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种植蔬菜一亩地一年能挣多少钱,200亩地种蔬菜一年能挣多少钱

   2023-04-01 互联网艺莲园369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长江日报-长江网11月8日(记者胡毅)“个头大,紫茎粗,圆润,捏起来有弹性,打个结也行。 ”11月8日,在江夏区湖北凡华生态农业园内,徐斌正在巡查菜薹生长情况。 入秋以来,300多亩大棚菜薹长势喜人,亩产5000多元,市场供不应求。徐斌在生态农业园内调查了橘子树的生长情况。 记者胡毅运动服、牛仔裤、球鞋,打扮休闲的徐斌是湖北凡华生态农业园常务副总经理。 过去,家电销售、蜂蜜采购、秸秆头厂长……10年前,他离开舒适的家族企业去投资自己热爱的生态农业,历尽千辛万苦。 “无论时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长江日报-长江网11月8日(记者胡毅)“个头大,紫茎粗,圆润,捏起来有弹性,打个结也行。 ”11月8日,在江夏区湖北凡华生态农业园内,徐斌正在巡查菜薹生长情况。 入秋以来,300多亩大棚菜薹长势喜人,亩产5000多元,市场供不应求。

徐斌在生态农业园内调查了橘子树的生长情况。 记者胡毅

运动服、牛仔裤、球鞋,打扮休闲的徐斌是湖北凡华生态农业园常务副总经理。 过去,家电销售、蜂蜜采购、秸秆头厂长……10年前,他离开舒适的家族企业去投资自己热爱的生态农业,历尽千辛万苦。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菜篮子’都是不变的民生主题。 希望通过科技、精细的手法把菜肴培养好,让大家吃到安全放心的新鲜蔬菜! ”

从电力食品行业跳槽,将工业理念融入生态农业

“人年轻的时候,不管什么行业,不管发生什么事,都有意义,”徐斌微笑着说。

1995年,24岁的徐斌毕业进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知名电器公司荆州分公司负责市场策划。 1997年,他从策划职位转为销售。

20世纪90年代,国产家电正好红火。 “我是销售人员,一直干到2003年。 从普通销售员一直做到了分公司最年轻的销售部长。 年薪不高。 ”徐斌说。 但是他最终选择了离开。 “表哥是武汉蜜蜂食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当时让我回自家企业帮忙,就回去了。 ”徐斌回忆说,“武汉蜜蜂是国家级领军企业,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蜂蜜出口企业。”

2009年以前,徐斌在负责蜂蜜、蜂王浆产品原材料采购后,先后在企业旗下主营武汉三达罐头食品有限公司任厂长,连续三年担任武汉藁头协会会长。 “在任时,无论蜂蜜、蜂王浆、藕头,都制定了质量标准,坚持采购优质原材料,不断引进先进生产线,淘汰旧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实践了科学生产。 ”

“回忆两次职业经历,有助于未来在凡华农业的工作。 ”徐斌说,“像在电力公司时代一样,我养成了仔细研究零售业方面的政策,实时关注项目,接近政策的习惯。 在蜜蜂时期,它告诉了我们优质原材料和科学生产方式的重要性。 此外,农产品销售有好有坏。 务农,必须随时保障农户的利益。 失去企业也不能失去农户。 ”

十年艰辛创业进入武汉农业龙头企业

“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10年前还是荒地,”徐斌回忆说。 当时,有一个棚子,是临时办公室。 小区负责人吴小华找到徐斌,希望他入团。

“要打造从武汉到华中有影响力的蔬菜种植基地,把优质蔬菜送到全武汉市民的餐桌上”,在春日温暖的阳光下,吴小华的声情并茂的演讲感动了徐斌。 “菜篮子”工程是政府长期主导的重点工程,安全优质蔬菜是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凡华农业事业前景光明。 38岁的徐斌决心离开工作了6年的家族企业,转战蔬菜种植业。

经过深入研究政策并与市农科院专家协商后,三人决定将园区项目定位为满足武汉“菜篮子”项目的设施农业,主要是大棚蔬菜的生态种植。 “当时设想的是两条腿走路,在提高土地移动力的同时,开展科学技术的生态栽培。 ”

2010年,徐斌招兵买马,牵头组建29人园区建设团队,项目运作初具规模; 2011年,园区与市农科院率先合作,成立湖北省维民种苗基地,专注科技种苗、生态栽培研发,与地处江北的种苗龙头企业维农、维福呈三足鼎立态势,三方联手成立武汉种苗产业联盟。 2014年,园区土地总流转面积达到5018亩,年销售超过8000万元,企业位居全市蔬菜种植企业前列。

打造科技核心竞争力,力争成为中国生态农业引领者

“看看我们最近引进的草莓。 品种改良来自维民种苗。”徐斌走进草莓大棚,凡华农业园生产的草莓名叫“章姬红颜”,个头大,颜色红,口感香甜。 维民种苗升级口感,增加甜度,用“生物防治”的方法防虫,不使用农药实践生态栽培。

“科技支撑是凡华的核心竞争力,园区内的蔬菜水果种苗全部来自维民种苗。 背后的科技支撑是农科院的专家团队,通过不断升级种苗研发,应用生态栽培模式,确保种植的蔬菜水果具备高质量。 ”徐斌感情洋溢,如今的凡华园区就像一个10岁的少年,清澈、朝气、充满活力——

生态农业园内的大棚蔬菜。 记者胡毅

1700亩蔬菜大棚,洋洋洒洒在辽阔的水面旁。 有西红柿、苇尖、黄瓜、菜薹、辣椒、海青等常规蔬菜,还有田七、薄荷、枸杞、冰草、宝塔花菜等特色蔬菜,每天源源不断地流向武汉白沙洲蔬菜批发市场、企事业单位食堂等。 300多亩大棚初具规模,有葡萄、火龙果、草莓、桑椹、无花果、橙子,供应水果批发市场,全年可接待市民游玩采摘。 整个小区错落有致地分布着青果大棚、种苗基地、林地、水面,形似农业公园,越来越多的市民慕名而来游玩……

“有科技开发,种籽、收获,才是生态农业园应有的姿态。”徐斌说。 徐斌每天走在小区里,满眼的丰收景色,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第一次长大一样快乐。 回想一下这十年中遇到的困难。 真的很辛苦。

在徐斌看来,作为农业人,市民的赞誉是前进的最大动力。 每次有人称赞凡华的蔬菜好吃,水果鲜嫩多汁,我都很高兴。 他说:“2018年,凡华农业园销售额达到1.23亿。 今后,我们将秉持向市场供应高质量农产品的原则,把蔬菜、水果的生态种植推向极限,向中国现代生态农业领导者的目标迈进。 ”

“长江新农”征集令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大批新农民进入农业行业,改变了“背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方式,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着力提升农民科学素养,让更多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农民”大显身手、担当重任、担当栋梁之才。

在国家战略的号召下,这些有新思想、新技术、新理念的新农民涌入了乡村这片热土。 这些新时代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先锋、乡村振兴实践者,正在迅速成长成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人才支撑。

他们有的是留学归来的海归,有的是城市中小企业的白领,有的是喜欢田野的80后、90后…… 他们与以往大家想象中的传统农民不同,他们不怕别人质疑,用现代化经营理念、科技化种植方式、互联网化经营模式,给乡村增添新的活力。 在完成自身事业的同时,带动了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贫困人口脱贫。

长江日报乡村振兴传播中心陆续推出《长江新农》人专栏,寻找和报道这些奋战在武汉乃至湖北省内一线农村的新生力量,讲述新农民扎根农村、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真实故事。 让农业成为有价值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之家。

如果你是我们要找的“新农民”,欢迎自荐。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新农民”,请向我们推荐这个“最美的仔”!

联系方式:请关注“武汉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回复“长江新农自我介绍联系方式”。 或者,请把相关信息发送到邮箱。 1374505117@qq.com,直接拨打电话18271904473,期待一起加入乡村振兴大家庭。

【编辑:金鑫】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