,后传入我国内地,之后经由印度、埃及、阿拉伯,再传入希腊和罗马。古人所用的香料,都是从植物或动物中获取的天然香料。
这里主要谈一谈动物性的天然香料。动物性天然香料最常用的品种主要有五类,即麝香、灵猫香、海狸香、麝鼠香和龙涎香。
作为各种高档香水和香精的重要原料,它们至今仍被人类广泛地应用。这几种香料中除了龙涎香以外,都是动物香腺的分泌物,具有强烈持久的气味。
这些动物大多嗅觉灵敏,它们将分泌物涂抹于生活区域,在同种之间彼此识别、划定地盘、求偶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麝香 麝香取自雄性麝科动物的生殖腺分泌物。
麝又可以分为原麝、林麝、马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五种,它们都可以分泌麝香。麝又名香獐,是鹿类中体型最小的成员之一,在亚洲东北部和中部,中国、朝鲜、俄罗斯、蒙古、印度等国家都有分布。
它们喜欢栖居于海拔2600--3600米高的森林和灌木丛中,体长65--95厘米,肩高约50厘米。雄鹿无角,上犬齿可长达7厘米,露出唇外。
麝营独居生活,清晨和傍晚活动,主要吃树木的嫩芽、杂草、苔藓和地衣。它们行动敏捷,善跳跃,听觉和视觉敏锐。
雄麝2岁开始分泌麝香,10岁左右为最佳分泌期,每只麝可分泌麝香50克左右。成年公麝喜欢在树干、岩石等物体上摩擦尾部留下分泌物,借以作为路线标记和彼此联系的信息。
位于麝脐部的香囊呈圆锥形或梨形,阴囊的分泌物储积于此。麝的分泌物为红褐色的颗粒或胶状物,脱离麝体后逐渐干燥成棕**或黑褐色,俗称毛香。
囊内还有颗粒状和粉状的麝香仁,呈紫黑色,微有麻纹,油润光亮,偶尔杂有细毛,俗称当门子。直接从麝身上取出的麝香,具有强烈的恶臭,必须用酒精高度稀释并密封储存数月,才会散发出独特的香气。
麝香具有特殊动物香气,而且还是极为名贵的中药材。过去人们获取麝香的办法就是杀麝取香,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可以人工养殖活麝刮香,这对保护自然资源有很重要的意义。
麝香加热到约45℃时开始熔化。麝香中大部分是动物树脂和动物色素,其主要芳香成分是仅占2%左右的麝香酮。
1906年,麝香酮首次由Walbaum成功分离出来。1926年,瑞士科学家Ruzicka确定了它的结构为3—甲基环十五烷酮,之后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了其中芳香成分还有5—环十五烯酮、3—甲基环十五烯酮、3—甲基环十三酮、环十四酮、5—环十四烯酮、麝香吡喃、麝香比啶等十几种大环化合物。
此外麝香中还含有十几种甾类化合物,有微弱的雄性激素作用。 二、灵猫香 灵猫的品种较多,但可供取香主要是大灵猫,小灵猫和非洲灵,雌雄灵猫腹部后方都有一对香分泌灵猫香。
大灵猫和小灵猫产亚洲东南部,分布于中国南部、印、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非灵猫主要产于埃塞俄比亚、几内和塞内加尔等国。
它们全是些小和中型食肉动物,体长40--80厘米等,主要栖息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或草丛中,以小型动物、昆虫为食,也吃植物的果实和根。它们身上大多有起伪装作用的斑点或条纹,视觉、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属夜行性动物。
灵猫幼年时就分泌灵猫香,可持续分泌十几年之久。 雌雄灵猫腹部的后面,都有一对深深的香囊,容纳柔软多脂的分泌物。
新鲜的灵猫香是淡**流动物质,像凡士林一样,久置则凝成褐色膏状物,具有令人不愉快的恶臭。它也需要像麝香一样加酒精稀释并放置几个月。
灵猫香具有比麝香更为优雅的香味。传统取香的方法也是捕杀灵猫割取香囊,现在主要采取人工饲养定期刮香的方法,每次刮香数克,一年可刮40余次。
灵猫香也是重要的中药材,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 灵猫香也含有大量的动物性树脂和动物性色素,它的主要芳香成分是灵猫酮,含量约为3%。
1915年,Sack首次成功分离灵猫酮。1926年,Ruzicka.确定其化学结构为9—环十七烯酮。
之后科学家们还从灵猫香中分离出二氢灵酮、6—环十七烯酮、环十六酮等多种大环酮化合物,它们也是构成灵猫香芳香成分的一部分。 三、海狸香 海狸这个名称是不确切的,因为这种动物并不生活在大海中而是生活在河边,因此其学名已经改为河狸,但在香料界还是使用海狸香的名称。
世界上的河狸有美洲河狸和欧亚河狸两种。河狸原产于俄国西伯利亚和加拿大等地,我国新疆和蒙古边境也有分布。
河狸是啮齿动物中最大的一种,体型肥硕,头短而钝、眼小、耳小及颈短;门齿锋利,咬肌尤为发达,一棵直径40厘米的树只需两个小时就能被河狸咬断。河狸体重17--30千克、体长60--100厘米;前肢短宽,无前蹼,后肢粗大,趾间具全蹼,并有搔痒趾;尾大而宽,上下扁平覆盖角质鳞片;肛腺前有一对香腺分泌海狸香。
河狸以家族为单位结群生活,常用石头、泥土 和树枝在水边建造结构复杂的堤坝和巢穴,入口隐藏在水面以下,享有动物中的“建筑师”美称。河狸主要吃树皮、草本植物和水生植物,秋季有储藏食物的习性。
除了出产香料外,河狸的毛皮也十分珍贵。 雌雄河狸腹部后边都有两个梨形的香囊,囊内的粘稠液即。
5.关于动物的诗句古诗
1、《孤雁》
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2、《卖骆马》
唐·白居易
五年花下醉骑行,临卖回头嘶一声。
项籍顾骓犹解叹,乐天别骆岂无情。
3、《归马华山》
唐·白行简
牧野功成后,周王战马闲。
驱驰休伏皂,饮龁任依山。
逐日朝仍去,随风暮自还。
冰生疑陇坂,叶落似榆关。
躞蹀仙峰下,腾骧渭水湾。
幸逢时偃武,不复鼓鼙间。
4、《越鸟》
唐·郑谷
背霜南雁不到处,倚棹北人初听时。
梅雨满江春草歇,一声声在荔枝枝。
5、《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6.关于动物的诗句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白话译文
往昔的困顿日子再也不足一提,今日金榜题名令人神采飞扬。
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好像一日之内赏遍京城名花。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诗人通常借描写物来描写人,侧面反映出人的品格。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方法。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诗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扩展资料:
诗歌的表现手法:
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
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
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
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连翩的佳作。
7.有关动物的诗句
卖骆马 唐白居易 五年花下醉骑行,临卖回头嘶一声。
项籍顾骓犹解叹,乐天别骆岂无情。 归马华山 唐白行简 牧野功成后,周王战马闲。
驱驰休伏皂,饮龁任依山。 逐日朝仍去,随风暮自还。
冰生疑陇坂,叶落似榆关。 躞蹀仙峰下,腾骧渭水湾。
幸逢时偃武,不复鼓鼙间。 病马五首呈郑校书章三吴十五先辈 唐曹唐 騄耳何年别渥洼,病来颜色半泥沙。
四啼不凿金砧裂,双眼慵开玉箸斜。 堕月兔毛干觳觫,失云龙骨瘦牙槎。
平原好放无人放,嘶向秋风苜蓿花。 陇上沙葱叶正齐,腾黄犹自跼羸啼。
尾蟠夜雨红丝脆,头捽秋风白练低。 力惫未思金络脑,影寒空望锦障泥。
阶前莫怪垂双泪,不遇孙阳不敢嘶。 不剪焦毛鬣半翻,何人别是古龙孙。
霜侵病骨无骄气,土蚀骢花见卧痕。 未喷断云归汉苑,曾追轻练过吴门。
一朝千里心犹在,争肯潜忘秣饲恩。 空被秋风吹病毛,无因濯浪刷洪涛。
卧来总怪龙蹄跙,瘦尽谁惊虎口高。 追电有心犹款段,逢人相骨强嘶号。
欲将鬐鬣重裁剪,乞借新成利铰刀。 病久无人著意看,玉华衫色欲凋残。
饮惊白露泉花冷,吃怕清秋豆叶寒。 长襜敢辞红锦重,旧缰宁畏紫丝蟠。
王良若许相抬策,千里追风也不难。 马 唐陈凝 未明龙骨骏,幸得到神州。
自有千金价,宁忘伯乐酬。 虽知殊款段,莫敢比骅骝。
若遇追风便,当轩一举头。 白马 唐杜甫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近时主将戮,中夜商於战。
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咏马 唐韩琮 曾经伯乐识长鸣,不似龙行不敢行。
金埒未登嘶若是,盐车犹驾瘦何惊。 难逢王济知音癖,欲就燕昭买骏名。
早晚飞黄引同皂,碧云天上作鸾鸣。 骢马 唐霍总 青骊八尺高,侠客倚雄豪。
踏雪生珠汗,障泥护锦袍。 路傍看骤影,鞍底卷旋毛。
岂独连钱贵,酬恩更代劳。 白马 唐贾至 白马紫连钱,嘶鸣丹阙前。
闻珂自蹀躞,不要下金鞭。 紫骝马 唐李白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咏马 唐杨师道 宝马权奇出未央,雕鞍照曜紫金装。
春草初生驰上苑,秋风欲动戏长杨。 鸣珂屡度章台侧,细蹀经向濯龙傍。
徒令汉将连年去,宛城今已献名王。 白马 唐翁绶 渥洼龙种雪霜同,毛骨天生胆气雄。
金埒乍调光照地,玉关初别远嘶风。 花明锦襜垂杨下,露湿朱缨细草中。
一夜羽书催转战,紫髯骑出佩騂弓。 老马 唐姚合 卧来扶不起,唯向主人嘶。
惆怅东郊道,秋来雨作泥。 浴马 唐喻凫 解控复收鞭,长津动细涟。
空蹄沈绿玉,阔臆没连钱。 沫漩桥声下,嘶盘柳影边。
常闻禀龙性,固与白波便。 塞马 唐元稹 塞马倦江渚,今朝神彩生。
晓风寒猎猎,乍得草头行。 夷狄寝烽候,关河无战声。
何由当阵面,从尔四蹄轻。 2.虎 猛虎行 魏晋陆机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恶木岂无枝?志士多苦心。 整驾肃时命,杖策将远寻。
饥食猛虎窟,寒栖野雀林。 日归功未建,时往岁载阴。
崇云临岸骇,鸣条随风吟。 静言幽谷底,长啸高山岑。
急弦无懦响,亮节难为音。 人生诚未易,曷云开此衿? 眷我耿介怀,俯仰愧古今。
猛虎词 唐储光羲 寒亦不忧雪,饥亦不食人。人肉岂不甘,所恶伤明神。
太室为我宅,孟门为我邻。百兽为我膳,五龙为我宾。
蒙马一何威,浮江一以仁。彩章耀朝日,爪牙雄武臣。
高云逐气浮,厚地随声震。君能贾馀勇,日夕长相亲。
猛虎行 唐韩愈 猛虎虽云恶,亦各有匹侪。群行深谷间,百兽望风低。
身食黄熊父,子食赤豹麛。择肉于熊豹,肯视兔与狸。
正昼当谷眠,眼有百步威。自矜无当对,气性纵以乖。
朝怒杀其子,暮还食其妃。匹侪四散走,猛虎还孤栖。
狐鸣门两旁,乌鹊从噪之。出逐猴入居,虎不知所归。
谁云猛虎恶,中路正悲啼。豹来衔其尾,熊来攫其颐。
猛虎死不辞,但惭前所为。虎坐无助死,况如汝细微。
故当结以信,亲当结以私。亲故且不保,人谁信汝为。
白虎行 唐李贺 火乌日暗崩腾云,秦皇虎视苍生群。 烧书灭国无暇日,铸剑佩珏惟。
基本资料
中文名:麝
拉丁文学名: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
英文名:musk deer
中文别名:原麝、香獐、獐子、山驴、林獐
藏名音译:纳瓦
分 类:哺乳纲 偶蹄目: Artiodactyla ,麝科:Noschidae
体长:70~80厘米
肩 高:低于50厘米
体 重:成年雄性体重约80千克,雌性约60千克
寿 命:15~19年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种群差异
[编辑本段]
我国麝类资源丰富,有林麝、马麝、原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等5种,原麝和马麝体较大,浅褐色。只有原麝全身具白斑点。原麝分布于东北、华北;马麝见于青藏高原及邻近各省;林麝数量多,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均有分布。麝栖居于山林。多在拂晓或黄昏后活动,听觉、嗅觉均发达。白昼静卧灌丛下或僻静阴暗处。食量小,吃菊科、蔷薇科植物的嫩枝叶、地衣、苔藓等,特别喜食松或杉树上的松萝。营独居生活,颇警觉。行动敏捷,喜攀登悬崖,常居高以避敌害。喜跳跃,能平地起跳2米的高度。雄麝利用发达的尾腺将分泌物涂抹在树桩、岩石上标记领域。在领域内活动常循一定路线,卧处和便溺均有固定场所。栖息在某一领域的麝不肯轻易离开,即使被迫逃走,也往往重返故地。夏末上高山避暑,每年垂直性迁徙约两个月,然后重返旧巢。
1.原麝
原麝全身黑褐色,体高55厘米左右,体长85厘米左右,体重8~12千克,全身黑褐色。黑龙江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大别山均有分布,进一步可分为东北原麝和安徽原麝。
2.马麝
马麝多生活在海拔2000~4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或密林中,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体长85~90厘米,高50~60厘米,是体型最大的品种。眼眶周围有**圈,颈部背面有黑色斑块,吻长,耳大直立,善奔跑,体后部毛色较深。
3.林麝
林麝主要分布于四川、新疆、西藏、青海、甘肃、贵州。林麝体型小,体长70~80厘米,高50厘米,体重约9千克,是主要养殖种类。林麝前肢短、后肢长,能攀上斜树,其所产麝香为上品。林麝毛色较深,四肢下部前面灰棕色,后部浅褐色,眼下有两条白色或黄白色毛带,直达胸部。幼麝背部有斑点,长成后消失。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形状: 形状像鹿而小,后肢明显长于前肢,雌雄头上均无角;四肢趾端的蹄窄而尖,侧蹄特别长;全身褐色,密被波形中空的硬毛,只有头部和四肢被软毛。耳长直立,上部圆形。眼较大,吻端裸露。尾短。
毛色: 通体暗褐色。耳背、耳尖棕灰色,耳壳内面白色,下颌白色。颈下向后至肩有两条白纹。颈背,体背有4-5纵地土**斑点,腰部及臀部两侧的斑点明显而密集,无清晰的行次,腋下、鼠鼷部、四肢内侧和臀部周围浅棕灰色,四肢外侧深棕色,尾浅棕色。
辨别特征: 雄性具有终生生长的上犬齿,呈獠牙状突出口外,作为争斗的武器,雄麝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体能分泌和贮存麝香,有特殊香气,可制香料,也可入药。麝与獐有颇多相似处,致使古今文献记载都有将“麝”误称作“獐”现象,进而造成一些研究历史时期动物分布与变迁学者的失误.文章在考证文献记载相关物种的时空基础上,综合麝与獐不同的形态特征与空间分布,尤其是生态环境变化与古今延续等相关情况,对历史时期麝与獐的分布进行研究与鉴别,提出此二物种既有各自的单纯分布区,也存在同域分布现象,并划分出这些区域。
分布情况
[编辑本段]
中国四川、湖南、湖北、青海、陕西、贵州、云南、西藏的波密、 察隅、错那、措美、林芝、米林、工布江达等地。
原麝分布于东北、华北;马麝见于青藏高原及邻近各省;林麝数量多,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均有分布。喜马拉雅麝只分布在西藏少数地区。黑麝分布在西藏和云南的少数地区。
濒危状况
[编辑本段]
由于各种麝类动物已经成为濒危物种,我国近日将它们均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升格为一级保护动物。目前我国麝类动物资源的总蕴藏量估计约有60万头,仅为50年代的五分之一,其中林麝最多,以下依次为原麝、马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现在我国对麝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不仅在其分布区内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麝类资源。而且早在50年代后期就发展了麝类养殖业,并改变了以往杀麝取香的方法,逐步摸索出了从香囊口直接掏取麝香的科学方法,3—8月麝腺分泌旺盛时,可以活体取香二次,为减少破坏野生种群、扩大饲养规模、提高麝香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科研部门还开展了人工合成麝香的研究,以及利用生物工程的最新手段,培养麝香腺细胞,为早日解决商品麝香的供求矛盾打下基础。
麝在历史上曾是个广布种,种群数量巨大。近两个世纪尤其是本世纪中叶以来,麝的分布区域逐渐缩小,资源下降很快,目前分布于亚洲部分地区(大约在十多个国家)。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本世纪70年代俄罗斯麝种群数量在10-12万头之间,到90年代初则下降了50%。目前,估计俄罗斯的麝种群在5.6-6万头之间,其中在远东的麝种群近年内下降了60%;蒙古的麝类已罕见,1985年估计是4.4万头,在那之后未再进行过调查统计;北朝鲜半岛种群已濒于灭绝我国是世界麝的主要分布国,有记录的分布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资源量和麝香产量均占世界的约70%。
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麝资源的估计量为300万只左右,到90年代估计量约为50-100万头。80年代后,由于钢丝套等猎具的使用和偷猎、走私现象日益严重,其资源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根据各方面数据分析,目前中国麝的资源量约在50万头左右。
生活习性
[编辑本段]
麝栖居于山林。多在拂晓或黄昏后活动,性怯懦,听觉、嗅觉均发达。白昼静卧灌丛下或僻静阴暗处。食量小,吃菊科、蔷薇科植物的嫩枝叶、地衣、苔藓等,特别喜食松或杉树上的松萝。营独居生活,颇警觉。行动敏捷,喜攀登悬崖,常居高以避敌害。喜跳跃,能平地起跳2米的高度。雄麝利用发达的尾腺将分泌物涂抹在树桩、岩石上标记领域。在领域内活动常循一定路线,卧处和便溺均有固定场所。栖息在某一领域的麝不肯轻易离开,即使被迫逃走,也往往重返故地。夏末上高山避暑,每年垂直性迁徙约两个月,然后重返旧巢。一般雌雄分居,营独居生活,而雌兽常与幼麝在一起,以晨昏活动频繁,有相对固定的巡行,觅食路线,通常只在标定的范围内活动。
多栖息于针叶林、针阔叶湿交林、疏林灌丛地带的悬崖峭壁和岩石山地。很少见于平地的树林、平原、池沼或荒山秃岭。
繁殖习性
[编辑本段]
冬季发情交配( 于每年12月至翌年1月发情交配),怀孕期半年,夏初产仔,每胎1~2仔。幼麝 1.5岁即达性成熟。在雌麝产仔育仔时期,雄麝泌香。麝香囊大小如鸡卵,位于腹肌与皮肤之间,囊口在尿道口之前约0.2厘米处。泌香期持续约1周。此时睾丸和香囊肿胀,体温略有升高,进食量减少,尿内所含17-酮类固醇明显升高。香囊内贮满香液,以后逐渐浓缩成半固体状的麝香。麝香是珍贵的中药材和优质定香剂,具浓郁香味,穿透力强,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据《本草纲目》载,麝香有“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的功能,是治疗中风、脑炎的特效药。
经济价值
[编辑本段]
麝香是珍贵的中药材和优质定香剂,具浓郁香味,穿透力强,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据《本草纲目》载,麝香有“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的功能,是治疗中风、脑炎的特效药。
麝香是麝的雄兽腹部下方生长的香腺和香囊中分泌和贮存的一种外激素或信息化合物。香囊是雄兽的副性征之一,为椭圆形的袋状物,埋于生殖器前的组织深处,香腺处于香囊的前方和两侧,主体部分包绕在香囊的前方,向后侧方逐渐变细,伸向囊的腹面两侧。麝香由香腺部和香囊部的皮脂腺分泌形成,香腺主要是由要是由腺泡细胞和疏松结缔组织组成,高柱状的腺泡细胞游离部脱离腺泡细胞进入腺泡腔,成为麝香的初香液,初香液经导管进入香囊腔后与皮脂腺所分泌的大量皮脂共同形成麝香,并进行熟化和贮存,大约需要两个月的转化过程,才形成粉粒状的“蚂蚁香”和颗粒状的成熟的“挡门子香”。成熟的麝香呈咖啡色,干后为深褐色,其形状多呈粉末状,也有时为籽粒状、皮膜状和油脂状,成分有麝香酮(0.5—2%)、灰分(7—8%)、水分(10—15%)和胆固醇酯(0.4—2.4%)等。雄兽从1岁就开始分泌麝香,3—12岁是麝香分泌最旺盛的时期,其形成和分泌过程是连续性的,但只有每年的5—7月间有4—10天的泌香旺盛期,届时雄兽常发生睾丸及阴囊肿胀下垂,腺囊增大,拒食等生理反应。麝香在生物学上称为外激素,具有浓厚而奇异的香味。这种香味平时是它们彼此相互辩认、增加交往,以及减少同竞争对手遭遇的通讯联系手段,在繁殖期间则具有吸引异性的强烈作用。
麝香在香料工业和医药工业中也有着传统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四大动物香料(麝香、灵猫香、河狸香、龙涎香)之首,香味浓厚,浓郁芳馥,经久不散。我国生产的麝香不仅质量居世界之首,产量也占世界的70%以上。然而,由于世世代代都在采用杀麝取香的方法,致使野生麝类资源越来越少,以至于在海拔较低的山地已很少见到麝的踪迹,尤其是北方原麝,已经在新疆、河北等地消失,如果不加以保护,就会有绝灭的危险。
麝香作为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香料,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朝的《神农本草经》,明朝的《本草纲目》等诸多本草药典均将麝香列为诸香之冠、药材中的珍品,认为它能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主治风痰、伤寒、瘟疫、暑湿、燥火、气滞、疮伤、眼疾等多种疾病,很多著名的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大活络丹、六神丸、苏合香丸、云南白药等都含有麝香的成分。现代临床药理研究也证明麝香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刺激心血管、促进雄性激素分泌和抗炎症等作用。
养殖知识
[编辑本段]
1.麝的性成熟和配种年龄
动物随着性成熟而出现的生殖能力。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器官只有在达到性成熟时才开始产生成熟的具有结合能力的生殖细胞。
麝的性成熟期与种类、性别、气候、饲养管理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有关。麝的性成熟开始的年龄约在出生后18个月,但并不能马上进行交配,因为早交配就早妊娠,影响麝的正常生长发育,影响生产性能。为了保持麝的健康以及获得品质优良的仔麝,必须达到一定年龄才允许交配。营养好、发育快的母麝6~8月龄性就成熟,可交配受孕。个别发育慢的、营养不好的1岁半还不能性成熟。在人工驯养下,每1次配种年龄必须在个体发育比较完全时才可以进行。一般适宜年龄,公麝是3岁半;母麝发育好、体健壮的1岁半左右可以配种,最好在2岁半后配种。
2.麝的发情
麝为季节性发情的动物,发情交配期在10月到翌年2月份。公麝发情期较长,从9月份开始直到翌年4月份,11~12月份为发情旺期,属于短日照发情类型。
母麝是季节性多次发情。在1个发情季节,可出现3~5个发情周期。母麝性周期为19~25天,平均为21天。发情持续时间为36~60小时,发情旺期可持续24小时。
母麝达到性成熟后,在发情时表现出发情征候。这时母麝表现不安。允许公麝接近和爬到它的背上。母麝发情期,食量减少,阴道粘膜潮红,并有粘液流出,阴户略微红胀。性兴奋时,到处嗅粪、尿、嗅其他麝,排尿频繁,臀毛竖立,尾巴翘起暴露出外生殖器。性欲强的,还发出“嘀嘀”或“咩--咩--咩”的叫声。愿意接近公麝,并接受交配。
公麝在发情期,睾丸变大,表现兴奋,经常追逐母麝,并发出发情时特有的叫声。沿獠牙流出泡沫状的唾液,扭动身体后躯,追逐母麝,表现出性冲动。
3.麝的选种选配
为了搞好麝的配种工作,采取选出优良种公麝参加配种的办法,选择种公麝和组织选配是麝饲养业育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每个麝场都应建立一定数量的育种核心群,以提高整个麝群的质量。麝场只有进行选种,实行科学养麝,才能做到选种选配。
选择的种公麝,必须体质良好,性欲旺盛,年龄适宜,睾丸匀称,产香量高,肥满度适宜,并能将这些基本优良特性巩固下来并传给后代。
4.麝的配种
我国驯养的麝多数仍处于野生状态,发情期公麝特别狂暴,不易接近,因此现阶段麝的配种多为自然交配方式。目前生产中所采用的配种法主要是单公群母配种法、试情配种法及群公群母配种法。麝的配种法分述如下:
(1)单公群母的配种法首先根据生产性能、年龄、体质状况,将母麝分成若干个配种小群,每群4~6只母麝,选定放入1头公麝,不替换。
另外一种方法是以每群12~15只母麝,选定种公麝按1∶5的比例,1次只放1头公麝,每隔5~6天替换1次。到母麝发情旺期,须2~3天替换1次种公麝。在几天之内公麝已配2~3次以后,尚有母麝发情需要交配时,应将该母麝拨出与其他种公麝交配,以利于保持种公麝的体况良好和提高后裔品质。采用此种配种方式时,公母比例和替换时间须根据公麝的配种能力和母麝发情情况决定。配种时必须注意公母比例,及时观察,及时调整。生产实践证明,1∶5的准胎率和双胎率最高。在发情配种季节,每头种公麝可配10头母麝,但是配得头数过多,会损害公麝健康,降低高麝的受胎率。因此,在一个配种季节,1头种公麝实际配3~5头母麝是比较适的。
(2)群公群母配方法可分为两种类型。
①群公群母1次放入,配种期间不替换种公麝的配种方法就是按1只种公麝负担3~4只母麝配种比例。在配种开始时,1次将公麝全部放入配种的母麝圈内,在整个配种期,如果种公麝没什么问题时,可不进行拨出,如果有些公麝患病,性欲不高,体质特别衰弱,起不到配种作用,可及时将其拨出。一般拨出后不再进行补充。
②群公群母混合后,在配种期中间替换全部种公麝的配种方法全期替换次数为1~2次,配种的公母麝也是1∶3~4。有的将初次参加配种的3~4岁公麝放入配种母麝圈内,引诱母麝提早发情,此时为诱情期。至母麝发情旺期到来前,按1∶3的公母比例,换入壮龄优良种公麝进行配种。配种旺期后,如有70%~80%的母麝配种已经完成,可将体弱的配种能力差的公麝拨出,再按1∶5的比例留公麝,一直坚持到配种全部结束为止。
配种工作的进行,在圈养条件下,经过选择的种公麝于9月份放入母麝群配种。
麝交配时间短、速度快。1次射精量约为0.5~0.65毫升,每毫升精液含精子数为20~30亿。每天交配2~3次的公麝,每天可配2头母麝,交配量不宜过大。
刚配完的麝,因血液循环加快,呼吸促迫,一切生理机能尚未恢复正常,不宜马上饮水。
配种期结束后,应立即将所有公麝从母麝圈内拨出,分别予以精心的饲养管理,使其迅速恢复体况,安全越冬。
5.麝的妊娠与产仔
麝的妊娠期因麝的种类、个体特点、驯养方式以及其他外界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为175~190天,平均181天。据此,可推算出大致的分娩期,便于预先作准备。1胎双仔或三仔的母麝,其妊娠期最大,平均有184~189天左右。
妊娠期的长短虽然由许多因素决定,其中主要的因素是母麝的饲养管理条件和母鹿个体特点。如母麝饲养条件好,则胎儿生长发育迅速,生命力强,产仔较早;母麝体况不佳,饲养条件差,胎儿发育不好,通常产仔较晚。
母麝妊娠后,食欲增强,采食量逐渐增多,妊娠中期采食旺盛。妊娠3~4个月后的母麝,运动小心谨慎,行动迟缓,性情安静,容易疲倦,有时躺卧。妊娠后期(产前1~2个月),胎儿生长育较快,母体腹围显著增大。接近产仔前,母麝乳腺体积增大。
麝的产仔期根据其发情、配种期和妊娠期的不同而不一致。如配种提前而集中,则产仔也随之提前与集中。一般都在5~6月产仔,个别配种迟的9月初产仔。每年繁殖1次,每次产1~3仔。圈养麝双仔率占80%左右,3仔极少。初产母麝多数一胎1仔。产双胎者,仔麝多为1公1母。在一般情况下,麝在5~6月份集中产仔有利。当新生仔麝开始大量采食饲料时,正是日照时间长,气温适宜,青绿饲料丰盛的时期,有利于促进仔麝早期的快速生长发育和提高成活率。
物种保护与麝香管理
[编辑本段]
我国的麝资源和天然麝香资源已处于极为严重的状况,必需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才能保证麝资源的生存、恢复、发展和麝香的持续利用。
在麝的保护方面,应大大加强保护力度,将麝从国家II级提升为I级,以提高对偷猎、走私、无证经营 等非法活动的处罚强度。同时,结合“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工作,对资源恢复到一定程度后的合理利用、人工饲养和库存原料等作出合适的规定。在现有较高密度麝的分布、但没有建立保护区的区域建立麝的重点保护区,使其成为资源恢复的扩散源和种质交流的基因库。同时强化对偷猎的执法行动和其它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在麝的活体取香和人工饲养方面,应进行野生麝活捕活体取香技术的研究,如此项技术研究成功,必将极大的缓解对野生麝种群的捕杀压力。同时结合国家西部开发战略,在西部有合适自然环境条件的地区建立大规模的围栏放养基地,为西部的经济发展注入一个新的活力因素。对现有的人工养麝场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扶优汰劣,制定规范,促进人工养麝向产业化规模发展,以大幅度提高人工养麝的技术水平和产香量。
在麝香的持续利用方面,为杜绝麝香的走私现象,加强麝香的统购统销管理,应对国内现有的所有含麝香产品进行一次全面的登记,由主管部门或权威专家按急救、治疗、保健和其它合理的标准确定可使用天然麝香的产品,并尽早开展麝香原料和含麝香产品的标记技术和可行性的研究工作,以保证产品中麝香来源的确定性及有关管理措施的可操作性。同时,对国内麝香的生产和经营利用单位进行规范管理,根据野生麝香、家养麝香、人工合成麝香的资源、生产和使用特点,确定有区别的、合理的经营体系和使用范围,并鼓励有关企业直接参与麝资源的保护、恢复和发展工作。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