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气象服务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气象服务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3-04-01 互联网艺莲园144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黑龙江绥化市绥棱县气象局工作人员维护田间小气候观测基地设备。 杜荣波摄(资料图)。编者按:目前,全国城乡居民均可获得基于位置的未来24小时天气预报,温度、湿度、降水、风速等气象实况监测产品和短时预报一目了然。 定制气象预警信息服务约140万快递员、150万农机手船舶航行、海洋渔业等拥有自主技术的全球远洋气象导航电网企业,能源部门可接收定制的风能、太阳能预报产品…气象服务已经融入生产生活,越来越不可或缺。 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服务越来越适应新时代的需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黑龙江绥化市绥棱县气象局工作人员维护田间小气候观测基地设备。 杜荣波摄(资料图)。

编者按:目前,全国城乡居民均可获得基于位置的未来24小时天气预报,温度、湿度、降水、风速等气象实况监测产品和短时预报一目了然。 定制气象预警信息服务约140万快递员、150万农机手船舶航行、海洋渔业等拥有自主技术的全球远洋气象导航电网企业,能源部门可接收定制的风能、太阳能预报产品…

气象服务已经融入生产生活,越来越不可或缺。 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服务越来越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气象服务不仅是阴晴不定,还将依托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广大公众、各行各业提供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的服务,服务防灾减灾、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

精细化服务乡村振兴

过去种粮食靠天吃饭,现在是“看天管”

秧苗破土而出,长势良好。 在黑龙江哈尔滨市延寿县加信镇,信合有机米专业合作社苗培育大棚里温馨交融。

经过10多天温室内升温保温,有机稻谷种子比往年提前10至15天播种,长出的幼苗种植在1.2万亩覆膜田。 田间有10多台气象监测设备,全天候记录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照度、降雨量等16种气象要素数据。 这些数据通过物联网传输到智能气象平台,实时显示在合作社大屏幕上和董事长姚宏亮的手机上。

“智能天气平台不仅能预警大雪冰雹等灾害性天气,还能提示病虫害等信息,实现从育苗、插秧、田间管理到加工贮藏的全过程监控,随时可见。 ”姚宏亮告诉记者,这一系列数字化、影视化的记录,形成了可追踪的水稻信息库,与气候质量评价信息一起集成到专属二维码中,为合作社的有机大米认证提供了支撑。 具有可追溯性的有机大米很受市场欢迎。

“过去种粮食是靠天吃饭,现在是‘看天管理’。 ”姚宏亮表示,2015年投入使用智能气象系统以来,灾害性天气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大幅下降,大米生产实现了全程质量管控,农业加快向数字化、现代化发展。

黑龙江是“大粮仓”,农业生产离不开气象部门的细致服务。 根据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特点,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对全省积温带进行新的分区,对主要栽培品种进行细分分区。 农业气象技术人员经常下乡开展“一对一”个性化服务,利用手机短信、“黑龙江气象”APP、电子显示屏、微信等方式,几乎全面实现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服务。

农业和气象自古以来密不可分。 目前农业气象服务已经成为我国气象事业中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体系最规范的业务。 以农业气象指标、作物生长模拟、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为核心的业务平台,正在成为气象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农业防灾减灾、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全国基本形成国家、省、市、县、乡五级服务格局,中国气象局与农业农村共建立了10个特色农业气象中心。 各地气象部门因地制宜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

“期待的‘脑子里的水’终于来了!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村镇林口村,秋德家庭农场负责人孔祥志高兴。 当地好几天没下雨,田地连续干旱。 安徽省气象部门提前预报了这次降水过程,开展了人工增雨工作,消除了旱情。

“多亏了气象服务,这里的蔬菜标准高,质量好,很受顾客欢迎。 ”河南省峰辉盛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金钊说。 在河南省,气象部门成立了农业“数字档案馆”,为蔬菜栽培提供科学参考,提高品质,将高品质的蔬菜销往国内外。

在湖北,气象部门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从“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入手,构建32项农业气象服务指标,提供农用天气预报等6类24种服务产品,实现9种作物定制化气象服务。

乡村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5.7万个区域自动气象站覆盖全国95.9%的乡镇; 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将预警工作细化到乡镇; 全国35.6万条中小河流、59万条山洪沟、6.5万个泥石流点、28万个滑坡危险点完成风险排查。

“气象科技要素融入乡村振兴,进入田间地头,气象服务起到了帮助人们趋利避害的作用,保持了增收平安。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预警发布室副总师杨继国说。

我国气候复杂多变,一些重大气象灾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高原、山区和沙漠地区干旱、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多发,监测预报预警难度大。 “今后要继续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村振兴。 ”杨继国说。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早是前提,早是关键,一定是根本

“每天看花粉浓度预报,心里有数。 高了就躲起来,低了就安心外出活动。 ”春天,对花粉过敏的北京市民沈女士每天都关注花粉浓度预报信息。

“以前鼻子和眼睛过敏,控制不住的时候开始用药了。 今年关注了《气象北京》微信公众号。 花粉浓度上升前早期预警,可以提前用药,基本可以抑制过敏和发作。 ”一位网友在北京市气象局微信公众号上留言表示感谢。

北京市气象局与同仁医院长期合作,在全市各区设立花粉观测点。 花粉观测和分级预报结果通过“气象北京”“花粉监测预报”微信和“花粉健康宝”小程序等发布,受到广泛好评。

花粉浓度预报怎么做?

“首先,建立北京花粉总浓度和相关气象数据集、气传致敏花粉类植物气象影响因子指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利用算法建立了未来三天逐日花粉浓度水平预报模型,准确率达到70%以上。 ”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叶彩华告诉记者。

“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气象与健康的关系密切,所以我们不断研发健康相关的气象预报产品,更加精准细致地服务人们的需求。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首席研究员柳艳香说。

现在天气预报不仅能预报天气,还能发布各种生活气象指数,为公众提供贴心服务。 气象部门引入数学统计方法,计算气压、温度、湿度等多种气象因素,最终形成气象预测生活指数。 这些指数是天气预报的进一步深化。 目前,各地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指数覆盖面越来越广,感冒、穿衣、紫外线、防晒、严寒、干燥、洗车、晨练等几十种指数有助于合理安排人们的生产生活。

近年来,面向全社会的气象预报、警报等公共服务持续加强。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的国家之一。 气象预报预警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联动响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韧性。

2020年6月,湖南湘西土家族自治州保靖县普降暴雨。 一个半小时后,达到暴雨红色警报水平。 保靖县气象台台长周延洲立即向处于风险区的乡镇发出警告。 接到信息后,迁陵镇何洞村干部和气象信息员立即帮助村民搬迁。 罗景华一家5口和4口人的老乡转移到安全地带后不久,听到一声巨响,巨石夹杂着泥沙和植被冲进了罗景华的家。

“幸运的是发出了早期警报。 再晚几分钟就麻烦了。 ”罗景华心跳着说。

发挥气象预报预警“消息树”、“发令枪”的作用,早在前提,快在关键,必由之路。 我国气象预报预警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9%,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减少到70公里,可提前38分钟发布强对流天气预警,比“十二五”末缩短16分钟。

要“准确报告”,让社会各界“接受”。 2015年,中国气象局成立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多部门共享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终端服务矩阵,形成覆盖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预警发布业务体系。 截至2021年底,共发布预警信息200多万条,其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占96%。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气象防灾减灾的效果和作用不断凸显。

支持实现“双碳”目标

进一步提高精细度,优化预报结果,服务新能源发展

3月4日,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当天,华北电网新能源最大发电电力达到1.04亿千瓦,占华北电网总负荷的48%。 华北电网成为全国首个新能源发电突破1亿千瓦大关的区域电网,通过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张北柔性直流网,将随机波动的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转化为输出稳定的清洁电力,北京奥运会和冬季残奥会

实现100%绿色供电并不简单。 “由于风能、太阳能具有显著的波动性和随机性特征,稳定供应必须依靠气象服务,保障新能源发电的安全性和高效消耗。 ”国家电网华北分部高级工程师柳玉介绍。

“最重要的是先进的判断,充分考虑复杂的天气影响,提前准确预测各风电场、光伏电站的发电功率,才能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最大化清洁能源电能。 ”柳玉解释说,需要准确预测风速和辐射度等重要新能源发电气象因素,传统的天气预报无法满足需求。

2021年12月,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中心发布全国风电气象条件预报产品,国家电网华北分部提出服务需求。 随后,国家电网华北分部每天接收“定制”新能源电力气象预报演示、风力太阳能短期预报产品,遇到重大高影响力天气事件,气象专家将与他们密切协商。

目前,该预报产品涵盖风力、太阳能发电所需气象要素,包括大气边界层不同高度的温度、湿度、风场以及到达地表的短波辐射、地面气压、降水量等。 时间分辨率精细至15分钟,空间分辨率9公里,预报时效126小时。

近日,中国气象局正式将该风能太阳能短期预报产品下发全国气象部门,各地气象部门结合实际需求,为能源、电力部门提供预报产品。

我国提出到2030年实现CO2排放高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新能源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 今年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的发电量在社会整体耗电量中所占的比例将上升到12.2%左右。

风力、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对气象预报的预测精度提出新的要求。 如:推送能源气象定制化预报、复杂地形发电场设计、设备选型和安装科学评估、加强对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预警、评估各地资源开发优先顺序、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等。

“十三五”时期,气象部门为2000多个风电场、光伏电站提供预报预警等气象保障服务。 去年10月,中国气象局印发《风能太阳能资源气象业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5年)》,要求到2025年,大幅提升风力太阳能气象业务核心科技支撑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初步建成“精准监测、准确预报、精细服务”目标业务体系和服务布局

“风能、太阳能短期预报产品已成为中国气象局的基本业务,不少地方开展了资源量、潜力等评价,为地方和能源部门等提供服务。 今后将进一步提高精细度,优化预报结果,为新能源发展服务。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风能太阳能中心高级工程师叶冬说。 记者李红梅版式设计:汪哲平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